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C卷_第1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C卷_第2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C卷_第3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C卷_第4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C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1 页 共 12 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 C C 卷卷 一 一 选择题选择题 共共 2525 题 共题 共 5050 分分 1 2 分 在历史研究中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下图头盖骨化石属于 A 元谋人 B 北京人 C 山顶洞人 D 半坡人 2 2 分 下列考古发现 能够证明半坡居民比北京人进步的是 打制石器 钻孔石斧 鱼纹彩陶盆 稻谷遗存 A B C D 3 2 分 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曾为 首届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 赠书法作品 华夏千秋 同尊始祖 炎黄一脉 共拜神农 海峡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 有着共同的人文始祖 他们是 A 黄帝和蚩尤 B 黄帝和炎帝 C 炎帝和蚩尤 D 尧 舜 禹 第 2 页 共 12 页 4 2 分 半坡遗址在今天哪个城市附近 A 余姚 B 西安 C 北京 D 泰安 5 2 分 相传 黄帝建造宫室 制作衣裳 还教人们挖井 发明舟车 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 这 些传说 反映了 A 后人对华夏始祖黄帝的尊敬 B 黄帝有许多发明流传于世 C 黄帝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发明家 D 黄帝堪称我国古代帝王的杰出代表 6 2 分 炎帝和黄帝在 阪泉之野 展开大战的主要原因是 A 为争夺中原地区 B 争夺部落联盟首领 C 为部落成员报仇 D 争夺人口和食物 7 2 分 中国古代史学名著 左传 中说 多行不义必自毙 下列哪一历史人物的结局可以作为该论断 的有力证据 A 商纣 B 成汤 C 夏禹 D 周武王 8 2 分 2013 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 汉字听写大会 位列同档期播出节目收视率第一 再次证明了汉字有 第 3 页 共 12 页 着无穷的魅力和鲜活的生命力 下列有关汉字演变顺序的排列 正确的是 A 金文 甲骨文 隶书 楷书 小篆 B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C 甲骨文 金文 隶书 小篆 楷书 D 金文 甲骨文 小篆 楷书 隶书 9 2 分 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是指 A 编钟 B 三星堆青铜立人像 C 四羊方尊 D 司母戊鼎 10 2 分 商鞅变法后的秦国 一个农民如果想获得爵位 最好的办法是 A 多生产粮食布帛 B 去经商发财而得到政府的奖赏 C 去当兵在战场上杀敌立功 D 大力开垦荒地而得到政府的奖赏 11 2 分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 政治上革除旧制 经济上生产力迅速发展 劳动工具 也发生了大的改进 其中得到推广和使用的是 A 铁农具和马耕 B 青铜农具和牛耕 C 木农具和牛耕 D 铁农具和牛耕 12 2 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对商鞅评价很高 说商鞅是 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 家 可以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彻底的改革家 他的改革不仅限于当时 更影响了中国数千年 商鞅的变 第 4 页 共 12 页 法内容中 直接促进封建经济发展的措施有 改革土地制度 推行县制 奖励军功 重农抑商 A B C D 13 2 分 中国古代某位思想家曾经提出 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的思想 他还认为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此之为大丈夫 这位思想家应该属于哪一学派 A 法家 B 道家 C 儒家 D 墨家 14 2 分 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共 拱 之 子为政 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 这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 学派的思想主张 A 道家 B 法家 C 墨家 D 儒家 15 2 分 下列有关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表述 错误的是 A 墨子 兼爱 非攻 B 韩非 春秋无义战 C 庄子 无为而治 第 5 页 共 12 页 D 孙武 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 16 2 分 竹帛烟销帝业虚 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 刘项原来不读书 这首诗对秦朝 作出了评价 A 统一度量衡 B 统一文字 C 焚书坑儒 D 修筑长城 17 2 分 古代监察体制的建立用于监督官员的规范执政 防止官员的贪污腐败 秦朝负责监察百官的是 A 丞相 B 御史大夫 C 太尉 D 刺史 18 2 分 