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交版《水分析化学》课程教案_第1页
提交版《水分析化学》课程教案_第2页
提交版《水分析化学》课程教案_第3页
提交版《水分析化学》课程教案_第4页
提交版《水分析化学》课程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郑州航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课程名称 水分析化学 授课专业 环 境 工 程 讲 授 人 姜 灵 彦 2008 年 9 月 2 水分析化学 课程基本信息 一 课程名称 水分析化学 二 学时学分 周 2 学时 3 学分 三 预修课程 分析化学 四 使用教材 黄君礼主编 水分析化学 第 4 版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年 3 月 五 教学参考书 3 本以上 1 张燮主编 工业分析化学 化学工业出版社 2 孙宝盛 单金林等主编 环境分析监测理论与技术 化学工业出版社 3 H B 小马克主编 现代水质分析检测技术 第一版 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 1988 4 国家环保局主编 水和废水检测分析方法 第二版 北京 中国环 境科学出版社 1985 六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实验教学 启发式教学 课堂讨论 当堂测试 提问式教学 课程论文 师生互动 七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传统讲授 实验教学 八 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 成绩以实验 平时 期末考试三项成绩综合评 定 九 其它要求 严格考勤 注重学生课堂表现 课堂参与情况及课下作业 的完成质量 加强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 3 第一章 概论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水分析化学的目的和分类 常见水质指标 包括物理指标 化学指 标和微生物指标 误差的来源及表示方法 标准溶液的概念及浓度的表 示方法 了解水样的保存 预处理及生活饮用水 工农业用水等国家正 式颁布的水质标准 教学重点与难点 掌握水质指标的概念和分类 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定义 二者关系 加标 回收率实验设计 物质量浓度 滴定度的表示方法 本章主要阅读文献和资料 1 武汉大学主编 分析化学 第 3 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 2 美国公共卫生协会等编著 宋仁元等译 水和废水标准检验法 第 15 版 北京 中 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5 4 1 1 水分析化学的定义及任务 一 水分析化学的定义 水分析化学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 是研究物质的化学组成 化学结构 测定方法及有关 理论的一门学科 二 水分析化学的任务 1 掌握常量组分定量分析的基本知识 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 2 掌握分析测定中的误差来源 误差的表征 及初步学会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方法 3 了解常见的水质指标的定义和测定方法 4 了解分光光度法 电化学分析法 气相色谱法和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原理及应用 1 2 水分析化学分析方法的分类 一 水中污染物包括 无机 金属离子 Ca2 Mg2 重金属离子 Pb2 Fe3 Mn2 Cd2 Hg2 等 有机 酚 农药 洗涤剂等 以上污染物都需要水分析方法去定量 二 分析方法包括 1 重量分析 称重的办法 用途 残渣分析 2 化学分析 借助化学反应 a 酸碱滴定 质子传递 最基础的滴定分析 用途 检验碱度 酸度 b 络合滴定 络合反应 M Y MY 用途 测定 Ca2 Mg2 Fe3 Al3 另外 络合反应可用于掩蔽技术 消除非测定离子的干扰 c 沉淀分析 沉淀反应 Ag Cl AgCl 用途 测定水中 Cl d 氧化还原滴定 氧化还原反应 特点 电子转移 用途 测 COD 等有机污染指标 氧化还原反应也用于废水的化学处理 如脱 CN CN ClO2 N2 3 仪器分析 a 吸收光谱法 用途 分析有机分子 无机离子 b 色谱法 气相色谱 用途 如氯仿测定 液相色谱 用途 如多环芳烃测定 离子色谱 用途 如阴离子测定 c 原子吸收法 用途 金属元素测定 5 d 电化学分析法 用途 pH 值的测定 1 3 水质指标与水质标准 一 水质指标 物理 化学 微生物学 1 物理指标 特点 不涉及化学反应 参数测定后水样不发生变化 水温 臭味 臭阈值 文字描述 色度 表色 悬浮性物质 胶体核溶解性物质共同引起 定性描述 真色 胶体和溶解性物质引起 定量测量 色度的测定方法 标准比色法 目视比色法 a 用具塞比色管配制标准色阶 Pt Co 色阶 K2PtCl6 CoCl2 稳定性高 1mgPt L 定义为 1 度 b 未知水样置于同规格比色管中 如混浊先静置澄清 俯视与标准色阶对比 