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洪泽外国语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苏教版_第1页
江苏省洪泽外国语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苏教版_第2页
江苏省洪泽外国语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苏教版_第3页
江苏省洪泽外国语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苏教版_第4页
江苏省洪泽外国语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苏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鱼我所欲也 一文议论性很强 其论证方法的运用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本文内容涉及儒家学派的 一些基本思想 修辞 论证方法上均有特色 必须反复诵读才能领会得深刻 故课堂仍宜采用诵读教法 通过诵渎 认识孟子 舍生取义 的道德主张 通过诵读 了解本文逻辑严密 设喻巧妙的特点 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预习安排 1 要求诵读课文 仔细辨析 为 全文中出现 12 次 的读音 2 思考 课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大意 二 检查背诵 导入新课 学生背诵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中的精彩句子 导人新课 三 简介孟子 孟子 约前 372 一前 289 名轲 字子舆 邹 今山东邹县 东南人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 政治家 教 育家 早岁丧父 幼年受母亲教诲 孟母三迁 故事出自 烈女传 母仪篇 可证 长大后受业于于 思 即孔极 孔子之孙 治儒术 通 五经 尤长于 诗 书 曾游说梁惠王 不成功 又入齐 见 齐宣王 一度充当 客卿 颇受尊重 但当时各国国君用兵争强 以权谋为先 对孟子的 王道 主张 都以为 迂阔而远于事情 实际情况 不予采纳 以后孟子返回家乡 与弟子万章 公孙丑等著书立说 孟子 一书 汉书 艺文志 著录十一篇 现存七篇 跟 论语 一样 也是用语录体写的 但 体式有所不同 有些章论述当代的某些重要问题 篇幅比较长 论证也很充分 已经具有议论文的规模 不过仍在章首冠以 孟子曰 一语 鱼我所欲也 即属于这一类 孟子长于言辞 在辩论中经常设譬 以小喻大 逻辑性很强 有极大的说服力 其文气势磅礴 笔带锋芒 又富于鼓动性 对后世散文有很 大的影响 四 检查预习规定的思考题 1 确定 舍生而取义者也 一句可以概括本章主旨 2 问 此之谓失其本心 中的 本心 是指什么说的 羞恶之心 这跟 舍生而取义 有什么 关系 义 产生于羞恶之心 有羞恶之心 才会按照 义 的原则行事 3 孟子认为 羞恶之心 是人的 本心 的一种 这是他的 性善论 中的一个观点 为了使同学 们对这一观点认识得更加清楚 下面简单地介绍一下 性善论 的要点 1 善 是人的本性 人性之善也 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 水无有不下 2 人有四种 本心 同情心 羞耻心 恭敬心 是非心 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 恻隐 之心 人皆有之 羞恶之心 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 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 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 仁也 羞恶之心 义也 恭敬之心 礼也 是非之心 智也 仁义礼智 非由外铄 外授 我也 我固有之也 弗思耳 3 人性变坏 是由于受外物的影响 不是本性的表现 富岁子弟多赖 嫩 懒 凶岁子弟多暴 非 天之降才尔殊也 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 4 本性也需要 养 苟得其养 无物不长 苟失其养 无物不消 4 试用孟子 性善 论的观点来解释本章中的两个例证 先诵读 后解释 五 诵读第二段 1 请根据文章内容给第二段划分层次 可分两层 开头至 乞人不屑也 为第一层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至末尾为第二层 2 诵读第一层 1 补充注释 2 一箪食 旧读 s 一豆羹 得之则生 弗得则死 形容饿者欲食之急 呼尔而与之 行道之人弗受 礼记 檀弓 有一段故事与此相类 齐大饥 黔敖 富人 为食 于路 以待饿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 同 吒吒 然来 黔敖左奉 捧 食 合执饮 曰 嗟 来食 扬其目而视之 曰 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从而谢焉 终不食而死 不屑也 承上文 屑 后省 受 字 2 用 性善 论观点解释 行道之人 乞人 为什么不受呢 恶其无礼 这说明了什么 有羞恶 之心 本心未泯 故宁死而不食 再问 这个例证跟第一段中哪一句话 照应 所恶有甚于死者 3 学生练习背诵 教师检查 3 诵读第二层 1 补充注释 万钟 二句 万钟 言俸禄之厚 因其厚而不辩礼义 虽受 一人不能独食万钟 故云 于 我何加 加 增益之意 为宫室 一句 既不能独食 故有此问 宫室 等三事皆身外之物 即所谓物欲 物欲陷溺其 心 则失其本心 故 不辩礼义而受之 乡为 六句 这是将 呼尔蹴尔之食弗受 和 不辩礼义而受万钟 二事作对比论述 前者说明 人在困难危迫之际尚能保持其羞恶之心 可知这羞恶之心为人所固有 后者说明人在丰裕环境中为物欲 所制 而失其羞恶之心 这是以正衬反 重在说明丧失本心的原因 所以下文接着问道 是亦不可以 已乎 提醒人们要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 本心 这里专指 羞恶之心 2 学生练习背诵 教师检查 3 用 性善 论观点来解释 为物欲所蔽 则失其本心 这是用反面例子来论证 舍生取义 提问 本段跟第一段中哪些语句 照应 贤者能勿丧耳 中包含了 不贤者易丧 的意思 六 背诵第二段 七 布置作业 熟读 鱼我所欲也 第一段 第二课时 主备人 主备人 备课时间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上课时间 总课时数 总课时数 课型 新授课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背诵 鱼我所欲也 第二段 导入新课 二 诵读第一段 1 注疏要点 1 鱼 我所欲也 句 二者不可得兼 是假设口气 意为如不能兼而得之 则舍鱼而取熊 掌 盖熊掌之味美于鱼也 鱼喻生 熊掌喻义 义高于生 所以又说 舍生而取义者也 用类比引出全 章主旨 2 生亦我所欲 二句 上文既已提出 舍生取义 的命题 这里就来说明 生 与 死 义 与 不义 之间的关系 所欲有甚至生者 指 义 而言 苟得 苟且得生之意 所恶有 甚于死者 指 不义 而言 患 指 死 而言 欲生恶死是人之常情 而欲义恶不义 则是因有 羞恶之心 这二句解释 舍生取义 的原因 义 高于 生 这是从正面论证本章主旨 3 如使人之所欲 二句 所欲 莫甚于生 所恶 莫甚于死 即含欲生畏死之意 何不 用 何不为 皆贬义 即不顾礼义之意 合起来就是 生 高于 义 这二句用了假设推理的方式 是从反面论证本章主旨 这二句贬斥意甚重 何不用 何不为 后用叹号更恰当 4 由是 二句 这是承以上四句 将 生 死 义 不义 之间的关系加以总结 即求生避患 3 都要合乎 义 的原则 不合于 义 则宁肯舍生就死以 取义 有不用 有不为 的 有 同 或 有人 至此 舍生取义 的命题已得到充分的论证 下面再作推论 5 是故 二句 所欲 所恶 二小句 重复上文 分别指 义 与 不义 而言 这一大句紧 接下文 是心 即 欲义 恶不义 之心 也就是 羞恶之心 人皆有之 贤者能勿丧耳 是由 舍生取义 推出的一个新论断 下文的例证即用来证明这一论断 2 教师范读 学生听读 3 学生背诵第一段 背诵这一段 关键是要弄清它的结构层次 划分层次有不同的方式 各种参考资料因划分标准不同而 