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检测试卷(一)A卷_第1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检测试卷(一)A卷_第2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检测试卷(一)A卷_第3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检测试卷(一)A卷_第4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检测试卷(一)A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1 页 共 12 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检测试卷 一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检测试卷 一 A A 卷卷 一 一 单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 共共 2020 题 共题 共 4040 分分 1 2 分 我来自元谋 你来自周口 牵起你毛茸茸的手 爱让我们直立行走 这首在网络上颇为流传的 诗句 让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蒙上了一层神秘而浪漫的薄纱 下列远古人类中 生活在周口店的是 A 元谋人 B 北京人 C 半坡人 D 河姆渡人 2 2 分 下列选项中 哪一项证明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 A 北京人遗址 B 元谋人遗址 C 河姆渡聚落遗址 D 半坡聚落遗址 3 2 分 俗话说 洪水无情 在我国远古时代 曾经发生了很大的水患 造成了巨大灾难 此时 有一 位英雄人物 花了十三年的时间 三过家门而不入 终于解除水患 造福于民 这个历史人物是 A 黄帝 B 尧 C 舜 D 禹 4 2 分 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A 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 地主阶级与奴隶主阶级的矛盾 第 2 页 共 12 页 C 奴隶阶级与奴隶主阶级的矛盾 D 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 5 2 分 中国古代文明既是一部科技文明史 也是一部制度文明史 下列两幅示意图中的制度分别是 A 夏 世袭制 西汉 封国制 B 商 奴隶制 元 行省制 C 西周 分封制 秦朝 中央集权制 D 唐 科举制 明 三司制 6 2 分 下列成语典故 能够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的是 道路以目 烽火戏诸侯 退避三舍 围魏救赵 纸上谈兵 A B C D 7 2 分 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 A 刀耕火种 B 石器锄耕 C 青铜农具的使用 D 铁犁牛耕 第 3 页 共 12 页 8 2 分 四羊方尊 造型奇特 花纹华丽 是商代青铜器中的精品 它是在湖南哪个地方出土的 A 茶陵 B 醴陵 C 攸县 D 宁乡 9 2 分 下列思想动态与其历史影响的搭配 相符的是 A 百家争鸣 不利于学术进步 B 文艺复兴 直接推动了法国大革命 C 启蒙运动 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奠定思想基础 D 邓小平南方谈话 促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 10 2 分 水旱从人 不知饥馑 天下谓之 天府 也 天府 的由来得益于 A 铁器和牛耕的推广 B 都江堰的修建 C 商鞅变法实施 D 秦朝统一的完成 11 2 分 历史成语 项庄舞剑 意在沛公 这里的 沛公 是指 A 刘邦 B 项羽 C 陈胜 D 吴广 12 2 分 公元前 209 年 邯郸人去集市买米 要用的货币是 第 4 页 共 12 页 A B C D 13 2 分 有学者指出 古来帝王 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统 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 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 善以此治国 王而不藩者 不过秦皇 汉武 宋太祖 清圣祖 康熙 四人而已 这里的 国家政体 是指 A 王位世袭制 B 分封制 C 中央集权制 D 行省制 14 2 分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是 A 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B 恢复与西域各国的交往 第 5 页 共 12 页 C 加强对西域的控制 D 打通 丝绸之路 15 2 分 下列哪些史实可以从 史记 中查阅到 山顶洞人的氏族生活 武王伐纣 陈胜 吴广起义 商鞅变法 焚书坑儒 班超出使西域 文景之治 城濮之战 A B C D 16 2 分 战国 西汉 三国 东晋 框中朝代顺序正确的是 A 秦 春秋 西晋 南北朝 东汉 B 春秋 秦 南北朝 西晋 东汉 C 春秋 秦 东汉 西晋 南北朝 D 春秋 秦 东汉 南北朝 西晋 17 2 分 史料解读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 资治通鉴 记载 魏主 今欲断 禁止 诸北语 鲜卑 语等 一从正音 汉语 三十以下 见在朝廷之人 语音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 当加降黜 该史料反映了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项措施 A 迁都洛阳 B 改用汉姓 C 该穿汉服 D 学说汉语 18 2 分 每个历史名人都用自己的行动书写了光辉的人生篇章 下列人物与作品搭配正确的一组是 第 6 