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七年级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C卷_第1页
江苏省七年级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C卷_第2页
江苏省七年级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C卷_第3页
江苏省七年级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C卷_第4页
江苏省七年级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C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1 页 共 13 页 江苏省七年级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江苏省七年级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C C 卷卷 一 一 选择题选择题 共共 2525 题 共题 共 5050 分分 1 2 分 下图是一种简单的乐器骨哨 最早发明这种乐器的是 A 北京人 B 山顶洞人 C 半坡人 D 河姆渡人 2 2 分 同学们开展模仿 北京人的一天 的体验活动 在活动场景中 与史实不相符的是 A 制造和使用工具 B 过着群居生活 C 用圆形方孔铜钱购物 D 烧烤食物 3 2 分 山顶洞人比北京人 幸福 多了 因为他可以 吃到水生动物 用骨针缝兽皮御寒 佩戴珠串装扮自己 自己取火 可以吃到熟食 A B C D 4 2 分 按因果关系排列下列事件 生产发展 阶级产生 贫富分化 私有财产出现 第 2 页 共 13 页 A B C D 5 2 分 原始农耕生活时 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原始居民的典型代表是 A 北京人 河姆渡原始居民 B 元谋人 半坡原始居民 C 山顶洞人 大汶口原始居民 D 河姆渡原始居民 半坡原始居民 6 2 分 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的是 A 学会用火 B 使用磨制石器 C 原始农业的兴起 D 原始宗教信仰和艺术的出现 7 2 分 央视热播纪录片 舌尖上的中国 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 一个馒头 到各种小吃 全方位展示了 中国人的日常饮食 米饭 永远都是江南餐桌上最后的主角 有可能最早享用米饭的古人是 A 元谋人 B 北京人 C 半坡人 D 河姆渡人 8 2 分 绵阳是 丝绸之母 嫘祖的故乡 传说螺祖是黄帝的元妃 据此可以推出的结论是 A 四川地区已经出现手工业 第 3 页 共 13 页 B 当时已经建立了国家 C 黄帝主要活动于四川地区 D 禅让制度已经被破坏 9 2 分 民以食为天 从野食充饥到农耕种植是人类生活史上的飞跃 下列居民中种植粟的是 A 北京人 B 半坡人 C 元谋人 D 河姆渡人 10 2 分 考查历史遗址是史最直观的方法 下面是保留了我国原始社会人类生活的遗址 依据时间先后顺 序排列正确的是 山顶洞人遗址 元谋人遗址纪念碑 北京人遗址 河姆渡遗址 A B C D 11 2 分 中国有名的 瓷都 是景德镇 著名的陶器有唐三彩等 其实 早在几千年前 有个地方的居民 就已懂得烧制大量的彩陶 你知道是哪个地方吗 A 元谋 B 半坡 C 北京 D 河姆渡 12 2 分 距今约六七千年前 氏族聚落已在中华大地星罗棋布 代表当时生产力最高水平的生产工具是 第 4 页 共 13 页 A 打制石器 B 磨制石器 C 铁农具 D 曲辕犁 13 2 分 假如你穿越时空隧道 去体验半坡居民的原始农耕生活 下列你不能够体验到的是 A 吃上用陶器煮熟的肉 B 穿简单缝制的衣服 C 用石刀收割水稻 D 住在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中 14 2 分 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 人文始祖 的是 A 炎帝和黄帝 B 尧 C 蚩尤 D 禹 第 5 页 共 13 页 15 2 分 下列原始居民中 已开始从事农耕的有 北京人 山顶洞人 半坡人 河姆渡人 A B C D 16 2 分 如何治理水患现在仍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我国历史上最早成功治理黄河水患的英雄是 A 禹 B 勾践 C 李冰 D 夫差 17 2 分 少康复国 之战发生在潍北大地上 对 复国 理解准确的是 A 恢复夏朝的统治 B 恢复商朝的统治 C 恢复周朝的统治 D 恢复秦朝的统治 18 2 分 华夏族的主干是我国哪一民族 A 回族 B 汉族 C 藏族 D 蒙古族 19 2 分 帝王世代沿袭的王位世袭制在中国延续了近四千年 父子相传 兄终弟及 对中国社会影响深 第 6 页 共 13 页 远 这种制度开始于 A 尧传位于舜 B 舜传位于禹 C 禹传位于启 D 姬昌传位于姬发 20 2 分 最能代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音乐文化已达到很高水平的是 A 编钟 B 铜钟 C 七孔骨笛 D 陶埙 21 2 分 下列生产工具发明的先后顺序 排列正确的是 A B C D 22 2 分 有学者曾说 商代的文化实在是一个灿烂的文明 下列能说明这句话的是 青铜制作工艺高超 创制了比较成熟的文字 广泛应用铁制农具 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 A 第 7 页 共 13 页 B C D 23 2 