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同伴交往与孤独感, 一项2 年纵向研究[j].doc_第1页
儿童的同伴交往与孤独感, 一项2 年纵向研究[j].doc_第2页
儿童的同伴交往与孤独感, 一项2 年纵向研究[j].doc_第3页
儿童的同伴交往与孤独感, 一项2 年纵向研究[j].doc_第4页
儿童的同伴交往与孤独感, 一项2 年纵向研究[j].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儿童的同伴交往与孤独感, 一项2 年纵向研究J 儿童的同伴交往与孤独感,一项2年纵向研究J心理学报xx,38 (5):743750A cta Psych olog ica S inica儿童的同伴交往与孤独感:一项2年纵向研究3周宗奎赵冬梅孙晓军定险峰(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武汉430079)摘要用提名法和问卷法对小学 3、4年级274名儿童进行两年追踪调查,采用交叉滞后设计,考察了同伴交往4个特征水平上的变量与孤独感的相互预测关系。 结果发现: (1)自我报告的同伴交往变量友谊质量和社交自我知觉与孤独感之间的交叉滞后效应显著;而同伴评定的同伴交往变量积极提名、消极提名、受同伴欺负、消极退缩与孤独感之间的交叉滞后效应不显著;另外,前测的互选朋友数能显著负向预测后测的孤独感,前测的孤独 (2)在排除了早期其它变量的效应之后感不能显著预测后测的互选朋友数。 ,积极提名分、消极提名分、受同伴欺负得分、消极退缩得分、互选朋友数在两年之间仍然呈现出高度的稳定性;友谊质量和社交自我知觉以及孤独感则表现出中等程度的稳定性。 关键词同伴交往,孤独感,交叉滞后回归。 分类号B8441儿童同伴关系领域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例如,皮亚杰在他的早期著作中曾经论述了同伴关系在社会能力发展中的作用。 60、70年代灵长类动物的实验研究和人类的相关研究支持了这样一个假设:早期的同伴关系不良将导致儿童青少年短期或长期的社会适应困难。 在此背景下,新一轮同伴关系的研究迅速崛起。 在考察早期同伴交往困难对后期适应问题的影响时,研究者把儿童青少年的适应问题区分为,外化和内化问题。 外化的问题是表现于外的、指向他人的问题,如攻击行为、反社会行为、活动过度以及其他一些行为障碍综合症的表现;而内化的问题,如孤独、焦虑、抑郁等。 其中孤独感就是本研究要考察的适应指标。 但是,在上世纪 60、70年代,心理学领域的一些研究者认为儿童不会体验到孤独感,直到80年代才开始对儿童孤独感的研究。 其实孤独感是很常见的现象,不仅青少年和成人会体验到,而且儿童也能体验到,它可能产生于对归属感的普遍需要,即个体与其所关心的人建立一种稳定的社会关系的需要。 因此,孤独感是对这种1社会关系受到威胁时的认知和情绪反应。 有研究者发现在对孤独感的描述中,儿童非常关注与同龄伙伴的人际关系。 而儿童与同伴的交往可以分为4个水平:个体特征水平、人际互动水平、双向关系水平和群体接纳水平2。 本研究涉及的社交自我知觉处于个体水平;受欺负和社交退缩处于人际互动水平;互选朋友数和友谊质量处于双向关系水平;积极提名和消极提名处于群体水平。 而关系水平和群体水平就是我们平常所提到的友谊和同伴接纳这两种同伴关系。 研究发现,孤独感与同伴交往各个水平的变量都有联系。 大量研究表明,儿童的孤独感与其同伴接纳水平相关非常显著,儿童的社交地位不同孤独感也有差异,儿童的社交地位越不利,其孤独感就越35强。 也有研究发现同伴接受性在问题行为与孤6独感之间起着中介作用。 B ush的研究结果表明,被拒绝儿童经历了同伴较多的消极对待,更可能表7现出较少的班级参与行为和更多的孤独感。 友谊关系充满感情色彩,它为双方提供亲密交流与袒露的机会。 对于友谊可以从以下3个层次来考察:两个个体之间是否存在友谊;友谊的范围(即);友谊的质量儿童拥有的相互认可的朋友的数量(即朋友之间提供的支持、陪伴或冲突水平)8。 例如,Pa rker和A she r的研究表明,除了较低的同伴接1:xx-08-1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号30270473)和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资助项目。 通讯作者:赵冬梅,女,E2m ail:zhdm_xxtom.743744心理学报38卷纳性外,只有少数几个朋友或者甚至没有朋友的儿童,他们的某种非常重要的社交需要得不到满足,从而导致了孤独感的产生9。 朋友的陪伴和支持可9,10减轻和消除儿童的孤独感。 其他研究也表明,青少年的孤独感随着对同性和异性友谊满意感的增加而下降。 可见儿童友谊的数量和质量都会影响到他们体验到的孤独感。 在小学里,受同伴欺负是一种经常发生的、对儿童的心理社会适应具有消极影响的现象。 受同伴欺负,会使儿童产生对同伴的不信任感和对学校环境的不安全感,进而会体验到孤独。 研究一致认为,受同伴欺负与孤独感相关,受欺负儿童比不受欺负的1儿童报告了更高的孤独感。 与攻击行为不同,社交退缩反映了一种过分控制的行为模式。 消极退缩(p a ssive w ithd raw)来。 