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A卷_第1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A卷_第2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A卷_第3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A卷_第4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A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1 页 共 14 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A A 卷卷 一 一 选择题选择题 共共 2525 题 共题 共 5050 分分 1 2 分 我来自周口 你来自元谋 牵起你毛茸茸的手 爱让我们直立行走 这是网络上颇为流传的诗 句 如果要考察 来自周口 能 直立行走 的远古人类应该去 A 北京市 B 陕西省 C 浙江省 D 云南省 2 2 分 动画片 人猿泰山 讲述了人类与猩猩的亲情 这些温情故事表达了我们对自身的迷茫与探秘 下列关于人类起源的说法中 科学的答案是 A 上帝造人说 B 女娲造人说 C 黄帝造人说 D 人类是由古猿演化而来 3 2 分 下列关于原始社会的评述中 不正确的是 A 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最早的一种社会形态 B 我国原始社会的历史起始于 170 万年前 终止于公元前 21 世纪 C 原始社会分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时期 D 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 是人类社会的进步 4 2 分 神农时 民方食谷 推测一下 文中的 谷 粟 最早可能是谁培育的 A 北京人 B 山顶洞人 第 2 页 共 14 页 C 半坡居民 D 河姆渡人 5 2 分 图一为我国古代某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 请问该原始居民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 A 玉米 B 粟 C 小麦 D 水稻 6 2 分 已经出现贫富分化和私有财产的是 A 山顶洞人 B 大汶口中晚期 C 河姆渡氏族 D 半坡氏族 7 2 分 古代这里土质虽不好 但人们却栽培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水稻 这里描述的可能是 A 河姆渡遗址 B 大汶口遗址 C 北京人遗址 D 半坡遗址 8 2 分 在下列我国古人类遗址中 出现贫富分化的是 第 3 页 共 14 页 A 北京人遗址 B 大汶口遗址 C 半坡遗址 D 河姆渡遗址 9 2 分 涿鹿之战是中国上古传说中一次著名的战役 下面是小红同学画的关于这次战役的四个示意图 其中哪一个是正确的 A B C D 10 2 分 下列属于黄帝发明的是 人工取火 建造宫室 发明车船 蒸米饭 A B C D 第 4 页 共 14 页 11 2 分 禅让是我国原始社会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 下列部落联盟首领禅让的顺序正确的是 A 舜 禹 尧 B 禹 尧 舜 C 尧 禹 舜 D 尧 舜 禹 12 2 分 下列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出现过的一些政治制度 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 正确排列为 郡县制 分封制 世袭制 禅让 制 A B C D 13 2 分 下列人物改 禅让制 为 世袭制 开启 家天下 的是 A 黄帝 B 炎帝 C 禹 D 启 14 2 分 2015 年 11 月 7 日 两岸领导人在新加坡进行 世纪之握 如图 台湾领导人马英九先生致辞 说 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 都是炎黄子孙 两岸人民都是 炎黄子孙 是因为 第 5 页 共 14 页 A 两岸人民都是黄皮肤的黄色人种 B 炎帝和黄帝联合战胜了蚩尤 C 炎 黄二部族的联合形成后来华夏族的主体 D 中华民族的团结友爱传统 15 2 分 下列帝王都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其中最早的是 A 隋炀帝 B 秦始皇 C 夏桀 D 商纣 16 2 分 从夏 商 西周三代的覆亡中 我们可以得到的历史教训国君应该 A 重视教育 B 勤政爱民 C 发展经济 D 增强军事力量 17 2 分 一位非洲友人来到中国 在一本杂志上看到如图所示文物 请你告诉他这件文物铸造于 A 夏朝 B 商朝 C 西周 第 6 页 共 14 页 D 秦朝 18 2 分 下面各项中 能反映我国古代青铜工艺水平和成就的是 A B C D 19 2 分 要研究商王的活动 最有说服力的文字资料是 A 史记 B 汉书 C 甲骨文 D 诗经 20 2 分 汉字是中华文化之母 下列有关汉字的表述 不正确的是 A 商朝时人们把汉字刻在甲骨或铸在青铜器上 B 我国有可靠文字记载的历史是从秦朝开始的 第 7 页 共 14 页 C 汉字书法有篆 隶 楷 行 草等多种字体 D 