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中历史 6.3《突显皇权的明孝陵》材料与解析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6_第1页
2012届高中历史 6.3《突显皇权的明孝陵》材料与解析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6_第2页
2012届高中历史 6.3《突显皇权的明孝陵》材料与解析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6_第3页
2012届高中历史 6.3《突显皇权的明孝陵》材料与解析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6_第4页
2012届高中历史 6.3《突显皇权的明孝陵》材料与解析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6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用心 爱心 专心 1 第第3 3课课 突显皇权的明孝陵突显皇权的明孝陵 明孝陵的兴建明孝陵的兴建 1 1 古人对开国皇帝明太祖的称赞 古人对开国皇帝明太祖的称赞 太祖以聪明神武之资 抱济世安民之志 乘时应运 豪杰景从 戡乱摧强十五载 而成帝业 崛起布衣 奄奠海宇 西汉以后 所未有也 惩元政废弛 治尚严峻 而能礼 致耆儒 考礼定乐 昭揭经义 尊崇正学 加恩胜国 澄清吏治 修人纪 崇风教 正 后宫名义 内治肃清 禁宦竖不得干政 五府六部 官职相维 置卫屯田 兵食俱足 武 定祸乱 文致太平 太祖实身兼之 明史 卷三 太祖纪 赞 解读解读 明史 是习称 二十四史 中最后一部 在史书分类中属于正史 明史 从 清初顺治年间就修起 一直修成于乾隆年间 前后三修其稿 历时近百年 最后修书 总裁 为张廷玉 明史 体例严谨 叙事清晰 观点也比较客观公正 每帝王本纪和名人列传都 有 赞 评价该传主的一生 上引为朱元璋明太祖本纪的赞评 赞评首先评价朱元璋推翻 暴虐元朝统治 统一天下的功绩 指出贫穷 布衣 而登基的历代皇帝 除汉高祖刘邦而外 就数朱元璋了 然后又评论在明太祖治理天下之时 文武刑德并举 致使天下太平 尤其吏 治的清明 后妃不得干政 宦官不许掌权 这是明朝中后期政治紊乱的重要原因 而明太祖 却是严加管禁的 所以 武定祸乱 文致太平 这是他的最大历史功劳 我们读了这一 段正史 可以更好地了解明孝陵兴建的背景 明太祖的南京明孝陵 明成祖北京十三陵的长 陵 都是在明朝兴旺时期修建的 有它的建筑特色 是一种开国皇帝的气魄和风格 注释注释 这里的 资 按王力先生 古汉语词典 可释为 资质 禀赋 又可释为 声望 是说朱元璋本性聪明过人 又有令人佩服的神武声望 豪杰景从 景为仰慕之 意 是指当时天下豪杰都仰慕他 归从他 戡乱是平定叛乱的意思 此句意为朱元璋自公 元1352年参加元末郭子兴领导的反元起义军起 直至公元1368年正月推翻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和平定各割据势力的战争 共约十五年光景 崛起布衣 指朱元璋出身贫寒 普通百姓 奄有包括 覆盖之意 奄奠海宇 是统一拥有奠定天下的意思 耆儒即有名望的大儒 王力古汉语词典 释为 特指资深的老者 昭揭经义 是指明揭示儒家经典的内容 此句的 正学 指儒学 风教 即风俗教育 五府六部指五军都督府 六部为吏 户 礼 兵 刑 工六部 六部为原设 五军都督府为朱元璋为控制中央军权而新置 为前 后 左 中 右五军 此句夸赞明太祖既有武功 又有文治 两者兼有 2 2 乾隆皇帝南巡谒明孝陵题诗 乾隆皇帝南巡谒明孝陵题诗 金陵莅止为巡方 展谒龙蟠羹桂 保护遗规崇胜国 绍承家法礼前王 用心 爱心 专心 2 开基洵是过唐宋 