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学期第2章《生物与环境》综合测试卷C卷.doc_第1页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学期第2章《生物与环境》综合测试卷C卷.doc_第2页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学期第2章《生物与环境》综合测试卷C卷.doc_第3页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学期第2章《生物与环境》综合测试卷C卷.doc_第4页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学期第2章《生物与环境》综合测试卷C卷.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学期第2章生物与环境综合测试卷C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20题;共40分)1. (2分)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 A . 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B . 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C . 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D . 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2. (2分)生物圈中由于不同地域的环境差别很大,导致生物的种类也是多种多样的,也由此构成了不同的生态系统由于人口密集,排放的污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多,容易产生环境问题的生态系统是( ) A . 森林生态系统B . 城市生态系统C . 湿地生态系统D . 农田生态系统3. (2分)在对某种兔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记46只,第二次捕获25只,其中有标记兔12只,则该种群的总数量为 ( ) A . 46B . 25C . 12D . 964. (2分)下列哪项不是生物对环境产生影响的例子是( ) A . 植物的蒸腾作用能增加空气的湿度B . 枫树在秋天落下了叶子C . 浮萍的大量繁殖造成了水中鱼类的死亡D . 蚯蚓的活动改良了土壤5. (2分)下列除哪项外,其余都说明家鸽的外形与飞行生活相适应( ) A . 全身被羽B . 身体分头、颈、躯干、四肢、尾C . 身体呈纺锤形D . 前肢变成翼,具有几排大型正羽6. (2分)骆驼在沙漠中,白天体温能升高到41C;晚上最多能将体温降至34C。研究发现,白天升高体温能减少水份流失;而且前一晚体温降得较多时,更可以忍受隔天白天的酷热。下列理由中,可以解释这一现象的是:白天升高体温可增加出汗量;白天的体温高,能减少身体内用于散热的水份量;夜晚体温低时,骆驼能吸收空气中水份;夜晚体温愈低,第二天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将体温升到骆驼白天可到达的温度;骆驼身上的毛能阻隔外界的热,不使体温上升得太快。( )A . B . C . D . 7. (2分)下列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实例中,哪一项描述与其他三项不同( ) A . 仙人掌叶特化为刺B . 落叶阔叶树冬季落叶C . 蚯蚓改良土壤D . 竹节虫与竹的枝叶相似8. (2分)下列自然景象属于生物群落的是( )A . 北干山上的所有动物B . 北干山上所有树C . 北干山上所有生物D . 北干山上所有微生物9. (2分)下面四幅图均表示在一个食物链中消费者和生产者的比例,在每一个图最下面一层都表示生产者。其中,可以表示“草虫山雀食雀鹰”这一食物链的是( )A . B . C . D . 10. (2分)随着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对农业害虫可采取综合防治的措施。为除去有害于农作物的某种害虫I而引入捕食蜘蛛后,对这两个种群数量变化进行调查,得出如图所示的结果。下列关于对此过程的推理中正确的是( )A . 害虫I没有危害农作物B . A期间,如果在农田中喷洒对害虫I的农药,则蜘蛛的数量将增加得更快C . B期间蜘蛛数量较快减少的原因是该种蜘蛛的食物不足D . 在C期间两个种群的数量基本保持不变,这是因为两者之间已不存在食物关系11. (2分)在食物链“abcd”中,消费者是指( )A . dB . aC . bcdD . abc12. (2分)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间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B . 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C . 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D . 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13. (2分)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 .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的措施是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B . 每一个生物个体都是一个十分丰富的基因库C . 我国科学家袁隆平利用野生水稻与普通水稻杂交,培育出了产量很高的杂交水稻新品种,这是利用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D . 甲烷是微生物(主要是甲烷菌)将动物粪便、植物秸秆等废弃物中的有机物分解产生的,其所应用的原理是呼吸作用14. (2分)善于游泳的动物一般生活在( )A . 森林生态系统B . 草原生态系统C . 农田生态系统D . 海洋生态系统15. (2分)生物种类最少的生态系统是( )A . 河流B . 草原C . 湿地D . 农田16. (2分)科学探究的意义是学习化学的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它包括:“建立假设”“交流评价”“获得结论”“提出问题”“收集证据”等基本环节合理的探究顺序是( )A . B . C . D . 17. (2分)农田中除草的目的是( ) A . 调节农田中生态系统的结构B . 调节农田中生态系统的物种C . 调节农田中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D . A和B18. (2分)在草原上,人们为了保护牧草,而大量捕杀老鼠,这一举措将给草原造成的影响是( )A . 无明显的影响B . 生态平衡更加稳定C . 生态平衡将遭到破坏D . 生态平衡将彻底崩溃19. (2分)目前,湿地已经成为我们休闲娱乐的向往之地。此外,湿地也有它巨大的生态功能。上图是利用人工湿地净化生活污水(主要含有机物)的原理简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 植物芦苇在湿地边沿随地势高低分布不同,形成了群落的分层现象B . 绿藻、黑藻可吸收城市污水中的有机物,并用于自身的光合作用C .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要大于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D . 