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三语文同步辅导教材(第3讲)第二单元(上)一、本讲教学内容1掌握课文中的词语。2了解论证方法,了解议论文的语言特点。3理解本单元文章的论证特点。4上一讲辩论题的范文。二、重点、难点(一)掌握下列词语的音、形、义。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1)譬如p (2)停滞zh (不能误读为di) (3)长进zhng (4)灼见zhu(不能误读为sho)(5)挑剔t(不能误读为t)(6)汲取j(不是“吸”(x)取) (7)锲而不舍qi(不能误读为q)(8)狡黠xi(不能误读为ji) 2下面的字词容易写错,注意提示。 (1)辨伪去妄(“辨伪”即辨别假的,不能写成“辩别”。) (2)腐草为萤(“萤”意为飞动的甲虫,所以形旁为“虫”,要和“莹”加以区别。)(3)犹如(“犹”意为“如同”,不能写成“尤如”,因为“尤”意为“特意的”或“更”、“格外”。)(4)墨守(“墨守”的本义是“墨子守城”,现在用来比喻因循守旧,不肯改进。所以写成“默守”。)(5)装潢(加点字为“氵旁,不能误写为“璜”。因为“潢”意为“染纸”,“璜”意为“半璧形的玉”。)(6)弛惰(“驰”为放松的意思,不能误写成“驰”。)(7)反应敏捷(不能写成“反映敏捷”。)(8)繁琐(“琐”字为“王”旁,不能写成“金”旁。)3掌握下列词语的意义。(1)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是”是“正确的”意思,“非”是“错误的”意思,引号表示强调突出。)(2)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全相信书上的还不如不看书”,孟子用这句话是为了表达一个意思:读书要有怀疑的精神,要敢于质疑。)(3)灼见(透彻的见解。)(4)不足介意(不值得放在心上。)(5)格物致知(“格”的意思为“推究”,这个词语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中而得到知识。)(6)大儒 (7)流俗 (8)四书 (9)根深蒂固 (10)孜孜不倦 (11)创意(12)不言而喻 (13)灵感 (14)锲而不舍 (以上这些词的意思见课文注释。)(二)了解论证方法论证1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2论证方法多种多样,笼统的说有三种:A、摆事实 B、讲道理 C、既摆事实又讲道理。具体的说有四种:A、举例论证(也可叫例证法)B、道理论证(也可叫引证法)C、对比论证(可以是事实的对比,也可以是道理的对比)D、比喻论证(通过比喻来讲道理)。论证方法不止以上几种,但初中生只需要掌握这几种。3在文中用事实作为论据来论证不能只是简单的罗列事实,而要通过对事实的分析将论据和论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揭示出来。(三)本单元文章的论证特点(基本篇目)1怀疑与学问本文开头两节引用古人的话提出中心论点:“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为什么这样说呢?文章从第3节开始说理论证,其思路是:先论述学问的基础是事实的根据,其来源有两个途径,一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是听别人传说的(第3节)。接着提出观点:对传说的话不能随便就信了,要有怀疑的精神(第4节前半部分)。再接着从消极方面论述: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这是第一个分论点,第4节的后半部分和第5节。)然后又从积极方面论述: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是第二个分论点,第6节) 在论述中,作者主要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2发问的精神 本文开头三节从日常生活的所见所闻谈起,提出作者的观点:用发问的精神当钥匙,去开启智慧之门。 接着第4节从理论上阐述,第5节至第8节分别举了四个例子来证明,第9节总结。 以上是从正面论述论点。 再接着作者在第10节中联系实际,摆出一些人不正确的观点:只要努力学习,牢牢记住知识,何必多问? 然后文章第11节至第13节针对错误观点,分析其“漏洞”。 以上是从反面论证论点。 第14节总结,再次提出论点。 全文既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又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 (四)了解议论文的语言特点 1叙述事例富有概括性;2讲道理比较抽象,但也不乏生动性;3语言表述具有严密性。如怀疑与学问的一句:“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段话表达的严密主要体现在加点的两个词语上。