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评定试题库_第1页
康复评定试题库_第2页
康复评定试题库_第3页
康复评定试题库_第4页
康复评定试题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 1欢迎下载 第一章第一章 总总 论论 一 名词解释 1 康复功能评定 是用客观的 量化的方法有效和准确地评定残疾者功能障碍的种类 性质 部 位 范围 严重程度和预后 包括躯体功能 精神状态 言语功能和社会功能等方面的评定 2 初期评定 是首次对患者进行的评定 目的是发现和确定患者的功能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判断 障碍程度 康复潜力和预后 为制定康复治疗计划提供可靠的依据 3 中期评定 是指患者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进行的再次评定 评定的目的是对前一阶段的康复治 疗进行总结 判断障碍是否改善 改善的程度以及治疗方案有无必要调整 一般在患者住院中期予 以评定 也可以根据患者康复进展情况的需要组织多次评定 4 末期评定 是在患者出院前结束治疗时进行 目的在于判定康复治疗效果如何 是否达到预期 目标 对遗留问题提出进一步解决的方法和建议 二 填空 1 康复评定的工作流程包括 三阶段 收集资料 分析资料 解释评定结果 2 根据不同的时间 将康复评定分为 初期评定 中期评定 末期评定 随访 3 康复医学临床决策模式的相关步骤 康复评定 设定康复目标 制定治疗计划 实施治疗计划 评估康复疗效 三 问答题 1 请比较康复功能评定与临床诊断的差异 答 临床诊断与康复功能评定的区别 临床诊断康复功能评定 目的查找病因 明确诊断明确功能障碍部位 程度 范围反映机体生理 生化功能反映机体功能的水平及能力 体格检查 专项检查 实验室生化检查综合运动功能评估 影像学检查残疾评估 组织学和形态学检查日常活动能力评定 基因检查生活质量评定 电生理检查电生理 生物力学检查 方 法 精神检查就业能力 环境评定 高级脑功能评定 精品文档 2欢迎下载 2 试述康复功能评定的工作流程 答 康复功能评定分为收集资料 分析资料和解释评定结果三个阶段 1 收集资料包括了解病史 检查与测量 2 分析资料包括确定问题 确定残存功能或能力 3 解释评定结果包括分析障碍产生的原因 形成障碍学诊断及设定康复目标和探讨解决措施 3 康复功能评定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答 既要全面 又要有针对性 选择适当的评定方法 评定前要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目的和 方法 消除他们的不安 取得积极的配合 评定时间要尽量短 不引起患者的疲劳 评定常由 一个人自始至终的进行 以确保准确 评定一般要做三次 然后求出平均值 健侧与患侧要进 行对照 评定过程中患者出现明显不适时 应及时中止 并查找原因 4 简述康复功能评定的目的 答 康复功能评定的目的有 发现和确定障碍的层面 种类及程度和拟定治疗目标 确定康复 治疗项目 指导制定康复治疗计划 判定康复疗效 判断预后 预防障碍的发生和发展 评估投资 效益比 为残疾等级的划分提出标准 四 选择题 一 单项选择题 1 关于首次康复功能评定目的的叙述 下列哪项不妥 E A 寻找导致功能障碍的病因 B 判定功能障碍的性质 严重程度 C 判断病损部位 D 制订康复目标 E 判定康复治疗效果 2 康复功能评定的内容有 E A 评分量表 问卷调查功能表 B 运动系统 神经系统功能评定 C 精神心理功能评定 D 听 言语功能评定 E 器官水平或系统水平 个体水平和社会水平功能评定 3 下列是康复功能评定的意义 除外哪一项 C A 评定功能障碍的性质 部位 范围 程度 发展趋势 B 评定康复疗效 C 相当于疾病诊断 确定疾病性质与类型 D 确定康复治疗目标 E 制订康复计划的依据 4 康复评定的目的是 E A 客观地找到病因 B 为客观地判定疗效 C 为残损功能障碍定性 D 评定功能障碍程度 E 了解功能障碍的性质 部位 范围 程度 趋势 预后和结局及评定疗效和治疗计划的依据 二 多项选择题 精品文档 3欢迎下载 1 康复功能评定的目的 ABCDE A 了解残疾所致功能障碍的性质 部位 范围 严重程度 发展趋势 预后和结局 B 为制定康复治疗计划提供依据 C 动态观察残疾的发展 D 评定康复治疗效果 E 开发新的更有效的康复治疗手段 2 康复功能评定方法应具有 ABCD A 可行性 B 有效性 C 灵敏度 D 统一性 E 哲理性 3 康复评定包括 ABDE 躯体功能 言语功能 感觉功能 心理精神功能 社会适应性 第二章第二章 关节活动范围评定关节活动范围评定 一 名词解释 1 ROM 即关节活动范围 是指单个关节运动时的弧度 测量时要求被测者在特定的体位下 关 节的最大活动范围 包括主动关节活动范围 AROM 和被动关节活动范围 PROM 2 主动关节活动度 AROM 即主动关节活动范围 指被检者做肌肉随意收缩时带动相应关节 的活动范围 正常情况下 主动关节活动范围略小于被动关节活动范围 3 被动关节活动度 PROM 指被检者肌肉完全松弛的情况下 由外力作用于关节而发生运动 的范围 二 填空 1 测量肩关节内 外旋时 受检者的体位 量角器的放置方法 轴心 固定臂 移动臂 仰卧 肩外展 90 肘屈 90 鹰嘴 与地面垂直 与前臂纵轴平行 2 确定关节活动的起点即 点 位 0 解剖 3 测量前臂旋前旋后时 