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交新模块的说明(card1软件)_第1页
立交新模块的说明(card1软件)_第2页
立交新模块的说明(card1软件)_第3页
立交新模块的说明(card1软件)_第4页
立交新模块的说明(card1软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CARD 1 互通立交设计 福建省交通规划设计院 第 1 页 共 22 页 C CA AR RD D 1 1 立立交交设设计计新新模模块块的的设设计计方方法法与与步步骤骤 互通立交设计新模块的主要特点是在完成立交平面布线 建立横坡 路基参数 及连接关系等基础数据之后 系统能根据这些条件自动生成匝道横断面 带帽子 用的各种宽度文件和一个特征点桩号文件 纵断面自动传坡设计 自动完成横断面 合并 自动产生线位图 平面图 总体图 用地图 连接部图 高程数据图的绘图 约定文件 避免手工绘制带来的错误 连接部自动处理 连接部横断面自动剪断至 工程分界线 连接部工程量沿工程分界线自动扣除计算 然而由于时间仓卒 虽然已经兼顾了多数部门的设计习惯 考虑到了普遍的连 接部类型 但是就 立交分析计算 这一部分还是有不足的地方 首先我们了解一 下能完全交由程序自动识别计算的连接形式 1 主线在其外侧行车道边缘 注意有无偏置 增加一 3 5 米的单车道作为减 速车道 匝道以一定角度或者平行于主线的方式流出主线 2 主线在其外侧行车道边缘 注意有无偏置 增加一 3 5 米的单车道作为加 速车道 匝道以一定角度或者平行于主线的方式流入主线 3 另外是对向双车道分离成两条反向单车道的情况 4 单向双车道匝道同两条同向的单车道匝道之间的分流 合流 5 单车道匝道从主线最外侧的行车道中心开始设计 以某个角度流出主线 6 从主线分流出双车道匝道 在匝道起点处其内侧车道与主线的外侧行车道共 用 而匝道外侧车道是新增的 一定距离之后 匝道内侧的车道才从主线车 道中分离出 成为独立的车道 7 由第 5 种情况延伸出的 两条单车道匝道合流成一条单车道匝道 设计线直 接相连 而没有横向的偏置 下面是不能完全自动处理 不能自动处理的含义是不能自动求算宽度和特征点 的情况 1 互通区段落内主线中央分隔带变宽 通常是为了适应上跨主线的分离 式立交桥在中央分隔带栽墩的需要 但这种设计手法不常用 因为会导 致主线线形不连续 建议大家在遇到主线中央分隔带需要加宽时 采用 CARD 1 互通立交设计 福建省交通规划设计院 第 2 页 共 22 页 左 右线方式 某些设计速度较低的立交 如主线设计速度为 30 40Km h 立交连接部的设计更 注重地形及现有道路的连接 在满足交通安全的前提下 连接部设计非标准化 导致 需要手工利用 CARD 1 轴线分析模块进行求解 这种情况在城市立交尤为常见 2 2 2 2 互互通通分分析析模模块块安安装装步步骤骤 互通分析模块程序共有以下程序 1 QPR CARD 核心项目 中的程序共 XXX 个文件 QPR00016 CRD INTER IO QPC INTERFUN QPC INTERSTR QPC INTERCFG QPR FU JIAN QPC MATH QPC CARD MEN 用于显示 CARD 主程序菜单 以上文件应拷贝到 核心项目 CARD 项目区 2 CARD 项目区 用户当前项目 应拷贝以下 5 个文件 INTERPAR CRD INTERLNK CRD LJZTBZT LPL LJYDT LPL LJXWSJT LPL 3 CARD 执行程序共有 2 个文件 INTERCHG DLL INTEXT DLL 以上文件应拷贝到 CARD 应用程序区 请检查 CARD 项目区 用户当前项目 下是否存在原有的 QPR 文件 并将其全部删 除 以以下下是是互互通通分分析析模模块块运运用用的的步步骤骤 1 1 互互通通平平面面设设计计 CARD 1 提供给设计者的是方便有效的布线工具 已经完全满足互通立交的设 计需要 平面但总体布局的优劣完全由设计者决定 这与 CARD 1 的使用无关 