因此,往的次数较少,。 鉴于孤独感是个体对自己社交状况的一种主观体验,个体对自己社交状况的评价会影响到他们体验到的孤独感。 有研究考察了儿童的孤独感与他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表征之间的联系,结果发现,孤独感与较低的自我觉知的能力、自尊以及自责的归因方式之间,存在着横向和纵向的联系12。 最近的研究也发现,与社会喜好相比,社交自我知觉对孤独感有5更强的预测力,并且纵向研究也发现,社交自我知觉的上升和下降显著地影响到孤独感的降低和13增强。 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以往研究主要是从横向的角度考察了同伴交往对孤独感的影响,而较少有研究反过来考察消极的情绪孤独感对同伴交往的影响。 有研究者认为,情绪对儿童同伴交往的成功与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情绪控制是儿童能够与同伴友好相处的一个重要方面。 有较多积极情绪的儿童也更受同伴欢迎,反之,情绪反复无常以及有13较多消极情绪的儿童更可能被同伴拒绝。 Vo r2bach等人的研究证实了情绪控制能力对拥有高质14量友谊的重要性。 另外,No len等人的追踪研究发现,体验到较高抑郁水平的儿童相对于那些抑郁15水平较低的儿童保持了比较悲观的认知风格。 由此,本研究也将考察孤独感是否也会导致儿童对自己社交能力的消极评价,即社交自我知觉。 本研究假设,同伴交往变量能显著预测孤独感,而孤独感111也对同伴交往变量有显著的预测效应。 为验证上述假设,本研究于xx年6月对被试进行了相关数据的收集,2年以后,对同样的样本收集了同样的数据。 这一追踪研究设计将允许本研究从发展的角度来检验儿童的同伴交往与孤独感之间的相互影响。 2研究方法2.1研究对象本研究抽取武汉市某小学 3、4年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 xx年6月(T1)测查了 3、4年级的儿童,平均年龄分别为9.1和10.1,年6月(T2)对这些儿童再次施测, 5、6年级,2741。 1、年级分布生()计(N)101四年级173总计(N)2742.2研究工具同伴提名(Pee rNom ina tion)限定提名法,集体施测。 给儿童提供一份班级名单表,要求他们在问卷上填上自己在班内最喜欢的三个同学和最不喜欢的三个同学。 然后计算每个学生被他人提名的积极分数(LM)和消极分数(LL),并在班级内标准化。 友谊质量问卷(F riendsh ipQ ua lity Que stion2na ire)该量表评价与最好朋友的友谊质量。 共18(Pa rker&A s2个项目,是40项的友谊质量问卷her,1993)的简表。 它选用了原量表六个友谊维度(肯定与关心、帮助与指导、陪伴与娱乐、亲密袒露与交流、冲突解决策略、冲突与背叛)的项目中负荷最高的三个。 我们采用回译程序得到中文项目。 将冲突与背叛的项目反向记分后,再将18个项目相加得到友谊质量总分。 实测C ronbach系数为0.83。 翻译后的量表适于测量中国儿童的友谊质量。 朋友提名(F riendNom ina tion)非限定提名法,集体施测。 给儿童提供一份班级名单,要求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将朋友的编号填写在问卷上。 有几个写几个。 然后计算每个儿童的互选朋友数,在班级内标准化。 班级戏剧问卷(C la ss P lay)M asten等 (1985)编制的“班级戏剧问卷”被认为是测量儿童社会行为方面信、效度较高的工具。 该问卷包括6个因素:5期周宗奎等:儿童的同伴交往与孤独感:一项2年纵向研究745社交/领导性、受欺侮、被排斥、消极-孤立、关系攻击、外部攻击。 采用回译程序得到中文项目。 施测时发给每个被试一份全班同学的名单,要求被试根据每个角色的要求在名单中选出一个或几个适合扮演该角色的同学。 统计时,首先计算出每个项目的数为0.68。 原量表有四个维度分别是:社交自我知觉、认知自我知觉、运动技能自我知觉和一般自我知觉,本研究只选用社交自我知觉这一维度,计算该维度所有项目总分的平均分。 儿童孤独量表(Ch ild rens Lone line ssSca le)得分,每个儿童被其他儿童提名的次数之和为该儿采用A sher等人1984年编制的专用于36年级学童在项目上的得分;其次,计算各维度的平均分,一生的儿童孤独量表,经回译后得到中文版本。 该量个维度上各项目得分的平均值为该维度的平均分;表包括16个孤独项目和8个关于个人爱好的插入最后,计算各维度的标准分,将各维度得分在班级内项目,因子分析表明插入项目与负荷于单一因子上标准化,计算出每个被试在6个因子上的标准分。 的16个孤独项目无关。 实测的C ronbach系数为根据研究需要,本研究选取其中的两个维度受欺侮0.92,信度很高。 计算16个项目的平均分(反向记和消极-孤立的C ronbach系数分别为0.95和分的题目先行转换),表示孤独感越3,5,100.78。 强。 PC SC量表(The Pe rce ived Comp e tence Sca le fo r2.3Ch ild ren)是H arte r (1982)编制的儿童自我知觉问lar4.0录入,由卷,经回译后得到中文版本,预试中的。 