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探讨论文_第1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探讨论文_第2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探讨论文_第3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探讨论文_第4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探讨论文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探讨论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探讨论文 在日常听课时我发现 教师们在教授 烛之武退秦师 人教版普 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 必修一 这篇课文时 对烛之 武的形象大都给予了全面的肯定 尤其对他见秦君后所谓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条分缕析 头头是道的辩才大加赞赏 并因此得出他 是一个忠君爱国 机智雄辩之人 烛之武真有这么完美吗 我们不 妨再读读烛之武说退秦君的说辞 秦 晋围郑 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敢以烦执事 越国 以鄙远 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 君之薄也 若舍 郑以为东道主 行李之往来 共其乏困 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 君赐矣 许君焦 瑕 朝济而夕设版焉 君之所知也 夫晋 何厌 之有 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 若不阙秦 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 晋 唯君图之 在头两句话 秦 晋围郑 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敢以 烦执事 里 烛之武以退为进 先承认郑国已处于危亡的境地 而 后以一假设否定了秦王作为 陪打 而产生的亡郑必益秦的想当然 既表现得不卑不亢 又表露出推心置腹的诚意 因为我们知道 根据课文一开始的记载 晋候 秦伯围郑 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 这场战争的起 因是郑国得罪了晋国 因此战争的发动者是晋文公 秦穆公仅仅作 为四方诸侯会盟之一员 为了分取一杯羹而协助盟主晋文公攻打郑 国 而这一杯羹 具体体现为瓜分郑国的部分土地 烛之武深知秦 伯贪欲之所在 所以紧接着在第三句就分析了亡郑无益于秦的原因 越国以鄙远 君知其难也 直截了当地指出秦国想分得一杯羹 的难度 让利欲熏心的秦穆公多少有了一点清醒 而后烛之武又紧 追不舍地用一反问 焉用亡郑以陪邻 揭示出亡郑非但于秦无益 而且于秦有害 害在哪里 陪邻 邻之厚 君之薄也 分析 一针见血 对于长期觊觎盟主位置的秦穆公来说 怎能容忍邻国的强盛 因此 这个答案对秦穆公来说无疑是一声棒喝 直逼得他不得不正视与 晋国联手攻打郑国的危害 烛之武的游说可以说是环环相扣 步步 紧逼 虽然 左传 并没有描绘此刻秦穆公的内心波动与表情变化 但我们可从后文他最终放弃与晋国联盟 独自撤走秦国军队的做 法 推知秦穆公此时内心对于借秦晋联手攻郑而获利的想法产生了 动摇 因此他愿意继续耐心地听烛之武的进一步分析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行李之往来 共其乏困 君亦无所害 烛 之武再用一假设 给秦伯展示了 舍郑 使之成为秦国 东道主 的美景 促使秦穆公顺着说客的思路 萌生了 舍郑 的想法 到此为止 烛之武的游说称得上有理有节 义正辞严 体现了一个 外交家从容的风度与雄厚的辩才 遗憾的是 他未能将此坚持下去 而是为了巩固秦王 舍郑 的想法 使用了偷梁换柱的手法 挑 拨晋国与郑国之间的关系 他对秦穆公说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许君焦 瑕 朝济而夕设版焉 君之所知也 请注意 此君非彼 君 许君焦 瑕 朝济而夕设版焉 之君 是晋惠公 晋文公的哥哥 他因害怕晋文公巨大的名望 曾于公元前644年伐翟 欲捕重耳 晋文公 重耳事先闻讯才逃得性命 而仅过了8年 即公元前636年 继惠公位的太子圉 晋怀公 也因惧怕晋文公重耳 居秦 囚杀了晋文公五贤士的家人 也就是说 尝受秦穆公之赐的 晋君与当前这位与秦穆公联手攻郑的晋君有着极大的仇隙 根本就 是两个人 可烛之武玩了一个偷换概念的把戏 用一个模糊的属概 念替代准确的种概念 把当年的晋惠公移花接木成了当前的晋文公 让秦伯产生了晋文公毫无信用的疑虑 而这疑虑一产生 