怎 么实现合理的方案布置还依赖设计者自身的专业素质 在匝道同向分流及匝道对接方式 单喇叭 B C 匝道对接 中 子轴线在轴线 的起 或终 点处应比父轴线短 0 001m 以防止程序无法判断 在互通平面设计结束后 即可进行立交分析计算 2 2运运行行横横断断面面开开发发中中互互通通立立交交程程序序 2 1 运行横断面开发中核心项目中 QPR00002 crd 文件 生成互通中各轴线的路基 标准横断面资料 QPS01101 CRD 文件 和宽度文件 该步骤需要在前面运行 以 CARD 1 互通立交设计 福建省交通规划设计院 第 3 页 共 22 页 免覆盖立交分析模块生成的宽度文件 2 2 运行横断面开发中核心项目中 QPR00003 crd 文件 生成互通中各轴线的横坡 文件 以便匝道高程传递 3 3填填写写路路线线描描述述参参数数文文件件 i in nt te er rp pa ar r c cr rd d 3 3 1 1 路路线线描描述述参参数数文文件件 i in nt te er rp pa ar r c cr rd d 的的格格式式为为 数数据据名名称称 字字段段 数数据据类类型型 说说明明 轴线号 整数 CARD 1 轴线编号 车道类型 布尔型 1 双向车道 0 单向车道 轴线名 字符 必须是单字符 0 主线 A A 匝道 B B 匝道 左半中分带宽度 实数 无中分带时为 0 以 m 为单位 左内侧路缘带 实数 按照实际值输入 以 m 为单位 左行车道宽 实数 按照实际值输入 以 m 为单位 左硬路肩 含路缘带 实数 按照实际值输入 以 m 为单位 左外侧路缘带 实数 加 减速车道从路缘带外侧设置时输入实际值 路线规范 JTG D20 2006 规定 0 5m 左土路肩 实数 按照实际值输入 以 m 为单位 右半中分带宽度 实数 无中分带时为 0 以 m 为单位 右内侧路缘带 实数 按照实际值输入 以 m 为单位 右行车道宽 实数 按照实际值输入 以 m 为单位 右硬路肩 实数 按照实际值输入 以 m 为单位 右外侧路缘带 实数 加 减速车道从路缘带外侧设置时输入实际值 路线规范 JTG D20 2006 规定 0 5m 右土路肩 实数 按照实际值输入 以 m 为单位 轴线横断面总数 整数 轴线横断面编号 整数 CARD 1 互通立交设计 福建省交通规划设计院 第 4 页 共 22 页 轴线工程范围起点 实数 对于匝道 起终点桩号相等时 可自动计算出 对于 主线 或引线 按照输入值计算 轴线工程范围终点 实数 上行方向地名 字符串 20 地名字符串中不可以有空格或半角逗号 下行方向地名 字符串 20 地名字符串中不可以有空格或半角逗号 3 3 2 2 在在填填写写路路线线描描述述参参数数文文件件 i in nt te er rp pa ar r c cr rd d 时时 有有两两个个注注意意事事项项 a 对左 右外侧路缘带的理解 对主线来说 路线规范 JTG D20 2006 规定 0 5m 遵循左负右正原则 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就是 在三路立交设 计中 引线为有中央分隔的对向双车道在某处断开 分成两条反向的单车 道匝道 如下图 2 由于引线 1 存在中分带 匝道 2 和匝道 3 的连接中间 部分就多出了引线的一个中分带宽度 那么我们可以看着是两者相对于对 方各偏置了半个中分带宽度 且都位于路基左侧 所以把它们当作左侧外 路缘 因此在匝道 2 和 3 的左侧外路缘应该填写半个中分带的负值 一般 为 0 5 b 轴线工程范围起 终点的填写 起 终点 相等时自动根据连接端计算 一般匝道 起终点均有连接 故将起 终点都设为 0 时 仍能全线计算 但是 对于其 它轴线 应该准确指定它们实际的设计 起 终点 以保证能全线计算 4 4填填写写连连接接关关系系参参数数文文件件 i in nt te er rl ln nk k c cr rd d 4 4 1 1 连连接接关关系系参参数数文文件件 i in nt te er rl ln nk k c cr rd d 的的格格式式说说明明如如下下 