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老子孔子与百家争鸣(历史教材四种版本合一)_第1页
311老子孔子与百家争鸣(历史教材四种版本合一)_第2页
311老子孔子与百家争鸣(历史教材四种版本合一)_第3页
311老子孔子与百家争鸣(历史教材四种版本合一)_第4页
311老子孔子与百家争鸣(历史教材四种版本合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历史四种版本教材的交集与并集 授权 高中文科 淘宝 独家经营 网 址 历史 文化发展历程 课程标准 1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知道诸子百家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了解孔子 孟子 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 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列举李贽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等思想家 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第一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附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 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一书中指出 在公元前 800 前 200 年 尤其是前 600 前 300 年间 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是 北纬 30 度上下 即北纬 25 度至 35 度之间 这段时间是人类文明的重大突破时期 在轴心 时代 各个文明都出现了许多伟大的精神导师 古希腊苏格拉底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 古印度有释迦牟尼 中国有老子 孔子 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 塑造了不同的的文化传统 此时 发生了终极关怀的觉醒 开始用理智的方法 道德的方 式来面对世界 他们对原始文化的超越和突破 对今天西方 印度 中国和伊斯兰文化类 型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 百家争鸣 1 背景 人教 政治 阶级 思想 岳麓 政治 经济 文化 人民 仅提到政治 经济 文化发生了剧烈变化 没有具体内容 大象没讲 经济因素 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井田制趋于瓦解 社会生产力有了极大 发展 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这使得有某些人成为有闲阶层 有时间从事自 己的学术活动 政治因素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 诸侯之间的争霸或兼并战争不断 社 会动荡不安 诸侯纷争 社会动荡 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 提出改革时弊 的各种方案 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 加上新的统治阶级尚未确立绝对权威 人们 的思想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 尽可以畅所欲言 文化因素 随着 私学勃兴 学在官府 的局面被打破 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 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 平民也开始接受教育 私学的兴起 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 历丰富的文士 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社会上形成了一些以传播文化 发展 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岳麓 私家学者集团兴起 阶级关系因素 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 竞相招贤纳士 原来 属于贵族最低层的 士 地位上升 他们代表本阶层和政治派别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 希 望用自己的思想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愿望 学术环境宽松 在缺少绝对权威和政治控制的情况下 人们的思想不受束缚和制约 各派学者纷纷著书立说 议论时事 阐述哲理 各成一家之言 学者不是政治附庸 不依 附于某个政治权势集团 而是 用我则留 不用我则去 具有较强的独立自主性 科技因素 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 如天文学 数学 光学 声学 力学 医学 等方面在当时均达到较高水平 这些科技成果标志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 丰富了人的精 神世界和物质生活 书写工具进步 毛笔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 