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校代码 学校代码 1020010200 研究生学号 研究生学号 10816040141081604014 分分 类类 号 号 G42G42 密密 级 级 无无 硕士学位论文 雕雕 塑塑 教教 学学 浅浅 谈谈 本校教学思考本校教学思考 Discussion of sculpture teaching Thinking of our school teaching 作者 于于 猛猛 指导教师 殷晓峰殷晓峰 教授教授 学科专业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论 研究方向 雕塑雕塑 学位类型 高校教师高校教师 东北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 2007 年 5 月 独独 创创 性性 声声 明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 据我所知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 论文中不包含其他 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 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 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 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 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 汇编学 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 期 日 期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电话 通讯地址 邮编 I 摘 要 从雕塑专业学院教育的现状与背景出发 从本学校的教学实践出发 结合当今雕 塑艺术发展对学院教育的新要求以及雕塑艺术面向世界发展等因素 深入研究适应时 代发展的教学意识与方法 解析学院雕塑教育的新目标 得出学院雕塑教育的基本思 路 从而推动雕塑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推动对当代中国雕塑教学发展方向的思考 文章通过对美术院校雕塑教学的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 目前各学院雕塑教学中 重模 仿人体 创作目的日益减少人文性与地域特点 因此 对雕塑语言创新的匮乏要在当 代雕塑教学中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 研究适应时代发展的教学意识与方法 结合作品 和案例分析 提出课程的具体目的要求 实施办法 学术价值 将雕塑教学从基础训 练 民族文化传承 材料的应用 艺术理念的培养等几个方面分别进行阐释 充分体 现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一新时期课程结构的原则与特色 在研究新的教学意识与方 法时 强调我们的基础教学应该着重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当代雕塑家所必需的综合能力 所以我们应全力为他们提供尽情发展的平台 帮助他们发现自己内在的艺术生命的潜 能 使雕塑教学的重点由被动的教转到主动的学上来 最后形成积极的良好的创作氛 围是雕塑教学的关键 关键词关键词 学院雕塑教学 基础训练 文化传承 材料语言 艺术理念培养 II Abstract Proceed from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background of institute sculpture teaching and school teaching practice Combine with the new requires and factors that the developing sculpture faces to the world Study deep to find teaching idea and method which suited the times development Analysis new institute sculpture teaching goal Obtain institute sculpture teaching basic idea Thus promote to sculpture teaching reform further Promote to thinking the direction that Chinese contemporary sculpture education should develop to Research the art college teaching In the article author researched the art college sculpture teaching To find present many institute teaching lay stress on imitating the human body Reduce humanities and region characteristic in creation goal Therefore the lack of sculpture language creation should find the solution in the contemporary sculpture teaching Research the teaching idea and method that suit the times development Combine