自然坚 定了其先前萌生的 舍郑 的想法 决心不与晋国联盟 这是烛之 武的第一重诡辩 虽然他挑拨离间式的游说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但秦伯还未将想法付 诸行动 所以他并没有因此松懈下来 而是不给秦穆公片刻的喘息 缓解 趁机顺势反问秦穆公 夫晋 何厌之有 这是烛之武的 第二重诡辩 而在秦穆公尚未作出反应时 烛之武又凭空想象 主 观臆测地推断晋 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 从而让秦穆公心生 警惕 这是烛之武的第三重诡辩 我们知道 在晋秦联合攻郑时 晋国并未流露任何 肆其西封 的想法 而烛之武却在没有证据的 情况下 说晋国 东封郑 后一定会 肆其西封 这不是凭空想 象 主观臆测是什么 其实这个凭空想象与主观臆测全都植根于 夫晋 何厌之有 即晋国贪得无厌 的判断 由于晋国当时已经 成为中原霸主 有了这个判断 东封郑 后再 肆其西封 在表 面上就显得非常自然且合乎逻辑 它必然会引起秦穆公的戒心 但 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白的是 就连 夫晋 何厌之有 的判断也是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许君焦 瑕 朝济而夕设版焉 君之所知也 这个偷换概念 移花接木的结果 以这样的结果为前提 既东 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 的推论不就是无中生有的挑拨离间吗 这是 国与国之间的欲加之罪 何患无辞的莫须有 只是这个莫须有被烛 之武步步紧逼 环环相扣的表面合乎逻辑实为荒谬悖论的分析所遮 掩 以致晋秦联合攻打郑国的战争目的被搅成一团乱麻 又鉴于秦 国在晋国的西面 当秦穆公对晋攻郑的最终目的怀有戒心的时候 烛之武质疑 欲肆其西封 的晋国届时 若不阙秦 将焉取之 就 显得顺理成章了 这一质疑犹如晴空霹雳 把昏头昏脑的秦穆公震 得更加头晕目眩 自然也就接受了 亡郑 必定会 阙秦 利晋 的观点 于是下定了 舍郑 的决心 而聪明的烛之武用 唯君 图之 的最后结语 巧妙地让自己从这一乱弹 谈 中抽身而出 掩盖了其居心叵测的分析 加强了推心置腹的效果 让秦穆公高兴 地与郑国结盟 撤走了军队 综合上述分析 读者不难看出烛之武这一表面上看似动之以情 晓 之以理的游说 实实在在是包藏祸心的挑拨离间 不仅居心叵测 而且不择手段 这哪里是雄辩 完完全全是诡辩 烛之武无疑是聪明的 但其形象是矛盾而复杂的 从郑国的角度看 他是个明大理 识大体 爱国 忠君之人 可从 晋国的角度看 他是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之人 作为外交家 他的 确能言善辩 力挽狂澜 应备受赞赏 作为子民 普通人 他太 熟稔偷换概念 移花接木的把戏 人品堪忧 他绝不是一个完美的 英雄 郑伯长年不用他恐怕也是有某种隐忧的 左传 成功地用 不多的几笔写出了人物的双重性格 刻画出人物的多彩立面 真正 值得我们反复推敲 咀嚼 品味 遗憾的是 许多教师往往分析不 到这一层次 其实 在人教社的教材中 课文下面提供了三个注释 一是注释 尝为晋君赐也 说 这句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惠 公回国的事 二是注释 许君焦 瑕 说 晋惠公 曾经答 应给您焦 瑕这两座城池 三是注释 朝济而夕设版焉 说 指晋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 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 三个注释个 个都指向晋惠公 明明白白地告诉读者 此君 晋惠公 非彼君 晋文公 教师们没有看到这注释吗 答案是否定的 看到了为什 么不指出此 君 非彼 君 作者在这里偷换了概念呢 原因可 能有两个 一是担心烛之武形象大大受损 与教学预设的烛之武高 大的形象有了矛盾 认为难以说清个中缘由 于是采取回避的办法 对注释视若无睹 对烛之武的论辩疑而不问 二是教师本身的文 本解读能力有限 注意到这一现象但分析不出背后的内容甚或根本 没有发现教材注释之所指 其实 春秋战国时期玩偷换概念逻辑游 戏的人也并不是只有烛之武一个人 孟子为了说服齐王实行王道与 民同乐 就巧妙地利用了 音乐 与 快乐 的 乐 字在古代读 音相同的条件 一步一步地将 今之乐犹古之乐 这一纯 音乐 的话题 转换成了 独乐乐 与人乐乐 孰乐 这一准音乐 赏乐 的话题 又将 赏乐 的话题转换成了 与民同乐 的政治话题 牵着齐王的鼻子走 只是同样是偷换概念 孟子仅仅是为了转换 话题 无伤人品之大雅 烛之武却是要挑拨离间 正人君子不屑为 之 对烛之武诡辩的分析 固然会让学生对烛之武的人品产生质疑 但分析就是为了揭示矛盾 我们不能为了维持教学预设中人物形 象高大完美的结论而回避分析 掩盖矛盾 要知道 一次回避虽然 也许只是导致一个盲点的产生 但盲点多了 势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