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书报告3000_第1页
红楼梦读书报告3000_第2页
红楼梦读书报告3000_第3页
红楼梦读书报告3000_第4页
红楼梦读书报告3000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52红楼梦读书报告 3000红楼梦读书心得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以讲述上层社会中的四大家族为中心图画,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把一个个的人物写的活灵活现,有以神话故事中的女娲为开头引出着一故事石头记,有以甄士隐为线索开始即结束了的整个故事。故事整体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为贾宝玉,他应该说 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也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他们的家族是因为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读罢红楼梦 ,心里酸酸的。不知是为了什么。2 / 52是为了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红粉丽人的香消玉殒?还是投机分子的欺世盗名?好像每种都有一点。但总是觉得那不是全部。从一个男人的角度分析,我豁然开朗,这是嫉妒。我在隐隐之中对宝玉产生了醋意。说来也真是惭愧,但是有几个男性看到一个纨绔子弟的周围无缘无故的缠绕着数不胜数的美女而不心酸呢?说到这,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还真是数不胜数。首先力推的,就是宝玉和黛玉的红粉痴恋。在红楼梦里要数这两个人的爱情最纯洁了。从两小无猜,青梅出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曹公简直就是顺水推舟,让读者感到,世间又一份千古流芳的爱情故事诞生了。它的出现是那么的自然,几乎没有人怀疑过,它的出现是那么纯洁,纤尘不染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 “清3 / 52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 ,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悲剧的起因,还不如把责任轨道万恶的封建社会以元春为首的封建集团无情的扼杀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如果红楼梦真的是曹雪芹亲身经历的描述,那么我可以感受到一个失去至爱的男人的痛苦。地狱的烈火在身边燃烧,苦不堪言,使他的思想静止不前,这不是切肤之痛,而是切肤之爱。当血泪撒尽的曹公转身面对不堪回首的历史怎能不发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感叹!还有要说的就是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了。看到黛玉的郁郁而终,依然那么难过。可待到读完,听甄世隐说着什么”兰桂齐芳” ,这里的是是非非是“剪不断,理还乱”4 / 52,让人看到古时婚姻的纰漏,它们往往全有父母处理,什么“指腹为婚” ,更为可笑的是,他们有时从未见过面便稀里糊涂地成亲了。而且古时女子争着要进宫,因为那样可以使家族富贵,可皇帝有上千嫔妃,得宠一时,没多久又要被淡忘了,她们又何苦进宫呢?皇帝宠妃们饮酒作乐,衣食无忧,而老百姓则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生活之苦让人难以想象,也怪不得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造反”了,祸害之缘还是在于皇帝身上啊。这一出出的悲剧让人心寒而又愤怒,让人不由得痛恨起古时的苛捐杂税,它们把老百姓一步一步往火坑边上推,真让人深恶痛疾。 在遥远的大洋彼岸又一个国度英国。她诞生了一位伟大的、杰出的、有天赋的,剧作家他就是莎士比亚。他用他毕生的经历发扬了本国的独有的一种艺术形式戏剧。那时一个民族,他那时代不灭的灵魂,以各种形式表现着自己、充实着自己。正如莎士比亚与戏剧的微妙关系一样,曹雪芹及其红楼梦 ,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不朽灵魂的一部分。与其说他是异步伟大的巨著,不如说它是中国通史。与其说那是写贵族的生活,不如说是当时时局的真实写照。从一点点的细节来讲,那种语言的魅力体现出来,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塑造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形象。从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一张一弛。一丝一毫无不张显出人物的特点,可以说那种语言的叙述找不出一斯破绽。而从中又可以看5 / 52出一个民族发展的问题,具体的症结,具体的民生国计,无不与此相关联。这不只是一部文学作品,又是一部柬书。前面说都都是前八十回,而后四十回我认为恰恰相反。从中有许多的破绽,例如贾宝玉在前八十回的一回中已经暗示到其是一悲剧人物,而到高鄂的笔下它又成了一个乐于学习又参加考试而考取举人,从一个顽童到一个好学之人,这中间几乎没有什么衔接,是很令人匪夷所思的。而且在最后又丢下已经怀孕的宝钗出家为僧。而且据说高鄂是因为一个上任的资助,取续写红楼的,我认为一个初衷就不那么纯洁的人,并且也没有理解到曹雪芹的写的红楼梦 。是无法写好的。再说想象曹雪芹一样的来刻画人物是非常难的,不是容易达到的。我看到不如留下这四十回不写,给人以遐想的空间,还是挺美好的。