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精品学案 3.6我们的中华文化 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精品学案 3.6我们的中华文化 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精品学案 3.6我们的中华文化 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精品学案 3.6我们的中华文化 新人教版必修3_第4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精品学案 3.6我们的中华文化 新人教版必修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六课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我们的中华文化 高考考点 1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2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3 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考查重点 1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2 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关注热点 1 文化走出去 活动 所展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 展示中国新形象 2 海峡两岸的文化 经济等交流活动 Error 我们的中华文化 源远流长 见证 汉字 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史书典籍 中华文化 1 一脉相传 的重要见证 创造 新辉 煌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 2 马克思主义的指引 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 博大 精深 独特性 文艺 在世界文艺宝库 中占有重要位置 科技 中国的科技长期 处于世界的前列 区域性 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 的 3 区域特征 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 又保持特色 民族性 中华文化呈现多种 4 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中华各民族文化既有共性 又有 5 各自的民族特性 2 特别提醒 1 源远流长是从纵向角度说的 是指历史悠久 没有中断 博大精深是指内涵 丰富 2 注意区别文字与汉字地位作用的不同表述 3 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原因 名师点睛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的原因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中华文化的区域性 中华文化的民族性 状元笔记 1 速记 2 图解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图示 考点一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复习本考点 要求识记中华文化的两个特征 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具体体现 阐释中华 文化与各民族文化间的关系 知识梳理 1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1 汉字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 文字的发明 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 标志着人类进入文 明时代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 传承中华文明 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 通用 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3 2 史书典籍 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 规模之大 存留之 丰为世界所仅有 2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 1 独树一帜 独领风骚 独特性 独树一帜的文学艺术 历史悠久 内涵丰富而绚丽 风格鲜明而独特 独领风骚的科学技术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 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2 一方水土 一方文化 区域性 区域文化形成的原因 我国幅员辽阔 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 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受 历史 地理等因素的影响 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 借鉴 吸收 既渐趋融合 又保 持着各自的特色 3 中华之瑰宝 民族之骄傲 民族性 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 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 彩纷呈 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重点突破 1 比较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关系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侧重 点 不同 侧重于从纵向 从动态上即从中华 文化发展的轨迹上说明中华文化的 特点 侧重于从横向 从静态上即从中华 文化的内涵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 表明中华文化内涵丰富 范围广阔区别 见证 不同 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 长的重要见证 我国的文学艺术 科学技术是中华 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 联系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原因 2 辨别 中华文化 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 中华文化区域文化民族文化 区 别 概 念 是中华民族所创造的区别 于其他民族而独具特色的 文化形式 它表现为中华 民族所具有的共同的价值 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 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特定 文化内涵 以一定的物质 文化和精神文化或遗存物 所谓民族文化 就是具有 共同语言 共同地域 共 同经济生活 共同心理素 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在历史 4 观念 思维方式 心理状 态 精神面貌等思想文化 方面的特征 构成这一地区的文化中心 经过一定的开发而形成的 具有该地区特点的文化 和现今所创造的能够代表 其共同特点的文明成果的 总和 特 征 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的特征 具有地域性特征 即具有 明确的地理范围 是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 涵延性与主导性的统一 兼容性与选择性的统一 联系 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 从大的视野看 中华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一部分 从小的 视野看 中华文化又可分成若干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 从世界角度看 中华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种 是中华民 