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射洪县射洪中学高中物理《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四川省射洪县射洪中学高中物理《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四川省射洪县射洪中学高中物理《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四川省射洪县射洪中学高中物理《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四川省射洪县射洪中学高中物理《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用心 爱心 专心 1 6 6 实验实验 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整体设计整体设计 各种力做功都与其对应的某种能量有关系 研究出它们的关系 就能确立相应能量的表达 式 例如通过重力做功确立了重力势能的表达式 通过弹力做功确立弹性势能的表达式 动能 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 物体的动能与它的速度密切相关 而物体速度的变化与它受的力 有关 当物体运动而发生位移时 它所受的力又会做功 因此力对物体做的功与物体速度变化 有密切的关系 本节课就是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为下一节动能的学习作准备 本节是一节探究实验课 在进行实验探索 收集数据时 需要考虑什么是有价值的数据 用什么方法来获得数据 以及如何证明这些数据是可靠的 在进行实验时 操作应规范 在收集 数据时 应实事求是 坚持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对实验所得到的结论要会判断是否科学 判断 的标准就是看其是否具有重复性 即不论由哪位同学来做这个实验 也不论做几次 在允许的 误差范围内结果都应该是相同的 过去我们强调的实验 主要所指为操作技能 现在强调的实验 除了操作技能外 希望学生 更加重视实验中的科学思想与技能的学习 比如在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时 并不需要计算 功的具体数值 原因是什么 在探究之前 要重点掌握本实验中的探究方法 另外用图象处理数 据比较形象 直观 而且误差也小 所以这种方法必须能够熟练应用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学习探究功与速度变化关系的物理方法 并会利用图象法处理数据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1 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 图象法 2 实验过程中的规范操作 课时安排课时安排 1 课时 三维目标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会用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 2 学习利用物理图象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纸带与打点计时器来探究功与速度的关系 体验探究过程和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2 实际探究过程中如何把变力做功这个问题解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体验探究的困难 享受成功的乐趣 2 通过实验探究 体会学习的快乐 激发学习的兴趣 通过亲身实践 树立 实践是检验真 理的唯一标准 的科学观 课前准备课前准备 小车 前面带小钩 长木板 两侧适当的对称位置钉两个钉子 橡皮筋 5 6 条 打点计 时器及电源 纸带等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情景导入 情境 1 如图所示 奥运会上 某射箭运动员拉弓射箭 箭在弹力作用下 获得很大速度射出去 用心 爱心 专心 2 情境 2 如下图所示 行驶中的汽车 因前方有路障而紧急刹车 汽车在阻力作用下逐渐停下来 以上两种情境有何共同特点 复习导入复习导入 复习旧知 1 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 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重力势能是物体和地球这个系统所 共有的 具有相对性 重力做功等于重力势能增量的相反数 即 WG Ep mgh1 mgh2 2 弹力做功与弹性势能 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各部分之间存在弹性势能 和重力势能一样 弹性势能也具有相对性 利 用类比和无限分割再累积的方法可以推得弹性势能的表达式 弹性势能的改变与弹力做功有 关 W弹 Ep 2 2 2 1 2 1 2 1 kxkx 力对物体做功与动能肯定有关系 而动能与速度直接对应 