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河口特征.doc_第1页
钱塘江河口特征.doc_第2页
钱塘江河口特征.doc_第3页
钱塘江河口特征.doc_第4页
钱塘江河口特征.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钱塘江河口特征、治理开发的简介韩曾萃(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技术顾问)二00六年十一月十六日;.钱塘江河口特征、治理开发的简介钱塘江河口为国内、国际的著名强潮河口,其灾害和资源都同时存在。为减少灾害、开发利用资源,水利界的几代人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取得了丰厚的成果。将其科研、治理、实践的经验、教训用通俗、简洁的文字介绍给有关的学人、同行十分必要。本文即是为此目的写的一个材料,限于本人才疏学浅,很难达到上述目的,可放心的是今后会后继有人,不断积累、修改、完善。一、河口的定义及其重要性最早介绍河口研究河口专著的是前苏联学者萨莫依莫夫,他认为河口是河流到海洋的过渡段,再根据河流和潮汐动力的强弱又分为河流段(河流径流作用为主、潮汐作用微弱)、河口段(河流动力与潮汐动力相当、相互作用段)及潮流段(潮汐动力为主,径流作用微弱)。他的著作和学术观点深深影响了我国的地学界、水利界及其他领域,以后的一些专著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海洋卷)、(水文气象卷)及中国水利大百科都是按他的著作阐述的。美国著名河口学者普瑞查得(Donacdwpritchard)于1967年发表论文从物理学观点论河口(载于美国密歇根大学George HLauff著Estuaries一书中)对河口的定义、范围、分类都有比较详细的论述并广泛地为国际学者引用,他的定义是“河口是一个与外海自由连通的半封闭海岸水体,其中的海水可以量测出被陆地径流冲淡”。他对此进一步解释。(1)、“河口是一个半封闭的水体”,河口受两岸的影响很大,使河口中的水流约束呈现往复流,不同于外海的旋转流,是河口动力上的一大特征。他举出美国东海岸口门宽50km以上,集雨面积17万km2的切萨皮克湾(Chesapeake Bay)为典型,我国钱塘江河口的杭州湾、珠江口的伶仃洋即属此。(2)、“河口海水应可量测出被陆域径流冲淡”,海水盐度为3036,淡水为0.010.05,钱塘江河口的水体盐度正在这一范围内,随径流大小变动为0.120之间。介绍这些定义是不要把河口混同于海域,目前海域使用管理条例法正是把河口混同海域加以执法,引起了许多执法上的混乱。具体对钱塘江河口,它上至富春江电站下游2km的溜江滩,下至上海芦湖港至镇海断面,全长282 km,从溜江滩至闻家堰全长78km,为河流段。闻家堰至澉浦全长122 km为河口段,澉浦以下至芦湖港镇海断面全长82 km,为潮流段。为什么许多高等院校、各级政府部门都十分重视河口的研究呢?在全国曾有统计的数据可以说明一些问题:河口地区:面积占全国总国土面积的3%,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1%(2002年),GDP占全国的GDP总数33%(2002年);河口、海岸地区(即东部平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10%;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30%(2002年),GDP占全国GDP总数的50%(2002年)。同样浙江省的东部平原及钱塘江等河口也大体上占浙江省类似的百分数,可能人口数要多一点。此处不再重复,由这几个统计数就可以看出河口地区的重要性。其次河口海岸也是洪水、风暴潮(另外还有海啸、赤潮、海平面上升等灾害比较少但存在)等重大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为了保证这一地区的人民安居乐业、基本建设实施及正常生产秩序的稳定,必须研究其灾害的规律、特征及其防治的各种措施。