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十课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同步练习题(I)卷_第1页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十课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同步练习题(I)卷_第2页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十课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同步练习题(I)卷_第3页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十课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同步练习题(I)卷_第4页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十课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同步练习题(I)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1 页 共 13 页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十课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同步练习题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十课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同步练习题 I I 卷 卷 姓名姓名 班级班级 成绩成绩 一 一 单选题单选题 共共 2020 题 共题 共 4040 分分 1 2 分 20 世纪初 在中国能办到的事情有 坐轮船 火车 使用洗衣机 照相 看电影 男子剪辫子 女子可以不缠足 A B C D 2 2 分 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是 A 定军山 B 渔光曲 C 歌女红牡丹 D 难夫难妻 3 2 分 下列哪些流行于老百姓中的歌谣是属于改革开放前的 A 吃不愁 住无忧 无事花钱去旅游 B 吃安全 重营养 绿色食品重健康 C 乘火车 坐飞机 出门办事不发愁 D 中山装 铁饭碗 粮食布匹凭票买 4 2 分 你认为孙中山的部下见到他时所行的礼节 不可能的是 A 鞠躬 B 握手 第 2 页 共 13 页 C 点头 D 跪拜 5 2 分 马小虎的曾祖父是一名中国早期摄影爱好者 他留下许多珍贵的照片 其中一张由于年代久远变 得非常模糊 只能依稀看见 某某于广东某某 的字样 马小虎的同学各抒己见 其中不可能的是 A 林则徐 摄于虎门销烟时 B 孙中山 摄于国民党 一大 会址 C 周恩来 摄于黄埔军校校址 D 叶挺 摄于北伐战争前夜 6 2 分 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京张铁路是中国出现的第一条正式运营的铁路 B 1872 年在上海创办的 申报 是当时最著名的中文报纸 C 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 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D 电影 渔光曲 是中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影片 7 2 分 1896 年 上海市民的社会生活已深受西方的影响 对他们的生活内容归纳正确的一项是 在旅游景点照相留念 在戏院里看电影 剪掉长长的发辫 在茶馆里阅读 申报 A B C D 8 2 分 申报 是我国早期的报纸 通过当时这份报纸 我们可能看到的内容有 谭嗣同英勇就义 马关条约 的评论 詹天佑修建京张铁路 某照相馆刊登一则广告 A 第 3 页 共 13 页 B C D 9 2 分 中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影片是 A 渔光曲 B 定军山 C 歌女红牡丹 D 马路天使 10 2 分 下列现象 在中国近代社会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A 到电影院看电影 B 用电报 电话与亲友进行联系 C 用电脑上网 D 出行可以使用轮船 火车 汽车 11 2 分 中华民国建立后 明令废除 大人 老爷 等称呼 而以先生 君或官职相称 此外 各政党 团体内部一般称 同志 对妇女则根据年龄 身份的不同分别称夫人 女士 小姐等 这种社会习俗的变化主要 反映了当时社会 A 平等观念 B 民主观念 C 自由观念 D 等级观念 12 2 分 1919 年春 胡老太爷从绍兴到上海探亲 此时 他不可能看到 A 西式洋楼里 身着旗袍的摩登女郎正在吃西餐 B 轮船往来于黄浦江上 汽车行驶在南京路上 第 4 页 共 13 页 C 报童在大街上叫喊 卖报 卖报 申报 头条新闻 巴黎和会召开了 D 大孙子正在为进京参加科举考试作准备 13 2 分 下表所列为中国历史上有关学校教育的一些史实 其中史实与结论搭配不正确的是 选项史实结论 A 春秋末年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B 1898 年清政府创办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 C 1904 年清政府颁布 奏定学堂章程 标志着延续了两千多年的科举制被废除 D 1924 年国共合作创办黄埔军校为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奠定基础 A A B B C C D D 14 2 分 啦啦啦 我是卖报的小行家 假如这位 小行家 卖的是我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 那么他推销的是 A 申报 B 万国公报 C 新华日报 D 国闻报 15 2 分 科学制度被废除主要与下列的哪些因素有关 西方思想文化的传入 近代新式学堂的兴办 封建统治者意识到了科举制的危害 统治者为了更好的发展 教育与科技 A B 第 5 页 共 13 页 C D 16 2 分 科举制曾被称为我国古代第五大发明 以下关于科举制的表述中 正确的是 A 隋文帝时正式形成 B 唐朝创设进士科 C 明朝实行八股取士 D 民国是才被废除 17 2 分 1902 年 北京城一茶馆里四位中国人在聊天 张义说 我参加过公车上书 李辛说 我参 加过义和团运动 王平说 我家住在东交民巷 赵洋说 我在京师大学堂读书 他们当中谁的话不符合当 时的现实 A 张义 B 李辛 C 王平 D 赵洋 18 2 分 维新变法运动中开办的一所新式学校 是当时中国最高学府 辛亥革命后 改名为北京大学 后 来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发源地 这所高等学府是 A 京师同文馆 B 京师大学堂 C 国立清华大学 D 国立中山大学 19 2 分 近代以来 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 下列现象不可能发生的是 A 1909 年 张某乘坐火车 行驶在中国人自己设计修筑的铁路上 B 1911 年 王某通过 申报 获得了武昌起义的消息 第 6 页 共 13 页 C 1912 年 李某赴京参加了科举考试 D 1913 年 赵某穿着中山装参加了一个重要宴会 20 2 分 1905 年 9 月 2 日 清政府发布 上谕 宣布 自丙午 1906 年 科为始 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 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这说明 