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万州分水中学2013高中历史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_第1页
重庆市万州分水中学2013高中历史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_第2页
重庆市万州分水中学2013高中历史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_第3页
重庆市万州分水中学2013高中历史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_第4页
重庆市万州分水中学2013高中历史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第 2 2 课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丰富 充实而课时较紧张 因此在整体设计本课教学过程和课时分配上 都 应突出重点 详略得当 选择重点要围绕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这一课题 也是本 课内容的中心 由此可确定 至高无上的皇权 和 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两目作为重点 二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皇帝制 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等重要概念 了解中央集权制的形成和影响 正确认识中央集权制是封建生产方式发展的必然产物 2 搜集历史上有关秦朝中央集权制建立的资料 进行初步的归纳和分析 培养学生 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以获取有效信息 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历史作用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4 通过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 培养学生比较 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5 通过对秦始皇的功过评价 学会客观地 全面地评价 分析历史事件 人物和现 象 提高掌握新知识 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1 历史插图学习法 利用人物画像 文物图片 历史专题片 感知历史表象 再造 历史形象 对历史人物加深记忆和理解 2 阅读法 讨论法 对一些问题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 通过学生的团结协作体验知 识的获取和思维的扩大 3 评价人物和事件的方法 将历史人物和事件还原到当时特定的历史时间 空间 抓住有关的内在联系 注意分析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时代属性 社会属性和阶级属性 正确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 辨证唯物主义方法解决问题 联系史实 客观分析 评价历史人物及 事件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本节的学习 认识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进步作用 逐步形成对国家 和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 2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 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 大而深远的影响 3 注意研究和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 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 的人生理想 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三要素 皇帝制度的确立 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从中央 到地方形成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 难点 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四 学情分析 本课的专业术语 名词 概念较多 内容枯涩缺少趣味 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 教 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习的兴趣 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针对这种情 况 课堂上教师应该以饱满的情绪营造愉悦的氛围 启发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 使学生在愉快的教学环境中掌握知识 培养能力 在教学中 应充 分利用图表 图片 材料或其他媒介来说明历史问题 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 学生对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有简单的知识积累 平时也接触秦灭六国题材的影视作 品 对这段历史及秦始皇等人物较为熟悉 这就为高中的自主学习奠定了基础 但学生不 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整个封建社会政治发展的深远影响 本课内容讲述秦朝中央集权 政治制度的确立 更注重学生的理性认识才能力 五 教学方法 1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 同时配合提问 史料阅读 课堂讨论等方法 调动学 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思考 分析问题的能力 2 结合本节课图片较多的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来讲解 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3 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 预习检查 总结疑惑 情境导入 展示目标 合作探究 精讲点 拨 反思总结 当堂检测 发导学案 布置预习 六 课前准备 1 学生的学习准备 预习教材 完成学案课前预习部分 初步认识本课基本知识 2 教师的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制作 课前预习学案 课内探究学案 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 课时安排 1 课时 八 教学过程 一 预习检查 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及学案课前预习的完成情况 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 使教学具 有了针对性 二 情景导入 展示目标 课件显示 利用诗歌 提出问题 激发学生了解这段历史的兴趣 古风 李白 秦王扫六合 虎视何雄哉 挥剑斩浮云 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 大略驾雄才 收兵铸金人 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 聘望琅琊台 刑徒七十万 起土郦山隈 尚采不死药 茫然使心哀 连弩射海鱼 长鲸正崔嵬 徐市载秦女 楼船几时回 但见三泉下 金棺葬寒灰 思考 诗中 秦王扫六合 虎视何雄哉 挥剑斩浮云 诸侯尽西来 是指什么历史 事件 诗中的历史人物为何落到 金棺葬寒灰 的下场 诗人对他的叙述评价是否客观 为什么 由此导入新课 板书第 2 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三 合作探究 精讲点拨 探究点一 了解秦的统一条件 进程及意义 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 1 统一条件 商鞅变法增强了秦国的实力 人民渴望统一 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韩非子法家思想的影响 