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导学案.doc_第1页
《咬文嚼字》导学案.doc_第2页
《咬文嚼字》导学案.doc_第3页
《咬文嚼字》导学案.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祁东一中高二必修五第三单元导学案咬文嚼字导学案年级:高二 编写:管彩虹 审定:高二语文备课组 日期:2013年10月【学习目标】知识教育目标: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文章内容,理出作者观点。能力培养目标:品味佳句,培养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 德育渗透目标:体会在文学创作、阅读中“咬文嚼字”的作用与意义,培养学生在阅读与写作中具备“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学法指导】课前预习、讨论交流、质疑对抗、小结归纳、反思感悟【重难点预测】培养求真求是“咬文嚼字”的精神。借鉴本文的分析方法,培养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并运用到写作中去。【知识链接】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1897年9月19日生,先后留学英国,法国。1933年秋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任教,并曾任四川大学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教务长、北京大学文学院代理院长。新中国成立以后,朱光潜一直是北京大学教授。文艺心理学和诗论是朱光潜1933年回国以前的代表作。1933年回国之后,在执教之余,继续从事美学和文学研究工作。文章分别收入孟实文抄(后略作增删,改名为我与文学及其他和谈文学)中。新中国成立后,朱光潜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在一系列重大美学理论问题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成为美学界一个重要流派的代表。此外还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学习过程】一、 导入课文一提到“咬文嚼字”这个词,人们往往会觉得这是对有些人为了卖弄学问而在某些字句上故意纠缠的极大讽刺,很少会想到有什么积极意义。的确,如果你查词典,你会发现词典上的三个解释无一不含贬义。而今天,当你读过了朱光潜先生这篇咬文嚼字,你会发现,这个成语被赋予了一种新的含义,它对我们养成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二、基础过关1.给下列字注音锱铢( )( ) 镞( ) 岑寂( ) 尺牍( )斟酌 ( )( ) 乘( ) 蕴藉( ) 付梓( ) 茗烟( ) 咬文嚼字( )2.解释词义咬文嚼字:索然无味: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点铁成金:锱铢必较:三引导自学1.、阅读全文,回答以下几个问题,理清整体思路。 (1)我们常用的“咬文嚼字”是指什么?朱光潜先生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不同?(2)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每段的关键句,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第五段: 第六段: 第七段: 第八段:(3)上面八段哪些段落又讲了同一个道理,可以归结为一部分?讲了什么道理?2、作者在论证“咬文嚼字”的过程中运用了丰富的材料,下列材料分别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试分别加以概括,完成下列表格。例子分析道理“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修改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修改“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3.再次整理文章思路,完成下列结构示意图。 咬文嚼字 是什么? 不同, 不同 与 关系密切 不同, 不同 不同, 不同 为什么? 善用联想意义, 文字有 意义和 意义 滥用导致 怎么样? 目的: 五、归纳小结文字和思想感情密切联系。所以我们在阅读中,要品味语言,在其基础上品味语言背后的思想感情。在写作中,时时咬文嚼字,推敲语言,从根本上调整思想感情,从而使语言与思想感情完全吻合,使作品达到最佳。六、运用实践。运用“咬文嚼字”这一标准,对下列几个练字练意的例子,学着朱光潜先生的做法,咬出感情,嚼出味道来。春风又“到”江南岸/春风又“绿”江南岸 红杏枝头春意“闹”/红杏枝头春意“浓”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前夜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七:延伸阅读不求甚解 马南邨(cn)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末,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