表变量134567891011121314151.LO12.LM1-0.31333.LL14.FQ10.08-0.4433-0.24330.2733-0.070.6333-0.27330.2533-0.17330.22330.602330.36330.38330.29335.M F1-0.37336.H S17.V I1-0.56330.143-0.08-0.2933-0.1733-0.1933-0.188.PW10.123-0.1090.4033-0.28330.11-0.2733-0.26330.2733-0.100.49330.19339.LO211.LL212.FQ20.143-0.3433-0.36330.25330.4233-0.37330.23330.2233-0.2333-0.23330.58330.153-0.203310.LM2-0.30330.6333-0.2133-0.153-0.30330.26330.1230.7433-0.143-0.28330.30330.30330.31330.51330.31330.3133-0.25330.2633-0.1530.4733-0.20330.3033-0.1733-0.133-0.44330.2633-0.143-0.34330.4533-0.24330.29330.34330.3433-0.12313.M F2-0.313314.H S20.20330.143-0.07-0.45330.4233-0.153-0.153-0.63330.2633-0.143-0.19330.58330.34330.50330.1530.13315.V I20.116-0.1530.105-0.100.403-0.182-0.3533-0.17330.6833-0.1933-0.123-0.000.2533-0.06-0.0116.PW20.04-0.10-0.06-0.120.3733-0.100.62533注:3p0.05;33p0.01;LO=孤独感;LM=积极提名;LL=消极提名;FQ=友谊质量;M F=互选朋友数;H S=社交自我知觉;V I=受欺负;PW=消极退缩。 变量名后的1=T1,变量名后的2=T2。 3研究结果3.1相关分析表2为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矩阵。 从横向的相关分析可以看出,T 1、T2的同伴交往变量除消极提名、同伴欺负和消极退缩外,与T 1、T2的孤独感的相关都达到了显著水平,具体来说,儿童获得积极提名越多、友谊质量越高、互选朋友数越多、社交自我知觉越积极,孤独感越低。 受欺负、消极孤立与孤独感的相关在T1相关显著,而在T2相关不显著。 在T1和T2,消极提名与孤独感的相关都未达到显著水平。 3.2交叉滞后回归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应用交叉滞后回归分析(c ro ss-lagged regre ssion analyse s),得出了以下几个模式图,双向箭头实线表示相关显著,虚线表示相关不显著,线旁的数据为相关系数;单向箭头表示采746心理学报38卷用全部纳入法(En te r)进行分层回归获得的分析结值果,线旁的数据为标准化偏回归系数,实线表示回归系数显著,虚线表示不显著。 图4社交自我知觉与孤独感的交叉滞后回归分析图1积极提名、的积极提名、消极提名与孤独感的交叉滞后效应不显著,即前测的积极提名、消极提名对后测的孤独感没有显著的预测效应,而前测的孤独感也不能显著预测后测的积极提名和消极提名2,感(0149,p0.05;=10;前测的孤独感对后测的友谊质(=-0.157,p0.05),而对后测的互选朋友数则没有显著的预测意义。 图3的数据显示,在控制了前测的其它变量后,前测的受同伴欺负分数、消极退缩得分对后测的孤独感没有显著的预测效应,而前测的孤独感也不能显著预测后测的受同伴欺负分数。 图4的数据显示,在控制了前测的其它变量后,前测的社交自我知觉能显著负向预测后测的孤独感,=-0.144,p0.05,而前测的孤独感也能显著负向预测后测的社交自我知觉,=-0.251,p0.001。 3.2.2同伴交往与孤独感的稳定性在控制了前图2互选朋友数、友谊质量与孤独感的交叉滞后回归分析测的积极提名、消极提名、友谊质量、互选朋友数、同伴欺负、消极退缩和社交自我知觉后,孤独感的稳定=0.175,p0.05;而在控制了前测的其它变性为量后,积极提名、消极提名、互选朋友数、友谊质量、受同伴欺负、消极退缩和社交自我知觉的稳定性分=0.584,=0.592,=0.310,ps0.001;=别为0.192,p0.01;=0.488,=0.399,ps0.001;=0.189,p0.01。 4讨论4.1儿童同伴交往与孤独感之间的相互影响早期同伴关系和后期适应的因果理论模型认为,同伴交往在儿童的发展中扮演多种重要角色,一16个儿童的同伴关系质量会影响后期适应结果。 