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四单元试题 历史_第1页
七上四单元试题 历史_第2页
七上四单元试题 历史_第3页
七上四单元试题 历史_第4页
七上四单元试题 历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年级历史 第四单元 第 1 页 共 11 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检测题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检测题 编写 张毅 审核 尹玉 班级 姓名 第第 卷 选择题卷 选择题 共共 40 分 分 一 选择题 以下每题给出的一 选择题 以下每题给出的 4 个选项中 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选对得个选项中 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选对得 1 分 多选分 多选 错选均错选均 不得分 不得分 每小题每小题 1 1 分 共分 共 6060 分 分 题 号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选 项 题 号 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 选 项 题 号 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 选 项 1 曹操统一北方决定性的战役是 A 巨鹿之战B 长平之战 C 官渡之战D 赤壁之战 2 杜甫的 功盖分三国 各成八阵图 的诗句主要赞颂的是 A 曹操B 刘备C 周瑜D 诸葛亮 3 下列事件与台湾有关的是 A 丝织业兴旺B 修建水利工程C 船队到达夷洲D 大兴屯田 4 东汉末年 黄河中下游实力最强的军阀是 刘备 曹操 孙权 袁绍 周瑜 A B C D 5 下列事件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结束的是 A 西晋建立B 魏灭蜀C 西晋灭吴D 曹操病故 6 西晋存在的时间是 A 153 年 B 52 年C 51 年D 26 年 7 下列都城设在洛阳的是 曹魏 孙吴 西晋 东晋 北魏 蜀汉 七年级历史 第四单元 第 2 页 共 11 页 A B C D 8 下列事件发生在西晋时期的是 赤壁之战 少数民族内迁 到西晋初年 人数达几百万 淝水之战 第二代皇帝智力低下 无力治国 A B C D 9 东晋 南朝江南地区开发成就不包括 A 开垦大量良田B 普遍种植棉花 C 小麦推广到江南D 稻田使用绿肥 10 淝水之战 前秦失败原因是 前秦军队人数少 处于劣势 秦军士兵不愿为苻坚卖命 苻坚骄傲自满 指挥失误 东晋用火攻战术 A B C D 11 下列成语 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先后顺序是 草木皆兵 四面楚歌 三顾茅庐 投笔从戎 A B C D 12 下列朝代 第一次都城不是建在洛阳的是 A 曹魏B 西晋C 北魏D 东汉 13 三国政权结束的顺序是 A 魏 蜀 吴B 蜀 吴 魏 C 吴 魏 蜀 D 蜀 魏 吴 14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以下现象结果的是 A 民族融合 B 长期分裂 C 连年战争 D 民族矛盾激化 15 你同班4 位同学在为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 争论 你赞同他们四个人中哪个 A 恢复北方农业生产 B 加速和促进北方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C 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D 巩固鲜卑贵族对黄河流域人民的统治 16 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 维护了人民的利益 B 最高统治者支持 C 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D 促进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 17 关于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为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创造了条件 B 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C 为北魏统一全国打下了基础 D 平息了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 18 北魏孝文帝改革不包括 七年级历史 第四单元 第 3 页 共 11 页 A 迁都洛阳 B 让鲜卑人采用汉姓 C 实行俸禄制 D 让汉人用鲜卑习裕 19 开始把隶书转化为楷书的书法家是 A 颜真卿 B 王羲之 C 柳公权 D 钟繇 20 位于今山西大同的著名的石窟是 A 云冈石窟B 龙门石窟 C 莫高窟 D 乐山石窟 21 万事俱备 只欠东风 这句成语出现在 A 官渡之战 B 赤壁之战 C 长平之战 D 巨鹿之战 22 西晋与以前哪个王朝有相似之处 A 西汉 B 东汉 C 三国 D 秦朝 23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出现 世界各国加强了联系 而早在东晋 南朝时 我国南北方经济 就出现了互相交流的局面 这时南方人可以吃到的北方粮食品种是 A 小麦 B 玉米 C 水稻 D 白菜 24 迁都是一个朝代政治 经济 文化中的重大事件 其中因接受先进文化而迁都的是 A 周平王迁都 B 盘庚迁都 C 北魏孝文帝迁都 D 明成祖迁都 25 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特点描述中 