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文学(季刊)_第1页
国外文学(季刊)_第2页
国外文学(季刊)_第3页
国外文学(季刊)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外文学 季刊 1999年第2期 总第74期 翻译文学形态的历史类型研究 彭 甄 翻译文学形态 指在文学翻译过程中 翻译 家运用特定的翻译方法建构而成的 译语本文 超乎体裁之上的类型划分 它是翻译文学本文 在结构形式上区别原语文学或译语文学的外在 标记 翻译文学各种形态的生成是翻译方法机 制运作的结果 与此同时 翻译方法自身也超越 了方法论的限囿 获得了本体论意义 文学上的形态划分是以体裁为标识的 现 代文学理论在 五四 文学革命前后 从文学发 展的现实出发 借鉴西方分类的方法 同时参照 中国古代文学的分类经验 遂提出 四分法 即 诗歌 散文 小说和戏剧文学 四分法 的依据 是文学作品的体制和话语 它侧重于从作品的 外在形式来分类 而不是依据作家把握现实 塑 造艺术形象的方式和手段 以及表达思想情感 的审美特征 这一划分方法被认为具有一定程 度上的多元性 与文学 四分法 并存的还有 三 分法 即将文学分为三大类 叙事体 抒情 体和戏剧体 它们亦称叙事文学 抒情文学和戏 剧文学 三分法 的标准反映出作家的思维方 式 情感体验等创作特征 自17世纪以来 欧洲翻译理论都将翻译方 法划分为三种 由此得出三种译语本文形态 1 严格的直译形态 包括双语词典及外语 初级读本中的逐字对译 2 一般形态 通过忠实而自由地复述来进 行翻译 翻译大都分属于此类 翻译家紧扣原语 本文进行翻译 但译语语言是翻译家自己的自 然语言 它可以独立存在 3 模仿形态 它通过再创造 变异和解释性 的对应完成译语本文 此类形态又可分成多种 类型 从把原语本文变成一种易于接受的文字 一直到最自由地 甚至可能只是通过暗指或以 讽刺口吻来反映原语本文 应该说 这三种形态的划分在外延上存在 着重迭 但总体上还是符合译语本文的现实的 在近代翻译理论中 在翻译文学形态划分上最 具代表性的人物应是英国著名翻译家和翻译理 论家德莱顿与德国诗人歌德 德莱顿将翻译方法划分为三种 由此衍生 出三种翻译文学形态 1 直译形态 词对词 行对行 把一种语言 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译语本文 2 模仿形态 在这类译语本文中 翻译家任 意改动词句和意思 且只要他认为有理由 二者 都可以不顾 3 意译形态 在这类译语本文中 翻译家有 一定限度的自由 他以原语作家的意图为旨归 同时又不死扣字眼 他可以对原语作家的意思 加以延伸 但不能改变 歌德也将译语本文形态划分为三种 1 第一种形态 可以使人们了解外国文化 64 它通常采用散文体裁 这种形态的外国作品 其 内容通过潜移默化 渗透到译语民族的特性之 中 2 第二种形态 在这类形态中 翻译家把外 国作品的内容加以吸收 以便用其本族语并利 用本国的文化背景构成一件新东西而代替原 作 3 第三种形态 即翻译的最高级形态 在这 类形态中 翻译家力求做到译文和原作完全一 致 这种形态放弃本民族的特点 它可以产生一 个新的第三者 综上所述 可以发现 德莱顿和歌德对翻译 方法或形态的划分 在其概念界定上存在着与 现代内涵抵触之处 同时它们所涉的范畴也存 在着缺陷 然而 他们业已揭示出翻译文学形态 划分的主要轮廓 且其中表现出对文化哲学的 思辩 这对我们进行翻译文学形态的划分具有 启发意义 另外 现当代中外翻译理论家也提出过几 种翻译方法 以及由此衍生相应的翻译文学形 态 如苏联学者M1 洛金斯基将译语本文分成 两种基本形态 改编形态和重构形态 在改编形 态中 翻译家以译语民族心理和审美范型对原 语本文进行改造处理 在重构形态中 翻译家则 尽可能准确地复制原语本文的历史图式和艺术 风格 我们从文学翻译方法的类型出发 在此将 翻译文学史中存在的文学本文概括为五种形 态 即逐字对译形态 直译形态 意译形态 拟译 形态和直译 意译形态 质言之 翻译文学的形 态作为文学本文语言表层的形式的综合 指在 原 译语语言的转换过程中 由原 译语形式结 构围绕意义轴心的运作而生的一种重叙结构模 