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高县2012-2013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无答案)_第1页
江西省上高县2012-2013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无答案)_第2页
江西省上高县2012-2013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无答案)_第3页
江西省上高县2012-2013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无答案)_第4页
江西省上高县2012-2013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无答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20152015 届高一第五次月考地理试卷届高一第五次月考地理试卷 一 单项选择题 25 2 分 50 分 1 我国的江汉平原 地貌以平原为主 在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下 地表生长了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林下发育了红壤 林内栖息着灵猫 猕猴等典型动物 这里河网密集 水循环活跃 水生动物丰富多样 构成了一幅典型的江南水乡景观 该材料反映了 A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B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C 南方地理环境的独特性 D 自然地理要素的独立性 2 我国黄河每年输沙量平均为 l6 亿吨 但是渤海水深变化不大 这说明 A 黄河带来的泥沙不在渤海海域沉积 B 渤海海底地壳无升降 C 黄河带来的泥沙不断沉积 D 渤海的海底地层不断下沉 3 读 江苏三大名石图 及相关材料 完成下题 关于 江苏三大名石 成因的分析 正确的是 A 都是外力作用的产物 B 都是内力作用的产物 C 形态都和流水作用有关 D 雨花石的形成与流水作用有关 下图为 全球六大板块 局部 分布图 读图完成第 4 5 题 4 下列应用板块构造理论对地质地 貌现象的解释中 正确的是 A 红海由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张裂 而产生 B 台湾山脉由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 块碰撞而成 C 安第斯山由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而成 D 北太平洋西部的深海沟由板块张裂而产生 5 板块边界分为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 图中四个箭头与所示板块边界受力方向不符的是 A B C D 对野象生活习性的研究表明 野象喜欢生活在温暖湿润的森林环境里 下图为中国历史时期 野象活动地点分布图 回答 6 7 题 6 据图可以分析得出 公元前 550 年至公元 1830 年野象活动 A 不断北移 B 不断南移 C 不断东移 D 不断西移 7 下列关于历史时期气候与现代全球气候变化 及其影响的叙述 正确的是 A 两个时期气候变化趋势基本吻合 2 B 现代气候变暖使冰川融化 利于农灌溉条件的长远改善 C 历史时期雪线总体降低 现代则趋向升高 D 历史时期我国 1 月份 0 C 等温线的位置北移 读 近地面气压带 风带示意图 完成 8 10 题 8 左图中气压带代表 A 赤道低气压带 B 副极地低气压带 C 极地高气压带 D 副热带高气压带 9 亚洲某月季风图如图所示时 则气压带 风带的位置 A 全球气压带 风带偏南 B 南半球偏北 北半球偏南 C 全球气压带 风带偏北 D 北半球偏北 南半球偏南 10 此季节甲地 A 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B 盛行西南 风 C 气候炎热干燥 D 有太阳直 射 11 读右图回答 11 12 题 该山地可能位于 A 北半球温带地区 B 北半球亚热带地区 C 南半球温带地区 D 南半球亚热带地区 12 若该山地山麓的夏季平均气温为 18 则该 山地的海拔不超过 A 1000 米 B 2000 米 C 3000 米 D 4000 米 墨脱公路工程于 2011 年竣工 中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县 墨脱县实现了公路通达 结合右图 回答 13 14 题 13 关于在墨脱县修建公路的区位因素 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 A 夏季是墨脱公路工程施工的最佳季节 B 资金不足是该地交通建设的最大障碍 C 该地修建的公路为县级公路 等级较低 对技术条件 要求不高 D 该地地质条件复杂 有河谷堆积地貌 冰川地貌和高 山峡谷地貌等 14 关于该地聚落分布特点及原因的说法 正确的是 A 分布在北部 地势低 气温高 B 分布在河谷 取水方便 有便利的水运 C 分布在北部 地势抬升 降水较多 亚洲某月季风图 低气压 甲 赤道 乙 高气压 3 D 分布在河谷 地势低 气温较高 是主要农业分布区 右图为 某月沿 0 经线海平面平均气压分布图 读图完成 15 17 题 15 上述 某月 是 A 1 月 