族所创造的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而独具特色的文化形式 从中华文化内部看 中 华文化呈现出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 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 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 二者既相联系又相区别 同一民族可以生活在不同区域 这样同一民族可以表现为不同的区域文化 比如同是汉族的齐鲁文化和中原文化 不同民族可以生活在同一区域内 这样不同民族文化相互融合 就会呈现共同的 区域性特征 比如滇黔文化就是由若干不同的民族文化组成的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这一考点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在考查时通常会以中华 文化发展的历史为背景材料 源远流长是指历史悠久 是中华文化的纵向特征 博大精深是 指内涵丰富 是中华文化的横向特征 这些特点需要考生理解记忆 并能够在实际中准确运 用 命题角度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预测题型 选择题 典例 1 2011 广东文综 31 4 分 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强弱是动 态的 可以浮动的 但是民族的文化却是自己国家永远的一张王牌 尤其是拥有五千年历史 的中国 这段话的合理内涵有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文化有顽强的生命力 传统文化不因时而变 文化与经济相互 促进 A B C D 5 解析 该题考查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 反映了中华文化的特征 符合题意 反映了中 华文化的力量 符合题意 表述错误 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答案 A 命题角度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预测题型 选择题 主观题 典例 2 2010 江苏单科 我国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秀文 化成果 如藏族的 格萨尔王传 蒙古族的 江格尔 和柯尔克孜族的 玛纳斯 等一直 流传至今 这些文化成果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这表明 中华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各民族文化的差异逐 步消失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A B C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文化的有关知识 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点 这些文化成果都是中华 文化的瑰宝 本身表述错误 违背了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则 故选 C 答案 C 对应训练 训练 1 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 源远流长 一脉相承 的是 发源于黄河 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至今仍存 今天的汉字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北宋时的 资治通鉴 为后世所传播 被统治阶级所借鉴 我国民族众多 方言也较多 A B C D 解析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 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至今仍存 是从时间历程上证 明 汉字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的 是从汉字上证明 资治通鉴 为后世所传播是从史书典 籍上证明 我国民族众多 方言也较多 体现的是文化的多样性 不符合题干要求 故选 C 项 答案 C 训练 2 2010 广东文综 当前 在大力弘扬中华文化过程中 广东省重点打造 岭南文 化 活力商都 黄金海岸 美食天堂 四大品牌 这表明 A 地域文化具有各自的特色 B 地域文化都是在本地域独立形成的 C 地域文化之间没有共性 D 中华文化在性质上是全国地域文化的总和 6 解析 本题以广东省打造地域品牌文化为切入点 考查地域文化的有关知识 抓住题干中的 关键句 广东省重点打造 四大品牌 不难选出 A B C D 都是错误观点 答案 A 训练 3 清明节不能只当成是扫墓的节日 我国有些地方的清明节还有与众不同的风俗 如有的地方清明节有采地菜 做米果 吃青团的习俗 还有的地方有在清明节放风筝的习俗 人们把灾祸疾病都写在风筝上 然后放飞 此外还有植树 荡秋千等 这说明 一方水土 一方文化 各地区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各民族文化具有中华文化的 共性 各民族文化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作出了贡献 A B C D 解析 材料主要说明不同区域的文化具有各自的特色 均不符合这一主旨 故正确答案 选 A 答案 A 考点二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复习本考点 要求掌握包容性的内涵 理解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懂得中华文化包容性的作 用 知识梳理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 地位 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得益于它的包容性 2 含义 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所谓 求同存异 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 所谓 兼收并蓄 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 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3 作用 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 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 化的理解 重点突破 1 辨析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就是指我们的优秀文化能被其他民族文化吸收 借鉴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前者指它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 后者 指它能吸收 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故包容性不只指向兼收并蓄 而且兼收并蓄指 向的是中华文化吸收 借鉴其他民族的文化 不是中华文化被其他文化所吸收 7 2 提醒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中华文化面临西方文化的侵蚀 冲击 面对侵蚀 冲击 中华文化要发扬其 包容性 的特点 既要 求同存异 又要 兼收并 蓄 在文化交往中既要与其他各国的文化和睦相处 又要吸收 借鉴其他各国文化中的积 极成分 同时必须坚持文化发展的独立性 这样中华文化就不会走向衰落 而会走向辉煌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 也是 考试大纲 规定的重要考点 在 高考中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中华文化能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就是其特有的 包容性 在高考试题中一般不会单独考查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而是结合其他内容进行综合考 查 考生在复习这一考点时应重点把握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这两个知识点 命题角度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预测题型 选择题 主观题 典例 2011 福建文综 39 1 8 分 材料 郑和七下西洋 祈 