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I)卷_第1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I)卷_第2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I)卷_第3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I)卷_第4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I)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1 页 共 14 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I I 卷 卷 一 一 选择题选择题 共共 2525 题 共题 共 5050 分分 1 2 分 一个考古队从中国出发 自东向西去考察亚洲文明古国发源地的最后一站 A 黄河流域 B 印度河流域 C 两河流域 D 尼罗河流域 2 2 分 尚书 洪范 武王既胜殷 有寇至举烽火 邦诸侯 这体现了武王推行的制度是 A 郡县制 B 行省制 C 分封制 D 科举制 3 2 分 图中 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 A 司母戊鼎 B 青铜立人 第 2 页 共 14 页 C 青铜树 D 四羊方尊 4 2 分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的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变革 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的是 A 秦穆公 B 齐桓公 C 楚庄王 D 秦孝公 5 2 分 改革会遇到重重阻力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的措施中 最能体现触犯奴隶主贵族特权的是 A 奖励军功 B 奖励生产 C 承认土地私有 D 推行县制 6 2 分 王同学在 历史辨析 栏目中看到了下面四句话 请你帮他找出与历史事实相符的是 A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B 东汉蔡伦发明和改进了造纸术 C 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改革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 D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在隋朝时完成 7 2 分 历史文物是后人了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通过下图所示文物 我们可以了解哪一时期的历史 第 3 页 共 14 页 A 商朝 B 秦朝 C 西汉 D 唐朝 8 2 分 伴随中国的和平崛起 全球兴起了一股中国文化热 如全球祭孔 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 其思想 核心是 A 仁 的思想 B 兼爱 的思想 C 非攻 的思想 D 无为 的思想 9 2 分 现在很多人收看中央电视台的 今日说法 栏目 如果时光倒流两千多年 你认为下列哪个人最 适合当这个栏目的主持人 A 孙膑 B 老子 C 韩非子 D 孔子 10 2 分 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为 第 4 页 共 14 页 A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B 社会变革 C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发展 D 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11 2 分 毛泽东曾评价说 商鞅之法 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 商鞅变法内容中 对我国地 方行政体制影响最为深远的 大政策 是 A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B 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C 建立县制 D 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12 2 分 下图是秦朝为了巩固统一所采取的政治制度 它是 A 分封制 B 禅让制 C 世袭制 D 中央集权制 13 2 分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秦始皇修长城防御的主要少数民族是 A 氐族 B 鲜卑族 第 5 页 共 14 页 C 匈奴族 D 大月氏 14 2 分 提出 诸不在六艺之科 孔子之术者 皆绝其道 勿使并进 的是 A 孔子 B 主父偃 C 张衡 D 董仲舒 15 2 分 下列物产中 有些是从西域传到内地的 它们是 第 6 页 共 14 页 A B C D 16 2 分 下列事件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的是 西汉设置西域都护 元朝设置宣政院 文成公主入藏 清朝设立驻藏大臣 A B C D 17 2 分 大型纪录片 长城 中国的故事 全面展现了长城的雄姿和周边优美的环境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 象征 秦朝长城的东西起止是 A 辽东 临洮 B 鸭绿江 嘉峪关 C 山海关 嘉峪关 第 7 页 共 14 页 D 山海关 临洮 18 2 分 官渡之战 兵少粮薄的 兼听广纳 握发吐哺 而兵多粮厚又占据有利地形的 却不 纳忠言 拒谏饰非 文中 处的两个军阀分别是 A 刘备和孙权 B 袁术和袁绍 C 董卓和孙权 D 曹操和袁绍 19 2 分 中央电视台 百家讲坛 播出的 王立群读 史记 节目 吸引了众多观众 史记 的历史地 位是 A 中国古代第一部史诗 B 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C 中国古代第一部编年史通史 D 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20 2 分 历史课上 小敏和肖钢对于官渡之战的性质产生了疑问 