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课知识结构_第1页
3-4课知识结构_第2页
3-4课知识结构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一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 1 1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三条线索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三条线索 中央集权的发展 即中央和地方的矛盾线索 君主专制的演进 即君权和相权的矛盾线索 选官用官制度 的变化 即人事任免的问题 2 2 中央集权的发展 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中央集权的发展 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1 1 汉朝 汉朝 郡国并行制郡国并行制 背景 背景 错误吸取了秦朝的教训 汉初经济困难 不足以控制辽阔的疆域 后果 后果 七国之乱 措施 措施 推恩令 全国设 13 州 设刺史来监察地方 影响 影响 加强了中央集权 削弱地方 2 2 唐朝 唐朝 设节度使设节度使 现状 现状 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 实际上在政治上享有较大的独立权 经济上控制着财权 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力 影响 影响 藩镇割据 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 3 宋朝 宋朝 背景 背景 五代十国 分裂割据 措施 措施 军事上 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 抽调各地精兵强将来充实中央禁军 行政上 中央派文官担任地 方长官 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财政上 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 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响 影响 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 加强了中央集权 利 冗官 冗兵 冗费 积贫积弱 弊 对地方控制过于严密 使地方丧失了自主权和积极性 弊 4 4 元朝 元朝 行省制度行省制度 背景 背景 元疆域辽阔 要有效地进行统治 吸取了北宋的教训 地方无权 人浮于事 三冗两积 措施 措施 河北 山西 山东 宣政院辖地 由中央直接管理 其他地区设行中书省 少数民族地区设宣慰司 西藏地区归宣政院管辖 宣政院还管理宗教事务 在琉球 台湾 设澎湖巡检司 行省的职责范围 由皇 帝任命 下设路 府 州 县 行省的权利 经济大权和军事大权 元朝行省边界划分原则 打破了依山川 形便划分地方行政区划的模式 以犬牙交互的形式来划分 加强中央集权 影响影响 非常重要非常重要 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加强了中央集权 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是中国古代地方行 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元朝行省制解决了宋朝地方权力太小没有地方自主权 做到了中央集 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从元朝到今天 地方行政区划基本采用了元朝行省体制 3 3 君主专制的演进 君 相之争 君主专制的演进 君 相之争 1 1 汉朝 汉朝 背景 背景 丞相位高权重 措施 措施 重用身边做侍从 秘书等工作的人 让他们担任尚书令和侍中 参与军国大事 成为实际上的决策机构 中朝 而原来三公九卿朝仪则成为执行机构 影响 影响 以小驭大 削弱相权 2 2 隋唐 隋唐 背景 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三省制 措施 措施 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负责决策 门下省负责审议 尚书省负责执行 中书 门下省属于决策机构 尚书 省是执行机构 影响 非常重要 影响 非常重要 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 削弱了相权 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有明确分工 提高了行政效 率 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说 它完善的原因是 运行机制最合理 相对而言能避免失误 形成严密完整的封建官僚体系 后续发展 后续发展 三省废除于明朝 而六部一直到明朝灭亡才废除 3 3 宋朝 宋朝 措施 措施 设立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 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增设了参知政事 枢密使和三司使 分割宰相的 行政权 军权和财权 影响 影响 分化事权 削弱宰相职权 加强了君主专制 4 4 元朝 元朝 措施 措施 设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 中书省上承天子 下总百司 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4 4 选官用官制度 选官用官制度 1 1 夏商周时期 夏商周时期 世袭 世卿世禄制或世官制 2 2 战国 战国 军功爵 3 3 汉朝 汉朝 察举制 是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 选官标准是品德或德行 4 4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是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 然后授官的制度 品评官有世家大族担任 选官标准是门第 5 5 隋唐宋元明清 隋唐宋元明清 科举制 非常重要 非常重要 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 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设立进士科 科举制形成 科举制形成的标志 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 以进士 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宋元明清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科举制的影响 非常重要 科举制的影响 非常重要 积极影响 读书 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 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 扩大官吏来源 提高官员素质 把选拨人才 和任命官吏的权力 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 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为历朝沿用 影响深远 有利 于文化教育的发展 从追求公平 公正的角度看有一定的合理性 消极影响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内容只限于四书五经 文体只限于八股文 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 的人 阻碍了社会进步 束缚了思想 压制了创新 二 明初措施 二 明初措施 明初沿袭元朝制度 在中央设立中书省 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 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在地方废除总揽地方军 政大权的行中书省 简称行省 设立布政司 管理地方行政事务 都指挥司 管理地方军政事务 按察司 管 理地方监察事务 合称三司 隶属中央有关部门 三 宰相制度的废除三 宰相制度的废除 1 1 背景 原因 背景 原因 君权相权固有的矛盾 根本原因 吸取前代教训 尤其是元朝后期宰相权力过大 以致 皇权不稳 内乱屡生 废行省设三司 中央宰相的职权相应的扩大 宰相胡惟庸权倾朝野 2 2 标志 标志 1380 年 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胡惟庸 裁撤中书省和丞相 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直接对皇帝 负责 3 3 影响 影响 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 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4 4 补充 补充 历史上宰相是皇帝主要助手 他的权利范围是 参与最高决策 总领最高行政权 宰相参与国家大 事的决策并执行 一方面起到辅佐皇帝治国的作用 另一方面对皇权又有制约作用 5 5 宰相制度的利弊 宰相制度的利弊 废除宰相 对加强皇权防止权臣专权有利 但也造成了皇权过分集中 在人治的封建时代 皇帝无能昏庸 就会造成皇权旁落 宦官专权 四 内阁的设立四 内阁的设立 1 1 背景 背景 丞相废除后 政务繁多 皇帝一人无力应付 2 2 设立的过程 设立的过程 明太祖时期设立殿阁大学士 作为侍从顾问 很少能参决政事 明成祖时期殿阁大学士入值宫 内文渊阁 其职能是随侍皇帝 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明宣宗时期阁臣拥有票拟权 明英宗时期票拟制度化 成 为阁臣的一项专职 明神宗时期 内阁首辅权压众臣 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3 3 内阁的性质 内阁的性质 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 只是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4 4 宰相与内阁的区别 宰相与内阁的区别 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 总领最高行政权 地位十分巩固 在一定程度上对皇权形成 制约 而内阁权力不是来自于制度而是来自于最高统治者的支持和信任 一旦失宠地位就会一落千丈 它是君主 专制强化的产物 5 5 内阁的地位 内阁的地位 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 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 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 批红 五 军机处的设立五 军机处的设立 1 1 清初的情况 清初的情况 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使得皇权受限 康熙时期设立南书房参与机要事务 替皇帝起草谕旨 中 枢机构一分为三 内阁 议政王大臣会议 南书房三足鼎立 互相制约 最后集权于皇帝 2 2 军机处设立相关知识 军机处设立相关知识 时间 雍正朝 原因 办理西北军务 直接原因 加强君主专制 根本原因 前身 军机房 人选 亲臣或重臣 职责 跪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