此外 各个学派之间 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 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学习和借鉴 促进了学术的繁荣 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 政治分封制瓦解 君主集权出现强化趋势 经济铁犁牛耕出现 井田制瓦解 文化礼崩乐坏 百家争鸣 2 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 局面 百家 是泛指 意为数量多 汉书 艺文志 上主要分为儒 墨 道 法 阴 阳 杂 名 纵横 兵 小说等十家 争鸣 指各派学者或思想家 著书立说 广收门 徒 高谈阔论 互相辩难 争相发表自己关于自然 社会和人生的见解 提出自己治国济 世的主张 3 实质 百家争鸣 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 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 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 4 评价 意义 百家争鸣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促进了思想文 化的繁荣 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是中国学术文化 思想道德发展史 上的重要阶段 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此后两千多 年的思想文化大都可以从诸子百家中找到源头 岳麓 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 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的 变革精神 成为历代思想家 政治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 各派相互取长补短 共同构成 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二 儒家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1 孔子 前 551 年 前 479 年 岳麓 简介 孔子 名丘 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人 孔子 3 岁丧父 17 岁丧母 曾先后担任过下级官吏和地方官 五十多岁时担任司寇 成为政府高官 55 岁左右时仕途 失意 离开鲁国 周游列国十四年 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然而屡遭冷遇 最后专心从事 文化教育 创办私学 整理 六经 思想主张 核心是 仁 仁 的基本出发点是爱人 涵盖一切美德 实现 仁 的途径是道德自觉 推己及人 行 忠恕 之道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已所不欲 勿施于人 目的是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 以 礼 治国 强调等级 和秩序 关于礼的做法是 克己复礼 约束自己 使行为符合周礼 尊尊亲亲 卑贱者尊崇尊贵者 最重要的是尊君 子女孝顺父母 弟妹恭敬兄长 正名 用 周礼所规定的名分去规范人的言行 使长幼有序 调整 礼 和 仁 方法 中庸 只有 礼 会加深社会对立 导致矛盾激化 只有仁 会模糊上下尊卑 恰当地协调 礼 仁 关系 形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中庸 既贵贱分明又温情和谐 达到中庸 的做法是 和而不同 以 德 治民 其实是 仁 的衍生 统治者要爱惜民力 为政以德 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教育思想 开创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 打破了 学在官府 的局面 主张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学思并重 举一反三 不耻下问 学以 致用 温故而知新等 从礼乐射御书数 六艺 六个方面培养学生 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世界观 人民 存疑鬼神 对鬼神敬而远之 岳麓 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 题放在优先地位 文化成就 编纂 六经 诗 书 礼 乐 易 春秋 乐 亡佚 故称 五经 其言行被辑录成 论语 述而不作 影响 孔子的思想在诸国争霸和社会变革的时代并未受到太多重视 岳麓 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 经过不断发展完善形成儒家思想体系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孔子被后世称为 大成至圣先师 2 孟子 前 372 年 前 289 年 简介 孟子 名轲 字子舆 战国中期邹国人 曾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 自认为 是儒家学派的正宗 一生以教书为主 也曾游说于各诸侯国 晚年著书立说 他的言论被 整理成 孟子 一书 思想 孟子把孔子 仁 的学说发展为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 主张实行 仁政 