第三这些的水流状态复杂,既受径流、又受潮汐的影响,其流场、污染物浓度场、温度、盐度场、都是非恒定状态,而且是二维、三维的现象明显、滨海湿地、生态保证日显突出,正是多学科研究的对象。再加上城市建设、环境保护、能源交通在这里项目众多,因此受到多部门的密切关注。二、钱塘江河口的河床、动力特征钱塘江河口的河床演变特征及其动力条件已有专门的学术著作论述,本文只能作个简述。1、钱塘江河口的表现特征:钱塘江河口的河床、动力明显的特征有:(1)、河床平面摆动频次大、幅度大,造成不能形成航道水的深泓线摆动大、抢险被动、处处防守:在整个钱塘江河口的范围内,主流曾遍及两岸海塘之间的全部水域(见图1-a),其主流摆动的速度也十分惊人,可以达到1750m/月,最大日为245m/日的记录,(见图1-b)这么大幅度的平面摆动造成航道不稳定,周前出海、周未回杭的线路完全不同。另一重要影响是主动顶冲点摆动频繁,即深泓、顶冲海塘位置频繁变化,使其防汛抢险处处被动,防不胜防。此外也有大片滩涂经常被冲蚀,不能利用。总之使钱塘江的防汛安全,大量滩涂资源、航运资源难以开发利用。图1-a 钱塘江河口平面摆动图1-b 盐官断面主槽从北岸摆向南岸的剖面变化图5(2)、潮差大、潮流强、涌潮壮观世界第一杭州湾口门的潮差并不大,为23m,但由于平面上的喇叭外形及底部存在沙坎,涨潮流到尖山附近形成破碎,形成潮头高达2.53.5m的涌潮,其破坏力极大(每平方米实测压力7T)也是造成滩地不稳,塌江的动力之一,对海塘的安全也造成极大的破坏力。但当人们能建造坚固的海塘后,它就是十分宝贵的自然景观和旅游观光景点。因此一方面我们要修建坚固的海塘防护建筑群(包括护坦、塘身、塘顶防浪结构和后坡、二线塘)另外也应十分重视保护涌潮的交叉潮、回头潮、一线潮等多种自然景观。应该讲,涌潮是大的自然地理条件产生的(主要是平面收缩和水下沙坎抬升地形),这二个条件不改变,涌潮景观是不会消失的,而局部河段,有计划地治江围涂和经科学论证造桥只是局部改变了涌潮的强度、形态,经一定距离的传播它又会、恢复涌潮强度。涌潮与江道地形的平面形态、水下地形的冲淤程度也有关,即干旱年使江道淤积则涌潮小,而丰水年江道冲刷则涌潮大,人们十分关注每年涌潮的变化,但新闻、报纸常有一些误传报导,应作些科普解释。(3)、河流宽浅、涨、落潮流路不一致为游荡性河口钱塘江河口的宽度从1km至100km,相应的水位变化很大,以半潮时的水位下的水深为准,为48m(局部深潭、个别点可达2040m)因此宽深比,这比我国著名的游荡性黄河宽深比2030m还要大。其原因是河床为易冲的粉沙,而涨潮动力特强,涨落潮流路又往往不一致,产生了河床宽浅的显著特征。而且一年之内的丰水期与枯水期深泓交替变化,多年之间又由于丰枯径流的变化,主泓也相应变化,形成典型的游荡性河口,使得大量的潮间带滩涂无法开发利用,上、下游许多站的潮汐特征值(如高、低潮位、潮差、潮流强弱、涌潮大小)年际间有很大的变化。2、钱塘江河口深层次的特征在探讨钱塘江为什么具有以上特征同时,深入地研究它的原因,必须在水流、泥沙输移以及盐度、污染物质输移的动力特征上寻求原因,并在数值模拟,比尺模型等研究手段上予以正确的模拟、预测,才能理性地认识钱塘江的特性,并为治理、开发钱塘江河口的资源,防治自然灾害作出有针对性、科学预测。(1)、钱塘江河口年内输沙表现纵向“上淤下冲”或“冬淤夏冲”和“上冲下淤”或“夏冲冬淤”的大规模泥沙纵向泥沙交换。河口的潮波系统从外海传入河口后,由于河床阻力的作用,涨潮历时缩短,落潮历时加长,涨潮流速大于落潮流速,而含沙量是与流速的高次方式正比的,故涨潮含沙量远大于落潮含沙量,即在一个潮周期中,同一潮差,当径流比较小时(枯水、平水时期占一年的大部分时间),输沙量产生了“上淤下冲”或“冬淤夏冲”。而当洪水期间,上游则,表现为“上冲下淤”或“夏冲冬淤”。这一年周而复始,年季间可基本平衡,一年以内搬运的泥沙在钱塘江全河段可达24亿,特殊年分更大。图2-a是一个潮内分层含沙量的全潮过程,图2-b是涨、落潮的含沙量分层过程,图2-c是潮差与涨落潮的输沙量及净输沙量的过程,图2-d、是仓前、盐官的净输沙量及与潮差的关系,而图2-e是尖山、澉浦潮差与输沙量的关系,由这一系列图可以看出钱塘江在枯水大潮期间,尖山、澉浦为输出平衡,而盐官、仓前为净输入,闸口净输入更大。表1是实测1983年4-7月及7-11月淤积量的数量(上述符号的脚f、e分别表示涨潮和落潮)。 