页 共 12 页 A 孟子 道德经 B 顾恺之 缀术 C 贾思勰 齐民要术 D 王羲之 女史箴图 19 2 分 南北朝时期 统治者宣扬佛教的根本目的是 A 麻痹人民 B 扩大寺院势力 C 发展石窟艺术 D 维护封建统治 20 2 分 有人认为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经济长期破坏 政局动荡不安 长期分裂割据 人心涣散 实是我国历史上的黑暗时代 应当完全否定 这种观点主要忽视了 民族融合的作用 分裂中孕育的统一因素 江南经济的发展 君主专制逐步加强 A B C D 二 二 非选择题非选择题 共共 4 4 题 共题 共 6969 分分 21 8 分 观察下图 回答问题 第 7 页 共 12 页 图一 图二 1 图一是 式房屋 是 原始居民居住的 2 图二是干栏式房屋 是 原始居民居住的 3 两地原始居民开始过定居生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从图中房屋的结构特征分析两地居民生活环境的差异 22 25 分 处理好民族关系历来是各朝代政权实施治国理政 追求和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内容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西北面 击退了游牧部落 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 还修筑了世界闻名的长城 为了完成这一巨 大工程 耗去了大量生命 以致 2000 多年后的今天 人们仍要谈起这一事实 有 100 万人为建筑长城而死去 长 城的每一块石头都值一条人命 老百姓都为筑长城的事咒骂皇帝 材料二 孝文帝曰 今欲断诸北语 一从正音 其年三十已上 习性已久 容或不可卒革 三十已下 见 在朝廷之人 语音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 当加降黜 各宜深戒 资治通鉴 材料三 自古皆贵中华 贱夷狄 朕独爱之如一 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唐太宗 材料四 在中央设立宣政院 执掌全国的佛教和藏族地区的政教事务 其地位与枢密院 御史台并列 人教版 中国历史 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五 顺治帝赐予西藏佛教首领达赖五世 达赖喇嘛 的封号 康熙帝又赐予另一位佛教首领 班禅额尔 德尼 的封号 1727 年 清朝开始设立 作为中央政府的代表常驻西藏 同达赖 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1 材料一的 皇帝 指的事谁 他修筑长城的目的事什么 2 材料二体现了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的哪一方面 汉化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第 8 页 共 12 页 3 材料三体现了唐朝政府对于民族关系怎样的态度或政策 试举唐与吐蕃交往的一例史实予以说明 4 材料四的内容是哪个朝代对西藏进行管理的措施 宣政院 的设置是该王朝创立的哪一制度的延伸 5 根据材料五和所学内容 完成材料中的部分 并说明这些措施有什么作用 23 20 分 发展 教育 是兴国之要 社会发展与国家政策则深刻地影响着教育体制的变革和教育内容的 变化 材料一 孔子聚徒讲学 弟子三千 其中不少学子 贫且贱 没有社会地位 材料二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 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之四百六十余人也 清 顾炎武 材料三 读书人 最不济 烂时文 烂似泥 国家本为求才济 谁知道变作了欺人技 三句承题 两句破题 摆尾摇头 便道是圣门高第 可知道 三通 四史 是何等文章 汉祖 唐宗是哪朝皇帝 清 徐大椿 材料四 中国传统教育体制是一种培养官僚绅士的制度 洋务运动兴起后 清政府创办了新式学堂 培养 近代实用人才 这是近代教育改革之始 新式学堂除开设外语 中文外 把近代西学中的自然科学 应用科学 工艺制造 军事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 科学技术在课程中成为重要内容 1 西周以来 学在官府 学校教育被贵族所垄断 而孔子打破了这一局面 结合材料一 说说孔子是如何 打破这一局面的 观察材料一中的 汉代讲学图 说说汉代讲学的最高学府叫什么 2 阅读材料二与材料三 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明清时期 八股取士 的危害 3 阅读材料四 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 洋务运动兴起后 清政府创建的第一所新式学校的名称 4 阅读材料四 联系材料一 二 三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 鸦片战争前后 中国教育在教学内容上变化 的总趋势 依据材料四 概括中国的传统教育与近代教育在人才培养方向上的主要不同点 24 16 分 历史名人是我们的学习榜样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第 9 页 共 12 页 1 识别下列三位历史人物 按要求完成下表填写 图一图二图三 姓名成就或著作 图 一 图 二 图 三 2 想一想 你会通过哪些方式来介绍上述人物 3 成绩是不会轻易取得的 他们具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第 10 页 共 12 页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一 一 单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 共共 2020 题 共题 共 4040 分分 1 1 2 1 3 1 4 1 5 1 6 1 7 1 8 1 9 1 10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