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七年级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I)卷新版_第1页
河北省七年级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I)卷新版_第2页
河北省七年级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I)卷新版_第3页
河北省七年级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I)卷新版_第4页
河北省七年级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I)卷新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1 页 共 12 页 河北省七年级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河北省七年级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I I 卷新版 卷新版 一 一 选择题选择题 共共 2525 题 共题 共 5050 分分 1 2 分 爱美之心远古就有之 下列我国远古人类当中 懂得爱美的是 A 蓝田人 B 北京人 C 山顶洞人 D 元谋 2 2 分 北京人已具备了人类的基本体质特征 但仍保留着一些猿类的特点 其中与现代人存在明显差别 的是 A 上肢 B 大脑 C 下肢 D 个子 3 2 分 某校历史学习小组要考察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原始人类生活遗址 他们应该去 A 北京周口店 B 云南元谋 C 浙江余姚 D 陕西西安 4 2 分 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是 A 元谋人 B 北京人 C 半坡人 第 2 页 共 12 页 D 河姆渡人 5 2 分 在以下各项内容中 山顶洞人与北京人最明显的区别是 A 会直立行走 B 手脚分工 C 过群居生活 D 懂得人工取火 6 2 分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北京人特征的是 A 使用磨制石器 B 过着群居生活 C 会使用火 D 能直立行走 7 2 分 北京人是生活在距今约 70 万 20 万年的远古人类 以下特征哪些是他们的 直立行走 使用磨制石器 使用打制石器 使用天然火 过群居生活 A B C D 8 2 分 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 最有力的证据是中国原始人类的 A 传说 遗址 B 化石 遗址 C 遗物 记载 D 传说 记载 第 3 页 共 12 页 9 2 分 已经懂得人工取火远古人类 A 山顶洞人 B 元谋人 C 蓝田人 D 北京人 10 2 分 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业生产区域位于我国的 A 黄河流域 B 长江流域 C 珠江流域 D 辽河流域 11 2 分 炎帝和黄帝被称为中华民族始祖 所以中国人和海外华人 自称为 A 华夏子孙 B 伏羲子孙 C 炎黄子孙 D 黄帝子孙 12 2 分 第一次踏上这块土地 小敏惊讶的发现 除了是祖国境内最早人类的故乡 它竟然还集中了另外 两大世界级品牌资源 石林地质公园和恐龙公寓 小敏踏上的这块土地是 A 陕西西安 B 山东大汶口 C 云南元谋 D 浙江河姆渡 13 2 分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据考古发现 下列遗址的原始居民中最早种植粟的是 第 4 页 共 12 页 A 云南元谋 B 北京周口店 C 浙江余姚 D 陕西西安半坡 14 2 分 暑假期间某学校组织同学们去古城西安旅游参观 在这里 同学们可以看到的远古人类遗迹是 A 元谋人遗迹 B 大汶口遗迹 C 半坡氏族遗迹 D 河姆渡氏族遗迹 15 2 分 传说华夏族的始祖教人们挖井 我们已经从考古中得到验证 河南汤阴和洛阳等地 发现了距今 数千年的水井遗迹 这说明 A 传说是不可信的 B 传说都是历史事实 C 传说中有些资料是可靠的 D 传说太夸张 应该完全否定 16 2 分 传说在黄帝之后 部落联盟中部落首领更替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A 舜 尧 禹 B 尧 舜 禹 C 禹 舜 尧 D 舜 禹 尧 17 2 分 2015 年 4 月 5 日 乙未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省黄陵县黄帝陵揭幕 来自海内外的万 余中华儿女代表参加典礼 下列有关黄帝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第 5 页 共 12 页 A 建造宫室 车船 制作兵器 衣裳 B 让部下发明文字 历法 算术和音乐 C 他是传说时代的治水英雄 D 妻子嫘祖发明养蚕抽丝技术 18 2 分 被称为 人文始祖 的是 尧 黄帝 炎帝 禹 A B C D 19 2 分 史记 五帝本纪 中记载 尧知子丹朱之不肖 不足授天下 于是乃权授舜 这一描写反映的 政治制度是 A 禅让制 B 世袭制 C 宗法制 D 分封制 20 2 分 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的代表是 A 河姆渡原始居民 