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样水分的测定_第1页
煤样水分的测定_第2页
煤样水分的测定_第3页
煤样水分的测定_第4页
煤样水分的测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煤样水分的测定煤样水分的测定 一 内水的测定 1 测定原理 空气干燥法 称取一定量的空气干燥煤样 置于 105 110 干燥箱中 在空气流中干燥到质量恒定 然 后根据煤样的质量损失计算出水分的质量分数 2 仪器 设备 2 1 干燥箱 带有自动控温装置 内装有鼓风机 并能保持温度在 105 110 范围内 2 2 干燥器 内装变色硅胶 2 3 玻璃称量瓶 直径 40mm 高 25mm 并带有严密的磨口盖 2 4 分析天平 感量 0 0001g 3 测定步骤 在预先干燥并恒重过 精确至 0 0002g 的称量瓶中称取粒度小于 0 2 mm 以下的空气干燥煤样 1 0 1 g 精确至 0 0002g 平摊在称量瓶中 打开称量瓶盖 放入预先鼓风 预先鼓风是为了使温度均匀 将称好装有煤样的称量瓶放入干燥箱前 3 5min 就开始鼓风 并已加热到 105 110 的干燥箱中 在一直鼓风的条件下 烟煤干 燥 1h 无烟煤干燥 1 1 5h 从干燥箱中取出称量瓶 立即盖上盖 放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室 温 约 20min 后 称量 然后进行检查性干燥 每次 30min 直到连续两次干燥煤样的质 量减少不超过 0 0010g 或质量增加时为止 在后一种情况下 采用质量增加前一次的质量 为计算依据 水分在 2 00 以下时 不必进行检查性干燥 4 结果计算 空气干燥煤样的水分按下式计算 Mad 100 m m1 式中 Mad 空气干燥煤样的水分含量 m1 煤样干燥后失去的质量 g m 煤样的质量 g 5 水分测定的精密度 水分测定的重复性如下表规定 水分 重复性限 Mad 5 000 20 5 00 10 00 0 30 10 000 40 附 仪器分析 内水测定简易操作步骤 1 准备好水 灰分坩埚 试验样品 样勺 检查控制线路和电源线路是否坚固好 2 打开电源 启动计算机 3 双击 SDTGA5000a 软件 4 单击 设置 中的 参数设置 水分方法 自定义水 单击 保存 5 单击 实验 中的 称样 称量项目 水分 测试方法 自定义水 试样个数 新编号 单击 开始 按提示操作 放入坩埚 加入试样 点击 确认 该试验 一般需用时 30min 6 实验结束后 系统进入 恒温 状态 7 退出 SDTGA5000a 软件 关闭计算机 二 外水的测定 1 测定原理 空气干燥法 称取一定量的空气干燥煤样 置于 70 80 干燥箱中 在空气流中干燥到质量恒定 然后 根据煤样的质量损失计算出水分的质量分数 2 仪器 设备 2 1 干燥箱 带有自动控温装置 内装有鼓风机 并能保持温度在 105 110 范围内 2 2 干燥器 内装变色硅胶 2 3 浅盘 有镀锌薄铁板或铝板等耐腐蚀又耐热的材料制成 其面积能以大约 0 8g cm2 煤 样的比例容纳 500g 煤样而且盘的质量应小于 500g 2 4 电子天平 感量 0 5g 3 测定步骤 在预先干燥并恒重过 精确至 0 5g 的称量瓶中称取粒度小于 13mm 以下的空气干燥煤样 500 0 5 g 精确至 0 5g 平摊在浅盘中 放入预先鼓风 预先鼓风是为了使温度均匀 将称好装有煤样的称量瓶放入干燥箱前 3 5min 就开始鼓风 并已加热到 70 80 的干燥 箱中 在一直鼓风的条件下 烟煤干燥 2h 无烟煤干燥 2 3h 从干燥箱中取冷却 5min 后 称量 然后进行检查性干燥 每次 30min 直到连续两次干燥煤样的质量减少不超过 0 5g 或质量增加时为止 在后一种情况下 采用质量增加前一次的质量为计算依据 