图2-a 一个潮周内的冲淤过程 图2-c 闸口潮差一涨(落)输沙率图2-d 仓前、盐官输沙 图2-e 尖山输沙表1是实测钱塘江1983年47月的冲刷711月淤积量。表2是1996年及1997年冬半年大淤、大冲的分布过程。表1 钱塘江河口纵向冲淤变化(累积量1983/4-7-11月)单位:4m3断面号冲刷量淤积量实测计算误差实测计算误差闸口4164559%-354-48938%四堡2723192229%-1900-161415%七格4795331030%-4590-370019%仓前7561530030%-5600-51807%盐官10390847018%-9600-700027%旧仓120001024715%-4590-540018%尖山12400113009%-3800-240036%表2 钱塘江河口大淤、大冲数量(亿方)不同河段1996年11月-4月淤积1997年11月-98年4月闸口-七堡0.680.23七堡-仓前0.651.06仓前-盐官1.642.44总计之和2.974.73造成涨、落输沙不平衡除流速大小外,还有涨潮流的流速由下游大到上游变小,为饱和输沙,而落潮由上游小到下游增大,是未饱和输沙的原因,对这些特征的理解是河口输沙的重要特征。实际上在海湾地区也存在类似情况,枯季淤积,丰水大洪水则将淤积泥沙冲走,如建水库则冲沙能力丧失,海湾末端开始淤积逐步下推。(2)、纵向沙坎的存在是形成涌潮及宽浅的主要原因钱塘江河口沙坎是河口来水、来沙和边界三者的产物,沙坎与杭州湾喇叭外形外海传播的潮能聚集、潮量大、径流小等因素有关,强潮河口常用山潮比值表征其大小即: (1)式中:为多年平均流量中第日的日平均流量,为一年365天。为河口口门断面平均潮的涨潮潮量。为河口口门断面平均涨潮历时。钱宁院士与我院李光炳工程师在60年代统计了国内外6条河口的山潮水比值与河口河宽的收缩率()与口门与末端断面河宽比值的乘积的相关关系,见图3-a,由图知,当时值5,一般都在纵向存在水下沙坎,且收缩急烈,垂向河床抬升存在沙坎,反之,则收缩不强烈水下无明显河坎(如瓯江、熬江、曹娥江等)。图3-b是钱塘江河口历年来丰水、枯水年的实测地形量测的沙坎高程、顶点距闸口站的距离与山潮水比值的统计关系,由图知即使值有10倍的变化即,沙坎高程也仅有1.0m的变化,顶点距离也只有8km的变化。图3-a 河口平面外形与径流潮流比值间的关系(据文献5)1-泰晤士河;2-钱塘江;3-韦沙河;4-敖江;5-瓯江;6-曹娥江图3b-1 径流潮流比值与沙坎最高点高程间的关系图3-c是年内4月、7月、11月沙坎形态的变化,由图知沙坎顶点基本在3-4高程内变化,且治江围涂后,4月、11月沙坎顶点变化不大,7月则有较大幅度即1.5m的下降,原因是河道缩窄后,洪水在上段(即沙坎顶点附近)的冲刷作用明显,故顶点下降幅度大,而其他月份流量小,对河床缩窄的反映小故变化不明显。图3-d列举了沙坎形态在顺直和弯曲江道条件下,4、7、11月份的沙坎形态变化,由图知都是在上段(即沙坎的上游坡)冲淤变幅大,盐官以下相对小,是随着治江缩窄向下的推移,下游冲刷会增加、下延。正是由于沙坎的存在,而且它是一个宏观的地貌现象,因此虽然水文年的丰枯变化、治江围涂缩窄这种中尺度的变化对沙坎的顶点高程、距闸口距离有些变化,但幅度并不大,更何况建桥、丁坝、盤头这些小尺度的建筑物都不至于对沙坎有明显的影响,相应对涌潮就不会有根本性的影响。目前来看,水文年丰枯的变化、江道平面形态的变化,对涌潮大小是首要的,但它是可逆的过程。图3b-2 径流潮流比值与沙坎部位的关系(据文献5)图3-c 治江围涂前后低潮位下平均河底高程纵剖面图(3)、钱塘江河口(含杭州湾)的河宽远比正常河宽大,为其平面摆动提供了自由空间,也为缩窄江道治江结合围涂提供了理论依据。我曾在70年代就统计了浙江省的6个河口及国内长江口、射阳河及国外的Delarare、Thomas等河口的资料,建立落潮流量、含沙量与丰潮条件下的河宽、断面面积,水深的关系,其中断面关系最好,河宽及水深的相互关系差一些(见图4)。 (2)为此用1999年的实测地形(代表已治江围涂后)与按(2)计算的河相参数如表3所示。