出入较大 我们可以按文章的逻辑推理过程来划分 三 本文小结 1 本文首先提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 舍生取义 这是全章的论点 然后说明其所以如此 是因为人都有 欲生而不为苟得 恶死而有所不辟 之心 即 羞恶之心 又从反面来说 如果人只是 欲生恶死 那就会不顾礼义 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因此 重要的是 求生避患不能违背 义 的原则 2 这种 羞恶之心 是人人都有的 只有贤者才不会丧失 为什么有些人会丧失呢 是因为他们为 物欲所蔽 例如有人不食 嗟来之食 这说明他有羞恶之心 可后来却不辩礼义而接受万钟之禄 这就 是物欲使他的羞恶之心丧失了 可见 要做到 舍生取义 就必须使自己的羞恶之心不为物欲所蔽 3 从上述内容的进展层次可以看出本文的逻辑推理十分严密 从鱼与熊掌的比方 不吃嗟来之食和 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之禄的对照 可以看出作者设喻的巧妙 4 文中的比喻 对比 排比的修辞方法 加强了说理的逻辑性 四 布置作业 1 背诵全文 2 你过去一定也作过许多次选择 其中哪一次对你的影响最大 给你的印象最深 请以 选择 为话题 写一篇小作文 通假字 教学反思 4 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学案学案 一 解释加点字 一 解释加点字 所欲欲有甚甚于生者 故不为苟得苟得也 由是由是则生而而有不用也 非独非独贤者有是心心也 贤者能勿丧丧耳 呼尔尔而与与之 蹴蹴尔而与之 乞人不屑不屑也 万钟于我何加加焉 所识穷乏者穷乏者得我欤欤 是亦不可以已已乎 失其本心本心 二 通假字 二 通假字 1 乡为身死而不受 2 故患有所不辟也 3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4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三 重点语句翻译 三 重点语句翻译 1 所恶有甚于死者 故患有所不避也 2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万钟于我何加焉 3 是亦不可以已乎 4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人皆有之 贤者能勿丧尔 5 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 6 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7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8 呼尔而与之 行道之人弗受 9 蹴尔而与之 乞人不屑也 四 阅读四 阅读 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节选 节选 完成题目 完成题目 一箪食 一豆羹 得之则生 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 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 乞人不屑也 命题人命题人审核人审核人学生姓名学生姓名班级班级评价评价批阅日期批阅日期 5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 妻妾之奉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向为身死而不 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向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向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 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12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 蹴尔而与之 蹴 蹴 2 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 已 3 所欲有甚于生者 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 苟得 4 所恶有甚于死者 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 患 辟 辟 5 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 乡 6 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 本心 1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鱼 我所欲也 熊掌 亦我所欲也 译文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人皆有之 贤者能勿丧耳 译文 蹴尔而与之 乞人不屑也 译文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译文 5 呼尔而与之 翻译 14 此之谓失其本心 中的 此 指的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 15 简答题 从全文看 本文先后运用了 论证和 论证的方法 有力地证明了当义和 生不能两全时 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 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 请你根据对这个观 点的认识 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 加以简要阐述 要求 举例典型 叙议结合 作为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 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 请根据自己的积累 试 写出其中的两条 不得从本文中选取 a b 五 理解性默写 五 理解性默写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生 亦我所欲也 义 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 亦我所欲也 义 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 2 体现 性本善 思想的句子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人皆有之 贤者能勿丧耳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人皆有之 贤者能勿丧耳 3 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 所欲有甚于生者 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欲有甚于生者 所恶有甚于死者 4 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为宫室之美而受之 为妻妾之奉受之 为所为宫室之美而受之 为妻妾之奉受之 为所 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5 在孟子看来 什么情况下 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 所恶有甚于死者 故患有所不辟也 所恶有甚于死者 故患有所不辟也 6 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 为宫室之美 妻妾之奉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为宫室之美 妻妾之奉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7 文中与 嗟来之食 