水分在 2 00 以下时 不必进行检查性干燥 4 结果计算 煤样的水分按下式计算 Mf 100 m m1 式中 Mf 煤样的外水分含量 m1 煤样干燥后失去的质量 g m 煤样的质量 g 5 水分测定的精密度 三 全水的测定 1 测定原理 空气干燥法 称取一定量的空气干燥煤样 置于 105 110 焦炭 170 180 干燥箱中 在空气流中 干燥到质量恒定 然后根据煤样的质量损失计算出水分的质量分数 2 仪器 设备 2 1 干燥箱 带有自动控温装置 内装有鼓风机 并能保持温度在 105 110 范围内 2 2 干燥器 内装变色硅胶 2 3 浅盘 有镀锌薄铁板或铝板等耐腐蚀又耐热的材料制成 其面积能以大约 0 8g cm2 煤 样的比例容纳 500g 煤样而且盘的质量应小于 500g 2 4 分析天平 感量 0 0001g 3 测定步骤 在预先干燥并恒重过 精确至 0 5g 的称量瓶中称取粒度小于 13 mm 以下的煤样 300 500 0 5 g 精确至 0 5g 平摊在浅盘中中 放入预先鼓风 预先鼓风是为了使温度均匀 将称好装有煤样的称量瓶放入干燥箱前 3 5min 就开始鼓风 并已加热到 105 110 的干 燥箱中 在一直鼓风的条件下 烟煤干燥 1h 无烟煤干燥 1 1 5h 从干燥箱中取出冷却约 5min 后 称量 然后进行检查性干燥 每次 30min 直到连续两次干燥煤样的质量减少不 超过 0 0010g 或质量增加时为止 在后一种情况下 采用质量增加前一次的质量为计算依 据 水分在 2 00 以下时 不必进行检查性干燥 4 结果计算 煤样的全水分按下式计算 Mt 100 m m1 式中 Mt 煤样的全水分含量 m1 煤样干燥后失去的质量 g m 煤样的质量 g 5 水分测定的精密度 水分测定的重复性如下表规定 水分 重复性限 Mt 5 000 20 5 00 10 00 0 30 10 000 40 灰分的测定灰分的测定 1 测定原理 快速灰化法 称取一定量的在空气中干燥煤样 放入马弗炉中 以一定的速度加热到 815 10 灰化 并灼烧到质量恒定 以残留物的质量占煤样质量的百分数作为煤样灰分 2 仪器 设备 2 1 马弗炉 能保持温度为 815 10 炉膛具有足够的恒温区 2 2 干燥器 内装变色硅胶 2 3 分析天平 感量 0 0001g 2 4 耐热瓷板或石棉板 3 测定步骤 在预先灼烧至质量恒定的灰皿中 称取粒度小于 0 2mm 以下的空气干燥煤样 1 0 1 g 精确至 0 0002g 均匀地摊平在灰皿中 使其每平方厘米的质量不超过 0 15g 打开马弗炉 炉门 将灰皿缓慢推入马弗炉中灰化 若煤样着火发生爆燃 试样应作废 关上炉门 若 为焦碳 应使其留有约 15mm 的缝隙 开始升温 温度升至 815 10 开始计时 灼烧 1 小 时 从炉中取出灰皿 放在耐热瓷板或石棉板上 在空气中冷却 5min 左右 移入干燥器 中冷却至室温 约 20min 后 称量 进行检查性灼烧 每次 20min 焦碳 15min 直到连续两次灼烧的质量变化不超过 0 0010g 为止 以最后一次灼烧后的质量为计算依据 灰分低于 15 时 不必进行检查性灼烧 4 分析结果的计算 空气干燥煤样的灰分按下式计算 Aad 100 m m1 式中 Aad 空气干燥煤样的灰分 m1 灼烧后残留物的质量 g m 煤样的质量 g 5 灰分测定的精密度 灰分测定的重复性和再现性如下表规定 附 仪器分析 内水 灰分连测简易操作步骤 1 准备好水 灰分坩埚 实验样品 样勺 检查控制线路和电源线路是否紧固好 2 打开总电源 启动计算机 3 双击 SDTDA 5000a 软件 4 单击 设置 中的 参数设置 选择 水灰连测 水分方法 自定义水 灰分方法 经典快灰 单击 保存 5 单击 实验 中的 称样 称量项目 水灰连测 测试方法 自定义水 经典快灰 试样个数 新编号 单击 开始 按提示称量水分样品 点击 确认 6 水分实验结束后 