本节课我们来探究功与速度变 化的关系 问题导入问题导入 在很早的时候人们就认识到 要想使物体运动是要付出代价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 经常遇到这样的例子 要想使汽车运动起来是要消耗汽油的 要想使火箭获得一个很大的速度 从 而飞向太空 这同样要消耗大量的燃料 要想使铅球 铁饼等物体获得初速度从而把它们投掷 出去 这也需要运动员耗费大量的体力 以上各种现象中 要使物体获得的速度越大 需要付出的代价也越高 这说明了什么物理 问题 推进新课推进新课 一 探究的思路 问题探究问题探究 1 阅读课文 说出该探究实验的目的 实验所需要的器材及实验的设计思路 2 课本中利用不同数目的橡皮筋拉动小车做功 对此 你有何认识 怎样选择橡皮筋才尽可能 减小误差 3 实验时为何要平衡摩擦力 如何平衡 4 实验中如何来测定小车的速度 如何从纸带上分析出小车在通过 B 点时的速度 用心 爱心 专心 3 点评 点评 探究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 把问题 看作是学习的动力 起点和贯穿于学习过程的主线 上述一连串的问题由易到难 由简到繁 由小到大 层层推进 通过问题的设置 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分析 学会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学生活动 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思考 交流 解决问题 学生代表发言 师生互动 学生代表在回答问题过程中 教师给予评价 引导 使问题的答案准确 规范 实验探究实验探究 实验目的 1 通过实验探究力对物体做的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2 体会探究的过程和所用的方法 实验器材 木板 小车 橡皮筋 打点计时器及电源 纸带等 设计思路 如图所示 1 设法让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分别为 W 2W 3W 2 由纸带和打点计时器分别测出小车获得的速度 v1 v2 v3 3 以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为纵坐标 以第一次实验时的功 W 为单位 小车获得的速度为横坐 标 作出 W v 曲线 4 如果 W v 曲线是一条直线 表明 W v 如果不是直线 可着手考虑是否存在下列关系 W v2 W v3 W v 5 根据 Wv 草图 大致判断两个量可能是什么关系 如果认为很可能是 W v2 就做出 Wv2曲线 如果这条曲线是一条直线 就可以证明你的判断是正确的 注意事项 1 橡皮筋拉小车时的作用力是变力 我们不能求变力做功问题 但选用相同的橡皮筋 且伸长 量都一样时 橡皮条数目的关系就是做功多少的关系 因此 可以不需求出变力功的大小 就知 道功的关系 2 市售的橡皮筋粗细不一 一致性差 弹力偏大 不同的橡皮筋之间的弹力差异也较大 不能满 足本实验的要求 而且用至少 4 根以上时弹力过大 使打出的纸带点数过少 以致找不出小车 不受力匀速运动时所打出的点 可选择服装中使用的多股橡皮筋的松紧带 要仔细地剪成单股 3 实验中的小车不可避免地要受摩擦力的作用 我们研究拉力对小车做功和速度的关系 应排 除其他力的影响 可将木板的一端稍垫高 轻推小车 观察小车是否做匀速运动 使重力的分力 与摩擦力相平衡 消除摩擦力的影响 4 1 用打点计时器来测速度 2 用频闪照相来测速度 3 用传感器借助计算机来测速度 由于实验器材和每次操作过程的分散性 尤其是橡皮筋不可能做到各条之间的长度 粗 细完全一致 使得每次改变橡皮筋的条数以后 纸带上反映小车匀速运动阶段的点数 和这些 点的位置不一定出现在事先设定的 B 点 可能在 B 点前后 这是因为小车在几条橡皮筋拉动下 运动至 B 点时 还可能受到其中某条橡皮筋的拉力 因此对纸带上的点要进行分析 方法是比 较 B 点之前及 B 点之后若干个相邻两点间的距离是否基本相同 选择相邻距离基本相同的若 干个点作为小车的匀速运动阶段 用这些点计算小车的速度 二 操作的技巧 用心 爱心 专心 4 教师活动 利用多媒体展示问题 让学生思考 回答 问题 1 设想若不平衡摩擦 纸带上的点会是什么样的 平衡摩擦之后 做该实验纸带上的点 又是什么样的 2 纸带上的点距并不都是均匀的 应该选用哪些点距来确定小车的速度 为什么 3 在改变橡皮筋的条数后 为什么要把小车拉到相同的位置释放 不这样做会出现什么现象 学生活动 分组讨论 师生互动 学生发言 教师点评 总结 明确 1 若不平衡摩擦 小车在开始时受橡皮筋的拈力和摩擦力 拉力逐渐变小 摩擦力不变 在两个力相等前做加速度越来越小的加速运动 两力相等时速度达到最大 之后两力的合力方 向与速度方向相反 合力开始做负功 做加速度越来越大的减速运动 当橡皮筋恢复原长后仅 受摩擦力 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故纸带上的点是两头密 中间疏 几乎找不到间距相等的点 平衡摩擦后 小车开始做加速度越来越小的加速运动 橡皮筋恢复原长后做匀速直线运动 故 点迹是开始密 越来越疏 之后间距相等 2 由上述分析可知 平衡摩擦后 纸带上的点并不都是均匀的 在小车做加速运动的过程中 橡 皮筋还在继续对小车做功 