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中的形象鉴赏.doc_第1页
古代诗歌中的形象鉴赏.doc_第2页
古代诗歌中的形象鉴赏.doc_第3页
古代诗歌中的形象鉴赏.doc_第4页
古代诗歌中的形象鉴赏.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古代诗歌中的形象鉴赏 在古代诗歌中,无论是人物形象还是景物形象,都是至关重要的内容。诗歌通过形象来传情达意,作为诗歌创作手段的语言和表达技巧,自然也都离不开形象这一媒介。从这一意义上讲,诗歌就是形象的艺术,诗歌的鉴赏就是形象的鉴赏。 如果我们将形象的鉴赏从诗歌鉴赏中分离出来,研究单纯的形象鉴赏题目,就会发现,它一般包含以下三个设题方向:形象的状貌和特征、形象的价值和意义、形象的塑造艺术。有些题目将这几个方面结合起来进行考查。一、形象的状貌和特征 在诗歌中形象无疑是客观的存在,但描述它们的状貌,捕捉它们的特征,却并非一件易事。描述画面凭借的是对诗歌整体的把握能力和丰富的想象能力,概括人物和景物形象的特点、意境的特点,则需要化形象为抽象的思维能力。1、如何概括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古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可以是诗人自身形象,也可以是其他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在诗歌中可以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行动、语言、心理等的直接描写加以表现,也可以通过景物等手段来暗示。因此,概括人物形象,不能忽视景物等对人物形象的表现作用。譬如,从“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两句景语和“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这两句情语中,我们应该都能读出一位爱国诗人的形象。在有些诗歌中对人物的直接描写很少,我们了解人物就更要依靠景物的暗示。 其次,人物形象的概括还应兼顾人物的外部特征(年龄、外貌、活动等)和内在特征(情感、心理、品质等)两个方面。 例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问:这首诗刻画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诗人是怎样一个形象? 答:年近古稀、僵卧在床,但仍满怀壮心,一心立志收复失地的英雄形象。 这里,“年近古稀”“僵卧孤村”属于人物的外部特点,而“一心立志收复失地”则显然属于人物的内在特点。一般而言,对诗人形象或隐喻性人物形象的概括更应注重内在特点。2、如何描述画面?如何搜罗意象? 描述画面 苏东坡这样评价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其实,“诗中有画”在古代诗歌中是普遍现象,只不过王维表现得更典型而已。 古代诗歌中的画面可以是纯粹的景物画面,也可以是有人物参与的环境画面。可以是一时一地一景,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也可以是跨越时空的景的组合,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描述画面应注意几点:一是全面,二是整体,三是客观。全面,要求描述时照顾画面中的诸多景物,既突出主体又不轻易丢弃其他;整体,要求注意体现诸多景物之间的关联;客观,即要求描述画面时从画面本身出发,不以诗人的情感意蕴来代替。 例2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08天津卷16题,经删改)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问: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参考答案: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有些题目要求概括描述画面(如07北京卷12题),这就相当于给画面取题目,要求在追求全面的同时,抓住要素,概括要点。 搜罗意象 画面由意象构成,有些题目要求搜罗意象。或者搜罗不同诗歌中共同的意象(07浙江卷16题),或者搜罗一首诗歌中所存在的不同意象(07广东卷第10题),或者搜罗一首诗歌中体现某一特征的意象(06广东卷13题)。 例3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07广东卷第10题,经删改)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处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问:诗人运用了哪些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 参考答案: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孤灯。 搜罗意象,不同于描述画面,它关注的是个体而不是整体,关注的是点而不是面。从表述语言上看,它追求的是简明。3、如何概括景物的特点?如何概括诗歌的意境? 概括景物的特点 概括不同于描述,对景物特点的概括既不是对画面的再现,也不是对物象的罗列,而是对画面中景物特点的抽象,需要片言立其要。 例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07重庆卷13题) 海棠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濛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问:诗歌前两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 参考答案: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 无论是人物形象还是景物形象,都可以采取比较的方法进行鉴赏。比较,就要在同中求异。 例5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08广东卷10题,经删改) 木芙蓉 窗前木芙蓉 吕本中 范成大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问: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概括意境 意境是情与境的统一,这一点很像意象,不过,意象是点,意境是面,由多种意象组合就营造出诗歌情景交融、形神皆备的意境。作为一种总体感觉,整体气氛,意境本身就是概括的,需要丢弃具体的物象,片言立其要,这是概括的难度所在。此外,概括意境还需要积累,积累一些意境方面专门的词语,以备选用,如幽静、萧瑟、孤清、雄浑、壮阔,等等。 例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08宁夏海南卷第8题) 题李世南画扇 蔡肇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注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瓮:这里指水瓮。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5分) 参考答案:。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二、形象的价值和意义 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其实人物形象亦然,传情达意是诗歌形象的共同价值所在。