浊度 由悬浮物及胶体物质引起的水样的浑浊程度 是混凝工艺重要的控制指标 浊度的测定方法 a 目视比浊法 用具塞比色管配制标准浊度阶 1mg 漂白土 L 定义为 1 度 水样俯视对比 b 分光光度法 680nm 分光光度计测定 标准浊度单位 1 25mg 硫酸肼 L 和 12 5mg 六次甲基四胺 L 形成甲聚合物为 1 度 测定结 果单位 FTU c 散射法 浊度仪 也以甲 聚合物为标准浊度单位 测定结果单位 NTU 自来水浊度越低 水中污染 物含量也越低 水质就越好 国家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规定浊度不得大于 3NTU 美国标准为 1NTU 日本标准 2NTU 残渣 总残渣 可滤残渣 不可滤残渣 重量法测定 电导率 电导率仪测定 UVA254 反映水中有机物含量 氧化还原电位 ORP 废水生物处理过程重要控制参数 2 化学指标 pH 值 pH lg H 酸度和碱度 给出质子物质的总量 酸度 接受质子物质的总量 碱度 硬度 水中 Ca2 Mg2 离子的总量 永久硬度 硫酸盐 氯化物等形成 暂时硬度 碳酸盐和重碳酸盐形成 煮沸后分解形成沉淀 总盐量 水中全部阴阳离子总量 6 余氯 饮用水经过加氯消毒 在一定时间后仍有适量的余氯存在于水中 以控制细菌继 续繁殖 保证持续的杀菌能力 国家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规定在与水接触 30min 后应不低于 0 3mg L 集中式给水 除出厂水应符合上述要求外 管网末端水不应低于 0 05 毫克 升 有机污染物综合指标 宏观地描述水中有机污染物 是总量指标 不针对哪类有机物 a 高锰酸盐指数 Pi 用 KMnO4作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物所消耗的量 用 mgO2 L 表示 b 化学需氧量 COD 在一定条件下水中能被得重铬酸钾氧化的水中有机物的量 用 mgO2 L 表示 主要作为工业废水的污染指标 c 生物化学需氧量 BOD 在一定时间温度下 微生物分解水中有机物发生生物化学 反应中所消耗的溶解氧量 单位 mgO2 L 是一种间接表示水被有机污染物污染程度的指标 其中 COD BOD COD 与 BOD 的差值可表示不为微生物降解的有机物 d 总有机碳 TOC 水体有机物总的碳含量 用总有机碳分析仪高温燃烧水样测定 单位 mgC L e 总需氧量 TOD 水中有机物和还原性无机物在高温下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的 需氧量 单位 mgO2 L 3 微生物学指标 保障供水安全的重要指标 细菌总数 细菌总数是微生物指标 消毒后水中的细菌总数 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微生 物污染程度 水中大多数细菌并不致病 当然自来水中细菌总数越少越好 国家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 准 规定每毫升水样细菌总数不得大于 100 个 大肠菌群 总大肠菌群是饮用水的微生物安全性指标 如果饮用水中总大肠菌群没有检 出 说明饮用水无肠道致病菌存在 国家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规定每升水中总大肠菌群小于 3 个 类 型必 测 项 目选 测 项 目 河 流 税温 pH 总不可滤残渣 总硬度 电 导率 溶解氧 化学需氧量 五日生化 需氧量 氨氮 亚硝酸盐氮 硝酸盐氮 挥发性酚 氰化物 砷 汞 六价铬 铅 镉 石油类等 硫化物 氟化物 氯化物 有 机氯农药 有机磷农药 总铬 铜 锌 大肠菌群 总 总 铀 镭 钍等 饮用水源地 水温 pH 浑浊度 总硬度 溶解氧 化学需氧量 五日生化需氧量 氨氮 亚硝酸盐氮 硝酸盐氮 挥发性酚 氰 化物 砷 汞 六价铬 铅 镉 氟化 物 细菌总数 大肠菌群等 锰 铜 锌 阴离子洗涤剂 硒 石油类 有机氯农药 有 机磷农药 硫酸盐 碳酸根等 湖泊 水库 水温 pH 总不可滤残渣 总硬度 溶 解氧 透明度 总氮 总磷 化学需氧 量 五日生化需氧量 挥发性酚 氰化 物 砷 汞 六价铬 铅 镉等 钾 钠 藻类 优势种 浮 游藻 总可滤残渣 铜 大肠 菌群等 排污河 渠 根据纳污情况定 二 水质标准 根据不同用水目的制定的污染物的限量域值 7 除余氯和溶解氧为下界 其他指标均为上界限值 不可超越 表 1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标准限值 序序 号号 类类 类类 类类 类类 类类 1水温 人为造成的环境水温变化应限制在 周平均最大温升 1 周平均最大温降 2 2pH 值 无量网 6 9 3溶解氧 饱和率 90 或 7 5 6532 4高锰酸盐指数 2461015 5化学需量 COD 1515203040 6 五日生化需氧量 BOD5 3334610 7氨氮 NH3 N 0 150 51 01 52 0 8总磷 以 P 计 0 020 10 20 30 4 9 总氮 湖 库 以 N 计 0 20 51 01 52 0 10铜 0 11 01 01 01 0 11锌 0 051 01 02 02 0 12氟化物 以 F 计 1 01 01 01 51 5 13硒 0 010 010 010 020 02 14砷 0 050 050 050 10 1 15汞 0 000050 000050 00010 0010 001 16镉 0 0010 0050 0050 0050 01 17铬 六价 0 010 050 050 050 1 18铅 0 010 010 050 050 1 19氰化物 0 