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D卷_第1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D卷_第2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D卷_第3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D卷_第4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D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1 页 共 12 页 人教版三校人教版三校 2019 20202019 2020 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D D 卷卷 姓名姓名 班级班级 成绩成绩 一 一 选择题选择题 共共 2020 题 共题 共 4040 分分 1 2 分 尽道隋亡为此河 至今千里赖通波 开凿 此河 时的皇帝是 A 隋文帝 B 隋炀帝 C 唐太宗 D 宋太祖 2 2 分 下列事件按时间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唐朝灭亡 唐朝打败安史叛军 黄巢建立政权 安史之乱 五代十国出现 A B C D 3 2 分 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的文成公主庙始建于 1300 多年前 系当地人民为纪念文成公主入吐蕃 路经此地 向当地人民传播中原文化 造福于当地而建 下列相关表述 不正确的是 A 当时吐蕃的赞普是松赞干布 B 文成公主入吐蕃的最终目的地是逻些 C 派文成公主入吐蕃的统治者是武则天 D 文成公主入吐蕃增强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4 2 分 下为 雁塔题名 拓片图 部分 雁塔题名是科考及第后新科进士的最高荣耀 下列关于科举制 的表述正确的是 第 2 页 共 12 页 创立并完善于隋唐时期 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 为读书人创造了绝对公平的竞争机会 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 A B C D 5 2 分 小明同学对我国古代朝代的更替很感兴趣 他看到一组王朝更替顺序资料 请你帮助他判断一下 其中王朝更替顺序正确的是 A 隋唐宋元清明 B 隋唐元宋明清 C 隋唐宋明元清 D 隋唐宋元明清 6 2 分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都共同注意的问题是 A 轻徭薄赋 B 重用人才 C 减轻刑罚 D 善于纳谏 第 3 页 共 12 页 7 2 分 在众多唐代诗人中 诗作既豪迈飘逸又清新瑰丽 被称为 诗仙 的是 A 李白 B 杜甫 C 白居易 D 王维 8 2 分 下列对武则天的评价 你认为最合适的是 A 牝鸡司晨 狐媚惑主 B 重用人才 发展农业生产 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 C 统治残暴 荒淫无道 D 励精图治 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9 2 分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治国举措的共同之处 A 设节度使 B 抗击突厥 C 重用人才 D 建立行省制度 10 2 分 下列对唐都长安的叙述不准确的是 A 是当时世界上最大 最繁荣的城市之一 B 其中的皇城是皇帝及皇族居住和处理朝政的地方 C 规划严整 宫殿雄伟 市容壮观 功能完备 D 是一个开放性的国际大都会 11 2 分 下列哪项内容不是唐朝取得辉煌文化成就的原因 第 4 页 共 12 页 A 国家局面安定 B 对外开放的政策 C 商业繁荣 D 暴政 12 2 分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 曾多次出现政治清明 经济繁荣 国力强盛的盛世局面 如唐朝时期的 贞 观之治 和 开元盛世 等 从这些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有 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是发展经济的必要条件 统治者的励精图治是盛世局面出现的政治保证 国内各地区 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直接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 A B C D 13 2 分 唐朝是一个开拓进取 兼容并蓄的时代 下面有关唐朝的精神风貌描述不正确的是 A 国运鼎盛 政局安定 制度创新 B 不允许不同民族 不同国家的人参加科举考试做官 C 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影响 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 D 整个社会显示出昂扬进取 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14 2 分 隋朝 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天空 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下列有关隋朝历史贡献的叙述中 不 正确的是 A 开通了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B 出现了 开皇之治 的盛世局面 第 5 页 共 12 页 C 创立了科举制 D 出现了 贞观之治 的盛世局面 15 2 分 渔阳颦鼓动地来 惊破霓裳羽衣曲 紧急的战报打破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歌舞升平 促使唐朝 形势急转直下的是 A 黄巾起义 B 藩镇割据 C 宦官专权 D 安史之乱 16 2 分 唐朝擅长人物故事画 步辇图 