受检者的体位 量角器的放置方法 轴心 固定臂 移动臂 坐位 中指尖 与地面垂直 与包括伸展的拇指的手掌面一致 三 问答题 1 简述关节活动范围异常的常见原因 答 关节活动范围异常的常见原因有 1 关节 软组织 骨骼病损所致的疼痛与肌肉痉挛 2 制动 长期保护性痉挛 3 肌力不平衡及慢性不良姿势等所致的软组织缩短与挛缩 精品文档 4欢迎下载 4 关节周围软组织疤痕与粘连 5 关节内损伤与积液 关节周围水肿 关节内游离体 6 关节结构异常 7 各种病损所致的肌肉瘫痪或无力 2 简述关节活动度测定的主要目的 答 关节活动度测定的主要目的是 1 发现关节活动范围障碍的程度 2 分析障碍发生的可能原因 3 为康复医疗选择方法提供参考 4 作为康复疗效的评定指标依据 3 决定关节活动范围的因素有哪些 答 决定关节活动范围的因素有 关节的解剖结构情况 产生关节运动的原动肌的肌力 与 原动肌相对抗的拮抗肌的伸展性 4 试述测量关节活动范围的注意事项 答 受检关节须充分暴露 正确的测试姿势 固定好量角器 先测量关节的主动活动范围 后测关节的被动活动范围 首次和再次测量的时间 地点 测量者以及所用测量工具应保持一致 与健侧对比 避免在按摩 运动及其他康复治疗后立即检查关节活动范围 四 选择题 一 单项选择题 1 用量角器测量关节活动范围时 量角器移动臂的正确放置方法是 A A 与构成关节的远端骨长轴平行 B 与构成关节的近端骨长轴平行 C 与构成关节的远端骨长轴垂直 D 与构成关节的近端骨长轴垂直 E 以上都不对 2 限制关节活动的因素有韧带 关节囊以及 D A 关节腔 B 二骨的关节面面积的比例 C 关节软骨 D 肌肉 E 滑膜 3 用量角器测量关节活动范围时 量角器固定臂的正确放置方法是 B A 与构成关节的远端骨长轴平行 B 与构成关节的近端骨长轴平行 C 与构成关节的远端骨长轴垂直 D 与构成关节的近端骨长轴垂直 E 以上都不对 4 主动关节活动度小于被动关节活动度提示 B A 肌肉协调性障碍 B 肌力下降 C 肌肉耐力下降 D 结缔组织异常 E 关节异常 5 测定 ROM 的目的是 A 精品文档 5欢迎下载 A 确定妨碍功能或可产生畸形的受限程度 确定增加功能活动能力或减轻畸形所需增加的范围 B 测定运动功能障碍 C 主动 ROM 比被动的 ROM 稍大 D 关节运动时所经过的运动弧 E 被动 ROM 比主动的 ROM 稍大 6 测定肘关节的屈 伸时 关于通用量角器放置位置 下列哪项正确 B A 轴心 鹰嘴 固定臂 前臂纵轴 移动臂 桡骨纵轴 B 轴心 肱骨外上髁 固定臂 肱骨纵轴 移动臂 桡骨纵轴 C 轴心 肱骨外上髁 固定臂 桡骨纵轴 移动臂 肱骨纵轴 D 轴心 鹰嘴 固定臂 肱骨纵轴 移动臂 桡骨纵轴 E 轴心 肱骨外上髁 固定臂 腋中线 移动臂 桡骨纵轴 7 下列哪项因素不影响关节活动度测定 E A 不良体位 B 测量工具放置不当和选择的参考点不准 C 患者缺乏理解与合作 D 疼痛 E 男女老少不受影响 8 下列不是关节活动度检查的注意事项是 E A 防止邻近关节的替代动作 B 需测关节的主动活动范围和被动活动范围 C 与健侧对比 D 允许有 3 5 的误差 E 按摩 运动后立即进行 9 测定髋关节的内收 外展时 关于通用量角器放置位置 下列哪项正确 A A 轴心 髂前上棘 固定臂 左右髂前上棘连线的垂直线 移动臂 股骨纵轴 B 轴心 髂前上棘 固定臂 股骨纵轴 移动臂 左右髂前上棘连线 C 轴心 髂后上棘 固定臂 股骨纵轴 移动臂 左右髂前上棘连线 D 轴心 股骨大转子 固定臂 股骨纵轴 移动臂 左右髂前上棘连线 E 轴心 股骨大转子 固定臂 左右髂前上棘连线 移动臂 股骨纵轴 10 ROM 测量用具包括 E A 通用量角器 B 方盘量角器 C 小型半圆规量角器 D 直尺和两脚分规 E 以上都是 11 进行关节活动度测量时 关节的运动均是 A A 由 0 开始向 180 方向增加 B 由 45 开始向 180 方向增加 C 由 90 开始向 180 方向增加 D 由 180 开始向 0 方向减少 E 由 90 开始向 0 方向减少 12 关节活动度检查时如查出主动运动关节活动度与被动运动不一致时 应 E A 分别测量关节主动活动度和被动活动度 常以被动运动幅度为准 B 分别测量关节主动活动度和被动活动度 常以主动运动幅度为准 C 只需测量关节主动活动度 D 只需测量关节被动活动度 E 以上都不正确 13 肩关节屈和伸活动范围测定时 量角器固定臂放置方法为 B 精品文档 6欢迎下载 A 与身体中线平行 B 与腋中线平行 C 与地面垂直 D 与肱骨纵轴平行 E 与前臂纵轴平行 14 髋关节屈伸活动范围测量中 测角计轴心放置位置为 C A 髂前上棘 B 髌骨下端 C 股骨大转子 D 股骨外踝 E 耻骨联合 15 ROM 测量仅允许约 误差 C A 1 2 B 2 3 C 3 5 D 6 10 E 0 1 16 下列哪项不能做 ROM B A 骨关节伤病及手术后患者 B 关节急性炎症期 C 神经系统疾患 D 肌肉伤病及手术后患者 E 以上都不能 二 多项选择题 1 ROM 测量中的影响因素 ABCDE A 测量工具放置不当 B 参考点未找准确 C 软组织够多 D 手术伤口 E 限制性支具 2 影响关节活动度测定的因素有 ABCD A 不良体位 B 测量工具放置不当和选择的参考点不准 C 患者缺乏理解与合作 D 疼痛 E 男女老少不受影响 3 关节活动度检查的注意事项有 ABCD A 防止邻近关节的替代动作 B 需测关节的主动活动范围和被动活动范围 C 与健侧对比 D 允许有 3 5 的误差 E 按摩 运动后立即进行 第三章第三章 肌力的评定肌力的评定 一 名词解释 1 肌力 是指肌肉或肌群收缩时所产生的最大力量 