本研究结果表明,即使在控制了前测的孤独感和其图3受欺负、消极退缩与孤独感的交叉滞后回归分析3.2.1同伴交往与孤独感之间的相互影响图1的数据显示,在分别控制了前测的其它变量后,前测5期周宗奎等:儿童的同伴交往与孤独感:一项2年纵向研究747它同伴交往变量的效应后,前测的友谊质量、互选朋友数、社交自我知觉分别能够显著负向预测后测的17孤独感,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而在控制了前测的同伴交往各变量的作用后,前测的孤独感能显著负向预测后测的友谊质量和社交自我知觉。 首先讨论处于同伴群体关系水平的两个指标-较少并且友谊质量也较差,那么他体验到的孤独感就会更加强烈。 本研究还发现,在控制了前测的同伴交往各变量后,前测的孤独感仍对后测的友谊质量有独特的影响。 以往有实验研究考察了孤独者与非孤独者在谈话中的交往风格,结果发现,在孤独维度上得分高的被试对他们的交谈伙伴表现出相对较-积极提名和消极提名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 群体小的兴趣,很少与同伴发生互动。 并且,孤独者更倾关系水平反映的是群体对个体的态度:接纳或排斥。 向于扮演“被动的人际交往角色”,即他们不会做太儿童获得的积极提名越多,就越能体验到被关心以多的努力去加入别人的谈话或活动21。 显然,孤独及归属于群体的感觉,这对减轻和抑止儿童的孤独感有积极的影响。 但是本研究结果发现,在分别控制了前测的其它变量后,前测的积极提名、消极提名对后测的孤独感没有显著的预测效应。 这可能是因为积极提名和消极提名与其它同伴交往变量之间,有较强的共线性,可能相互间产生某种抑止作用,著了。 ,即两年前的孤独感的高低并不能显著影响两年后同伴群体对他/她的喜欢程度。 儿童的互选朋友数以及自评的友谊质量,反映了儿童双向关系水平的友谊状况,都能预测儿童的社会能力和适应性的变化13。 本研究表明,在控制了早期的孤独感和其它同伴交往变量的作用后,儿童早期的互选朋友数和友谊质量对两年后的孤独感都有独特的影响。 本研究只是整体上考察了互选朋友数对孤独感的效应,没有具体区分有无朋友、朋友多或少与孤独感的关系。 Schaffe r总结了没有朋友对儿童发展可能造成的消极后果:如有情绪问题、较18低的社会能力、学校适应性差等。 Pa rker和Sea l的研究发现,与拥有较少朋友的儿童相比,有较多朋友的儿童其孤独感较低,但是若把没有朋友的儿童排除在分析之外,友谊数量与孤独感的相关不显著19。 可见,友谊数量对孤独感的预测力,主要是有没有朋友所导致的效应,朋友数量的多少影响不大。 在友谊中被一个人所喜欢与在同伴群体中被许多人所喜欢的体验有着质的不同。 当青少年被问及他们希望从朋友那里得到什么或怎样告诉别人谁是他们的最好朋友时,他们常常说好朋友理解他们,值得信任,倾听他们的思想或情感,会为他们分忧解难20。 可见友谊质量越高,儿童从这种一对一的友谊关系中获得的积极情感支持就越多,从而为他们提供了抵制孤独感的缓冲器。 如果儿童的互选朋友者消极被动的交往风格使那些很可能成为朋友的人远离了他们,同时也会降低他们与好朋友的友谊质量。 ,表现/,往往更容易成为,退缩和攻击是与受欺负状况联系最22密切的两种行为模式,这也可以从表2的各相关矩阵中看出,退缩与受欺负在时间1和时间2的相关分别是r=0.49,r=0.625。 因此,当排除了前测的受同伴欺负的作用后,消极退缩对后测的孤独感就没有显著影响了。 同样地,排除了前测的消极退缩的作用后,受同伴欺负也不能显著预测后测的孤独感。 本研究还表明,在控制了前测的同伴交往各变量的作用后,孤独感不能预测后期的受同伴欺负和消极退缩。 这说明即使儿童体验到较高的孤独感也不能直接导致儿童受欺负和社交孤立,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不一致,例如,H awker和Bou lton比较了自我报告的压抑、孤独、焦虑和自我价值感对儿童受欺负的预测作用。 当控制了这些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之后,结果发现它们都与自我报告的受欺负有关,但23压抑与孤独是同伴报告的受欺负的最强预测源。 这有待进一步验证。 社交自我知觉变量处于同伴交往的个体特征水平,是对自己社交状况的主观评价。 本研究发现,儿童早期的社交自我知觉能显著负向预测后期的孤独感。 孤独感的认知理论认为孤独感是人们对社交需要未满足的情绪反应,与个体生活的客观特征相比,人们对人际关系的标准和主观知觉与孤独感的关系1更直接。 理性情绪治疗理论也认为,个人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大部分取决于个体本身对事件如何理24解、解释、并赋予其意义,因此,儿童对自己的社交状况评价越积极,他们体验到的孤独感就越低,反之,体验到的孤独感就越高。 本研究也表明,即使在748心理学报38卷控制了早期的社交自我知觉的影响之后,儿童早期的孤独感依然能显著负向预测两年后他们对自己社交状况或能力的评价。 对此我们可以用伤疤效应来解释。 No len等人的研究验证了抑郁症的后果-伤疤效应,即与抑郁水平较低的儿童相比,抑郁水平较高的儿童保持了比较悲观的认知风格。 类似地,儿童早期越孤独,他们对自己后期社交能力的评价就越消极、悲观。 