我总认为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体现了一种败落的趋势,不管是家族的,爱情的,仕途的,都是走向没落,这在喜聚不喜散,爱好大团圆结尾的中国古典小说中并不多见。 我不得不感谢续者高鄂,尽管他在很多方面跟不上曹雪芹的思想,但他至少让黛玉死了,管她登仙还是辞世,至少她别了宝玉,很好很好。不是说我天生残忍喜欢看别人的悲剧,但是,不是有句话说吗?塞翁失马,焉之非福?对于黛玉这样一个脆弱的封建少女来说,死,是她的解脱,是她所有悲剧6 / 52的终结,是她的幸福。当她在地下安静的沉眠时,看着宝玉仍在凡世寻找出路,不得不说,她还是幸福的。或许两个人都是浪漫的人,浪漫的人天生就不该相遇,因为生活不是浪漫,生活会将浪漫消磨得一干二净,最终,红玫瑰变成了墙上的蚊子血,白玫瑰成了胸口粘着的白米饭。所以,就让浪漫在最美的时候画上句号,在彼此的心中,留下幸福的回忆。可是也许你会说,黛玉死的很悲惨,一点也不浪漫,关于这点,我是不赞成高鄂的续书的,也许曹雪芹的本意非此,也许黛玉确实应该泪尽证前缘,这样不是更好吗?她牵挂着宝玉,用她全部的热情为这一知己痛哭,怀着深深的思念,这样的死,何尝不是高贵神圣的,然而高鄂没有这样写,他最终让黛玉很庸俗的指天愤恨,气极而亡。这不象我们认识的那个高傲自赏的黛玉,反而象个情场失意的一般女子。尽管如此,她最终是在贾府垮倒前离开这是非之地的,否则以她的脆弱,恐怕受不了那么大的刺激。宝玉是个纨绔子弟,他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能给予黛玉的其实很少,谈不上保护与安慰,他自己尚且是需要别人保护的弱者,所以在他身边,黛玉是得不到幸福的。红楼梦一书让我时而高兴时而忧伤,时而7 / 52愤怒时而感慨万千,也让我想了很多,或许吧,事事不能完美,而人也如此。红楼梦读书报告大概从记事起我就知道红楼梦了。是妈妈告诉我的一个故事,就像王子和公主的故事,只是最后他们没有幸福地在一起。比梁山伯和祝英台还惨,至少,最后梁祝化蝶,幸福地翩翩飞舞了。对于年幼的我,这三个字就是一段至死不渝的坚贞爱情。曾经一度对周总理说的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津津乐道。 红楼梦的电视剧我是看了又看的,对于新版的红楼梦我更喜欢旧版的,不仅仅是旧版的曾经陪伴过我的童年,不过那时看红楼梦总觉得,宝玉和黛玉的出场太少了,对电视剧里印象最深的要属王熙凤了,至今对邓婕扮演的王熙凤念念不忘,特别是首次出场的那一阵笑,真的震撼到我了,可以说把小说里描写的那种味道完美地视觉展现了出来。慢慢的长大,上了中学,教科书上有了红楼梦的段子,老师的讲解让我似懂非懂,分析的那些写作技巧和叙事方式让我对曹雪芹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于是红楼梦对于我是一本集聚了写作艺术之大成的长篇小说,位居中国四大名著之首。后来,央视的百家讲坛刘心武先生掀起了全国范围内的红学热潮,原型研究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向普通老百姓解剖了红楼梦的“草蛇灰线,伏延千里” ,进一步加深了我对8 / 52曹雪芹的崇拜。随着刘心武先生的讲述,我犹如进入了一个结构复杂,但却井然有序的精妙而庞大的宫殿之中。那时的红楼梦对我来说是一件神奇而珍贵的文化宝物,开始痛心那遗失的后四十回。也是那个时候我知道,由研究红楼梦还有一个专门的学名,叫做“红学” ,不少大文豪都曾徜徉在红楼梦的世界里深深痴迷,并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从那个时候起, 红楼梦才真正地在我的心里上升到了至高的境界。那个时候我才意识到,这本书这辈子非读不可。因此,第一次真正地捧起红楼梦的书,已经是快要上大学了。记得是阿姨珍藏的,厚厚的一大本16 开的硬壳金装古板,非常重。美中不足的是,我对诗词这一方面不怎么感兴趣,因此建诗社那几回都是跳过那些诗的,这也是我的一个大遗憾。进入大学之后,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红楼梦鉴赏课。我们的美女老师非常漂亮,每次都穿着古色古香的旗袍,气质很好,她主要讲述了金陵十二钗正副册,介绍了红楼梦中女性的悲惨命运,无数次都让我扼腕叹息,对红楼的美女们更加地同情,红颜薄命。也更加喜欢红楼梦了。后来我才买了红楼梦 ,时不时就打开随便翻开一页,静静欣赏。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是扉页的一首诗。光光这首短短的诗就有很多含义在里头。满纸荒唐言这一句貌似贬低了红9 / 52楼梦的价值,按理说,为了让自己的作品更加吸引人,作者在开头部分就要抓住读者的心,但为什么一开始就说,我写的东西都是“荒唐”的话呢?其实这类似现在的“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了,而且,总所周知,曹雪芹所生活的清朝文字狱严重,他又是八旗子弟,如果不这么写明,光是“讽刺朝廷”就足够他死一百遍了。不仅如此,正文中的那些神明鬼怪之类的东西都是对这句诗的证明。在开篇第一章,就有“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意改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 。东鲁孔梅溪则提曰风林宝鉴 。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篆成目录,分出章回,则提曰“金陵十二钗 ,并提一绝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但就算曹雪芹周到到了如此,有人猜测后半部分的遗失也有政治原因在里头。在封建王朝,男女之间的自由恋爱是不被容许的,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男女主角却是自由恋爱的,用荒唐也是反讽了封建社会的婚姻包办。 “一把辛酸泪” ,可以说,在红楼的世界里,几乎是动不动就流泪的,光是林黛玉就是几乎天天以泪洗面的。明指这本书的内容写的是悲剧,而且非常感人。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两句诗连在一起既有自问的意思,也有暗示读者的效果。