继业无能鉴夏商 形胜不须矜壮丽 为天祐德慎周防 转引自 金陵十朝帝王州 南京卷 解读解读 这是清朝乾隆皇帝1751年 乾隆十六年 南巡江南时谒祭朱元璋的明孝陵所写 的一首诗 此诗现存明孝陵御碑殿 殿中有清康熙帝所题 治隆唐宋 一碑 居于正中 乾 隆后题两诗各居康熙碑东西两侧 后面还有两块卧碑 上引为其中一首 从此诗看 乾隆对 前朝开国君主有褒有贬 不像祖父康熙一味颂扬 他赞扬朱元璋开国之功的确可比唐宋 但 明王朝后期的腐败混乱却和夏朝商朝的败亡相差无几 乾隆还微言大义 针对明孝陵的过于 豪奢提出自己的看法 表示应吸取其败亡教训 注释注释 莅音 意为临视 监临 第一句意为乾隆来到明孝陵所在的南京不仅为 谒陵 更重要是巡视南方 了解民情 第二句叙述展谒龙蟠虎踞的金陵胜地明孝陵摆上了上 供的酒食浆汤 第三句意为保护着前明王朝的陵墓和祭祀规格是为了尊崇过去曾经兴旺过 的王朝 第四句讲继承家法还应当礼待前代帝王 第五句是评论明朝的开国可以称得上远 过唐宋 洵 照 王力古汉语词典 解释有二义 一为 远 二为 均 这里可以释为 可与唐宋相比 但第六句却批评明朝 继业无能 没能以夏商为鉴防止衰败 第七句是 对明孝陵的豪奢壮丽建筑略有微辞 所以得出表示壮观盛景不需要耀豪丽 最后一句感慨说 为了报答上天的保佑还应该处处想得慎重周到一些 3 3 朱元璋和诸臣选定明孝陵址 朱元璋和诸臣选定明孝陵址 钟山 上有云气 浮浮冉冉 红紫间之 人言王气 龙蜕藏焉 明太祖与刘诚意 徐中山 汤东瓯定寝穴 各志其处 藏袖中 三人合 穴遂定 张岱 陶庵梦忆 解读解读 这是我国丧葬史上的一则有名典故 说的是明太祖朱元璋和几位亲密大臣一同 定陵址的故事 张岱是明末清初著名文人 曾参加多部明朝史书的编写 陶庵梦忆 是他 一部笔记体记录明朝史事的随记 上述故事有重要史料价值 告诉我们我国封建社会对丧葬 陵墓事宜十分重视 而且特别讲究风水 讲究陵墓的建筑风格与自然景色的和谐优美 因此 朱元璋早在生前就和几位相知名臣共同去紫金山为他选陵址 数人一拍即合 即为后来明孝 陵 注释注释 钟山即今南京紫金山 浮浮冉冉 指山上有彩云浮绕 冉冉上升 为吉祥 之气 当时号称帝王之气 龙蜕 指龙蜕下的皮 也指神龙仙化后留下的躯壳 实即山中 潜有神龙之体 由它发出紫红云彩 刘诚意即刘基 曾封为诚意伯 徐中山即徐达 封为 中山王 汤东瓯即汤和 死后追封东瓯王 三人为朱元璋开国功臣 当时同时随从的还有常 遇春等人 此段古文可与教科书所述生动的选陵址故事互相参照 用心 爱心 专心 3 4 4 马皇后的贤慧一生 马皇后的贤慧一生 太祖孝慈高皇后马氏 仁慈有智 鉴好书史 太祖有记 辄命后掌之 仓卒未尝忘 初 后从帝军中 值岁大歉 尝乏食 后窃炊饼怀以进 肉为焦 居常糗修供 帝无所乏绝 而已不宿饱 及贵 帝比之芜蒌豆粥 滹沱麦饭 每对群臣述后贤 平居服大练浣濯之衣 虽敝不忍易 洪武十五年八月寝疾 疾亟 帝向所欲 言曰 愿陛下求贤纳谏 慎终如始 子孙皆贤 臣民得所而已 是月丙戌崩 年五十一 帝恸哭 遂不复立后 是年九月庚午葬孝陵 谥曰孝慈皇后 宫人思之 作歌曰 我后圣慈 化行家 邦 抚我育我 怀德难忘 怀德难忘 於斯万年 毖彼下泉 悠悠苍天 明史 后妃传一 解读解读 教科书中有专门一段 叙述朱元璋陵墓称为孝陵 原因之一与其贤慧仁慈的马 皇后谥为孝慈皇后有关 马皇后确实是我国封建社会杰出皇后之一 她是朱元璋的贤内助 明朝的兴盛发展 与她努力以恤民思想辅佐朱元璋有关 朱元璋谥封马氏为 孝慈皇后 并将夫妇合葬陵墓命名为 孝陵 都和马皇后一生的仁慈贤慧有关 她死后受到宫女们的 深切怀念 并作怀德念慈之歌 并非溢美之辞 注释注释 箚音 箚记即札记 是一种随时记录 这里指朱元璋政治军事生活中 的随时记录 都由马皇后掌管 仓卒间常常不会忘记该做的事 辄音 王力古汉语 词典 有一解释为 总是 的意思 这里讲明史上一段有名的故事 马皇后出身贫寒 为 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郭子兴的养女 