0050 050 050 20 20 2 20挥发酚 0 0020 0020 0050 010 1 21石油为类 0 050 050 050 51 0 8 22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0 20 20 20 30 3 23硫化物 0 050 10 20 51 0 24粪大肠菌群 个 L 200 1 4 水质分析步骤 一 水样的采集水样的采集 根据试验目的选取取样点 取样量 容器和取样方法 1 采样器 图 玻璃或塑料瓶 容器清洁 化学指标 或无菌 微生物指标 采水瓶使用前必须洗涤 干净 玻璃瓶可用洗液浸泡 再用自来水和蒸馏水洗净 聚乙烯瓶可用 10 的盐酸溶液浸 泡 再用自来水和蒸馏水洗净 采样前应用所取的水样冲洗采水瓶 2 3 次 采样瓶采样瓶 采样器 采样器 1 采样器 采样器 2 2 取样量 供一般物理与化学分析用水样量约需 2L 3L 如待测的项目很多 需 要采集 5L 10L 充分混合后分装于 1L 2L 的贮样瓶中 3 取样方法和布点方法 河流 在布设采样点时需考虑河面的宽窄 河流的深度及采样的频率等 1 单点布设法 适用于河面狭窄 水浅 流量不大的小河流 且污染物在水平和 垂直方向上都能充分混合 可以直接在河中心采样 2 断面布设法 对于较大的河流 如河面宽 水量大 150m3 s 水深流急 可以 采用多点断面混合采样法 采用断面布设法时 一般对于河流取样断面分别找出对照断面 污染断面和结果 断面 又称下游净化 断面 此外 在水文和水质突然变化的河段也要布设断面 对照断面 反映进入本地区河流水质的初始情况 一般设在进入城市 工业废 水排放口的上游 基本不受本地区污染影响处 污染断面 反映本地区排放的废水对河段水质的影响 设在排污区 口 的下 游 污染物与河流能较充分混合处 结果断面 反映河流对污染物的稀释净化情况 设在污染断面的下游 主要污 染物浓度有显著下降处 3 采样点的布设 断面位置确定后 断面上采样点的布设应根据河流的宽度 9 和深度而定 表表 断面垂线设置断面垂线设置 水面宽度 m 垂线数量说 明 50 一条 中泓线 50 100 二条 左 右近岸 有明显水流处 100 三条 左 中 右 1 断面上垂线的布设应避开岸 边污染带 有必要对岸边污染 带进行监测时 可在污染带内 酌情增设垂线 2 对无排污河段并有充分数据 证明断面上水质均匀时 可只 设中泓一条垂线 水深 m 采 样 点 数 量 说 明 5 一点 水面下 0 5m 处 5 10 二点 水面下 0 5m 河底上 0 5m 10 三点 水面下 0 5m 1 2 水深 河底上 0 5m 1 水深不足 1m 时 设在 1 2 水深处 2 河流封冻时 在冰下 0 5m 处 3 若有充分数据证明垂线上水质均 匀 可酌情减少采样点数目 湖泊 水库 对于湖泊 水库采样断面和采样点的布设可根据江河入湖 库 的河流数量 流量 季 节变化情况 沿岸污染源对湖 库 水体的影响 湖 库 水体的生态环境特点及污染物 的扩散与水体的自净情况等 按照下述原则设置采样断面 1 在入 出湖 库 河流汇合处 2 在沿岸的城市工业区大型排污口 饮用水源及风景游览区 3 在湖 库 中心 沿水流流向及滞流区 4 在湖 库 中不同鱼类的回游产卵区 表表 湖湖 库库 水质分层采样数水质分层采样数 水深 m 分 层 数 目 20 表层 底层 每隔 10m 一层 温跃层上 下 10 工业废水采样布点 工业废水的采样点往往要根据分析目的来确定 并且应考虑到生产工艺 先调查生产 工艺 废水排放情况 然后 按照以下原则确定采样点 1 要测定一类污染物 应在车间或车间设备出口处布点采样 一类污染物主要 包括汞 镉 砷 铅 Cr VI 和强致癌物等 2 要测定二类污染物 应在工厂总排污口处布点采样 二类污染物有总不可滤残渣 硫化物 挥发性酚 氰化物 有机磷 石油类 铜 锌 氟 硝基苯类 苯胺类等 3 有处理设施的工厂 应在处理设施的排出口处布点 为了解对废水的处理效果 可 在进水口和出水口同时布点采样 二 水样的保存 冷藏法和化学法 水样的保存 冷藏法和化学法 适当的保护措施虽然能够降低水样变化的程度和减缓其变化速度 但并不能完全 抑 制其变化 有些项目特别容易发生变化 如水温 溶解氧 二氧化碳等 必须在采样 现场进行测定 有一部分项目可在采样现场对水样做简单的预处理 使之能够保存一段时 间 水样允许保存的时间 与水样的性质 分析的项目溶液的酸度 贮存容器的材质以及 存放温度等多种因素有关 水样的保存要求 1 抑制微生物作用 2 减缓化合物或配合物的水解 解离及氧化还原作用 3 减少组分的挥发和吸附损失 部分水样监测项目保存方法部分水样监测项目保存方法 测定项目保存温度 保 存 剂 可保存时间 h 备 注 酸度 碱度 4 24 生化需氧量 4 6 化学需氧量 4 加 H2SO4至 pH 27 d 总有机碳 24 硬 度 4 7 d 溶 解 氧 加 1mlMnSO4和 2ml 碱 性 KI 4 8现场固定 氟化物 4 7 d 氯化物 7 d 氰化物 4 加 NaOH 至 pH 13 24 现场固定 氨 氮 4 加 H2SO4至 pH 2 24 硝酸盐 4 加 H2SO4至 pH 2 24 亚硝酸盐 4 24 硫酸盐 4 7 d 硫化物 每升加 2mlZn Ac 24 现场固定 11 2 aq 亚硫酸盐 4 24 砷 加 H2SO4至 pH 26 m 硒 加 HNO3至 pH 26 m 总金属 加 HNO3至 pH 26 m 总 汞 加 HNO3至 pH 213 d 硬塑容器 溶解汞 过滤 加 HNO3至 pH 2 38 d 玻璃容器 Cr VI 加 NaOH 至 pH 8 9当天测定 新硬质玻璃 瓶 总铬 加 HNO3至 pH 2当天测定 酚类 4 加 H3PO4至 pH10 四位有效数字 54 63 含量 1 10 三位有效数字 1 34 低含量 99 