10 / 52“你们看了之后都说我痴,又有谁真正用心去读了,了解我想表达的意思呢?” 曹雪芹在独自感叹的同时还是担心有人读不懂,于是开篇之诗就指明了,你们要好好看看啊,这文章里还藏了东西类。 “荒唐言”与“其中味”形成鲜明的对比,一再告诉读者,这书有深意啊。光是读了这一首诗,我们就知道了,这书绝不一般。红楼人物在第三回随林黛玉进府才陆续出场(故事的起点) ,连续性的故事更要到第六回刘姥姥进府才展开。主人公主要是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三人,其他大大小小主要次要的人物有 600 多个。主要讲的是一个大家族的没落,在没落的期间发生的各种各样的事情,这一过程同时也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失败的过程。薛宝钗,可以说,在这个故事里,她起到了推动的作用,如果没有她宝黛二人可以说是两情相悦众望所归,也不至于在家族没落的最后贾宝玉离家出走,削发为僧了。由于后四十回乃是高鹗续的,与曹雪芹的原笔原意相差多少不得而定。为了避免这类的矛盾,也满足我们对红楼梦还原的愿望,暂且就认为差不多吧。从“还泪”这一说,我们就知道,林黛玉不能多哭,因为她的泪是越来越少的,泪完之际就是命休之时。本来林黛玉就是爱哭,来了薛宝钗之后,占去了贾宝玉的很多时间,因为吃醋和嫉妒不免要增加眼泪的消耗量,因此命也就缩短了。而且对于林黛玉来说,贾宝玉11 / 52和她的爱情就是她的一切,假如没有薛宝钗的从中干扰,随着宝黛的成长,一开始也许会闹得多,但是长大之后都是会懂事的,哭的也不会如此之多,而且我们都知道,林黛玉最后不是泪尽而死的,而是被气死的。所以说,薛宝钗在宝黛的爱情世界里就是个十足的破坏者。最后虽然她和宝玉成亲,也躲不过年纪轻轻守寡的命运。红楼梦里让我感兴趣的另一个人就是王熙凤,这个个性鲜明的脂粉英雄给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深的影响。她心里歹毒、口里尖快、嘴甜心苦、两面三刀、脚下使绊子。比如第十二回毒设相思局的狠毒;第六十九回的弄小巧用剑杀人中对尤二姐的明枪暗箭的伎俩等,足以见她的“凶狠异常”一开始很痛恨她,后来也很同情她,最后叹息她。有一句话很好地描述了我对她的感觉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如果把王熙凤放到现代社会里来,绝对是个家庭事业两不误的女强人。虽然在很多人看来,王熙凤在婚姻上是不幸的,贾琏不爱她,还喜欢拈花惹草,其实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男人三妻四妾是正常的,甚至在外与别人的老婆发生关系也是很容易被原谅,这一点,在王熙凤生日那天,贾琏和鲍二家的媳妇偷情被发现,大闹一场,贾琏来赔礼道歉也就相安无事了可以看出。可见,这些行为在当时并不十分的严重,而且贾母还说哪个女人不是这么过来的,就足以说明,只是王熙凤这只“胭脂虎”12 / 52不能容忍罢了。摆在现今社会,法律的制约,观念的改变,以及王熙凤的性格和能力,这种悲剧发生在她身上的概率真的不大。在现代的社会也一样,这样的人让人惧怕,让人痛恨又让人敬佩。虽然为了一己之利,无所不用其极,但是无论从贾家的,还是从宝黛的爱情里,王熙凤都是不可或缺的。对于贾家,不用说了,里里外外一把手,把偌大的贾府管理得仅仅有条,让贾母和贾家上层满意,下人也是没有不服她的,没有她贾家真的不行。对于宝黛的爱情,她看得更真切,知道两小无猜,非君不嫁非卿不娶。虽然她碍于薛家的原因没有很出格,但是知道林黛玉的心思,喜欢却不说出口,所以每每打趣林黛玉,虽让林黛玉大骂,但知道黛玉心里却是欢喜的。她的这种打趣,从某种角度上也给了林黛玉一点安慰。让每每郁郁寡欢的才女也感受到了那么一刻的温情和欢喜,还有更多的是希望和承认。王熙凤她才是生活的强者,是一个争取独立自主人格的不同凡响的女人,是那个腐朽没落的大家族中唯一敢于与男权抗争的女权主义者。世间万物都是有开始有结束的,一本红楼梦就是一个缩小的世界,捧着它就像捧着整个世界,读着它就像在读自己的故事。红楼梦,红楼之梦。花花世界一场梦。红楼梦读书报告13 / 52著名作家宗璞说:“红楼梦是一部挖掘不尽的书,随着时代的变迁,读者的更换,会产生新的内容,新的活力。它本身是无价之宝,又起着聚宝盆的作用,把种种睿思,色色深情都聚在周围,发出耀目的光辉” 。而最近用心一读,更有了很多的感触。曹雪芹,清代小说家,著名文学家。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素性放达,爱好研究广泛,如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 红楼梦前八十回是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产物。用血泪哭成的红楼梦以荣国府的日常生活为中心,以宝玉、黛玉、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及大观园中点滴琐事为主线,以金陵贵族名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为暗线,展现了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红楼一书,是一曲“怀金悼玉”的爱情悲歌,是一曲“千红一哭”的女子悲歌,更是一曲对贵族之家终将败落而唱的挽歌。红楼一梦,似南柯一梦;伊人已逝,该逝去的谁也阻挡不了。金陵十二钗终化作一抔黄土,渐行渐远,两个盛世家族也终究落下帷幕。正如纳兰性德在其虞美人中感叹道:“春情只到梨花薄,片片催零落。斜阳何事近黄昏,不道人间犹有未招魂。 ” 人终将要如花14 / 52般枯萎逝去,而随着贾家的败落,大观园内的女孩儿都陷于污淖、沟渠之中,谁都没有好命运,谁也挣扎不过岁月,逝的逝,出家的出家红楼一书读下来,不仅会被它里面鲜明的人物所吸引,也会深深沉醉于它诗化的语句。就拿黛玉的葬花吟来说,丰富奇特的想象,暗淡凄清的画面,浓烈忧伤的情调,将花拟人,以花喻人,将花的命运与人的命运紧紧地联系着,委婉地控诉着那些摧残花的人们,也暗示了黛玉与宝玉的曲折情路。细细品味“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处诉;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再联想荣府中各种青年女子的命运,便又会觉得这不仅仅是黛玉个人的诗谶,同时也是大观园群芳共同的诗谶。