思想核心 实质是建立小农经济 内容是给农民以土地 不犯农时 宽刑减税 民 本思想 提出 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的民本思想 君轻民贵 思想成为中国早 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孟子 离娄篇下 孟子告齐宣王曰 君之视臣如手足 则臣视 君如腹心 君之视臣如犬马 则臣视君如国人 君之视臣如土芥 则臣视君如寇仇 主张 性本善 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有仁 义 礼 智等天赋道德意识 人的天性是善 良的 恻隐 羞恶 恭敬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人的品质不是外加的 是与生俱来的 所 以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倡导 养浩然之气 他强调先义后利 舍生取 义 大丈夫要做到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影响 孟子继承了发展了孔子的学说 是儒家学派重要的奠基人 后人称之为 亚 圣 注 孟子的 仁政 不是对孔子 仁 的简单继承 而是对孔子 为政以德 的继 承与发展 孔子的 仁 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 其最基本的精神是 爱人 孟子从孔子的 仁学 思想出发 把它扩充成包括思想 政治 经济 文化等各个方面的 施政纲领 即 仁政 孔子提出 仁 义 礼 孟子延伸为 仁 义 礼 智 董 仲舒扩充为 仁 义 礼 智 信 孟子 恻隐之心 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 义之端 也 辞让之心 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 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 犹其有四体也 3 荀子 约前 313 前 238 简介 荀子 名况 字卿 战国晚期赵国人 曾在齐国稷下学宫讲学 其学说反映 在 荀子 一书中 韩非子和李斯是荀子的学生 思想 政见 主张统治者施政用 仁义 和 王道 礼法兼施 王霸并用 以德服人 民本思想 人教 他看到了人民的巨大力量 提出 君者舟也 庶人者水 也 水则载舟 水则覆舟 的著名论断 认为人性本恶 提出 性恶论 强调用礼乐 来规范人的行为 礼法并用 使人向善 大象 持性恶论 主张王霸并用 提倡以仁义 教化和刑法加强统治 德治和法制相结合是其思想特点 岳麓 人性本来是恶的 但凭借 后天教育可以使人由恶变善 荀子 性恶 人性之恶 其善者伪也 朴 素的唯物思想 天人关系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提出 天行有常 制天命而用之 等观点 自然界的运行有自己的规律 但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 掌握大自然的规律为人 类造福 对 礼 的思想进行了深入探讨 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 礼 荀 子提倡的 礼 不同于孔孟 而是主张靠行政强制使人 向善 影响 荀子的思想取自百家 改造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 成 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与孔孟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 岳麓 被视为儒家 的异端 但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 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的内容 使儒家思想体系更加完 整 战国后期 儒学成为百家中的大宗 附 比较孔子 孟子 荀子思想的异同 对比项孔子孟子荀子 仁爱人仁政仁义同 民本为政以德民贵君轻君舟民水 异人性论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 4 儒家思想的影响 国内 思想上 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 经过不断发展完善形成儒家思想体系 成 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核心内容 政治上 成为古代专制社会的官方意识形态 对于巩固 国家大一统起积极作用 教育上 打破贵族对文化垄断 有利于教育普及民间 奠定了 中国古代教育的传统 保持了中国文化的连续性 其教育思想主张影响至今 国际 孔子的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汉朝以后 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 多国家 日本 朝鲜 越南 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明清后 孔子学说被传到西方 欧洲一 些启蒙思想家从儒学中受到了启发 借鉴和鼓舞 当今 世界不少学者依然推崇儒学 局限性 维护等级制度 学而优则仕 的官本位思想 重义轻利不利物质经济的 发展等 备注 1 儒家的民本思想 孔子的民本思想 由 爱人 所推及的一系列思想体现 了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 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与人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 