记述了松赞干布向唐朝请求和亲的历史场景 其作者是 A 欧阳询 B 颜真卿 C 阎立本 D 吴道子 17 2 分 合理的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 下列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的是 A 采邑制 B 分封制 C 科举制 D 行省制 18 2 分 有容乃大 是唐朝超越前期的特有文化气象 以下各项中 能体现唐朝 有容乃大 的是 玄奘到天竺学习佛学 吐蕃与唐朝 和同为一家 日本多次派出使者来唐朝学习 张骞出使西域 第 6 页 共 12 页 A B C D 19 2 分 下列哪一事件促使唐朝由盛转衰 A 安史之乱 B 藩镇割据 C 黄巢起义 D 唐玄宗西逃 20 2 分 下列描述与下图历史事件相符的是 A 导致藩镇割据出现 B 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 C 攻占长安 建立政权 D 起义最终取得胜利 二 二 非选择题非选择题 共共 4 4 题 共题 共 6262 分分 21 2 分 白居易的诗歌通俗易懂 重在揭露社会黑暗 名作有 长恨歌 22 20 分 唐 宋都是我国历史上对外交往频繁的朝代 阅读以下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 第 7 页 共 12 页 材料二 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 一条由信念 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 一个民族胸襟 开阔 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 材料三 两宋时期对外贸易活跃 著名的对外贸易海港大多在南方 主要的对外贸易海港有 政府在这里 设有专门机构进行管理 1 根据材料一及相关知识 说说唐朝时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有哪些 2 材料一中 国派遣的来华使团叫什么 唐朝与 国交往中 最有影响的人物是谁 3 材料二中的 伟大僧人 是谁 他 西天取经 的目的地是哪国 由他口述而成的 反映中外交流史的 珍贵文献是哪一部 4 材料三中的 专门机构 叫什么 主要的对外贸易海港有哪些 写出一个 当时出口的主要商品有什 么 写出两种 23 15 分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见下图 第 8 页 共 12 页 材料二 宋代时期 中外交往主要依靠海路 那时海外贸易兴盛 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相关机构加以管理 收 入颇丰 南宋的外贸所得 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材料三 唐朝时 吐蕃赞普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 于是皇帝同意将文成公主嫁给他 文成公主入藏增进了 汉藏两族的友谊 1 材料一中数字所表示的国家与唐朝交流比较频繁 其中 分别是指哪两个国家 请你任选其中一个国 家 用史实说明中外的友好交往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 写出当时两个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相关机构 指的是什么机构 请你结合所 学知识分析 宋朝时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有哪些 3 材料三中的 赞普 指的是谁 文成公主入藏有何历史意义 24 25 分 阅读下列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 洛阳 为中心 北抵 涿郡 南至 余杭 自北向南分为 永济渠 通济渠 邗沟 江南河 四段 连接了海河 黄河 淮河 长江 钱塘江五大水系 全长 2700 千米 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 河 材料二 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 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 一条由信念 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 一个民族朐襟开放 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材料三 北宋都城开封买卖通宵达旦 金 银 彩 帛等 每一交易 动辄千万 南宋临安城 自大街及诸 坊巷 大小铺席 连门俱是 无空虚之屋 政府鼓励海外贸易 在主要港口设置市舶机构管理贸易 高宗末年 市舶收入岁达二百万贯 超过北宋治平年间岁入的两倍多 材料四 马可 波罗 意大利旅行家 在元世祖时来华 居住了十几年 他口述下的某著作记述了大都的繁 荣景象 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 1 材料一中的运河是谁在位期间开通的 它的开通有何意义 2 材料二中的这位 伟大僧人 是谁 他的一生与佛学密不可分 他为后世留下的经典著作是什么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 宋朝城市商业发展与唐朝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概括宋朝海外贸易空前活跃 的主要原因 4 材料四中的 某著作 指的是什么 第 9 页 共 12 页 5 通过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学习 你认为影响经济重心南移的因素有哪些 第 10 页 共 12 页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一 一 选择题选择题 共共 2020 题 共题 共 4040 分分 1 1 2 1 3 1 4 1 5 1 6 1 7 1 8 1 9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