尽管她们未来遭遇各不相同但在“有命无运”这一点上却是一样,都是在“薄命司”注册的人物。又如秋爽斋偶结海棠社时,各大才女们的菊花诗精彩纷呈,各有特色。黛玉“魁夺菊花诗”中,黛玉的三首诗,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园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蛰病可相思” ;“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外人读来是美好的,是狂放的,是15 / 52清高的,可黛玉的心谁又能懂,满是痛苦与凄凉。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曹雪芹在红楼中的每一处诗句可能都是巧妙的伏笔,都暗示着主人公不同的心境与思考。看了红楼,不得不说的是黛玉与宝玉的艰难爱情。前世,一个是绛珠仙草,一个是神瑛侍者,生情于浇水间。今生,邂逅于大世家,是一场唯美却又注定要离别的爱恋,一路悠扬的牵绊,一世无法逃脱的情劫。两颗心相遇却又因世俗的种种被迫分离。盈盈一水间,彼岸有佳人,红尘浮生梦,清殇成碎语。而伊人终是咳尽了血,渐渐远去。宝玉在秋叶漫天飞舞的离殇里,痛彻心扉,泪奔却也无可奈何。盈盈烛泪同谁泣,点点花愁为谁嗔。终于明白,天长地久只是一种美丽的幻想,地老天荒、此情绵绵无绝期也不过是一场守望的姿态,而宝玉落寞的灵魂,也在佛门的皈依中渐渐消失于尘世间。千盟万誓皆成空,海枯石烂终成怨。但求谱一曲云梦谣,祭奠他们绚丽的曾经,祭奠一段缠绵悱恻的过往。曲尽人散,落花成冢,流年的葬花里覆盖不了岁月流逝的过往,似曾相识的清句里,只留下一个盛世豪门的寂夜孤影。黛玉终是将自己的爱像葬花般深深地埋葬。在漫天飞雪的黑夜里,点点泪痕终将化作一缕香魂,消散于尘世间。而宝玉最后也远离红尘,皈依佛门。就如黛玉在其葬花吟中所道:“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16 / 52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但愿,再有来世,她和他,柔情相拥,浅笑嫣然,举案齐眉,俏语呢喃,尽享两情相悦。红楼梦读书报告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题记 红楼梦 ,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章回体长篇小说,成书于 1784 年,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 。其原名有石头记 、 情僧录 、 风月宝鉴 、 金陵十二钗等。前八十回由曹雪芹著,后四十回由高鹗续。作者曹雪芹,清代小说家,著名文学家。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在人生的最后阶段,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十年创作了红楼梦并专心致志地做着修订工作,死后遗留红楼梦前八十回稿子。另有废艺斋集稿 。本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对现实社会、宫廷、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族的腐朽,对封建的科举、婚姻、奴婢、等级制度及社会统治思想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它以荣国府的日常生活为中心,以宝玉、黛玉、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及大观园中点滴琐事为主线,以金陵贵族名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17 / 52的历史为暗线,展现了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并以其曲折隐晦的表现手法、凄凉深切的情感格调、强烈高远的思想底蕴,在中国古代民俗、封建制度、社会图景、建筑金石等各领域皆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达到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当我读完红楼梦这部被公认为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时,一种对作者的敬佩便在我心中油然而生。不可否认, 红楼梦是本奇书,它就如一场声势浩大的梦,指引着我一一次不可抗拒地走进,在它一处处典雅与美奂绝伦的场景中穿梭,以探索之眼,观看着每一丝飘过大观园的微风,以及在繁华中沉浮的男人,也怜惜每一轮皎月下的花影,每一位倾城的红颜?这本书最吸引我的便是它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让我每一次读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初读这本书时,小小的我便感动于那木石前盟,便沉沦于那句“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便爱上了林黛玉这个痴情、超凡出尘、柔柔弱弱的女子。可是,当我再次翻开红楼梦时,依旧感动于那木石前盟,却在不觉中也信了这金玉良缘;对林黛玉的热爱也淡了,却欣赏起了那朵“艳压群芳,任是无情也动人”的牡丹宝钗!18 / 52薛宝钗是薛姨妈的女儿,她肌滑莹润,皓齿朱唇,举止娴柔,端庄豁达,淡雅之中不失秀美,与每一个人都保持着亲切自然、合宜得体的相处,是典型的大家闺秀,是长辈们最喜爱的女子。宝钗有一颗玲珑的心,一片冷幽的情。她的心,学识广博,处事周到,屡屡赢得众人称赞;她的情,恪守封建礼教的规矩女子,矜持的若有若无,若隐若现。宝钗的美,不在于真,却在于实;不在于善,却在于应变。她的随分从时是我最敬佩的地方。