9 14 3 试剂稳定 如不易吸水分和 CO2 不易被空气氧化 4 试剂最好有较大的摩尔质量 可减少称量误差 滴定分析常用基准物质 Na2CO3 酸碱滴定 CaCO3 Zn 粒 络合滴定 NaCl 沉淀滴定 K2Cr2O7 氧化还原滴定 二 间接法 又称标定法 有许多物质不能直接用来配制标准溶液 将其先配成一种近似 所需浓度的溶液 然后用基准物质来测定它的准确浓度 如盐酸等 例如 在酸碱滴定分析法中 标准溶液的配制有两种方法 由于盐酸不符合基准物 质的条件 只能用间接法配制 再用基准物质来标定其浓度 标定盐酸常用的基准物质有无水碳酸钠 Na2CO3和硼砂 Na2B4O7 10H2O 采用硼砂较易提 纯 不易吸湿 性质比较稳定 而且摩尔质量很大 可以减少称量误差 硼砂与盐酸的反应为 Na2B4O7 10H2O 2HCL 2NaCL 4H3BO3 5H2O 四 滴定分析法的计算 一 滴定分析计算中常用的量和单位 1 物质的量 n 及其单位摩尔 mol 2 摩尔质量 g mol 用 MB表示 必须指出基本单元 M K2Cr2O7 294 M 1 6K2Cr2O7 49 3 物质的量浓度 c 简称浓度 mol L mmol L 单位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 CB nB VB 4 滴定度 1ml 标准溶液相当于被测物质的质量 用 Ts x 表示 S 标准溶液 X 待测 溶液 二 滴定分析的计算 1 根据待测物质 B 与滴定剂 T 之间的化学计量比进行计算 2 根据 等物质的量反应规则 进行计算 例题 1 测水样某一指标的步骤 明确分析目标 选择分析指标和相应的标准分析方法 准备玻璃仪器和设备 取水样 按照标准分析方法和流程进行测定 数据处理 评价分析方法 结果报表 2 如何设计加标回收率实验 设计 表 1 ClO2光度法加标回收实验结果 次数加标前 mg L 加时量 mg L 加标后 mg L 回收率 10 000 200 195 20 100 200 305 15 30 200 200 41 40 200 400 595 50 150 300 45 60 300 150 44 平均加标回收率 3 如何设计精密度实验 对同一水样连续测定至少 8 次 习题与思考题 查找一篇具有加标回收率和 CV 内容的分析方法文章 本章小节 本章主要讲述了基本概念 水质分析的目的和内容 水质指标和水质标 准 水质分析程序 误差产生的原因和表示方法 水质分析结果的表示方法 应要求学生 依据考试大纲规定的要点进行掌握 第二章 酸碱滴定法 16 教学时数 6 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熟练掌握水溶液中的酸碱平衡 酸碱溶液氢离子平衡浓度的计算 酸碱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并能计算水中碱度和酸度 了解酸碱指示剂 酸碱滴定的终点误 差 教学重点 溶液中酸碱组分的分布 尤其是不同 pH 值下酸溶液中各型体的分布 酸碱 滴定曲线 水中碱度的计算 教学难点 不同 pH 值下酸溶液中各型体的分布 本章主要阅读文献和资料 武汉大学主编 分析化学 第 3 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 酸碱滴定法是以质子传递为基础的滴定分析方法 17 2 1 酸碱平衡 酸碱平衡是一种可逆 动态平衡 一 酸碱质子理论 1 酸 给出质子的物质 碱 接受质子的物质 常见共轭酸碱对 HCl Cl H2CO3 HCO3 HCO3 CO32 NH4 NH3 NH N 酸碱反应 两个共轭酸碱对作用的结果 2 共轭酸碱对 HB B 的 Ka和 Kb关系 由水的自递平衡 OHHOHOH 322 水合质子 简化为 2 3 HOHOHKwOH 3 H 定义 w水的自递平衡常数 pKw 14 25 101 014 CKw 共轭酸碱对 Ka Kb Kw pKa pKb pKw 14 对于水以外的其他溶剂 Ka Kb Ks 二 酸碱的强度 1 酸碱平衡中的组分浓度 平衡浓度 反应平衡时 水溶液中溶质某种型体的实际浓度 用 表示 分析浓度 量浓度 总浓度 平衡型体浓度之和 用 C 表示 例 在不同 pH 条件下 Ac 和 HAc 是变化的 但 Ac HAc 不变酸度和碱度 2 酸碱强度 用 Ka 酸的解离平衡常数 的大小表示酸的强度 用 Kb 碱的解离平衡常数 的大小表示碱的强度 HCl Ka 1 在水中完全解离 强酸 HAc Ka 1 8 10 5 Ka 1 弱酸 3 拉平效应和区分效应 拉平效应 使酸完全解离至溶剂化质子水平 HCl HNO3在水中 拉平到 H3O 即 H 水为拉平溶剂 HCl HAc 在氨水中拉平 NH4 氨水为拉平溶剂 区分效应 区分溶剂使酸碱表现出强弱 例 以 HAc 为溶剂时 HClO4比 HNO3酸性强 2 2 酸碱平衡中有关组分浓度的计算 一 酸度对弱酸 弱碱 溶液中各种型体分布的影响 1 一元弱酸溶液中各种型体的分布 一元弱酸 HA 在溶液中以 HA 和 A 两种型体存在 在水溶液中存在如下的电离平衡 HA H A 酸离解常数表示为 Ka 由酸的 Ka 和溶液的 pH 值就可以计算出两种型体的分 布系数 对指定的酸碱而言 分布系数是 H 的函数 控制溶液的 pH 值 就可以控制溶液 中各型体的浓度 这样绘制的 i pH 曲线叫做酸碱型体分布图 如对一元酸 当 pH pKa 时 HA A 有 HA A 18 随着 pH 值增大 HA 在此点呈下降趋势 A 在此点呈上升趋势 HA 和 A 的 变化率相等 一元酸 碱 型体分布图以 pH pKa 为分界点 分为共轭酸 HA 型体主要 存在区 pH pKa 2 一元弱碱溶液中各种型体的分布 3 多元弱酸 碱 溶液中各种型体的分布 从多元酸 碱 型体分布图 