分为静态肌力与动态肌力 广义的肌力还包 括肌肉爆发力和肌肉耐力 2 MMT 即徒手肌力评定 是评定者借助于受试者自身节段的重力或徒手施加外在阻力的前提下 评定受试者所测肌肉 或肌群 产生最大自主收缩能力的一种肌力评定方法 3 肌肉的初长度 是指肌肉收缩前的长度 肌肉初长度对肌肉收缩张力有影响 肌肉收缩前给予 一定的前负荷 当前负荷逐渐增加时 肌肉初长度增加 收缩所产生的主动张力也相应增大 肌肉 的收缩效果增强 但在超过某一限度时 再增加前负荷反而使主动张力越来越小以至于为零 肌肉 的收缩效果也就下降 二 填空 1 肌力强弱常分为 级 3 级肌力可做 运动 6 主动 精品文档 7欢迎下载 2 MMT 检查只能表明肌力的大小 不能表明肌肉 和不能排除 误差 肌肉收缩的耐力 评定者主观评价的 3 MMT 检查不仅可以检查 肌功能 而且可以检查 功能 单个 肌群 4 仰卧位检查月国绳肌肌力时要防止 的替代作用 检查股四头肌肌力时要 防止 的协调作用 骼腰肌 阔筋膜张肌 三 问答题 1 简述徒手肌力评定的特点 分级标准 答 1 徒手肌力评定的特点有 使用方便 不需专门的检查设备 不受场地 时间等的限制 应用范围广 若正确掌握评定方法 可获得较为准确的结果 该法以受试者自身节段的重量 作为肌力评定的基准 故可表达与个体体格构成相对应的肌力 仅表明肌力的大小 不能表明肌 肉收缩的耐力 定量分级较为粗略 较难排除评定者主观评价的误差 2 分级标准有 Lovett 分级法 肌力百分数分级法 M R C 分级法 2 简述影响肌力的因素 答 影响肌力的因素有肌肉本身的因素及个体因素两方面 1 肌肉本身的因素有 肌肉生理横断面 肌肉的募集率 肌肉初长度 肌纤维类型 肌肉 收缩速度 收缩形式 2 个体因素有 年龄 性别 有无训练 职业 有无疲劳 疼痛 优势手 腿 心理因素等 3 简述肌力评定的禁忌证 答 肌力评定的禁忌证有 严重疼痛或关节极度受限 严重的关节积液或滑膜炎 软组织损 伤后刚刚愈合 骨关节不稳定 关节急性扭伤或拉伤 4 简述肌力评定的注意事项 答 肌力评定的注意事项有 1 正确姿势和体位 2 注意排除假象动作 3 检查时必要的触诊 4 肌力达 4 级以 上注意抗阻施加 5 肌肉痉挛时不采用 5 简述肌力评定的目的及应用范围 答 1 评定目的 判断有无肌力低下情况及其范围和程度 发现导致肌力低下的可能原因 提供制定康复治疗 训练计划的依据 检验康复治疗 训练的效果 2 应用范围 肌肉骨骼系统疾患 神经系统疾患 其他系统 器官疾患 健身水平 四 选择题 一 单项选择题 精品文档 8欢迎下载 1 下列哪个不是影响肌力的因素 D A 肌肉生理横断面 B 肌肉的募集率 C 肌肉收缩的形式 D 智力因素 E 肌肉初长度 2 在减重状态下能做全范围的关节活动 抗重力做关节全运动范围 50 以下关节活动 肌力为 A A 2 级 B 2 级 C 2 级 D 3 级 E 3 级 3 仰卧位 下肢被固定 双手置于体侧 让被检查者试图仰卧起坐 仅头部离开床面 腹直肌肌力 达几级 A 1 级 B 2 级 C 3 级 D 4 级 E 5 级 4 坐位 在无阻力的情况下 能做达 90 范围的屈肩动作 肩关节屈肌肌力达几级 A 1 级 B 2 级 C 3 级 D 4 级 E 5 级 5 有关徒手肌力检查中的注意事项 不不正确的是 A 给患者示范 让患者主动去完成 B 减少因疼痛 疲劳等因素对肌力检查的干扰 C 充分固定肌肉附着处的远端关节 D 检查前详细了解肌肉 肌腱的解剖位置 E 检查时所加阻力必须为同一强度 并且始终以平稳的速度持续给予阻力 6 3 级肌力描述正确的是 A 无可测知的肌肉收缩 B 有轻微的收缩 不能引起关节活动 C 在减重状态下能做全范围的关节活动 D 能抗重力做全范围的关节活动 不能抗阻力 E 能抗重力和充分的阻力的关节活动 7 下列哪项不属等长肌力测量 A 握力测试 B 捏力测试 C 关节全幅运动 D 背拉力测试 E 腹 背肌等长耐力实验 8 徒手肌力检查最适宜 C A 脑瘫病人 B 中风病人 C 小儿麻痹症 周围神经损伤病人 D 帕金森病 E 脑外伤后遗症 9 下列不属于肌力测定的注意事项的是 D A 正确的测试姿势 B 防止协同肌的替代作用 C 左右对比检查 D 在运动后进行 E 反复两次检查 10 不属于肌力检查的禁忌证有 E A 严重疼痛 B 严重关节积液红红肿 C 关节极不稳定 精品文档 9欢迎下载 D 软组织损伤刚愈合 E 骨折愈合后 11 MMT 的用途是 A A 确定肌力的大小和记录获得或丧失肌力的大小 B 确定肌力的大小和记录或丧失肌力的大小 C 确定肌力的大小和记录获得肌力的大小 D 确定肌力的大小和强弱 E 记录 检查肌肉状态 12 无关节运动 仅可扪及肌肉收缩 肌力可评为 A A 1 级 B 2 级 C 3 级 D 4 级 E 5 级 13 在肌力评定中 用握力指数评定 高于 为正常 E A 10 B 20 C 30 D 40 E 50 14 在肌力评定中 用捏力测定计测定 其值约为握力的 C A 10 B 20 C 30 D 40 E 50 15 在肌力评定中 用拉力计测定背拉力 以拉力指数评定 正常标准男性为 B A 100 150 B 150 200 C 200 250 D 250 300 E 50 100 16 在肌力评定中 用拉力计测定背拉力 以拉力指数评定 正常标准女性为 A A 100 150 B 150 200 C 200 250 D 250 300 E 50 100 17 斜方肌肌力达 2 级时表现为 A A 侧卧 托住头部时可仰头 B 俯卧 抬头时触及斜方肌活动 C 俯卧 能抬头但不能抗阻 D 俯卧 能抬头抗中等阻力 E 俯卧 抬头时能抗加于枕部的较大阻力 