宝、黛刚进荣府之后,作者比较二人:“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谷” 。我认为,宝钗讲究的是“又要自己便宜,又要不得罪了人”的现实主义,对姐妹们,待人接物,她不疏不亲,不远不近;可厌之人,未见冷淡之态,行诸生色;可喜之人,亦未见醴密之情。能审时度势,却又能善待众人,是宝钗得力之处。宝钗是个极恪守礼教的女子,她的遵循礼教,固然没什么不好,还可以令她生活的更好,然而,她在自己的心魂世界,就总如在一片无垠的沼泽地背负沉重的十字架前行。她本是一位青春的妙龄少女、天真浪漫,却偏要违背自己的意愿,做众人眼中贤德温良的淑女,就如同一朵高雅富贵的白牡丹,虽然那么美丽,那么妩媚,却绽19 / 52放的那么不由自主,绽放的那么空虚与没有方向。她的情,原本在胸膛中炽烈地燃烧着,原本在生活强烈地显现着,也原本在那个时代强烈地迸发着。然而,她生生地压抑下蓬勃青春的美好,不显山,不露水,却又极力掩藏着,最终把自己塑造成了一尊冰冷的时代产物。宝钗常被人称为冷漠无情,其实,她只是以自己的方式来爱而已。黛玉的心思全在宝玉身上,宝钗又何尝不是?宝玉挨打,黛玉哭得梨花带雨,宝钗何尝不是心里也痛?正因为两人性格不同,所以表现的手段不同,见地也不同。一个聪慧、热情、知性的女子,偏偏抹杀了自己的聪慧、热情和知性,就只为那一块宝玉,就只为获得家族权贵们的一片赞扬?当宝钗听到宝玉梦里那一句“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时,她的心碎了,却依旧不愿梦醒,依旧在贾家败落之际,在明知宝玉爱的是林妹妹时,无怨无悔的嫁与宝玉,同守贫贱,只为能为他抚平失去黛玉的创伤,能为他安排世俗的一切,这又是一种怎样的爱呢?木石前盟固然是前生注定,金玉良姻也是辛苦百千世方修来的呢!只可惜,如此一个为爱付出了太多太多的痴情女子,得到的,不过是一个没有爱情的婚姻,一个红颜薄命的结局!宝钗,你的自我牺牲,实在不值得;你对自己20 / 52的不珍爱,实在令我不忍!如果说红楼梦由“情” 、 “政”为两条主线,宝钗无疑是“情”的主角,那么, “政”呢?便不得不使我们想到那泼辣的“凤辣子”王熙凤!“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这一句话,便道尽了王熙凤的宿命,也道尽了王熙凤的悲酸。王熙凤长着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粉面含春威不露 ,丹唇未启笑先闻。她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精明能干,伶牙俐齿,深得贾母和王夫人的喜爱与信任。曹雪芹似乎很偏爱王熙凤,用来描写王熙凤的笔墨总是那么多,写她的美貌,写她的聪慧,写她的泼辣,写她的才干,写她的狡诈,写她的恶毒,写她的贪婪,写她的虚伪,写她的善妒,写她的机巧;写她的攫取权利的不惜代价,写她狡黠又强烈的欲望?仿佛要写尽王熙凤的悲欢辛酸,巧言令色,当然,就会写到她的悲惨下场与惨烈死亡。被贾家抛弃似乎是王熙凤注定的命运,也是她一手造成。生息与轮回,皆有定数;聚散与喜悲,也有报应。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王熙凤在自己的聪明才智中栽了跟头,把自己绊倒,又能去怨谁呢?她只能在嘴边含一抹苦笑,一个人孤孤单单静静悄悄的去醒悟吧?21 / 52至于红楼梦中的其他角色,也在我心中留下了些许印象:温柔和顺、随分从时的袭人,磊落光明、直爽要强的晴雯;温柔沉默、随遇而安的迎春,调皮却伤情的金钏?我相信,若我再读一遍红楼梦 ,必定又会有一番不同的感受,这就是红楼梦的价值所在?红楼梦读书报告 红楼梦 ,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首,章回体长篇小说,原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又名还泪记 、 金玉缘等,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 。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作为一部成书于封建社会晚期,清朝中期的文学作品,该书系统总结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制度,对封建社会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这些理想和主张正是当时正在滋长的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因素的曲折反映。红楼一书,是一曲“怀金悼玉”的爱情悲歌,是一曲“千红一哭”的女子悲歌,更是一曲对贵族之家终将败落而唱的挽歌。红楼一梦,似南柯一梦;伊人已逝,该逝去的谁也阻挡不了。金陵十二钗终化作一抔黄土,渐行渐远,两个盛世家族也终究落下帷幕。正如纳兰性德在其虞美人中感叹道:“春情只到梨花薄,片片催零落。斜阳何事近黄昏,不道人间犹有未招魂。 ”人终将要如花般22 / 52枯萎逝去,而随着贾家的败落,大观园内的女孩儿都陷于污淖、沟渠之中,谁都没有好命运,谁也挣扎不过岁月,逝的逝,出家的出家?著名作家宗璞说:“红楼梦是一部挖掘不尽的书,随着时代的变迁,读者的更换,会产生新的内容,新的活力。它本身是无价之宝,又起着聚宝盆的作用,把种种睿思,色色深情都聚在周围,发出耀目的光辉” 。一书读下来,不仅会被它里面鲜明的人物所吸引,也会深深沉醉于它诗化的语句。就拿黛玉的葬花吟来说,丰富奇特的想象,暗淡凄清的画面,浓烈忧伤的情调,将花的命运与人的命运紧紧地联系着,委婉地控诉着那些摧残花的人们,也暗示了黛玉与宝玉的曲折情路。又如秋爽斋偶结海棠社时,各大才女们的菊花诗精彩纷呈,各有特色。黛玉“魁夺菊花诗”中,黛玉的三首诗,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园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蛰病可相思” ;“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外人读来是美好的,是狂放的,是清高的,可黛玉的心谁又能懂,满是痛苦与凄凉。