可直观地了解酸碱型体分布的特点 上图为二元弱酸碳酸各型 体分布图 多元酸 HnA 的某一共轭酸碱对 HmA Hm 1A 的最本质联系是其相对应的酸 或碱 离解常数 Kam 或 Kb n m 1 现以二元酸 H2A 的酸碱型体分布图讨论多元酸碱型体分布的特点 二二 强酸强碱溶液中强酸强碱溶液中 H H 的计算的计算 1 一元弱酸的电离 平 衡 HA cHA 弱 酸的电离平衡常数 Ka 的大小可用来衡量同类型弱酸的相对强弱 在 相同温度下 Ka 表示酸性越强 Ka 随 T 升高而增大 对于一元弱酸 其 C H 值计算如下 HAc Ac 起始 A 0 0 平衡 Ka 当 CA Ka 500 CA 当 CA Ka 500 CA 19 2 一元弱碱的电离平衡 同上 3 多元弱酸 弱碱的电离平衡 特点 分步进行如 二元弱酸的电离平衡 例题例题 计算 0 1 mol dm 3的 H2S 水溶液 饱和水溶液 的 及 pOH H2S 起始浓度 0 1 0 0 平衡浓度 0 1 X X X C Ka1 500 近似地 0 1 X 0 1 由二级平衡 平衡浓度 1 0 1 0 y Ka2 1 0 y Ka2 Kw 20 1 0 pOH 10 00 例 在 0 3 mol dm 3的盐酸溶液中通入 H2S 水溶液至饱和 求溶液中的 和 解 H2S 起始浓度 0 1 0 3 0 平衡浓度 0 1 0 3 X K1 0 1 0 3 3 7 10 由二级平衡 平衡浓度 3 7 10 0 3 y y 2 3 酸碱滴定曲线 强碱滴定强酸与强酸滴定强碱曲线形状相同 位置相反 滴定剂初始浓度增加 减少 一个数量级 滴定突跃范围增加 减少 2 个 pH 单位 2 强碱滴定强酸的突跃范围大于强碱滴定弱酸的突跃范围 3 用酸碱指示剂法进行强碱滴定弱酸的条件 Csp Ka 10 8 计量点时酸浓度 4 通过化学反应改善弱酸或弱碱性 可采用 4 种强化措施 络合 金属离子强化 沉淀 氧化还原 强碱滴定强酸的滴定曲线 强碱滴定不同浓度弱酸的滴定曲线 2 3 酸碱指示剂 都是一些有机的弱酸或者弱碱 当它发生质子传递时 化学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 其 颜色也发生变化 一 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原理 碱式色 酸式色 InHHIn 21 解离平衡常数表达式 1 HIn InH K 讨论 1 In HInK H lg 1 In HIn PKPH a 当时 呈酸式色 溶液 pH PK1 110 In HIn b 当时 呈碱式色 溶液 pH PK1 1 10 1 In HIn c 溶液 PK1 1 pH PK1 1 呈混合色 定义 到为指示剂的理论变化范围 PK1为理论变色点 1 1 Pk1 1 Pk 实际变化范围比理论要窄 人眼辨色能力造成的 例 用 NaOH 滴定 HCl 滴定终点时 酚酞 无色 红色 甲基橙 橙红 黄色 用 HCl 滴定 NaOH 滴定终点时 酚酞 红色 无色 甲基橙 橙黄 橙红 二 酸碱指示剂的选择 可用滴定突跃范围来选择指示剂 变色范围处于或部分处于 pH 值突跃范围内 理论 变色点越接近计量点越好 三 酸碱指示剂的分类 单色指示剂 酚酞 pH 8 3 双色指示剂 甲基橙 pH 4 8 复合指示剂 2 种或 2 种以上 2 酸碱度的测定 一 碱度 1 天然水中碱度的种类 OH 2 3 CO 3 HCO 可构成 5 种组合形式 OH OH 2 3 CO 2 3 CO 2 3 CO 3 HCO 3 HCO 假设水中不能同时存在和 OH 3 HCO 碱度和 pH 的关系 pH 10 存在 pH 8 32 存在 pH 4 5 存在 OH 2 3 CO 3 HCO 2 连续滴定法测水中碱度 同一锥形瓶中 连续用酚酞和甲基橙作指示剂 测定步骤 先加酚酞 当酚酞由红色 无色 HCl 的消耗量为 P ml 后加甲基橙 当甲基橙由橙黄 橙红 HCl 的消耗量为 M ml P 和 M 的数值判断碱度的组成 并且计算相应的含量 概念 P 相当的碱度叫酚酞碱度 22 直接在水样中加入甲基橙 用 HCl 滴定相应的碱度 叫甲基橙碱度 又叫总碱度 发生反应 酚酞变色 OHOHH 2 3 3 2 3 HCOCOH 2 1 2 3 COOHP 甲基橙变色 323 COHHCOH 3 2 3 2 1 HCOCOM 水中的总碱度 P M 3 2 3 HCOCOOHT 5 种组合的判据 P 0 M 0 酚酞红 无 甲基橙加入即呈橙红 OHPOH P M OH 2 3 COMCO2 2 3 MPOH P M 2 3 COMPCO 2 3 P0 P 0 酚酞加入即无色 甲基橙橙 红 M 3 HCO 3 HCO 3 碱度计算 首先由 P 和 M 的数值判断碱度的组成 确定碱度的表示方法 以 mg L 计 以 mol L 或 mmol L 计 以 mgCaO L 或 mgCaCO3 L 计 记住一些常用的摩尔质量 17g mol 30g mol 61g mol OH 2 3 2 1 CO 3 HCO 28g mol 50g molCaO 2 1 3 2 1 CaCO 写出碱度计算的正确表达式 CHCL HCl 的量浓度 mol l 碱度的组合类型与 P M 的关系 可以表示 1 当 M 0 时 2 当 P M 时 3 当 P M 时 23 4 当 P0 M 0 时 OH 碱度 mol L 水样 V PCHCL OH 碱度 mmol L 水 V PCHCL 3 10 OH 碱度 水 计 V PC CaO HCL 3 1028 2 1 当 P 和 M 呈其它关系时 用 f P M 代替上式中 P 即可 例例 3 3 水样 1O0ml 以 0 0500mol L HCl 溶液滴定至酚酞终点时 耗用 HCl 溶液 6 50ml 用甲基橙作指示剂 继续滴定至终点时 又耗用 HCl 