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7.23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课时训练 苏教版_第1页
2012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7.23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课时训练 苏教版_第2页
2012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7.23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课时训练 苏教版_第3页
2012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7.23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课时训练 苏教版_第4页
2012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7.23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课时训练 苏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用心 爱心 专心1 20122012 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训练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训练 7 237 23 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 1 2010 江苏生物 4 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是漫长的 直到 20 世纪初期 人们仍普遍认为 蛋白质是遗传物质 当时人们作出判断的理由不包括 A 不同生物的蛋白质在结构上存在差异 B 蛋白质与生物的性状密切相关 C 蛋白质比 DNA 具有更高的热稳定性 并且能够自我复制 D 蛋白质中氨基酸的不同排列组合可以贮存大量遗传信息 2 1943 年 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和他的同事 从 S 型活细菌中提取了 DNA 蛋白质和多糖等物 质 然后将它们分别加入培养 R 型细菌的培养基中 结果发现加入 DNA 的培养基中有 R 型 细菌转化成 S 型细菌 而加入蛋白质 多糖等物质的培养基中 R 型细菌不能发生这种转 化 1952 年 赫尔希和蔡斯用放射性同位素分别标记 T2噬菌体的蛋白质和 DNA 并用标记 的噬菌体侵染细菌 经过一段时间的保温 搅拌 离心 观察放射性同位素的分布情况 下列关于实验结果的分析 不正确的是 A S 型细菌的性状是由 DNA 决定的 B 在转化过程中 S 型细菌的 DNA 可能进入到了 R 型细菌中 C 噬菌体侵染细菌并经离心后 含 32P 的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离心管上清液中 D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都能够证明 DNA 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3 用 35S 标记的 T2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 经过一段时间的保温 搅拌 离心后发现 放射性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 沉淀物的放射性很低 对于沉淀物中还含有少量放射性的最 可能的解释是 A 搅拌不充分 有少量含有 35S 的 T2噬菌体仍吸附在大肠杆菌上 B 离心速度太快 有较重的 T2噬菌体沉淀了 C T2噬菌体的 DNA 分子上含有少量的 35S D 少量含有放射性 35S 的蛋白质进入大肠杆菌内 4 下列有关遗传物质的说法 错误的是 A 生物的遗传物质是脱氧核糖核酸 B 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是脱氧核糖核酸 C 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DNA 或 RNA D 控制细胞核遗传和细胞质遗传的物质都是 DNA 5 肺炎球菌的转化实验证明了 A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B 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C DNA 是遗传物质 蛋白质等不是遗传物质 D 在不含 DNA 的生物体内 RNA 就是该生物的遗传物质 用心 爱心 专心2 6 艾弗里等人的肺炎球菌转化实验和赫尔希与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都证明了 DNA 是遗 传物质 下列关于这两个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二者都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 B 二者的设计思路都是设法把 DNA 与蛋白质分开 研究各自的效应 C 艾弗里的实验设置了对照 赫尔希与蔡斯的实验没有对照 D 二者都诱发了 DNA 突变 7 下列关于遗传物质的说法 错误的是 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DNA 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RNA 细胞核的遗传物质是 DNA 细胞质的遗传物质是 RNA 甲型 H1N1 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DNA 或 RNA A B C D 8 赫尔希与蔡斯用 32P 标记的 T2噬菌体与无标记的细菌培养液混合 一段时间后经过搅拌 离心得到了上清液和沉淀物 与此有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32P 主要集中在沉淀物中 上清液中也不排除有少量放射性 B 如果离心前混合时间过长 会导致上清液中放射性降低 C 本实验的目的是单独研究 DNA 在遗传中的作用 D 本实验说明了 DNA 在亲子代之间传递具有连续性 9 在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的实验中 赫尔希和蔡斯分别用 32P 和35S 标记噬菌体的 DNA 和蛋白 质 在下图中标记元素所在部位依次是 A B C D 10 在肺炎球菌转化实验中 将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与 R 型活 细菌混合后 注射到小鼠体内 在小鼠体内 S 型活细菌和 R 型活细菌含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中 错误的 是 A 在死亡的小鼠体内存在着 S 型和 R 型两种类型的细菌 B 小鼠体内出现 S 型活细菌是 R 型细菌基因突变的结果 C 曲线 ab 段下降的原因是 R 型细菌被小鼠的免疫系统作用所致 D 曲线 bc 段上升 与 S 型细菌在小鼠体内增殖导致小鼠免疫力降低有关 11 下列关于人类探索遗传奥秘历程中的科学实验方法及技术的叙述 