因朱元璋受郭赏识而许配给他为妻 二人感情笃爱 后 来郭子兴一度对朱不信任 年遇大饥 起义军中困饿 马氏常常在胸怀中藏着滚热烙饼偷着 给元璋吃 有时竟然把胸肉都烫焦了 这使朱元璋十分感动 音 储藏 储存之意 糗音 糒音 都为煮或烘熟的干粮之意 此句意思是马皇后生活中常储藏些干粮 供给朱元璋食用 而自己常常吃不饱 这是一段历史典故 讲的是东汉光武帝刘秀在战争 困境时 曾在今河北饶阳的芜蒌亭 又冷又饿之中 吃过开国功臣冯异给他送来的一碗热豆 粥 又一次在河北滹沱河 大风雨中吃过一顿战友冯异和邓禹给他烧的麦饭 度过了极困难 期 这使刘秀终生不忘 做皇帝后经常向臣下举此 芜蒌豆粥 滹沱麦饭 故事以示感激之 情 这里朱元璋也向臣下举此史例 将马皇后的恩爱作历史类比 这里叙述马皇后生性节 俭 平常穿的都是粗布经过洗濯的衣服 虽然破旧也不忍心去旧换新 洪武十五年为公元 1382年 寝疾为重病在床 慎终如始 为谨慎一生 始终如一的意思 疾亟 指病重加急 亟音 急的意思 此句中有临终前之意 此歌译成现代诗为 我们的皇后啊向来圣明 仁慈 以她的德行影响家国 抚爱我们养育我们 遗下的道德品行令人难忘 德行难忘 可 以达到万年不衰 就像地下涌出的泉水 又如悠悠遥远的苍天 5 5 明东陵 明显陵和凤阳明祖陵 明东陵 明显陵和凤阳明祖陵 太祖即位 追上四世帝号 皇祖考 熙祖墓在凤阳府泗州城北 荐号曰祖陵 设祠祭 署 置奉祀一员 陵户二百九十三 皇考 仁祖 墓在凤阳府太平乡 荐陵曰英陵 后改称皇陵 设皇陵卫并祠祭署 陵户三千三百四十二 直宿洒扫 四年建祖陵庙 唐宋同堂异室之制 前殿寝殿俱十五楹 东西旁各二 为夹室 用心 爱心 专心 4 兴宗 帝后陵寝 洪武二十五年 皇太子薨 建文帝 即位 追谥为兴宗孝康皇帝 所荐陵号不传 睿宗 帝后陵寝 睿宗帝后陵寝在安陆州 世宗入立 追谥为睿宗献皇帝 葺陵庙 荐号曰显陵 明史 卷五八 五九 礼志 十二 十三 解读解读 以上依明史记载先后次序摘录了明祖陵 东陵 显陵陵墓兴建情况 上述诸陵 和明孝陵 明十三陵一样 为整个明朝皇陵建筑系统一部分 俱为世界文化遗产 列入 世 界遗产名录 其中明显陵还作为明清皇陵代表 在2000年和河北遵化清东陵 易县清西陵 得到世界遗产专家的充分重视 注释注释 朱元璋的四世祖先 各为高祖父朱百六 追尊为德祖 曾祖父朱四九 追尊 为懿祖 祖父朱初一 追尊为熙祖 父亲朱五四 朱世珍 追尊为仁祖 皇祖考为皇帝 祖父的尊称 陵户是看守陵墓的农户 皇考是朱元璋父亲的尊称 王力古汉语词典 考单指去世的父亲 意为管日夜洒扫陵墓 兴宗 指朱元璋儿子朱标 立为皇太子 但 洪武二十五年 1392年 先朱元璋故去 陪葬于明孝陵 金陵十朝帝王州 一书称之为 东陵 朱元璋死去 朱标子朱允继位 为建文帝 建文帝追尊其父为兴宗 建文帝 朱元璋之孙 死后继位称惠帝 年号建文 在位四年 1399 1402 为其四叔朱棣兵变推翻 后下落不明 称为历史疑案 睿宗 名朱 为明世宗嘉靖皇帝生父 1521年明武宗正德皇 帝无子 由嘉靖朱厚熜继位 嘉靖登基后 追尊其父为睿宗 并将其陵墓尊为皇陵 称为显 陵 安陆州 今湖北钟祥 葺音 修盖修补之意 荐 进献 推举的意思 6 6 明孝陵 明孝陵 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 的民谣的民谣 东流到西流 锁石锁坟头 东也流 西也流 就是搬不走 若要搬它走 除非山搬走 碑 如长剑 青天依 十万骆驼拉不起 摘自 金陵七朝帝王州 解读解读 这几句民谣是形容明孝陵方城中一块巨大石碑从开采石头到建成石碑的艰巨过 程的 明成祖永乐三年 1405年 为纪念父亲朱元璋的巨大功劳 在明孝陵立了一块高耸巨 型的 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 用拳大的字共刻写了洋洋2 700多字的碑文 历述明太祖一生 成就 石碑取材于南京外廓麒麟门外阳山 此山为石灰岩构成 石材十分难凿 