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复习提纲填空(第2和4单元)_第1页
必修一复习提纲填空(第2和4单元)_第2页
必修一复习提纲填空(第2和4单元)_第3页
必修一复习提纲填空(第2和4单元)_第4页
必修一复习提纲填空(第2和4单元)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不思 故有惑 不求 故无得 不问 故不知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期末复习 1 第二单元 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第二单元 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第 5 5 课课 古希腊民主政治古希腊民主政治 1 希腊民主产生条件 自然 多 多 少 政治 城邦体制 主要特征 经济 的发展 思想文化 观念 吸收亚非文明 社会 和 的斗争 二 雅典民主发展历程 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 最终确立民主制 创 陶 片放逐法 将民主推向顶峰 三 雅典民主特点 与 法律至上 直接民主 公民自由平等等 四 雅典民主机构 1 公民大会 最高权力机关 负责审议并决定 一切国家大事 2 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 负责为 大会准备提案并主持大会 在公民大会休会期间 代使权力 负责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 3 日常司法机关 4 其他众多规模不大的行政和军事机关 五 雅典民主评价 1 积极意义 为人类提供一种集体管理的新 形式 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 任期制 议会制 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为近现代西 方政治制度奠定基础 政治决策通过多数人讨论 会使问题考虑得更 全面 多数为自我调解能力也较强 公职人员由 产生 对群众负责 受 社会监督 减少了以权谋私的可能性 有利于促进精神文化广泛深入发展 是伟大文 明的催化剂 2 局限性 雅典国内广大的 根本没有政治权利 被排除在民主之外 雅典的民主是小部分男性公民的民主 是社会不 公的一种暴力机器 雅典民主更是 的产物 过于泛滥 的直接民主 成为政治腐败 社会动乱的隐患 狭隘的 体制 最终无法推动政治和经济 迅速发展 实质是维护 的利益 第第 6 6 课课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一 罗马法的发展历程 1 起源 从习惯法到 标志是公元前 5 世纪中期制定的 十二铜表法 2 发展 从公民法到 其适用范围从罗 马公民发展到罗马帝国境内 3 完善并形成体系 公元 世纪东罗马帝国 皇帝的 把历代罗马法汇编成 二 十二铜表法 1 背景 共和国时期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尖锐 2 内容 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 包括民法 刑法 诉讼程序 3 评价 虽然没给平民带来很多好处 但是法典的 编纂仍是平民的胜利 因为 这项法律是罗马法的渊源 在后世漫长的岁月中 它虽经过多次修订 但始终是罗马的基本法 3 罗马法的核心内容 保护 提倡法律面前 四 罗马法的评价 1 古罗马 规范人的行为 调解社会矛盾 稳定社 会秩序 维系 局限 维护奴隶制贵族 利益 有很大的虚伪性与欺骗性 2 对世界 是欧洲历史上 的 法律体系 人人平等 法律至上等理念为世界留下 宝贵财富 内容丰富 应用性强 为拜占庭 西 欧大多数封建国家所采用 为近代欧美资产阶级 革命准备了思想理论基础 如自然法思想 成为近 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基础 如 法国民法典 德 国民法典 等 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巩固提供 了现成的法律形式 当代很多法律制度中的原则 和做法 发端于罗马法 如陪审制度 律师制度 诉讼制度等 罗马法的影响还远及亚洲 如日本 中国 第四单元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 求民主的潮流近代中国反侵略 求民主的潮流 第第 1010 课课 鸦片战争鸦片战争 近代史 近代史 起止标志及时间 鸦片战争 1840 新 中国成立 1949 社会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主要矛盾 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 最 主要 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 革命任务 反侵略 反帝 反封建 近代两大主题 民族独立 与民族富强 革命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旧民 不思 故有惑 不求 故无得 不问 故不知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期末复习 2 主 新民主 以五四运动为分界线 一 鸦片战争 一 鸦片战争 181840 181842 1 原因 根本原因 英国率先完成 要打开中国 倾销 掠夺 直接原因 打击了英国在华利益 2 结果 中国战败 被迫签订中英 南京条约 割 赔款 2100 万银元 开放广州 五处为 通商口岸 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关税由 双 方协定 南京条约 附件 又获得了 片面 居住及租地等特权 3 影响 自此 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 并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 界市场 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折 4 战败的根本原因 没落的 无法抵抗新 兴的资本主义 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 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 18601856 1860 1 原因 根本原因 扩大侵华权益 进一步打开 直接原因 修约要求被清政府断然拒绝 2 经过 结果 1856 年 10 月袭击广州 战争爆发 1858 年英法 联军占领天津 逼签 1860 年攻入北 京 洗劫 焚毁 逼签 3 影响 中国丧失更多的主权和领土 半殖民地半 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战后 清政府权力结构发 生变化 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兴 起 第第 1111 课课 太平天国运动 自学完成 太平天国运动 自学完成 一 原因 1 清朝腐败 阶级矛盾尖锐 根本原因 2 列强侵略 加深国内矛盾 重要原因 3 广西天灾严重 直接原因 二 经过 1851 1864 金田起义 定都天京 北伐和西征 天京 事变 天京陷落 标志失败 三 两个纲领 1 1853 年颁布 背景 太平天国运动胜利进军 制定改造封建社 会 的纲领已成为需要 目的 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建立理想天国 内容 平均分配土地的土地制度 物物归上主的 圣库制度 产品分配制度 评价 性质 是农民阶级反对封建统治斗争的 纲领 也是太平天国改造中国社会的方案 革命性 表达了农民阶级强烈要求废除封建土地 所有制的愿望 为当时的反封建斗争指出了方向 落后性 把封建自然经济作为理想化的追求目标 