山东省青岛市2013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卷 专题4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人民版必修2_第1页
山东省青岛市2013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卷 专题4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人民版必修2_第2页
山东省青岛市2013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卷 专题4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人民版必修2_第3页
山东省青岛市2013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卷 专题4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人民版必修2_第4页
山东省青岛市2013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卷 专题4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人民版必修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山东省青岛市第二中学山东省青岛市第二中学 20132013 届高三 新课标历史必修二 二轮专题卷届高三 新课标历史必修二 二轮专题卷 含解析 专题 含解析 专题 4 4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训练专题训练 一 选择题一 选择题 1 2012 年 1 月三明市期末质检 8 题 1896 年 8 月 10 日 申报 刊登广告 徐园初三夜仍设 文虎 灯谜 候教 西洋影戏 客串戏法 以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西洋影戏 已遍布中国各地 B 中国人的娱乐活动更加丰富 C 西洋影戏 伴随着优美的旋律 D 中国大众娱乐发生彻底改变 2 1877 年福建巡抚架设电报线 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 最早的电报线架设于 A 江苏 B 上海 C 台湾 D 福建 3 下列表格列举了一些近代报刊 其共同点是 创办人报刊名称 康有为 中外纪闻 孙中山 中国日报 秋瑾 中国女报 于右任 民立报 A 广泛采用白话文写作 通俗易懂 B 主要为满足市民文化消遣的需要 C 都是宣传革命思想的报刊 D 开启民智 传播进步思想 4 19 世纪 40 年代到 90 年代 在华传教士兴起了一股办报热潮 下列关于此时外国人在华办 报活动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 外人在华的办报活动是列强侵略中国的舆论工具 B 外报的出现刺激了国人办报活动和中国人自己近代报刊的产生 C 外报传播西方民主自由 科学技术 完全为中国社会服务 D 外报为中国人自办报刊准备了印刷设备与技术等物质基础 5 进入近代社会以来 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 社会化程度大大加强 需要有一 种大众化 传播速度快的媒介 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的渠道 适应这种需要 近代中国最 先出现的媒介是 2 A 电影电视 B 电报电话 C 报刊杂志 D 铁路交通 6 20122012 年年 5 5 月厦门市高三质检月厦门市高三质检 1717 题 题 1877 年 12 月 24 日 纽约时报 刊登记者 T W K 的特 别报道 一个美国人的游记 其中写到 天朝的人民 认为是洋人雇用了机敏而无 形的鬼神 在 电报 线路内来回穿梭 传递信息 有一次 因电报线附近某个人生病 一夜之间 一英里长的电报线就被毁坏了 出现报道中这些情形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国民众反侵略斗争日益高涨 B 中国近代工业尚未产生 C 美国记者道听途说 肆意歪曲 D 近代中国人的愚昧迷信 7 2011 年 10 月陕师大附中月考 9 题 中国近代史上首次打破列强垄断局面的交通行业是 A 公路运输 B 铁路运输 C 轮船运输 D 航空运输 8 2011 年 12 月安徽示范高中联考 9 题 安庆是安徽近代报刊的发源地和集中地之一 辛亥 革命前后 安庆先后出现众多进步报刊 如 安徽俗话报 安徽通俗公报 安庆日报 爱国新报 安徽白话报 共和急进报 等 这些报刊对当时人们的影响主要有 开阔视野 关注国事 减少文盲 传播新知 A B C D 9 20102010 年年 3 3 月江苏省苏 锡 常 镇四市高三调查月江苏省苏 锡 常 镇四市高三调查 6 6 题 题 1897 年 中国仅出现了两份白话 报 1900 年以后 白话报的数量开始急遽增加 到 1911 年间 共出版了一百多种 与这 一现象无关的是 A 民族危机的困境 