燃烧炉显示温度小于等于灰分进样温度时 则启动灰分进样 直到实 验结束 灰分测定实验一般需 60min 7 推出 SDTDA 5000a 软件 关闭计算机 挥发分测定方法挥发分测定方法 1 测定原理 称取一定量的空气干燥煤样 放在带盖的瓷坩埚中 在 900 10 温度下 隔绝空气加热 灰分 重复性限 Aad 再现性临界差 Ad 15 000 200 30 15 00 30 00 0 300 50 30 000 500 70 7min 以减少的质量占煤样质量的百分数 减去该煤样的水分含量作为煤样挥发分 2 仪器 设备 2 1 挥发分坩埚 坩埚高 40mm 底直径 18mm 口直径 33mm 壁厚 1 5mm 并带有配合 严密的盖的瓷坩埚 坩埚总质量为 15 20g 2 2 马弗炉 能保持温度在 900 10 并有足够的恒温区 900 5 炉子的热容量为当起 始温度为 920 时 放入室温下的坩埚架和若干坩埚 关闭炉门后 在 3min 内恢复到 900 10 2 3 坩埚架 用镍铬丝或其他耐热金属丝制成 其规格尺寸以能使所有的坩埚都 在马弗炉恒温区内 2 4 坩埚钳 2 5 分析天平 感量 0 0001g 2 6 秒表 2 7 干燥器 内装变色硅胶 3 测定步骤 用预先在 900 温度下灼烧至质量恒定的带盖瓷坩埚 称取粒度小于 0 2mm 以下的空 气干燥煤样 1 0 01 g 精确至 0 0002g 然后轻轻振动坩埚 使煤样摊平 盖上盖 放在坩 埚架上 如果测定试样不足六个 则在坩埚架的空位上放空坩埚补位 将马弗炉预先加热 至 920 左右 打开炉门 迅速将放有坩埚的架子送入恒温区并关上炉门 准确加热 7min 坩埚及架子刚放入后 炉温会有所下降 但必须在 3min 内使炉温恢复至 900 10 否则 此试验作废 加热时间包括温度恢复时间在内 从炉中取出坩埚 放在空气中冷却 5min 左右 移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 约 20min 后 称量 4 焦渣特征分类 测定挥发分所得焦渣的特征 按下列规定加以区分 4 1 粉状 全部是粉末 没有相互粘着的颗粒 4 2 粘着 用手指轻碰即成粉末或基本上是粉末 其中较大的团块轻轻一碰即成粉末 4 3 弱粘结 用手指轻压即成小块 4 4 不熔融粘结 以手指用力压才裂成小块 焦渣上表面无光泽 下表面稍有银白色光泽 4 5 不膨胀熔融粘结 焦渣形成扁平的块 煤粒的界线不易分清 焦渣上表面有明显银白 色金属光泽 下表面银白色光泽更明显 4 6 微膨胀熔融粘结 用手指压不碎 焦渣的上 下表面均有银白色金属光泽 但焦渣表 面具有较小的膨胀泡 或小气泡 4 7 膨胀熔融粘结 焦渣上 下表面有银白色金属光泽 明显膨胀 但高度不超过 15mm 4 8 强膨胀熔融粘结 焦渣上 下表面有银白色金属光泽 焦渣高度大于 15mm 为了简便起见 通常用上列序号作为各种焦渣特征的代号 5 结果计算 空气干燥煤样的挥发分按下式计算 Vad 100 Mad m m1 式中 Vad 空气干燥煤样的挥发分 m1 煤样加热后减少的质量 g m 煤样的质量 g Mad 空气干燥煤样的水分含量 6 挥发分测定的精密度 挥发分测定的重复性和再现性如下表规定 附 仪器分析 挥发分测定简易操作步骤 1 准备好挥发分坩埚 坩埚盖 坩埚托 实验样品 样勺 检查控制线路和电源线路是否 紧固好 2 打开总电源 启动计算机 3 双击 SDTGA 5000a 软件 4 点击 检测 选择里面的 清除残留坩埚 点击 燃烧盘 仪器开始清理 5 坩埚清理结束后 单击 设置 中的 参数设置 选择 放弃挥发分试样丢样 单击 保存 6 单击 实验 中的 称样 称量项目 挥发分 测试方法 挥发分 试样个数 新编号 单击 开始 按提示操作 放坩埚 加试样 盖上坩埚盖 点击 确认 实验 开始 7 实验结束后 燃烧炉自动进入 降温 状态 8 推出 SDTGA 5000a 软件 关闭计算机 