work and case analysis Set concretely curriculum goals and requires implementation means and academic value The sculpture teaching should be explained from basic training national culture inheriting material application artistic idea raising and so on Fully manifest the principle and characteristics that the theory and practicing combined in the new curriculum structure in the new period When study the new teaching idea and method s we should emphasized on our foundation teaching and focus on training students to have the necessary capabilities to become a modern sculptor Therefore we should try our best to help the students to find their inner artistic potential should change passive teaching to active leaning in sculpture teaching Finally forms positive creation atmosphere is the key Key word institute sculpture teaching fundamental training culture inherit material language training of art idea III 目 录 摘摘 要要 I Abstract II 目目 录录 III 引引 言言 1 第一章 基础的训练第一章 基础的训练 5 一 具象基础 6 二 抽象基础 9 三 装饰基础 10 第二章 民族文化的传承第二章 民族文化的传承 12 一 何谓传统 12 二 中国传统雕塑的艺术特征 12 三 课程的安排 14 第三章 材料的应用第三章 材料的应用 17 一 材料语言 17 二 材料课程 19 第四章 艺术理念的培养第四章 艺术理念的培养 21 一 当代艺术的发展首先是艺术观念的发展 21 二 艺术方向和个性的引导 22 结结 论论 24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25 后后 记记 26 1 引 言 中国当代雕塑正处在蓬勃发展的活跃时期 在全球化格局下 中国雕塑艺术在雕 塑 艺术全球化 的进程中 已经成为 全球化 艺术中的重要一员 中国雕塑以前所未有 的力度和规模 融入到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与互动之中 从而赢得世界的瞩目和广泛 的荣誉 充分展现出历史悠久的中国雕塑自身的历史性进步 在上个世纪的后二十年 中 中国的老 中 青艺术家在多元思维的艺术发展中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的学 术探索空前活跃 继承与创新 甚至走入西方方现代艺术新潮流 回顾过去 展望 未来 我国优秀文化艺术的传统和民族精神 正在继承与创新 20世纪中国雕塑艺术 事业仍处于探索的历史时期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之一 是东西方雕塑艺术的广泛交 流 交流中出现了交融与撞击两种现象 既是正常的 也是必然的 两者都有利于我 国和世界雕塑艺术事业的发展与深化 全国各地增设了雕塑专业的院 系和创作机构 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雕塑艺术人才 创作出一大批反映多种多样的艺术观念 艺 术思维和艺术流派的优秀作品 但我国的雕塑艺术事业也存在一些问题 20世纪以来 引入西方学院雕塑艺术教育体系后成长来的外来雕塑艺术样式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传 统立体造型艺术诸多传统形式意义特征越来越淡化 诸多视觉艺术形式如影像 数码 DV 装置等等艺术样式的出现 已经对传统理论提出了问题与挑战 近20年以来 后现代主义潮流的出现矛头所向不仅指向写实 具象的艺术 而且 也否定20世纪以来流行的现代艺术 观念 行为 装置成为最流行的形式 后现代主 义极度宽泛的艺术概念使人们对艺术的态度变得前所未有的宽容 艺术本体的概念也 已经大大拓展 它仿佛就是什么都行 什么都无所谓 在全球化的今天 这种 新 思 潮自然对我国艺坛也形成一股强烈的冲击波 由于中国近代雕塑受到西方的影响 导 致中国当代雕塑在艺术上对西方的追随 以至于西方阶段的发展一定程度制约着中国 当代艺术的进程 作为一个雕塑家 也禁不住要重新思考和怀疑这样一些在过去看来 是有定论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 我国当代雕塑艺术的发展呈现出多个发展态势 首先 从国外引进加以改造的现象最为普遍 对于中国观众大多数对国外艺术不 太熟悉 很难区分哪些属于原创 哪些属于引进或传播 因而一部分雕塑家在运用国 外艺术已有形式的同时 标榜为自己的创新 并以此作为切入当代文化的标志 这类 作品应该说具有传播上的积极意义 但并没有真正创新和突破 另外一种以 新观念 新思潮 超越雕塑本体语言的界定的倾向出现了 它摒弃雕塑的审美经验与本体语言 的特征 受西方观念艺术的影响把观念指向片面扩大 只讲观念诉说 雕塑本体发生 了变化 雕塑的边界变得模糊起来 这是近年来围绕中国雕塑界的一个重要问题 当 代中国经济发展迅猛 利益驱动急功近利的做法带来了艺术创作的浮躁 缺乏深入研 究雕塑本体语言以及雕塑语言拓展的限定性 