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近代前期的思想解放潮流.docx_第1页
第五单元:近代前期的思想解放潮流.docx_第2页
第五单元:近代前期的思想解放潮流.docx_第3页
第五单元:近代前期的思想解放潮流.docx_第4页
第五单元:近代前期的思想解放潮流.docx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雷锋学校2016届高三历史复习教与学案第五单元:近代前期的思想解放潮流【复习目标】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3)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复习进程】1)这段历史,我们在必修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主要内容:抗争与探索奋斗目标:民族独立;民主2)这段历史,我们在必修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主要内容:列强的经济侵略;经济结构的演变奋斗目标:经济独立;近代化(富强)3)据上述内容推测,近代前期我国思想变革的追求目标应该是什么?救亡图存;追求近代化。据材料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思想解放的理解或认识。思想解放一般包括“冲破束缚”“思想升华”与“指导实践”等过程。一.思想演进的历程1.阶段与进程阶段派别主张器物抵抗派(地)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地)中体西用;自强;求富制度早期维新派商战;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办学校,学西学维新派(资)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学习西学,改革教育制度革命派(资)民主共和;三民主义文化激进派(资)民主、科学、新道德、新文学2.争鸣派别焦点观念之争(学不学)抵抗派、洋务派顽固派学不学西方?内容之争(学什么)洋务派早期维新派技术制度?激进派制度文化?政体之争(向谁学)维新派革命派君主立宪?民主共和?资产阶级无产阶级西方苏俄?模式之争(怎么学)维新派革命派改良革命?无产阶级教条国情?二.思想演进的动力及原因1)据材料,指出近代前期思想演进的原因与动力。原因:“欧风美雨”的产物,即每一次思想演进都是外来侵略推动的产物。动力:先进中国人在危境中的自省自强。2)任选材料中的一种观点,结合史实进行论证。观点:思想演进是外来侵略推动的产物。“开眼看世界”,是鸦片战争,是西方坚船利炮的产物;“中体西用”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内忧外患的产物;甲午战败,在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产生了维新思想;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民主革命思想产生。3)据材料观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影响近代中国思想演进的主要因素。A外来侵略逐步加深,民族危机日益严重。B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与民族资产阶级的日益壮大。C西学的不断传入。D学习探索的失败,促使人们不断反省与自强。E先进人物的推动。4)据前问的结论,总结近代思想演进的具体原因。新思潮文化专制与愚昧无知;鸦片战争失败,国门被迫打开,与西方联系扩大;西方列强崛起;先进的中国人积极探寻抵御外侮之路。中体西用西学传入对中国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产生了猛烈冲击;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内忧外患;洋务派形成。早期维新思想洋务运动的深入展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与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康梁维新思想甲午战争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马关条约的签订加剧了民族危机;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与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早期维新思想奠定思想基础。民主革命思想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改良方案失败;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广泛传入;上书李鸿章失败后,孙中山由改良走上革命道路。新文化运动民国空有其名,袁世凯阴谋复辟帝制,思想界出现尊孔复古逆流;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并没有彻底批判封建思想;西学广泛传播,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倡导实行“根本之救亡”。三.思想解放的力量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人有思想,会思考,“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一个人与其他人的区别,最本质的东西也是思想。思想决定一个人的高度,决定一个人的事业;思想也影响着一个国家民族的兴衰。思想解放的主要意义可从下列方面总结:推动社会变革(实践效果);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更。局限性。据上述结论,概括“中体西用”思潮、康梁维新思想、三民主义与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作用。中体西用:洋务派将“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迈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冲击了传统“夷夏之辨”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维新思想:将向西方学习的潮流推进到“制度”的层次,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形成近代中国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中国的民族意识、民主意识逐步增强。 