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曹雪芹在红楼中的每一处诗句可能都是巧妙的伏笔,都暗示着主人公不同的心境与思考。红楼梦前 80 回由曹雪芹所着的,而后 40 回无23 / 52名氏续的。由此可见, 红楼梦后四十回存在很多不足。首先在内容上,曹雪芹在开篇之时,谈了很多相关著作的原因,其中也有写到,要阐述的内容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场面,但八十回后的叙写里,很多相关于官场上的勾心斗角都出来了,特别是贾政升任时,在任上发生的一些事,居然是细说详述,这在前八十回中,是很难看到的。通常都是一笔带过,交代有这么一回事发生就是了,而葫芦僧乱判葫芦案是因为此事牵引出薛蟠与香菱等一干人物才具体叙写的。而且红楼梦所有的事都与贾宝玉挂上钩,但后四十回基本上脱离了这一正轨,使得内容上失去了原有的韵味。 而在情节的安排上,也有一些令人不大满意的,如史太君应是在林黛玉死前归天,但后四十回是安排在黛玉之后。其中, 红楼梦的主题是“怀金悼玉” ,即是说,薛宝钗与林黛玉应该都是以悲剧结局,而且在前八十回中,薛宝钗可以说是林黛玉最亲故的人,但是在后四十回中,是安排林黛玉在薛宝钗嫁与贾宝玉时死去,薛宝钗对于林黛玉的死,作者没有写到,且“悲金悼玉”最终只是“悼玉” ,却没有“悲金” ,也许有人认为她虽然嫁给了贾宝玉,但贾宝玉却始终念念不忘的是世外仙姝寂寞林,想的是“木石前盟” ,而不是“金玉良缘” ,这也是让人应该悲伤的所在。红楼梦一书写了许多悲剧:人生的悲剧、24 / 52家族的悲剧、社会的悲剧,悲剧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意义。曹雪芹通过一些看起来平凡无华、不带修饰的日常生活描写,揭示出其中蕴藏的不寻常的审美意境。仔细看全文,会发现一些不成文或者无史实记载的社会习俗,生动具体地描绘在一大家子的生活中。 红楼梦的故事中有两个世界,一个女性为主的世界,一个男性为主的世界;一个被统治者的世界,一个统治者的世界,各种利益、各种矛盾在这两个世界里上演。运用对比在人物刻画上,同一件事不同身份人物的做法,同一个人物处理不同事务的做法;每个人的形象逼真、立体,尤其是在描写薛宝钗与林黛玉的不同时,两者个性迥异,从侧面体现出两者实力之悬殊。这部作品还歌颂了贵族之间的叛逆者,赞扬了违背封建礼教制度的爱情,深刻全面地揭示了一幕幕悲剧产生的根源。红楼梦读书报告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清代小说家,清代著名满族文学家。他出身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雍正初年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的牵连,曹家遭受一系列打击,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 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过着贫困如洗的艰难日子。 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25 / 52生活更加穷苦,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专心一志地从事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巨著,是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全书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和婚姻悲剧为主线,以贵族大家庭贾府的盛衰变化为副线,对封建制度和封建道德规范进行了大胆的怀疑和批判,堪称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一面镜子。 红楼梦通过描写贾府的由盛到衰,揭示出封建社会必然走向没落的命运。同时通过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婚姻悲剧一级一大批女性所代表的青春、爱情、生命之美的被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和人生经过探究之后得到的启示。著名作家宗璞说:“红楼梦是一部挖掘不尽的书,随着时代的变迁,读者的更换,会产生新的内容,新的活力。它本身是无价之宝,又起着聚宝盆的作用,把种种睿思,色色深情都聚在周围,发出耀目的光辉” 。周汝昌先生说过:红楼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部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 。从所有中国明清两代重要小说来看,没有哪一部能像红楼梦具有如此惊人广博而深厚的文化内涵的了。张爱玲说:有人说过“三大恨事”是“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 ,第三件不记得了,也许因为我下意识的觉得应当是“三恨红楼梦未完” 。看了如此26 / 52多文学大家的评述,让我不禁捡起红楼梦畅读,而最近用心一读,更也确实有了很多的感触。曹雪芹的红楼梦 ,是中国古典小说艺术的最高峰。此书难以用语言来概括它、赞誉它,对之惟有感到惊奇,故称之为奇书红楼梦 “奇书” ,不算是过誉。它确有不少奇异、奇特之处。一部文艺作品如红楼梦那样,始终传诵不衰,如日月常新,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极罕见的。 红楼梦问世迄今,二百余年,风靡传诵,几乎代不衰歇。 红楼梦前八十回是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产物。用血泪哭成的红楼梦以荣国府的日常生活为中心,以宝玉、黛玉、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及大观园中点滴琐事为主线,以金陵贵族名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为暗线,展现了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读了红楼梦 ,我个人认为不得不提的就是该书中人物形象的刻画了。