B 4 月 C 7 月 D 10 月 16 该月份甲地盛行 A 东南风 B 东北风 C 西南风 D 西北风 17 该月份乙地的气候特征是 A 高温多雨 B 低温少雨 C 温和多雨 D 炎热干燥 下图为沿某岛屿 20 纬线地形剖面及两地气候统计图 据图完成 18 20 题 18 该岛位于 A 南半球 东半球 B 北半球 东半球 C 南半球 西半球 D 北半球 西半球 19 该岛甲 乙两地都是 A 1 月降水量最大 B 2 6 月的降水量逐月增加 C 7 月气温最低 D 8 12 月气温逐月递减 20 据上图信息 甲地比乙地降水量小的主要原因为 A 地处背风地带B 海拔较高 C 受东北信风影响 D 距海较远 21 下图 最热月与最冷月降水量图 中 地属地中海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海 洋性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据图回答 地所 属气候类型依次是 A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海洋 性气候 地中海气候 B 地中海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 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C 地中海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D 温带海洋性气候 地中海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读 某河流量过程曲线图 该河以降水 补给为主 回答 24 25 题 22 该河流所在位置大致位于 A 北纬 40 60 之间的大陆西岸 B 北纬 30 40 之间的大陆西岸 C 南纬 30 40 之间的大陆西岸 D 北纬 30 40 之间的大陆东岸 23 该河流 6 8 月流量减少是由于该 地区 A 受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 B 受极地高气压控制 C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D 受东北信风带控制 4 有一些干涸湖底 常因干缩龟裂 定向风沿裂隙处进行侵蚀 使之日益增大 使原来平坦的 地面形成许多不规则的浅槽和槽间垄脊 这种地貌称雅丹地貌 读 雅丹地貌示意图 回 答 24 25 题 24 典型的雅丹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的 A 东南丘陵 B 四川盆地 C 塔里木盆地 D 黄土高原 25 雅丹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 风力堆积作用 B 风力侵蚀作用 C 流水堆积作用 D 流水侵蚀作用 2015 届高一第五次月考地理试卷答题卡 一 选择题 题号12345678910111213 选项 题号141516171819202122232425 选项 二 综合题 50 分 26 读下图 完成下列问题 共 12 分 1 A 点此时是 时 昼长为 小时 A 点的日 出时刻是 时 2 此图表示的日期是 前后 判断依据是 2 分 此时与北京在同一日期的地区经度范围是 共跨了 个时区 3 B 点正午太阳高度是 A 点的太阳高度为 这一天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分布规律是 2 分 27 读某地的地质剖面图 试着当一位地质工程师 对下面的问题作简要的分析说明 13 分 1 判断甲 乙两地的地质构造 甲为 2 分 乙为 2 分 2 在地貌上 甲构造顶部部分缺失的 原因是 2 分 甲 乙构造上覆盖有岩层 该岩层 是由沉积作用形成的 由此可以推断出这 一地区地壳运动的状况为 选 择填空 2 分 A 先水平运动 使地面变得凹凸不平 后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上升 B 先水平运动 使地面变得凹凸不平 后地壳上升或相邻地区下沉 C 先地壳上升或相邻地区下沉 后水平运动 使地面变得凹凸不平 5 D 先地壳下沉后地壳上升 使地面变得凹凸不平 3 若在该地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 甲 乙 两地中 选择 1 分 地比较好 原因是 2 分 4 在甲 乙两地中 若想打一眼水井 应该选择在 地 1 分 若想钻探石油 应该选择在 地 1 分 28 读 北半球 1 月份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 单位 hPa 图 回答下列问题 11 分 1 填出图中 A B 气压中心的名称 A B 2 A 气压形成的原因为 被切断的气压带是 3 受气压中心的影响 图中 C 点盛行 风 D 点盛行 风 我国的天气以 为主要特征 4 D 点 7 月盛行 风 其形成原因是 由此可见 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 除 外 还有 等 29 图甲是 非洲大陆植物类型分布示意图 图乙上下两部分是 非洲西部沿海 A L 各地 一月份和七月份降水量示意图 读图回答问题 14 分 1 图乙 中甲月份表示的是 月份 1 分 判断的理由是 2 分 2 A L 两地降水季节分配的共同特点是 1 分 原因是 2 分 3 M K 两地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