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健康教育培训ppt课件.ppt_第1页
职业健康教育培训ppt课件.ppt_第2页
职业健康教育培训ppt课件.ppt_第3页
职业健康教育培训ppt课件.ppt_第4页
职业健康教育培训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职业健康管理培训 安全科 1 主要内容 第一章我国职业卫生安全管理体制第二章职业卫生管理相关规定第三章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管理第四章职业性病损与职业病防治第五章建设项目职业卫生 三同时 管理第六章职业危害防护用品管理第七章职业危害事故现场急救 2 第一章我国职业卫生安全管理体制 职业安全又称劳动安全 是以防止职工在职业活动过程中发生各种伤亡事故为目的的工作领域及法律 技术 设备 组织制度和教育等方面所采取的相应措施 主要研究的是如何防止职工在职业活动中意外事故的发生 职业卫生又称劳动卫生 是以职工的健康在职业活动过程中免受有害因素侵害为目的的工作领域及法律 技术 设备 组织制度和教育等方面所采取的相应措施 主要研究的是如何防止职工在职业活动中职业病的发生 3 第一章我国职业卫生安全管理体制 我国实行企业负责 行政机关监管 行业自律 职工参与和社会监督的职业卫生安全管理体制 实行分类管理 综合治理 4 第二章职业卫生管理相关规定 一 职业病危害严重的用人单位 应当设置或者指定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或者组织 配备专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 其他存在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 劳动者超过100人的 应当设置或者指定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或者组织 配备置专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 劳动者在100人以下的 应当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职业卫生管理人员 负责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 5 第二章职业卫生管理相关规定 二 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的工作场所应当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1 生产布局合理 有害作业与无害作业分开 2 工作场所与生活场所分开 工作场所不得住人 3 有与职业病防治工作相适应的有效防护设施 4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强度或者浓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5 有配套的更衣间 洗浴间 孕妇休息间等卫生设施 6 设备 工具 用具等设施符合保护劳动者生理 心理健康的要求 7 法律 法规 规章和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其他规定 6 第二章职业卫生管理相关规定 三 存在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应当制定职业病危害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 建立 健全下列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1 职业病危害防治责任制度 2 职业病危害警示与告知制度 3 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制度 4 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培训制度 5 职业病防护设施维护检修制度 6 职业病防护用品管理制度 7 职业病危害监测及评价管理制度 8 建设项目职业卫生 三同时 管理制度 9 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及其档案管理制度 10 职业病危害事故处置与报告制度 11 职业病危害应急救援与管理制度 12 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 13 法律 法规 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 7 第二章职业卫生管理相关规定 四 对于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的劳动者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 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监督管理办法 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 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 GBZ188 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 GBZ235 等有关规定组织上岗前 在岗期间 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 并将检查结果书面如实告知劳动者 职业健康检查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 