从早期孤独感对后期同伴交往各变量的影响来看,它对社交自我知觉的影响最大,这也可能是因为儿童期的认知风格正处于形成期,更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4.2两年期间儿童同伴交往与孤独感的稳定性本研究发现,儿童获得的积极提名、消极提名、受同伴欺负、消极退缩、呈现出较高的稳定性;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这说明,出现,稳定性仅在0.,与同伴交往的某些变量相比,。 A sher等人认为,被同伴接纳的程度、是否被过度欺负、是否有好朋友以及与好朋友的友谊质量影响儿童体验到的孤独感17。 并且除同伴关系之外,儿童与师生关系、亲子关系以及手足之间的更广泛的社1交网络也与孤独感有关。 15sh ip s,and Groups.In:D amonW,N ancyE ed.H andbookof Ch ild P sycho logy.Vo l.3:Soc ial,Emo tional,and PersonalityD e2th ve lopm en t.(5ed.).N ewYo rk:W iley,1998.6197003Yu GL,X inZ Q,L uoX L.The charac te ristics of loneline ss,p ee r aep tance and the ir rela tionto family function ing(in Chine se).A cta P sycho logica Sin ica,2000,32 (1):5964(俞国良,辛自强,罗晓路.学习不良儿童孤独感、同伴接受性的特点及其与家庭功能的关系.心理学报,2000,32 (1):5964)4Zhou ZK,Fan CY.P rim a ryschoo lch ild rens socia l anxie ty and lone line ss(in Chine se).P sycho logica l Sc ience,xx,24 (4):442442(周宗奎,范翠英.小学儿童社交焦虑与孤独感研究.心理科学,xx,24 (4):442442)5Zhou ZK,o DM,Chen J,.fuc tion of so2p e tence in m idd le)and Educa2,19:,赵冬梅,陈晶,蒋京川,R achel Hund ley.童年中期儿童社交地位、社交自我知觉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xx,19 (4):7074)6X inZ Q,Chi L P.The re la tion sh ipbetween family function ingand ch ild rens loneline ss:the role ofm edia tor(in Chinese).A cta Psy2chologicaSin ica,xx,35 (2):216221(辛自强,池丽萍.家庭功能与儿童孤独感的关系:中介的作用.()心理学报,xx,352:2162217B uhs ES,L addG W.Pee rrejec tionas an A n teceden t ofYong Ch ild rens School Ad ju stm en t:AnExam ina tion ofM edia tingP roce sse s.D evelopm en ta l P sycho logy,xx,37:5505608Zhang WX.Ch ildrens Soc ia lD evelopm ent(in Chine se).B e ijing Norm al Un iversity Pre ss,1999(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65166)9Pa rker JG,A sher SR.F riendsh ip and friend sh ip qua lityin midd lech ildhood:L inks w ith p ee rgroup aeptance andfee lings of loneli2ness and soc ia ld issatisfac tion.D evelopm en tal Psycho logy,1993,29:61162110Schwa tzD,Dodge KA,Pe ttiG S,B ates JE.The Conduct Prob2lem sP revention R e search GroupF riendsh ip as a modera tingfacto rin the p a thway be tween ea rly harshhom eenvironm ent andla ter vic2tim iza tioninthe p ee rgroup.D evelopm entalPsycho logy,2000,36:64666211U rukA C,D emir A.The role of p eers and families inp red ic tingthe loneline ssleve lof adole scen ts.The Journa lof Psychology,xx,137 (2):17919412H ymelS,R ubin,K H,Rowden L.Ch ildrens p ee rrela tion sh ip:Longitud inal p red