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 呼尔而与之 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 乞人不呼尔而与之 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 乞人不 屑也 屑也 六 课文内容理解 六 课文内容理解 1 从论证方法的角度看 本文除了 举例论证 外 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 方法 有力地证明了舍生取义 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一中心论点 6 2 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道义 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丧失道义 3 人的本心是什么 舍生取义舍生取义 4 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试举例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5 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 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 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 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 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 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 6 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 请举例说明 鱼和熊掌对举鱼和熊掌对举 生与死 义 对举生与死 义 对举 向与今比较等向与今比较等 7 写 鱼 和 熊掌 不可得兼时 取 熊掌 的用意是什么 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 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 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 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 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 西 用此事情来比喻西 用此事情来比喻 舍生取义舍生取义 的道理 的道理 8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心 指什么 在生和义不能兼得的情况下 应该舍生取义 在生和义不能兼得的情况下 应该舍生取义 十四 开放性试题 1 我国历史上 许多人把文中的观点作为自己做人的准则 作为自己最高道德标准来追 求 请根据你所掌握的有关知识 举一个能用本文观点来赞美的例子 40 字内 3 分 文天祥面对元朝高官厚禄的诱惑 不为所动 要求 举例典型 略有分析 只有人名不给分 文天祥面对元朝高官厚禄的诱惑 不为所动 要求 举例典型 略有分析 只有人名不给分 2 宋末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被元军杀害前曾写下绝笔说 孔曰成仁 孟曰取义 惟其义尽 所 以至仁 读圣贤书 所学何事 而今而后 庶几无愧 文天祥所说的这些话的意思大概是什么 表明了 他怎样的人生观 文天祥所说话的意思是 孔子说要文天祥所说话的意思是 孔子说要 成仁成仁 孟子说要 孟子说要 取义取义 惟有行为完全符合 惟有行为完全符合 义义 的要的要 求 才能达到求 才能达到 仁仁 的境界 我们研读圣人贤士的著作 要从中学习什么东西 从今往后 我没有什么的境界 我们研读圣人贤士的著作 要从中学习什么东西 从今往后 我没有什么 可惭愧的 这表明他舍生取义 视死如归的人生观 用实际行动实践他的可惭愧的 这表明他舍生取义 视死如归的人生观 用实际行动实践他的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 照汗青照汗青 的壮志和节操 的壮志和节操 3 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 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观点 舍生取义观点 舍生取义 诗句 诗句 1 1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2 2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 心照汗青心照汗青 4 本文孟子用 舍生而取义 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 选择 文天祥 过零丁洋 中体现这种追求 的诗句是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 例如 岳飞选择精忠报国 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 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例如 岳飞选择精忠报国 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 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5 本文所强调的 义 与市场经济下的 利 有无矛盾 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 请简要谈 谈 不矛盾 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 讲道德 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不矛盾 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 讲道德 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6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 舍生取义 的正气歌 请概 述一个这样的例子 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 以生身殉国 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 以生身殉国 刘胡兰面对敌人的屠刀毫不畏惧 宁死也不出卖党组织 最后英勇牺牲 刘胡兰面对敌人的屠刀毫不畏惧 宁死也不出卖党组织 最后英勇牺牲 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 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 7 列举奉行 舍生取义 这一行为准则的事例 并简要概述 如 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 失败被捕后 面对元朝威逼利诱 竟毫不动摇 视如 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 失败被捕后 面对元朝威逼利诱 竟毫不动摇 视 死如归 最终被杀 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死如归 最终被杀 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8 本文主要阐述了 舍生取义 的道理 作为 21 世纪的中学生 你怎样理解这个 义 字 能见义勇为 为正义事业而献身 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 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能见义勇为 