女孩中,黛玉的纤细敏感,宝钗的雍容宽厚,凤姐的泼辣,探春的精干,湘云的豪爽,惜春的冷淡,迎春的木讷,李纨的清冷,全都描写得淋漓尽致;还有多情的宝玉,迂腐的贾政,滥情的贾琏,好色的贾赦,乱伦的贾珍等等。这本书中,人物十分多,光主要27 / 52的角色就有十几个之多,配角就更多了,但曹雪芹偏偏能用几句话就勾勒出一个人物的性格甚至是他的生平,比如焦大,这个路人甲就出现过一回,骂了几句话,却让人真真切切感受到焦大的悲愤与凄凉。曹雪芹通过对人物性格的刻画,犀利的透析了封建社会的畸形,表达了自己对这个肮脏社会的看法和不满。在这里,我以贾宝玉例我分析一下。贾宝玉可谓是:身于凡世俗尘,欲求一方“宁静” 。在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中有两首西江月 ,是这样描写宝玉的: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梁:莫效此儿形状!有些读者在读了这两首西江月后,就此认定了宝玉是一个不求上进,只爱脂粉的孽根祸胎。但其实不然,这两首西江月是从封建统治者的思想出发,所反映的是封建大家长对宝玉盼着他中举,扬名以继承地主阶级事业的“良苦用心” 。而作者正是借西江月寓褒于贬,充分概括了在宝玉身上最突出的闪亮点-叛逆性格。词中说他:“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28 / 52那管世人诽谤!”其实就是说他不肯“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 ,不愿走封建家长为他规定的读书应举,结交官场,遵从礼法,经帮济世的人生道路,而是鄙视功名利禄,厌闻“仕途经济”的学问。贾宝玉的叛逆精神不仅表现在他坚决不肯走封建主义人生道路,还表现在他对“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观念大胆地提出了挑战。再有,贾宝玉极其轻视尊卑有序、贵贱有别的封建等级制度。贾环既是他弟弟,又是庶出, “他家规矩,凡做兄弟的都怕哥哥” , “须要为子弟之表率” ,但宝玉却是“不要人怕我” ,所以贾环他们并不甚怕他,甚至得寸进尺还想割害死他和凤姐。即使被贾环有意用滚烫的蜡油烫伤,他还在为贾环打掩护。他还对仆人没有主奴界限,直接破坏封建秩序。对茗烟“没有没下,大家乱玩一阵, “撕扇子千金一笑” ”使晴雯转恼为笑;金钏受辱身死,宝玉念念不忘,不顾给凤姐过生日这等大事,偷偷跑到郊外冷清之处洒泪祭奠。还有,就连宝玉追求的爱情婚姻也是建立在这种反叛思想的基础上的。他早已将追求婚姻自主和个性解放的思想昭然明世,他在梦中叫骂“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金玉良缘”?我偏说“木石姻缘” 。甚至拉着29 / 52袭人的手把对黛玉的满腔情都倾诉了出来。因此,也有人说贾宝玉这个形象所体现的是初步民主平等思想。但毕竟,他的思想还是有一点狭碍的。例如,他不敢与封建制度彻底的决裂;他从来不敢和封建家长正面发生冲突,对抗比较消极;还有当他苦于找不到思想出路时,就产生了想死,想“化烟化灰”的虚无空幻的思想。贾宝玉追求婚姻自由和性格解放,这是现代青年才具有的权利,他轻视尊卑有序,贵贱有别,注重男女平等。这是在当时社会下极其罕见的,使我想到许多具有超前意识的艺术家,思想家,他们在自己所处社会中不被人们所理解,而后世却倍受人敬仰。我觉得这是尤为可赞的。他坚持自我,同样值得我们学习。总之, 红楼梦的人物形象塑造绝对可以说是一大艺术成就了。 红楼梦这部书中充满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并且以“通之于人众”的小说形式表现出来。书中以中国封建社会上层贵族的日常生活为主,非常忠实生动地描述了作者那个年代封建社会当时的生活。对了解中国历史与文学艺术大有受益。红楼梦叙事艺术 一语惊醒梦中人国际商务英语方向 Y120165 杨硕 我用一周的时间看完 87 版红楼梦电视剧,已被红楼梦巨大的魔力30 / 52吸引,于是静静翻开红楼梦原著细细品读,加之同步看着郑老师的红楼梦叙事艺术 ,相辅相成下不知不觉像从红楼梦中惊醒,已然对整体故事的前因后果、框架、结构了然清晰。感谢郑老师这本书让我对红楼梦的叙事结构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提升了对红楼梦的整体把握,也让我更愿意去再次细细品读曹雪芹这本世界名著、文学瑰宝。红楼梦是一部“说不尽”的奇书,它那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无比丰厚的艺术蕴涵,值得我们读者不断去追寻。作者曹雪芹以毕生的血泪写说的,脂砚斋说“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 ,曹雪芹也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很显然, 红楼梦的主题内容是蕴涵着深意的,决非简单可解。鲁迅先生曾说过: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种种;经济学家看易 ,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不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社会上还有所谓“一百个人眼中,就有一百个贾宝玉”的说法,自红楼梦出世至今,人们对其主题的认识一直是众说纷纭,有“爱情说” 、 “爱情婚姻悲剧说” 、“四大家族心衰说” 、 “政治历史说”等等。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红楼梦,每个人也对红楼梦所映射的社会现实有不同的理解。而红楼梦的叙事艺术也便更显得尤为重要,它31 / 52就像一个切入点,只有明晰了红楼梦的叙事结构,我们才能更深入的了解红楼梦所蕴含的深刻内涵。