18 下列不属于肌力测试的注意事项是 E A 严格按照测试的操作规范进行 B 肌力测试 年老体弱与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慎用 C 对受检者做好必需的动员 D 不宜在受测者疲劳 饱餐或易被干扰的环境内进行 E 耐力测定检杳者不需要对受检查者做必要的动员 19 握力测定的方法是属于 B A MMT B 等长肌力检查 C 等张肌力检查 D 等速肌力检查 E 以上都不是 20 下列不属于肌力评定适应证的是 C A 截肢患者 B 脊髓灰质炎患者 C 脊髓损伤的患者 D 肥胖症患者 E 骨关节炎患者 21 女性肌力近似为同龄男性的 C A 1 2 B 1 3 C 2 3 D 3 4 E 1 5 精品文档 10欢迎下载 22 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为静息长度的 倍 B A 1 倍 B 1 2 倍 C 3 倍 D 1 8 倍 E 1 5 倍 二 多项选择题 1 常用的肌力测定方法有 ABC A 徒手肌力检查 B 应用简单器械的肌力测定 C 等速肌力测定 D 肌耐力检查 E 肌张力检查 2 MMT 三级标准为 BD A 有轻微肌肉收缩 B 能抗重力做关节全范围运动 但不能抗阻力 C 在减重状态下能做关节全范围运动 D 相当于正常肌力的 50 E 相当于正常肌力的 75 3 徒手肌力检查注意事项 ABCD A 采取正确的测试姿势 B 选择适当的测试时机 C 测试时应左右比较 D 肌力达 4 级以上时 所做抗阻力须连续施加 并保持与运动方向相反 E 中枢神经系统病损所致痉挛患者应做 MMT 4 肌力测定的禁忌证 ABCE A 严重疼痛 B 关节活动极度受限 C 骨关节不稳定 D 软组织损伤后愈合较长时间 E 严重关节积液或滑膜炎 5 肌力的大小与下列哪项有关 BCE A 与肌张力有关 B 与肌纤维的数量成正比 C 与肌纤维的排列形式有关 D 与肌纤维的长度 E 与肌的生理横断面积成正比 6 肌力测定应做到 ABCE A 正确的测试姿势 B 防止协同肌的替代作用于 C 左右对比 D 在运动后进行 E 反复两次检查 7 肌力检查的禁忌证有 ABCD A 严重疼痛 B 严重关节积液红肿 C 关节极不稳定 D 软组织损伤刚愈合 E 骨折愈合后 8 徒手肌力评级的依据包括 BDE A 年龄及性别 B 重力作用 C 疲劳程度 D 外加阻力 E 肌肉或肌腱的收缩 9 徒手肌力评级是依据 ABCE A 关节活动范围 B 抗重力的能力 C 抗阻力的能力 D 疲劳程度 E 肌肉的收缩 精品文档 11欢迎下载 第五章第五章 反射发育的评定反射发育的评定 一 名词解释 1 反射 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 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的规律性应答反应 内外环境的 刺激是启动一个反射的条件 而这种反应的实现必须有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 2 反射发育 是指某些反射与人体的运动发育过程密切相关 只有在某一个水平的反射出现后才 能完成与之相应的运动动作 故又将这类反射称之为发育性反射 3 调整反射 是脑干水平反射 是静止的姿势反射 它主要通过调整肌张力对姿势产生影响 故 又称调整反射 4 联合反应 是指当身体某一部位进行抗阻力运动或主动用力时没有主动运动的患侧肌群所产生 的反应 偏瘫患者处于弛缓阶段或痉挛的早期阶段时可诱发出联合反应 5 调整反应 是指中脑水平的反射 用于维持头于正常直立位 即面部与地面垂直 口呈水平位 或维持头与躯干的正常对线关系 它们是出生后第一批发育的反射 到 10 12 个月时达到最大效 应 当皮质控制增加时 它们逐渐改变并受到抑制 到 5 岁末时消失 6 平衡反应 指当身体重心或支持面发生变化时为了维持平衡所作出的应对反应 是人体维持特 定姿势和运动的基本条件 阳性反应为正常 二 填空 1 反射发育评定的目的有 判断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状况 判断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情况 为制订康复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2 中脑水平的反反应有 颈部调整反应 躯干旋转调整反应 头部迷路性调整反应 视觉调整反应 3 大脑皮质水平的反应有 保护性伸展反应 平衡反应 4 根据反射发育的水平 将反射分为 及 脊髓水平反射 脑干水平反射 中脑水平的反射 大脑皮质水平的反射 5 平衡反应指 发生变化时为了维持平衡所作的应对反应 它包括 当身体重心或支持面 倾斜反应 姿势固定和迈步反应 三 问答题 1 简述脊髓水平 脑干水平 中脑水平及大脑皮质水平反射的评定方法 答 2 简述联合反应的诱发方法及患侧肢体反应 精品文档 12欢迎下载 答 联合反应的诱发方法及患侧肢体反应见表 联合反应诱发方法患侧肢体反应 抵抗健侧肩关节上抬或肘关节屈曲患侧上肢屈肌联带运动 肩关节抗阻力水平内收患侧上肢伸肌联带运动 上肢 健侧紧握拳患侧抓握反应 对称性 健侧髋关节抗阻力水平内收或外展相同的运动 Raimiste 现象 健侧下肢抗阻力屈曲患侧下肢伸展 非对称性 对侧性联合 反应 下肢 健侧下肢抗阻力伸展患侧下肢屈曲 非对称性 同侧联合反应患侧下肢抗阻力屈曲患侧上肢屈肌收缩或肌张力增加 3 简述反射发育评定的临床意义 