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光旦的_位育_论与构建和谐社会_第1页
潘光旦的_位育_论与构建和谐社会_第2页
潘光旦的_位育_论与构建和谐社会_第3页
潘光旦的_位育_论与构建和谐社会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6期 收稿日期 2 0 0 7 0 4 2 7 作者简介 李艳秋 1 9 8 1 安徽淮北人 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社会问题与社会发展 潘光旦的 位育 论与构建和谐社会 李艳秋 安徽师范大学 社会学院 安徽 芜湖2 4 1 0 0 0 一 潘光旦的 位育 论概述 一 潘光旦简介 潘光旦 1 8 9 9 1 9 6 7 字仲昂 原江苏宝山县 人 他学识博大精深 治学严谨 专长遗传学 优生 学 社会思想史 家族制度史 兼及儒家哲学 民族 史 英文翻译和汉字书法 潘 光 旦 早 年 就 读 于 北 京 清 华 学 堂 1 9 1 3 1 9 2 2 后留学美国 1 9 2 2 1 9 2 6 先后在美国达茂 大学 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攻读生物学 动物学 古 生物学 遗传学 获学士 硕士学位 学成回国后 1 9 2 6 1 9 5 2 在上海地区多所大学任教 1 9 3 4年后 在昆明西南联大 清华大学任教并担任教务长 图 书馆馆长 主讲优生学 家庭问题 西洋社会思想 史 中国社会思想史 人才论等课程 1 9 4 6年他随清 华回北平复校 1 9 5 2年全国院学系调整后 一直在 中央民族学院任教授至去世 潘光旦虽然早年身残 但在学习上非常刻苦 博览广识 学贯中西 他一生著作很多 于优生学 家谱学方面颇为丰富 潘光旦毕生献身于教育事 业 是最早提出通才教育思想的教育家之一 他诲 人不倦 在社会学 人类学 民族学方面培养了不少 人才 也是我国社会学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另外 他 还利用自己英文方面的优势 翻译了不少中外名 著 在引进西方新的学术思想 并结合我国国情方 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潘光旦一生生活简朴 家庭极为和睦 为人师 长 他平易近人 潘先生对青年学生和教师极尽爱 护 谆谆教导 是他们的仁厚长者 为人朋友 潘光 旦严以律己 宽以待人 他的知心朋友很多 其中不 乏学界名人 如陈达 李景汉 吴文藻 费孝通等等 这其中费孝通与他交情甚笃 有着师生与同事的双 重情谊 他们相邻而居2 0年 学术上相互探讨 生 活上相互支持 费孝通先生经常在国学方面请教潘 老师 在遭受批判歧视时 他们互慰互勉 潘光旦患 病至逝世前后 几个女儿均不在身边 是费老不顾 风险 加以照料至最后 二 位育 论的提出及发展 潘光旦反对极端主义 他服膺孔子的中庸之 道 他所涉及的学术领域十分广博 头绪众多 且斐 然成章 在他众多的社会思想中 位育 是潘老师 全部思想的核心 1 位育 出自 中庸 中 致中 和 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 有一位学者下注脚说 位 者 安其所也 育者 遂其生也 所以 安所遂生 不妨叫做位育 2 1 摘要 潘光旦是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 民族学家 优生学家和教育学家 他将社会生物学与中国传统 的孔门哲学结合 提出了 位育 论 中庸 曰 致中和 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 安所遂生 就是潘光旦所谓 的 位育 潘光旦 位育 论包括个人 位育 社会 位育 民族复兴和人与自然环境的 位育 四个方面 潘 光旦的 位育 论对于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潘光旦 位育 论 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 C 9 1 0 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 6 7 2 4 4 7 X 2 0 0 7 0 6 0 0 6 1 0 4 第9卷第6期 2 0 0 7年1 2月 黄 山 学 院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H u a n g s h a nU n i v e r s i t y V o 1 9 N O 6 D e c 2 0 0 7 黄山学院学报2 0 0 7年 潘光旦立足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 积极吸取 现代科学的成就 在留学期间 潘光旦打下了扎实 