不正确的是 A 佛教空前盛行 B 封建国家大分裂 C 民族出现大融合 D 国家稳定 经济迅速发展 26 东晋南朝时 江南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 南方生产工具先进 B 南方自然条件好 C 北方农民南迁 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 D 南方统治者实行仁政 27 三国时期 加强大陆与台湾地区联系的是 A 魏 B 蜀 C 吴 D 西晋 28 南北朝时期 石窟艺术的出现与下列哪一现象有直接的关系 A 绘画艺术的发展 B 佛教的盛行 C 社会动荡不安 D 社会相对稳定 29 有关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 表述最恰当的是 A 先进民族征服落后民族 B 友好相处 不断融合 C 民族之间战争连绵 D 少数民族臣服于汉族政权 30 为我国农业生产提出因地制宜思想的著作是 A 水经注 B 开工开物 C 农政全书 D 齐民要术 31 下列人物不属于三国时期的是 七年级历史 第四单元 第 4 页 共 11 页 A 诸葛亮 B 刘备 C 班固 D 孙权 32 西晋能够形成统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 北方各族人民的融合 B 江南的初步开发 C 豪强地主势力的衰弱 D 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3 被后人尊称书圣的是 A 张旭 B 王羲之 C 颜真卿 D 柳公权 34 这本书是我国第一部介绍河道水系的专著 它详细记录了钱国 1000 多条大小河流的走向 而且把水道流经地区的山麓 城镇 物产 风土人情 名胜古迹和历史传闻等 作了具体生动 的记述 这本书是 A 水经注 B 徐霞客游记 C 东方见闻录 D 资治通鉴 35 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中国第一个王朝建立起 先后有多少个朝代在洛阳建都 自古以来 这里墨客骚人云集 因此有 诗都 之称 牡丹香气四溢 又有 花都 的美誉 以下政权中 曾经以洛阳为都城的是 东汉 曹魏 北魏 西晋 A B C D 36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诗中 老臣 是 A 刘备 B 曹操 C 诸葛亮 D 周瑜 37 曹操在公元 207 年 写了一首诗 龟虽寿 其中有几句是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烈士 暮年 壮心不已 表达了作者的远大抱负 据此你认为曹操的 壮心 是什么 A 篡夺汉朝的皇位 B 打败袁绍 C 统一中国 D 取得赤壁之战胜利 38 东汉末年 形成隔黄河对峙局面的军阀是 刘备 曹操 孙权 袁绍 周瑜 A B C D 39 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开凿于 A 西汉时期 B 东汉时期 C 三国时期 D 南北朝时期 40 南京是六朝古都 下列政权曾定都南京的是 曹魏 西晋 东晋 吴 北魏 南朝 A B C D 七年级历史 第四单元 第 5 页 共 11 页 41 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农书是 A 农政全书 B 水经 C 齐民要术 D 脉经 42 我国优秀的地理学著作 作者是 A 贾思勰 B 郦道元 C 范缜 D 祖冲之 43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特点是 A 封建制度建立和初步发展 B 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C 政权分裂和民族汇聚 D 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44 祖冲之在哪一方面的成就比欧洲人早约一千年 A 负数的运算 B 一元一次方程 C 圆周率的运算 D 微积分的计算 45 书成换白鹤 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A 顾恺之 B 王羲之 C 王献之D 祖冲之 46 公元 208 年左右 三分天下的军事集团主要是 A 刘 袁 曹集团 B 曹 刘 孙集团 C 刘 孙 袁集团 D 孙 袁 曹集团 47 曹操大军南下 在赤壁与孙刘联军交战 其目的是 A 统一北方 B 统一黄河流域 C 统一全国 D 统治江东 48 西晋和东晋的建立者分别是 A 司马炎 司马睿 B 司马炎 司马昭 C 司马昭 司马睿 D 司马睿 司马懿 49 东汉末年 魏晋时期 我国北部和西部少数民族 不断内迁 其中被称为 五胡 的五个 少数民族是 A 匈奴 鲜卑 羯 氐 羌 B 匈奴 蒙古 鲜卑 羯 氐 C 鲜卑 蒙古 羯 氐 羌 D 匈奴 真 羯 氐 羌 50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开始于 A 三国时期 B 西晋末年 C 东晋南朝 D 南北朝 51 北朝的五个政权 最先建立的是 A 西魏 B 东魏 C 北魏 D 北齐 52 胡人汉服 汉人胡食 这一现象说明 A 汉人的衣服食物都被胡人夺走了 B 北方少数民族有穿汉服吃汉食的喜好 C 在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下 民族融合加深了 D 汉人和胡人互换衣服和食物 七年级历史 第四单元 第 6 页 共 11 页 53 月球上有一座环形山和太阳系中有一颗小行星都是以我国古代一位大数学家的名字命名的 这位大数学家是南朝的 A 商高 B 张衡 C 祖冲之 D 郭守敬 54 它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 介绍农 林 牧 副 渔业的生产方法 是我国 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 