数数据据名名称称 字字段段 数数据据类类型型 说说明明 连接部类型 整数 1 分流 减速 2 合流 加速 3 对接 2 条匝道一出一进 4 轴线分离交叉 1 3 2 CARD 1 互通立交设计 福建省交通规划设计院 第 5 页 共 22 页 父轴线号 整数 CARD 1 轴线号 对于类型 3 为流出的轴线号 1 999 子轴线号 整数 CARD 1 轴线号 1 999 小圆父轴线侧偏置 实数 类型 4 时为交叉点处在父轴线上参考桩号 小圆子轴线侧偏置 实数 类型 4 时为交叉点处在子轴线上参考桩号 小圆半径 实数 小鼻端 分 合流点 圆心半径 单位为 m 大圆半径 实数 土路肩分叉点圆心半径 单位为 m 三角段长 实数 对于平行式加 减速车道 平行段前端三角段长度 如无三角段长 请输入 0 辅助车道长 实数 如无辅助车道长 请输入 0 变速车道长 实数 对于平行式加 减速车道 从小圆心到平行段起点处 三 角 段终点 长度 如为 0 自动判断变速车道长度 硬路肩宽度渐变段长度 实数 端部主线与匝道硬路肩宽度不一致时需要过渡的长度 0 时在匝道上过渡 大鼻中心点 2 小鼻中心点 3 父 子轴线相邻侧 两者都达到正常的硬路肩宽度时两硬路肩边缘线 交点 4 主轴线外侧路缘带边沿 路缘带宽度为 0 时为行车道边沿 与辅轴线硬 路肩边沿交点 5 主轴线外侧路缘带边沿 路缘带宽度为 0 时为行车道边沿 与辅轴线行 车道边沿交点 只有匝道起终点在主线主线外侧路缘带以内才有意义 否 则不计算 6 匝道起 终 点在主线投影处 7 小圆圆心对应匝道外侧硬路肩边缘点 8 小圆圆心对应匝道外侧路基边缘点 9 小圆圆心在轴线上投影 10 匝道硬路肩渐变段 起 终点 对应主线硬路肩边缘点 当硬路肩过渡 段在主线硬路肩上过渡时才计算 11 新增匝道路基渐变段 起 终点 对应主线路基边缘点 当硬路肩过渡 段在主线硬路肩上过渡时才计算 对于对接的形式 则没有 3 和 4 所指的点 而代之以一个点 此点为引线中分 带延伸后的终点 此点处两条对接的匝道左侧宽度都为半个行车道 路缘 倒角圆 半径 CARD 1 互通立交设计 福建省交通规划设计院 第 9 页 共 22 页 5 6 每条轴线生成以下宽度文件 其中 1 6 87 90 为福建院格式的宽度文件 91 98 为外院格式的宽度文件 如图 5 7 产生所有连接部数据的汇总文件 文件名为 interlpl dat 此文件很重要 往 后的立交计算和出图都会调用这一文件 Interlpl dat 中参数确定后 那么连接 关系 匝道计算长度 连接部控制宽度 鼻端位置 加减速车道长 三角渐变段长 均随之确定 设计人员也可将 interlpl dat 文件打印 用于设计过程中查询特征 点的桩号 6 6运运行行纵纵面面设设计计中中纵纵断断面面转转换换 6 1 利用第 4 步横断面开发中生成的横坡文件和第 5 步立交分析计算中生成的宽度 文件 设计人员可轻松进行匝道接坡计算 并生成接坡纵断面 6 2 如果互通立交仅是方案设计 那么可跳过该步骤 注注意意 施施工工图图阶阶段段在在纵纵断断面面接接坡坡之之前前就就必必须须核核对对变变速速车车道道端端部部点点的的横横坡坡和和宽宽度度文文件件 接接坡坡的的宽宽度度文文件件有有大大断断面面和和弯弯道道外外侧侧反反超超高高的的情情况况 确确定定横横坡坡文文件件和和接接坡坡用用的的 宽宽度度文文件件与与实实际际相相符符 7 7运运行行横横断断面面开开发发中中互互通通立立交交程程序序 7 1 生成互通立交的线位数据图 立交平面图 立交连接部图的 LPL 约定文件的 步骤 执行核心项目中 QPR00002 crd 文件 选择 1 3 项 编辑 INTERCFG QPR 文件 互通立交轴线绘图约定文件 进入轴线绘图模块根据相应的 LPL 文件生成 PLT 文件 CARD 1 互通立交设计 福建省交通规划设计院 第 10 页 共 22 页 7 2 生成互通立交的高程数据图 总体布置图 用地图的 LPL 约定文件的步骤 根据实际情况编辑路基戴帽前的准备数据 根据实际情况编辑高程数据图中的桩号文件 执行核心项目中路基戴帽 QPR00006 crd 文件 