为此累死和 处死了数百民工 造成民间惨剧 为纪念这些无辜死者 民间留下了上述民谣 注释注释 东流 西流 既指搬运巨石者皆为流亡囚徒 也指这些巨石东奔西走都选凿 不动 据说监工者规定每人每天必须交凿石碎料三斗三升 交不上的当场处斩 因此囚工们 被杀竟达四五百人 留下累累坟头 被命名为坟头村 山 指凿石取材的南京阳山 教科 书上叙述 至今在阳山西麓山腰 尚残留当年囚工凿下的石材遗迹 有关记载说 此碑共 用心 爱心 专心 5 分碑首 碑身 碑座三部分 共高8 87米 碑身高6 7米 其重量在当时情况下开凿 运 输 竖建都是巨大工程 长剑形容碑的高大 而在阳山西麓遗留至今的碑石更长达49 4 米 宽11 5米 厚4 4米 这样的石材现尚留有三块 可以想见 运输如何不易 所以 十万骆驼拉不起 明孝陵的设计理念明孝陵的设计理念 7 7 学界对我国古代陵寝制转折点的不同看法 学界对我国古代陵寝制转折点的不同看法 南宋转折点观点南宋转折点观点 南宋诸帝死后 为了日后归葬中原 仅在绍兴营建临时性质的陵墓 虽有上下宫 但无 石象生 且将棺椁藏于上宫献殿后部的龟头屋内 以石条封闭 称为 攒宫 这种权宜方 式 把北宋时分离的上下宫串联在同一轴线上 后来明 清陵墓的恩殿 相当下宫 和明楼 宝顶 相当上宫 纳于同一组群内 即由此演变而成 而明陵的石象生制度也受到北宋陵的 影响 所以 宋代陵制是中国古代陵墓制度的一个转折点 刘敦桢 中国古代建筑史 明孝陵重大改革说明孝陵重大改革说 明代则对陵寝制度作了重大改革 这项改革是从明太祖 朱元璋 修建孝陵开始的 改 革的重点有下列三点 第一 陵墓由方形改为圆形 称为 宝顶 汉代和唐宋两代的皇陵都是方形的 从明 孝陵起 开始改为圆形 这可能和六朝以后南方的帝王坟墓用圆形有关 刘敦桢 明长陵 一文认为明孝陵改方形为圆形 是受了长江流域 无方坟之习 的影响 是很可能的 第二 取消寝宫 即下宫 的建筑 扩大祭殿 即上宫 的建筑 与此同时 相应地取 消了留居宫人日常侍奉饮食起居的办法 在取消下宫以后 只保留了五供台 神厨和神库 第三 陵园的围墙从方形改成长方形 分为三个院落 第一院落除陵门外 两旁设有碑 亭 神厨 神库 第二院落除殿门外 设有祭殿 或称享殿 和两旁的配殿 第三院落除内 红门外 设有牌坊 五供台 和方城明楼 后来明十三陵和清代东陵 西陵都是依照 明孝陵的格局建成 变化不大 杨宽 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 解读解读 上述所引即为教科书上所叙述的中国古代陵寝制度重大改革或转折点的两种不 同学术看法 刘敦桢先生认为中国古代陵寝重大转折点在南宋时期 而杨宽先生认为重大改 革自明孝陵始 这就是教科书上明确指出的从先前的 上下宫 制改为 前朝后寝 制 具 体论证可参考刘敦桢著 中国古代建筑史 1984年第二版238页和杨著 中国古代陵寝制度 用心 爱心 专心 6 史研究 1985年版56 65页 165 167页 教科书采用杨宽先生的观点 觉得更有说服力 8 8 唐宋史料关于上下宫的记载 唐宋史料关于上下宫的记载 多数唐代陵墓的 下宫 建筑在离开陵墓五里地方 也有距离三里 四里 七里 八 里的 大体上 下宫 都建筑在陵墓的南面偏西处 唐代的陵园 这样把献殿 即寝殿 和寝宫 即下宫 分在两处建造 分别适应了上陵朝拜祭祀和日常奉供饮食起居生活的需 要 杨宽 中国陵寝制度史研究 旧仪 逐寝殿 上食 备太牢 之馔 珍羞庶品 近以羊豕代太牢 今请备少牢 之祭 设奠 读册毕 复诣寝宫 上珍羞庶品 别行致奠之礼 凡上宫 用牲牢 祝册 有司奉事 下宫 备膳羞 内臣执事 百官陪位 宋史 一百二十三 礼志二六 按经书 壬 丙二方 皆为吉地 今请灵驾先于上宫神墙外壬地新建下宫奉安 宋会要辑稿 礼二九 解读解读 上引三段古文 皆可看出唐宋时期所谓上宫 下宫的帝王陵寝制度 以及其功 能 按 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 