答 反射发育评定的临床意义是 1 判断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状况 妊娠期的胎儿或婴儿出生时如果脑受到损害 反射或反应 的发育就会出现异常 反射发育异常提示中枢神经系统成熟迟滞 神经反射发育迟滞 因此 通过 检查 可以对婴幼儿的发育状况作出判断 2 判断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情况 成年人在各种原因导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时 原始的反射形式又复出现 如脑卒中后偏瘫患 者出现对称性或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及联合反应等 因此 认识和检查原始反射有助于判断中枢 神经系统损伤的阶段 3 为制订康复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四 选择题 一 单项选择题 1 关于发育性反射检查 下列哪种说法错误 D A 有助于判断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状况 B 有助于判断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情况 C 为制订康复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D 发育性反射不消失均为异常 E 随着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 较高水平的反射则持续终生 2 下列哪项不属于脊髓水平的反射 B A 屈肌收缩反射 B 保护性伸展反应 C 莫勒反射 D 交叉性伸展 E 抓握反射 3 伸肌伸张反射阳性反应为 B A 受到刺激的下肢出现失去控制的屈曲反射 足趾伸展 踝关节背屈 B 刺激屈曲位的足底 被刺激的下肢出现失去控制地呈伸展位 精品文档 13欢迎下载 C 伸展位的下肢一屈曲 屈曲位的下肢立即伸展 D 下肢外展外旋 伸展 各手指伸展并外展 E 在一侧下肢大腿内侧给予轻轻叩打刺激 对侧下肢表现出内收 内旋 踝关节跖屈 4 下列关于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的说法哪项正确 A A 患者取仰卧位 头呈中立位 上 下肢伸展 检查者将被检者头部转向一侧 头部转向侧的 上 下肢伸展 或伸肌张力增高 另一侧的上 下肢屈曲 或屈肌张力增高 犹如 拉弓射箭 或 击剑 姿势 为阳性 B 患者取仰卧位 头呈中立位 上 下肢伸展 保持仰卧位 四肢伸展 伸肌张力增高 C 妊娠 28 周出现 4 个月消失 D 4 6 个月出现 8 12 个月消失 E 妊娠 28 周出现 4 个月消失 5 调整反射是指 B A 脊髓水平反射 B 脑干水平反射 C 中脑水平反射 D 大脑皮质水平反射 E 平衡反应 6 调整反应属于 C A 脊髓水平反射 B 脑干水平反射 C 中脑水平反射 D 大脑皮质水平反射 E 以上都不对 7 下列关于联合反应的说法 哪项不正确 C A 肩关节抗阻力水平内收 患侧上肢伸肌联带运动 B 健侧下肢抗阻力屈曲 患侧下肢伸展 C 健侧紧握拳 患侧手伸展反应 D 患侧下肢抗阻力屈曲 患侧上肢屈肌收缩或肌张力增加 E 健侧髋关节抗阻力水平内收或外展 患侧出现相同的运动 8 下列关于保护性伸展反应的说法哪项不正确 C A 检查方法 患者取俯卧位 两上肢向头的方向伸展 检查者抓起患者的踝或骨盆将患者悬吊 在空中 然后突然将患者的头向地板方向运动 使身体重心超出支撑面 B 阳性反应 双上肢立即伸展并手指外展和伸直以支持和保护身体不摔倒 C 出现时间 出生时 D 终生存在 E 属于大脑皮质水平的反射 9 平衡反应不包括 D A 迈步反应 B 姿势固定 C 倾斜反应 D 调整反应 E 保护性伸展反应 10 下列发育性反射中终生存在的是 C A 阳性支持反应 B 阴性支持反应 C 平衡反应 D 莫勒反射 E 联合反应 11 下述哪项是新生儿异常反射的表现 D A 腹壁反射阴性 B 踝阵挛阳性 C 巴彬斯基征阳性 D 握持反射阴性 E 克匿格征阳性 精品文档 14欢迎下载 12 原始反射不包括 D A 屈肌收缩反射 B 握持反射 C 拥抱反射 D 迈步反射 E 交叉伸展反射 二 多项选择题 第六章第六章 协调功能评定协调功能评定 一 名词解释 1 协调 是指人体产生平滑 准确 有控制的运动的能力 它要求有适当的速度 距离 方向 节奏和肌力 2 共济失调 人体保持一定的姿势从事随意运动 需在大脑皮质 基底节 小脑 前庭迷路系统 脊髓后索 视觉等共同作用下 依靠主动肌 拮抗肌 协同肌和固定肌的相互协调完成 其中任何 部分损伤都会造成协调运动障碍 又称为共济失调 根据中枢神经系统中不同的病变部位分为小脑 性共济失调 基底节共济失调和脊髓后索共济失调三种类型 3 平衡性协调功能评定 是评定身体在直立位的姿势下进行的静态或动态的姿势 平衡的运动的 成份 主要包括粗大运动 4 非平衡性协调功能评定 是评定身体不在直立位时进行的静态或动态的运动的成份 这类试验 包括对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的检查 5 协调运动障碍 是指以笨拙的 不平衡的和不准确的运动为特点的异常运动 主要表现为共济 失调 多由中枢神经的传导本体感觉纤维 脊髓后索为主 小脑 基底节 前庭器官及核的病变 引起 临床表现各有异同 二 填空 1 