为正义事业而献身 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 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 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 义义 不同 不同 9 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怎样的人 舍生取义的人 精神永存 舍生取义的人 精神永存 批评的是怎样的人 见利忘义的人 无生命价值 批评的是怎样的人 见利忘义的人 无生命价值 7 10 鱼我所欲也 中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一句 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孟子亲民爱民的民本思想 与此同时 在孟子看来 即使是出于用之于民的目的 也不能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你认为其中的 道理是什么 因为因为 义义 的价值高于的价值高于 生生 所以 即使出于用之于民的目的 也不能放弃 所以 即使出于用之于民的目的 也不能放弃 义义 的前提 用的前提 用 不辩礼义不辩礼义 之财来让人苟且求生 更何况是出于让之财来让人苟且求生 更何况是出于让 贫乏者贫乏者 得我得我 的个人目的 的个人目的 11 读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一句 列举生活中的 一个贤者 并写出他具有怎样的 心 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12 结合现实生活 给本文补充两个论据 2 分 论据一 文天祥宁死也不降元 慷慨就义 论据一 文天祥宁死也不降元 慷慨就义 论据二 闻一多拍案而起 横眉怒对国民党手枪 宁可倒下去 不愿屈服论据二 闻一多拍案而起 横眉怒对国民党手枪 宁可倒下去 不愿屈服 只要是符合 舍生取义 这一观点的古今事例作论据都可 13 孟子提倡的 舍生取义 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 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 要 珍爱生命 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就删掉了 见义勇为 敢于斗争 的字样 对于这些 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3 分 我的观点 只要言之成理 观点鲜明即可 我的观点 只要言之成理 观点鲜明即可 如 人的生命是宝贵的 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 如 人的生命是宝贵的 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 一次生命 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 不伸张正义 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 要量力而行 要在与坏一次生命 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 不伸张正义 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 要量力而行 要在与坏 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 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 对生命的威协 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 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 对生命的威协 14 结合材料思考 相关内容链接 阅读下面一段话 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 4 分 前安徽省副省长王怀忠因贪污巨额财产被枪决 某大学学生马加爵为泄私愤杀死自己同学而遭前安徽省副省长王怀忠因贪污巨额财产被枪决 某大学学生马加爵为泄私愤杀死自己同学而遭 通缉 某明星参加义演假唱通缉 某明星参加义演假唱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主备人 主备人 备课时间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上课时间 总课时数 总课时数 课型 新授课课型 新授课 一 教学目标 一 德育目标 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 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二 智育目标 学习有关文言文知识 分析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 二 教学重点 难点 一 分析文章内容 特别是文章第二 三段 二 引导学生结合实际领会文章论点蕴涵的深刻哲理 三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1 鱼 我所欲也 熊掌 亦我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 我所欲也 义 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句名句的作者是谁 孟子 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散 文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2 用两分钟时间抢记和作者有关的文体常识 作者孟子 战国时期思想家 教育家 儒家代表人物 地位仅次于孔子 被后人尊称为 亚圣 名 轲 字子舆 文章是一篇议论性散文 课文选自 孟子 它是孟子及其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 是孟子讲 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与 大学 中庸 论语 合称四书 他主张 仁政 民贵君轻 二 感知课文 1 齐读课文 版述学生读错的字词并解释 畎 quan 亩 田间水沟 付说 yue 曾 zeng 益 同 增 增加 胶鬲 ge 拂 bi 士 同 弼 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 fu 乱 违反 阻挠 2 自由朗读课文 疏通文意 教师出题检查掌握情况 学生圈点勾画出颖难字词 并且学生之间自由讨论 共同解决 A 词类活用 8 劳 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 使 劳累 其筋骨 饿 使 饥饿 空乏 使 穷困缺乏 所以动 使 惊动 心 忍 使 坚韧 性 行拂乱 使 受到阻挠 其所为 人恒过 名词活用为动词 犯错误 犯过失 入则 出则 动词活用为名词 国内 国外 B 古今异义词 举于版筑之间 今义 建筑 修路 古义 捣土用的杵 举于士 今义 士兵 古义 狱官 C 多义词 于 舜发于畎亩之中 从 而 而后作 承接连词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给 而死于安乐也 并列连词 征于色 在 生于忧患 由于 在 发 发于畎亩 举 被任用 是 于是人也 这样的 发于声 表现 今义 判断动词 拂 行拂乱其所为 阻挠 违反 拂士 同 弼 辅佐 辅弼 学生如果还有疑难 可以让他们举手示意 老师再加以疏导 共同解决 3 齐读课文 加深印象 第二课时 主备人 主备人 备课时间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上课时间 总课时数 总课时数 课型 新授课课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 齐读课文 感知内容 二 分析课文第一段 1 请一学生示范朗读第一段 