的生物学和遗传学基础 优生强种是他许多思想的 基点 同时 他又有着深厚的国学渊源 所以 1 9 2 6 年回国后 他在上海地区多所大学任教 主讲优生 学期间 联系了中国传统文化 孔门哲学和西方 的社会生物学 提出了社会 位育 这个概念 他说 这是一个新名词 但却是一个旧观念 2 1这一时 期的他主要侧重于从生物学观点联系传统文化以 阐释社会 位育 的概念 在提出社会 位育 思想之 后不久 已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前期 知识界开 始广泛关注中华民族的命运问题 民族复兴引起众 多学者广泛的论争 潘光旦此时主要针对民族复兴 问题谈 位育 他指出 民族复兴的中心问题在于 求得民族 位育 他从对人口的量和质加以控制 有选择的鉴别吸收西洋文化以及发展民族 位育 能力三个方面阐释民族 位育 问题 并最终得出 一个健康的民族就是民族 位育 能力完好的民族 抗日战争爆发后 潘光旦随清华大学迁至西南联 大 此间他所著文章皆与抗战有联系 潘光旦结合 优生学与演化论 进一步深入地阐释了 位育 的概 念 并把它运用到当时的国际大环境中 他认为 位 育 是中国旧有思想重要的一部分 也是演化论最 重要的一个概念 位育 是两方面的事 是环境与 物体的协调 世上没有完全迁就环境的物体 也没 有完全征服环境的物体 我们过去的错误就是过于 重视了静的位 却忽略了动的育 而演化论的思想 正可以修正以前物体过于迁就环境的一面 同时也 注重了物体在环境方面的能动性的一面 因此 潘 光旦对日本人翻译的 适应 顺应 提出异议 认 为 适应 顺应 是生物消极的迁就环境 位育 一词则更能表达出物体在面对环境时的全面表现 抗战胜利前后 潘光旦写了不少涉及思想 文化 教 育 政治方面的文字 这里特别提及的是潘光旦关 于教育的论述 潘光旦是中国最早提出通才教育的 教育家之一 他认为一切生命的目的在于求 位 育 教育的目的是教人得到 位育 位育 的环境 可分为二 一是体内的环境 二是体外的环境 就人 而论 又分为两种 一曰横亘空间的物质环境 另一 曰纵贯时间的文化环境 教育的目的是设法使人们 与这几种环境打成一片 相成而不相害 教育需从 每一个人的 位育 做起 而终于达到全人类的 位 育 如果因教育的努力而人人各得其 位育 那么 人类全部的 位育 是不求自至的 二 具体的 位育 理论 潘先生的社会学思想的一个最基本的假设即 是 一切生命的目的在于求 位育 3 位育 论博 大精深 内容从个体到群体 从生活到学习 从家庭 和睦到民族复兴都有所涉及 潘光旦希望通过人人 的自我修养和社会培育 提高人的素质 优生强种 实现民族复兴 笔者下文就从个人 位育 社会 位 育 民族复兴 人与自然环境的 位育 四个方面来 阐释潘光旦的 位育 论 一 个人 位育 对于个人 位育 潘光旦主要是在教育中解释 个人 位育 个人 位育 就是求得健全的人格 正 确处理自我与各种环境的关系 对生活中各个方面 都有所交代 人格分为人人都有而彼此相同的通 性 人人都有但彼此相异的个性和男女有别的性别 三个方面 健全的人格是这三个方面的平衡发展与 兼顾 潘光旦说道 教育的理想就是发展整个人格 求得个人 位育 个人要得到良好的 位育 必须 充分认识自己 明白自己的各种需求 同时自己又 能够自我控制 妥善处理个人与社会 个人与环境 之间的关系 使其相成而不相害 人是社会的根本 惟有个人了解自己 才能了解社会 了解世界 也只 有控制自己 才能控制社会 控制世界 人人皆有自 知之明 自强不息 取得 位育 社会才能持续健康 的发展 二 社会 位育 潘光旦对孔门社会哲学和社会生物学进行比较 研究 提出社会 位育 概念 s o c i a l a d j u s t m e n t 就 是 安所遂生 之意 社会 位育 在于社会秩序的维 持和社会进步的取得两个方面 在 尚同与尚异 一 文中 潘光旦指出 社会 位育 应注重两个方面 一 方面是 位 即社会秩序 秩序的根据是社会分子间 相当的 同 另一方面是 育 即社会进步 进步的 根据是社会分子间又应保持适当的 异 4 4 9如果 过于趋 同 社会将渐渐保守 最后腐朽致死 同样 求 异 而过量 那么社会生活将重心不定 社会处于 无政府的混乱状态 所以 要谋求社会的稳定与发 展 求得 位育 之道 社会既不可以尚同也不能尚 异 三 结合民族复兴谈 位育 在整个知识界对民族命运问题进行大讨论时 期 潘光旦在民族复兴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指出 民族复兴的中心问题在于求得民族 位 6 2 第6期李艳秋 潘光旦的 位育 论与构建和谐社会 育 讲 位育 必须有两个条件 一是生物的个体 和团体 二是个体和团体所处的环境 在民族 位 育 问题中 生物团体是中华民族 环境是2 0世纪 的世界 问题的根本是 中华民族 如何在2 0世纪 的世界中 安所遂生 潘光旦认为 要取得民族复 兴 一是重视生物 位育 的问题 生物 位育 要从 人口问题下手 人口问题的解决在于量的控制与质 的控制 一旦人口问题有了办法 民族生活里的秩 序的维持与进步 即安所与遂生 都是必然的结果 