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 促进了汉字的传播 21 2 分 文物是鲜活的历史 下列文物反映了商朝手工业发展水平的是 A B C D 22 2 分 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 一直流淌着 工匠精神 的基因 下列各项最能反映青铜器工艺水平和成 就的是 A 兵马俑 B 敦煌莫高窟 C 人面鱼纹彩陶盆 D 司母戊鼎 23 2 分 西周初年 周王朝疆域空前辽阔 据 左传 记载 周王 封建亲戚 以藩屏周 下列对周王 实行分封制的主要目的的理解 正确的是 A 奖赏功臣 B 加强与王族之间的交流 C 巩固周朝统治 D 削弱王族的权力 第 8 页 共 14 页 24 2 分 三千年前的闪击战 极为血腥残酷 据 逸周书 世俘 记载 此战 血流漂橹 最后 商朝军 队大败 纣王在鹿台自焚 商朝灭亡 该战争是 A 盘庚迁殷 B 牧野之战 C 国人暴动 D 西周灭亡 25 2 分 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 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是 A 甲骨文 B 金文 C 小篆 D 隶书 二 二 综合题综合题 共共 4 4 题 共题 共 7878 分分 26 18 分 解读邮票 探究其蕴藏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使命 走进古遗址 感悟历史空间的恒远和生命传承 的意义 观察下面两组邮票和古遗址图片 回答问题 邮票 第 9 页 共 14 页 古遗址 1 将四枚邮票和对应的文化遗址进行正确的搭配 E F 2 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都过着定居生活 促使他们过定居生活的主要原因是 A 自然环境的变化 B 氏族公社的形成 C 原始农业的发展 D 学会建造房屋 3 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分别属于哪一大河流域 4 根据所学知识 说出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在建筑和农作物生产方面有哪些不同之处 第 10 页 共 14 页 建筑农作物 河姆渡遗址 半坡遗址 5 总结两处原始居民生活各不相同的原因 27 20 分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 壮有 所用 幼有所长 矜寡孤独废疾者 皆有所养 礼记 礼运 材料二 据传说 舜在协助尧时 就把曾向尧推荐共工为后继人的人连同共工一起 加上 凶族 的罪名流 放了 并起用 尧未能举 的 八元 八恺 以调整人事 材料三 又传说 舜把尧囚禁起来 尧之子 丹朱也被排挤在外 父子不能相见 1 材料一讲的是什么时期的社会情况 2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是什么意思 这种办法历史上叫作什么 3 贤 与 能 具体指什么样的品质 4 材料二和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 28 30 分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 壮有 所用 幼有所长 矜 寡 孤 独 废疾者皆有所养 是故谋闭而不兴 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 是 谓大同 材料二 今大道既隐 天下为家 各亲其亲 各子其子 货力为己 大人世及以为礼 城郭沟池以为固 礼 义以为纪 以正君臣 以笃父子 以睦兄弟 以和夫妇 以设制度 以立田里 以贤勇知 以功为己 故谋用是 作而兵由此起 禹 汤 文 武 成王 周公 由此其选也 是为小康 礼记 礼运 材料三 天子适诸侯 曰巡守 巡守者 巡所守也 诸侯朝于天子 曰述职 述职者 述所职也 无非事 者 一不朝则贬其爵 再不朝则削其地 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 告子 第 11 页 共 14 页 问题 1 两则材料描述了哪两种制度 2 从何朝起出现了材料二的情况 3 材料三描述了哪个朝代的什么制度 统治者将土地和人民分给了谁 4 实行这种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5 这种制度的内容是什么 6 实行这种制度起到了什么作用 29 10 分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材料二 1 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实行什么制度 该制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该制度实行的目的是什么 该制度产生 了怎样的影响 2 指出材料二中的贵族等级 第 12 页 共 14 页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一 一 选择题选择题 共共 2525 题 共题 共 5050 分分 1 1 2 1 3 1 4 1 5 1 6 1 7 1 8 1 9 1 10 1 11 1 12 1 13 1 14 1 15 1 16 1 第 13 页 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