并请另外一名学生翻译这一段 2 这段提到古代几个人物 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六个 都出身贫贱 都经历了磨练 最终都大有作为 3 作者举例想说明什么 说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练 只有经过磨练才能有所作为 4 请你举出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 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 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 诺贝尔发明炸药 实验中多次被炸伤 贝多芬耳聋后写出 命运交响曲 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元素 毛泽东 周恩来 朱德 邓小平等领导人 开创了新中国的历史 张海迪高位截肢自学了四国外语 三 分析课文第二段 1 第一段是记叙 那么第二段属于什么 议论 2 一学生示范朗读 并请另一同学翻译 老师给予纠正出现的错误 3 作者在这段中议论的观点是什么 古往今来受 大任 成大业的人 起先都要吃大苦 经历种种肉体和精神的折磨 从而锻练意志 增加 才干 4 背诵第二段 采用抽查一两个学生的形式 四 分析课文第三段 1 一学生示范朗读 另一学生翻译 2 这段从哪两个方面来论述了什么道理 从正 反两方面论述了个人成才与国家存亡的道理 指出一个人老犯错误 就能促使他改正错误 思路阻塞不通 就能促使他猛然省悟 自己的不足 一个国家 如果内无坚守法度的世族和辅佐君 王的贤士 外无足以与之抗衡的邻国和外患的入侵 这样的国家就会灭亡 五 最后 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9 六 当堂背诵 课文 七 完成练习 二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舜发于畎亩之中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 百里奚 举于市 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 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 然后能改 困于心 衡于虑 而后作 征于色 发于声 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 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 而死于安乐也 1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选自 中心论点是 阐述了孟子 的人才观 2 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畎亩 傅说 胶鬲 法家拂士 3 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入则无法家拂士 困于心衡于虑 曾益其所不能 4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困于心衡衡于虑而后作 傅说举于于版筑之间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是人也 空乏其身 舜发于畎亩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 百里奚举于市 苦其心志 劳劳其筋骨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所以动心忍忍性 曾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恒过 征征于色色 而后喻喻 入则无法家拂拂士 5 翻译句子 1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 2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6 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 因此要增长才干 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 B 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 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C 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 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 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楚 D 本文中心论点是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7 本文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 就需要有 和 用课文词语回答 8 开篇列举的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试具体比较分析 9 孟子在选文第 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 请写出与之意 思相近的一句名言 命题人命题人审核人审核人学生姓名学生姓名班级班级评价评价批阅日期批阅日期 徐正清 10 10 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 强调了 逆境能成才 现在有人认为 顺境也能成才 对此 你有什么看法 请举例谈谈 1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空乏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作 14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必先苦其心志 便扶向路 处处志之 B 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 C 舜发于畎亩之中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D 人恒过然后能改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 15 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然后知生于怃患而死于安乐也 16 短文先从正面论述 在列举六位从卑微贫穷而成为圣君贤相的典型事例后 从理 论上归纳了逆境对个人成才的重要性 接着又从反面论述 并由个人的成才规律推 及到国家的兴亡 在基础上顾理成章地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17 本文认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 请你根据自己的认识 用个实例验证这个观点 18 请结合短文简析 多难为何能兴邦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13 他受到贫困 之苦 或 使 贫困 1 分 奋起 指有所作为 1 分 14 D 2 分 15 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得得以生存 1 分 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或 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 能激励人勤奋 使人生存发展 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句中 生 死 词语必须正确翻译 否 则错一词扣 0 5 分 16 生于忧患 1 分 死于安乐 1 分 11 17 要举出具体恰当的实例支撑作者的观点 2 分 示倒 