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教案_第1页
第七单元教案_第2页
第七单元教案_第3页
第七单元教案_第4页
第七单元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七单元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高一历史组 林丹璇 第第 2020 课课 从从 战时共产主义战时共产主义 到到 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政治 经济形势 2 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3 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4 了解 斯大林模式 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 5 认识 斯大林模式 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过程与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能辨证地认识斯大林模式 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复杂性 艰巨性和曲折性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 一 战时共产主义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政策 1 背景 十月革命胜利后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准备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但是苏维埃政府面临十 分严峻的形势 1 反革命势力控制了全国约四分之三的国土 五分之三的人口 2 苏维埃政权管辖地区的燃料 原料和粮食供应极其困难 40 的工厂停产 红军战士 和城市居民也面临着断粮的危险 3 国内外的敌对势力联合起来进攻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企图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扼杀 在摇篮里 从 1918 年 1920 年 苏俄进入艰难困苦的国内战争时期 2 目的 1 直接目的 在经济领域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 即集中全国的物力 财力 支持红 军 战胜敌人 2 根本目的 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3 内容 农业 实行余粮收集制 工业 大中小企业全面国有化 贸易 取消自由贸易 分配 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物配给制 4 特点 兼有 战时 和 共产主义 两种特色 所以被称为 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 5 评价 结合材料 材料一 当时所处的条件下 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 因为 俄罗斯同它的产粮区隔 绝了 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外 当时我们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 列宁对战时共产主义的评价 材料二 1920 年 苏俄农民流传着这样的说法 土地属于我们 面包却属于你们 水属 于我们 鱼却属于你们 森林属于我们 木材却属于你们 材料三 1919 年俄国 1 普特 16 38 千克 粮食的价格 2 国家征购价6 卢布 国家零售价30 卢布 黑市价格200 卢布 材料四 农民并非受人蛊惑 自觉地 进行反布尔什维克党的活动 而是感到切身利 益受到损害 本能地 起来反对苏维埃 材料五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的国家法令 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的原 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积极作用 在特殊历史时期 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物质的保障 取得了 1919 1920 年国 内战争的胜利 军事上的胜利保卫和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局限性 违背客观经济规律 忽视商品 市场的作用 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余粮收集制 国内战争结束后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二 新经济政策二 新经济政策 1 原因 1 根本原因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引发了苏维埃俄国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它不 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不是苏维埃俄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正确的经济政策 2 直接原因 1921 年 2 月 苏俄一个海军基地发生兵变 这一事件引起列宁等人的高 度重视 他们决定调整政策 2 标志 1921 年 俄共 布 十大 召开 通过 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的决 议 决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3 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比较 4 实质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的关系来扩大生产 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 逐步过渡到社会 主义 5 影响 结合材料 材料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使苏联经济得到了恢复 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 他说 在战 争结束的时候 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 而现在 谢天谢地 他居然能够拄着 拐杖走动了 1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 到 1925 年 苏俄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也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内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农业政策余粮收集制 粮食税 规定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 剩下的粮食由 自己支配 工业政策大中小企业全面国有化 解除了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 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 对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 矿产 森林 油田等 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 本家经营 贸易政策 国家垄断贸易 取消自 由贸易 改变由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 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 交换 分配制度 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 实物分配制 废除实物分配制 3 2 是列宁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一次 正确探索 即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 6 启示 计划和市场都是进行经济建设的手段 三 斯大林模式三 斯大林模式 1 背景 1 1922 年底 由俄罗斯联邦 乌克兰 白俄罗斯和南高加索联邦组成的苏维埃社会主 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 简称 苏联 2 1924 年初列宁逝世后 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 3 苏联处于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 国内工业生产还极其落后 苏联面临 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的迫切任务 2 定义 斯大林模式 是指苏联在 20 世纪 20 50 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 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 3 表现 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 1 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农业 轻工业提供资金 目的 为了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 2 农业 农业集体化运动 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 目的 为了加强对农业的管理 摆脱粮食供应困难 为工业化提供资金 3 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是一种相对独立 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 4 对 斯大林模式 的评价 积极 1 开辟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 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 欧洲第一 世界第 二 2 短时间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经济实力快速增长 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弊端 1 片面发展重工业 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2 牺牲农民利益 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3 