在艺术创作中表现为生搬硬套地与各种 新观念 新手段 相结合 违背了雕塑艺 2 术的创作规律 造成雕塑界非雕塑化现象的普遍存在 雕塑本体语言的基础理论研究 与雕塑拓展空间的理论研究薄弱 理论界的舆论导向没有起到宏观意义上的指导作用 甚至有的文章还有一定的误导作用 有些前卫理论家经常以哲人自居 指点艺术家的 实践以形而上的生涩难懂的词藻编织文章 开口 人文关怀 闭口 终极关怀 等等故作高 深 好像只有他们才是社会责任的关注者 社会进步的推动者 致使一些未成熟的年 青艺术家热衷于舆论界的吹捧 造成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严重脱节失去理论指导实践 的真正意义 在雕塑语言拓展的过程中 如果无限扩张雕塑的边界忽视雕塑本体语言 体系 则无助于中国雕塑艺术健康发展只能带来新的混乱 雕塑边缘化这种时尚不仅 制约了雕塑在本体语言拓展空间的探索与研究 事实上 还对年轻雕塑学子产生误导 新思潮 新观念 影响 使雕塑界的雕塑边缘化现象打着 创新 的旗号对美术学院传统 的教学体系产生着强烈的冲击 震颤着年轻学子的审美价值取向 在城市雕塑建设方面尽管摆脱了 文革 时代 高 大 全 的僵化模式 接纳了变 形与装饰手法等 但从总体感觉个性语言丧失 现代 抽象雕塑泛滥 其对人文意 义的冷淡 使得雕塑的建立者 虽然可以摆脱以人体作为符号表达某种社会理念的传 统的纪念性雕塑的创作模式 而走向淡化政治说教 更为多义的形式审美之路 但视 者的感情完全被忽视了 引发了民众与舆论对雕塑行业的批评日益增多 在中国雕塑艺术创作高速发展的今天 尽管暴露出许多问题 但仍有一批雕塑家 以雕塑本体语言为基础 善于吸收新的艺术手段以及表现方式 坚持创新精神为拓展 当代的雕塑语言做出了积极的选择 为中国当代雕塑语言的良性发展做出了贡献 这 一批雕塑家有扎实的造型基本功 有比较坚定的美学追求 对我国本民族的传统雕塑 有深入的研究 他们不仅懂得艺术创造的规律 而且还有胆识有精力从事试验与探索 从传统 民间 外国 现代科技成果等方面吸收营养 使传统意义上的雕塑具象写实 造型加以变异产生出各种新的变体或者说新的风格 更可贵的是他们在强化个性风格 的同时 注意在艺术的格调趣味上体现民族的审美习惯 他们从20世纪西方现代流派 中的具象写实艺术中 更从艺术史的历史经验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坚持雕塑之所以成 为雕塑的限定原则 随着时代的变化 在寻求新的表现语言样式风格等方面做出了积 极的努力 在这个方面做出成绩的雕塑家很多 例如 北京雕塑家李象群的系列作品 融 是在拓展雕塑本体语言方面有独特表现的作品 在刻画人物方面不同过去对女 人体具象的一般描绘 有时虚掉五官的刻画 有时用麻布包裹女人体的一些局部 使 其作品包裹肌理的粗糙与外露局部细致刻画的细腻形成强烈的形体对比造成很强的视 觉冲击力 因而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样式 李象群在雕塑本体语言规定性的基础上 在拓展雕塑语言表现 样式风格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湖北雕塑家傅中望近年的雕 塑创作显示出其在雕塑边缘积极探索拓展新的表现语言方面所做的努力 他的作品在 传统资源中找到与今天的生活经验相吻合的东方文脉 以榫接与铆眼为其雕塑语言符 号成为其独特的个人风貌 榫头与铆眼是一种物质构造的结点方式 中国古人根据不 同的构造需要创造了丰富的榫铆结点形态 广泛用于建筑 家具 农具等木器结构之 中 榫铆不仅是一种古老的技术方式 同时也是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文化形态 3 它的哲学基础是中国古老的阴阳学说 在作品的 凹 凸 所形成的关系中 也就是物 性关系的构合 分离 契接 插入中 傅中望把中国古典文化中最富于暗示性和涵盖 力的符号物质化 即榫与铆所对应的阴与阳成功地转化为契入当代文化问题和生存问 题的现代视觉语汇 在这种意义的转换图式中 傅中望尝试把这种榫铆近一步语言符 号化 运用在不同材质的意义挖掘中 他的拓展一方面体现为木质材料继而推进到金 属等其它材料的运用中 另一方面试图以易经阴阳对立和互补的二元结构为基础 将 这种思维方式转化为不同方面的表述 力求做到像 易经 符号那样 以最简单的符 号陈述最复杂 最有深度的人文内容 傅中望在拓展雕塑本体语言表现 样式风格方 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雕塑家王洪亮其早期的作品大多以具象的表现人物的作品为主 体现出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一直强调的扎实的造型基本功的传统 1998年王洪亮创作 出一组带有装置意味的系列作品 新石器 打击系列 他在雕塑本体语言拓展的过 程中 吸收装置艺术的特点 引入观念艺术的文化隐喻性 但还是在雕塑本质属性的 限定性范围内积极探索新的语言表现 当今活跃在雕塑艺术舞台上的雕塑家如曾成刚 殷晓峰 陈云岗 展望 王中 杨建平 蔡志松等都在实践中为雕塑本体语言的空间 拓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这样一个科技化 信息化 商品化高度发展的经济文化背景下 在西方艺术资 讯如潮涌入的环境里 本土创作如何既能折射出现代社会的时代精神 又能与国际艺 术的对话 怎样从传统文化中提取精华 创造当代中国雕塑文化的问题显得至关重要 传统雕塑与现代雕塑的语言转换 艺术的 全球化 与 民族性 等一系列的矛盾 都是今 天中国雕塑家所面对的问题 雕塑艺术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召唤科学与艺 术紧密联系的信息时代里 对雕塑艺术教学随着时间的推移 社会发展 则有更多的 新的要求 这是当今急需解决的问题 中国现代雕塑教学体系 由承继以古典雕塑为主体的西方美术教育模式发展而来 并逐步形成了当今中国美术院校教育的基础学习 专业学习 体验生活 毕业创作的 教学模式 相应的评判标准也长期锁定在以此建立起的价值观上 