解释 所谓上宫 即唐朝的献殿或寝殿 下宫即为寝宫 二者在祭陵制度上各有不同功能 宋史 礼志 上陵之礼 曾载宋真宗曾到祖陵的上宫行 祭礼 是为殿祭 规模隆重 要设奠 读祝册 然后又到下宫 供奉 即敬供酒食 杨宽 先生解释说 把上宫称为宫殿 神御座就设在殿上当中 是 举行隆重献祭仪式的献殿 而上宫即寝宫 只是供奉墓主灵魂日常饮食起居的处所 注释注释 旧仪指唐朝的旧规定 宋史 礼志 记载 宋朝朝拜陵墓和陵寝建筑规格 基本上都是依 唐制 或 按贞观 永徽 唐高宗年号 故事 寝殿即上宫 为帝王陵 寝之主要建筑大殿 太牢 是古代一种上供规格 我国封建时代给皇帝上供 有 太牢 少牢 等不同规格 太牢最高 要祭牛 羊 豕三牲 少牢稍低 只有羊 豕二牲 珍 羞即珍馐 为山珍海味等高贵食品 寝宫即唐宋之下宫 为死去皇帝日常饮食起居的假想 场所 上宫下宫即寝殿寝宫 经书 古代一般指经书为儒家经典 这里专指讲阴阳风 水堪舆之术的书籍 壬 丙为阴阳八卦所指两个方向 壬方为北方偏西处 宋会要辑稿 此处指北宋真宗选陵墓风水吉地的经过 风水家最后把下宫定在寝殿西北方向开建 9 9 我国历代陵寝发展回顾 我国历代陵寝发展回顾 商和西周的墓葬是否累土坟已不可考 春秋战国的墓则不仅累坟 而且植树 用心 爱心 专心 7 陕西临潼骊山的秦始皇陵 由三层方形夯土台累叠而成 陵的周围有内外两重墙垣 内垣 周2 5公里 外垣周6 3公里 这是中国历史上体形最大的陵墓 西汉继承秦朝制度 建造大规模的陵墓 陵上有高墙 象生及殿屋 不同于前朝制度的唐朝帝王陵墓主要在于利用地形 依山为坟 北宋的帝后陵墓 集中于河南巩县境内 它们在相距不到10公里左右的范围内 形 成一个相当大的陵区 这与汉唐有显著不同之处 自此以后 南宋 明 清等朝代设置集中 的陵区 实肇始于此 诸陵以帝陵为主体 陵本身称为上宫 另在上宫的北偏西建有下宫 作为供奉帝后遗容 遗物和守陵祭祀之用 刘敦桢 中国古代建筑史 52 54 156 236页 古王者之葬 称墓而已 及春秋以降 乃有称丘者 吴王阖闾之墓称虎丘 盖必其 因山而高大者 史记 赵世家 肃侯十五年起寿陵 秦本纪 惠文王葬公陵 始 有称陵者 至汉则无帝不称陵矣 顾炎武 日知录 卷十五 秦始皇起寝于墓侧 汉因而不改 汉官仪 汉诸陵皆有园寝 承秦所为也 后汉书 祭祀志 高园 于陵上作之 既有正寝 以象平生正殿路寝也 三辅黄图 宗庙之制 古者以为人君之居 前有 朝 后有 寝 庙 以藏主 列昭穆 寝 有衣冠 几仗 象生之具 总谓之宫 故今陵上称寝殿 有起居 衣冠 象生之备 指古寝之意也 蔡邕 独断 解读解读 上述所引古今史家所简要说明我国古代帝王陵寝制度发展的线索 最早为墓 春秋后方称为丘或陵 史书上正式见陵字见于 史记 时间约在战国时候 由中原的赵和 西部的秦开始 秦汉时陵墓建制成为制度 逐步日益扩大发展 秦汉时期陵墓又开始有所谓 寝 东汉时形成 前朝后寝 制度 再以后至唐宋又形成上下宫 而从宋朝以后 又由 单个的帝陵形成为一个朝代集中的陵区 宋 明 清皆是如此 如明十三陵 清东陵 西陵 用心 爱心 专心 8 等 这是我国具有本国特色的规模宏大的帝王陵墓制度的基本发展线索 也是符合我国自古 以来封建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发展的 关于我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的状况 可参考杨宽 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徐吉军 中国丧葬史 江西高 校出版社1998年版 刘敦桢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年版 注释注释 可以参考 墨子 节葬 和清朝朱孔阳 历代陵寝备考 明末清初思想家 顾炎武在 日知录 中认为 古不墓祭 另有祖庙祭奠 考古学家从河南辉县战国诸侯 墓推断当时已有享堂 