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 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 4 日益僵化 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5 认识 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 曾在初期和战争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 但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 初探 斯大林模式和西方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的比较 西方模式斯大林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所有制形式生产资料私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 制成分并存 工业化道路 先轻工业后重工 业 优先发展重工业农轻重工业协调发展 农业制度资本主义大农场集体化农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 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政治制度 君主立宪制 共 和 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高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政治协 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 制等度集权 一党制度等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略 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 略 第第 2121 课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 基础知识 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内容 结果 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 结果 戈尔巴乔夫经济和政治改革的内容 过程和影响 重点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难点 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2 能力培养 通过对问题 赫鲁晓夫改革失败原因 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原因 苏联解体原因 等问题的分析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理 解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1 运用比较法认识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本质特征 2 运用历史资料分析法客观分析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历史作用及失败 原因 3 通过问题探究 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 需要实践的检验 需要 经历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验的过程 社会主义国家应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 及时调整 自己的经济政策 使之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 但还不成熟 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 实践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 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 因此 改革是必需的 必要的 但是能偏向 改革的道路是艰巨的 曲折的 复杂的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 重点采用比较的方法 运用史料组织学生讨论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导入新课 1986 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 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 尽头 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 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 斯大林下令把司 机和列车员枪决 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 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 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 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 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到 前面没 有铁轨了 前面没有铁轨了 他们几位为苏联做了些什么呢 他们的所作所为给苏联带来了哪些影响呢 讲授新课讲授新课 一 赫鲁晓夫改革一 赫鲁晓夫改革 1 1 背景背景 1 1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著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著 1953 年斯大林逝世之后 赫鲁晓夫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 此时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 益显露 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 忽视农业 导致农业生产长期徘徊不前 到 1953 年 苏联 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低于十月革命前的水平 牲畜存栏数与 1913 年相等 而苏联人口比 1913 年增加了 20 这种状况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也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对粮食和 原料的需求 2 2 赫鲁晓夫上台并巩固了自己在苏联的最高领导地位 赫鲁晓夫上台并巩固了自己在苏联的最高领导地位 阅读课本 P98 历史纵横 2 2 内容内容 5 项目项目内容内容 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 实行收购制 提高收购价格 增加农民收入 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 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农业 重点 大规模开垦荒地 提高粮食产量 提倡种植玉米 玉米运动 废弃部门管理体制 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 给予企业部分权工业 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调动生产积极性 种植玉米的面积从 1954 年的 430 万顷扩大到 1962 年的 3700 万顷 扩种玉米对畜牧业 有促进作用 但是 由于许多地方的气候不宜种玉米 产量很低 业有些地区因日照量不 够 玉米结不了穗 还有些地区因扩种玉米影响了小麦生产 扩种玉米的计划最终失败了 工业方面则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 1954 年 8 月 苏联部长会议通过决议 开始扩大 企业领导的权利 国家对企业的指令性指标减少 52 运用物质利益原则调动生产者的积 极性 如 改革工资制度用计件奖励工资制度代替累进计件工资制 增加了计时工资的比 重 教师在教学中可结合具体事例进行分析 3 3 评价评价 1 1 积极 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积极 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对苏联当时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的不合理环节进行改革和调整 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促进生产的发展 1954 1958 年农业产值平均增长 9 2 到 60 年代初 耕地 谷物的播种 和收获均已实现全面机械化 2 2 局限 对斯大林模式缺乏科学认识 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只是在原有经 局限 对斯大林模式缺乏科学认识 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只是在原有经 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 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 理论上没有打破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束缚 对于苏联所处的社会主义阶段缺乏科学的 认识 未能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加之赫鲁晓夫本人喜欢浮夸冒进 缺乏深思 熟虑 在改革开始后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跟进 最终导致改革失败 合作探究合作探究 1 1 有人说 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 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 你是 否同意这种观点 请说明理由 掘墓 敢于向旧的政治 经济模式挑战的改革家 守墓 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体制 知识点梳理 一 赫鲁晓夫改革 1953 1964 1 背景 2 内容 3 评价 即时练习 1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 苏联开始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的主要原因是 A 斯大林模式弊端日益暴露 B 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C 苏共二十大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D 