A 清政府已实现教育普及 B 清政府决意废除科举制 C 新式教育遭到学子反对 D 京师大学堂已停止招生 二 二 非选择题非选择题 共共 5 5 题 共题 共 115115 分分 21 15 分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请看图 材料二 清政府拟定了 奏定学堂章程 建立起包括初等 中等 高等三个学程 的新式教育体制 1 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是什么 2 科举制度是何时开始实行 何时被废除的 3 你认为我国现在的教育制度有哪些不足 有何解决办法 22 15 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传统教育体制是一种培养官僚士绅的制度 洋务运动兴起后 清政府创办了新式学堂 以 培养近代实用人才 这是近代中国教育改革之始 新式学堂除开设外语 中文外 把近代西学中的自然科学 应 用科学 工艺制造 军事技术方面的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 科学技术在课程中成为重要内容 洋务教育逐渐 迈向近代化 甲午战争后 维新派开设的新学堂把学习的注意力集中在西方社会科学知识和政治制度方面 摘编自方建春 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特点及其影响 第 7 页 共 13 页 材料二 明治政府建立后 把改革和发展教育作为制度设计的重点 1872 年 日本参考西方各国的学制 尤 其是吸收了法国教育制度的特点 颁布了以教育机会均等思想为基础的 学制 19 世纪 80 年代 日本对教育制 度进行全面改革 企图通过普及初等教育使国民养成效忠于国家的观念 通过高等教育和实业 职业 教育培养 经济和科技等各类专业人才 这既保证国民对国家的忠诚 又使日本成为一个近代化国家 摘编自陈时见 中日近代教育改革比较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 指出近代中国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方面出现的变化 2 根据材料二 概括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 3 综合上述材料 谈谈你得到的启示 23 50 分 物久则废 器久则坏 法久则弊 改革创新历来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精神财富 请阅读材料 探究下列问题 政治篇 材料一 管仲相桓公 霸诸侯 一匡天下 论语 及秦孝公用商君 坏井天 开阡陌 急耕战之赏 倾邻国而雄诸侯 至于始皇 遂并天下 汉书 食货志 如果说从平城到洛阳的北魏是汉化先行者 那么西魏 北周就是追随者 北周政权折射出中华民族历史重 新走向全国统一 建立在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使上 简明中国史读本 经济篇 材料二 如下图 第 8 页 共 13 页 春秋战国时期的农具和穿有鼻环的牛尊 思想篇 材料三 如下图 教育篇 材料四 魏晋以来 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权贵子弟无论优劣 都可以作官 许多出身低 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 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五 中国进入近代以后 剧烈的社会大变动迫切需要大批与时代相适应的人才 而科举制度依旧执迷 于八股文 小楷试帖 所取之人内不能兴国安邦 外不能御侮抗敌 杨齐福 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1 材料一中三在则史料依次反映了我国古代史上三次政治改革 其中第一次改革有何历史影响 概括第二 三则史料 指出这两次改革历史作用的相同之处 2 材料一中三在则史料依次反映了我国古代史上三次政治改革 其中第一次改革有何历史影响 概括第二 三则史料 指出这两次改革历史作用的相同之处 3 从材料二的图片中 你能获取什么历史信息 该现象的出现有何作用 第 9 页 共 13 页 4 从材料二的图片中 你能获取什么历史信息 该现象的出现有何作用 5 材料中三幅图片反映了中国近代前期的三场重要运动 请写出其中一次运动的名称及其对思想解放的积 极影响 6 材料中三幅图片反映了中国近代前期的三场重要运动 请写出其中一次运动的名称及其对思想解放的积 极影响 7 为改变材料四所反映的弊端 隋文帝和隋炀帝各采取了什么措施 8 为改变材料四所反映的弊端 隋文帝和隋炀帝各采取了什么措施 9 针对材料五所反映的现状 晚清政府是如何变革教育 培养与时代相适应的人才的 10 针对材料五所反映的现状 晚清政府是如何变革教育 培养与时代相适应的人才的 24 30 分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 必须把教 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 深化教育改革 加快教育现代化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近代中国教育的改革 是中国近 代化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 1872 年开始 清政府每年派 30 名幼童到美国学习 连续四年共派出 120 人 这些幼童的年龄段 在 10 到 16 岁之间 将在美国进行为期 15 年的留学生涯 经费全部由清政府负责 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批官 派留学生 中国海归 杨秦 梅彬 柯建刚主编 材料二 先生 康有为 以为欲任天下之事 开中国之新世界 莫亟 急迫 于教育 梁启超 饮冰室合集 材料三 1898 年 7 月 光绪帝正式批准设立京师大学堂 它的办学原则是 以中国的传统学科为主体 引进 一些西方学科 构成中西结合的课程内容 材料四 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公布的学制 章程根据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等的特点 对各阶段的课程设置 办学目标和教育行政管理等 作了明确规定 中国历史 八年级上册 2017 北师大版 材料五 此事乃吾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 言其重要 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 开阡陌 第 10 页 共 13 页 严复 1 请问材料一中所指的时间是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中的哪个时期 2 康有为对近代教育持怎样的态度 3 据材料三概括京师大学堂课程内容的特点 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京师大学堂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地位 4 请问材料中所说的章程具体指什么 5 材料五是严复对某件事情的评价 请问此事指的是哪件事 6 综上所述 谈谈你对教育改革的看法 25 5 分 试列举中国近代对文化生活影响较大的几项新成果 第 11 页 共 13 页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一 一 单选题单选题 共共 2020 题 共题 共 4040 分分 1 1 2 1 3 1 4 1 5 1 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