执行核心项目中高程图专用的路基戴帽 QPR00059 crd 文件 执行核心项目中产生图纸 QPR00046 crd 文件 执行核心项目中 QPR00002 crd 文件 选择 4 6 项 进入轴线绘图模块根据互通总体图和用地图相应的 LPL 文件生成 PLT 文件 进入轴线绘图模块 批处理 产生相应的高程图 PLT 文件 注注意意 在在横横断断面面开开发发中中执执行行路路基基戴戴帽帽 高高程程图图专专用用的的路路基基戴戴帽帽 产产生生图图纸纸等等文文 件件均均需需要要按按每每个个轴轴线线运运行行 8 8 灵灵活活运运用用互互通通立立交交分分析析模模块块 8 1 在互通线形设计中 除第一次数据稍微需多填写一点 在后面平面线形调整中 一般只需在前次基础上稍作修改即可运行分析模块 方便 快捷的产生各种图纸 8 2 建议将互通平面图作为轴线设计模块中的背景底图 轴线设计 显示设置 PLT 图形文件 通过这种方法 可方便查询互通的各个设计要素 8 3 在单个互通多方案比较中 宜将主线轴线 含平纵面线形 拷贝成其它轴线 以适应各个方案的需要 而不需要将项目拷贝成多个 特征点宜在测量 地形图处 理 点 点表中进行关闭或打开 CARD 1 互通立交设计 福建省交通规划设计院 第 11 页 共 22 页 8 4 在一个项目中 可以同时计算多个互通 但轴线 含主线和匝道 数目最多不 能超过 20 个 每个轴线上的连接部个数不超过 20 个 实际项目设计时 如果有超 过 20 根轴线的 最好分二次计算 9 9 简简单单介介绍绍利利用用 C CA AR RD D 1 1 进进行行互互通通设设计计的的常常用用方方法法 9 9 1 1 C CA AR RD D 1 1 互互通通立立交交设设计计的的前前期期数数据据准准备备 9 9 1 1 1 1 C CA AR RD D 1 1 地地形形图图数数据据库库准准备备 详详见见 C CA AR RD D 1 1 基基础础篇篇 内内容容 9 9 1 1 2 2 建建立立立立交交区区的的精精确确数数字字地地面面模模型型 方法一 使用测绘部门提供的普通三维电子地形图建模 此类数模由于精度欠 佳 一般用于初步设计中 方法二 对立交区进行精细的地形测量 建立精度高的数模 精确的一次测绘 可用于几阶段的立交设计 消除了方案修改需要重新外业测量的后顾之忧 此方法 对枢纽互通尤为有效 但横断面测量通常需要测图比例 1 200 的精度 地形测量要 求较高 另外在山区高速公路中地形复杂 测量的代价则更高 初测 定测验收阶 段路线走廊带变化带来的风险更难以估计 因此采用方法二必须慎重 方法三 在完成平面布线和外业测量后 利用实测的纵 横断面地面线数据建 模 此方法所得数模精度取决于前后实测断面之间的距离 对沿路线方向地形变化 的表现欠佳 另外 立交横断面测量中不可避免会产生两条设计线的断面相交 造 成测量工作的重复 在设计过程中 如要增加非实测断面只能利用前后的实测断面 作内差 降低精度在所难免 分析上面三种方法 用户可根据项目的风险性采用不同的方法数模的建立为基 础篇内容 注 在完成平面布线和外业测量后 直接利用实测的纵 横断面地面线数据进 行平 纵 横设计 该方法为常规方法 但对立交线形调整的适应能力较差 通常 需要重新测量 9 9 2 2 互互通通平平面面线线形形设设计计 9 9 2 2 1 1 设设计计轴轴线线的的编编号号管管理理 建议在进行立交设计中 统一的编号规则 尽量做到清晰明确 这不仅可以避 CARD 1 互通立交设计 福建省交通规划设计院 第 12 页 共 22 页 免在立交设计之间造成混乱 也有助于日后资料查询 当然 不同轴线编号规则对 互通立交设计新模块的使用没有任何影响 9 9 2 2 2 2 轴轴线线平平面面设设计计 立交轴线设计与主线基本相同 不同之处是要确定各条轴线之间的相对关系和 位置 这就要用到 平行设计轴线 和 相对设计轴线 两项功能 注注意意事事项项 计算合 分 流点 小鼻端 的位置 确定加减速车道长度 轴线分析计算 单个分析计算 交点 轴线与轴线 在弹出的对话框中 设计轴线 1 2 分别为主线和匝道 横向支距为设计轴线 到合 分流点的距离 距离遵循左 