斯大林的逝世 思路解析 二战结束后 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农业集 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 片面发展重工业也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答案 A 2 有学者提出 从一定意义上说 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 但最终还是扮演 了守墓人的角色 主是指赫鲁晓夫 6 A 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但不够实事求是 B 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 C 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但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D 坚持斯大林模式 不愿进行改革 思路解析 掘墓人是指敢于向旧的政治 经济模式挑战的改革家 守墓人是指没有从根 本上突破旧体制 答案 C 二 勃列日涅夫改革二 勃列日涅夫改革 1 1 内容内容 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 苏联经济不断发展 1960 年的社会总产值为 3040 亿卢布 1975 年增为 8626 亿卢布 工业产量增长迅速 1965 1975 年间 年发电量从 5070 亿度增 至 10386 亿度 石油产量从 2 4 亿吨增为 4 9 亿吨 钢产量从 9100 万吨增为 1 4134 亿吨 汽车的年产量从 62 万辆增为 196 万辆 农畜产品的产量也逐步提高 1961 1965 年间 谷物的年平均产量为 1 3 亿吨 肉类为 930 万吨 第九个五年计划期间 1971 1975 的 年平均产量 谷物为 1 8 亿吨 肉类为 1400 万吨 工农业的发展使苏联同美国的经济差距 缩小了 据苏联官方统计 1950 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只及美国的 31 1975 年上升到 67 工业生产从 30 升为 80 以上 农业生产从 55 升为 85 而据美国国务院的计算 苏联 1950 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为美国的 33 1975 年升为 53 两者的百分比不一样 但都反映 了苏美差距日趋缩小的变化趋势 苏联为了在军事上赶上美国 扭转在军事上不利的地位 加大了军费开支 70 年代军 费开支都保持在每年超过美国 20 苏联的国防开支 1955 年为 324 亿美元 1979 年则 高达 1480 亿美元 在此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 火炮和导弹 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 40 2 2 结果结果 1 1 执政前期 经济增长加快 政局稳定 军备力量大为增长 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 执政前期 经济增长加快 政局稳定 军备力量大为增长 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 级大国 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级大国 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前期取得一些成效 苏联的军事实力明显增强 达到与美国相抗衡的水平 2 2 执政后期 社会矛盾丛生 经济发展停滞 执政后期 社会矛盾丛生 经济发展停滞 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增加苏联的经济负担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日益严重 苏联的轻工业 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于西方国家 这些都严重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0 世纪 70 年代 后期 苏联经济增长开始下降 国家面临新的困境 合作探究合作探究 2 2 试比较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有何异同 试比较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有何异同 同 目的 都是为了解决 斯大林模式 的弊端 结果 前者收效甚微 后者初期效果明显 后期停滞不前 原因 两者都没有从根本上破除 斯大林模式 异 内容有所不同 前者的重点在农业 后者的重点在工业 知识点梳理 二 勃列日涅夫改革 项目项目内容内容 企业管理 恢复部门管理体制 加强对经济的集体领导 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 运用经济手段 刺激企业改善经营管理 工业注重发展重工业 特别是军事工业 7 1 内容 2 结果 即时练习即时练习 1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在上台后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 从上图看这些改革对苏联 经济建设的作用是 两者的改革在一段时间内收到了一定成效 从长期而言 都以失败而告终 都没有解决苏联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 两者的改革导致苏联解体 A B C D 思路解析思路解析 此题用排除法 导致苏联解体的改革是戈尔巴乔夫改革 而不是赫鲁晓夫和 勃列日涅夫改革 答案答案 D 2 下列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说法 不正确的是 A 第一次突破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B 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 C 改革使苏联的军事力量大大增强 D 改革给苏联经济带来了负面影响 思路解析 第一次突破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不是勃列日涅夫改革 而是赫鲁晓夫 改革 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 答案答案 A 三 戈尔巴乔夫改革三 戈尔巴乔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出生于俄罗斯南部斯塔夫罗波尔附近 1985 年至 1991 年 任苏联共产党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他在职时期的政策导致了冷战的结束 为此他于 1990 年获得诺贝尔和 平奖 但他的改革政策也使得苏联解体 1 1 背景 社会动荡 经济停滞 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的危机局面 背景 社会动荡 经济停滞 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的危机局面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 自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积累的弊端与 矛盾日益严重 二战后出于与美国争霸的需要 以非理性方式进行军备竞赛 致使军费开 支达到国民收入的 1 4 背上沉重的包袱 而且导致民用工业品技术落后 质量低劣 1985 年 苏联人均 GNP 为 3 396 美元 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而且落后于亚洲 拉 美一些国家 苏联人均生活水平从革命前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居世界第八十八位 俄国历 史上靠扩张起家 民族众多 但各民族发展极不平衡 无论是沙皇 还是苏联都对少数民 族实行同化的高压政策 斯大林时期采取镇压和强制迁徙的政策 造成很多问题 斯大林 之后 高压政策被怀柔政策所取代 民族问题日益显露 地方民族主义倾向日益明显 面 对困境 1985 年 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 开始改革 2 2 内容 问题及影响内容 问题及影响 内容内容问题 原因 问题 原因 经济 重点 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 实质 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1 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 2 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 政治作为改革的重点局势失控 苏联解体 政府还减少了指令性计划指标 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 通过一系列法规 调整所有 制的结构 使原来的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生了一些变化 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 展 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 出现合资企业 农庄和国营农场实行租赁制或家庭农 场 改革未达到预期的效果 苏联经济持续下滑 戈尔巴乔夫把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问题归 结于政治阻力太大 为了扫除障碍 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 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8 合作探究合作探究 4 4 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当中获得的训示 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当中获得的训示 1 社会主义建设不能违背客观规律 必须从实际出发 走符合国情的道路 2 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 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改革来完善 3 任何经济制度都不可能一成不变 都应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改革适应 讨论题 讨论题 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失败和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失败和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改革的重点成果 后果 问题 赫鲁晓夫农业一度促进农业发展 勃列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