恢复原长 做功完毕 小车做匀速运动 因此我们要选择点距相等的 点来确定小车的速度 具体做法 测出点距相等的 n 个点间的位移 x v Tn x 1 3 由上一节探究已经知道 弹簧或橡皮筋弹性势能为kx2 每次必须拉至相同位置 目的是保 2 1 证每次实验每条橡皮筋的弹性势能相同 这样橡皮筋的条数与弹性势能成正比 使得做的功与 橡皮筋的条数成正比 随着橡皮筋条数的增多 做功分别为 W 2W 3W 若不严格拉至同一位置 就不满足上述情况 造成较大误差 三 数据的处理 教师活动 提出问题 让学生思考 回答 问题 1 对于实验所得到的数据 我们如何处理 2 描绘图象时我们应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分析 思考 回答 师生互动 学生回答 教师点评 引 导 明确 1 将得到的一组 W v 值描点于 W v 坐标平面内 从点的分布情况来大致判断应该是什 么样的曲线 然后分别试探画出 W 与 v W 与 v2 W 与 v3 W 与之间的图象 因为直线关系v 最容易判断两个物理量的关系 所以通过试探 找出哪一组是正比关系 最后确定功与速度的 最终关系 也可借助计算机来进行分析 整理 2 数据处理同样体现了探究问题的思路 在 Wv 坐标系中描绘出 W v 的各对应点后 既要观察 各点的位置关系 又要思考这些点之间应有的函数关系 由于实验误差 这些点的位置有可能 表现为直线分布 也可能表现为曲线分布 一般呈直线分布的原因是由于橡皮筋的拉力较大 小车的速度比较大 加之实验次数少 所取的点数也少 使 W v 各对应点近似成线性分布 可 以从两方面解决 在小车上加砝码 增大小车质量 使小车速度不致过快 另外在画图时加大纵 坐标的单位长度 从原点 O 开始描绘图线也可以避免画成直线 画图线时应画成平滑的曲线 不能连成折线 在画直线时应尽可能使点落在直线上 不能落在 直线上的点应均匀分布在直线的两侧 如图甲 乙所示 用心 爱心 专心 5 教师活动 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的设计思路 归纳进行实验的步骤 分小组进行实验 教师观看学生实验 及时给予帮助或引导 学生活动 归纳实验步骤 按步骤进行实验 问题探究问题探究 问题 研究汽车的制动距离与车速的关系 导思 汽车的制动性能 是衡量汽车性能的重要指标 在一次汽车制动性能的测试中 司机 踩下刹车闸 使汽车在阻力作用下逐渐停止运动 下表中记录的是汽车由不同速率行驶时 制动后所经过的距离 汽车速率 v km h 1 制动距离 s m 101 204 4016 60 可以根据表中的数据 分析以下问题 1 为什么汽车的速率越大 制动的距离也越大 2 让汽车载上 3 名乘客 再做同样的测试 结果发现制动距离加长了 试分析原因 3 设汽车在以 60 km h 的匀速率行驶的时候制动 在表中填上 没有乘客时的 制动距离的 近似值 试说明你分析的依据和过程 你可以运用动能定理列方程组解答 也可以通过分析表中的数据 找出车速 v 跟制动距 离 s 的 比例 关系 从而求出当汽车速率为 60 km h 时的制动距离 探究 以汽车为研究对象 在制动过程中 刹车产生的阻力对汽车做负功 汽车制动后的末 速度是零 假设汽车制动时的阻力不变 由动能定理可知 汽车制动前的初速度 初动能 越大 制动时阻力做的功也越多 因而制动过程中经过的距离也越长 汽车载客越多 汽车的动能越大 因此 在制动过程中克服阻力做功越多 冲出的距离 就越长 当公路上行驶的车辆意外发生碰撞时 它们的损坏程度和事故的严重性跟碰撞前车辆的 动能大小有关 而车辆的动能则取决于车辆的质量和速度的平方 因此在公路上 尤其是在 高速公路上 都有限制车速的标志 货车 客车的质量较大 对它们速度大小的限制值要比 轿车小一些 如高速公路对中 重型车辆和客车的车速限制一般是 100 km h 对轿车一般是 120 km h 有的汽车 如城市中的双层客车 在设计时厂家就把车速限制在 70 km h 当汽车速度 高于 70 km h 时 即使驾驶员踩油门 燃油系统也不会把燃油送到发动机中 直到汽车速度 低于 70 km h 才会恢复供油 例例 关于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实验中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每次实验必须设法算出橡皮筋对小车做功的具体数值 B 每次实验中 橡皮筋拉伸的长度没有必要保持一致 C 放小车的长木板应该尽量使其水平 用心 爱心 专心 6 D 先接通电源 再让小车在橡皮筋的作用下弹出 解析 解析 本实验没有必要测出橡皮筋做的功到底是多少焦耳 只要测出以后各次实验时橡皮筋 做的功是第一次实验时的多少倍就已经足够了 A 错 每次实验橡皮筋拉伸的长度必须保持一 致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以后各次实验时 橡皮筋做的功是第一次实验时的整数倍 B 错 小车运 动中会受到阻力 只有使木板倾斜到一定程度 才能减小误差 C 错 实验时 应该先接通电 源 让打点计时器开始工作 然后再让小车在橡皮筋的作用下弹出 D 正确 答案 答案 D 点评 点评 做实验前 要先了解探究的内容 思路 方法 才能对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正确处理 例例 2 2 某同学在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时得到了 