1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矢志不移 终于打败了吴国 示例 2 屈原遭流放 始有 离骚 问世 三 15 分 18 每一个时代 每一个民族 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受一些考脸 当我们遭受灾难之日 也是对国家 民 族 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的磨砺之时 挫折可以使我们团结一心 风雨同舟 灾难能 使我们民族的斗志受到激发 凝聚力大大增强 那种战无不胜的民族精神和力量也会在这一特定的 历史时刻强有力地凸显出来 这样就能使我们的国象战胜任何困难 更好地走向兴旺和繁荣 结合 课文内容分析 言之有理即可 3 分 1 孟子 告子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关于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 3 拂通弼 辅弼衡通横 梗塞 不顺曾能增 增加 4 使 坚韧 奋起 有所作为 被举用 被选拔 在外面 指国外 给 动词 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指被任用 5 翻译 1 一个国家 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 外部没有敌国外患 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 致灭亡 2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 3 忧患 能激励人勤奋 使人生存发展 安逸享乐使人萎靡 必将导致灭亡 6 C 7 法家拂士 敌国外患 8 这六个人出身都卑微 种田 筑墙 贩卖鱼盐 犯人 隐居者 奴隶 他们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 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 后来都被统治者一一委以重任 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9 人要成大器 就必须经受磨练 自古英雄多磨难 从来纨绔少伟男 10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 无惟一答案 针对其中一个观点或两个观点结合起来谈 言之成理均可 答案 12 1 及 到践踏 用脚踢 踢 2 停止 这里是 止而不为 的意思 放弃 止 13 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 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 吆喝着给他 14 向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向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向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答案 1 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苟且取得 这里是 苟且偷生 的意思 缺少 苟且偷生 不得 12 分 祸患 灾难 辟 通 避 躲避 乡 通 向 从前 停止 放弃 天性 天良 6 个词 共 3 分 每个 0 5 分 2 用现代汉 语翻译下列句子 鱼 是我所喜爱的 熊掌 也是我所喜爱的 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 人人都有 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用脚踢着 或踩过 给别人吃 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有人见了 万钟 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 4 个句子 共 4 分 每句 l 分 大意正确即可得相应的分 每句有 2 个或 2 个以上错别字 该句不得分 3 简答题 道理举例 两空共 1 分 每空 0 5 分 答 案示例 南宋末年 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来入侵 失败被俘后 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 视死如归 最终被杀 他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献身的精神是永远值得后人学习的 共 2 分 举 例典型 1 分 叙议结合 1 分 列举其他 如抗 非典 英雄等的典型事例 大意正确即可得分 答案 示例 a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b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20132013 年中考总复习年中考总复习 九上文言文练习 一 九上文言文练习 一 主备人 主备人 备课时间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上课时间 总课时数 总课时数 课型 复习课课型 复习课 1 找出下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A 发闾左適戍渔阳 B 为天下唱 C 固以怪之矣 D 被坚执锐 2 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A 今亡亡亦死 B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C 卒中往往语 D 等死 死国可乎 E 比至陈 F 号令召三老 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3 词类活用 A 天下苦秦久矣 B 卒中往往语 皆指目陈胜 C 忿恚尉 D 陈胜王 E 置人所罾鱼腹中 F 夜篝火 4 一词多义 1 会 A 会天大雨 B 与皆来会计事 2 将 A 项燕为楚将 B 上使外将兵 3 次 A 皆次当行 B 之次所旁丛词中 4 书 A 乃丹书帛 B 得鱼腹中书 5 乃 A 陈胜 吴广乃谋曰 B 当之者乃公子扶苏 6 为 A 皆次当行 为屯长 B 为天下唱 7 故 A 广故数言欲亡 B 扶苏以数谏故 8 道 A 道不通 B 伐无道 9 令 A 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 B 陈守令皆不在 10 数 A 以数谏放 B 卒数万人 5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 陈涉太息曰 嗟乎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译 2 扶苏以数谏故 上使外将兵 译 命题人命题人审核人审核人学生姓名学生姓名班级班级评价评价批阅日期批阅日期 徐正清 13 3 卒中往往语 皆指目陈胜 译文 4 广故数言欲亡 愤恚尉 令辱之 以激怒其众 译 5 等死 死国可乎 译 6 借第令毋斩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译 7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译 8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 项燕 为天下唱 宜多应者 译 6 根据课文内容 回答问题 1 陈胜 吴广发动起义的偶然性 即直接原因 导火索 是什么 农民起义的必然性 即根本原因 是 什么 答 偶然性 必然性 2 陈胜 吴广发动起义的策略 准备 作用是 步骤 3 燕雀 鸿鹄 各比喻什么 文中哪句话表现了陈涉强烈要求改变自己地位的愿望呢 答燕雀 鸿鹄 4 陈胜在动员起义时 最具有反抗精神 最具鼓舞性的一句话是哪句 答 5 陈胜认为起义将取得人民支持的理由是 6 陈胜 吴广起义提出了 诈称公子扶苏 项燕 的策略 从而掌握了民心动向 请概括出这一策略的 效果是从哪两个方面得到证明的 答 7 陈涉世家 节选自 史记 陈涉世家 作者 字 朝 家 家 他用毕生精力著成 