8 第二章职业卫生管理相关规定 五 有害作业职工健康监护主要包括职业健康检查 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管理等内容 职业健康检查包括上岗前 在岗期间 离岗时和应急的健康检查 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包括劳动者的职业史 职业病危害接触史 职业健康检查结果 处理结果和职业病诊疗等有关个人健康资料 用人单位使用有毒物品的作业场所 除应当符合职业病防治法规定的职业卫生要求外 还必须符合下列要求 1 作业场所与生活场所分开 作业场所不得住人 2 有害作业与无害作业分开 高毒作业场所与其他作业场所隔离 9 第三章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管理 一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分类职业性有害因素按照其来源可以分为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 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和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三大类 一 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1 化学因素 1 有毒物质 如铅 汞 氯 一氧化碳 苯 有机磷农药等 2 生产性粉尘 如矽尘 煤尘 石棉尘 有机粉尘等 2 物理因素 1 异常气象条件 如高温 低温 高湿等 2 异常气压 如高气压 低气压 3 噪声 振动 4 非电离辐射 如可见光 射频辐身 紫外线 红外线 激光等 5 电离辐射 如X射线等 3 生物因素 如炭疽杆菌 布氏杆菌 森林脑炎病毒等传染性病原体 10 第三章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管理 二 粉尘及其危害1 生产性粉尘是指在生产中形成的 并能长时间漂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它是污染作业环境 损害劳动者健康的重要职业性有害因素 可引起多种职业性肺部疾患 尘肺是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粉尘而发生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11 第三章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管理 2 粉尘的分类方法很多 按粉尘的性质可根据为三大类 1 无机粉尘 矿物性粉尘 如石英 石棉 滑石 煤等 金属性粉尘 如铅 锰 铁 锡 锌等及其化合物 人工无机粉尘 如金刚砂 水泥 玻璃纤维等 2 有机粉尘 动物性粉尘 如皮毛 丝 骨质等 植物性粉尘 如棉 麻 谷物 茶等粉尘 人工有机粉尘 如有机染料 农药 合成树脂 橡胶 纤维等粉尘 3 混合性粉尘 在生产环境中 以单纯一种粉尘存在的较少见 大部分情况下为两种或多种粉尘混合存在 一般称之为混合性粉尘 12 第四章职业性病损与职业病防治 一 职业性病损1 职业性病损是指职业性有害因素所致的各种职业性损害 包括工伤和职业性疾患 会造成轻微的健康影响到严重的损害 甚至导致伤残或死亡 职业性疾患包括职业病和工作有关疾病两大类 13 第四章职业性病损与职业病防治 2 职业性病损的作用条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接触机会 如在生产工艺过程中 经常接触某些有毒有害因素 2 接触方式 经呼吸道 皮肤或其他途径可进入人体或由于意外事故造成病伤 3 接触时间 每天或一生中累计接触的总时间 4 接触强度 指接触浓度或水平 后两个条件是决定机体接受危害剂量的主要因素 常用接触水平表示 与实际接受量有所区别 所以说 改善作业条件 控制接触水平 降低进入机体的实际接受量 是预防职业性病陨的根本措施 14 第四章职业性病损与职业病防治 二 职业病1 职业病 是指企业 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 因接触粉尘 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 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15 第四章职业性病损与职业病防治 2 职业病的种类和特点 1 目前我国职业病共分10大类115种分别是尘肺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 职业中毒 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 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 职业性皮肤病 职业性眼病 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 职业性肿瘤 其他职业病 16 第四章职业性病损与职业病防治 2 职业病具有下列五个特点 第一 病因明确 病因即职业性有害因素 在控制病因或作用条件后 可消除或减少发病 第二 所接触的病因大多是可检测的 需达到一定的强度 浓度或剂量 才能致病 一般存在接触水平 剂量 效应 反应 关系 第三 在接触同一因素的人群中常有一定的发病率 很少只出现个别病人 第四 大多数职业病如能早期诊断 处理 康复效果较好 但有些职业病 例如矽肺 目前尚无特效疗法 只能对症综合处理 故发现越晚 疗效越差 第五 除职业性传染病外 治疗个体无助于控制人群发病 从病因学上说 职业病是完全可以预防的 故必须强调 预防为主 17 第四章职业性病损与职业病防治 3 常见职业病及其防治1 