协调运动评定方法包括 非平衡协调检查 平衡协调检查 2 协调是指人体进行 运动能力 协调障碍是用于描述以 和 运动为特点的异常运动能力 平稳 准确 有控制的 笨拙的 不平衡的和不准确的 三 问答题 1 协调评定着重检测哪几方面的能力 答 协调评定着重检测以下几方面能力 评定对抗肌群间逆转运动的能力 评定肌群共同协调 地完成运动控制的能力 检查测定或判断运动的速度和距离的能力 评定将肢体保持在某一位 置上的能力 评定维持平衡和保持身体直立姿势的能力 2 试说明非平衡性协调功能障碍的评分标准 答 非平衡性协调功能障碍评分标准是 精品文档 15欢迎下载 0 分 不能完成活动 1 分 重度障碍 仅能发起运动 运动无节律性 明显不稳定 摆动 可见无关的运动 2 分 中度障碍 能完成指定的活动 但动作慢 笨拙 不稳定 在增加运动速度时 完成活 动的节律性更差 3 分 轻度障碍 能完成指定的活动 但较正常速度及技巧稍有差异 4 分 正常完成活动 3 简述平衡性协调功能障碍的评分标准 答 平衡性协调功能障碍的评分标准是 4 分 能完成活动 3 分 能完成活动 但为保持平衡需要较少的身体接触加以防护 2 分 能完成活动 但为保持平衡需要大量的身体接触加以防护 1 分 不能活动 4 临床常用的非平衡性协调功能评定试验有哪些 答 临床常用的非平衡性协调功能评定试验有 指鼻试验 受检者手指指检查者的手指 指指试验 交替指鼻和指指 对指 团抓 前臂旋前 旋后 反弹测验 手拍腿 足拍踏 指和过指 足跟至 膝 足跟至足趾交替 足趾触检查者的手指 跟膝胫试验 画圆圈 固定或位置保持 躯干运动失 调 画线试验 振子试验等 四 选择题 一 单项选择题 1 根据中枢神经病变部位的不同 协调功能障碍可分为 A A 小脑性共济失调 脊髓后索共济失调 基底节共济失调 B 小脑性共济失调 脊髓侧束共济失调 基底节共济失调 C 脊髓侧束共济失调 锥体束共济失调 基底节共济失调 D 脊髓后索共济失调 基底节共济失调 脊髓侧束共济失调 E 小脑性共济失调 脊髓后索共济失调 锥体束共济失调 2 下列哪项不属于小脑的功能 D A 维持肌肉张力 B 运动协调 C 姿势平衡 D 本体感觉的传入 E 以上都不属于 3 感觉性共济失调发生于 C A 帕金森病 B 小脑损伤 C 脊髓后索病变 D 脊髓侧索病变 基底节病变 4 下列是协调评定检查 除外除外哪项 E A 指鼻试验 B 拇指对指试验 C 握拳试验 D 反弹试验 E 钟摆试验 精品文档 16欢迎下载 5 关于协调除外哪项 C A 人体产生的平滑 准确 有控制的运动能力 B 包括按照一定的方向和节奏 C 以笨拙的 不平衡的和不准确的运动为特点 D 适当的力量和速度 E 达到准确的目标 6 下列哪项不是非平衡协调检查 C A 指鼻试验 B 指指试验 C 单足站立 D 拍膝试验 E 握拳试验 7 下列哪项是平衡协调检查 C A 指鼻试验 B 指指试验 C 单足站立 D 拍膝试验 E 握拳试验 8 下列常见的协调障碍 不属于共济失调的是 A A 手足徐动 B 震颤 C 轮替运动 D 辨距不良 E 运动分律 9 协同运动的 B A 两侧肢体完全相同运动 B 多组肌群共同完成一个运动 C 在某些环境下出现的一种非随意运动 D 反射性的肌张力增高 E 以上都不是 二 多项选择题 1 协调评定检查有 ABCDE A 旋转试验 B 握拳试验 C 拇指对指试验 D 指鼻试验 E 拍膝试验 2 根据中枢神经病变部位的不同 协调功能障碍可分为 ABC A 小脑共济失调 B 脊髓后索共济失调 C 基底节共济失调 D 脊髓侧束共济失调 E 锥体束共济失调 3 协调是指 ABCDE A 人体产生平滑 准确 有控制的运动能力 B 运动质量 C 包括按照一定的方向和节奏 D 适当的力量和速度 E 达到准确的目标 第七章第七章 肌张力的评定肌张力的评定 一 名词解释 1 肌张力 是指在肌肉的紧张度 是被动活动患者的肢体或按压肌肉时所感觉到的阻力 根据身 体所处的不同状态 正常的肌张力可分为静止性肌张力 姿势性肌张力和运动性肌张力 2 痉挛 是肌张力增高的一种形式 是一种由牵张反射高兴奋性所致的 以速度依赖的紧张性牵 张反射增强伴腱反射逾常为特征的运动障碍 常由上位运动神经元损伤所导致 二 填空 1 根据身体所处的不同状态 肌张力可分为 和 三种 静止性肌张力 姿势性肌张力和运动性肌张力 精品文档 17欢迎下载 2 改良 Ashworth 分级法评定中 1 是 3 级是 4 级是 肌张力轻度增加 肌张力严重增高 僵直 三 问答题 1 简述改良的 Ashworth 肌张力分级评定标准 答 答 改良 Ashworth 分级法评定标准 级 别 评 分 标 准 0 级 无肌张力的增加 1 级 肌张力略微增加 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 在关节活动范围之末时呈现最 小的阻力或出现突然卡住和释放 1 级 肌张力轻度增加 在关节活动范围后 50 范围内出现突然卡住 然后 在关节活动范围的后 50 均呈现最小的阻力 2 级 肌张力较明显地增加 通过关节活动范围的大部分时 肌张力均较明显 地增加 但受累部分仍能比较容易地被移动 3 级 肌张力严重增高 被动运动困难 4 级 僵直 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呈现僵直状态 不能活动 2 简述异常肌张力的分类及其形成原因 答 根据患者肌张力与正常肌张力的比较将肌张力异常分为 肌张力增高 低下和障碍三种情况 1 肌张力增高 是指肌肉张力高于正常状态的情况 根据状态不同又分为肌肉痉挛和肌肉强 直两种 肌肉痉挛 是一种由牵张反射高兴奋性导致的 