表3 钱塘江河口断面特征值对比表断面名称盐官尖山澉浦乍浦金山柘林口门A计(m2)7060333001220003.21054.61057.010510.8105A实测7480362001177003.61054.51057.710511.5105%5.1%83.41129.36B计178360001179001.81042.21042.91043.8104B实240091001920003.81045.61047.81049.8104%26503852456262H计3.85.39.817202428H实2.73.86.49.48.09.911.6%40375680150140141由上表可知,实际河宽远比计算河宽大,而断面面积二者十分接近,因此河深(水深)也相差甚远。正是河宽太宽,提供了涨落潮流路的不一致和造成河性游荡,也为缩窄,治江结合围涂创造了很大空间。三、钱塘江河口治理目标钱塘江河口的治理应是在充分认识河口的自然属性的前提下,顺应自然规律,再按人类的需求,兴利除弊,开发其各种资源为人们的需求服务。以达到人和自然(河口)的和谐共处。对此我们对钱塘江河口有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治理开发的目标也是逐步深化、变化的过程,其目标有:1、减轻、减少钱塘江河口两岸的洪水、台风暴潮灾害由于钱塘江河口的高潮位一般均高出两岸地面24m,台风暴潮时可达46m,故两岸人民生命、财产、正常生产、企业基础设施全赖修筑的海塘保障。据史书、地方志的记载,宋朝初年至民国的950年间的统计,钱塘江河口两岸破堤达202次,平均5年一次。其中属洪水的占15%,风暴潮、台风、涌潮破堤的占85%,就发生的地点而言,北岸占53%,南岸35%,两岸同时破堤占12%。民国以来,在19331944年毁塘2km(大缺口即属当时所毁),19411946年萧山失地30万亩,灾民达6万之多。1953年翁家埠的海图4 河口的经验河相关系塘冲毁多处,海塘7240m被临水和塘脚冲失(见照片1)当时全省动员汽车运输抢险物资,后还是因河势变化才有所缓和。以后1956年的“81”台风 ,1974年、1994、1997等的台风对钱塘江新围堤身、老堤堤身都有不同程度的损毁,所幸尚有二线堤起作用未成大灾。另外钱塘江河口涌潮流速大、主流顶冲塘脚而使塘身基桩外露或冲失危及塘身安全,在1987、1992年均有发生。即使自明清以来,当政者花费大量白银(一年十万两)修建了鱼鳞石塘,但仍因年久失修或工程老化或水文条件、河势变化,仍“累修累毁、累毁累修”,因此保护钱塘江河口地区的安全(千万亩土地、十万人口和数千亿产值)十分重要,它永远都是浙江省水利部门不能丝毫放松的主题。2、河口资源的开发和保护钱塘江河口具有丰富的资源,最主要的资源有:(1)、土地资源钱塘江河口的滩地(指低潮位以上的潮间带滩地)原有90万亩,其中,澉浦以上约40-60万亩,澉浦以下为50-30万亩,这些滩地并不稳定,洪水冲失,大潮又回淤,自然平衡,对保护塘脚安全、消浪都有一定作用。但自建国以后,人口急剧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用地,人居用地,城市扩大急需土地,因此两岸地市群众迫切需要开发利用这些滩地资源。滩涂资源又是动态变化的,即围涂后又会涨出新的滩涂,以钱塘江河口为例,原90万亩滩地除全部围成后,至今(2005年)共围了130万亩,现在又新淤涨了70万亩,即在130万亩滩涂中,110万亩是新淤涨的占85%。这些土地的价值是巨大的,它在维持国土资源的供需平衡、保持人均占地、新工业园区建设、新城区的扩大都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现在“环杭州湾工业园区”绝大部分都建在新围的滩涂上,今后将有数千亿的产值在这片新的土地上。(2)、淡水资源水资源的重要性逐步被人们重视,这主要是人口的增加、城市化的普及,工业企业的发展,环境用水量日益剧增,但水质受到污染加剧了用水的困难,而钱塘江河口的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更使干旱年分供需矛盾更为突出。加上钱塘江河口的咸水入侵,每到8-11月大潮期间,杭州的供水受到咸水入侵,常年都有3-12天受到停水的威协,特殊的年份可造成120天的停水或供咸水的实例(1978、1979、1993、1995、2003年均有实例)。