精准的解剖学 严 谨的科学性 作为西方雕塑教育金科玉律 直至现代艺术的兴起才告打破 80年代之 前的中国雕塑教育基本沿循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教学方式 重视客体和准确无误的 再 现 性塑造被奉为最高的审美经典 中国当代雕塑艺术的发展 演变以及观念的更新 从始至终都没有摆脱过或是脱离过学院的巨大存在与影响 学院教育 几乎是所有美 术人必经的学习途径 而学院教育所打下的基础也是所有美术人能够存在于美术领域 的最低准入门槛 所以 学院教育的全面影响是多方面和巨大的 学院带有普遍性与 强制性的教育模式在建立艺术思想理念 开阔学术视野 强化艺术创作实践的同时 也具有着巨大的导向性和规定性 这便使得学生在通过由获取基本技术到进入思想观 念表达的总体过程中 牢固建立起了因果关系的程序模式 所以形成了长期风格雷同 手法单一 教学模式大同小异 只注重共通性 而忽略或消泯个性的教育 造成写实 技术走遍天下 风格样式大同小异 崇尚技术是根深蒂固的诉求理念 而现代工业文 明在使雕塑的公共性逐渐弱化的同时 其通过公共场所得以传播和展示的可能性也越 4 来越小 更何况它还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在进入20世纪下半叶的后工业时代后 电子媒介迅速取代文字媒体的主导地位 成为最具影响力的传播方式和最有效的传播 途径 它通过图像传播信息 几乎不受时空的限制并且快速迅捷 在这样的背景下 雕塑作为一种传统的三维空间的艺术形式 不得不对在现代主义运动中所确立起来的 一些概念和原则作出新的理解和调整 社会的这一巨变也毫无例外的触动了中国雕塑 界 使近几十年来中国美术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言说角度的转变正在许多青年美 术家中产生 学院在格守自己信条的同时 面对这个着各种诱惑 一场变革在所难免 世界上的事物历来有两面性 艺术也不例外 艺术上的新与旧 维护传统与突破 传统樊篱 既是相互对立又是相辅相成的两个面 事实上我们总是在特定的情况下根 据我们的需要决定对它们的不同态度 人们不同时期的选择 不可避免地有自己的局 限性 我们该怎样面对呢 今天的美院雕塑系以及设有雕塑专业类教学内容的其他院校共几十所 一些新兴 专业的上马和大范围职业教育的开展 如公共艺术等都与雕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每年的毕业生不计其数 教学机构群如此的庞大 而其竭泽而渔式的扩招运动 又改 变了以往采行的精英教育的路线 以本校为例 本人在师范类大学下设的雕塑专业教 学 学制4年 教学条件较差 学校投入有限 资讯不发达 观念较落后 上世纪90年 代每年招生8人 而到了今天已经翻了几倍 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在这种情况下 面对 社会观念和需求的巨大变化 面对教育形式的深入变革如何明确自己的方向 找准自 己的位置 形成自己的特色已迫在眉睫 其它院校也都面临着同样的境遇 学校的学 习是将来从事艺术创作的基础 是发展的必备条件 在当代艺术蓬勃发展的今天 从 教学方法上 从教学内容上 从课程的安排上 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 中国的美术院 校教育及其产生的效应 是中国当下决定美术主流走向的重要因素 因此 美院雕塑 教育应尽快建立和完善符合当代艺术发展的教学方案 在此背景下 各美术院校组织了多次关于教学的交流与研讨活动 什么是当代雕 塑家所需要的基本功 现代雕塑教学中的主旨是什么 成为了讨论的中心 而西方从 二十世纪初人体就逐渐丧失了在雕塑的语言中原本占据的主导地位 因此 多年以来 在雕塑教学中所采用以培养学生掌握人体写实能力为主要内容的理念已不能适应时代 的需要 基础教学中技能的训练并不是最重要 人体泥塑训练也不应该只是培养写实 能力 以往的对具象写实雕塑的教学要求已经不能适合当代雕塑发展 新的教学意识 和理论对当代雕塑艺术风格特征的形成有重大作用 通过深入的修正与探索研究增强 实施方案的作用性 创造性成果对雕塑学者提供明确的思路 推动雕塑艺术的发展 国内外众多的艺术实践与论述也提供了优秀的范例 在经济 文化全球一体化的时代 背景下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 把握艺术教育的规律 培养和提高学生成为一个 当代雕塑家所必需的综合能力 已经成为学院教学的关键 基于这一理念 通过本校 的教学实践 本文对高校雕塑教学的现状 教学内容 发展方向提出几点浅显的建议 和思路 5 6 第一章 基础的训练 由于诸多历史原因多年来我国形成了一整套具象写实的教学体系和思路 以八大 美院为代表的社会现实主义教学体系和创作思想成为了中国艺术的主流 学院在这一 时期出现了一大批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的艺术家 这一时期的教学思想 在20世纪初 到五六十年代年代随着留学的老一辈艺术家被带回了中国 对现代中国的美术学院教 学体系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教学要求 重解剖 重再现 轻感受和个性的培养 这种体系一直延续到现在 到了七八十年代 国门二次打开 当代艺术在中国蓬勃发 展起来 一些人和院校从一个极端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全盘否定了前辈的教学思想 和建立起来的体系 艺术圈和教育界里到处是革命的旗帜 狭义的将具象艺术连同俄 罗斯现实主义打成了批判的对象 试验 观念 表现 各种主义充斥着校园和我们的 大脑 就象现实主义占领中国一样 这次思潮和变革也有其历史必然性 今天 我们 冷静的思考一下 作为全国雕塑艺术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基地 美术学院将为将来的雕 塑艺术家提供什么样的基础 教学大纲中基础的概念又是什么呢 我认为 