在牵伸肌肉的速度增加时痉挛的程度也 增加且伴肌腱反射亢进为特征的运动障碍 常由锥体系的障碍所致 肌肉强直 也即僵硬 它是 一种主动肌和拮抗肌肌张力同时增加的状态 无论对关节做哪个方向的被动活动 运动起始时和终 末时阻抗感是相同的 肌肉强直常由锥体外系的障碍所致 2 肌张力降低 低于正常休息状态下的肌肉张力 对关节进行被动运动时感觉阻力消失的状 态 可见于下运动神经元损伤或周围神经的损伤 3 肌张力障碍 是一种以张力损害 持续的和扭曲的不自主运动为特征的运动功能亢进性障 碍 可由中枢神经系统缺陷 遗传因素所致 还可见于神经退行性疾患或代谢性疾病 3 简述肌张力评定的目的及临床意义 答 肌张力评定的目的及临床意义有 依据评定结果确定病变部位 病变性质 预测康复疗效 根据肌张力的表现特点制定治疗计划 及时治疗 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四 选择题 一 单项选择题 1 下列关于痉挛的叙述 正确的是 C 精品文档 18欢迎下载 A 肌张力高一定是痉挛 B 强烈的痉挛即是挛缩 C 痉挛常见于脊髓损伤 D 偏瘫恢复期不出现痉挛 E 外界剌激可使痉挛缓解 2 按自发性肌痉挛发作频度分级的是 B A 神经科分级 B Penn 分级 C Ashworth 分级 D Clonus 分级 E 摆动试验结果分级 3 肌张力增高明显 被动活动困难 按 Ashworth 分级为几级 D A 0 级 B 1 级 C 2 级 D 3 级 E 4 级 4 按踝阵挛持续时间分级的是 D A 神经科分级 B Penn 分级 C Ashworth 分级 D Clonus 分级 E 摆动试验结果分级 5 下列那种情况一般不会出现肌肉痉挛 A A 脊髓灰质炎 B 高位脊髓损伤 C 脑外伤后遗症期 D 脑卒中 E 脑性瘫痪 6 下列那种情况一般不会出现肌张力低下 E A 脑血管意外早期 B 脊髓休克期 C 颅脑损伤的早期 D 周围神经的损伤 E 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期 7 关于 Ashworth 痉挛分级 错误的是 B A 0 级一无肌张力增高 B 1 级一肌张力轻度增高 受累部分被动屈曲或伸展时有一定的牵拉阻力 C 2 级一肌张力明显增高 但受累部分容易屈曲和伸展 D 3 级一肌张力显著增高 被动活动困难 E 4 级 受累部分僵硬于屈曲或伸展位 8 下列痉挛的特点 除外 E A 肌张力高 B 运动迟缓 C 下肢伸肌痉挛有助于截瘫患者的行走 D 偏瘫患者早期即应该采用抗痉挛体位 E 多先发生弛缓性瘫痪 9 痉挛是由于 受损后引起牵张反射兴奋性增强导致骨骼肌张力升高所致 D A 植物神经 B 感觉神经 C 下运动神经元 D 上运动神经元 E 周围神经 10 痉挛的特征不包括 D A 牵张反射异常 B 腱反射异常 C 速度依赖性增加 D 运动协调性增加 E 运动迟缓 11 肌张力增高常见于 C 帕金森病 臂丛神经损伤 脑瘫 小儿麻痹后遗症 E 弛缓性瘫痪 精品文档 19欢迎下载 12 上运动神经元损伤综合症的主要表现之一为 B A 僵硬 B 痉挛 C 肌肉萎缩 D 麻痹 E 震颤 13 铅管样强常见于什么疾病 B A 脊髓损伤 B 帕金森病 C 脑出血 D 舞蹈病 E 小儿麻痹后遗症 二 多项选择题 1 痉挛的特点是 ABCD A 肌张力高 B 运动迟缓 C 下肢伸肌痉挛有助于截瘫患者的行走 D 偏瘫患者早期即应该采用抗痉挛体位 E 多先发生弛缓性瘫痪 标准答案 ABCD 难度 非常难 题解 痉挛患者肌张力增高 运动迟缓 痉挛严重者甚至不能运动 对偏瘫患者可能出现的痉挛应早期采用抗痉挛体位 截瘫患者两下肢的伸肌痉挛有助于患者行走 2 痉挛的特殊表现为 ABCDE 巴宾斯基反射 折刀样反射 去大脑强直 去皮层强直 阵挛 3 关于肌张力障碍 叙述正确的是 ABDE 肌肉收缩可快可慢 表现为重复 模式化 张力以可预测的形式由低到高变 动 以持续和扭曲的不自主运动为特征 由中枢神经系统缺陷所致 第八章第八章 疼痛的评定疼痛的评定 一 名词解释 1 VAS 又称目测类比量表法 通常采用 10cm 长的直线 按 mm 划格 两端分别表示 无痛 0 和 极痛 100 被测者根据其感受程度 用笔在直线上画出与其疼痛强度相符合的某点 从 无痛 端到记号之间的距离即为痛觉评分分数 一般重复两次 取平均值 VAS 是目前最常用的 疼痛强度评定方法 2 压力测痛法 用于需要对疼痛强度 如痛阈 耐痛阈 进行评定的患者 特别适用于肌肉骨骼 系统疼痛的评定 采用压力测痛计进行评定 使用压力测痛计在患者手指关节等处逐渐施加压力 并听取患者的反应 二 填空 1 疼痛是一种与实际或潜在组织损伤有关的 和 不愉快感觉 情感体验 2 按疼痛持续时间为依据可将疼痛分为 和 急性疼痛 慢性疼痛 亚急性疼痛 再发性疼痛 3 康复医学临床中最常用的疼痛评定方法是 目测类比法 VAS 简化 McGill 疼痛问卷法和压力测痛法 精品文档 20欢迎下载 4 常用的疼痛部位评定方法是 45 区体表面积评分法 三 问答题 1 简述疼痛评定的目的 答 疼痛评定的目的有 确定疼痛的原因 判定疼痛的程度 提供制定治疗措施的依据 评价治疗效果 2 简述临床常用疼痛评定方法 答 临床常用疼痛评定方法有 疼痛部位的评定 常采用 45 区体表面积评分法 疼痛强度的评定 包括视觉模拟评级法 VAS 口述分级评分法 VRS 数字评分法 NRS 压力测痛法 疼痛特性 的评定 常采用简化 McGill 疼痛问卷等 四 选择题 一 单项选择题 1 临床工作中常用的疼痛评定方法有以下几种 除外 E A 词语定级法 B 数字定级法 C 目测类比定级法 D 综合评定法 E 