右 的原则 距离还应加上小圆的半 径 对直接式减速车道 执行上述操作后 会得到交点投影到匝道上的桩号 此桩 号的值就是减速车道的长度 如不符合规范要求 应对匝道作相应的调整以改变减 速车道的长度 而对于平行式加速车道 需要准确地给出加速车道长度 确定加速 车道终点的最终位置 将轴线通过计算保存下来 a 加速车道设计 将得到的交点给予点号 有代表性 避免与其它地形点冲突 及编码存储起来 作为一个地形点 此时我们要修改最后一个单元 位于加速车道且与主线平行 利用功能 修改单元 单元定位 端点相连 临时主点 此时将出 现一条随光标而动的路线轨迹线 选择右侧菜单栏中的 建点 轴线上任意点 选择当前这条设计轴线 确认后在右侧菜单栏中选择 已有地形点 捕捉刚才生 成的合流点 此点要处在被标记状态 再次点击此点确认 之后出现一对话框 为合流点在匝道上投影点信息 选择右菜单栏中的 桩号差 右下角给出提 示 输入加速车道长度 回车 点击右下角 OK 给出支距 为 0 再次确认 完成加速车道设计 以上是加速车道位于主线上的直线或圆曲线处时 相对比较简单 对于主线此 部分为缓和曲线的情况 前面的方法不再适用 其步骤如下 CARD 1 互通立交设计 福建省交通规划设计院 第 13 页 共 22 页 利用平行设计轴线 给出较长的加速车道长 将线位通过 设计轴线计算 保留 下来 此时的加速车道应大于规范要求的长度 以便之后的步骤我们从中截取所需 的长度 修改单元 删除小鼻之后加速车道上的单元 平行设计轴线 选 择当前这条有加速车道的轴线 起点选择在删除的第一个单元开始时的主点 注 意缓和曲线参数 终点位置也要利用合流点的位置来确定 直接选择 已有地 形点 桩号差 确定终点的位置 程序将自动给出终点的曲率圆和确定缓和曲 线的位置 单元连接完毕后 进行 设计轴线计算 后得到正确的加速车道 b 减速车道的设计 第一种方法是 是大致选定减速车道起点位置 利用 相对设计轴线 选择 主设计轴线 输入或捕捉减速车道起点在主线上的桩号 确定横向支距 左负右正 给出流出角 输入第一个单元的半径及缓和曲线参数 长度等值 确定第一个单 元后 再接以后的单元 切记第一个单元的位置固定 在选取定位方式时一定要慎 重 第二种方法是 是大致选定减速车道起点 或终点 位置 利用轴线设计中 2 点 建点 轴线上任意点 输入或捕捉减速车道起点在主线上的桩号 确定 横向支距 左负右正 再利用 桩号差 确定减速车道终点 或起点 位置 最 后输入对应主线的半径及缓和曲线参数 该方法适用于方案设计 第三种方法是 在确定了减速车道起点的大致位置后 利用 平行设计轴线 输入或捕捉减速车道起点处投影在主线上的桩号 得到起点 终点桩号 应向着 匝道前进方向 主要考虑与后面单元的连接关系 输入横向支距 应注意主线与匝 道是否偏置 设计轴线计算 保存这部分设计线 退回平面设计的第一级菜单 选择 设计轴线变换 选择刚计算保存的轴线 使其编号前出现 号 选择 右下角 变换 命令 旋转 选择 设计轴线主点 捕捉减速车道起点 变换的 参考方向输入 0 输入要旋转的角度 注意角度的正负性 完成减速车道开始 单元的设计 此方法更具适用性 特别是在主线分 合流和连接部位于主线缓和曲 线部分时设计减速车道的情况 9 9 2 2 3 3 立立交交连连接接部部线线形形的的常常规规设设计计方方法法 CARD 1 互通立交设计 福建省交通规划设计院 第 14 页 共 22 页 立交平面布线的习惯对各设计部门来说一般都会有所相同 但设计的中心思想 是一致的 小的差异不会导致使用 CARD 1 设计立交平面方法的不同 以下介绍立 交连接部线形的常规设计方法 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 无论主轴线与辅轴线如何分合流 从二者起 终 点的关系进行划分 可 分成两种 辅轴线起 终 点处对应主轴线有偏移 辅轴线起 终 点处对应主轴线无偏移 设计线直接相连 2 匝道从主线分汇流 按 2 1 2 介绍的加 减速车道进行设计 3 主线分合流 即一条轴线分流成两条轴线或两条轴线合流成一条轴线 其 中分合流渐变段应按满足渐变率的流出角进行设计 