这部书是 A 水经注 B 农政全书 C 齐民要术 D 脉经 55 空谷传响 哀婉久绝 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呜三声泪沾裳 这是下列哪部著作 对三峡两岸猿声的描写 A 缀术 B 水经注 C 齐民要术 D 脉经 56 飘若浮云 矫若惊龙 是对下列哪一艺术品的赞颂 A 王献之的书法 B 顾恺之的人物画 C 云冈石窟的碧画 D 王羲之的书法 57 云冈石窟是我国雕刻艺术的宝库之一 地点在 A 四川东山 B 山西大同 C 河南洛阳 D 甘肃敦煌 58 南北朝时期 石窟艺术的出现同下列哪种现象有直接关系 A 社会稳定 B 社会动荡 C 佛教盛行 D 绘画艺术的发展 59 魏晋南北朝时期 在众多反对佛教的人中 最著名的是南朝思想家 A 王充 B 范缜 C 顾恺之 D 华佗 60 某电视剧组在布置一个三国初年曹植书房的场景 其中道具搞错的是 A 书桌上有毛笔和纸张 B 书桌上放一盘葡萄 C 书桌上放有 史记 D 墙上挂有临摹的 洛神赋图 第第 卷卷 非选择题 非选择题 共共 40 分 分 二 非选择题 61 题 8 分 62 题 12 分 63 64 各 10 分 共 40 分 61 阅读下列材料 神龟虽寿 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 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 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 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曹操 龟虽寿 请回答 1 与曹操有关的著名战役有哪两次 2 分 结果分别如何 2 分 七年级历史 第四单元 第 7 页 共 11 页 2 归纳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 3 分 3 说说曹操统一北方的意义 1 分 62 变法 改革是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强大动力 我国古代曾经发生过多次变法 改革 这 些变法 改革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请依据所学知识 回答下列问题 1 战国时期和北魏时期 我国分别发生了哪两次著名变法或改革 2 分 2 公元前 350 年 秦国平民张三 因斩一敌国甲士 获爵一级 田一顷 宅九亩 其中 张三受益于上述哪次改革的哪项具体措施 2 分 3 归纳北魏时期这次改革有哪些汉化措施 5 分 4 各用一句话概述这两次变法 改革的重大作用或意义 2 分 由此谈谈你的认识 1 分 七年级历史 第四单元 第 8 页 共 11 页 63 阅读不同时期的历史地图 可以获取很多有效信息 有助于探究重要的历史现象 请识 读以下两幅历史地图 然后回答问题 图一 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 课本 109 页 图二 东晋南迁 移民图 请回答 1 图一反映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什么样的社会现象 1 分 这种现象有何积极意义 1 分 七年级历史 第四单元 第 9 页 共 11 页 宋书 中有这样的记载 江南之为国盛矣 地广野丰 民勤本业 一岁或稔 则数 郡忘饥 鱼盐杞梓之利 充仞八方 丝棉布帛之饶 覆衣天下 请问 图二与 宋书 记载的现象有何联系 请根据两幅历史地图 总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的总体特征 3 分 4 现代社会中也有许多移民国家 如美国 或移民城市 如深圳 请说说移民对这些 国家或城市的积极作用 2 分 64材料一 月球上有一座环形山 是以我国古代著名的一位数学家的名字命名的 太阳系中 有一颗小行星 是我国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 也以他的名字命名 材料二 东晋有一位大书法家 平常特别喜欢鹅 有位道士为得到他的字 投其所好 养了一群鹅 于是 就产生了 书成换白鹅 的故事 请回答 1 材料一中这位数学家是谁 举出他在数学方面的最伟大成就 3 分 2 材料二中 书成换白鹅 的故事的主人公是哪位大书法家 后人尊称 他为 请写出他的代表作 3 分 3 材料一二主人公生活的同时代 还有一些著名的农学家和大画家 请各 举出一位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4 分 七年级历史 第四单元 第 10 页 共 11 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检测题参考答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检测题参考答案 题 号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选 项 CDCDBCADBCACDADCBDBA 题 号 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 选 项 BAACDCCBBDCABACCCDDD 题 号 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 选 项 CBCCBBCAABCCCCBDBCBD 61 题答案 1 官渡之战 曹操打败袁绍 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2 分 赤壁之战 孙刘 联兵打败曹操 促成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 分 政治上 挟天子以令诸侯 招贤纳士 取得政治上的主动 经济上 曹操实行屯田 奖励农耕 大力恢复发展社会经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