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10.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旧人教版_第1页
高一历史:10.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旧人教版_第2页
高一历史:10.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旧人教版_第3页
高一历史:10.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旧人教版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十章第十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和国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和国防 第一节第一节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 使学生了解或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的新格局和国际关系的新特 点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和基本特点 新中国与各国外交关系的建立和友好关系的发展 和 平共处五项原则 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 中国代表团参加亚非会议 思想道德目标 1 通过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外交成就的教学 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积极开展外交活动 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 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 国外交的屈辱局面 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2 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 评价和赞扬 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成为处理与国相互关系的准则 新中国为建立新型 平等 和谐的国际新秩失作出了重大贡献 3 通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 亚非会议内容的教学 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 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能力方面 能力训练目标 1 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和新中国外交政策特点和基本方针的教学 培养学生通过综 合分析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 2 通过对新中国初期外交活动和外交成就的教学 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重点和难点 重点 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新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难点 亚非会议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新中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历史新的一页 在前面几章的学习中 我们已经从哪些方面了解了新 中国成立后的基本情况和伟大成就 请同学们回答 政治 经济 祖国统一大业 民族团结等 今 天我们换一个角度 来学习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外交战线取得的伟大成就 讲授过程 一 国际环境 新中国成立以后 我们面临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国际环境呢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了解世界新格 局的主要变化和国际关系中最突出的特点 1 有利条件 1 资本主义体系的严重削弱 二战中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强国英 法 德 日等受到了严重 的战争创伤 站后 实力锐减 美国则利用战争大发横财 站后 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成为新的世 界霸主 2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二战后 在苏联的支持影响下 欧亚建立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 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3 亚 非 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二战后 伴随着殖民体系的崩溃 亚 非 拉纷纷摆脱 殖民统治 掀起了争取民族独立的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潮 用心 爱心 专心 4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鼓舞了世界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 1949 年新中国的成 立 不仅使中国人民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而且具有世界意义 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 鼓舞了 世界人民的反帝斗争和民主革命运动 2 不利条件 帝国主义和反动势力 特别是美国帝国主义却充满敌意 美国在政治上进行孤立 经济上进行封锁 军事上进行包围和威胁 妄图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中 这使新中国开展外交活动 的每一步都充满艰辛 3 突出特点 新中国成立后 国际关系突出特点反映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社会主义 阵营的相互对抗之中 两大阵营相互对抗 斗争 对国际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世界处于动荡不 安之中 这是这一时期国际关系的突出特点 新中国就是在这样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下开展自己的外交活动的 为 了维护中国的主权和尊严 为了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为了争取一个 更好的国际环境 进行国家的经济建设 新中国制定了全新的外交政 策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和基本特点是什么呢 二 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1 依据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 四项基本方针体现了新中国外交的基 本特点 那么 新中国制定这样的外交政策的主要依据是什么呢 我们可以从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权性质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 当时的国际环 境和近代中国屈辱的外交史等四个方面来考虑 这里我们要特别指出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旧中国的 外交有着根本的不同 旧中国的外交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 近代中国由于清政府 北洋军阀政府 蒋介石国民政府实行对帝国主义屈辱投降的外交政策 据 统计 中国近代同外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 1000 多个 被迫开放的口岸有 100 多个 租借地上百 租 界有 40 多处 赔偿白银 13 亿两 割地仅俄国一国竟达 250 多万平方公里 难怪一位外国人说 中国 已经达到一个国家地位非常低落的阶段 上述材料说明旧中国的外交史充满了屈辱 辛酸 苦难 中国人民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尊严 进行了 100 多年的斗争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中国人民珍惜来之不易的斗 争成果 因此 新中国成立以后 制定了与旧中国完全不同的外交政策 树立了一个崭新的外交形 象 通过两种外交政策的对比 我们可以认识到 A 落后就要挨打 弱肉就被强食 弱国无外交 B 社会制度落后必然导致外交的失败 C 誓死捍卫国家主权 提高综合国力是国家外交的后盾 2 新中国成立初外交的基本方针 1 另起炉灶 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 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 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 这使得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 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2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废除旧中国同外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 清除帝国主义在华 用心 爱心 专心 势力 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3 一边倒 是指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斗争中 将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 主义阵营一边 其实质就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严正立场 它完全是一条政治路线 既不意味 着中国政府绝不同美 英等资本主义国家来往 也不意味着中国政府完全放弃独立自主 无原则地 倒向苏联一边 一边倒 方针的提出 是由当时历史条件决定的 是与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形势相适 应的 在历史上曾起过积极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 必然遭到帝国主义的干涉 这就决定了新中国同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各国联合的必要性 4 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这表明新中国认识到团结亚 非 拉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性 因为 中国同广大亚 非 拉国家有着相同的历史命运 有团结合作的基础 这样做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 平 有利于扩大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 总之 新中国在这些方针的引导下 积极拓展外交新局面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外交成就 三 开拓外交新局面 同学们请思考一下 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了哪些外交活动 取得了哪些突出的外交成就 1 加强同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关系 新中国成立后 加强同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关系 特别是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的 签订以法律的形式将两国友好关系确立下来 对于促进新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打破帝国主义的 封锁和包围 改善新中国的国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2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新中国外交的突出成就是提出了和平共处共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 的成熟 并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一项基本原则 它还受到民办各国的高度赞赏和评价 产生了极其 深远的影响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世界各国所接受 被公认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和争端的基本准 则 观察当今国际事务 我们会更深刻地理解它的重要意义 3 走向世界舞台 1 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4 年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的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的身 份参加的国际会议 中国在会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充分说明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这 在旧中国的外交史上是绝对没有的 2 参加万隆会议 新中国成立后不仅加强同苏联为处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也努力发展 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1955 年的亚非会议是新中国参加的又一次重要的国际会议 亚非会议的主 要目的是加强亚非各国人民的团结和友谊 讨论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 然而 29 个参加国的社会制 度 文化传统 意识形态 宗教信仰 历史遭遇存在着巨大差别 有些国家之间还存在矛盾和分歧 帝国主义千方百计地施加各种影响 阴谋破坏会议 同池们可以想一想 存在这些不利因素 会议 要想取得成功是很不容易的 委屈求全 丧失原则对于中国代表团更是不能接受的 怎么办 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审时度 势 从大局出发 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周恩来总理的发言不仅表达了中国代表团坦诚相待 宽 宏大量 事实求是的态度 还表达了新中国与亚非各国发展友好关系的强烈愿望 同总理的发言引 起巨大反响 受到与会国代表的高度赞扬 同总理的发言也反映了他们的共同心声 会议的紧张空 气缓和了 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会议中因势利导扭转了会议的被动局面 推动会议向前发展 为会议 的成功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