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中“而”字用法.doc_第1页
古代汉语中“而”字用法.doc_第2页
古代汉语中“而”字用法.doc_第3页
古代汉语中“而”字用法.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 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 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三)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四) 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五) 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六) 六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古代汉语“而”字之用法宋丽萍(菏泽学院 中文系 09级 文秘4班 学号:200902207)摘要: 在古汉语(文言文)中,“而”用法比较复杂,它有两个读音r和nng;它在可以做实词,也可以做虚词;作实词可以是名词,可以是动词,可以是代词;作虚词时可以是连词,可以是助词。关键词:古代汉语;“而”字;用法“而”在古汉语中是使用频繁而且用法灵活的一个词,“而”字用法比较复杂。我们对古代汉语中“而”字的用法了解都较浅,像“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这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散文醉翁亭记中的一段。这段共用了八个“而”字,都是连词,但是所起的作用却有区别。前五个“而”是连接动词性、形容词性词组,表示承接关系。后两个“而”是连接状语和谓语,表示修饰关系。末一个“而”是连接两个分句,表示并列关系。从这里可以看出,“而”字用法的错综复杂。到底“而”字在古代汉语中有哪些用法呢?为了考察古代汉语中“而”字的词性,对“而”字的用法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本文不揣浅陋,对“而”字进行了一番整理,将“而”字的用法做了以下分析。一、作r字(一)颊毛,象毛之形(描绘毛的样子),凡鳞毛之下垂者也称而。例如:周礼考工记梓人:“凡攫杀援噬之类,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译:“凡是捕杀他物持物而咬这一类的,一定深雕它的爪,突出它的眼睛,振起它的鳞与颊毛。”(二)代词。通“尔”汝,表示第二人称。可译为“你(的)”、“你们(的)”。例如:归有光项脊轩志:“某所,而母立于兹。”译:“这儿,你的母亲曾经站立过”。(三)连词。 表示并列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轻重,而是并列、并重的关系,可译为“和”、“及”、“又”、“并且”或不译。例如:两小儿辩日:“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译:“这不是远的小近的大吗?” 表示承接关系,所连两项在时间、动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译为“就”、“然后”、“来”、“便”等,或不译。例如: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 译:“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知道新的道理”。 表示递进关系,后项意思比前项意思更近一层,可译为“而且”、“并且”等。例如: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 译:“学了知识而且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 表示修饰关系,前项修饰后项,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 例如: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译:“河曲有个智叟笑着劝阻愚公说”。 表示转折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相对或相反,可译为“却”、“但是”、“可是”等。例如:狼:“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译:“后面跟他的狼停住了,可是前面的那只狼又追上来了”。6.表示范围,相当于“只”、“唯独”。论语季氏:“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译:“不担心(财物)少,而担心(分配)不均匀;不担心贫困,而担心(人心)不安定。” 7.表示假设关系,常连接分句中的主语和谓语,可译为“如果”、“假如”、“倘若”等。例如:少年中国说:“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 译:“假使全国的青年人如果真的都成为有为的青年”。 8. 因而、所以。例如:荀子劝学:“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译:“玉石在山上所以草木润泽,深水潭生长珍珠因而山崖上草木不枯萎。”9. 如果。例如:论语八佾:“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译:“如果说管仲懂得礼,那还有谁不懂得礼呢?”(四)助词。跟“上”、“下”、“来”、“往”等方位词连用,表示时间或范围等,可译为“以”。例如:图画:“故中国之画,自肖像而外,多以意构。” 译:“所以中国的画,在肖像画以外,多半用想象构成图画的内容”。相当于“之”。例如:论语宪问:“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译:“君子以说的多做的少为耻。”注:“言而”即“言之”。表语气。略近于“兮”。例如:论语微子:“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译:“算了吧,算了吧!现在党政的那些人危险极了!”(五)通“如”、如同、好像。例如:诗经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垂带而厉。彼君子女,卷发如虿。”译:“那些都城的人士,衣带下垂飘左右,那些贵族的女儿,发如蝎尾翅在首。”二、作nng字,通“能”。 (一)能够。例如:墨子非命下:“桀、纣、幽、厉,不而矫其耳目之欲。”译:“桀、纣、幽、厉,不能够改正他声色的欲望。” (二)能力。例如:庄子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译:“所以,那些才智足以胜任一个官职,品行合乎一乡人心愿,道德能使国君感到满意,能力足以取信一国之人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像是这样哩!”(三)在漢語大字典中还有几个辞源“而”的解释:1、即,就是。常与“非”对用,构成“非而”。战国策楚策一:“凡天下强国,非秦而楚,非楚而秦。”译:“大凡天下的强国,不是秦国就是楚国;不是楚国,就是秦国。” 2、代词 。表示指示,相当于“此”。战国策赵策一:“豫让拔剑三跃,呼天击之曰:而可以报知伯矣。”译:“豫让拔出宝剑,三次跳起来,挥剑击刺襄子的衣服,喊着:天啊!这样,我可以报答知伯之恩了。” 3、副词。表示时间,相当于“才”。左传襄公九年:“有四德者,随而无咎。”译:“具有上述四种德性的人,占到随卦才没有灾祸。” 表示继续,相当于“犹”、“还”。论语阳货:“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译:“活到四十岁还被人厌恶,他这一生也就没有希望了。” 三、(一)“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二)“而后”才,方才。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陈情表)三月而后成。(孙子兵法。谋攻篇)(三)“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四)“既而”不久,一会儿。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而”字有以下用法:一、作r字:(一)颊毛(二)代词(三)连词(表示并列关系表示承接关系表示递进关系表示修饰关系表示转折关系6.表示范围7.表示假设关系8. 因而、所以9. 如果)(四)助词(相当于“之” 表语气)(五)通“如”、如同、好像二、作nng字,通“能”。 (一)能够(二)能力(三)在漢語大字典中还有几个辞源“而”的解释:1、即,就是。(常与“非”对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