式 须指出 以上诸种重叙模式的界定主要是理 论意义上的 实践中的并非如此清晰 然而 这 并不妨碍这种理想模型研究的价值所在 重叙结构模式的建立以及翻译家在翻译过 程对它们的选择都与以下诸种因素存有密切的 关联 这些因素分别是翻译家的审美意识 翻译 家所面对的翻译对象的性质 特定时代译语民 族语言和文学的发展水平 以及特定时代译语 民族文化哲学思潮和读者接受水平 翻译文化 史表明 正是上述因素 决定了翻译文学的形态 重叙结构模式的生成和选择 一 翻译家的审美观念和翻译对象 与翻译文学形态 翻译家的审美观念对翻译文学形态的生成 与选择具有决定性意义 审美观念 作为审美意 识的客体形式 它是审美经验积累 归纳和概括 而成的观念形态 它直接或间接地与社会功能 目的 伦理道德观念以及其它社会理性观念相 联系 同时受特定的文化心理 社会实践要求的 制约 审美观念对具体的艺术创作活动起着规 范作用 翻译家的审美观念所决定的审美理解 直接关涉到他对译语本文的形式结构的价值判 断 由此 翻译形态差异性便呈现出来 在翻译史上 一部分翻译家强调对原语本 文语言形式结构的再现 而另外一部分翻译家 则侧重于对原语作品内在精神的传达 前者主 要指神学家和语言学家 后者主要指直接从事 文学创作的作家和诗人 一般情形下 神学家 宗教人士的翻译对象大都是宗教典籍 泛形 式的文学本文 他们的审美意识往往为宗教信 仰 神学观念所代替 他们往往务求忠实 审慎 惟恐传谬 兢兢于不失 本 不自觉地将原语形 式结构也移植入译语体系 中国古代翻译佛教 经典的支谦 道安等属于此列 支谦 因循本旨 不加文饰 的主张 道安 五失本三不易 说都表 明了这点 在欧洲 公元前2世纪翻译 圣经 的 七十贤士和后来的T1 阿奎那 奥古斯丁都主 张翻译时追求字比句次 力主审慎 语言学家熟 谙原 译语的构成 通过对语言形式结构的比 较 往往夸大两种语言的差异 如 赫尔德 施莱 尔马赫 荷尔德林等 他们面对宗教 文学本文 时 更倾向了语言运作 从而消解文学本文的审 美机制 由此 翻译文学的直译形态以及它的极 端形式 逐字对译形态 在神学家和语言学 家那里获得了地位 与此相比较 文学家 作 家 诗人通常以翻译小说 戏剧 诗歌等文学作 74 品为己任 在翻译过程中 主体的审美倾向和原 语本文的艺术特质 使得他们倾向于从文学本 文的审美构成着手 侧重于对原语本文内在精 神和艺术风格的传达 在原语本文的处理上 他 们强调一种超越语言的审美把握 在此 最具代 表性的应推E1 庞德 庞德认为 在优秀的翻译 中 翻译家须通过自身再现原作 通过原作发现 自身 这位诗人的翻译作品 华夏 即是他的翻 译观念的最好诠释 因此 审美观念和翻译对象 对于翻译家的方法选择 对于翻译文学形态的 形成 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和影响 二 译语民族语言和文学水平与 翻译文学形态 世界历史发展的不平衡性表明 在特定的 历史时代 各民族语言和文学在发展水平上存 在着相当的差异 译语民族语言和文学发展的 水平必然制约当前的翻译文学形态 别林斯基 指出 翻译对于完成我们尚未建立的语言是必 要的 本世纪 30年代 鲁迅在对中国现代汉 语水平分析的基础上 对 宁信而不顺 的翻译 文学形态给予肯定 这样的译本 不但在输 入新的内容 也在输入新的表现法 因为它 们 装进异样的句法去 古的 外省外府的 后来 据为己有 在日本近代翻译史上 也出现过上述的翻 译文学形态 日本翻译家据汉字创立译名 不仅 影响了本国 也影响中国及汉文化圈诸国对西 方文化的接受方式 这使得它的翻译文学形态 别具特色 特定时代译语语言的发展水平必然 决定翻译家对翻译方法的倾向性选择 从而引 发特定的翻译文学形态生成 特定时代译语文学的发展水平也对翻译文 学形态的生成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在中国 近代翻译史上 林纾的翻译作品别具特色 他的 近200部翻译作品均表现出相当程度的拟译特 征 这些特征的形成 除与翻译家的翻译观念的 历史沿革存在着内在关联以外 同时与该期文 学发展的水平是不可分开的 林纾处于中国文 学近代化时期 文学作为特定的艺术形态 从思 想 观念 到结构 