切 这种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的精神 是 仁 的一种表现方式 反映了孔子的 民本思想 孔子的民本思想具有普遍的现实性和永恒的价值 孟子的民本思想 民本思 想是孟子哲学思想中的精华 也是对孔子民本思想的继承发展 孟子的 仁政 贯穿着民 本思想 孟子提出 施仁政与民 省刑罚 薄赋敛 劝说统治阶级要善待民众 不要过 分地剥削他们 孟子总结战国时期各国治乱兴衰的规律 提出了一个具有民主性的著名命 题 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这也是孟子在用 仁政 来解释君民关系 这对今天 的促进民生和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荀子的民本思想 荀子主张 仁义 王道 提出 天之生民 非为君也 天之立君 以为民也 的著名观点 在君民关系 上 荀子说 君舟也 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 水则覆舟 君舟民水 思想对后世 政治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为后来历代有见识的帝王所采纳 对古代 治世 局面的出现 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同样对今天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启示 备注 2 民主或民权 是对王权的否定 而民本是对王权的补充 民主思想的主体是公民 国家权力属于国民 全体 民本思想的是以君主为主体的 目的是 本固邦宁 民主以法治为前提 强调法 律面前人人平等 民本思想以人治为前提 最终成为服务于君主统治的工具 按照 得民 心者得天下 之类的理念 民 只是手段和工具 而非目的 民本思想与专制政体紧 密联系 阻碍了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发展 德意志启蒙思想家康德明确提出 人是目的 而非工具 两者高下立判 三 其他主要学派 人教 大象讲得极简单 岳麓讲得极详细 一 道家 1 基本特征 以虚无和道为世界的根本 以因循自然的无为 逍遥为处世方法 人民 版 2 老子 生卒不详 约前 571 年左右 前 471 年 简介 姓李名耳 又称老聃 楚国苦县 今河南鹿邑县 人 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任 守藏史 管理图书的官员 他博学多才 据说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 老 子晚年乘青牛西去 并在函谷关 今河南灵宝 前写成了五千言的 道德经 又称 老 子 最后不知所终 道教出现后 老子被尊为 太上老君 从 列仙传 开始 老 子就被尊为神仙 从汉代起 历代帝王就开始到河南鹿邑去祭拜老子 思想 核心思想是 道 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 道 道 是永恒不变的 岳麓 他还提出 天法道 道法自然 的思想 摒除了 天命 的绝对权威 道生 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辩证法 世界万物和人 类社会总是在不停运动 任何事物都具有相反的两面并不断转化 具有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 音 声相和 前后相随 恒也 无为 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 提倡清静无为 提出 无为而治 的政治主张 治大国若烹小鲜 小国寡民 由于看不到转化的条 件 更看不到人的主观能动性 因此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有消极悲观的态度 希望回到 小国寡民 社会 邻国相望 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影响 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其思想主张对中国文 化 包括哲学 伦理学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道德人格等 产生了深远影响 局限 其 辩证法忽略了事物转化的条件 必然走向不可知论 看不到人的主观能动性 对人类社会 发展持悲观态度 注 东西方先哲的思想 有的倾向于哲理思辨 有的倾向于实际功利 3 庄子 约前 369 前 286 年 简介 庄子 名周 宋国蒙 今河南民权县 人 他曾做过宋国蒙地方的漆园吏 曾南游楚越 探访古风 一生率性任真 崇尚自然 非毁礼法 傲视王侯 楚威王曾以厚 礼聘其为相 被他拒绝 从此终身不仕 退隐江湖 以编草鞋为生 寓言传道 著书十余 万言 思想 道 是世界的最高原则 世界万物都是相对的 齐物 岳麓 就是万物齐一 认为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 人教 宇宙间一切事物 如生死寿 夭 是非得失 物我有无 都应当同等看待 岳麓举 朝三暮四 的例子 说 如 果人们不知道世界上的各种事物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就会想猴子一样 陷入莫名其妙的 烦恼中 逍遥 岳麓 就是对事物采取一种旁观 超然的态度 要做到逍遥 就要 无所恃 不要受各种条件左右 人教 主张用超越功利的方法去追求精神自由 认为放弃一切大小 生死 贵贱 荣辱等差别观念 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逍遥 