和顺万方 共享太平之福 同时进行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朝贡贸 易 林则徐冷眼向洋看世界 魏源主张 师夷长技以制夷 孙中山考察各国兴衰 指出 国力之盛衰强弱 常在海而不在陆 早期西方海上列强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性贸易争夺海外市场和资源 大力开发和经营海洋 美国海权论创始人马汉指出 所有帝国的兴衰 决定性因素在于是否控制了海洋 21 世纪是海洋的世纪 中国以博大的胸襟面向世界 主张推动建设持久和平 共同繁荣的和 谐世界 根据材料所给的信息 请你运用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知识 就树立正确的海洋意识提出建议 8 分 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掌握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的相关知识 然后依据此题所赋分值分两个方 面作答 一是求同存异 二是兼收并蓄 最后结合材料与教材原理分析论述 答案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要求我们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 求同存异 建设和谐海洋 推动建设持久和平 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要求我们在文化交 流中兼收并蓄 吸收 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批判地吸收西方海洋文化中的积极因 素 反对海洋霸权主义 对应训练 训练 2010 福建文综 福建惠安女服饰以其 花头巾 短上衣 银腰带 大筒裤 的 特色 在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 它适应当地劳动的需要 汲取了闽越文化 中原 8 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精华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 这体现了 A 传统服饰文化对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产生影响 B 继承传统文化必须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生活中的作用 C 服饰文化使中华文化呈现出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D 坚持文化的包容性是形成和保持文化特色的重要因素 解析 汲取了闽越文化 中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精华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 说 明坚持文化的包容性是形成和保持文化特色的重要因素 D 切题 答案选 D A B C 本身正 确 但均不符合题干要求 故排除 A B C 答案 D 考点三 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了解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理解中华文化和中华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 懂 得发展民族文化尤其是少数民族文化的意义 知识梳理 中华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 1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 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中华各民族的 文化 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 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2 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 相互促进 共同熔铸了中华文化 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都是中华文 化的瑰宝 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3 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 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重点突破 中华文化民族性的两个思维误区 在中华文化的民族性问题上 基本存在着两个思维误区 一是认为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 化的丰富色彩 民族不同 民族文化的色彩就不同 二是认为既然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 的组成部分 那么各民族文化就是相同的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 中华文化也呈现多 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但不等于民族之间文化无共性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 既有自己的民 族特性 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 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 相互促进 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 文化的瑰宝 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9 本考点在高考中的地位一般 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命题角度 中华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 预测题型 选择题 主观题 典例 56 个民族 56 枝花 56 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56 种语言汇成一句话 爱我中华 从文化上看 56 种语言汇成一句话 爱我中华 体现了 A 我国各民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 B 我国各民族人民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C 我国的汉族文化取代了少数民族文化 D 中华文化比少数民族文化优越 解析 56 种语言汇成一句话 爱我中华 体现了我国各民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 和归属感 因此答案应选 A 项 B 项不符合题意 C D 项表述错误 都应排除 答案 A 对应训练 训练 2011 课标 39 3 阅读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妈祖被誉为 海上女神 传说妈祖姓林名默 宋代时出生在湄洲湾畔 今福建省莆田市境内 她一生救急扶危 行善济世 妈祖去世后 人们在湄洲岛建庙祭祀 宋元以后 随着闽南海 上贸易和渔业不断发展 船工渔夫越来越多 妈祖信仰越传越广 妈祖从湄洲逐渐走向世界 据统计 目前世界上有妈祖庙 5 000 多座 其中中国台湾 800 多座 港澳地区 50 多座 遍 布 20 多个国家和地区 信奉者 2 亿多人 每逢妈祖出生和升天纪念日 福建 台湾 香港 澳门等地都隆重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弘扬妈祖信俗蕴涵的传统美德 促进文化交流 近年来 到湄洲来祭祀妈祖的台湾同胞 香港同胞 澳门同胞和海外华裔 华侨越来越多 妈祖文化 日益成为凝聚华人 华侨的重要精神纽带 2009 年 妈祖信俗被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结合材料并根据所学的文化生活知识 就如何更好地发挥妈祖文化的作用提出两条建议 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 更好地发挥妈祖文化的作用 该怎么办 然后根据要求提出两 条及以上建议即可 此题具有开放性 答案 挖掘妈祖文化蕴涵的传统美德 促进思想道德建设 发挥妈祖文化的凝聚作用 促进 两岸文化交流 扩大妈祖文化的影响 扩大中华文化在全球的影响 赋予妈祖文化新的时代 内容 更好地发挥其精神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