广义上讲 基础就是发展的准备 是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美术学院的一 切学习都可看作是基础训练 其中不只是具象写实能力的培养 还包括抽象造型能力 的提高 不仅要学习技法 还应注重理论的学习 观念的培养 意识理念和责任感自 信心的提高 所谓的基础也不应该只是规定的几门课程 而存在于教学和训练的各个 环节和过程当中 对待基础的态度关键在于教育者的认知 在大范围内实施要靠教学 体系的建立和思想的完善 总的来说就是美术院校的教学要扩大基础的范围 强化基 础的意识 改变对基础的认识 对基础教学提出新要求 我们既要培养学术型的雕塑艺术家 还应为培养实用雕塑艺术工作者服务 在不 违背雕塑艺术教育规律的前提下要根据不同的社会需要 根据学生不同的能力和兴趣 在课程安排和教学目标上建立多种机制和多层标准 第一 在教学方法上要主动提高 学生对专业的热情 我们的工作是如何为学生提供一个进入艺术人生的平台 教学应 在一个艺术交流思考的环境下进行 让学生独立思考尤为重要 老师只是必要时给与 引导作用 他们能在这个环境中获得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和技能 更重要的是对艺术 和人生的理解 第二 教学内容上我个人认为多年以来在雕塑教学中所采用以培养学 生掌握人体写实能力为主要内容的理念 已经不能满足当代雕塑艺术发展的需要 还 必须将抽象造型能力的培养 理论的学习 观念的培养 意识理念和责任感自信心的 提高纳入到学习的内容中来 第三 从课程的安排上 我认为 有必要调整教学课程 的整体布局和安排 艺术院校的雕塑课程在以人体泥塑课作为重点课程的基础上 根 据研究方向和地域特色多增加一些材料课和实践课 如 石雕 金属工艺 陶艺 冰 雪等而且要将之放在与人体教学同等重要的位置 要做深入的研究而不仅仅是技法的 了解 使之与当代艺术发展相适应 7 一 具象基础 一 具象基础的理念 一 具象基础的理念 所谓具象基础就是培养再现的能力 但它并不是表面简单的复制 而是理性认识 通过感性升华的产物 他不仅是技法技巧的训练 同时也是认知的过程 不只体现在 具体作品里 更存在于创作者的思想意识当中 它不是写实主义 而是具象表达 在当代艺术蓬勃发展的今天 在世界美术学院都在纷纷倒戈写实主义 引进新技 术和新媒体的时候 雕塑教学中具象基础训练还有其生命力 还有其生存的空间 虽 然雕塑语言发展从罗丹时代开始 从雕塑内容 主体 过渡到雕塑的形式 造型 然后 又从形式到材料 最后发展到材料 观念 过程的综合体 虽然当代的雕塑艺术语言 已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但艺术无论如何发展 艺术创作都离不开认知的作用 都避免 不了同客观事物的联系 因此具象的表达手段是不可或缺的 并且三维空间的形式永 远是雕塑艺术的载体 所有的艺术创作活动都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 雕塑作品的纪念性特征决定现实主义题材仍是当今世界多元文化中雕塑艺术教学 和艺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对于其它美术专业 雕塑专业的技术性要求是最高的 作为雕塑系的学生首先要学习掌握形体 空间 材料等技法 观念固然重要 但如果 没有技术的支撑 观念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难以实现 在教学改革上 并不是新的就 一定是好的 传统的就一定是守旧的 教学并不是像艺术家创作作品那么随意 教学 中的基础教学尤其要具备科学性和系统性 不能太过于随意 基础教学上的盲目跟风 会使教学陷入混乱 所以 现代基础教学体系在强调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 在专业 范围上还要求具有专业性 研究性 学术性 对于中国的雕塑基础教学而言 深受列 宾美院雕塑教学体系影响的传统写实教学是不能完全放弃的 泥塑人体作为具象基础 训练的有力手段也一直是美术学院教学的关键 二 具象训练目的 内容和方法 二 具象训练目的 内容和方法 1 对形体的认识和技法的训练 通过对自然写生使学生达到了解自然界中的形体变化规律 是很有必要的 以人 体而言 即掌握人体的基本结构 动态变化规律等 同时 也学习了写实的雕塑技巧 和工作方法 除了大量的写生 解剖课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解剖课可以追溯到欧 洲的古希腊时期 在文艺复兴时期 达 芬奇 米开朗基罗等人都亲自解剖人体 学 习骨骼和肌肉 在后期欧洲写实基础教学中 解剖都十分重要 一个好的人物写生是 建立在对人物由表及里的了解基础上的 特别是雕塑写生 来不得半点马虎 不能没 有对骨架和肌肉的了解 和对运动解剖的了解 列宾美院也十分重视解剖 在美院有 专门的解剖教室和专门的解剖教师 教室里有详尽的解剖教具供教师和学生使用 解 剖课是学生的必修课 最后还有十分严格的解剖结课考试 学校要求学生对人物解剖 要十分了解 比较国内雕塑基础教学 解剖课还需要大大地加强 同时我们应加强对 体的认识 不能以认识了几块骨骼记住了几块肌肉作为教学的要求 还要加强对几何 关系的认识和理解 这里 体 的概念包括体积感和重量感 特别是重量感与材料感有 8 着密切的关系 摩尔说 一个对雕塑敏感的观察者必须学会把形体作为单纯的形体 来感受 而不是作为描述式记忆来感受 只有这样才能理解人体的形态变化是由不 同类型的体组成的这一雕塑理念 在解决形体问题的同时 应鼓励学生在表现方法方 面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尝试 并引导其逐步形成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 2 培养对自然的感受能力并加强对独立于人体语言之外的 雕塑语言 的认识 长期以来人体写生训练一直是泥塑课的主要内容 并把人体结构的研究和表现作 为评判的主要标准 按照人体自然形态所包括的比例 动态 及解剖结构来要求学生 