钱塘江河口有360亿(闻家堰断面)淡水资源,但目前的利用水量仅18亿,占5%左右,似乎用量不大,但根据最近对河口生态需水量的研究,钱塘江河口为保持海域来沙的泥沙冲淤平衡、咸量平衡,达标排放污染物的水功能稀释、扩散要求及最小生态需水量等需要,要求的水量占多年平均径流的80%,因此可用水量应控制在多年平均径流的20%。由于年际、年内供需不平衡,要保证生活、生产、环境的需水还需采取许多工程的、非工程(调度制度)措施才可得到保障,否则过多引水,会造成河床淤积、洪水位抬升、环境污染等一系列严重问题。因此合理地、有节制地、科学地利用钱塘江的水资源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生态和环境保护的要求。(3)、航运资源钱塘江河口有乍浦港、北仑港、大小洋山港等万吨及廿万吨级的港口,也正欲开发绍兴、萧山、上虞等3000吨级的出海港口,因此在钱塘江河口的治理中,既要保护好已有的万吨级港口资源,又要为新的拟计划中的中小型港口创造更好的条件。除航运资源外,钱塘江河口两岸有300km的岸线,其中因涌潮、江道不稳定的不能利用外,也有近百公里的岸线可以作为航运资源,应深水深用,浅水浅用外,还应考虑排污口、排涝闸、油管线路电缆及旅游的岸线,合理规划岸线的分类、分级使用也十分重要;(4)、旅游、古迹、文化资源钱塘江河口以其潮差大、潮流凶猛、涌潮壮观而闻名于世,世界有涌潮的Hoogly(孟加拉)、Amazon(巴西)、Seven(英国),但其潮头高均小于2m,而钱塘江河口潮头达3.5m,且有交叉潮、回头潮等景观,过去只着重防止涌潮对海塘的破坏力,现在工程技术可以修建坚固的海塘,那么保护好涌潮的自然景观就更为重要。在近期审批涉水建筑物时均十分重视对涌潮景观的影响。另外钱塘江的鱼鳞石塘也有二百年以上的历史,也是古代水利工程的伟大成就至今在发挥作用,应注意加以保护。(5)、水环境资源钱塘江河口具有潮量大、流速大的特点,因此其对污染物具有较强的稀释能力,在全流域的点源和非点源污染负荷以及海域(东海)上溯的污染物进入钱塘江后,由于潮流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环境容量,这可以缓和一定的环境压力,但这种能力是有限的,因为它的往复来回流动会有累积作用,应合理地利用这种自净能力,科学地、合理地利用是允许的。目前钱塘江河口T-P、T-N、NH3-N、油等类污染物已严重超标,CODcr(CODmn)还有一定的容量,因此当务之急是做好钱塘江河口(含杭州湾)的环境规划,论证排放口设置的布局,修复其超标部分的环境容量。此外钱塘江河口还有很丰富的潮汐能,可以开发500千瓦时2000千瓦时的大型潮汐电站,但由于潮汐能带来的环境问题(建档潮闸上下游淤积和对海洋、河口的生物资源影响较大)而几起几落,目前还不是主要的开发对象。四、治理开发方案比选及关键技术围绕开发的目标,和减小山潮水比值稳定江道等目标,钱塘江河口的治理方案在60年代即提出过:河口建闸、全线缩窄、抛潜坝等三大类治理方案,而且对实施这些方案的顾虑和关键技术问题开展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在基本探明大的方向后,从60年代末开始组织实施,在边实践边修改的40年中累积了大量的经验,现简述如下:1、治理方案的比较(1)、建闸方案由于建闸后可以切断海域来沙的供给,在上游径流的作用下,沙坎的泥沙可以被洪水冲走带入下游,因此闸上河道可以较大幅度的下切,从而可以加大水深,减少杭州等处的洪水位。上游成为无潮淡水水库可以极大限度地提高水资源利用百分数,上、下游可增加大量的土地,改善闸上的航运水深。因此这类方案曾在60年代提出的的七堡枢纽、70年代的黄湾方案以及近期的乍浦方案,长达半个世纪不断被提出。这类方案长期不能为人们认可的原因是闸下淤积和生态问题,建闸后闸下的潮量大幅度减少,相应河道断面必然大量减少,其行洪断面、航道水深、取排水口的水深、环境稀释能力等将大幅减少,从而对两岸已有的码头、取排水口、航道都构成极大的威胁。另外原来的生态平衡也会造成极大的变化,其影响程度目前尚难以准确预测,主要是这二方面的问题使得它不为人们认可和接受。