ictionofin terna lizingand externa lizingp rob lem sfrom midd leto la te ch ildhood.Ch ildhoodD evelopm ent,1990,61:xx202113Zhao DM.Fac tors ofLone liness du ringM iddle Ch ildhood:Pee rA c2ceptance,F riendsh ipQ uality andSe lf-Perceived Soc ia lComp e2tence(in Chine se).M asters thesis,Cen tral Ch ina Norm al Un iver25结论 (1)由自我报告所得的同伴交往变量(友谊质量和社交自我知觉)与孤独感之间的相互预测关系显著;而由同伴评定得到的同伴交往变量(积极提名、消极提名、受同伴欺负、消极退缩)与孤独感之间的相互预测关系则不显著;另外,互选朋友数能显著预测两年后的孤独感,而孤独感不能显著预测两年后的互选朋友数。 (2)由同伴评定所得的积极提名分、消极提名分、受同伴欺负、消极退缩、互选朋友数在两年之间所呈现的稳定性,高于由自我报告法得到的友谊质量、社交自我知觉以及孤独感,并且同伴交往变量的稳定性主要是由它自身的特征维持的。 参考文献1Ro tenberg KJ,H ymelS.Loneline ss in Ch ildhood andA dole s2cence.Cam bridge:Cam bridge Un iversity Press,1999.362R ubin KH,B ukowsk iW,Pa rker JG.Pee rIn terac tion s,Rela tion25期周宗奎等:儿童的同伴交往与孤独感:一项2年纵向研究749sity,xx(赵冬梅.童年中期儿童孤独感的影响因素:同伴接纳、友谊质量和社交自我知觉.硕士毕业论文,华中师范大学,xx)14M arie VA.The re la tion sh ipbe tweenemo tional p e tenceand so2cia l p e tenceamong ea rly adole scents.xx,63(3-B):1578158815No len-Hoek semaS,Girgu sJ S,Se ligm an ME.P red ic tors andcon sequencesof ch ildhooddep ressive symptom s:A5-yea rlongitu2d inal study.J ourna lof A bnorm al Psychology,1992,101:405friend sh ips:App lyingtempo ral param ete rsto thea ssessm ent ofchil2drens friend sh ip exp e rience s.Ch ildD evelopm ental,1996,67:2248226820San trockJ W.Ch ildD evelopment.(9th ed.).N ewYo rk:M cGraw-H ill,xx.45355321B urge r J M.著.陈会昌等.人格心理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25225322L eiL,W angY,Guo BL.The influenceofclassroom norm s on there la tions be tweensocia l behaviors and p ee r vic tim ization(in Chi2ne se).A ctaPsychologicaSinica,xx,36 (5):563-56743316C ille ssen AH N.Soc iome tricsta tus,socia lse lf-percep tions,andthedeve lopment of school adju stm entinmiddlech ildhood.Pap er pre sented at theb iennia lm eeting of the societyfo rresearch inCh ildD evelopment,199717A sher SR,Paquette JA.Loneline ss and p ee rrela tionsin child2hood.Cu rrent Direc tionsinPsychological Science,xx,12 (3),757918Schaffe rH R.Socia lD evelopment.B lackwell Publishe rsL td,(雷雳,王燕,郭伯良.班级行为范式对个体行为与受欺负关系影响的多层分析.心理学报,xx,36 (5):563567)23H awker DS J.Bou ltonM J.Twen tyyea rs reseach onp ee r vic tim i2aza tion and psycho socia lmalad justment:A me ta-ana lyticreview ofc ro ss-sec studies,ChildP Psych iatry,2000,41:44145524,.