将对人体摹写的准确生动作为标准 从观察到理解始终把人体本身的造型作为泥塑表 现的最高要求 但是却忽视了一个更重要的问题 那就是雕塑的语言 我在这里是把 人体的语言和雕塑的语言区分开 从古希腊到罗丹 人体一直是雕塑的唯一重要命题 然而从罗丹时期特别是罗丹后期的艺术实践中 人们逐渐看到了一种独立于人体语言 之外的雕塑语言 很明显的可以看出罗丹已经把注意力从表现人体骨骼肌肉的生动变 化和人物情感的矛盾冲突转移到人体自然运动中形成的团块和形式感上来 另外罗丹 此时已经注意到了雕塑材料本身的特性和材料的塑造过程对作品的所产生的影响 开 始寻找人体以外的雕塑语言和泥塑过程中存在的材料感 这种对于材料的觉醒对于后 来的雕塑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对于材料感和过程感的觉醒影响了马蒂斯 布 朗库西 及后来的贾科梅蒂等人 纵观罗丹 德加到马蒂斯 布朗库西在雕塑语言上 对待人体解剖态度的变化 对于我们今天所从事的泥塑教学 特别是基础教学来说 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为泥本身所包含的材料语言能够启发我们的空间想象力 使 我们的作品能具有一种脱离于人体解剖之外的雕塑语言 在泥塑训练中 人体写生为例 要使学生将对形体的感觉和材料的感觉结合起来 用手中的泥来塑造一个来源于模特 又脱离模特的崭新的东西 现代雕塑艺术 人体 的概念已经不能代替雕塑的概念了 在人体泥塑写生训练中要强调做 雕塑 而不是做 人体 作为新时期的美术教育 基础 训练应该是现代艺术的基础 我们既要强调对人体解剖结构的观察和研究 又不能把 学生对人体的自然形态及解剖结构作为雕塑的唯一评判标准 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感 觉寻找雕塑语言 在训练中适当考虑淡化 写实 的概念 不要让写实能力的训练成 为感受雕塑语言的障碍 我想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把一部分注意力放在自身对自然的感 受上 去感受自然形体在空间中存在的最基本状态 通过感觉 理解 以及塑造过程 来领会古典写实风格所包含的雕塑语言 而不是简单的获得描写自然的能力 这才是 我们第一部分教学目的核心所在 3 每个人对自然的感觉都是不一样的 感受方式也不尽相同 应鼓励学生去寻找 认识自然的独特途径 不应该以单一的模式来要求所有学生 应该采取因材施教的方 法 注重培养和开发学生自身所蕴含的创作潜能 四 对新具象的认识 四 对新具象的认识 在经历了现代主义的阶段之后 雕塑在形式原创性上的可能已经变得微乎其微 从 未来派 到 极简主义 从布朗库西到贾柯梅蒂到卡德尔 从马约尔到西格尔到安德 里亚斯 从铸铜到不锈钢 到硅橡胶 从材料手段到风格样式都呈现出极大的丰富性 9 但同时也成为后继者难以逾越的障碍 随着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广泛传播 当代艺术观 念被逐步接受 具象雕塑在今天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活力 但具象艺术决不能简单 地等同于 写实 真正优秀的具象艺术作品决不仅仅停留在酷似对象的层面上 而是 具有超越表层满足和愉悦 获得理性和智性思考的意义 传统观念认为 客观对象就 是作品呈现的全部内容 作品的审美意义来自于形式和与描绘对象有关的联想和移情 这样的的理解已经开始被改变 传统具象雕塑作为一种语言形式 与当代文化背景新 的 图底关系 的建立 使形式已经不是作品的全部 而与之相关的文化的 历史的 社会的 政治的 个人的指涉 与作品的外在形态和现场效果一道 构成一个完整作 品的全部 新的具象雕塑的理念与形态已经出现 在国内当代具象雕塑艺术的价值功能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对具象雕塑的认识在 中国是有着特殊的社会政治渊源的 但随着改革开放之后的文化转型期对各种文化门 类提出的更高的人文关怀精神 新的具象雕塑无疑成为了中国当代人文 精神 感受 家园等等栖息地的共同体 这就要求新具象雕塑语言具备大大超出以往写实的单一语 汇 表达方式 物质材料等 在新具象创作与教学研究方面 著名雕塑家李象群 殷 晓峰等作了大量的实践工作和积极的探索 创作了大量的优秀的作品 有力地推动了 新具象在中国的发展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新具象 分析以往的具象写实雕塑和新具象雕塑地区别 进行实践尝试 是教学工作的重点 我们可以从以下借个角度去引导学生并进行针对 性的实践 1 把古代造物的元素放大运用到创作当中并从新建构新的意义 所有艺术的 写实性 都是建立和存在于具体历史阶段的文化习惯之上的 具像雕 塑当代转型的本质就在于 对已有的有关艺术 真实性 的 习俗 进行挑战和改变 有针 对性地打破作品和某种 视觉习俗 的对应关系 当代艺术的实践告诉我们 传统的艺 术样式同样具有相当的表现力和针对性 重要的是切入的角度和对文化的态度 2 对人体雕塑母体语言的从新认识 使之成为新作品的材料 一件或几件雕塑是以某种特定形式参与到一个更大概念的 艺术意图 中 这已经 成为经常见到的艺术现象 换句话说 就是雕塑成为另一件作品的材料资源 雕塑本 身造型语言和形式意义已经不是整个艺术作品的全部 它只是实现某一艺术构想和表 达意图的必要手段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就是说 雕塑已经不是一个独立的审美对 象 它已经成为供一个艺术行为 艺术作品使用的 材料 这样的作品还包括 Maurizio Cattelan 骑车的小孩 3 多种材料的加工与对传统的雕塑材料的重新审视和利用为具象雕塑提供新的表 现媒介 如刘建华的作品 运用清白瓷对日常用品进行陌生化的转换 上海双年展的日本 艺术家舟越桂运用传统木雕材料和技法讲述当代视觉经验的作品 通过对材料经验的 不断突破和扩展 使今天的具象雕塑呈现出完全不同于传统的视觉效果和心里体验 4 将绘画特征引入到雕塑作品中 10 