(2)、潜坝方案60年代未北科院泥沙所所长方宗岱提出在尖山附近抛潜坝,坝顶高程为半潮水位,从而可削减40-50%的潮量,山潮水比值可增大1倍左右,从而降低沙坎高程,改善上游通航条件和减少盐水入侵强度,对洪水位影响也不大。但该方案长期在潮流作用下,坝体经常处于滚水的堰流状态,一旦某处溃决,修复困难且全线溃决,其风险性太大而被否决。(3)、全线缩窄方案本方案既体现了减少潮量增大山潮水比值,有削减沙坎高程的作用,又可以发动两岸群众逐步围涂取得大量的土地资源,可以稳定江道,保持改善通航条件和码头、港口资源,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开发水资源。最大的优势是可以逐步实施,逐步受益,其风险最小,而资源的各种开发利用有把握实现,对生态环境的负作用最小。综合以上三个方案以全线缩窄方案最为稳定,因此从上世纪的六十年代未,开始实施这个方案。虽然它的实施有一些变动,但主体是按此方案实施的。经过近四十年的实践,其效益是明显的,70km的河段实施了缩窄,江道相对稳定,澉浦以上110万亩土地围垦了,其土地上的产值达150亿/年(1996年),经国家、当地人民总投入仅50亿元,今后的产值还会数倍地增加。钱塘江河口地区的台风、洪水、造成的险情得到有效的控制,抢险不再被动,杭州至仓前36km的航道得到改善,世界最为壮观的涌潮景观仍然保持,古海塘也得到保持,这些成就均得到省内、国内、国际专家的一致好评。2、全线缩窄方案中的技术争议在实施全线缩窄方案前,存在一些顾虑和争议的技术问题,现在已实施40年后,一些现象可以得到证实和理论上的解释。(1)、海塘塘脚是否因缩窄被冲深危及安全明清老海塘的修建受到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木桩一般长4m,打桩设施也简陋,因此桩基高程在吴淞-4.0m左右,江道缩窄后,水流冲刷力是否加强而冲深,影响塘身安全,这是人们首先考虑到的一个问题。如图5所示 涨、落潮主槽与边滩水位与流量的补给关系涨潮时 落潮时 一般河口的河相关系是用落潮值同时反映了潮量及径流的共同作用,根据水深的河相关系为得到缩窄前、后(分别用脚标1、2表示)其水深为但缩窄后(已围除后无边滩补给),且忽略含沙量的变化显然则说明当缩窄后的潮量减少了两岸边滩的补给时,主流的水深反而会减少,比原水深浅,这就给出并不会冲深主塘的塘基反而有淤积,这一思想当时并未予以证明,而是查得到英国的隆河(Lune)因缩窄不断不冲反而淤的事实,因此当时认为缩窄不会带来大幅度的冲刷。图5 涨、落潮时水位、流量主槽补给经过40年的实践,七格、仓前、盐官的河道分别比原河宽缩窄了20、50、80%,事实上有三种情况。闸口-仓前:河宽缩窄有限1030%内,山水的冲刷作用大,潮量减少有限,河床冲深1m左右。仓前-盐官:河宽缩窄50%左右,山水冲刷有限,以潮动力为主,结果河床淤0.51.0m。盐官-尖山:河宽缩窄了5080%,滩地潮量大量减少,结果河床淤积12m。因此证明当时的决策是正确的,河床并未发生大幅度的冲刷,有冲有淤,上游径流起主导作用的冲,下游潮汐起主导作用的淤。(2)、缩窄后对洪水位的抬升是否明显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因为整治缩窄江道后在平面形态上避免了极端弯曲的河势,比较明显的降低了洪水位,另一方面是减少了两岸边滩的输水作用及造成主槽的淤积(或某些河段的冲刷)这又是抬高水位的,再是缩窄后总的河口是向下延伸,造成河口段延伸又会抬高水位。60年代对此问题的认识尚未这么全面,只研究了两岸边滩缩窄后过水面积的减少,用定床数学模型及定床比尺模型进行了计算和试验,得到此影响抬高洪水位仅0.15-0.20m左右,因此实施了缩窄方案。时至今天,已有多次洪水发生,各种江道条件也均发生,对此可以作更全面的分析和论证,我们的认识是:治江缩窄后避免了极端弯曲的河势,减少洪水0.4m,治江缩窄使两岸边滩失去衡洪能力,抬高洪水0.2m,治江缩窄使上游河床主槽冲刷,下游河床淤积。综合的结果也是抬升为主,再考虑河口的延伸等,约抬升洪水位0.4m左右。综合以上研究结果,杭州处的洪水位最终是抬升0.2m左右。这一结论还与前期洪水及径流大小有关,如果前期洪水、丰水大则抬升幅度小些,前期干旱则抬升幅度大。这一结果,与近20年的洪水位实际情况,基本是一致的。