当代心理.:2000.26126619Pa rkerJG,Sea lJ.Fo rming,lo sing,rrep lacC hildrens Experien ces w ith Peers and Lon el iness:A Two-Y ear Lon gitud inalStudy ZhouZongku i,Zhao Dongmei,Sun Xiao jun,D ingX ianfeng(S choolof Psychology,Cen tral Ch)ina Norm al Un iversity,W uhan430079,ChinaAbstra ctEvidences fromresea rchesonbo thp rimatesandhum ansuppo rtedthe hypo thesis that p roblem sin earlypee rre lation2sh ipcou ldlead tosub sequent psycho socialm aladjustments,includ ingexte rnalizingand in terna lizingp roblem s(such asfee lingsof lone liness anddep ression).W hile childrens experiences w ith p eers canbe bestunderstood byrefe rringto several levelsof social p lexity:with in individuals,with in in te ractions,within relationsh ips,and withingroup s.P revi2ou sre searches had revealedthat loneline ss wasa ssocia tedwitha varietyof pee r va riab les at each ofthe fou rleve ls.Mo stexisting resea rcheshadfocu sedon theinfluence sof p eer va riab leson loneline ss.L ess examined wasthe impactofloneli2ness onp eer variab le s.The presen tstudy wa s designed toexp lore thein terac tion between loneline ssand pee rva riab les using a2-yea rlongitud inal design.Th isstudy examined274children fromGrade3to Grade4inxxandxx.Th isstudy used them easu resauch asthe PerceivedCompetenceScaleforChildren,the Revised Cla ssPlay,F riendsh ipNom ina tion andF riendship qua lityQ uestionnaire,Sociom etric Nominations,and Childrens Loneliness Scaleto assess self-perceived social p etence,so2cial w ithd rawandpeer victim izationsco res,m u tual friend s num ber andbe stfriend ship quality,po sitivenom inationandnega tivenom ination,and lonelinesssco re,re spec tively.C ross-lagged regressionana lysis wasconduc tedto examine them u tual p red icativerelationsbe tweenloneline ssandp eer variab le s withineachofthefour levels.The results indica tedtha t (1)there isa m utua lly p red ictive relationsbetween p eer variab lesand loneline ssdu ring the two-yea rin terva l suchtha t(a)atthe groupleve l,after contro llingo thervaria2blesat Tim e1,no sign ifican t c ross-lagged effects werefound betweenliked mostnom ination,like leastnom ina2tion,and lone liness;(b)at therelationship leve l,after contro llingo ther variab lesat Time1,there wasa sign ifican t cro ss-lagged effect betweenfriend ship