下边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对八股取士的评价 你认为八股取士与焚书坑儒的相同之处是 为了加强思想统治 强化了中央集权统治 有利于文化的发展 摧残了文化控制了思想 第 6 页 共 12 页 A B C D 19 2 分 项羽以少胜多 消灭秦军主力的战役是 A 马陵之战 B 桂陵之战 C 长平之战 D 巨鹿之战 20 2 分 如图反映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与其相关的成语是 A 破釜沉舟 B 背水一战 C 约法三章 D 斩木为兵 21 2 分 以下是我国封建社会不同发展时期的顺序排列 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A 战国 秦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唐 五代宋元 明清 B 战国 三国两晋南北朝 秦汉 隋唐 五代宋元 明清 C 三国两晋南北朝 战国 秦汉 隋唐 五代宋元 明清 D 秦汉 战国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唐 五代宋元 明清 第 7 页 共 12 页 22 2 分 李清照曾这样赞美项羽 生当做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下列事件跟项 羽有关的是 建立西汉 巨鹿之战 垓下之围 建立张楚政权 A B C D 23 2 分 下侧是西汉初年郡国并行示意图 局部 为消除图中反映的威胁兵权的因素 汉武帝 A 实行 削藩 B 推行分封制 C 颁布 推恩令 D 宣布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24 2 分 汉武帝将全国分为 13 州 每州设刺史一人 这里刺史最主要的职权是 A 削弱相权 加强皇权 B 监督朝中百官违法违纪行为 C 专门搜捕本州所谓的 妖人 叛逆 刺探官民隐情 第 8 页 共 12 页 D 专门负责监察本州的主要官吏和豪强地主的不法行为 25 2 分 西汉建立后 社会十分贫困 汉高祖通过实行下列哪一政策来恢复经济 发展生产 A 统一度量衡 B 休养生息 C 分封同姓诸王 D 抵御匈奴 巩固边防 二 二 综合题综合题 共共 1 1 题 共题 共 2020 分分 26 20 分 依据下图回答问题 1 该图反映了西周的什么制度 2 在这些等级中 哪些人属于贵族 3 这一制度的产生有何历史意义 4 西周后期的 国人暴动 主要是由哪个等级的人发动的 三 三 材料分析题材料分析题 共共 2 2 题 共题 共 3030 分分 27 15 分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对中国古今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 民族心理素质的养成产生 了重要影响 儒家所追求的是一个以 仁 为核心 以 和谐 为目标的境界 因此 千百年来贯穿儒家文化的 一个始终不变的特征就是 和 和 的首义是人与人的和谐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人和 处在突 出位置 天人合一 强调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表明人最终要顺应自然规律 数千年来 这种和谐理念经过长 期的熏陶 扎根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 渗透于中国的社会生活 造就了中华民族成为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 第 9 页 共 12 页 在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胡锦涛总书记再次强调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 必须在经济 发展的基础上 更加注重社会建设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 材料中的 仁 的含义是指什么 2 儒家所强调的 和 是指哪两种 和谐 3 和谐 是中国人几千年的梦想 请举例两位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 除孔子以外 及他们关于和谐的观 点 28 15 分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学家翦伯赞说 我说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 不是因为他是一个王朝 的创立者 而是因为他不自觉地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 充当了中国新兴地主阶级开辟道路的先锋 在中国 历史上 消灭了封建领主制 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时代 材料二 毛泽东是这样评价秦始皇的 秦始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作用要肯定 但他在统一六国之后 丧失了进取的方面 志得意满 求神仙 修宫室 残酷地压迫人民 到处游走 消磨岁月 无聊得很 材料三 秦王扫六合 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 诸侯尽西来 李白 1 从材料一看 翦伯赞是怎样评价秦始皇的 其主要依据是什么 2 材料二中毛泽东是如何评价秦始皇的 与材料一相比 材料二在评价人物的方法上有何特点 3 你能说一说材料三称赞了哪一历史事件吗 秦王扫六合 有何历史意义 第 10 页 共 12 页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一 一 选择题选择题 共共 2525 题 共题 共 5050 分分 1 1 2 1 3 1 4 1 5 1 6 1 7 1 8 1 9 1 10 1 11 1 12 1 13 1 14 1 15 1 16 1 第 11 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