岳麓 庄子鄙视富贵利禄 痛恨 窃钩者诛 窃国者侯 的社会不公 岳麓 顺 应自然 认为天与人 不相胜 人对自然状态的破坏 无利而有害 因此 人必须顺应 自然 大象 相对主义是庄子哲学的主要特点 其文风对后世影响深远 庄子 想象丰富 善于用寓言讲道理 具有浪漫主义色 彩 大象 他认为斗争毫无必要 只顺从命运 安于现状即可 这种消极和颓废的处 世态度 既为统治者所用 也为士人在失意时自我安慰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 法家 1 岳麓 法家思想是由儒家和道家分化发展而来的 2 集大成者 韩非子 约前 280 前 233 3 简介 韩非 战国晚期韩国人 口吃 但善于写作 他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术思 想 同时又吸取了之前的法家学说 集法家思想大成 韩非多次上书韩王变法图强 不为 所用 乃发愤著书立说 秦王嬴政慕其名 遗书韩王强邀其出使秦国 韩非的思想被嬴政 重视 但遭李斯 姚贾诬害 死于狱中 今存 韩非子 五十五篇 他创立的法家学说 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4 思想 集权观 加强君主集权 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改革观 社会在发展 政治要改革 反对儒家 是古非今 的历史观 事异则备 变 守株待兔 郑人买履 刻舟求剑等成语均表现了法家嘲笑墨守陈规 主张与时俱进 的思想 政见 法 术 势 相结合 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 利用权术驾驭大臣 以 绝对的权威震慑臣民 法治观 以法治国 厉行赏罚 奖励耕战 5 影响 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对中国专制主义政体的建立 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了重大作用 汉代以来 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 但法治思 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 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 外儒内法 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西汉初年废除法家思想主要是吸取秦朝 尚法 导致 二世而亡 的历史教训 严 刑峻法等主张 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 限制了人们的自由 不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法家的 法治 思想其实是 刑治 不同于当今世界的 法治 仅人民版还涉及到 李悝在魏国 魏文侯 变法 奖励耕战 推行 尽地力之教 提高粮食产量 增加国家粮食收入 创立 平籴法 进一步推行按军功授田宅制度 严刑峻法 主张用严酷的刑罚确立起以集权为特征的政治秩序 提出了 选贤任能 赏 罚分明 的基本国策 所著 法经 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 在维护社会 秩序 稳定政局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商鞅在秦国变法 废除世卿世禄制 根据军功授 爵 废井田 承认土地私有和买卖 奖励耕战 加强中央集权 新版删掉了 为保证国家 的财源和兵源 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财 重农抑商 实行编户制 互相连坐告奸 燔诗书 明法令 想做官就要学习律令 以吏为师 具体内容见选修一 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重 要特点 奖励耕战 严刑峻法 三 墨家 1 代表 墨子 约前 468 前 376 2 简介 墨翟 战国初年的鲁国人 其籍贯争议较大 墨家学派创始人 出身于下 层 贱人 少年时代曾 学儒者之业 受孔子之术 后来觉得儒家的礼过于烦扰 遂 放弃儒学 自创墨家学派 墨家思想深受儒学影响 并沾染宋人质朴耿直 宗教性格的习 气 存世 墨子 一书 墨家不但是一个思想学派 而且是一个有严格纪律的民间团体 领袖称巨子 徒众称墨者 墨者对巨子必须绝对服从 3 思想 兼爱 消除亲疏 贵贱的分别 墨子也把 兼爱 称为 仁 但与孔子的 仁 有很大差异 孔子的仁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 有等级差别的爱 而墨子主张的兼 爱则是没有差别的爱 爱人如己 PK 推己及人 非攻 反对不义战争 主张各国和平共处 以墨子为首的墨者为宣传和平四处 奔走 尚贤 尊重有才德的人 反对任人唯亲 贤者举而上之 富而贵之 以为 官长 不肖者抑而废之 贫而贱之 以为徒役 岳麓 尚力 强调劳动者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节俭 主张 节用 节葬 反对奢侈浪费 人民 非命 否定天命 非乐 尚同 4 认识论和逻辑学 仅人民版涉及 墨子认为认识以客观实践为来源 墨子 非命上 何谓三表 子墨子言曰 有本之者 有原之者 有用之者 于何本之 上 本之古者圣王之事 于何原之 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于何用之 废 发 以为刑政 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此所谓言有三表也 所谓 本之 即以典籍记载的古代 圣王的经验为依据 间接经验 所谓 原之 