参见必修 大国兼并小国 局部统一扩大 促进了最终的全国统一 各民族的初步融合 2 统一过程 时间 公元前 230 前 221 年 3 战争 先后灭掉韩 赵 魏 楚 燕 齐六国 定都咸阳 3 统一意义 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称雄的局面 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 王朝 过渡 秦的统一 标志着中国进入 大一统 政治时代 从此以后 由高度集权的中 央政府对各地施行有效的政治管理 揭开了此后封建王朝的帷幕 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 1 皇帝 名称的由来 参见教材 P9 历史纵横 公元前 221 年秦灭六国 天下初定 秦王嬴政所要做的第一件事 就是给自己先确定个名号 先秦时期最高统治者一般都称 王 完 成了前无古人的事业 自感功高盖世的嬴政 认为 王 的称号不足 以显示其权势和地位 于是 他下令群臣议名号 以丞相王绾为首的 群臣请上尊号为 泰皇 但是嬴政并不满意 决定 去掉 泰 字 加上 皇 字 采用上古 帝 位的名号 称为 皇帝 皇帝 之称实际上就是古代传说中 三皇五帝 的合称 皇帝 名号的确立 是秦完成一统大业的产物 显示了皇帝独尊的权势和地位 以 皇帝 之称代替 王 号也反映了神化君权的新统治观念的出现 从此 皇帝 成为 我国历代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 探究点二 让学生阅读课文及课件材料 思考 皇帝制的来历 皇帝制有什么影响 皇 帝有哪些权力 投影显示以下材料 材料一 公元前 221 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 下的第一道重要诏令是 议帝号 群 臣商议后向秦王建议说 古有天皇 有地皇 有泰皇 泰皇最贵 因此 臣等愿 昧 死上尊号 请王为 泰皇 秦王不以为然 他提出 去 泰 著 皇 采上古 帝 位号 号曰 皇帝 并说 朕为始皇帝 后世以计数 二世三世至于万世 传之无穷 他还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 命为制 令为诏 天子自称曰 朕 的建议 材料二 天下之事无小大 皆决于上 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 倚办于上 材料三 秦代以前 玺并非最高统治者所专有 春秋战国时 卿大夫及地方官吏的印 章均可称玺 至秦代 则是 天子独以印称玺 又独以玉 群臣莫敢用 据载 秦朝的 传国玉玺其文为 受命于天 既寿永昌 上述三段材 料都出自 史记 秦始皇本纪 请回答 从材料一 三的 皇帝 称号及 制 诏 朕 玺 等规定中 你能得出什 么认识 根据材料所涵历史信息 说明了什么 根据材料一 皇位是怎样继承的 综合以上信息 扼要指出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本质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总结 1 皇帝独尊的威势和地位 制 诏 说明皇帝 的话就是法令 玺 是皇权的集中表现 并为皇权披上了 天命 君权神授 的色彩 2 皇权至上 皇帝独裁 大臣受皇命办事 没有决策权 这是皇帝制度的核心 3 皇位世袭 4 皇帝独尊 皇权至上 皇位世袭 本质是君主专制 即皇帝是封建国家政权的主宰 4 和权力中心 天下之事无大小 皆决于上 充分体现了皇权专制的特色 总之 皇帝是 封建国家权力的最高主宰 这种至高无上的皇权专制不仅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 核心 而且也是维护 家天下 的重要保证 它为以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社会奠定了坚 实的基础 2 皇帝制度 1 皇帝独尊 2 皇位世袭 3 皇权至上 秦朝的政治 经济 军事等一切大权 都由皇帝总揽 中央和地方的 主要官员也都由皇帝任免 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依据 虎符由皇帝控制 发给 如阳陵虎 符 3 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制 1 设置及职能 中央 三公 丞相 御史大夫 太尉后世习称 三公 是秦朝中央三个最高 官职 丞相是皇帝的第一助手 百官之长 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 有左 右二丞相 秦始皇时 王绾 李斯等先后任丞相 御史大夫乃丞相的副手 地位相当于副丞相 负责 掌理奏章 下达诏令和监察百官 太尉是秦朝最高军事长官 负责全国军事事务 地方 九卿 这里的 九 并非确数 言其 多 也 九卿 是指 三公 以下中央政府各职能部门的主要官职 如掌管刑狱 司法的廷尉 掌管钱谷的治粟内史等 2 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 三公九卿 分工严密 各司其职 但都要围绕 着皇权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 最高官职 如 三公 等相互牵制 任何人都无法独揽大 权 最终军政大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 保证专制皇权不致旁落 充分体现出 家天下 的特点 3 评价 秦朝中央的主要官职 在地位 职责和权利方面相互配合 彼此牵制 军政大权操纵 在皇帝手中 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板书 巩固统一的措施 参见教材 P10 历史纵横 指导学生阅读后教师再归纳 修筑万里长城 防御匈奴 修建驰道 直道 加强联系 维护安定统治 统一货币 度量衡 有助于统一国家概念的加强 统一文字 促进各地文化交流 整顿各地风俗 视时间解释驰道 度量衡 秦权 制定细密 严酷的法律 加强皇权 巩固中央集权 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1 沿革 最早在春秋时期设置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推行 秦统一中国后全面推行 2 目的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巩固大一统局面 3 内容 郡县两级地方官僚机构的建立 4 作用 秦朝通过郡县制 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探究点三 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比较 都属于统治和管理地方的行政制度 但两者又有着明显的区别 其一 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 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 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 的条件下实行的 是按地域划分的 5 其二 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 并拥有封地 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 官位 概不世袭 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其三 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 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中央对地方的制约关系及其地方权力的大小 四 反思总结 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五 发导学案 布置预习 今天我们学习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那么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又是如何发展完 善的呢 下节课将要学习 请同学们预习 着重预习三省六部制职能及作用 并完成本节 的课前预习部分作业 设计意图 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 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 九 板书设计 第 2 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 秦的统一 1 时间 2 原因 二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皇帝制度的确立 2 较为完备的中央官职 3 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