B 维新思想的启蒙作用 C 文学革命的影响 D 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 10 2011 年 11 月辽南协作体期中 17 题 下列歌谣中 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 A 结婚证书当堂读 请个前辈来证婚 B 文明洋伞小包裹 长统洋袜短脚裤 C 辫线斜拖三尺短 之乎者也说荒唐 D 改良的头 改良的花 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11 2011 年 3 月江苏四市一模 8 题 文明婚礼以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 而取得男女之同意 以监督自由 这里的 文明婚姻 A 彻底冲破了传统婚姻的束缚 B 表现出新旧杂陈的某些特征 C 体现出契约性的原则 D 采用了简单化的形式 12 公共汽车在我国运行较晚 最早出现公共汽车上路的城市是 A 上海 B 北京 C 南京 D 广州 13 2011 年 11 月福建四地六校 23 题 2011 年 1 月 在全国大学生中开展的 中国文化符号 调查 结果公布 在 270 项候选中国文化符号中 最具代表性的前 10 项依次是 汉语 汉字 孔子 书法 长城 五星红旗 中医 毛泽东 故宫 邓小平 兵马俑 而周杰伦 韩寒均排 3 在 200 名之后 这一结果反映 A 中国传统典范及遗产深刻影响青年一代 B 青年一代的核心价值观发生根本转变 C 现代传媒带来的 追星 现象已不复存在 D 西方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甚微 14 20102010 年年 3 3 月江苏省苏 锡 常 镇四市高三调查月江苏省苏 锡 常 镇四市高三调查 1111 题 题 送嫁妆 是我国很多地区的特 色民俗 下表能够说明 时期所送嫁妆 20 世纪 80 年代被褥 红包袱 三门柜 手表 自行车 缝纫机 小型黑白电视机 20 世纪 90 年代被褥 红包袱 高档组合家具 影碟机 彩电 冰箱 摩托车 保留了传统特色 西式婚礼逐渐被人们接受 改革开放 人们收人增加 品种越来越丰富 越来越现代化 A B C D 15 2010 年 10 月广州市东莞五校高三联考 17 题 张德彝在 航海述奇 里记载了 1866 年 他从天津到上海途中吃西餐的事情 每日三次点心 两次大餐 所食者 无非烧炙 牛羊鸡鱼 再则糖饼 苹果 饮则凉水 糖水 热牛奶 菜肉汤 甜苦洋酒 材料说 明当时 A 西餐馆服务周到 营养卫生 B 西餐已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主流 C 西餐馆主要分布在沿海通商口岸 D 西餐馆已由通商口岸进入内地 二 非选择题二 非选择题 16 2010 年 12 月河南洛阳高三统考 25 题 15 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电报作为近代科技发展的产物 真正进入中国人的视野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当时 列强为了利用电报这种全新的通讯工具 提高政令军情传达的速度和效率 加强对中国 的侵略 控制 提出了在中国铺设电线的要求 但遭到清廷婉拒 1874 年 日本发动侵台战争 清廷看到了通迅工具落后 消息闭塞的害处 朝野上下对 电线铺设与否展开争论 而此时列强加快了使电报进入中国的进程 1871 年 英国人悍然在 香港与上海之间铺设了电线 总理衙门对既成事实消极应对 允准铺设水线 仍禁止铺设陆线 李鸿章则主张 既然抵挡不住洋人 不如立足现实 自行铺设电线 举办电报事业 1877 年 直隶总督李鸿章最终主持自行铺设了从天津机器东局至直隶总督衙署的电线 随后命于大沽 北塘炮台铺设直达天津电线 并号令淮军各营 顷刻响应 自此 近代中国的电报业发展起来 4 材料二 1949 年以后 中央人民政府加大投入迅速恢复和发展通信 1958 年建起来的北 京电报大楼成为新中国通讯发展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国内最早研制投产的电传机当数 1955 年问世的 55 型电传机 此后 国产电报机研发技术不断进步 60 年代 中文电报译码机 问世 可以自动把电码译成汉字 其译印速度相当惊人 每分钟高达 2800 个汉字 平均速度 为每分钟 1500 个汉字 国产电报机逐渐成为内地市场的主流并组成了国内较为庞大的电报通 信网 到 1987 年 我国已有 65 个城市开放了用户电报业务 初步形成了以北京上海为国际业 务终端局 以省会城市为骨干的国内 国际用户电报网络体系 材料三 2001 年 8 月 1 日 从那天起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取消公众电报业务中的特急和 加急业务 此举预示传统电报业务正在淡出百姓的生活 北京电报大楼几乎成为一个时代的象 征 而今天 这座著名的电报大楼里的电报业务柜台 蜷缩 在一个很不显眼的地方 每天打 电报的用户也只有几位 1 根据材料一 指出清廷对电报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历程 2 分 