(3)、对涌潮景观的影响对于涌潮我们的认识有一个曲折的过程,70年代以前我们只看到涌潮对两岸岸滩、海塘的破坏作用,因此在治江思想上是削减涌潮、削灭涌潮,但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意识加强,应该在修好坚固的海塘后对涌潮这种宝贵的自然现象应加以保护。为此在规划江道走线、涉水建筑物如桥梁、码头都注意对涌潮潮头高度、涌潮的多样性都加强研究。总的认识是:涌潮是宏观地貌(收缩和沙坎抬升)形成的,江道缩窄使总潮量有所减少,但对单宽潮量并未减少,因此并未削减涌潮的潮头高度,相反因高水位抬升大于低潮位的抬升,多数地段潮差增大,涌潮是增加的。至于影响涌潮大小的江道条件主要受径流丰枯的影响,这是客观自然法则,并未因治江缩窄而有大的变化,相反,由于治江缩窄后,江道固定、涌潮传播时间比较固定,因而观潮时间、地点都能固定,不至于因江道摆动而左岸上看不到潮的情况(1965年-1968年盐官无法观潮,因江道主流南摆),另外交叉潮、反射潮也都能见到,至于涉水建筑物为桥梁等应注意其阻水面积应尽可能减少在3-5%以下,曾研究过沽渚大桥,可以将桥台沉在滩地以下,则阻水可在2cm人的肉眼无法区分的范围以内,这是保护涌潮景观的措施之一。3、治江缩窄工程的实施方法治江缩窄也是自然淤积概率较大的分布图中优先以围代坝,并在此基础上逐年围涂形成(见图6):初期:利用江道平面摆动的有利时期,当高滩已在规划线内时,组织群众抢围,“以围代坝”,在坝脚抛筑大量石方,以防止主流临堤时防冲之用,以后仍须不断抛石,守住主流临江时的淘刷,这是十分难巨的任务。在堤线的定位上一定要做到“围涂服从治江”和“治江结合围涂”,不能因暂时有大片滩涂而任意改动规划线。中后期:当高滩已经用完,则应自上而下,控制落潮流,按规划线的方向和要求抛筑丁、图6 高滩保存几率等值线图及规划堤线顺坝,使其丁顺坝的隐敝区形成回流淤积区,逐步淤高,在曹娥江口的控制出口方向两岸抛坝及尖山河段海宁围区都是比较成功的范例,通常顺利时可以做到顺坝抛到哪里就淤到哪里,一般由低滩到中高滩只要半年到10个月的时间,月淤积厚度为0.5-1m,开始多,半潮以后逐步减少。整个治江围涂以1965至1975年45万亩,到1985年为70万亩,到2005年为110万亩(含杭州湾为130万亩)。图7 钱塘江河口段分片围涂治江进展图五、实施整治效果的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钱塘江治江经历了半个世纪,它的效果如何,它包括自然条件的变化和社会经济的变化。应该作出客观的分析。1、自然条件的变化(1)、控制了河道的平面大幅度摆动,改善抢险和排涝条件从1965年的治江围涂至今,闸口至尖山长约90km的河道基本上接近规划堤线,使原来320km宽的河段逐步缩窄为1.29km宽的河道,这样江道的平面摆动幅度大为降低(图8)。其作用是江道固定后,南北全线的抢险局面比较固定,只要守住节点即比较安全,其次是两岸的排涝闸如谭家埭闸、上河闸、下河闸、六工段、十七工段等闸下河道缩短了且比较固定,排涝水流条件改善且稳定,不再会因淤积而丧失排涝能力,同时也达到高、低潮位变幅相对减少等目的。各段缩窄程度是:仓前以上,由5km减为1.5km宽(指两岸堤间距离);盐官-仓前,由5-10km截为2km;盐官-尖山,由10km-20km减为3-9km。尖山以下尚待继续整治。图8治江围涂后主流变化(2)、沙坎的顶点高程有小幅下降,顶点的平面位置逐步下移。由于口门澉浦断面大潮潮量由40亿m3,减少为30亿m3;中潮潮量由30亿m3,减少为23亿m3;小潮潮量由20亿m3,减少为15亿m3。其他断面也相应减少。因此山潮水比值由0.03减为0.02左右,从4、7、11月的水下地形图(见图3-c)查明,一般在4、11月的纵剖面图看,沙坎高程和形态变化不大,但7月的纵剖面图则顶点下降11.5m,沙坎顶点下移10km左右,还是比较明显的,全年平均则幅度不大,这与原预测的基本一致。(3)、潮汐特征值的变化由于缩窄,潮波特性的反射加强,按动能转化位能的原理,高潮位普遍增加,低潮位则因江道冲淤变化而有下降或抬升,表4是用治江前、后各5年平均大潮(即一个潮汐中前10个大潮的平均值计算)的对比(图8)。