并确保渐变段范围内 的线形连续 4 匝道分汇流通常为平行式 即起终点处曲率 方位角均相同 连接部设计 的要点在于两条匝道的行车道线形均应连续 单车道匝道 双车道匝道 下面有一部分设计习惯的例子以供大家参考 1 对于双车道匝道分离成两条单匝道 一种做法是两条单车道匝道设计线相 对双车道匝道设计线作横向偏置 接上双车道匝道的车道中心线 而另一 种做法是单车道匝道设计线无须横向偏置 直接从双车道匝道设计线接出 变异喇叭 还有是将加速车道与主线平行部分省去 匝道设计到与主 线曲率相同处 2 对于三路喇叭立交 国内绝大多数做法是在一定位置将引线截断而做横向 平移分成内环匝道和另一条匝道 而在德国处理类似的立交时 把引线和 内环匝道合为一条轴线连续设计 综合两种形式 也有将引线平行于内环 匝道一直延伸到内环匝道与主线相连接的起 终 点 平行的横向距离为 两者之间正常偏置值 内环匝道和另外一条匝道分离处为引线的零桩号 之前与内环匝道平行的部分为负桩号 此种形式在后期进行纵断面设计 CARD 1 互通立交设计 福建省交通规划设计院 第 15 页 共 22 页 超高设计时都很方便 而横断面和工程量是从零桩号开始设计的 前面的 负桩号部分也不会影响到后期工程量计算 3 关于变速车道 其匝道设计线从主线引出或接入的问题 现在大多数设计 单位的做法是一致的 是将其连接点落在主线行车道的右边缘线 并且在 主线行车道的右边缘线增加一个 0 5m 的路缘带 偏置值 这也是新规范 规定的 9 9 2 2 4 4 产生所有连接部数据的汇总文件 文件名为 i in nt te er rl lp pl l d da at t 此文件很重 要 往后的立交计算和出图都会调用这一文件 Interlpl dat 中参数确定后 那 么连接关系 匝道计算长度 连接部控制宽度 鼻端位置 加减速车道长 三角渐 变段长均随之确定 因此 如果下功夫吃透每一个数值所代表的含义 那么对后期 的修改将得心应手 Interlpl dat 是一个 ASCILL 文本文件 由两个部分构成 前一部分为轴线描 述 后一部分为连接部描述 文件第一行 28 34 含义 此立交中含有 13 条轴线 24 个连接部 那么接下来的第一部分将描述 13 条轴线的信息 第二部分将描述 24 个连接部的信息 第一部分的一个单元 第一行 525 1 N 001 001 4040 000 5425 000 武夷山 宁德 第二行 1 000 0 750 7 500 0 500 2 500 0 750 第三行 1 000 0 750 7 500 0 500 2 500 0 750 此为一条轴线描述 001 为轴线编号 1 为双向交通 为单向交通时此 位填零 0 为轴线名内容 当为 0 时表示无名 一般名字都用字母表示 如 C 001 为该轴线的横断面总数 002 为该轴线的横断面编号 90300 和 92800 分别为轴线 001 的计算起 终点桩号 武夷山 和 宁德 为地名 描述 第二行为左侧路基宽度参数 第三行为右侧路基宽度参数 第二部分 一个单元为 第一行 1 525 523 1 1 0 0 4400 000 9 750 CARD 1 互通立交设计 福建省交通规划设计院 第 16 页 共 22 页 第二行 10 000 10 000 001 000 001 001 001 第三行 4387 974 4630 000 0 000 227 347 第四行 16 750 7 000 12 850 6 150 14 500 7 500 第五行 531745 508 3045944 999 0 600 531740 458 3045957 376 2 000 0 000 0 000 0 000 第六行 4070 000 4150 000 4150 000 4400 000 4598 188 4611 527 0 000 4595 627 4595 472 4596 921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第七行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196 