看完红楼梦 ,我记忆犹新的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那首癞头和尚唱的好了歌 ,甄士隐做了注解,它的第一句都是伏线,那里说“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这其实是荣国府大观园的变迁,这里面每一个埋伏,指的是后面一个人,而这个伏线一直贯穿着全书。红楼梦的叙述者是石头,是一个全知全能的叙述者,描写的是一个封建家族的兴衰的历史,这个家族的内外有非常复杂的社会联系,从皇公贵族到男仆丫环,上下不下数百人,可以说是当时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因此,就它反映生活的广度和时间的跨度来说,都不可能是现实中某一个实在的人所能感知了解和经历的。因此,就全书来说,描写大场面,描写众多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运用全知视角常常能显得得心应手,艺术上有许多方便的地方,但红楼梦采用石头的全知视角,全知的视角运用,不仅可以充分地描述人物的外在活动,而且由于叙述人能自由地出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活动,人物内心最隐蔽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活动都能被揭示出来。红楼梦贾宝玉和林黛玉相互猜疑,相互试探的篇幅比较多,但它都有一个前提,就是彼此都不知道对方32 / 52的真实的想法。如果彼此都知道对方真实的想法,也就没有琐碎的赌气和口角了。既然林黛玉和贾宝玉彼此都不知道,叙述者怎么能知道呢,作者就必须设定虚拟叙述者石头是一个全知的叙述人,也就是说只有运用全知的视角,才能深入到人物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心理,从叙述艺术的角度看,作者对人物的无知和叙述人的全知之间的巧妙处理,常常是红楼梦这一类心理描写的魅力所在。红楼梦的叙事艺术也提到了三个基本的新观点,我对其中一个观点更是非常同意,三条意脉贯穿而下,一条是贾府的悲剧,沿着“虚架子”的繁华豪奢,到“内囊”显露,再到衰枝落叶;一条是宝玉的爱情婚姻悲剧,从初恋到宝黛心心相印,再到黛死钗嫁,宝玉出家。一条是王熙凤的人生悲剧,从她叱咤贾府到心衰力挫。这三条意脉牵动、生发和制约着大大小小的伏线和余脉,织成红楼梦故事的主体。这个主体是有血有肉的,它可以让读者跟着哭,笑,甚至于比自己亲身经历还有倍感真实,只觉得原来荣华富贵都是浮华,四大家族的败落只在瞬间,都暗地隐藏了悲剧的最终发生。 红楼梦前五回为我们勾画了一个蓝图,第 6 回到第 120 回是故事的主体。这幅蓝图为读者营造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形成了大历史语境,许多人物的欲望、心理、情绪都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即使人物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也能勾人魂魄,令人荡气33 / 52回肠,而后面的部分则为悲剧的一步步方式暗暗的埋下了种子。曹雪芹比较彻底地突破了中国古代长篇小说单线结构的方式,采取了各种线索齐头并进,交相连结又互相制约的网状结构。青埂峰下的顽石由一僧一道携入红尘,经历了人间的悲欢离合,又由一僧一道携青埂峰下,这在全书形成了一个严密的、契合天地循环的圆形的结构,在这个神话世界的统摄之下,以大观园这个理想世界为舞台着重展开了宝玉与黛玉的爱情的产生、发展及其悲剧结局为主线,同时,体现了贾府及整个社会这个现实世界由盛而衰的没落过程。从爱情悲剧来看,贾府的盛衰是这个悲剧的产生的典型环境;从贾府的盛衰方面看,贾府的衰败趋势促进了叛逆者爱情的滋生,叛逆者的爱情又给贾府以巨大的冲击,加速了它的败落。我们不得不佩服曹雪芹对文学整体性的驾驭能力,他为读者建立起一个三维世界里的故事,让这个故事更饱满、更立体,让读者读来体会更入骨三分。看完这本红楼梦叙事艺术 ,我们不仅更多的学习到曹雪芹独有的叙事方式,也为日后我们写作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怎样写出让读者步步入胜的文字,怎样架构整个故事的脉络,怎样活灵活现的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描写,我们可以从中得到许多, 红楼梦值得我们再次品读,细细回味。34 / 52一、书名:红楼梦二、著者:清/曹雪芹 高鹗三、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四、字数:1137 千五、內容概要: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巨著,是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全书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和婚姻悲剧为主线,以贵族大家庭贾府的盛衰变化为副线,对封建制度和封建道德规范进行了大胆的怀疑和批判,堪称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一面镜子。 红楼梦通过描写贾府的由盛到衰,揭示出封建社会必然走向没落的命运。同时通过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婚姻悲剧一级一大批女性所代表的青春、爱情、生命之美的被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和人生经过探究之后得到的启示。六、读后心得红楼梦的两条线索一条是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三人间的爱情悲剧,另一条是贾府的由盛到衰的过程。在这里我不想长篇大论的叙说红楼梦里的种种事迹,毕竟四大名著即使众人没有详细阅读过,其中的大概内容还是了知一二的。而今天我要论述或者说报告的是我对红楼梦中其中一位主人公的认识与理解。他就是大35 / 52家熟知的贾宝玉。西江月 题宝玉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