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C之间的通信实验最新版_第1页
PLC之间的通信实验最新版_第2页
PLC之间的通信实验最新版_第3页
PLC之间的通信实验最新版_第4页
PLC之间的通信实验最新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实验十二实验十二 PLCPLC 之间的通信实验之间的通信实验 1 1 实验目的 实验目的 1 了解通信板 FX2N 485 BD 的使用方法 2 了解使用 N N 网络实现 PLC 之间的通信 2 实验任务与要求 实验任务与要求 1 正确连接通信板 FX2N 485 BD 之间的管脚 2 学习 N N 网络的通信设定程序 3 学习编制 N N 网络中主站 PLC 与从站 PLC 之间相互写入 读出的程序 3 实验原理 实验原理 1 PLC 之间的通信之间的通信 PLC 之间的通信是指几台 PLC 之间的数据传输 即连接几台 PLC 通过对这几台 PLC 进行 通信设定后 形成一个整体的新的 PLC 增加了 PLC 的 I O 点数 从而解决 PLC 的 I O 不充足 的问题 本实验采用 FX2N 485 BD 通信板将几台 PLC 连接起来 具体操作见下面内容 2 上位机 上位机 PLC 通信板的连接 通信板的连接 如图 12 1 a 所示 一台上位机与 PLC 的通信是通过通讯电缆 SC09 将计算机的 RS232 接口与可编程控制器连接 再将上位机的 PLC 程序写入每一台 PLC 中而实现的 如图 12 1 b 所示为三台 PLC 的通信连接 PLC 与 PLC 之间的通信则需将每一个通信板插在每一台 可编程控制器右边 根据实际的 PLC 判断方向 的插槽 如图 12 2 再用双绞电缆将三个通 信板进行连接 最后编写各台 PLC 的通信程序 从而实现 PLC 之间的数据传输 具体的连接方 法见第 2 页至第 3 页原理 3 的内容 a 上位机与 PLC 的通信连接 b PLC 与 PLC 的通信连接 图 12 1 上位机与 PLC 的通信 PLC 之间的通信 SC09 2 图 12 2 通信板与 PLC 的连接 3 认识通信板 认识通信板 FX2N 485 BD 及其相关的情况 图及其相关的情况 图 12 3 为其外观图 为其外观图 图 12 3 FX2N 485 BD 结构外观图 FX2N 485 BD有5个管脚 RDA RDB SDA SDB SG 两个LED状态指示灯 RD SD 通过它们的显示状态可确认PLC之间的通信情况 如下表12 1 表12 1 LED灯显示通信状态 LED显示状态 RD SD 运行状态 闪烁 闪烁 正在执行数据的发送接收 闪烁 灯灭 正在执行数据的接收 但发送不成功 灯灭 闪烁 正在执行数据的发送 但接收不成功 灯灭 灯灭 数据的发送和接收都没有成功 当正常执行当正常执行 N N 网络时 网络时 RD SD 灯都在闪烁 灯都在闪烁 FX2N 485 BD 通信板之间的接线方法 采用一对接线方法 如图 12 4 所示的接线图 为三个 FX2N 485 BD 通信板之间的接线方法 在 N N 网络中一台 PC 机最多可以连接 8 台 PLC 即 N N 网络中最多了连接 8 个通信板 FX2N 484 BD 通信板通信板 3 图 12 4 FX2N 485 BD 之间的接线图 接入终端电阻是为了通信质量更好 但可以不接 管脚之间的连接电缆为双绞电缆管脚之间的连接电缆为双绞电缆 这也是 为了使通信质量更好 而且不易烧掉通信板 图 12 5 所示的为双绞电缆的外观 即 PC 机上网 所用的网线 图 12 5 四对带屏蔽双绞电缆 4 N N网络中主站网络中主站 PLC 与从站与从站 PLC 通信程序的编写通信程序的编写 N N 网络属于主从式的全 PLC 网络 主从式的 PLC 网络系统由主站发起通信 控制通信 一个网络只能设置一个主站 从站数根据不同的网络可以有不同的设置 N N 网络中最多可设 置 7 个从站 下面列出了 N N 网络中主站 从站通信设定以及主站与从站之间 从站与从站之间相互 写入或读出程序所需的软元件 具体用法见第具体用法见第 5 10 页主站 从站的通信程序 页主站 从站的通信程序 编写通信设定程 序是为了让几台 PLC 之间的数据能够进行正常的传输而实现了 PLC 之间的通信 N N 网络中 根据刷新范围的数值 可以设定模式 0 模式 1 模式 2 根据各个模式的不同 所使用的软元件点数也不同 使用 FX0N FX1S 系列时 