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执业医师考试备考辅导口腔执业医师口腔组织病理学:龋_第1页
口腔执业医师考试备考辅导口腔执业医师口腔组织病理学:龋_第2页
口腔执业医师考试备考辅导口腔执业医师口腔组织病理学:龋_第3页
口腔执业医师考试备考辅导口腔执业医师口腔组织病理学:龋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口腔执业医师口腔组织病理学 龋 一 概述 1 定义 龋是一种由细菌引起的牙硬组织的感染性疾病 最后导致有机物分解 无机晶体 破坏 牙硬组织缺失 2 发病情况 龋是一种古老的疾病 在原始洞人的头颅中就已经发现了龋 在铜器时代 龋的发病率为 21 87 而现代人的发病率为 40 80 龋的发病因种族和地区不同而不同 3 好发部位 磨牙窝沟 牙邻接面 牙颈部 4 特点 龋的发生是不对称的 龋的发病是从外向内 龋的发生一定要有细菌的参与 一旦 腐质去除后 龋也就停止了 二 临床分型 1 急性龋 又称猖獗龋 短期内全口或多数牙发生龋 2 慢性龋 进展缓慢 通常成人龋属此类 3 静止龋 见于乳磨牙或第一 二恒磨牙 外观呈浅碟状 第一节 一 肉眼观察 白垩色或墨浸色 棕黄色 早期粗糙 后期形成龋洞 二 光镜观察 横纹明显 混浊 色素沉着 透明 崩解 一 平滑面龋 病损呈三角形 其顶部朝向釉牙本质界 常发生在牙邻接面或接触点下方 早期平滑面龋分四层 1 透明层 是釉质龋最早的病理改变 由于晶体脱矿 间隙增大 树胶进入孔隙后透明所致 该层孔 隙容积约为 1 而正常釉质孔隙容积仅为 0 1 2 暗层 此层混浊 模糊不清 由于脱矿产生一些新的小孔 或透明层中较大的孔隙经再矿化后形 成的一些微孔 使得空气能够进入而形成暗层 此层有脱矿和再矿化 其孔隙容积占 2 4 3 病损体部 此层范围最广 脱矿最严重 此层孔隙较大 树胶能够进入而透明 在透明的背景上 生 长线和釉柱横纹明显 此层孔隙容积占 5 25 4 表层 龋表面有一层相对完好的表层 厚约 20 0mm 表层矿化度较高的原因可能是 表层含氟量 高 镁的含量较低 来自唾液和病损体部的矿物离子可以使表层再矿化 此层孔隙容积为 5 二 窝沟龋 病损常从窝沟的侧壁开始 沿釉柱长轴向深部扩展 形成三角形的龋损区 其基底朝向釉 牙本质界 三 潜行性龋 窝沟底部的釉质较薄 龋损可很快发展到牙本质 并沿釉质牙本质界向两侧扩展 结果形 成口小底大的潜行性龋 四 牙颈部龋 龋损很快破坏牙釉质 形成牙本质龋 可同时累及牙骨质 形成牙骨质龋 三 扫描电镜观察 在病损体部 晶体直径变小 在表层 晶体形状不规则或呈发夹状 四 透射电镜观察 晶体中央有破坏 晶体周缘溶解 五 釉质龋形成的病理机制 1 釉质龋的发生是酸对羟磷灰石晶体腐蚀的物理化学过程 使得晶体变成不规则 结构出 现畸形而不稳定 2 晶体的溶解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 其中 pH 值的上升与下降对晶体的形成和溶解都起 一定的作用 2 釉质的解剖结构对龋有影响 尤其是釉板对窝沟龋的进展影响较大 第二节 牙本质龋 一 特点 1 常由釉质龋或牙骨质龋发展而来 或同时发生 如潜行性龋 牙颈部龋 2 无机盐溶解与有机物破坏同时进行 3 牙本质龋沿牙本质小管进展 4 牙本质龋时 牙髓出现防御性反应 5 牙本质龋的龋损呈三角形 其顶端指向髓腔 成洞后形成较大的龋洞 三 牙本质龋 病理改变分四层 1 透明层 2 脱矿层 3 细菌侵入层 4 腐败崩解层 1 透明层 又称硬化层 是牙本质龋病变最深层的改变 此层形成机理为牙本质小管内细胞突起变性 后 钙盐沉积封闭小管 光镜下观察呈透明状 电镜下观察晶体呈针状 2 脱矿层 位于透明层表面 细菌入侵前 酸已扩散到此区域 引起脱矿 此层小管结构仍保持完整 但管周牙本质和管间牙本质的晶体数量减少 3 细菌侵入层 位于脱矿层的表面 细菌侵入小管后并繁殖 小管扩张形成串珠状 而后小管破裂 管间 牙本质脱矿 收缩 小管相互融合形成大小不等的坏死灶和裂隙 4 腐败崩解层 位于牙本质龋的最表层 也是龋洞底部的表层 此层内牙本质结构完全破坏 残留一些崩 解组织和细菌 四 牙髓的改变 当刺激强烈时 牙髓变性坏死 发生炎症 当刺激缓慢时 牙髓形成修复性牙本质 第三节 牙骨质龋 特点 1 多发生于中老年人 2 病变沿穿通纤维蔓延 使层板状结构脱矿 3 龋损很快波及牙本质 相应髓腔端出现修复性牙本质 4 发生于牙颈部的牙骨质龋可同时累及牙釉质 第四节 龋的发病机制和病因学说 在 60 年代初 由 Keyes 等提出 三联因素 认为龋是由细菌 食物和宿主三个主要因素相 互作用产生的 一 三联因素 学说 一 细菌和菌斑 在大多数情况下 细菌通过形成菌斑而实现对牙体的破坏 二 食物 食物中的糖类是龋发生必不可少的条件 三 主 宿主包括牙 唾液和全身因素 二 酸原学说 由 Miller 于 89 年提出 口腔微生物分解碳水化合物产生有机酸 酸溶解釉质发生龋 三 蛋白溶解学说 由 Gottlieb 等在 47 年提出 认为龋初期的损害发生在釉质和牙本质中的有机物存在的部 位 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