固定碳的计算固定碳的计算 固定碳按下式计算 FCad 100 Mad Aad Vad 式中 FCad 空气干燥煤样的固定碳含量 Mad 空气干燥煤样的水分含量 Aad 空气干燥煤样的灰份含量 Vad 空气干燥煤样的挥发分含量 煤焦发热量的计算煤焦发热量的计算 工业生产用煤需要是收到基低位发热量 除了可以采用国标 GB T213 1996 实测煤的发热 量外 还可以利用工业分析结果而比较准确地计算各种煤的收到基低位发热量 现介绍精 挥发分 重复性限 Vad 再现性临界差 Vd 20 000 300 50 20 00 40 00 0 501 00 40 000 801 50 确度较高 能及时快速满足生产需要的计算 收到基低位发热量经验公式 1 焦类收到基低位发热量的计算经验公式 Vad 1 1 Vdaf 100 Mad Aad 100 式中 Vad 试样空气干燥基挥发份 Mad 试样空气干燥基分析试样水 Aad 试样空气干燥基灰份 Vdaf 干燥无灰基挥发份 1 2 Qad net K0 86Mad 92Aad 24Vad Qad net 分析煤样低位发热量 卡 g 由于在实际应用中 用户需要是收到基低位发热量 应按下面经验公式换算 100 W100 W 1 3 Qar net Qad net 100 Mad 6 W Mad 100 Mad 式中 Qar net 收到基低位发热量 卡 g W 全水份和分析试样水之和 2 煤的收到基低位发热量的计算 Vad 2 1 Vdaf 100 Mad Aad 100 2 2 Qad net 100K1 K1 6 Mad Aad 3Vad 式中 Qad net 空气干燥基煤样低位发热量 卡 g K1 是烟煤可燃基氢含量而改变的一个常数 2 3 由空气干燥基低位发热量换算为收到基低位发热量 100 W100 W Qar net Qad net 100 Mad 6 W Mad 100 Mad 式中 Qar net 收到基低位发热量 卡 g W 全水份 分析试样水 2 4 计算烟煤低位发热量的 K1 值 焦渣特征 焦 渣 特 性K1 Vdaf 1234567 10 1384 084 084 584 584 584 584 5 13 1680 583 584 585 085 085 085 0 16 1980 082 083 584 085 085 085 0 19 2278 581 082 583 084 085 085 5 22 2876 578 581 082 083 584 585 0 28 3176 578 080 081 082 584 084 5 31 3473 077 579 080 081 583 083 5 Vdaf 2 52 5 5 05 0 7 5 7 5 K08200830084008500 34 3773 076 578 579 581 082 583 0 37 4073 075 578 079 080 082 082 5 4072 574 576 577 579 581 082 0 5 发热量的单位换算 Qar net KJ g Qar net 卡 g 4 1868 附附 1 发热量测定 简易操作步骤 发热量测定 简易操作步骤 仪器分析仪器分析 1 打开总电源 启动计算机 2 双击 SDACM 量热仪 软件 3 称取 煤样 1g 0 1g 于坩埚内 4 在氧弹筒内装入 10ml 蒸馏水 将氧弹芯挂于氧弹支架上 再将盛有试样的坩埚放到氧 弹芯的坩埚支架上 5 将点火丝装到氧弹电级上 并拧紧螺帽 使点火丝稍接触煤样表面 点火丝不得与坩埚 接触 6 试样及点火丝装好后 平稳的将氧弹芯放入盛有 10ml 蒸馏水的氧弹桶内 旋紧弹盖 并平稳放到充氧器上充氧 30 秒 7 充氧结束后 平稳的将氧弹桶轻放于量热仪桶内 盖上仪器盖 8 在数据栏上 选择桶号 并输入编号 试样质量 然后单击 实验开始 9 试样测试完毕后 登陆数据处理 数据库可显示当天 当前以及重复样实验结果 10 数据处理 