N N 网络仅可以设定模式 0 N N 网络设定用的软元件 见下表 12 2 表 12 2 N N 网络设定用的软元件 软元件 名称 内容 设定值 M8038 参数设定 通信参数设定的标志位 也可以作为确认有无 N N 网络程序用的标志位 在顺控程序中勿置 ON 4 M8179 通道设定 设定所用的通信口的通道 使用 FX3U FX3UC 时 在顺控程序中设定 无程序 通道 1 有 OUT M8179 的程序 通道 2 D8176 相应站号的设 定 N N 网络设定使用时的站号 主站设定为 0 从站设定为 1 7 初始值 0 0 7 D8177 从站总数的设 定 设定从站的总数 从站的可编程控制器无需设定 初始值 7 1 7 D8178 刷新范围的设 定 选择要相互进行通信的软元件点数的模式 从站的可编程控制器中无需设定 初始值 0 当混合有 FX0N FX1S 系列时 进可以设定模式 0 0 2 D8179 重试次数 即使重复指定次数的通信也没有相应的情况下 也 可以确认出错 以及其他站的出错 从站的可编程控制器无需设定 初始值 3 0 10 D8180 监视时间 设定用于判断通信异常的时间 50ms 2550ms 以 10ms 为单位进行设定 从站的可编程控制器中无 需设定 初始值 5 5 255 判断 N N 网络出错用的元件 将连接出错输出到外部 并在顺控程序的互锁等中使用 FX1S FX0N 系列和 FX1N FX2N FX3U FX1NC FX2NC FX3UC 系列所使用的软元件不同 如表 3 3 为不同 可编程控制器对应的出错使用的软元件 表 12 3 N N 网络出错用的软元件 软元件 FX1S FX0N FX1N FX2N F X3U FX1NC F X2NC FX3UC 名称 内容 M504 M8183 主站的数据传送序列出错 当主站中发生数据传送序列出错时置 ON M505 M511 M8184 M8190 从站的数据传送序列出错 当各从站中发生数据传送序列出错时 置 ON M503 M8191 正在执行数据传送序列 执行 N N 网络时置 ON 链接软元件 用于发送接收各可编程控制器之间的信息的软元件 根据在相应站号设定中设定的站号 以 及在刷新范围设定中设定的模式不同 是用的软元件编号及点数也有所不同 模式 0 时 站号 主站 从站 1 从站 2 从站 3 从站 4 从站 5 从站 6 从站 7 字软元件 D0 D3 D10 D13 D20 D23 D30 D33 D40 D43 D50 D53 D60 D63 D70 D73 模式 1 时 站号 主站 从站 1 从站 2 从站 3 从站 4 从站 5 从站 6 从站 7 位软元件各 32 点 M1000 M1031 M1064 M1095 M1128 M1159 M1192 M1223 M1256 M1287 M1320 M1351 M1384 M1415 M1448 M1479 5 字软元件 各 4 点 D0 D3 D10 D13 D20 D23 D30 D33 D40 D43 D50 D53 D60 D63 D70 D73 模式 2 时 站号 主站 从站 1 从站 2 从站 3 从站 4 从站 5 从站 6 从站 7 位软元件各 64 点 M1000 M1063 M1064 M1127 M1128 M1191 M1192 M1255 M1256 M1319 M1320 M1383 M1384 M1447 M1448 M1511 字软元件 各 8 点 D0 D7 D10 D17 D20 D27 D30 D37 D40 D47 D50 D57 D60 D67 D70 D77 使用上述的相关软元件编写通信程序使用上述的相关软元件编写通信程序 编写主站 站号编写主站 站号 0 的程序 的程序 打开 GX Developer 创建一个新工程 在该工程里编写主站通信设定程序 编写程序的 步骤按下面编写顺序顺序进行 第一步 N N 网络的程序设定 编写设置主站站号 从站个数 模式设定等程序 如下 第二步 编写显示连接出错的程序 即可以通过输出的 Y0 Y1 等的 ON 或 OFF 的状态判 断各站的链接是否出错 因为 因为 N N 网络最多只能设置网络最多只能设置 7 个从站 所以数据传送序列出错所用的个从站 所以数据传送序列出错所用的 软元件只有软元件只有 M8184 至至 M8190 共共 7 个 且对应的站号只能用对应的软元件 个 且对应的站号只能用对应的软元件 如下 见第见第 3 页至第页至第 4 页的表页的表 12 2 这里设这里设 置模式置模式 1 则后面 则后面 