了我国第一部 体通史 全书共 130 篇 鲁迅 誉为 7 下面句子中的 之 字没有指代作用的一项是 A 怅恨久之 B 二世杀之 C 楚人怜之 D 固以怪之矣 8 下面对选文的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陈胜用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表明自己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 B 天下苦秦久矣 说明百姓痛恨秦王朝的残暴统治 处处积蓄着反抗的力量 14 C 陈胜打出扶 苏 项燕的旗 号 寄托了对 二人的怀念 并立志替二人报仇 D 陈胜 吴广派人 置书鱼腹 和 篝火狐鸣 是为起义做舆论准备 20132013 年中考总复习年中考总复习 九上文言文练习 二 九上文言文练习 二 主备人 主备人 备课时间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上课时间 总课时数 总课时数 课型 复习课课型 复习课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渔人甚异之 欲穷其林 仿佛若有光 才通人 俨然 桑竹之属 悉如外人 便要还家 咸来问讯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此中人语云 诣太守 寻向所志 欣然规往 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2 解释下列词的古义 交通 妻子 绝境 无论 3 写出本文中出现的四个成语 4 翻译下面的句子 1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译 2 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译 3 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译 4 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译 5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译 6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译 7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译 5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围绕这一线索 作者写了哪几件事 答 6 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 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 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答 7 陶渊明虚构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 答 8 渔人偶遇桃源 处处志之 最终却 不复得路 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答 命题人命题人审核人审核人学生姓名学生姓名班级班级评价评价批阅日期批阅日期 徐正清 15 9 黄发垂髫 分别指代什么 人 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答 10 陶渊明的 世外桃源 其实并不存在 郭沫若的 天上的街市 也只是诗人心中的 桃花源 古今 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 答 11 本文选自 作者 又名 字 世称 先生 朝代 著名田园诗人 不满当时现实 弃官归隐 桃花源记 是他传世名篇 我们还学过他的诗 与朱元思书 1 指出下列各组中的加点词的用法 蝉则千转不穷 欲穷其林 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 望峰息心 2 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 天下独绝 2 猛浪若奔 3 皆生寒树 4 争高直指 3 下面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窥谷忘反反 通 返 B 在昼犹昏 夜晚 C 负势竞上 向上 D 从流飘荡 随着 4 作者用 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概括富春江的景色 请说说富春江的山 奇 在哪里 水 异 在哪 里 答 5 本文兼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景 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 6 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 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你怎么理解他发出的这些感慨 答 20132013 年中考总复习年中考总复习 九上文言文练习 三 九上文言文练习 三 主备人 主备人 备课时间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上课时间 总课时数 总课时数 课型 复习课课型 复习课 1 解释加点部分字词 貌若甚戚者 若毒之乎 安敢毒耶 孰知赋敛之毒 哀而生之乎 叫嚣乎东西 班级班级评价评价批阅日期批阅日期 16 则已后矣 可以已大风 呼嘘毒疠 号呼而转徙 触草木 尽死 以尽吾齿 谨食之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君将哀而生之乎 乡邻之生日蹙 2 指出加点词用法 哀而生之乎 殚其地之出 向吾不为斯役 汪然出涕曰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吾父死于是 岁赋其二 腊之以为饵 3 写出下列 而 字用法 黑质而白章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君将哀而生之乎 吾恂恂而起 而吾蛇尚存 而吾以捕蛇独存 4 写出下列 于 字的意思 苛政猛于虎 积于今六十岁矣 余将告于莅事者 吾祖死于是 5 写出 以 字的意思 可以已大风 今以蒋氏观之 以捕蛇独存 以啮人无御之者 太医以王命聚之 以尽吾齿 6 写出 其 字意义和用法 当其租入 视其缶 今其室 专其利 竭其庐之入 7 译句 君将哀而生之乎 译 哗然而骇者 虽鸡狗不得宁焉 译 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译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译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译 8 理解课文内容 1 本文中心句是 作者对农民既同情又无能 为力的句子是 2 用简明的语言说说蒋氏 汪然出涕 的原因 答 3 蒋氏的两次 戚 各为了什么而 戚 作者的两次 悲 又各是为了什么 用自己的话加以 简要回答 答 17 4 选文 从 三个方面介绍了永州异蛇的特征 5 选出下面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 选文第一段 表达了作者对百姓苦难生活的同情 B 安敢毒耶 回应前文 说明整个大段叙述都是对 若毒之乎 的回答 C 蒋氏自述的话 要表达的核心意思是 今虽死乎此 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D 说 这种文体注重文采 如选段大量使用排比句 对偶句就体现了这个特点 6 蒋氏的自诉 自始至终采用了对比的手法 请具体分析一处 对比 并说明其作用 答 7 写蒋氏悲痛的哭述 表明全段答话核心的一句话是 8 蒋氏把自己跟乡邻的遭遇作了两次对比 请用一句话 尽可能用文中的词语 概括回答对比的结果 答 9 蒋氏捕蛇九死一生 却不以捕蛇为苦 反而自得其乐 造成这种反常心理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请用 一句话回答 不超过 10 字 答 10 捕蛇者说 