错误的是 A 孟德尔在研究豌豆杂交实验时 运用了假说 演绎法 B 萨顿根据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平行关系 类比推理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用心 爱心 专心3 C 格里菲思利用肺炎球菌研究遗传物质时 运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D 沃森和克里克研究 DNA 分子结构时 运用了构建物理模型的方法 12 下列关于遗传物质的叙述中 正确的是 在女性的乳腺细胞中含有人类的全部遗传信息 同种生物个体间的 DNA 分子完全相 同 核酸是生物的遗传物质 一个 DNA 分子可以体现许多性状 DNA 分子主要存在 于细胞核中 A B C D 13 格里菲思的肺炎球菌转化实验如下 将无毒的 R 型活细菌注入小鼠体内 小鼠不死亡 将有毒的 S 型活细菌注入小鼠体内 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将加热后杀死的 S 型细菌注入小鼠体内 小鼠不死亡 将 R 型活细菌与加热后杀死的 S 型细菌混合后 注入小鼠体内 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根据上述实验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整个实验证明 DNA 是转化因子 B 实验 实验 可作为实验 的对照 C 实验 和实验 中的死亡小鼠体内都可分离到 S 型活细菌 D 重复做实验 与 得到同样的结果 可排除 S 型活细菌是由 R 型活细菌突变而来 14 某研究人员模拟赫尔希和蔡斯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进行了以下 4 个实验 用 32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 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S 标记的细菌 用15N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 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 3H 标记的细菌 以上 4 个实 验 保温一段时间后离心 检测到放射性的主要部分是 A 沉淀物 沉淀物 沉淀物和上清液 沉淀物和上清液 B 沉淀物 沉淀物 沉淀物和上清液 沉淀物 C 沉淀物 上清液 沉淀物 沉淀物和上清液 D 上清液 上清液 沉淀物和上清液 上清液 15 关于遗传物质的叙述 正确的是 A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B 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是 RNA C 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DNA 或 RNA D 杨树的遗传物质是 DNA 和 RNA 16 肺炎球菌转化实验 是科学家在对生物遗传物质的探究过程中所做的一个实验 1 某人曾重复了 肺炎球菌转化实验 步骤如下 将一部分 S 型细菌加热杀死 用心 爱心 专心4 制备符合要求的培养基 并分为若干组 将菌种分别接种到各组培养基上 接种的菌种 见图中文字所述 将接种后的培养装置放在适宜温度下培养一段时间 观察菌落生长情况 发现在第 4 组培养装置中有 S 型菌落 本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2 艾弗里等人通过实验证实了在上述细菌转化过程中 起转化作用的是 DNA 请利用 DNA 酶作试剂 选择适当的材料用具 设计实验方案 验证 促进 R 型细菌转化成 S 型细 菌的物质是 DNA 并预测实验结果 得出实验结论 材料用具 R 型菌 S 型菌 DNA 酶 蒸馏水 制备培养基所需的原料 实验设计方案 第一步 从 S 型细菌中提取 DNA 第二步 制备符合要求的培养基 将其均分为三组 标记 A B C 请将处理方法填写在 表格中 编号 ABC 处理方法不加任何提取物 第三步 将 R 型细菌分别接种到三组培养基上 第四步 将接种后的培养装置放在适宜温度下培养一段时间 观察菌落生长情况 预测实验结果 得出结论 3 回答下列问题 肺炎球菌转化实验 以细菌为实验材料主要是由于细菌具有 等优点 写出两点 艾弗里实验最为关键的设计思路是 写出艾弗里实验采用的主要技术手段 写 出两种 16 某同学通过学习肺炎球菌的体内和体外转化实验认识到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的原因 用心 爱心 专心5 是 S 型细菌体内的转化因子 DNA 那么反过来 R 型细菌能使 S 型细菌转化为 R 型吗 他模仿高中生物教材中格里菲思等科学家的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即 探究 R 型细菌是 否有转化因子 将 R 型细菌注入小鼠体内 小鼠正常 将 S 型细菌注入小鼠体内 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将加热杀死后的 R 型细菌注入小鼠体内 小鼠正常 将 S 型细菌和加热杀死的 R 型细菌混合后注入小鼠体内 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实验结果 组的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S 型细菌不能转化为 R 型细菌 实验结论 R 型细菌体内没有 转化因子 1 我们认为该同学的实验有不足之处 请尝试说明理由 2 如何通过实验探究 R 型细菌是否含有转化因子 请简要叙述实验设计思路并预期实验 结果 答案 1 C 2 C 3 A 4 A 5 C 6 B 7 C 8 B 9 A 10 B 11 C 12 D 13 A 14 B 15 C 16 1 S 型细菌中的某种物质 转化因子 能使 R 型细菌转化成 S 型细菌 2 B 组 加入 提取的 S 型细菌 DNA C 组 加入提取的 S 型细菌 DNA 和 DNA 酶 A C 两组培养装置 中未出现 S 型菌落 B 组培养装置中出现 S 型菌落 使 R 型细菌转化成 S 型细菌的物 质是 DNA 3 结构简单 繁殖快 设法把 DNA 与蛋白质等物质分开进行实验单独直接 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 细菌的培养技术 物质的提取技术 17 1 a 组的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并不能证明 S 型细菌没有转化为 R 型细菌 因为即使 有部分 S 型细菌转化为 R 型细菌 另一部分未转化的 S 型细菌仍会导致小鼠死亡 b 即 使知道了小鼠体内有部分 S 型细菌转化为 R 型细菌 这种转化作用是不是 R 型死细菌所 起的作用仍然无从知晓 也可能是其他因素造成的 如突变 所以该实验逻辑推理过程 错误 科学性欠佳 2 实验设计思路 a 配制细菌液体培养基 分为等量的甲 乙两组 b 甲组接入 S 型 细菌 乙组接入等量的 S 型细菌和加热杀死的 R 型细菌 两组均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定 的时间 取等量的甲 乙两组培养液 稀释相同的倍数分别涂布于 A B 两个相同的已 灭菌的固体培养基上 在相同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