程序所用程序所用 到的软元到的软元 件必须是件必须是 如第如第 4 页页 模式模式 1 表表 格里所列格里所列 数的软元数的软元 件 件 6 第三步 编写主站写入从站的程序 即编写主站的输入控制从站的输出的程序 见第 4 页的模式 1 的表格 此处表示通过主站的输入 X0 输出 M1000 而在从站程序中 第 9 页 从站从站 主站主站 从站的读出程序从站的读出程序 里 触点 M1000 输出 M0 则 M0 可以作为另一 个触点控制从站的输出 从而达到主站的输入控制从站的输出 如下 第四步 编写主站读出从站 1 从站 2 等等的程序 即编写从站 1 从站 2 等等的输入信息控制 主站的输出 见第 4 页的模式 1 的表格 M1064 M1065 M1066 为从站 1 所用的软元件 见第见第 4 页的表页的表 12 3 7 M1128 M1129 M1130 为从站 2 所用的软元件 在从站 1 程序 第 9 页 里的 从站从站 主主 站站 从站的写入程序从站的写入程序 从站 1 的输入 X0 输出 M1064 在此处 主站 触点 M1064 输出 M0 则 M0 可以作为另一个触点控制主站的输出 从而达到从站的输入控制主站的输出 此处的 M0 Y11 M15 等可以用任意的普通中间继电器 M 来代替 如下 其他从站的的读出程序同从站其他从站的的读出程序同从站 1 2 的编写 所用的软元件必须使用对应站号的软元件 的编写 所用的软元件必须使用对应站号的软元件 第五步 在上面四步的基础上 接着往下编写读者所需的控制程序 编写完程序后 将以 上程序写入第一台可编程控制器中即可 编写从站编写从站 1 1 站号 站号 1 1 的程序 的程序 将主站的程序写入第一台 PLC 后 在 GX Developer 环境下 重新重新创建一个新工程 编 写从站 1 的通信设定程序 其他从站的程序与该站类似 编写步骤如下按顺序进行 第一步 N N 网络通信程序设定 即设置从站的站号 通道 如下 见第见第 3 页的表页的表 12 2 8 第二步 编写显示连接出错的程序 即可以通过输出的 Y0 Y1 等的 ON 或 OFF 的状态判 断各站的链接是否出错 如下 第三步 编写从站 1 写入主站 从站 1 写入其他从站的程序 即从站 1 的输入控制主站或 者其他从站的输出 见第 4 页的模式 1 的表格 此处表示通过从站的输入 X0 输出 M1064 等 而在主站或者其 他从站程序中 M1064 等作为触点输出普通中间继电器 这些中间继电器作为另外的触点在对应 的站内控制该站的输出 如第 7 页的主站程序里的 主站主站 从站读出程序从站读出程序 如下 第四步 编写从站 1 读出主站 从站 2 等程序 即主站 其他从站的输入信息控制从站 1 的输出 见第 4 页的模式 1 的表格 M1000 M1001 M1002 为主站所用的软元件 在主站程序 第 6 页 里的 主站主站 从站的写入程序从站的写入程序 主站的输入 X0 输出 M1000 在此处 从站 1 触 点 M1000 输出 M0 则 M0 可以可以作为另一个触点控制从站 1 的输出 从而达到主站的输入 控制从站的输出 如下 见第见第 4 页的表页的表 12 3 9 下面的程序为从站 1 读出从站 2 的程序 见第 4 页的模式 1 的表格 M1128 M1129 M1130 为从站 2 所用的软元件 用于从站 2 与从站 1 的数据传输 如下 其他从站的的读出程序同从站其他从站的的读出程序同从站 2 的编写 所用的软元件必须使用对应站号的软元件 的编写 所用的软元件必须使用对应站号的软元件 第五步 在以上程序的基础上编写该站所需的控制程序 编写完毕后将该站的程序写入第 二台 PLC 中 以上程序是从站以上程序是从站 1 的通信设定程序 从站的通信设定程序 从站 2 至从站至从站 7 的设置方法于此相同 不过要使用对应的设置方法于此相同 不过要使用对应 站号的链接软元件 站号的链接软元件 编程上的注意事项编程上的注意事项 10 关于对运算周期的影响 使用 N N 网络时 各可编程控制器的运算周期与使用的链接站数 通信模式无关 都会延 长约 10 关于 N N 网络的程序设定 A N N 网络的程序设定 请务必从 0 步开始用 M8083 驱动触点 编写 若不从 0 步开始编 写 则 N N 网络功能无法执行 B 不能用程序或编程工具使 M8038 置 ON C 需连续设定站号 若有有重复或是空号时 不能正常链接 关于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