的作者是 朝的著名文学家 他的字是 他的作品收 集在 说 是古代一种文体名 捕蛇者说 的意思是 20132013 年中考总复习年中考总复习 九上文言文练习 四 九上文言文练习 四 主备人 主备人 备课时间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上课时间 总课时数 总课时数 课型 复习课课型 复习课 1 写出下列多义词在各句中的意义 和 政通人和 至若春和景明 通 政通人和 北通巫峡 观 予观夫巴陵胜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空 浊浪排空 长烟一空 一 一碧万顷 长烟一空 极 南极潇湘 感极而悲者矣 此乐何极 以 属予作文以记之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或 而或长烟一空 或异二者之为 2 通假字 百废具兴 属予作文以记之 3 词类活用 庆历四年春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4 解释古义 气象万千 古义 微斯人 古义 命题人命题人审核人审核人学生姓名学生姓名班级班级评价评价批阅日期批阅日期 徐正清 18 6 解释 增其旧制 横无际涯 朝晖夕阴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 山岳潜形 薄暮冥冥 春和景明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把酒临风 8 重点语句翻译 1 越明年 政通人和 百废具兴 译 2 览物之情 得无异乎 译 3 若夫霪雨霏霏 连月不开 译 4 至若春和景明 波澜不惊 译 5 去国怀乡 忧谗畏讥 译 6 心旷神怡 宠辱偕忘 译 7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或异二者之为 译 8 不以物喜 不以已悲 译 9 居庙堂之高 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 则忧其君 译 10 而或长烟一空 皓月千里 译 9 理解性默写 1 表现作者关心国家大事的句子是 2 突出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 3 突出表达作者伟大的政治抱负的句子 4 由 四面湖光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这副对联 你能想到范仲淹 岳阳楼记 中的两句话 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 我们应拥有 的心态 10 课文第二段结尾说 迁客骚人 多会于此 览物之情 得无异乎 请你用自己的话并结合引 用原文中的句子说一说 两种不同的览物之情各是怎样的 作者在文中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 12 课文第 段 是进亦忧 退亦忧 一句中 进 指的是 退 指 的是 古仁人 能够做到 进亦忧 退亦忧 的原因 13 登楼者面对两种不同景色产生了 悲 和 喜 的感情 作者写这一内容的目的是什么 请结合选文 回答 答 19 14 作者用两 段文字来写 迁客骚人 的 览物之情 其用意是什么 答 15 岳阳楼风景管理处拟在门票上印制 岳阳楼简介 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代写一段说明性的文字 答 16 文中 古仁人之心 指 联系全文看 这里的 古仁人 与 形成了对比 17 微斯人 吾淮与归 是一个反问句 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20132013 年中考总复习年中考总复习 九上文言文练习 五 九上文言文练习 五 主备人 主备人 备课时间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上课时间 总课时数 总课时数 课型 复习课课型 复习课 醉翁亭记 一 根据注释 词语解释 1 环滁皆山也 2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3 翼然临于泉上者 4 名之者谁 5 饮少辄醉 6 醉翁之意不在酒 7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8 云归而岩穴暝 9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10 吾谁与归 11 休于树 12 宴酣之乐 13 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14 非丝非竹 15 弈者胜 16 觥筹交错交错 17 颓然乎其间者 18 树林阴翳 19 太守谓谁 二 句子翻译 1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醉翁亭也 译 2 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 译 3 山水之乐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 4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 晦明变化者 山间之朝暮也 译 5 苍颜白发 颓然乎其间者 太守醉也 译 命题人命题人审核人审核人学生姓名学生姓名班级班级评价评价批阅日期批阅日期 徐正清 20 6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 三 文中现在还在用的成语 四 文章的中心句是 五 写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 写四时之景 句子是 六 醉翁之意不在酒 现在通常用来表示什么意思 答 七 太守之乐其乐 中的太守的 乐 是指什么 答 八 本文通过写山水之乐 宴酣之乐 乐人之乐 抒发了作者 思想情感 九 第 段描写山间不同时间的景色 表现作者 的心情 十 选文第一段描述了四个场景 分别是 其中中心画面是 十一 理解全文 选出下面说法中错误的一项 A 本文表达了作者游览山水的乐趣及与民同乐的情怀 B 选文第二段使用了衬托手法 以 禽鸟之乐 衬 游人之乐 又以 太守之乐 衬 游人之乐 C 全文在写作上以 乐 为主线 前后呼应 结构严谨 D 散中有整 错落有致 别具一格 是本文句式的特点 十二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体现了太守的什么思想 答 十三 你认为文中太守的生活态度是什么 联系实际 谈谈你的看法 答 十四 醉翁亭记 作者 是 朝 家 家 他自号 又号 这篇文章选自 21 2013 年中考总复习 九 上 文言文答案 一 陈涉世家 1 找出下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A 发闾左適戍渔阳 適 通 谪 封建社会官吏降职或远调 B 为天下唱 唱 通 倡 倡导 C 固以怪之矣 以 通 已 已经 D 被坚执锐 被 通 披 穿 2 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A 今亡亦死 逃亡 B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暗地 C 卒中往往语 到处 D 等死 死国可乎 同样 E 比至陈 等到 F 号令召三老 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集会 商量 3 词类活用 A 天下苦秦久矣 意动用法 是 以 为苦 的意思 B 卒中往往语 皆指目陈胜 名词作动词 用眼睛注视 C 忿恚尉 使动用法 是 使 恼怒 的意思 D 陈胜王 王 名词作动词 为王 E 置人所罾鱼腹中 罾 名词作动词 用网捕 F 夜篝火 篝 名词作动词 用笼罩着 4 一词多义 1 会 A 会天大雨 恰逢 B 与皆来会计事 聚集 2 将 A 项燕为楚将 名词 将领 B 上使外将兵 动词 率领 3 次 A 皆次当行 编次 B 之次所旁丛词中 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4 书 A 乃丹书帛 写 B 得鱼腹中书 字条 5 乃 A 陈胜 吴广乃谋曰 于是 就 B 当之者乃公子扶苏 是 6 为 A 皆次当行 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