表4潮汐特征变化站位乍浦澉浦盐官仓前七堡闸口高潮抬升(m)0.20.350.450.60.800.60低潮抬升(m)00-0.80.10.200.20潮差增加(m)0.20.35-0.350.50.600.40涨潮历时00:100:200:300:250:20潮汐变化在年内的各月分布不同,其中47月因受洪水的影响变化不大,810月,普遍的是大、中潮增加明显,小潮增加很少,呈“开口型”(见图9),而11月至3月则是中、小潮差别不大,大等潮差别明显。图8 各站分时期潮汐特征三年均值变化图图9 七堡站治江围涂前后历年712月各月最大潮差频率曲线总的来讲,高潮位有逐年各站均呈抬升趋势,低潮位也抬升,但幅度小,而潮差呈增加的趋势,这是缩窄后潮波反射的必然结果。以上的变化不仅观测为此,用定床数学模型也可以得到验证。其他潮量的变化总的是减小的(图10),上游闸口、七堡同潮差减小不大,但因潮差增大,潮量总体上增大,而下游各站潮差虽然增大,但潮量仍然位减少。图10 各站治江围涂前后潮差一潮量关系线(4)、盐水入侵的变化盐水入侵受到潮差、潮量、径流等多个因素的影响,对此曾做过多次数学模型的验证,并对新安江水库径流的增加和下游河口治理缩窄对杭州各取水口氯度最大值、平均值和最大超标时间的影响(见表5)。表5 建库、治江前后15天氯度对比情况闻堰珊瑚沙闸口南兰桥七堡治江、建库前连续超标(d)910111314半天超标(d)1113141515最大值(mg/L)26003400398046004800同日最小值(mg/L)6501190139019702000建库后治江前连续超标(d)00.50.6610半天超标(d)0.38.891214最大值(mg/L)466900128717703202同日最小值(mg/L)69110153281580建库后治江后连续超标(d)0.61.26910半天超标(d)910111414最大值(mg/L)8111736210627302880同日最小值(mg/L)11212287499860:本组计算条件为:以1994年9月1210月5日状况为建库、治江后实况,建库后,治江前七堡潮差减少0.7m,治江、建库前除潮差减少0.7m外,流量也减少200m/s。由表知:治江围涂由于使七堡的潮差增大了0.70m,使其潮量增加,盐水入侵是加强的;新安江水库径流增加约200m3/s,对咸水入侵的减缓作用巨大;特别是杭州河段综合二个主要因素的结果,还是新安江水库建造后增大枯水流量作用大于围涂的负作用,最终对杭州以上河段在防咸作用巨大。其他关于涌潮景观的变化前文已有论述。2、社会经济的变化钱塘江河口的治理经历了半个世纪的艰辛努力,社会经济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简述如下:(1)、直接经济价值的对比,见下表知产出远大于投入。投入产出60年代国家投入0.04亿/年70年代农业0.5亿/年,工业10亿/年群众投入0.1亿/年养殖1.0亿/年,共11.5亿/年30年共计4.2亿30年按20年计为230亿(前10年不计)90年代国家投入5.6亿95年萧山、绍兴、上于产值150亿/年群众投入20亿按10年计1500亿合计35亿共计1730亿(2)、河道整治的效益防洪、防台的安全由于是逐步提示,有二线、三线海塘的存在、大大增加了其安全的程度,减少了海塘的维修费,为按0.2亿/年计,则20年的维修费为4亿元,而防洪损失(经济价值)平均达10亿/年,计20年为200亿。 河道堤防的安全使社会经济基本建设更加稳定、安全。 河道向更稳定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如涉水建筑物的建设都可减少风险,对城市、环境、交通、能源、许多部门都是有利的。(3)、土地资源的增加对稳定国土面积,发展工业新园区具有战略价值,它的价值是无法比喻的。浙江省人多地少,近年因人居用地、城市发展基本建设用地,损失土地面积巨大(达数百万亩),今后仍有损失,为稳定基本农田面积及缓和用地紧张,浙江省最具战略意义的是新围滩涂面积,这里水资源丰富,与城市近,环境条件好,环杭州湾的新工业园区都在这一带发展,其土地的开发投入为0.52万元/亩,而目前的土地实际价值是210万元/亩,相距45倍。按10万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