尘肺病尘肺是人们在工农业生产中由于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所引起的以肺组织纤维病变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2002年卫生部与原劳动部联合发布的 职业病目录 中 列出了13种法定尘肺 即矽肺 煤工尘肺 石墨尘肺 炭黑尘肺 石棉肺 滑石尘肺 水泥尘肺 云母尘肺 陶工尘肺 铝尘肺 电焊工尘肺 铸工尘肺有其他尘肺 18 第四章职业性病损与职业病防治 引发尘肺的主要因素职工在粉尘场所从事生产劳动时引起的尘肺病 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1 与该粉尘在作业场所空气中的含量有关 含量越高 越容易引发尘肺病 发病时间越短 病变速度也越快 2 与粉尘的粒径和性质有关 料径越小 越容易通过人体的呼吸道而进入肺泡 并沉淀于其中 化学活性越强 越易引起肺组织纤维病变 3 与接触粉尘的时间有关 作业场所粉尘浓度越高 接触粉尘累计时间越长 吸入粉尘的量越大 引发尘肺的机会越多 19 第四章职业性病损与职业病防治 4 与从事的劳动强度有关 劳动强度越大 人体新陈代谢的耗能速度越快 吸入空气的数量增多 肺泡中沉积粉尘的量越大 5 与人体因素和防护有关 同样作业环境下 体质差的人 患有慢性病的人更易引发尘肺 同样作业环境下 不使用个体防护用品和使用不当者 较容易患尘肺 20 第四章职业性病损与职业病防治 防尘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种 1 改革工艺过程 革新生产装备 是消除粉尘危害的根本途径 2 湿式作业是一种经济易行的防止粉尘飞扬的有效措施 3 密闭 吸风 除尘 对不能采取湿式作业的产尘岗位 应采用密闭吸风除尘方法 21 第四章职业性病损与职业病防治 2 噪声噪声控制与治理的原则应遵循 从声源上根治噪声 从传播途径上控制 在接受点采取防护措施的原则 1 应该尽量采取低噪声工艺设备 合理平面布置 隔声消声 吸声等综合技术措施 控制噪声危害 2 应加强对接触噪声人员的个体防护措施 及时配备防噪声耳塞 耳罩等 3 应加强对接触噪声人员的健康监护 22 第五章建设项目职业卫生 三同时 管理 一 定义建设项目职业卫生 三同时 即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 同时施工 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23 第五章建设项目职业卫生 三同时 管理 二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主要内容 1 建设项目概况 2 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对劳动者健康危害程度的分析和评价 3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的类型分析 4 对建设项目拟采取的职业病防护设施的技术分析和评价 5 职业卫生管理机构设置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配置及有关制度建设的建议 6 对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措施的建议 7 职业病危害预评价的结论 24 第五章建设项目职业卫生 三同时 管理 三 建设单位应按照规定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申请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备案或者审核 并提交下列文件 资料 1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备案或者审核申请书 2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 3 建设单位地预评价报告的评审意见 4 职业卫生专家对预评价报告的审查意见 5 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机构的资质证明 影印件 6 法律 行政法规 规章规定的其他文件 资料 25 第六章职业危害防护用品管理 一 职业危害防护用品分为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和一般劳动防护用品 特种劳动防护用品 如安全帽 防静电工作服 焊接眼 面 防护具 过滤式防毒面具 自给式空气呼吸器 长管面具等 一般劳动防护用品 如工作鞋 工作帽 雨衣等 26 第六章职业危害防护用品管理 二 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目录 27 第六章职业危害防护用品管理 三 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安全标志由安全标志证书和安全标志标识两部分组成 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安全标志标识采用古代盾牌形状 取 防护 之意 盾牌中间的字母 LA 表示 劳动安全 之意 注 xx xx xxxxxx是标识的编号 第一层的两位数字代表获得标识使用授权的年份 第二层的两位数字代表获得标识使用授权的生产企业所属的省级行政地区代码 第三层的两位数字代表产品的名称代码 后三位数字代表获得标识使用授权的顺序 28 第六章职业危害防护用品管理 四 典型职业危害防护用品的使用1 安全帽安全帽的佩戴要符合标准 使用要符合规定 如果佩戴和使用不正确 就起不到充分的防护作用 一般应注意下列事项 1 戴安全帽前将帽后调整带按自己头型调整到适合的位置 然后将帽内弹性带系牢 缓冲衬垫的松紧由带子调节 人的头顶和帽体内顶部的空间垂直距离一般在25 50mm之间 至少不要小于32mm为好 这样才能保证当遭受到冲击时 帽体有足够的空间可供缓冲 平时也有利于头和帽体间的通风 