二是提高民族文化创造力和民族意志以适应环境 中华民族被二三千年来的闭关文化的惰性拖累 西 洋文化控制世界 我们的民族必须做出相当迁就 民族文化创造力包括对西洋文化加以推敲 吸收 调和 同时 也包括把我们民族的旧有文化推陈出 新 以适应变迁的环境 析出精华与世界交流 世界 能采用我们民族的先进文明到什么程度 就说明我 们在世界环境的地位到了什么程度 在谈到民族意 志时 他说 民族意志是民族生存团结的意识以及 民族维持与发展的企求 概括说来 民族 位育 的 能力就是积极的文化创造力与消极的环境顺应力 结合 再加上民族团结与发展的意志 一个 位育 能力健全的民族才是健康的民族 四 人与自然环境的 位育 在潘光旦眼里 人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的 彼此 之间既可以相互影响 也能引起变迁 潘光旦以黄河 流域的居民与洪水做斗争为例 把这种人与自然环 境的 位育 分为三种情况 一是消极的 位育 即生 物迁就环境 水来人走 水退人返 二是半消极半积 极的 位育 即由生物选择环境中不同的部分加以 迁就 如人们因水灾而迁移到别处去 谋求别处适宜 的生活场所 三是积极的 位育 即由生物转移环境 或改变环境 那就是想办法治理黄河 减少水患 其 实 人与自然的 位育 就是二者之间的协调 人不可 能完全征服自然 自然环境也不会完全支配人类 人 与自然之间就是一种相互协调 三 位育 论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启示意义 潘光旦先生毕生萦萦于怀的是中华民族在人 类进化历史中的 位育 问题 当今中国要发展 民 族要振兴 位育 论对于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 要的启示意义 中共中央作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 必将对进一步推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 展产生积极作用 著名社会学家郑杭生说到 从理 论上说 和谐社会就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 各得其 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用社会学的术语来表达就 是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 从实践上说 构建 和谐社会 需要从人际关系 资源配置 社会结构 即个人 群体 社会等方面来研究具体的条件和机 制 5 所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概括为处理好 如下几方面关系 人与自我的关系 人与社会的关 系 国家与国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 用潘光旦 的话说就是如何求得个人 位育 社会 位育 民 族 位育 和人与自然环境的 位育 一 人与自我的和谐 潘光旦认为 一个模范人物就是要对人 对己 都比较有交代的人 就是人格和个人生活都健全发 展的人 人要认识自己 控制自己 对于意志 理智 情绪 兴趣要调度有节 所谓 自知者明 自胜者 强 有了明能自知和强能自胜的人 我们才能希望 造成一个真正的社会 6 3 0 3所以 人们要通过教育 而至通达 利用自律和他律的途径 妥善解决个人 内心问题 实现人与自我的和谐 个人是社会的细 胞 每个人自身的和谐是整个社会和谐的基础和前 提 今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族的大事 为 和谐社会而人人营造和谐自我 也是每个公民应尽 的责任 二 人与社会的和谐 社会离不开个人 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 分 个人也不能脱离社会 社会是个人的依托和文 明的摇篮 这二者不是对立的 而是相辅相成的 潘 光旦的 两纲六目 理论恰当的解释了个人与社会 的和谐相处之道 他指出 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相 辅相成 社会生活需要个人生活的补充 个人生活 需要社会生活的涵养 个人与社会就是 两纲 个 人之纲分为个性 通性和性别三目 社会生活或曰 社群之纲则分为社会秩序的维持 动态的文明进展 和动静两方面生活的种族延续三目 个人三目与社 会三目互有联络 互为因果 在两纲中即不可以只 强调个人而忽视社会 也不能只重视社会而忽视个 人 当然六目中的任何一目也不能被忽视 这两纲 六目的和谐运作即是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构建 社 会应当尊重公民的个性 鼓励个人的追求和创造 促进文明进步 同时 个人又必须融入集体 把个人 