在教学中把具有有机形和随意的涂抹 非描绘性色彩等不具象征特征的雕塑语言 渗透给学生 使学生自主将雕塑同表现主义绘画相联系 5 转换场景使它原本的意图和表达寓意也随着现场的消失而丧失 雕塑是空间中的艺术 我们常常忽视艺术和场域的整体性 而热衷于掌握孤立的 技巧和沉湎于孤立的形式 重建雕塑的在场性 是当代雕塑的一个重要转型 它促使 雕塑家从着眼于形体转变为关注作品与环境关系 使雕塑不仅仅是形体的艺术 更是 空间与人关系的艺术 如 马特兰纳的近期作品更多地强调了场景的意义 这些一 目了然 存在着差异和重复的躯干 是观众带着窥密的心理和释疑的企图 希望探询 隐藏在这些雕塑背后的真相 2 像Gavin Turkirs在49届威尼斯双年展上的作品 袋子 用青铜 这种与庄严 永久 地位和贵重等概念相关的材料 做成当代 生活中最无价值的垃圾袋 体现了对雕塑与日常用品物质关系的深层思考 新具象雕塑以无疑成为当代中国人心灵的守护者 具象艺术决不是模仿肉眼所见 的事物 而必须回溯到自然事物而出的理念精神家园 在 庄子秋水 中 可以言 论者 物之粗也 可以意致者 物之精也 言之所以能论 意之所不能察致者 不期 精粗焉 追求内蕴 3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的感受 实践与 体会才能有助于他们更好的了解新具象 二 抽象基础 抽象一词的本意是指人们在认识思维活动的过程中对事物表象的舍弃和对本质因 素的抽取 它是相对于具象而言所产生的 它们是客观事物的两个面 共同构建了人 类对客观事物的认知 人们在认识活动中运用概念 判断 推理等思维形式 对客观 现实进行间接的 概括的反映的过程 属于理性认识阶段 抽象思维凭借科学的抽象 概念对事物的本质和客观世界发展的深远过程进行反映 使人们通过认识活动获得远 远超出靠感觉器官直接感知的知识 科学的抽象是在概念中反映自然界或社会物质过 程的内在本质的思想 它是在对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分析 综合 比较的基础上 抽 取出事物的本质属性 撇开其非本质属性 使认识从感性的具体进入抽象的规定 形 成概念 其实在艺术创作中很难严格区分具象还是抽象 许多看似具象的作品 其实 是运用人们熟知的具象符号表达抽象地意图 而一些含有抽象形式的作品往往是为了 使作品更有力度 在我们的基础训练过程中也是很难将其决然分开的 本文之所以将 其强调出来 是因为我国艺术教育长期强调具象写实训练而忽视了对事物内在形式力 量的发现与表达 不仅使作品表达无力并且限制了学生自由表达和发展的空间 在抽 象基础训练中我们主要强调的是抽象思维的训练 就是通过对客观表象的重新认识发 现其内部抽象的因素并表达其精神和力量 自然中的物理现象所形成的视觉经验 在今天形成我们在视觉上所应用的符号 这些符号组成了人们的视觉经验 也可以说 今天的视觉经验与以往生活中的经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们在运用这些符号的过 程中排斥了符号的物理属性 在它与精神之间建立起对应关系 符号被我们应用在作 品中与其他元素一起构成我们创作的主观意图 4 在教学内容上关键是在训练过程 11 中强化这种思考的意识 强调抽象语言与主观情感相结合 因为科学的 合乎逻辑的抽象思维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因此 在课程 实践过程中 应给予足够的课时量 首先从传统作品中认识其作品中所包含的抽象因 素 抽象手法和抽象样式 其次要培养学生通过对生活中的具体事物的分析与认识过 程不断尝试抽取抽象的成分 抽象之所以难以理解 在于人的学习过程本身就不是从 抽象开始学习 而是从具体开始学习 打从人出生开始 就不断的探索各种具体的事 物 具体的事物容易学习 因为它们往往与生活经验习习相关 我们所要作的 就是 要从抽象的认知角度出发 从对力的认识 符号语言等方面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最后 完成抽象形式的创造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 抽象的概念要在个人创作过程中 甚至到了毕业创作时才 被提及 抽象似乎只有在创作中才有用 是高年级甚至是毕业之后的事情 学生并没 有理解抽象的真正含义 认为简单的变形就是抽象的全部 因此 我认为应将抽象基 础训练放在低年级进行 应将其放在与具象基础同等重要的位置 使抽象的理念溶入 到素描 泥塑 材料等课程中 在大量的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抽象的思维方式 三 装饰基础 装饰即美化 装饰是人类为满足生存和审美需要经过对现实事物的加工而创造出 来的一种艺术模式或手法 它既是一种审美行为又是一种艺术形式 它反映了人类自 身的素质和才能 具有一定的历史和地域性 是文明进步的表现 并存在于社会的方 方面面 作为精神的物化 雕塑以三维实体参与生活 容于环境 雕塑的装饰功能被 社会广泛应用 是雕塑作用于社会的最直接的方式 从古代的生活器物到现在的建筑 和公共空间都内能看到雕塑的存在 雕塑内在的装饰性因素决定了其装饰作用 因此 雕塑的装饰语言是我们探寻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它是解决雕塑和环境 雕塑和生产生 活和谐关系的关键 就雕塑本体语言而言 装饰性语言很久以前就已经运用于艺术创 作了 雕塑艺术发展到今天 其装饰性因素已经成为艺术品品评的新的审视点 在教 学过程中要充分提高学生运用装饰语言的能力和学生的设计意识 要引导学生开阔思 路 丰富联想 寻求雕塑与人和环境的沟通 与材料的联系 摆脱写生练习的束缚 要达到雕塑的内容与形式 主体与环境 功能与要求的统一 在课程安排上可做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 形式 在这里应是重点研究的课题 通 过对生活中素材的优化 用对比 重复 夸张 变异等形式语言结合基本的要素进行 灵活运用 並主动靠近某一种型 如矩形 菱形 多边形等 各种不同的几何形体 