在 桶号参数页面 单击 Had 并输入 Mad Vad Aad 等实际值 再双击 数据处理 点击 查找 当天记录 或 所有记录 选择要处理的式样 单击 编辑 单击 修改 然后依次输入 Mt Mad St ad Had Aad Vad 的实际值 单击 从新计算 查看结果 低位基发热量 J g 换成 kcal kg x 4 1816 kcal kg 收到基低位发热量 11 保存并记录数据 取出氧弹 用放气阀将氧弹中的残留气体放出 并将氧弹桶和弹盖 清洗干净 并晾干 12 退出 SDACM 量热仪 软件 关闭计算机 关总电源 注 试验中请勿倚靠仪器 每天正式实验前 务必将空氧弹充足气 置入水中浸没数分钟 以观察氧弹的密 封性能是否良好 保证测试结果的可靠性 严禁超压充氧 正常为 充氧时间应相对一致 给样品装点火丝是注意点火丝不能靠坩埚壁且不能讲点火丝插入样品里 只需碰 到样品表面 若发现氧弹漏气 应立即更换氧弹专用密封圈 否则不能进行实验 每次实验结束后 应将弹桶 弹盖和弹芯清洗干净 并晾干 每天试验完成后应关闭氧气瓶上的氧气阀 每次装点火丝之前 必须将残留在电极杆和压线槽内的点火丝或其它异物清理干 净 附附 2 热容量的标定 简易操作步骤 热容量的标定 简易操作步骤 仪器分析仪器分析 1 打开总电源 打开仪器上的电源 启动计算机 2 双击 SDACM 量热仪 软件 双击 发热量实验 弹出 是否将发热量实验改为热容 量实验 点击 确定 3 称取两片苯甲酸 1 0 1g 准确到 0 0002 于洁净的坩埚中 4 检测氧弹的密封性 在氧弹筒内装入 10ml 蒸馏水 将氧弹芯挂于氧弹支架上 再将盛有 试样的 坩埚放到氧弹的坩埚支架上 5 将点火丝装到氧弹电级上 并拧紧螺帽 使点火丝稍接触试样表面 点火丝不得与坩埚 接触 6 试样及点火丝装好后 平稳的将氧弹芯放入盛有 10ml 蒸馏水的氧弹桶内 旋紧弹盖 并 平稳放到充氧器上充氧 30 秒 在 3 0MPa 压力下 7 充氧结束后 平稳的将氧弹桶轻放于量热仪桶内 盖上仪器盖 8 把苯甲酸的质量参数填上 点击 开始实验 等待实验结束 这样至少做五个平行样 直至有五次数据差值小于 40 焦耳 点击 数据处理 再点击 查找 当前数据 点击 左上角的 1 或 2 看左下角是否有数据出来 8 在数据栏上 选择桶号 并输入编号 试样质量 点火丝热值 然后单击 实验开始 9 试样测试完毕后 登陆数据处理 数据库可显示当天 当前以及重复样实验结果 10 数据处理 在 桶号参数页面 单击 Had 并输入 Mad Vad Aad 等实际值 再双击 数据处理 点击 查找 当天记录 或 所有记录 选择要处理的式样 单击 编辑 单击 修改 然后依次输入 Mt Mad St ad Had Aad Vad 的实际值 单击 从新计算 查看结果 低位基发热量 J g 换成 kcal kg x 4 1816 kcal kg 收到基低位发热量 11 保存并记录数据 取出氧弹 用放气阀将氧弹中的残留气体放出 并将氧弹桶和弹盖清 洗干净 并晾干 12 退出 SDACM 量热仪 软件 关闭计算机 关总电源 煤中全硫的测定煤中全硫的测定 仪器分析法仪器分析法 1 测定原理 库仑滴定法 煤样在催化剂作用下 于空气流中燃烧分解 煤中硫生成二氧化硫并被碘化钾溶液吸收 以电解碘化钾溶液所产生的碘进行滴定 根据电解所消耗的电量计算煤中全硫的含量 2 试剂仪器 2 1 三氧化钨 HG10 1129 2 2 变色硅胶 工业品 2 3 氢氧化钠 GB 629 化学纯 2 4 电解液 碘化钾 GB T1272 溴化钾 GB T649 各 5g 冰乙酸 GB T676 10ml 溶于 250 300ml 水中 2 5 燃烧舟 长 70 77mm 素瓷或刚玉制品 耐温 1200 以上 2 6 库仑测硫仪 由下列各部分构成 2 6 1 管式高温炉 能加热到 1200 以上并有 90mm 以上长的高温带 1150 5 附有铂铑 铂热电偶测温及控温装置 