祭殿 据 史记 记载 当年秦始皇陵墓的建造者达七十余万人 累土为坟 筑石为陵 植草树以像山形 建寝殿 供祭祀 史记 秦始皇本纪 始见 寝 庙 之称 西汉各帝陵墓在今咸阳至兴平一带 考古发现陵上高墙 殿屋遗址 出土柱础 瓦片等 汉书 汉高祖本纪 已有刘邦死后 葬长陵 等说法 位于陕西的十八处唐帝 陵墓 有十五处都依山造陵 比如唐高宗武则天合葬的乾陵 依靠乾县的梁山地形建造 唐 太宗昭陵依九嵕山山形而造等 北宋陵墓自宋太祖赵匡胤的父亲永安陵起 至宋哲宗永泰 陵 共有八座 集中在巩县洛河南岸台地上 陵体为上宫 有三阶土台 四周绕正方神墙 神门外有石狮 石象生 文武官神像等 赵肃侯十五年为公元前335年 秦惠文王死于公 元前325年 可见早在公元前4世纪 我国已有陵的称呼 从始皇陵的考古发掘成果看 始 皇陵寝殿 便殿在陵园内的左侧 与右侧陵墓相对 此句说汉承秦制 陵寝制度也莫不如 此 专家认为 与秦也略有不同 即汉朝除寝殿外 还另建 寝园 为包括便殿的一组建 筑群 故 后汉书 将寝殿 寝园合称 园寝 高园 指汉高祖陵园 正寝 即为陵中 正殿 另还有 便殿 供死去皇帝灵魂游乐之处 蔡邕为东汉末年著名文人 蔡文姬之父 他的 独断 一文中提到了汉朝陵寝的建筑结构 谈到早期的前朝后寝制度 庙 朝殿 是 朝拜之所 寝为死去皇帝生活时所备衣冠几仗之处 杨宽先生认为东汉为我国古代陵寝制度 的确立时期 奠定了后世的基础 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 34页 1010 明史明史 记载明孝陵的祭礼记载明孝陵的祭礼 十六年 孝陵殿成 命皇太子 以牲醴致祭 清晨陈祭仪毕 皇太子 亲王由东门入 就殿中拜位 皆四拜 皇太子少前 三上香 奠酒 遂行亚献 终献礼 皇太子以下皆 四拜 执事行礼皆内官 二十六年 令 车马过陵 及守陵官民入陵者 百步外下马 违 者以大不敬论 建文初 定孝陵每岁正旦 孟冬 忌辰 圣节 俱行香 清明 中元 冬至 俱祭祀 勋旧大臣 行礼 文武官陪祀 若亲王之藩 过京师者谒陵 官员以公事至 入城者谒陵 出城者辞陵 国有大事 遣官祭告 明史 卷六十 礼志 十四 解读解读 这是 明史 明载的明初关于祭拜明孝陵的规矩 看来朱元璋尚未去世前 孝 陵就成为庄严至高无上之地 陵殿初成 即由皇太子 致祭 之后又定出官员百姓不许随 便进入的禁令 官员至此下车马 否则为 大不敬 朱元璋死后 定每年正月初一 隆冬 时节 太祖的生辰 忌日都要上香 而清明 中元 冬至节则俱要行大祭 大臣员外们出入 京城还要向太祖陵谒见辞行 和皇帝生前一样 具有不可违背之威严 用心 爱心 专心 9 注释注释 指明太祖洪武十六年 即1383年 当年明孝陵大殿刚刚建成 皇太子指朱 元璋之子朱标 后死于洪武二十五年 即公元1392年 建文帝为朱标之子 封建社会一般 对皇陵寝庙的祭礼都有三次 亚献 终献指第二次和最后一次献礼 内官指宫内之官 一 般为宦官 指洪武二十六年 即公元1393年 建文指明朝第二代皇帝明惠帝朱允的年号 他是朱元璋的孙子 从他继位后制定了每年祭祀明孝陵的具体日期和程序 勋旧大臣 指 有功勋的老臣 一般为明朝开国功臣 亲王之藩 指明初所封朱姓皇室藩王 1111 明孝陵内殉葬妃嫔 明孝陵内殉葬妃嫔 按太祖孝陵 凡妃嫔四十人 俱身殉从葬 仅二人葬陵之东西 盖洪武中先殁者 沈德符 万历野获编 解读解读 丧葬史家把明朝初年称为 人殉再度死灰复燃 的时期 从明太祖至英宗 几 乎每代都有殉葬妃嫔和宫人 除明孝陵外 成祖长陵中有16个妃子殉葬 明仁宗献陵有5妃 殉葬 明宣宗景陵有10妃殉葬 朝鲜李朝世宗实录 记载了一次明初皇帝的朝鲜宫妃韩氏 殉葬自经时的惨状 及帝之崩 宫人殉葬者三十余人 当死之日 皆饷之于庭 饷辍 俱 引升堂 哭声震殿阁 堂上置小木床 使立其上 挂绳围于其上 以头纳其中 遂去其床 皆雉经而死 韩氏临死 顾谓金黑 其奶娘 曰 娘吾去 娘吾去 语未竟 旁有宦者 去床 仍与崔氏俱死 朝鲜李朝世宗1418年至1450年在位 