对辨伪去妄,怀疑是“必须”步骤,因为不怀疑就不可能辨伪去妄。而对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来说,怀疑则是“基本”条件,因为不怀疑,不能发现问题,新的东西难以产生,但是,不是只要有了怀疑精神,新的学说、新的发明就能产生,还需要其它条件,这个词准确表述清楚怀疑与创新的关系。4议论文语言的感情色彩是鲜明的,这与作者对所议论的事物的态度和所持的观点密切相关。形式上,往往体现在句式的运用和修饰限制词语的作用上。例如谈骨气一文的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是一个肯定句,作者用“我们”和“中国人”构成复指形式,给人以强调、突出的感觉,中间传达出作为有骨气的中国人的子孙那种豪迈感情。如果缺少“我们”一词,成为“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同样是一个完整表述,但感情色彩就差多了。三、上一讲辨论题的范文正方 黄晓芳造物主把我们当作不同的个体一个个造出来,目的就是让我们互不重复。但现实生活中偏偏有人把自己伪装起来,盲目地去追星,爱“星”们所爱,做“星”们所做。我认为这是最蠢的行为。 我就是我!我们心中没有偶像,因为我们不是傀儡,不是木偶,我们是一个独立的人,我们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灵魂、自己的性格。如果一味地去模仿演艺界的明星,不仅掩盖了自己的真实面目,束缚了自己的思想,而且最终会迷失自我。春有春的风清,夏有夏的雅致,各人有各人的爱好和性格。如果大家都一味地模仿他人,那么我们活在这个世上还有什么意义呢?哪里还会有开拓、创新意识呢?社会还会发展进步吗?可见,最蠢莫过于去追星。反方 黄 静追星真的是愚蠢之举吗?其实未必。所谓的“星”都是在某一方面有卓越成就、突出建树的人。他们成功的道路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无不经受了无数的困苦和挫折的考验。我们“追”他们,就是要学习他们坚忍不拔的意志、顽强拚搏的精神,学习他们身上的闪光之处,从他们迈向成功的坎坷历程中,得到启示,进而指导、激励自己,使我们人生航船沿着正确的航道一往无前地驶向成功的港湾。中外历史上无数有作为的英雄人物,如马克思、毛泽东、周恩来、居里夫妇等,他们的事业获得成功的经验,不值得我们去追寻吗?再说,追星可以激发一个人内在动力,开发其深藏的潜力,使奋斗的目标更明确。一个有理想的青年,必定会珍惜一分一秒的时间努力拼搏。只要我们不去盲目浅薄地追星,那么定会创造出一个全新的自我来。正方 杨晓霞盲目追星至少有三蠢,那就是:一蠢:空耗时间和精力。追星者为了收集到明星的材料,如生辰年月、体重身高、旧闻近况等,常常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果能与心中的偶像见上一面,更是不顾一切,旷课花钱都是常见的事。在光阴似金的青春岁月中,无益地消耗宝贵的时间、精力,这不是太愚蠢了吗?二蠢:盲目模仿令人叹。明星的发型服饰,自然是追星者所要尽力模仿的。不但如此,有的追星者连他们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也竭力模仿。不是忸怩作态,便是故作深沉,或者动不动便耸肩皱眉,“哇”声连天,其东施交颦之状,令人叹息。三蠢:走火入魔令人憎。不止一次听说某追星者因其心目中的“星”结婚而悲痛欲绝的事件。这样的事出在中学生的身上,不是很可悲吗?但这些追星者却认为这才是至诚。入魔至此,不是愚蠢又是什么?辨认台 在碰撞中闪射思想火花反方 桂拓不同的年代,人们追不同的星。50年代追王进喜,60年代追雷锋,70年代追朱伯儒,80年代追赖宁;李大钊追马克思,陈景润追华罗庚不同年代中的这些千千万万个“追星族”,有的成了革命家,有的成了著名学者,有的成为建功立业的英雄,有的成了身残志坚的强者。这无一不说明,追星不蠢。如今,不少同龄人被港台歌星所迷,为欧美影星而醉。这些追“星”者追的是这些“星”们表面的奢华,并不是“星”们成功背后勤奋刻苦的精神,这样的追“星”确实是最蠢的行为。追星就是要向那些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为人民幸福而献身的人学习,就是要像他们那样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才能。这样的追星不仅不是蠢事,而且还是明智之举。 四拓展题(一) 诗咏名人纪念某位人物的诗词或对联,总会点到他广为人知的事迹或著述。根据这一点,请你判断下面诗句纪念的各是哪位历史名人?1天问千声悲故国;江咽万语吊斯人。2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3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二)以何为贵例: 人以正为贵物 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