炉内装有耐温 1300 以上的异径燃烧管 2 6 2 电解池和电磁搅拌器 电解池高 120 180mm 容量不少于 400ml 内有面积约 150mm2 的铂电解电极对和面积约 15mm2 的铂指示电极对 指示电极响应时间应小于 1s 电磁搅拌器转速约 500r min 且连续可调 2 6 3 库仑积分器 电解电流 0 350mA 范围内积分线性误差应小于 0 1 配有 4 6 位数 字显示器和打印机 2 6 4 送样程序控制器 可按指定的程序前进 后退 2 6 5 空气供应及净化装置 由电磁泵和净化管组成 供气量约 1500ml min 抽气量约 1000ml min 净化管内装氢氧化钠及变色硅胶 3 试验步骤 3 1 将管式高温炉升温并控制在 1150 5 3 2 启动供气泵和抽气泵并将抽气流量调节到 1000ml min 在抽气下将 250 300ml 电解液 加入电解池内 开动电磁搅拌器 3 3 在瓷舟中放入少量非测定用的煤样 按 4 所述进行测定 终点电位调整试验 如试验 结束后库仑积分器的显示值为 0 应再次测定 直至显示值不为 0 3 4 瓷舟中称取粒度小于 0 2mm 的空气干燥煤样 0 05g 称准至 0 0002g 在煤样上盖一薄 层三氧化钨 将样舟置于送样的石英托盘上 开启送样程序控制器 煤样即自动送进炉内 库仑滴定随即开始 试验结束后 库仑积分器显示出硫的毫克数或百分含量并由打印机打 出 4 结果计算 当库仑积分器 最终显示数为硫的毫克数时 全硫含量按下式计算 St ad 100 m m1 式中 St ad 空气干燥煤样中全硫含量 m1 库仑积分器显示值 mg m 煤样质量 mg 5 精密度 附 硫分测定简 易操作步骤 St 重复性 St ad 再现性 St d 10 050 15 1 40 100 25 40 200 35 1 准备好电解液 试验样品 三氧化钨 硅胶 瓷舟 样勺 镊子 毛刷 耐热瓷盘 2 打开总电源 定硫仪电源 启动计算机 3 双击 SDS 516 定硫仪 软件 4 参数设备 进入系统设置窗口 设置好测试类型 测试方法等参数 5 单击 温度 菜单中的 升温 仪器升温阶段可进行一下工作 检查变色硅胶 若有 的硅胶已经变色应进行更换 检查脱脂棉是否受潮 粘有大量灰尘 若有应立即更换 装入电解液 将电解池的放水胶管插入盛有电解液的容器中 打开气泵 即可将电 解液吸入电解池中 然后用止水夹夹住放水胶管即可 建议装入的电解液容量为 检查气密性 气密性检测装置安装在仪器外壳上方 检测时向后推动手柄 若流量计指示值降到 以下 则认为仪器气密性良好 否则应检查 过滤器 电解池及净化管是否漏气 准备 个废样及部分样品 称样前必须将样品摇匀 称取样品时 操作应规范 不同的煤样应使用各自的样勺 不能混用 不要轻易用手直接接触瓷舟等 样品称好后尽 可能使试样在瓷舟内均匀铺开 三氧化钨尽量做到均匀覆盖在煤样表面 当炉温上升到 1150 摄氏度或 900 摄氏度并恒定后 将称好的样品放在送样平台上然后 在数据表格中按顺序输入试样的编号 样品重量 分析水分 以便计算出试样的干基硫 9 点击 实验 菜单中的 开始试验 系统自动进入实验状态 10 数据表格中出现实验结果后 保存数据 11 点击 温度 菜单中的 降温 然后将电解液放出 12 退出 SDS 516 定硫仪 软件 关闭计算机 电解液配制 称取碘化钾溴化钾各 5 克 冰乙酸 10ml 溶于 250 300 的蒸馏水中 并搅拌均匀 灰熔融灰熔融 1 打开马弗炉温度升到 850 摄氏度 取煤样 适量 于平底坩埚内并摊平 放在马弗炉内 灼烧 小时至完全烧透 实验准备 溶液的配制 称取 糊精粉 量取 蒸馏水或纯净水配制成糊精溶液 一般情况下冷水不能充分溶解糊精粉 呈乳白色 所以对配置好的溶液需加热使之呈透明 状 糊精溶液应当日配置当日使用 灰锥的制做 取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