10 40ml 试 判断含有哪几种碱度 总碱度为多少 解 P 6 50ml M 10 40ml C HCl 0 0500mol L 答 此水样中含有 两种碱度 其总碱度为 422 9mg L 二 酸度 1 酸度的组成 24 由于溶入二氧化碳 或由于机械 电镀 农药 化工等行业排放的含酸废水的进入 天然水体的 pH 值将降低 酸性的水会影响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正常生活和生长 破坏生 态平衡 因此 酸度是衡量水质变化的一项重要指标 用化学法测得的同一溶液的酸度数值大小因所用指示剂不同而异 以甲基橙为指示 剂 用氢氧化钠滴定至 pH 值为 3 7 的酸度 称为甲基橙酸度 以酚酞为指示剂 用氢氧化 钠滴定至 pH 值为 8 3 的酸度 称为酚酞酸度 又称总酸度 2 废水酸度的测定 1 称取在 105 110 摄氏度烘箱内干燥过的基准试剂邻苯二甲酸氢钾约 0 5 克 精确 称量到 0 0001 克 置于 250 毫升锥形瓶中 加无二氧化碳水 100 毫升 使之完全溶解 加入 3 4 滴酚酞指示剂 用待标定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定至浅红色刚刚产生 记录氢氧化钠 的用量 同时用不加苯二甲酸氢钾的无二氧化碳水做空白滴定 记录氢氧化钠的用量 计 算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浓度 2 取适量废水水样于 250 毫升锥形瓶中 用无二氧化碳水稀释至 100 毫升 瓶下放一 块白瓷板 或白纸 向锥形瓶中加入 3 4 滴甲基橙指示剂 用上述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滴定 至溶液刚由橙红色变成橙黄色为止 记录氢氧化钠溶液的用量 另取一份同样体积的废水 样 用无二氧化碳水稀释至 100 毫升 滴加 3 4 滴酚酞指示剂 用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滴定 至溶液刚变为粉红色为止 记录氢氧化钠溶液的用量 根据公式 计算废水甲基橙酸度和总酸度 3 注意 侵蚀性二氧化碳水样的采取 测定水中侵蚀性二氧化碳的取样 应在采取简分析或全分析样品的同时 另取一瓶 250mL 的水样 加入 2g 经过纯制的碳酸钙粉末 或大理石粉末 瓶内应有 10 20mL 的空间 密封送检 思考题 1 推导 HB B 之间的 Ka与 Kb之关系 作业 教材 P79 6 9 本章小结 本章在回顾酸碱滴定基本知识的基础上 主要讲述了水中碱度的得测定方 法 知识点较多 主要知识点有 酸碱质子理 酸碱指示剂 酸碱滴定曲线及指示剂的选 择 碱度及酸度的测定 25 第三章第三章 络合滴定法 教学时数 6 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络合平衡 EDTA 与金属离子络合物的形成及稳定常数 熟悉络 合滴定的基本原理 影响滴定突跃的主要因素 了解络合滴定的四种方式 提高络合滴定 选择性的方法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 酸效应系数 条件稳定常数的概念 水的硬度的单位 测定过程 原理及 计算 教学难点 水的硬度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本章主要阅读文献和资料 武汉大学主编 分析化学 第 3 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 26 3 1 络合反应及特征 2 1 2 233 NHAgNHAg ClNHAgNHAgCl 2 233 前提 中心离子 金属离子 一定能提供空的轨道 配体 提供孤对电子的化合物 配位键 一个原子提供一对电子对 例 3 NHAg 配位原子 提供孤对电子对的原子 配位数 与中心离子络合的配位原子数目 中心离子和配体一定时 络合比可以不一样 多级络合 3 2 氨羧络合剂 特征 同时存在氨基和羧基 最常见 EDTA 乙二胺四乙酸 盐 EDTA 可同时提供 6 个配位原子 2 个 N 4 个 O 一般定义 EDTA 用 Y 表示 EDTA 呈现六元酸的特点 存在六级解离 七种型体 2 6Y H 七种型体存在量的相对多少取决于溶液的 pH 值 常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 Na2H2Y 来配制 EDTA 水溶液 因为 H4Y 的溶解度小于 Na2H2Y 3 3 EDTA 络合物的特征 一 络合比 1 1MYYM 思考题 为什么 1 1 因为 EDTA 可以同时提供 6 个配位原子 则中心离子提供 6 个空轨道 空间因素 排列使原子与原子排斥最小 使配位原子从中心离子四面按最近形成笼状 化合物 由 5 个五元环组成 将金属离子包夹在中间 形成螯合物 EDTA 络合滴定也称螯合滴定 分析 27 EDTA 配合物的结构示意图 二 EDTA 与无色金属离子生成无色络合物 与有色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颜色会加深 3 4 EDTA 的络合平衡 一 稳定常数 1 1 MYYM YM MY K 稳 逆反应 YMMY MY YM K 不稳 稳 不稳 K K 1 不稳稳 PKK lg 稳定常数用途 用稳定常数大小判断一个络合物的稳定性 络合物越稳定 络合反应 越易发生 二 EDTA 的酸效应 主反应MYYM 副反应 YHYHHYY HH 62 EDTA 的酸效应消耗了参加主反应的络合剂 影响到主反应 定义 由于的存在 使络合剂参加主反应能力下降的现象叫 EDTA 的酸效应 H 