29 第六章职业危害防护用品管理 2 不要把安全帽歪戴 也不要把帽沿戴在脑后方 否则 会降低安全帽对于冲击的防护作用 3 安全帽的下领带必须扣在颌下 并系牢 松紧要适度 这样不致于被大风吹掉 或者是被其他障碍物碰掉 或者由于头的前后摆 使安全帽脱落 30 第六章职业危害防护用品管理 4 安全帽顶部除了在帽体内部安装了帽衬外 有的还开了小孔通风 但在使用时不要为了透气而随便再行开孔 因为这样做将会使帽体的强度降低 5 由于安全帽在使用过程中 会逐渐损坏 所以要定期检查 检查有没有龟裂 裂痕和磨损等情况 发现异常现象要立即更换 不准再继续使用 任何受过重击 有裂痕的安全帽 不论有无损坏现象 均应报废 31 第六章职业危害防护用品管理 6 严禁使用只有下颌带与帽壳连接的安全帽 也就是帽内无缓冲层的安全帽 7 施工人员在现场作业中 不得将安全帽脱下 搁置一旁 或当坐垫使用 8 由于安全帽大部分是使用高密度低压聚乙烯塑料制成 具有硬化和变蜕的性质 所以不易长时间地在阳光下曝晒 32 第六章职业危害防护用品管理 9 新领的安全帽 首先检查是否有劳动部门允许生产的证明及产品合格证 再看是否破损 薄厚不均 缓冲层及调整带和弹性带是否齐全有效 不符合规定要求的立即调换 10 在现场室内作业也要戴安全帽 特别是在室内带电作业时 更要认真戴好安全帽 因为安全帽不但可以防碰撞 而且还能起到绝缘作用 33 第六章职业危害防护用品管理 11 平时使用安全帽时应保持整洁 不能接触火源 不要任意涂刷油漆 不准当凳子坐 防止丢失 如果丢失或损坏 必须立即补发或更换 无安全帽一律不准进入施工现场 34 第六章职业危害防护用品管理 2 安全带在高处作业过程中 为防止作业者在某个高度和位置上可能出现的坠落 作业者在登高和高处作业时 必须系挂好安全带 安全带的维护有以下几点要求 1 思想上必须重视安全带的作用 无数事例证明 安全带是 救命带 可是有少数人觉得系安全带麻烦 上下行走不方便 特别是一些小活 临时活 认为 有扎安全带的时间活都干完了 殊不知 事故发生应在一瞬间 所以高处作业必须按规定要求系好安全带 35 第六章职业危害防护用品管理 2 安全带使用前应检查绳带有无变质 卡环是否有裂纹 卡簧弹跳性是否良好 3 高处作业如安全带无固定挂处 应采用适当强度的钢丝绳或采取其他方法 禁止把安全带挂在移动或带尖锐棱角或不牢固的物件上 4 高挂低用 将安全带挂在高处 人在下方工作就叫高挂低用 这是一种比较安全合理的科学的系挂方法 它可以使有坠落发生时的实际冲击距离减小 与之相反的是低挂高用 就是安全带拴挂在低处 而人在上面作业 这是一种很不安全的系挂方法 因为当坠落发生时 实际冲击的距离会加大 人和绳都要受到较大的冲击负荷 所以安全带必须高挂低用 杜绝低挂高用 36 第六章职业危害防护用品管理 5 安全带严禁擅自接长使用 如果使用3m及以上的长绳时 必须要加缓冲器 各部件不得任意拆除 6 安全带不使用时要妥善保管 不可接触高温 明火 强酸 强碱或尖锐物体 不要存放在潮湿的仓库中保管 37 38 第七章职业危害事故现场急救 一 职业伤害急救原则在生产劳动过程中 不可避免发生各类工伤事故 为了减少和避免事故造成的伤害和损失 每个职工都应了解一些常见事故发生以后的救护和自救技术 才能做到临危不乱 化险为夷 职业伤害急救原则如下 1 遇到伤害发生时 不要惊慌失措 要保持镇静 并设法维持好现场的秩序 39 第七章职业危害事故现场急救 2 在周围环境不危及生命条件下 一般不要随便搬动伤员 3 暂时不要给伤病员喝任何饮料和进食 4 如发生意外 而现场无人时 应向周围大声呼救 请求来人帮助或联系有关部门 不要单独留下伤病员无人照管 5 遇到严重事故 灾害或中毒时 除急救呼叫外 还应立即向有关政府 卫生 防疫 公安 新闻媒介等部门报告 报告现场在什么地方 伤病员有多少 伤情况如何 都做过什么处理等 40 第七章职业危害事故现场急救 6 根据伤情对病员边分类边抢救 处理的原则是先重后轻 先急后缓 先近后远 7 对呼吸困难 窒息和心跳停止的伤病员 从速置头于后仰位 托起下颌 合呼吸道畅通 同时施行人工呼吸 胸外心脏按压等复苏操作 原地抢救 8 对伤情稳定 估计转运途中不会加重伤情的伤病员 迅速组织人力 利用各种交通工具转运到附近的医疗单位急救 41 第七章职业危害事故现场急救 9 现场抢救一切行动必须服从有关领导的统一指挥 不可各自为政 二 事故现场急救方法1 人工呼吸 1 口对口吹气法 2 仰卧压胸法 3 俯卧压背法 适合溺水者急救 42 第七章职业危害事故现场急救 2 心脏复苏心脏复苏操作主要有心前区叩击术和胸外心脏按压术两种方法 此处重点说一下胸外心脏按压术 胸外心脏按压术适合各种原因造成的心跳骤停者 在胸外心脏按压前 应先作心前区叩击术 如果叩击无效 应及时正确地进行胸外心脏按压 43 第七章职业危害事故现场急救 首先将伤员仰卧木板上或地上 解开其上衣和腰带 脱掉其鞋子 救护者伤员左侧 手掌面与前臂垂直 一手掌面压在另一手掌面上 使双手重叠 置于伤员胸骨1 3处 其下方为心脏 以双肘和臂肩之力有节奏地 冲击式地向脊柱方向用力按压 使胸骨压下3 4cm 有胸骨下陷的感觉就可以了 按压后 迅速抬手使胸骨复位 以利于心脏的舒张 按压次数 以每分钟60 80次为宜 按压过快 心脏舒张不够充分 心室内血液不能完全充盈 按压过慢 动脉压力低 效果也不好 44 第七章职业危害事故现场急救 使用此法时的注意事项是 1 按压的力量应因人而异 对身强力壮的伤员 按压力量可大些 对年老体弱的伤员 力量宜小些 按压的力量要稳健有力 均匀规则 重力应放在手掌根部 着力仅在胸骨处 切勿在心尖部按压 同时注意用力不能过猛 否则可致肋骨骨折 心包积血或引起气胸等 45 第七章职业危害事故现场急救 2 胸外心脏按压与口对口吹气应同时施行 一般每按压心脏4次 做口对口吹气1次 如1人同时兼作此两种操作 则每按压心脏10 15次 较快地连续吹气2次 3 按压显效时 可摸到颈总动脉 股动脉搏动 散大的瞳孔开始缩小 口唇 皮肤转为红润 46 第七章职业危害事故现场急救 3 止血法 1 指压止血法 即在伤口附近靠近心脏一端的动脉处 用拇指压住出血的血管 以阻断血流 此法适用于四肢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