并分析其发生变化 的原因 6 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我国电报业在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初期得以快速发展的 原因 4 分 3 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 简析其主要原因 3 分 17 阅读 中国大众传媒发展情况表 1985 2000 年 回答相关问题 1985 年1990 年1995 年1999 年2000 年 报纸总印数 亿份 246 8211 3263 3318 4329 3 广播节目制作时间 小时 280799647762233216429316823381466 电视节目制作时间 小时 3805691572383513536483585007 互联网用户 户 721330145189021717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 2 人教版 1 表格中的四种传媒 从其在中国 诞生 的时间看 年龄最 大 和最 小 的分别是 什么 2 从 1985 1995 年的数据看 哪一种传媒的增长速度最快 其原因是什么 3 从 1995 2000 年的数据看 又是哪种传媒的增长速度最快 其原因又是什么 5 4 有人认为 不久的将来 网络媒介将会取代书籍报刊 广播影视等其他媒介 你赞同这 种观点吗 专题 4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训练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1 B 2 C 解析 我国最早的电报架设于台湾 3 D 解析 根据表格中罗列的创办人的身份看 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 其创办报刊主要是为 了宣传其思想主张 推动改革或革命运动 属于新闻性 政论性报刊 故选 D 表格所列报刊 最早出现在 19 世纪末 而广泛采用白话文写作出现在新文化运动以后 故 A 项错误 B 项体 现的是通俗性报刊的特点 不符合题意 康有为创办的 中外纪闻 宣传改良思想 可以排除 C 4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是为列强侵华服务 5 C 解析 从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开始 报刊可以用大量篇幅及时报道时局和战况 在维新运动时期 国人办报的热情空前高涨 报纸称为宣传政治纲领的武器 6 D 7 C 8 C 9 C 解析 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发生在 1915 年后 与题干所反映的事件在时间上不符 10 C 解析 本题考察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 A 项体现了婚姻自由 B 项体现了服饰的改变 D 项体现了禁止缠足 C 项中 辫 之乎者也 体现的是顽固派守旧的现象 11 B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 根据题干信息 以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 属 于中国传统婚姻特征 取得男女之同意 说明尊重男女双方的意愿是新式婚姻的体现 因此 6 应选 B 12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1924 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 13 A 14 B 解析 西式婚礼逐渐被人们接受在表格材料中不能体现 故排除含有该项的选项 15 C 解析 本题从材料可以了解到 C 项正确 1866 年西餐馆主要分布在天津 上海等沿海通商口 岸 材料仅反映西餐种类丰富 A 项说法错误 B 项说法与事实不符 完全错误 D 项天津 上海都是沿海城市 材料不能反映 二 非选择题 16 1 历程 由最初的抵制到后来的有条件的接受 或允许西方列强开设电报 再到最后的自 主发展 2 分 原因 列强的侵略 使清廷逐渐认识到了同西方的差距 洋务派的推动及洋务运动的开展 加强军事及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6 分 2 原因 国家的重视和投入 形成了全国电报网络体系 伴随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实施 国际交流加强 人们交往密切 中国国产电报技术的不断进步 答出 1 点得 2 分 满分 4 分 3 现象 电报业日益萎缩 1 分 主要原因 90 年代 更为便捷的电话 互联网等新兴通讯工具快速发展 电报失去了竞争 优势 2 分 17 1 报纸 互联网 2 电视 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电视逐渐普及 中央和地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