物体的特定形都会给人们有着各种不同的情感和形式感 如圆形 他给人们一种紧凑 团结 和谐 完美 亲密的感觉 而且还有一种滚动的感觉 而圆形又可以使人联想 起来某一物体 三角形给人们一种稳定 坚不可摧的感觉 但倒三角形又相反给人们 有一种不稳定的动感 长方形会给人们一种挺拔 刚劲有力的感觉 还有矩形 菱形 多边形等 要做到这一点 是侧重于以主观因素为主的造型 由于主观因素的想象 升华 更突出地去表现为强调形式因素的 12 完美 客观因素被有意识地强化规范在形式因素里 这就有意识地摆脱了客观形式的 自然标准规范的约束 从而使客观固有的形状得以夸张 变形 打上了强烈的主观精 神的色彩 给人以新颖 别致 独特的视觉感受 这种造型方式更能给人以形式的美 如适形性训练就是教导学生在几种几何形体里去探索雕塑构图形式 这样设计出来的 适形雕塑属于装饰变形一类艺术 不需拘泥于解剖学 植物学和其他科学的精确性 这种训练更注重其形式美的变化 以其优美的线条 简洁明快的影象 在一定形体里 去充分表现其优美的形体 突出其特征 以少胜多 运用对称 均衡 对比 协调 韵律 节奏 统一等形式会组织形象 给形象以秩序的美 装饰美 发挥其艺术想象 力 突破自然形态的束缚 去创造出自然美 理想美的多样化的适形艺术形象 使其 更具艺术情感 其目的是使这一适形雕塑形式更好地与当今的现代建筑 空间等相协 调 在进行这种形式构图练习时 都要侧重地改变了生活的原型 但这种改变不应失 去人物客观属性的主要特征 如雕塑大师布朗库西创作的 吻 就有很强的适形因素 在里边 在装饰风格和个性特点的培养上 要从以往人类社会各个文明时期和不同的地域文 化中吸取营养 如毕加索 马蒂斯 摩尔等艺术大师都在这方面作了许多有益的尝试 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不管是具象基础训练 抽象基础训练还是装饰基础训练的课程 课后都有小稿创 作练习 也就是构图练习 练习的题目范围十分广泛 可进行肖像创作练习 建筑装 饰创作练习 浮雕创作练习 纪念碑创作练习等 每到课程结束 都要有课程结束展 示 老师集体评定打分 每一个学期中间还要进行创作小稿比赛 这样既有助于知识 的理解和认识的提高 还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还提高了创作思维能力 为以后的 创作积累了丰富的资源 多年来有关基础课如何开展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 矛盾主要围绕在以具象写生训 练为主的基础课还要不要的问题上 各地也都作了大量的尝试和探索 根据当代艺术 发展和国外艺术院校的教学的状况 有人认为写实艺术已经过时 大量的写生训练已 经失去了意义 但我认为从认知过程需要的角度出发 具像写生课程的开展还是很有 必要的 我们需要解决和调整的是对写生的要求和对具象的认识 写生课程不仅能够 解决对物象的客观认识和写实的技巧问题 更主要是培养学生发现的能力 引导学生 在现实生活中寻找艺术的灵感 好多课程 如抽象训练 装饰训练等都可以在写生中 进行 要解决中国学院美术教育和雕塑艺术发展不适的问题 必须解决教育过程中对基 础的认识问题 基础训练就是基本功的训练 它体现在艺术创作的各个方面 今天所 作的一切都必将成为明天的基础 要真正在学院教学过程中完成好基本功的教学 就 需要所有的教学工作者有一个广义的基本功的认识 要将 基础 二字融入到教学的 点滴当中 13 14 第二章 民族文化的传承 一 何谓传统 辞书上一般注释为 由历史沿传来的思想 道德风俗 艺术 制度等 传统就是 前人的创造 艺术是一个不断地通过提炼 扩展以及对于先前艺术的扬弃而发展的持续 同时 它也是不断继承和延续的过程 艺术作品反映了它所处的时代 同时也不可避免的打 上历史文化的印迹 对传统的背弃是艺术蜕变进步的表现 但背弃并不等于决裂 多 年来我国雕塑艺术创作包括城雕作品成了西方写实和抽象形式的复制和翻版 中国雕 塑日益失去了民族特征和地域性特征 评价体系西化严重 文化传承的脉搏时断时续 回归传统的呼声越来越高 作为国家美术教育的基地和艺术创作的中心 我们更应该 勇于肩负历史的重任 在东西方文化艺术交流撞击的过程中 以文化的符号 展现传 统的民族文化精神 也展示一个有深刻含义的时代精神和现代社会现状 弘扬 国粹 和时代的主旋律 这也是一个艺术家应当具有的历史责任和态度 学习传统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创造 著名雕塑家潘鹤创作的 孺子牛 青铜主题雕 塑 屹立在深圳的市政府广场上 这尊作品具有深邃的文化内涵和简洁的构图 他以 写实的象征艺术手法塑造了 开荒 孺子牛 发人深省 这种艺术思维体现了 人的 自然化 成为深圳市城市的精神灵魂 著名雕塑家钱绍武的 李大钊像 雕刻的尺 度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智慧社区:两人合伙智慧社区建设合作协议
- 商铺租赁合同中租赁物损坏赔偿及修复合同
- 借读生校园社会实践协议及实践成果转化合同
- 2025公务员求职面试题目及答案
- 激光冲击成形技术-洞察及研究
- 主管专业知识试题及答案
- 基于离线的智能配电网控制-洞察及研究
- 军史知识竞赛题及答案2025年
- 神经炎症基因调控-洞察及研究
- ICU脑梗死的护理查房
- 干细胞治疗滑膜炎的有效性
- 工程预决算书
- 丰顺县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状况调查和风险评估报告
- 2024石膏复合材料建筑楼板隔声保温工程技术规程
- 药学专业毕业论文4000字范文
- 卫生部妇产科诊疗规范及指南
- 译林版五年级上册英语Unit 4《Hobbies》单元话题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含答案)
- 应变片测试技术
- 《古陶瓷修复》课件-3.1.3 瓷器文物病害种类和性质
- 篮球比赛记录表
- 变电站主辅设备监视及一键顺控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