分 下列手工业在我国兴起最早的是 A 冶铁 B 青铜制造 C 造纸 D 印刷 24 2 分 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指 A 铁器的使用 B 牛耕的使用 C 封建制的确立 D 水利工程的修建 25 2 分 对内重用管仲整顿朝政 对外提出 尊王攘夷 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的是 A 齐桓公 B 晋文公 C 周武王 D 楚庄王 二 二 综合题综合题 共共 3 3 题 共题 共 7575 分分 26 20 分 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 巩固统一 维护社会稳定 有利于中华文明的绵延不绝 阅读下列材 料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历史朝代 时期 更替示意图 部分 第 8 页 共 13 页 西周 春秋 秦朝西汉 材料二 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 巩固疆土 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 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 建立诸侯国 摘自部编 中国历史 第一册教材 材料三 秦朝统治者 为了有效地维系 大一统 对文字 货币 度量衡进行了选择 用以规范 秦 以后 即使是在分裂割据的年代里 追求统一仍始终是各族统治者和民众的共同政治理念和奋斗目标 大一统 之梦 1 材料一示意图中的 处应该填写的朝代 时期 分别是什么 2 材料二体现了西周的哪一制度 依据材料回答周王实行该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3 材料三中 秦朝统治者 用以规范 的文字和货币分别是什么 汉武帝时期 为加强大一统在政治上采 取了怎样的措施 4 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指出中国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是什么 27 50 分 物久则废 器久则坏 法久则弊 改革创新历来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精神财富 请阅读材料 探究下列问题 政治篇 材料一 管仲相桓公 霸诸侯 一匡天下 论语 及秦孝公用商君 坏井天 开阡陌 急耕战之赏 倾邻国而雄诸侯 至于始皇 遂并天下 汉书 食货志 如果说从平城到洛阳的北魏是汉化先行者 那么西魏 北周就是追随者 北周政权折射出中华民族历史重 新走向全国统一 建立在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使上 简明中国史读本 经济篇 第 9 页 共 13 页 材料二 如下图 春秋战国时期的农具和穿有鼻环的牛尊 思想篇 材料三 如下图 教育篇 材料四 魏晋以来 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权贵子弟无论优劣 都可以作官 许多出身低 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 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五 中国进入近代以后 剧烈的社会大变动迫切需要大批与时代相适应的人才 而科举制度依旧执迷 于八股文 小楷试帖 所取之人内不能兴国安邦 外不能御侮抗敌 杨齐福 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1 材料一中三在则史料依次反映了我国古代史上三次政治改革 其中第一次改革有何历史影响 概括第二 三则史料 指出这两次改革历史作用的相同之处 2 材料一中三在则史料依次反映了我国古代史上三次政治改革 其中第一次改革有何历史影响 概括第二 三则史料 指出这两次改革历史作用的相同之处 第 10 页 共 13 页 3 从材料二的图片中 你能获取什么历史信息 该现象的出现有何作用 4 从材料二的图片中 你能获取什么历史信息 该现象的出现有何作用 5 材料中三幅图片反映了中国近代前期的三场重要运动 请写出其中一次运动的名称及其对思想解放的积 极影响 6 材料中三幅图片反映了中国近代前期的三场重要运动 请写出其中一次运动的名称及其对思想解放的积 极影响 7 为改变材料四所反映的弊端 隋文帝和隋炀帝各采取了什么措施 8 为改变材料四所反映的弊端 隋文帝和隋炀帝各采取了什么措施 9 针对材料五所反映的现状 晚清政府是如何变革教育 培养与时代相适应的人才的 10 针对材料五所反映的现状 晚清政府是如何变革教育 培养与时代相适应的人才的 28 5 分 读图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材料四 1 说说材料一中北京人当时生产生活的情况 2 材料二画像石上的人就是古史传说中的谁 他和神农氏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被尊奉为什么 3 材料三中甲骨上的文字最早出自哪一朝代 4 材料四中的青铜器出土表明两千多年前我国的音乐文化已达很高水平 写出其名称 第 11 页 共 13 页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一 一 选择题选择题 共共 2525 题 共题 共 5050 分分 1 1 2 1 3 1 4 1 5 1 6 1 7 1 8 1 9 1 10 1 11 1 12 1 13 1 14 1 1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