把握形象的状貌和特点,其实正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其中透露的情感。而只有懂得形象的价值,才算真正懂得鉴赏诗歌的形象。正因为如此,在高考中出现了了很多涉及形象价值的题目。1、人物形象的价值 诗歌中人物形象与情感的关系非常密切,超过了景物形象。其中,抒情主人公作为情感的主体承载者,对情感的表达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通过人物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我们都可以读到作者内心的细腻情感。譬如,同样是“独坐”,秋夜独坐(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表现了王维的悲哀孤独,夜深(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则表现了周弼的宁静安适。准确地理解诗人形象就意味着准确地理解了该形象表情达意的价值。 隐喻性的人物形象对情感的表达作用也是无可替代的,他们或者体现了诗人的情感追求,或者就是诗人的自我表白。譬如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的那位灯火阑珊处的佳人,柳宗元江雪中的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这些人物的价值自有其约定性,这就需要依靠对传统的审美习惯的深入了解。譬如,渔父则归隐,美女则贤君,望月则怀远,闻雁则思归,不一而足。 例7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月上瓜洲 张辑 南徐多景楼作 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 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 词的下阕中“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一句,通过塑造渔翁这一形象,寄托了此人怎样的情怀?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有心报国却又报国无门的忧愤、失望之情,迫于无奈只能逍遥江海的抑郁孤独、无可奈何之情。 这里,渔翁就属于隐喻性形象,是词人自我形象的写照。2、景物形象的价值 相对于人物形象,景物表情达意的作用虽然间接,但又不可或缺。从景物形象与情感的不同关系,我们不妨先把它们分为象征性意象、渲染性意象、陪衬性意象三类。 象征性景物意象,物就是人,如骆宾王咏蝉中的蝉、陆游卜算子咏梅中的梅,它们与柳宗元江雪中的蓑笠翁一样,都代表着一种精神,一种人格,一种人生态度。 渲染性景物意象,就是烘托气氛、渲染情感的意象,诗歌中大多数的景物意象就属于此类。 陪衬性景物意象,指的是对主体形象起陪衬(正衬或反衬)作用的次要形象。 不同类的景物形象,它们对诗歌表情达意的意义不同,分析的方法途径也自然应该有异。象征性意象应关注物象的象征意义,寻找物与人在精神上的联结点;渲染性意象应关注意象中的情感渗透,从意象和意境中将意分离出来,从景物的色调中领悟情调;陪衬性意象服务于主体意象,分析它的价值自然更应关注它与主体形象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直接关注作品的情感。 例8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08安徽卷12题,经删改) 小孤山 宋谢枋得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无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问: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身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小孤山在这里就属于象征性意象,“孤山”与“孤臣”就是物与人的联结点,咏赞孤山其实就是颂扬孤臣的不屈精神。 例9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07江苏卷12题,有删改) 鹧鸪天 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半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问:“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途迷茫的郁闷之情。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属于渲染性意象,虽然它不具备确定的意义,但景物的色调让我们感受到了作品的情调,只要联系一下景物的特点,作品的情感内容也就不难把握了。三、形象的塑造艺术1、景物形象的塑造 景物如画,景物形象的塑造就如同风景绘画,可以采用动静、虚实、点面、远近、俯仰、浓淡、明暗等的结合和转化,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的结合,也可以通过不同景物之间的对比和衬托。“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用的是以动衬静法,“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则利用了触觉将春风春雨的特点细腻地表现了出来。 例1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08江西卷14题,经删改)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 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鹜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全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鹜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愿望。 题目明确以“虚实”为回答问题的角度,只要能将它们落实于作品加以鉴赏就行了。也有些题目问如何塑造景物,或写景的角度如何,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等等,这就要求考生自己从众多的塑造手段中去寻找答案,考前对写景的角度是否有积累,考试中是否能够从纷繁芜杂中准确识别,就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例1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07湖北卷14题,有删改)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第二首诗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书丛生,宫殿荒凉。2、人物形象的塑造 与小说等叙事类作品一样,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也常通过对人物的语言、行动、外貌和心理的刻画来实现,这是它与景物形象在塑造艺术上的不同之处。不过,在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也经常采用侧面手段来实现,譬如利用次要人物来衬托主要人物,通过景物形象来烘托人物形象,等等。 例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08山东卷14题,有删改) 画堂春 秦 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