三民主义: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指导了辛亥革命,促成近代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新文化运动:动摇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弘扬民主和科学思想,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文学革命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局限性是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对东西方文化的态度片面化、绝对化。四.思想演进的特征与价值取向1.思想解放的整体理解2.近代化史观看思想演进3.特点陈旭麓先生说:“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这反映出近代思想解放潮流具有阶段性、层次性、渐进性和继承性的特点。【巩固练习】1.近代中国在不同时期学习西方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五四运动之前大致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三个层面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缘于A.对西学认知的程度B.社会变革进程的需求C.政府推行西学的力度D.传统文化势力的强弱2.清末的文章狮子吼中说:法国革了几次命,终成一个民主国,都是受这民约论的赐。明末清初我中国亦有一个卢骚(卢梭)黄宗羲,他写的书已包含民约之理,比民约论出书还要早几十年哩。以上情形体现了A.卢梭的思想受到黄宗羲的深刻影响B民约论是法国革命的思想源头C.以中学比附西学是清末西学东渐的常见现象D.卢梭与黄宗羲的思想有类似之处3.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C)A.揭露历史真相 B.引介西方理论C.倡导变法维新 D.颠覆孔孟学说4.鸦片战争时期,魏源批评当时“御诸内河不若御诸海口,御诸海口不若御诸外洋”的海防主张,认为“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魏源的主张反映了这一时期(D)A.海禁思想被远洋开拓思想所取代B.洋务派开始着手海防建设C.有识之士主张学习西方海防模式D.清朝海军实力远逊于列强5.1876年,郭嵩焘出使海外期间常写信给李鸿章,报告日本派到西洋的留学生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劝其扩大留学范围。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有人说他是“汉奸”。结果,出使不到两年他就回国了。这说明(C)A.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日趋保守B.郭嵩焘对西方体制过于推崇C.郭嵩焘的主张超越主流思想D.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6.1919年3月,申报报道一名参议院议员指责北京大学某教授“有离经叛道之鼓吹”。这是指该教授A.抨击尊孔复古 B.抨击军阀统治C.提倡科学精神 D.提倡民生主义7.在中西文化论战中杜亚泉称:中国固有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陈独秀则称:“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取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A.都主张全盘接受西方文明B.都通过文明比较重新定位传统文化C.都对西方文明有一定的了解D.都深切感受到西方文明带来的冲击8.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9.十月革命后,孙中山一面强调“以俄为师”,一面强调“不可学俄人之焦头烂额也”。据此可知孙中山主张A.借鉴代议制度,摒弃党国体制B.发展私人资本,预防国家资本垄断C.学习苏俄革命精神,不采用苏维埃制度D.推动土地革命,实现“耕者有其田”10.马丁路德强调因信称义的学说,主张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不能靠善功、圣礼和神职人员;康有为把孔学推到国教的位置上,冀图创立自己的中国式的思想体系,并自称为创立新孔教的马丁路德。二人的相同点是A.宣传文艺复兴的思想B.通过宗教改革获得新生C.为新兴资产阶级服务D.复兴传统文化解放思想11.“作为具体的政治历史事件的五四爱国运动最足以构成新文化运动前、后期的分水岭,因为从这一事件开始,新文化运动事实上从比较广义的文化运动的范围中发生某种突破”下列现象可作为这种“突破”表现的是A.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深入人心B.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挑战C.新文化运动的阵营日益巩固D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的主流12.下图是某学者概括的近现代中国思想历程简图,由此图可见近现代思想历程 A.以民主启蒙为主题B.以学习西方为主题C.体现碰撞分化与融合D.坚持传统文化123456789101112BCCDCABDCCDC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2:1)概括材料1陈旭麓是如何评价“中体西用”的,指出这一评价遵循的原则是什么?(6分)按照这一原则,任选材料2 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评价(4分)评价:当时中国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中体西用”为西学的传入创造了条件。原则:历史评价应把评价对象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评价:戊戌变法:该观点忽视了当时封建顽固势力强大,维新派实力相对弱小的特定历史条件。辛亥革命:该观点忽视了当时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的“新政”步入困境,民主革命势力迅速发展的历史现实。新文化运动:该观点忽视了当时的专制统治和复古逆流的社会现实,以及新文化运动知识精英试图把中国引入民族政治轨道的追求。(10分)材料3:善观水者,必观其澜。明末清初以来,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一些有识之士,勇立潮头,审时度势,引领时代。下列代表人物的言论所体现的思想作为时代精神,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2)根据材料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三位代表人物言论分别反映的社会问题及主张。(12分)顾炎武:宋明理学脱离社会现实,明末文风空疏;提倡崇实致用的学风。(4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