患者自述法 2 下面关于急性疼痛的说法中不恰当的是 E A 病程较短 B 部位多数明确 固定 C 原因通常是伤害性刺激 D 疼痛性质往往是疾病的一个症状 E 患者反应往往十分消极 二 多项选择题 1 慢性疼痛的三联征 ADE A 疼痛 B 粘连 C 挛缩 D 睡眠 E 情绪 第九章第九章 神经电生理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 一 名词解释 1 电诊断 是指电学手段诊断疾病的方法 包括诊断神经肌肉疾病的肌电图 神经传导和诱发电位 分别属于记录式电诊断和刺激 记录式电诊断 2 EMG 即肌电图 是记录肌肉静止和收缩时的电活动以诊断肌肉疾病的电生理学方法 广义肌电 图还包括神经传导 神经重复电刺激等有关周围神经 神经肌肉接头和肌肉疾病的电诊断学 3 插入电位 将肌电图记录针电极插入肌肉所引起的电位变化 表现为爆发性 成组出现的重复 发放的高频棘波 持续时间为几百毫秒 正常插入活动最一致的特征是其持续时间不超过针移动时 间 4 运动单位电位 MUP 即运动单位电位 MU 运动单位 是肌肉收缩的最小功能单位 其全部 精品文档 21欢迎下载 收缩时记录的波形即 MUP 运动部位电位 因此 MUP 是单个前角细胞支配的所有肌纤维电位的总 和 它包括波幅 时限 上升时限 相位等指标 5 电静息 当肌肉完全松弛时 示波屏上无明显电位活动 仅见于一根基线 6 终板电位 是一种局限于终板区不扩散的单相负电位 波幅低 10 20 V 波窄 0 5 1ms 呈典型的嘶嘶声 7 纤颤电位 是一种双相或三相 单相 电位 起始相为正相 其后紧接着为负向电位 宽度小 于 2 ms 幅度小于 100 V 频率为 1 20Hz 8 正锋波 正相波 是一种主峰向下的正相尖波 正波后有一个平缓低矮的负波 波宽大于 10 ms 幅度大于 100 V 频率为 10 Hz 左右 9 肌强直电位 肌肉失神经支配时 插入电位的波幅与频率随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 在音响器中 可听到一种类似俯冲轰炸机的声音 称肌强直电位 10 束颤电位 肌束颤的电位 有 2 3 相 宽度 5 10 ms 幅度 700 1000 V 11 F 波或 F 反应 刺激神经干时 运动纤维的兴奋双向传导 向近心端的传导将上达于运动神经 元 激发运动神经元的兴奋 此兴奋再返回传导 引起同一肌肉的二次兴奋 是为 F 波或 F 反应 12 M 波 刺激神经干时 运动纤维的兴奋双向传导 向下传导引起肌肉兴奋 其电反应称为 M 波 13 H 反射 刺激混合神经干而强度尚不足以刺激运动神经引起 M 反应时 即先刺激了感觉神经 兴奋经后根至脊髓前角细胞 引起前角细胞兴奋 产生肌肉反应 M 波 即为 H 反射 二 填空 1 EMG 检查的禁忌证有 有出血倾向者 易反复性系统性感染者 2 肌电图电极分为 和 针电极 表面电极 3 插入电活动主要观察 插入电位延长 插入电位缩短 肌强直电位 4 当肌肉完全松弛时 正常情况下无任何电活动 称为 电静息 5 肌电图检查的是下运动单位的电生理状态 下运动单位包括 周围神经根 神经干 神经支 神经肌肉接头和 脊髓前角细胞 神经丛 肌纤维 6 肌电图检查步骤 观察 的电活动 放松时的 电活动 轻收缩时的运动单 位与重收缩的募集情况 插入时 自发性 精品文档 22欢迎下载 7 群放电位是 或 收缩时产生的一群电位 随意 不随意 8 神经电生理检查的范围包含 和 周围神经 中枢神经 9 最常用的肌电图电极是 单芯针电极 10 正常情况下肌肉放松时出现的电位为 有两种 即 和 自发电活动 终板电位 束颤电位 11 受试者最大用力时的肌电图可以分为 孤立 混合 干扰型 12 神经传导研究一般用 电极刺激和记录 表面电极 13 神经电位又称 神经电图 14 神经传导速度测定是研究周围神经的 或 兴奋传导功能 感觉 运动 15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时 有 与 法两种 逆行法 顺行法 16 周围神经损伤分 神经离断 失用 轴索离断 三 问答题 1 什么是运动单位电位 MUP 其相关参数的正常值及意义 答 1 运动单位电位 MU 运动单位 是肌肉收缩的最小功能单位 其全部收缩时记录的波形 即 MUP 运动部位电位 因此 MUP 是单个前角细胞支配的所有肌纤维电位的总和 它包括上升时 限 波幅 时限 相位等指标 2 相关参数的正常值及意义 上升时限 正常 500 s 最好在 100 200 s 波幅 数百微伏至几个毫伏之间 时限 一般在 5 15ms 之间 年龄越大时限越宽 不同的肌肉 也有明显的不同 相位 正常多为三相或四相 超过四相为多相 正常的肌肉中多相位在 5 15 之间 2 什么是纤颤电位 其病理意义 答 1 纤颤电位 是一种双相或三相 单相 电位 起始相为正相 其后紧接着为负向电位 宽度小于 2 ms 幅度小于 100 V 频率为 1 20Hz 2 病理意义 以前认为此系肌肉失神经支配的特殊改变 但近年来认识到 纤颤电位只是反 精品文档 23欢迎下载 映肌膜兴奋性改变 可见于多种原因 失神经支配 特别在神经损伤时出现具有定性意义 电 解质改变 肌炎 肌纤维的破坏等 3 简述 EMG 在临床检查上的意义 答 EMG 在临床检查上的意义 5 分 通过 EMG 可以了解到 1 肌肉病变是神经源性还是肌源 性损害 2 神经源性损害的部位 前角 根 丛 干 末梢 3 病变是活动性还是静息性 4 神经的再生能力 5 提供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