该湿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细菌、真菌20. (2分)在草兔鹰食物链中,鹰所获得的能量最终来源于( )A . 太阳能B . 草C . 兔D . 草和兔二、 填空题 (共5题;共17分)21. (1分)海洋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大的生物群体是_ 22. (3分)我国的“太空180”科学试验于2016年12月14日收官。4名志愿者在一个完全密闭的循环舱内,模拟在太空环境中的生存状态,试验持续180天。舱内栽培了小麦等25种植物。如图为舱内碳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从生态学角度看,该循环舱可看成一个_。(2)写出该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_。 (3)X这类生物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 23. (6分)某校兴趣小组的几位同学,通过对当地某生态系统的观察,绘制出了该生态系统部分生物间的食物关系(见表),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植物是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2)从物质循环的角度看,猫头鹰体内的碳元素究其根源来自_(填序号)。A.食物中的碳 B.矿物燃料中的碳 C.生物遗体中的碳 D.大气中二氧化碳中的碳(3)植物是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4)根据表中的食物关系,该生态系统共有_条食物链。(5)从物质循环的角度看,猫头鹰体内的碳元素究其根源来自_(填序号)。A.食物中的碳 B.矿物燃料中的碳 C.生物遗体中的碳 D.大气中二氧化碳中的碳(6)根据表中的食物关系,该生态系统共有_条食物链。24. (4分)在一个稳定的池塘生态系统中,一种突然而来的污染使所有的植物死亡。(1)在此情况下,池塘内氧气的浓度_(填“上升或“下降”),原因是:_。(2)如果是轻度污染,则对池塘生态系统不产生明显影响,这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3)若该污染物是脂溶性农药的话,你估计在以下几种相关联的生物体内(浮游藻类浮游动物小型鱼类大型鱼类)含污染浓度最大的是_。25. (3分)曲线图能更直观地反映某些科学规律(1)如图若反映人体的酶的催化效率随温度变化的曲线(横坐标为温度,纵坐标为酶的催化效率),则曲线中最高点所对应的温度为_ 左右(2)此曲线图还能大致反映 A . 在“草鹿狼”食物链中,大量捕杀狼以后的一定时期内,鹿的数量变化B . 氯化钡溶液巾不断加入稀硫酸,产生沉淀物质量的变化C . 通电导体发热的功率随电流的变化三、 实验探究题 (共2题;共10分)26. (5分)实验探究题:具有活性的植物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质壁分离是指植物细胞因水分从液泡中流失,发生的细胞膜以内部分与细胞壁逐渐分离的现象;复原是指细胞恢复成原来的状态 为比较相同浓度的不同溶液引起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的效果,生物兴趣小组设计了以下实验:操作步骤30%的蔗糖溶液30%的葡萄糖溶液30%的氯化钠溶液30%的硝酸钾溶液制作临时装片制作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观察质壁分离现象,记妹质壁分离的起止时间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溶液,用吸水纸在另一侧吸引,这样重复几次60秒65秒25秒57秒观察复原现象在载玻片的一侧滴一滴清水,用吸水纸在另一侧吸引,?能能不能能请回答:(1)该实验的变量是_ (2)表中的“?”应填入:_ (3)通过实验可知,引起细胞发生质壁分离时间最短的溶液是_,导致该实验最终结果的原因是_ (4)该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有_ A四种溶液引起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失水速度不同B四种溶液都能引起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C清水都能使已发生质壁分离的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复原27. (5分)BTB是一种酸碱指示剂,BTB的弱碱性溶液颜色可随其中CO2浓度的增高由蓝变绿再变黄。某兴趣小组的成员为探究某种水草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进行了如下实验:用少量的NaHCO3和BTB加水配制成蓝色溶液,并向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CO2使溶液变成浅绿色,之后将等量的绿色溶液分别加入到7支试管中,其中6支加入生长状况一致的等量水草,另一支不加水草,密闭所有试管。各试管的实验处理和结果见下表。 试管编号1234567水草无有有有有有有距日光灯的距离/cm20遮光*1008060402050 min后试管溶液颜色浅绿色X浅黄色黄绿色浅绿色浅蓝色蓝色注:遮光*是指用黑纸将试管包裹起来,并放在距日光灯100 cm的地方。(1)本实验中,50 min后1号试管的溶液是浅绿色,则说明2至7号试管的实验结果是由_引起的;若1号试管的溶液是蓝色,则说明2至7号试管的实验结果是_(填“可靠的”或“不可靠的”)。 (2)表中X代表的颜色应为_(填“浅绿色”“黄色”或“蓝色”),判断依据是_。 (3)5号试管中的溶液颜色在照光前后没有变化,说明在此条件下水草_四、 解答题 (共3题;共10分)28. (4分)生态系统及稳定性的探究探究目的:初步学会观察和研究人工生态系统。实验材料:带瓶塞的透明玻璃瓶、凡士林、金鱼藻、绿萍、虾、螺蛳、细沙、河水、不透光的盒子。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将A、B瓶置于有光条件下,C瓶用不透光的盒子罩住)。请回答:(1)针对“光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影响吗”这个问题,请你作出假设: _。 (2)对(1)所提出的问题,应选择_瓶与B瓶进行对照实验。 (3)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是从生产者固定_开始的。 (4)在A,B,C三个生态瓶中,生态系统维持时间最长的应该是_瓶。 30. (3分)图甲为某生态系统的组成示意图(只画出部分生物),图乙为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示意图。(1)据图甲,写出该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_。 (2)能量在生物群落中主要以化学能的形式流动。图乙中可表示化学能从蛇流入微生物的是_(填数字序号)。 (3)碳元素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在自然界中循环的。图乙中可表示二氧化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是_(填数字序号) 第 15 页 共 15 页参考答案一、 选择题 (共20题;共40分)1-1、2-1、3-1、4-1、5-1、6-1、7-1、8-1、9-1、1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