正当明朝成祖永乐至英宗正统 年间 上述惨剧史家认为是发生在明成祖永乐年间事 成祖朱棣死后一位朝鲜宫妃为之殉葬 12 有关明孝陵的两首诗 石马嘶风翁仲立 犹疑子夜点朝班 草满故陵埋石马 明月荒山立铜驼 转引自 金陵十朝帝王州 解读解读 上引为描写明孝陵景色的两首诗中的四句 第一 二句形容明孝陵的威武宏伟 有高大石人石马 夜风嘶吼中仿佛尚有骏马啼叫和侍卫站岗 好像夜半时分死去的皇上还在 上朝点班 下面的两句形容近代太平天国革命以后 明孝陵在战争后遭到破坏 殿左右的廊 庑毁于战火 一片狼籍 所以石马埋在丛草中 铜驼空立在荒山明月下 但它依然留存着当 年雄风 明孝陵的布局和建筑特色明孝陵的布局和建筑特色 用心 爱心 专心 10 1313 关于 关于 神道神道 的史料记载的史料记载 汉书 霍光传 霍 禹既嗣为博陆侯 太夫人 显改 霍 光时所自造茔制 而侈大之 起三出阙 筑神道 北临昭灵 南出承恩 后汉书 中山简王焉 传 注 李贤 曰 墓前于道建石柱 以为标 谓之神道 隶释 常题署有 某某官职某某君神道 解读解读 汉书 和 后汉书 为我国二十四史中第二 三部 应是正史较早关于 神 道 的记载 隶释 是我国古文字学的一部名著 其中有许多关于一些古人坟墓 神道 的记述 当代著名史学家杨宽先生就此解释道 古时墓前开凿的大道叫做 神道 一般 又称为 隧道 通常 指宫室门前中央的大道 这神道又常和墓前石刻群相连 墓 前神道上有神道碑 阙和路两旁成对的石人石马石兽像 古人称为 陵隧碑兽 神道一词 大概从东汉以后流行 北京石景山出土的汉朝秦君墓石柱柱顶方石上 便有 神道 二字 唐宋以后 神道用以专称帝王陵墓前两旁有石刻群像的大道 注释注释 霍光为西汉著名大将霍去病之弟 亦为著名战将 后擅汉室之权 霍禹为霍 光之子 受宠封为博陆侯 太夫人指霍光之妻 禹之母 名显 茔制 指霍光死后的陵 墓制度 霍禹时进行奢侈大修 三阙 起建巨大的三个石阙以显豪贵功高 指修筑宽阔 的神道 据 汉书 注 昭灵 承恩为墓旁两馆建筑 由于霍家侵犯皇权 终至受到诛灭 下场 中山简王刘焉 为东汉光武帝刘秀之子 后封中山王 李贤 为唐朝著名史学家 唐高宗武则天所生子 一度作为太子 史称章怀太子 后被废 李贤最大史学成果是详注 后汉书 石柱 又名神道柱 1414 古陵神道上的石兽雕刻 古陵神道上的石兽雕刻 在墓前列置石雕 可谓源远流长 据文献记载 早在上古时代的尧母庆都陵和尧陵之前 就置有石雕的骆驼 西周初年 汴都之南百里 的周公 墓前也竖立石人 周宣王 墓前更是列置有石鼓 石人 石猊 石虎 石羊 石马等 相传秦始皇陵上原来也设 有一对石麒麟 高达一丈三尺 西汉 霍去病墓前包括圆雕 马踏匈奴 跃马和卧 牛 线雕与圆雕相结合的伏虎 卧象 野人 石蛙和石鱼等 今已被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保 护文物 徐吉军 中国丧葬史 秦汉以来帝王陵前有石麒麟 石辟邪 石象 石马之属 人臣墓则有石羊 石虎 石 人 石柱之属 皆所以表饰坟垄如生前之仪卫耳 封演 封氏闻见记 用心 爱心 专心 11 永康 永定二陵 制度 南神门外宫人二 文武官各二 石羊 石虎各四 石马各二 并控马者 望柱石二 宋会要辑稿 礼三七之二 明孝陵前的石兽 分为狮 独角兽 獬豸 骆驼 象 麒麟 马六种 共十二对 其中六对是立像 六对是卧像 同时石人分为文臣 武臣二种 共四对 都是立像 此 后明陵都沿用 此 定制 杨宽 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 解读解读 上引几段古文和今人文字 可以使我们更了解明孝陵前石像群雕的历史渊源 可以说可溯源至公元前21世纪前 距今四千多年历史 这些古代陵墓石刻雕刻精美 表现了 中华民族的超人智慧 至今仍可引以自豪 有些陵墓石刻雕像现在虽历经战争 已不复存在 了 但若干古书中仍可找着遗痕 如南北朝时郦道元著 水经注 就曾提到汉朝弘农太守张 伯雅墓 碑侧树两石人 有数石柱及诸石兽 