502 209 507 0 000 196 502 196 502 196 502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第一行解释 1 连接类型 包括 1 分流 2 合流 3 对接 4 交叉 525 父轴线号 523 子轴线号 1 匝道在主线哪一侧 类型 1 和 2 时 此位上的 1 代表匝道位于主线前进方向的 右侧 0 代表在主线行进方向的左侧 类型 3 为 0 类型 4 为 2 1 主线在匝道哪一侧 类型 1 和 2 时 此位上的 1 代表主线位于匝道前进方向的 右侧 0 代表在匝道行进方向的左侧 类型 3 为 1 类型 4 为 2 0 平行式 直接式 0 直接式同平行式处理时标注专用车道吗 除类型 1 的值为 1 外 其余类型在 此位上均为 0 44000 000 匝道起 终点处 主线的桩号 9 75 匝道起 终点距主线的距离 第二行注释 10 000 小圆父轴线侧偏置值 类型 4 时父轴线临近桩号 10 000 小圆子轴线侧偏置值 类型 4 时子轴线临近桩号 001 双车道出入口类型 0 默认 双车道双出入口 单车道单出入口 1 双车道 单出入口 CARD 1 互通立交设计 福建省交通规划设计院 第 17 页 共 22 页 000 变速车道横断面类型 0 默认 没有路拱线 大断面 1 有路拱线 当 端部类型为对接方式时 对接处横断面类型 0 默认 路拱线分离 1 路 拱线相接 001 父轴线连接部处横断面类型 编号 001 父轴线变速车道起终点处横断面类型 编号 001 子轴线连接部处横断面类型 编号 第三行注释 4387 974 4630 000 连接部处父轴线的计算范围 一般是靠近三角渐变段的桩 号放于前 鼻端附近的桩号放于后面 因此桩号倒序是正常的 0 000 227 347 连接部处子轴线的计算范围 第四行的含义分别为 16 750 匝道起 终点处 主线在匝道所处一侧的路基宽度 宽度均为左负右正 7 000 匝道起 终点处 匝道右侧路基宽度 12 850 小鼻处 主线设计线到小鼻中心的距离 含硬路肩偏置值 C1 6 150 小鼻处 匝道设计线到小鼻中心的距离 含硬路肩偏置值 C2 14 500 大鼻处 大鼻圆中心到主线设计线的距离 7 500 大鼻处 大鼻圆中心到匝道设计线的距离 第五行 含义分别为 531745 508 小鼻圆中心横坐标 3045944 999 小鼻圆中心竖坐标 0 600 小鼻圆半径 531740 458 大鼻圆中心横坐标 3045957 376 大鼻圆中心竖坐标 2 000 大鼻圆半径 0 00 0 00 0 00 后三位数字亦为坐标和半径 不过这三位只有在对接类型中才 赋值 它是指有中央分隔带的双车道引线的中分带结束处倒角圆圆心坐标及圆半径 CARD 1 互通立交设计 福建省交通规划设计院 第 18 页 共 22 页 第六行各位含义如下 当当为为对对接接方方式式时时 应应修修改改说说明明 4070 000 4150 000 第一位和第二位 为主线三角渐变段的桩号范围 4150 000 第三位为主线辅助车道起 终点的桩号 如无辅助车道则与三角渐变段 桩号重合 4400 000 第四位为匝道起 终点在主线上的桩号 4598 188 第五位为小鼻圆心在主线上的投影桩号 4611 527 第六位为大鼻圆心在主线上的投影桩号 0 000 第七位为预留 值为零 4595 627 第八位为小鼻圆心投影在匝道路面边缘线上的点投影到主线上的桩号 4595 472 第九位为小鼻圆心投影在匝道路基边缘线上的点投影到主线上的桩号 4596 921 第十位为小鼻圆心投影在匝道设计线上的点投影到主线上的桩号 0 000 第十一位为硬路肩宽度变化在主线上过渡时其路面边缘过渡段终点投影到 主线上的桩号 0 000 第十二位为硬路肩宽度变化在主线上过渡时其路基边缘过渡段终点投影到主 线上的桩号 0 000 0 000 0 000 第十三 第十五位为预留 值为零 第七行的格式同于第六行 不过是对匝道而言 第一 三位为为预留 值为零 第十一位 第十二位的桩号是指匝道硬路肩过小鼻后渐变 