W 与 v 的一组数据 请你对这些数据进 行处理 并确定 W 与 v 之间的关系 W0 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 v m s 1 0 000 801 101 281 531 761 89 v20 000 641 211 642 343 103 57 解析 解析 以 W 为纵坐标 v 为横坐标 作出 W v 曲线 以 W 为纵坐标 v2为横坐标 作出 W v2曲线 由图象可看出 W v2 点评 点评 用图象法分析两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很直观 也很清晰 LT1 3 某同学在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实验中 设计了如图 564 所示的实验 将纸 带固定在重物上 让纸带穿过电火花计时器或打点计时器 先用手提着纸带 使重物静止在 靠近计时器的地方 然后接通电源 松开纸带 让重物自由下落 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 系列小点 得到的纸带如图 5 6 5 所示 O 点为计时器打下的第 1 个点 该同学对数据进行了 下列处理 取 OA AB BC 并根据纸带算出了 A B C 三点的速度分别为 vA 0 12 m s vB 0 17 m s vC 0 21m s 根据以上数据你能否大致判断 W v2 解答 解答 设由 O 到 A 的过程中 重力对重物所做的功为 W 那么由 O 到 B 过程中 重力对重物 所做的功为 2W 由 O 到 C 的过程中 重力对重物所做的功为 3W 用心 爱心 专心 7 由计算可知 1 44 10 2 m2 s2 2 89 10 2m2 s2 4 41 10 2 m2 s2 2 2 A v 2 B v 2 C v 2 2 A B v v 3 即 2 3 由以上数据可以判定 W v2是正确的 也可以根据 W v2的 2 2 A C v v 2 B v 2 A v 2 C v 2 A v 曲线来判断 课堂训练课堂训练 1 本节是一个探究性实验 探究的目的是 A 探究力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 B 探究力与物体运动加速度的关系 C 探究力对物体做的功与物体加速度变化的关系 D 探究力对物体做的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答案 答案 D 2 对于橡皮筋做的功来说 直接测量是有困难的 我们可以巧妙地避开这个难题而不影响问题 的解决 只需要测出每次实验时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是第一次实验的多少倍 使用的方法是 A 用同样的力对小车做功 让小车通过的距离依次为 l 2l 3l 进行第 1 次 第 2 次 第 3 次 实验时 力对小车做的功就是 W 2W 3W B 让小车通过相同的距离 第 1 次力为 F 第 2 次力为 2F 第 3 次力为 3F 实验时 力对 小车做的功就是 W 2W 3W C 选用同样的橡皮筋 在实验中每次橡皮筋拉伸的长度保持一致 当用 1 条 2 条 3 条 同样的橡皮筋进行第 1 次 第 2 次 第 3 次 实验时 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就是 W 2W 3W D 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对小车的拉力 F 利用直尺测量小车在力作用下移动的距离 l 便可 以求出每次实验中力对小车做的功 可控制为 W 2W 3W 答案 答案 C 3 在本实验中 小车在运动中会受到阻力作用 在小车沿木板滑行的过程中 除橡皮筋对其 做功以外 还有阻力做功 这样便会给实验带来误差 我们在实验中想到的办法是使木板略 微倾斜 对于木板的倾斜程度 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木板只要稍微倾斜一下即可 没有什么严格的要求 B 木板的倾斜角度在理论上应满足下面条件 即重力使物体沿斜面下滑的分力应等于小车受 到的阻力 C 如果小车在滑行的木板上能做匀速运动 则木板的倾斜程度是符合要求的 D 其实木板不倾斜 问题也不大 因为实验总是存在误差的 答案 答案 BC 4 在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实验中作出 Wv 图象如图所示 符合实际的是 用心 爱心 专心 8 答案 答案 C 5 在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关系的实验中 某同学在一次实验中得到了一条如图所示的纸带 这 条纸带上的点两端较密 中间稀疏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 A 电源的频率不稳定 B 木板倾斜程度太大 C 没有使木板倾斜或倾斜角太小 D 小车受到的阻力较大 答案 答案 CD 课堂小结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探究实验 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