请你帮他们从下面结论中 选出正确的 一项 A 军事割据集团的争霸兼并战争 B 农民起义军反对封建王朝的战争 C 皇族内部争夺中央政权的混战 D 少数民族反对民族压迫的战争 21 2 分 魏晋南北朝时期 北方人口大量向南迁移 它所带来的是最重要的积极影响是 A 加剧南方的混乱局面 B 使北方趋于平静 C 促进南方经济发展 第 8 页 共 14 页 D 使北方人口急剧减少 22 2 分 秦始皇 废分封 设郡县 汉武帝实行 郡国并行制和内外朝制 孝文帝 采用汉制 习儒家 经典 武则天 设武举 开殿试 清雍正 以军机处取代议政王大臣会议 历代帝王这样做的目的是 A 为了政治改革的顺利进行 B 为了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C 为了预防官员的贪污腐败 D 为了彰显皇帝的特权地位 23 2 分 下列叙述中 最能集中表达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的是 A 扩大了统治区域 B 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封建化 C 促进了南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D 使少数名族更加落后 24 2 分 下图所列内容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百家争鸣 B 秦始皇巩固统一 C 商鞅变法 D 北魏孝文帝改革 25 2 分 善于学习是一个民族进步的源泉 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看 他主要向哪个民族学习 A 鲜卑族 第 9 页 共 14 页 B 汉族 C 匈奴族 D 氐族 二 二 综合题综合题 共共 3 3 题 共题 共 6060 分分 26 20 分 在历史长河中 历史人物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各不相同 学会正确认识并评价历史人物 这是历 史学习的一个关键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开国五千年 神州轩辕自古传 创造指南车 平定蚩尤乱 世界文明 惟有我先 孙中山 材料二 始知李太守 伯禹亦不如 岑参 石犀 材料三 材料四 汉祖起丰沛 乘运以跃鳞 手奋三尺剑 西灭无道秦 王珪 请回答 1 孙中山在材料一这首诗中歌颂的人是谁 他被后人尊崇为什么 2 材料一中的 李太守 和 伯禹 分别指谁 李太守生活在什么时代 他最主要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第 10 页 共 14 页 3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图一是哪位历史人物 图二体现了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哪项措施 图三从侧面反映出秦朝暴政哪一方面的表现 秦朝的暴政首先引发了哪次农民起义 4 材料四中的 汉祖 指的是谁 在秦末农民战争中 对推翻秦朝统治起决定性作用的战役是什么 在历 史学习过程中 人们往往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褒贬不一 甚至持有极端意见 你认为 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评价历史 人物 27 20 分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图是西晋人口内迁分布图 材料二 魏主下诏 以为 北人谓土为拓 后为跋 魏之先出于黄帝 以土德王 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 黄中之色 万物之元也 宜改姓元氏 诸功臣旧族自代 按 代 郡名 今山西省东北 河北省西北一带 来者 姓或重复 皆改之 请回答 1 材料一人口南迁对江南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主是指谁 本诏令提出了什么具体改革措施 3 魏主的改革有何影响 4 上述材料反映了民族融合中的哪两种形式 28 20 分 改革是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成就世界瞩目 实践证 明唯有改革才能推动生产力的迅猛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观察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 第 11 页 共 14 页 材料二 谬力本 农桑 业 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免除徭役 史记 商君列传 孝公用商鞅之法 移风易俗 民以殷实 国以富强 百姓乐用 诸侯亲服 获楚 魏之师 举地千里 至今 治强 史记 李斯列传 材料三 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 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 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 势 迁都以前 就进行了政治 经济改革 迁都洛阳以后 进一步实行改革 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融 合 传统的汉文化得到更大的发展 1 据材料一回答 代表当时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两项重要技术 工具 分别是什么 2 据材料二回答 为顺应生产力发展 商君 采取了哪一经济措施 秦孝公死后 旧贵族挑拨秦惠文王 以谋反犯罪逮捕商鞅 商鞅惨遭车裂而死 为此有人说商鞅变法失败了 你怎么看待 请说明理由 3 材料三这场改革的领导者是谁 4 综合以上两大改革 你认为改革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什么 第 12 页 共 14 页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一 一 选择题选择题 共共 2525 题 共题 共 5050 分分 1 1 2 1 3 1 4 1 5 1 6 1 7 1 8 1 9 1 10 1 11 1 12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