酸效应的大小用酸效应系数表示 HY 4 Y Y HY 总 所有 EDTA 存在型体之和 有效浓度 只有 Y4 能与金属离子络合 总 Y 4 Y 1 0 4 YY 总 HY lg HY 反之 pH 降低 酸效应系数越大 说明对 EDTA 的络 4 YpH HY H 合反应影响越大 只有 pH 12 才有 0 pH0 有副反应 lg HY lg HY 三 条件稳定常数 描述客观实际的反应程度 稳 K 1 定义 44 nn MYYM 4 4 YM MY K n n 稳 总 4 YM MY n HY n HY KK 稳 稳 总 稳 稳 4 YM MYK K n n HY 无副反应 则1 HY 稳稳 KK 有副反应 1 则 HY 稳稳 KK 28 lglglg HY KK 稳稳 2 条件稳定常数的用途 判断络合物的稳定性 判断络合反应的完全程度 判定条件 当 8LmolCSP 01 0 lg 稳 K 由 绘制酸效应曲线 lg HY 8lg 稳 K EDTA 酸效应系数可以判断某金属离子被准确滴定的最低 pH 值 3 5 金属指示剂 例 铬黑 T 及其镁配合物 图 金属指示剂的条件 1 MIn 与 In 的颜色应有明显区别 金属指示剂多为有机弱酸 颜色还随 pH 而变化 因此需要控制适当 pH 范 围 例 铬黑 T 为使终点颜色变化明显 铬黑 T 使用的酸度范围应在 pH6 3 11 6 之间 一 影响金属指示剂的主要因素 络合滴定曲线突跃范围 金属离子 M 的初始浓度 二 金属指示剂 有机络合剂 1 金属指示剂的作用原理 络合反应 络合态颜色游离态颜色MInInM 金属指示剂加入金属离子 M 溶液中显示生成的络合物的颜色 加入 EDTA 后发生 游离态颜色 络合态颜色 InMYMInY 要求稳定值 比高 2 个数量级以上 保证置换完成MInMY MY K MIn K 2 种类 a 铬黑 T EBT pH 10 红 蓝 b 钙指示剂 NN pH 12 5 红 蓝 c PAN pH 5 6 红 黄 d 二甲酚橙 XO pH12 5 2 Ca 2 Mg 2 Ca 2 2 OHMgOHMg 其他应用 测高锰酸盐指数 掩蔽 用 Cl 42SO Ag AgclclAg 3 氧化还原掩蔽 变更干扰离子的价态 例 23 2 FeFe HCLOHNH 3 7 络合滴定的方式 一 直接滴定法 直接用 EDTA 标准溶液来滴定 n M 要求 络合反应快 生成络合物稳定 二 应用 30 1 标定 EDTA 非基准物质 溶液 a EDTA 与金属离子的计量关系 1 1 确定基本反应单元 Na2Y b 由摩尔质量计算出所需质量 称重 c 准确标定其浓度 用 Zn 粒 HCl 溶解 或 CaCO3 标准溶液标定 基准溶液放在锥形瓶 加入金属指示剂 EDTA 的滴定剂用酸式滴定管 对于pH 应在 5 6 二甲酚橙作指示剂 终点 红色 亮黄色 2 Zn 对于 CaCO3 pH 应在 10 KB 作指示剂 终点 红色 蓝色 计算公式 EDTA ZnZn EDTA V VC C 22 2 硬度测定 暂时硬度 由 Ca HCO3 2 Mg HCO3 2或 CaCO3 MgCO3形成的硬度 可加热煮 沸除去 永久硬度 主要指 CaSO4 MgSO4转化形态 3332 MgCOCaCOCONa 3 测总硬度 用碱性缓冲溶液 调 pH 10 EBT 指示剂 EDTA 滴定 终点红色ClNHNH 43 蓝色 其他常用缓冲溶液 中性缓冲 酸性缓冲邻苯二甲酸或 4 NaHPO 42PO NaH HAc NaAc 总硬度 水样 V VC Lmmol EDTAEDTA 单独测硬度需要掩蔽 硬度计算得到 2 Ca 2 Mg 2 Mg 用 NaOH 调 pH 12 5 NN 指示剂 EDTA 滴定 终点红色 蓝色 2 2 2OHMgOHMgCaNNNNCa 2 NNCaYYCaNN 硬度 2 Ca 水样 V VC Lmmol EDTAEDTA 硬度 2 Mg钙硬度总硬度 Lmmol 二 返络合滴定 1 铝盐混凝剂中含量分析 络合滴定在水质工程学中的应 3 Al 32 3 OAlAl或 用 该金属离子与 EDTA 生成络合物的反应速度慢 pH 3 5 加热 避免 Al 在高 pH 时 发生水解AlYAlY 充分3 冷却 调 pH 5 6 加指示剂二甲酚橙 用 Zn2 返滴定 EDTA 终点黄变红 ZnYZnY 2 计算 水 V MVCVC lmgC Al ZnZn EDTAEDTA AL 3 10 22 3 100 3 3 样 混凝剂质量 m m Al Al 31 100 32 32 样 m m OAl OAl 2 Ba2 测定 无合适指示剂 习题与思考题 教材 P121 5 8 本章小结 本章小结 本章在复习络合滴定的基础上 主要讲述了水中硬度测定的原理和方法 主要知识点包括 乙二胺四乙酸及其络合物的特点 酸效应 提高络合滴定选择性的方法 金属指示剂的特点及显色原理 水的硬度测定 32 第四章第四章 沉淀滴定法 教学时数 3 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沉淀滴定法的有关计算 掌握银量法 莫尔法 佛尔哈德法 的基本原理 滴定条件 误差产生的原因及消除方法 教学重点 水中氯化物的测定原理及方法 教学难点 沉淀溶解平衡 分步沉淀的相关计算 本章主要的参考文献和资料 1 成都工学院分析化学教研室编 水质污染分析 水利电力出版社 1978 年 2 王丽 黄君礼 李海波 水中 CLO2 CL2 CLO2 CLO3 的连续碘量法测定 哈尔滨建 筑大学学报 1997 33 4 1 沉淀平衡 1 活度积常数 clAg SP aaK 0 Aga AgAg 当离子强度 I氧化性 4 2 72 MnOOCr 2 72O Cr 4 MnO 在发生还原反应经历地中间价态比多 减弱了的氧化性 4 MnO 2 72O Cr 4 MnO 空白实验 39 图 COD 加热消解仪 