石庙前又翼列诸兽 另一处又载曹嵩墓 夹碑东西 列对两石马 桥玄墓 有二石羊 羊北有二石虎 及石驼石马等 都足以证 明我国古人陵墓前石刻艺术之丰富 令人赞叹不已 注释注释 尧 舜 禹为我国古代三大圣贤 史家今将禹建夏朝定在公元前2070年 在 禹前的尧和尧母时代应在公元前22世纪前后 距今四千二百多年 周公指助周武王伐纣建 周的周公旦 生活时代约在公元前11世纪 周宣王指西周宣王姬静 在位年代公元前827 前782年 正当西周末年 猊音 即狻猊 王力古汉语词典 释 即狮子 辟邪为 传说中和麒麟同等的神兽 有翼 独角或双角 封演 唐朝小说家 封氏闻见记 是他 一部笔记小说 永康陵指北宋太祖赵匡胤曾祖父之陵 永定陵是北宋真宗之陵 獬豸音 传说中的神兽 1515 翁仲 翁仲 翁仲 原指铜像或石像 后专指墓前的石人 中华词典 翁仲 铜铸或石雕的人像 北魏郦道元 水经注 河水 有物居水中 父老云铜翁 仲所没 处 唐柳宗元 衡阳与梦得 分路赠别 伏波 故道风烟在 翁仲遗墟草 树平 王力古汉语词典 解读解读 这是一般流行的词典对翁仲一词的解释 一般都引用 水经注 的记载 其实 水经注 河水 还有另外两处对翁仲的叙述 一处引用古人卫恒 叙篆 说曰 秦之李 斯 号为工篆 诸山碑及铜人铭 皆斯书也 汉自阿房徙之未央宫前 俗谓之 翁仲 矣 是说秦朝书法家李斯曾在碑和铜人上刻写过许多篆文 汉时将铜人迁到未央宫 这就是俗称 用心 爱心 专心 12 之 翁仲 又一处述及十六国时赫连勃勃建统万城 曾用铸大鼓 飞廉 翁仲 铜驼 龙 虎等铜像 这里飞廉 翁仲都是以古人为名的铜人像 上述都可印证两部词典的说法 翁仲 是铜铸或石刻在墓前的雕像 后人又有人演变出翁仲名阮翁仲为秦始皇大将的故事 而据今 而知 后存于世的石制翁仲的雕像 最早的为东汉时乐安太守墓前像 题有铭刻 一刻 君 亭长 的铭文 一为 府门之卒 明显是作为太守墓前守卫刻制的 此二石人像曾在清阮 元的 山左金石志 记载过 新中国成立后出土 存山东曲阜矍相圃 而现存北魏孝庄帝静 陵前的两尊石人像 更加为身份明确 一尊双手握剑 一仅剩一石人头 显然是侍卫性质的 翁仲侍从 注释注释 没 淹没在水中 柳宗元 中唐杰出诗人 散文亦很出色 为唐宋八大家 之一 梦得 指刘梦得 为柳宗元诗友 伏波 即马伏波 原名马援 东汉初大将 被 光武帝封为伏波将军 此诗形容伏波墓神道遗墟中尚可见当年翁仲遗迹 1616 明孝陵享殿 方城 明楼 宝城 宝顶 明孝陵享殿 方城 明楼 宝城 宝顶 明孝陵的主要建筑享殿 即孝陵殿 孝陵殿建筑规模宏伟 石饰精美 重檐九楹 南北进深五井 共有四十五间涂龙滚柱殿屋 金榜题书 孝陵殿 现存的享殿 系1902 年由两江总督刘坤一在享殿废墟中部重建 规模大为缩小 殿中所挂朱元璋 马皇后画像也 系复制品 方城是陵墓前浑厚的城门 东西两侧各有八字墙 又称垣花墙 一垛 墙 壁青砖上浮雕石榴 万年青及缠枝花卉 非常精致 历六百多年 花纹依然醒目如初 宝城又称宝顶 是一个三百二十五米至四百米的园形土丘 周围缭以砖墙 墙以条石为基 依山而就 高度不等 约七米上下 墙顶厚二点一米 金陵十朝帝王州 明孝陵 新创了方城 明楼和享陵等建筑 改方坟为圜丘 称 宝顶 从而形成自 己的风格 明孝陵的主体建筑座落在钟山之阳 从御河桥起至宝城顶 包括文武方门 中门 孝陵殿 石桥 方正 明城等 排列在南北中轴线上 庄严 方正 均衡 协调 符 合封建君权神权的思想要求 中国丧葬史 明清的陵园 从大金门 经过神道 进入文武方门 所有主体建筑 包括享殿 方城 明楼 都排列在一条南北中轴线上 明楼之后矗立的圆形 山陵 即所谓 宝顶 成为中 轴线部署的最高峰 成为居高临下的突出的制高点 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 解读解读 通过上面三部建筑史和陵墓丧葬史专著的文字节录 可以让我们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