B 半坡原始居民 C 大汶口原始居民 D 山顶洞人 21 2 分 我国水稻栽培历史悠久 水稻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被列为五谷之首 袁隆平先生成功培育出优质 杂交水稻 为人类解决 温饱 问题作出重大贡献 目前已知水稻种植最早出现于下列哪一地区 第 6 页 共 12 页 A 黄河中游 B 长江下游 C 珠江三角洲 D 辽河流域 22 2 分 对半坡原始居民的叙述 错误的是 A 距今约六千年 生活于今陕西西安附近的半坡村 B 他们培植出了世界上最早的农作物 水稻 C 他们饲养的动物主要有猪 狗等 D 他们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 23 2 分 原始人从住山洞到自己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 发生这种变化 最根本的原因是 A 人们学会了建造房屋 B 人们认识到住房子比住山洞舒适 C 生产力发展了人们学会了农耕 有了稳定的生活来源 D 随着人口的增加 山洞不够住了 24 2 分 有人说 读懂中国 必须先读懂中国传统文化 读懂中国传统文化必须先触摸中国的彩陶 下列远古居民中能够制作彩陶的是 A 河姆渡居民 B 半坡居民 C 山顶洞人 D 北京人 25 2 分 2015 年 11 月 7 日 两岸领导人在新加坡进行 世纪之握 如图 台湾领导人马英九先生致辞 说 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 都是炎黄子孙 两岸人民都是 炎黄子孙 是因为 第 7 页 共 12 页 A 两岸人民都是黄皮肤的黄色人种 B 炎帝和黄帝联合战胜了蚩尤 C 炎 黄二部族的联合形成后来华夏族的主体 D 中华民族的团结友爱传统 二 二 填空题填空题 共共 2 2 题 共题 共 8 8 分分 26 2 分 图 1 是 居民房屋复原图 图 2 是 原始居民房屋复原图 27 6 分 请将相应内容的字母填在横线上 A 懂得人工取火 北京人 B 会保存火种 半坡原始居民 C 最早使用火 元谋人 D 能制造色彩鲜丽的彩陶 山顶洞人 E 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禹 F 领导人民治水 与群众同甘共 河姆渡原始居民 三 三 判断题判断题 共共 1 1 题 共题 共 2 2 分分 28 2 分 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的是半地穴式的房子 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粟 错误 改正 第 8 页 共 12 页 四 四 综合题综合题 共共 2 2 题 共题 共 4242 分分 29 22 分 神话与传说 一个偏重于人神起源万物初始的来历 一个偏重于口头流传的关于世界来源及英 雄故事的说法 考古发现时我们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历史研究就是探究历史的真相 请你观察下列图 片后思考问题 图 1 半坡人面鱼纹盆 1955 年陕西西安半坡出土的陶器 图 2 女娲补天的传说 出自古书 淮南子 图 3 河姆渡猪纹陶钵 1973 年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黑陶猪纹钵 请回答 1 图 1 图 3 属于史料类别的哪一类史料 A 实物史料 B 文献史料 2 上述图片放映的是哪一时期的历史 要了解北方氏族应选哪一考古发现 3 图 1 图 3 说明我国原始农耕时期 哪方面的技术已经达到很高水平 4 上述哪两幅图片提供的史实最可靠 5 根据上面三幅图片提供的信息 概括回答你获得古代史知识有哪些途径 30 20 分 下面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郭沫若在参观某一古代人类遗址时写下的诗句 彩陶精美 画纹亦多珠 或则呈人面 或则呈双鱼 农耕既普及 人群已群居 护壕深二丈 其广亦相如 何奈遗址中 独不见文书 第 9 页 共 12 页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中诗歌的内容请你猜测出这是对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的描绘 该原始居民遗址最早在哪一地区被 发现 2 你能举出 或则呈人面 或则呈双鱼 的一个彩陶文物代表吗 3 农耕既普及 诗中描绘的原始居民耕种的是什么农作物 主要在哪一流域进行种植 4 郭沫若参观此遗址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五 五 列举题列举题 共共 1 1 题 共题 共 4 4 分分 31 4 分 请写出下列远古人类使用的生产工具 北京人 山顶洞人 半坡人 河姆渡人 夏 商 西周 春秋时期 第 10 页 共 12 页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一 一 选择题选择题 共共 2525 题 共题 共 5050 分分 1 1 2 1 3 1 4 1 5 1 6 1 7 1 8 1 9 1 10 1 11 1 12 1 13 1 14 1 15 1 16 1 第 11 页 共 12 页 17 1 18 1 19 1 20 1 21 1 22 1 23 1 24 1 25 1 二 二 填空题填空题 共共 2 2 题 共题 共 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