quality and loneline ss,suggesting tha t earlyfriend ship quality sign ifican tly p redic tedlonelinesstwo years late r,and early loneliness also sign ifican tly predic tedfriend shipquality two years la ter;add itionally,750心理学报38卷number of earlym utua l friendssignifican tlypred ictedlonelinesstwo yearsla ter,wherea searly lonelinessd idntpredict number ofm utua lfriendstwo years later;(c)at theinteractionlevel,after contro llingo therva riables at Time1,no sig2nificantcross-lagged effectwas foundbetweenp assive withd raw,peervictimization,and loneliness;(d)atthe individu2allevel,after contro llingothervariablesatTime1,there wasasignificantcross-lagged effectofse lf-p erceived socialpetence onloneliness andvice versa,ind icatingthatearlyself-p erceived socialpetence significantlypredic tedlonelinesstwo yearslater,and earlylonelinessalsosignificantlypredicted self-p erceived socialpetencetwoyearslater. (2)W ithresp ect tothe stability ofp eerva riablesandlonelinessduringthe2-yea lrinterval,thelike mostnom2ination,like leastnom ination,p eervictimiza tion,passive withd rawand numberofm utual friends wereh ighly stab le,wh ilebe stfriend shipquality,se lf-p erceived socialp etence,and loneliness showedmode ratestab ilitie.Conclu sions:Fo rst,mutualpredictive relationbetween self-repo rtedpeervariablesandloneliness we re mo re stron2ge rthan that betweenpeer-ra tedpeervariables andloneliness.Second,thepeer-rated variables(i.e.,like mostnom ination,like leastnom ination,peervictimization,passivewithdrawand mutualfriends numbr)weremorestablethan those ofself-repo rtedvariables(i.e.,friendship quality,self-peceived socialandloneliness).Th ird,once thecha ractersofpeervariables me rged,they would conti Keyword sChildrens experienceswith peers,lone lission书讯:当代国际心理科学进展出版(第一卷由荆其诚主编,M ark R.Ro senzweig、张厚粲等参编,张侃主译的当代国际心理科学进展:神经、认知和发展心理学;第二卷:社会和应用心理学)已经于xx年8月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简体中文版。 当代国际心理科学进展是xx年8月813日在北京举办的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的特约报告论文集。 这次大会是第一次在亚洲发展中国家举办的国际心理学大会,也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国际心理学大会,参加大会的有78个国家的6千余名代表。 本书收录了诺贝尔奖获得者卡尼曼(D anie lKahne2man)等世界著名心理学家的58篇特邀报告,内容涉及神经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社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