从与主线硬路肩同宽过 渡到匝道硬路肩宽度 此桩号即为这一变化结束的匝道桩号 7 7 2 2 5 5 与路线总体设计融为一体的互通立交设计理念 在 CARD 1 实际运用中 如果互通与路线或路基专业有交叉 设计者将会遇到 更换设计流程 程序 的具体问题 如何减少二者的差异性 让设计者无需掌握两 套设计流程 程序 就能自如的进行路线或互通的设计 这是拓展立交分析模块 功能的主要出发点之一 为实现这一目标 开发小组对立交分析模块的功能进行了 重新定位 并明确立交与路线两者在基础数据准备 平纵面出图及横断面设计上使 用相同的程序或桩号文件描述 主要体现在以下 4 个方面 CARD 1 互通立交设计 福建省交通规划设计院 第 19 页 共 22 页 互通区主线与匝道的工程量界定 工程分界宽度主要是 确定路基的范围 划分重 合部工程量 而不存在连 接关系的一侧 路基自由 放坡 不受分界线的约束 这时工程分界宽度就指定 一个坡脚距离无法超越的 值 一般指定为 100 但是 特殊的情况是在枢纽互通立交中 匝道间距离很小 两条匝道的设计高相差很大时 某条匝道的边坡可能侵入了另外一条匝道的路面 这时需要设置挡墙 那么在这里 正确的引入工程分界线也是十分关键的 拓展后的立交分析模块侧重于从设计 施 工应用方便的角度出发对主线与匝道之间的工程量进行完整 清晰的分割 让主线 与匝道均有完整 独立的路基横断面 在主线锲形端以内 主线与匝道路面尚未完 全分离 工程量划归主线 锲形端以外工程量按路基边坡拼接线 戴帽范围线 进 行划分 如图所示 宽度文件的区分 为了与路线 或路基 组使用相同的宽度文件 立交分析模块规定 BRT 1 BRT 2 为路面宽度文件 BRT 3 BRT 4 为戴帽范围宽度文件 BRT 5 BRT 6 为高程传递 路拱线 宽度文件 并且宽度文件编号均遵循先右 后左的原则 当主线存在弯道外侧的变速车道时 在主线与匝道之间存在一条路拱 线 即高程传递线 为了描述这一条路拱线 开发小组利用宽度文件 5 6 对其进 行定义 那么 对于在主线在直线段 弯道内侧或弯道外侧变速车道尚未有反坡的 段落 其路拱线宽度文件定义为 0 程序可自动生成以上宽度文件 但应注意戴帽 范围宽度文件 即工程分界线 应根据互通总体设计的构思进行修改 横坡文件的规定 开发小组认为左 右横坡方向的规定按 CARD 1 内部约定 即横坡方向统一为 工程量分界线 匝道 主线 端部 工程量分界线示意图 CARD 1 互通立交设计 福建省交通规划设计院 第 20 页 共 22 页 从左到右 向上为正 向下为负 该约定实际上是从 CARD 1 开始 并得到推广 由于横坡方向的规定十分明确 科学 现在很多道路 桥梁软件也遵循此约定 路基横断面设计 根据工程量的界定 在互通区主线变速车道范围的横断面无论匝道是否存在反 坡 均按主线横断面方向反映到主线上 即主线横断面戴帽为大断面 对于变速车 道在主线直线段或弯道内侧的段落 其横断面按主线横坡戴帽 对于变速车道在主 线弯道外侧的段落 则横断面存在 2 个横坡 主线横坡 变速车道横坡 二者分界 处即为路拱线宽度文件 因此 在主线横断面范围内按路拱线宽度文件 5 或 6 对变 速车道横断面进行戴帽 对变速车道而言 该处横断面为斜交横断面 为正确处理互通区主线与匝道路基边坡重合段落的横断面 主线与匝道存在一 一对应的配对关系 一般而言 戴帽范围线即为计算配对桩号的宽度文件 也就是 工程量分界线 以往在施工图定测阶段 要求外业必须利用配对桩号资料进行严格 的 一一对应的横断面测量 并且在实测地面线导入 CARD 1 时 还必须对拼接处 进行处理 这样才能确保配对轴线地面线完全相连 这种对配对轴线戴 实帽 的 方法对外业测量要求较为严格 内业处理则显得繁琐 针对上述的缺点 开发小组 提出横断面戴 虚帽 的方法 即外业根据常规要求进行横断面地面线测量 无需 考虑配对桩号 在横断面设计中当前轴线根据实测地面线进行戴帽 而配对轴线则 根据当前轴线的地面线进行戴帽 其路拱线 边坡线均为虚线 最后再根据排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