重铬酸钾法回流装置 2 甲醇的测定 1 测定方法及相应反应 含甲醇废水 加入重铬酸钾 C1 V1 浓硫酸 反映完成后 加试亚铁灵指示剂 用 硫酸亚铁铵回滴出现红色终点 硫酸亚铁铵消耗 C2 V2 2 计算公式 水 甲醇 甲醇含量 V MVCVC lmg 1000 2211 6 32 甲醇 M 三 碘量法 用于测定氧化性物质 如 O3 H2O2等 水质指标余氯 溶解氧和 BOD 等 2 Cl 2 ClO 1 基本原理 利用 电位居中 可做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特点 IeI22 2 V II 08 0 2 在酸性条件下 水样中氧化性物质与 KI 作用 定量释放出 I2 以淀粉为指示剂 用 Na2S2O3滴定至蓝色消失 由 Na2S2O3消耗量求出水中氧化性物质的量 反应 2 IIO 氧化性物质 2 64 2 322 22OSIOSI 2 注意 歧化 pH 9 OHIIOOHI 232 Na2S2O3 非基准 配制后标定 a 光照 S 有单质 S 析出 b 碱性 c 强酸性 2 4 2 32 SOOS 2 2 32 SOSOS 碘量法最佳 pH 值范围 中性或弱酸性 4 8 5 2 应用 余氯的测定 取水样 用 HAc NaAc 缓冲液调节 pH 4 加 Na2S2O3至淡黄色 再加 1 2 滴 0 5 淀粉指示 剂继续加 Na2S2O3至蓝色消失 C V 40 余氯 水 V VC LmgCl OSNaOSNa 1000 5 35 322322 2 2 DO 的测定 原理 将水中溶解氧用锰固氧技术固定 酸溶解析出 I2后 用 Na2S2O3滴定 反应 白色 24 OHMnNaOHMnSO 2 1 222 褐色 OHMnOOOHMn OHMnIIHOHMnO 2 2 22 IOSOSI 2 64 2 322 测定方法 一瓶水样 50ml 左右 知体积 V1 加入 MnSO4 溶液和 KI NaOH 溶液各 1ml 盖上瓶 无空气 均匀沉淀下沉底部 加入 H2SO41ml 沉淀溶解 全部液体倒入碘量瓶 以 Na2S2O3 标定到淡黄 加淀粉 1ml 滴到无色 倒少量溶液回水样瓶 倒回碘量瓶再滴 到无色 得体积 V 计算水中的溶氧量公式 DO mg L 8 000 1000CV V1 C 为 Na2S2O3的浓度 mol L 计算 水 V VC LmgDO 10008 11 溶解氧测定仪 余氯测定仪 O3的测定 测臭氧消毒水样残余臭氧量 mg L 或 臭氧发生器每小时产生 O3量 KI 配成吸收溶液 O3 KI I2 气体通入 2min 用 Na2S2O3滴 定 臭氧发生器的 O3发生量 g h C1 V1 16 60 2 BOD 的测定 BOD 生物化学需氧量 在一定时间温度下 微生物分解水中有机物发生生物化学反 应中所消耗的溶解氧量 以 BOD5 表示 通常用亳克 升或 ppm 作为 BOD 的量度单位 41 是一种以微生物学原理为基础的测定方法 所有影响微生物降解的因素 如温度的时间 等将影响 BOD 的测定 最终的 BOD 是指全部的有机物质经生化降解至简单的最终产物所需 的氧量 通常测定 BOD205 即采用 20 和培养 5 天的时间作为标准 当 BOD205 COD 0 45 污水可生化性高 方法 a 直接测定法 BOD5 DO5 DO0 b 稀释倍数法 四 溴酸钾法 碘量法的变异 多用于测定苯酚 1 基本原理 在酸性条件下 水样中加入过量的 KBr KBrO3 Br2 与水中还原性物质作用 加过量 KI 还原剩余的 Br2 等量释放出 I2 以淀粉为指示剂 用 Na2S2O3滴定至蓝色消失 C V1 作空白试验 Na2S2O3消耗 V0 由 Na2S2O3消耗量之差求出水中氧化性物质的量 HBrOHBrHCBrOHHC333 326256 22 22IBrIBr 2 64 2 322 2OSIOSI 2 计算 水 苯酚 苯酚 V MVVC lmg 1000 10 以 Na2S2O3作基本单元 苯酚基本单元为 1 6C6H6OH M 15 6 5 5 水中有机物污染综合指标 一 化学耗氧量 COD 生化需氧量 BOD 总有机碳 TOC 紫外吸光度 UV254 关系 COD 高锰酸盐指数 一般 废水中 COD 0 4 0 8 COD 与 的差值为没有被微生物氧化的有机物的含量 例 5 5 取 25 00ml 水样稀释至 50 00ml 在 H2SO4 存在下 用 0 04000mol L 1K2CrO7 溶液 25 00ml 回流 后以试亚铁灵为指示剂 用 0 2500mol LFeSO4 滴定剩余 K2CrO7 用去 11 85ml 求水样的 COD 解 COD mgO2 L C 1 6 K2Cr2O7 V K2Cr2O7 C FeSO4 V FeSO4 M 1 4O2 1000 25 00 972 0 总有机碳 TOC 测定仪 在线 BOD 测定仪 42 习题与思考题 教材 P192 193 2 12 本章小结 本章在复习氧化还原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 重点讲述了氧化还原 滴定法在水质分析中的应用 主要知识点包括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平衡及反应速度 氧化还原滴定 高锰酸钾法及溶解氧 DO 的测定 重铬酸钾法及 COD 的测定 溴酸钾法的 应用 碘量法及水中余氯的测定 水中总有机碳的测定 第六章第六章 吸收光谱法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吸收光谱的定义 比色法及分光光度法的原理 区别 仪器构 造 掌握朗伯 比耳定律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