就是从普通百姓的感觉经验中寻求根 据 直接经验 所谓 用之 即以政治实践的结果是否符合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依 据 社会效果 三表法这是中国哲学史上最早提出的关于真理标准的命题 但片面 强调感觉经验 忽视理性认识的作用 运用类比推理 建立了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推理 的方法论基础 其他 在力学 光学 声学等 领域有所研究 在古代科学史上有重要 地位 物理学上提及小孔成像 4 人民 特点 提倡刻苦简朴的精神 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讲求实际功利 实用 的精神 墨家纪律严明 墨子在科学技术领域 认识论和逻辑学方面有重大贡献 5 人民 演变及湮灭 战国时曾为显学 非儒即墨 墨子死后 其部分弟子形成 墨辩 学派 汉代以来 墨家学派逐渐湮没失传 6 岳麓 立场 墨家代表下层劳动群众 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 人教 墨家思 想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 在当时影响很大 四 兵家 仅见岳麓版 1 吴起 既是法家 又是兵家 卫国人 著 吴子 一书 主张 国家与军人只有协调统一才能对外用兵 军队应 以治为胜 教械为先 重视军队的素质和作战技能 2 孙膑 齐国人 主要受春秋时期孙武的 孙子兵法 影响 同时又广泛地吸收了法家和其 他各家思想 著 孙膑兵法 主张 强调要懂得战争规律 注意利用和创造有利于自己的形势 重视人的作用 笔者注 儒学宗师孔子特别强调公信力 说 民无信不立 人而无信 不知其 可 中国历史上最早对兵不厌诈的诡道谋略给予正面肯定的是 韩非子 繁礼君子 不厌忠信 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孙子兵法 进一步概括总结了兵不厌诈的诡道谋略 兵者 诡道也 利而诱之 乱而取之 实而备之 强而避之 怒而挠之 卑而骄之 佚而劳之 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 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 不可先传也 在 孙子兵法 诞生前 正而不诈 成列而鼓 是起码的作战规则 极端变态的诡道谋略能够发挥 作用的前提条件 恰恰是常态社会中长期积累的公共信用 孙子兵法 使中华民族失去 了对游戏规则的尊重 五 附 其它各家 1 阴阳家 邹衍的五德终始说 以金木水火土五行的消长配合阴阳 说明天道的演变 与人事的兴衰 影响到中国的政治理念及日后中国民间生活方式与信仰 许倬云 从春 秋战国以来形成的中国思想体系 有两条脉络平行发展 一条是以儒家为中心的人间秩序 一条是以阴阳五行为中心的自然秩序 这两条路在发展的途径上会交叉影响 2 纵横家 张仪 苏秦 范雎等 在列国纷争的时代以谋略游说天下 3 农家 许行 主张君民并耕而食 是中国重农思想的典型 4 名家 惠施 公孙龙 主张辨别名实同异的逻辑 5 杂家 兼取各家学说而成 以 吕氏春秋 为代表 6 小说家 喜欢引用历史典故和寓言故事劝人为善 更多资讯 六 附 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选择 1 在动荡的年代 法家思想有利于全国的大一统 法家主张 法治 用法令来统一 人们的思想 用严刑峻法来统治人民 2 在大动荡结束之初 人口凋敝 生产萧条 道家的 无为而治 思想起到了恢复和 发展生产的作用 汉 唐 宋立国之初的治国理念都不同程度地体现道家思想 3 当国家统一 社会稳定 走上正常运行轨道之后 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 因而儒家思想得以确立 儒家主张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 实行仁政 4 部分王朝的部分阶段 有的还体现了墨家节俭的思想 5 隋唐及以后的科举制 体现了墨家的 尚贤 思想 6 史学界认为 自汉武帝至清末 中国统治阶级选择的治国模式是 外儒内法 剂之 以道 以儒家文饰政治 以法家支持政治 以道家调剂政治 即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 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 各种思想主张的有机结合 更多资讯 第二讲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一 秦始皇 焚书坑儒 儒家思想遭打击 仅见人民版 人教版引言涉及 1 原因 在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体制的过程中 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 借用 古代圣贤的言论批评时政 为了加强专制统治 防止儒生 游士借古非今 扰乱民心 秦始皇加强思想控制 2 内容 焚书 除秦国官定史书 秦记 外 其他各国史书统统烧毁 除博士负责 管理的文献以外 私藏 诗 书 及百家语者 均予烧毁 以古非今 私藏禁书者 诛灭家族 医药 卜筮 种树之书不在焚烧之列 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知识分 子的思想 而医药 卜筮 种树之书是实用之学 对社会和国家直接有益 不构成对政权 的威胁 坑儒 继焚书之后 秦始皇又坑杀了 460 多对自己不满的儒生 以警告天下 文化人 3 实质 是文化专制政策 4 评价 积极影响 在当时有特定的历史背景 有利于加强思想控制 在一定程度 上有利于维护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