体裁 手法以至文学语言都面 临新的挑战 自梁启超发动 小说界革命 以后 维新派理论家纷纷撰文 试图建立中国近代小 说理论 而林纾则深受这一文学运动所影响 他 力求输入欧洲的文学观念 主要指小说体裁 的价值定位 以及近代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另 一方面 中国传统的文学观念 接受水平 又使 得林纾采用了重构译语文学的特定的中介方法 拟译方法 由此 林纾翻译文学的本文形态 呈示出拟译的特征 它反映出文化发展的历史 逻辑 同样 俄罗斯文学在普希金的 叶甫根尼 奥涅金 问世以前 其文学内涵的民族特质 应该说是不确定的 18世纪 在建构俄罗斯近 代民族文学的过程中 以法国文学为 蓝本 的 拟译 创作便成为建立民族文学的重要途径 这一时期 茹科夫斯基以其特殊的文学尝试 遂 成为当然的代表人物 歌德在他的著作和谈话中 对启蒙作家C1 维兰模仿塞万提斯和理查生写的作品 以及他 翻译西塞罗 贺拉斯和莎士比亚的作品十分推 崇 因为后者特定形式的创作与翻译在德国文 学的特定水平阶段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 译语民族文化哲学思潮和接受 水平与翻译文学形态 纵观中外文学翻译的历史 可以发现 特定 时期翻译文学形态与当下的译语民族文化哲学 思潮 审美风尚和读者接受水平存有密切的关 联 欧洲中世纪 神学在文化哲学领域获得至 高无上的地位 在这种背景下 任何偏离原语本 文语言形式结构的翻译方法都是绝对禁止的 这必然引致对原语本文意义与风格的背离 以 及对译语语言规范的违反 由此 这一时期翻译 文学形态的特征告以完成 文艺复兴时期 人文主义得到空前的张扬 埃拉斯穆斯首次提出 圣经 翻译不应屈从神学 权威 而应依靠译者的语言知识的实译说 至文 艺复兴末期 达意 翻译说占居上风 德国宗教 改革领袖和现代德语的创始人马丁 路德 在 84 将 圣经 翻译成德语时 对其翻译的原则 方法 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 其中可以发现立足于 本民族语言文体的诸多翻译特征 这种翻译方 法及其所呈示的翻译文学的形态特征 同样在 W1 廷代尔 圣经 译本中反映出来 16世纪之后 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极端发 展 在文学翻译中出现了 拟译 潮流 其代表人 物有英国诗人考利与法国翻译家D1 阿伯兰特 等 因而 欧洲17 18世纪的翻译史 被称之为 不忠实的美女 时代 17世纪 在法国还出现 了以古典主义创作原则去框范翻译文学本文的 现象 部分翻译家厚古薄今 追求字随句摹 推 崇所谓准确的译法 19世纪 直译形态又成为翻译文学的主 潮 这一方面是对16世纪以来 拟译 现象的反 拨 另一方面它与现代语言学对语言形式结构 的深入研究 以及实证主义哲学思潮存在着内 在的关联 直译形态同时也反映出在民族文学 臻于成熟的背景下对民族风格的追求 20世纪 特别是二战以来 随着现代语言 学 比较文学 文学社会学 翻译理论的纵深发 展 各民族文学交流在新的文化历史条件下展 开 各民族文学对诸如文学观念 创作方法 表 现手法 风格体裁认识渐趋同一 民族文学语言 的普同 视域 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 由此 直译 2意译方法及其结果 翻译文学的直译 意译 形态 遂成为当代翻译文学的主体 翻译文学形态与特定时代的读者接受水平 存在着互动关系 但就其生成而言 前者通常为 后者所制约 鲁迅论及翻译时 曾经把读者划分为三类 并针对不同的读者 制订出拟译 直译等方法 当代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也提出过类似的观 点 这表明 读者作为翻译文学的最后实现者 其地位是不容忽视的 在一定意义上 读者审美 接受的水平直接关系到译语本文的水平特征 在翻译实践中 无论翻译家是否意识到 隐含的 读者 后者总是决定翻译家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