的目标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 共建和谐社会 三 国与国的和谐 当前 国际环境复杂多变 综合国力竞争日趋 激烈 国际争端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 社会主义和 6 3 黄山学院学报2 0 0 7年 P a nGu a n g d a n s t h e o r yo f w e i y u a n d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 t h es o c i a l i s t h a r mo n i o u s s o c i e t y L i Y a n q i u S o c i a l D e p a r t m e n t A n h u i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Wu h u 2 4 1 0 0 0 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P a nG u a n g d a ni saw e l l k n o w nC h i n e s es o c i o l o g i s t e t h n o l o g i s t e u g e n i c i s ta n de d u c a t o r H ea p p l i e ds o c i a l b i o l o g yt h e o r yt ot h eC o n f u c i a np h i l o s o p h ya n dp u tf o r w a r dan e wc o n c e p to f w e i y u T h eD o c t r i n eo fM e a ns a y s L e tt h es t a t e so fe q u i l i b r i u m a n dh a r m o n ye x i s ti np e r f e c t i o n a n dah a p p y o r d e rw i l lp r e v a i lt h r o u g h o u th e a v e na n de a r t h a n da l lt h i n g sw i l lb en o u r i s h e da n df l o u r i s h E q u i l i b r i u m i st h eg r e a tr o o tf r o m w h i c hg r o wh u m a na c t i n g T h i se s s a yi n t r o d u c e sP a n st h e o r yo f w e i y u a n dm a i n l y i n t e r p r e t st h et h e o r yo f w e i y u f r o m f o u ra s p e c t ss u c ha si n d i v i d u a l s o c i e t y n a t i o n a lr e j u v e n a t i o n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 A tt h es a m et i m e t h ew r i t e rb e l i e v e st h a tt ol e a r nP a n st h e o r yo f w e i y u i sv e r yi m p o r t a n tt o 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 t h eh a r m o n i o u ss o c i e t y K e yw o r d s P a nG u a n g d a n P a n st h e o r yo f w e i y u h a r m o n i o u ss o c i e t y 谐社会的构建一方面需要安定团结的国际环境 另 一方面也要加强与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与合作 潘 光旦很早就提出 要民族复兴 就要注重中华传统 文明同西洋近代思想的截取与调和 既要吸收有用 的先进文明技术 又要注重本国文化的发扬光大 这其实就是国与国之间的 位育 问题 各种文明交 汇融合促成了人类文明的繁荣 都对人类文明做出 了贡献 应当彼此尊重 相互学习 并保持各自特 色 共同进步 各国之间的互相尊重 平等相待方能 善解能容 从而实现国与国之间的友好发展 和谐 合作 四 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我国自古推崇 天人合一 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