空想性 平分土地和绝对平分产品无法实现 2 1859 年颁布 背景 天京事变后 新的领导核心形成 目的 为了振兴太平天国 方法 学习西方社会的政治 经济 文化和外交 评价 是中国最早的 也是最完整的 设想 符合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局限性 不是农民斗争实践的产物 没有反映农 民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 因缺乏实践的社会基础和 紧张严峻的军事环境 而没有真正实行 4 性质 农民阶级的反封建反侵略运动 五 失败原因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根本原因 和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第第 1212 课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一 甲午中日战争一 甲午中日战争 1 1 原因 原因 根本原因 明治维新后日本走向资本主 义 扩张野心膨胀 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 大陆政策 蓄谋已久 根本原因 导火线 朝鲜 起义 2 2 经过 经过 18941894 年年 18951895 年 年 爆发 1894 年 丰岛海战 结束 威海卫战役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标志 的破产 3 3 结果 结果 1895 年战败后签订 内容 割辽东半岛 及其附属岛屿 后在法俄德干涉下 日本同意中国以 3000 万两白 银作为 赎辽费 交还辽东半岛 赔款 2 亿 两白银 开放 沙市 苏州 杭州等四处 通商口岸 允许日本在华 结论 A 马关条约 反映了帝国主义 输出 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 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B 马关条约 是继 南京条约 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它使中国 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4 4 影响 影响 列强侵略深入到内地 阻碍了中国 的发展 清政府被迫举借外债 刺激了西方列强 拉开了列强 中国的序幕 客观上刺激了 的真正觉醒 地主阶级 清政府进行 资产阶级 和辛亥 革命 农民阶级 二 八国联军侵华二 八国联军侵华 1 1 原因 原因 直接原因 镇压义和团运动 根本原因 为了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 不思 故有惑 不求 故无得 不问 故不知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期末复习 3 2 2 过程 过程 1900 1901 年 1900 年 6 月 列强组织八国联军 在英国海军中 将西摩尔率领下从天津进犯北京 8 月攻陷 慈禧携光绪出逃 途中发布 剿匪 指义和团 谕 旨 各国军队分区占领北京 并犯下骇人听闻的 罪行 3 3 结果 结果 19011901 年签订年签订 内容 赔偿白银 4 5 亿两 分 39 年还清 本息共计 9 8 亿两 以关税 盐税作抵押 在北京设 允许各国派兵保护 准许各国派兵驻 守 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惩办 首祸诸臣 等 危害 辛丑条约 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严 重不平等条约 巨额赔款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 在北京设立的使馆区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 中国 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第 1313 课课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 一 背景和条件一 背景和条件 1 社会背景 严重 2 组织基础 各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先后建立 1894 年 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1905 年中国 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 阶级革命政党 2 思想基础 孙中山的 革命派与康 有为 梁启超等改良派的思想论战 3 武装起义 1911 的 起义等 二 武昌起义 二 武昌起义 19111911 年 年 1 1 概况 1911 年 10 月 10 日 武昌城内的革命党人 率先起义 起义胜利后 成立湖北军政府 推举黎 元洪为都督 定国号为 政体为 五族共和 2 影响 震撼了清王朝的统治 全国十几个省相继 宣布独立 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三 民国的成立和帝制的终结三 民国的成立和帝制的终结 1 1 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 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 年 1 月 1 日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以 为国旗 2 2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的颁布 的颁布 1912 31912 3 目的 限制 独裁 维护共和制度 确保 中国走上民主政治的道路 体现的主要原则 体现了主权 三权分 立 民主共和 自由平等等原则 性质 中国第一部 宪法性质的国家临 时大法 意义 具有反对 的进步意义 是中国 政治民主化历程中的里程碑 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 义 3 3 帝制的终结 帝制的终结 1912 年 2 月 12 日 下 诏退位 清王朝 260 多年的统治宣告结束 四 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1 原因 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帝国主 义的支持 袁世凯大全在握 立宪党和就官僚的支 持 2 上台 1912 年 3 月在北京正式就任临时大总统 五 辛亥革命的意义五 辛亥革命的意义 1 性质 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 革命 2 推翻 制度 创建了亚洲第一个资产 阶级 使人民获得一些自由权利 3 观念深入人心 六 失败的原因六 失败的原因 中外反动势力的破坏 的软弱性 妥协性 根本原因 反映的实质问题 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半殖民地 半封建的中国行不通 第第 1414 课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一 五四运动一 五四运动 1 1 历史背景 国际 历史背景 国际 一战期间 加紧侵华 中 华民族危机严重 俄国十月革命的鼓舞 国内 国内 北洋军阀政府统治腐败 阶级矛盾激化 根本原 因 无产阶级队伍壮大 阶级基础 促使人们思想解放 思想基础 导火线 导火线 中国外交失败中国外交失败 2 2 经过 经过 1 1 爆发 爆发 1919 年 5 月 4 日 北京学生汇集天安门 广场 高呼 外争国权 内惩国贼 废除二十 一条 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打倒卖国贼曹 汝霖 章宗祥 陆宗舆 等口号 2 2 高潮 高潮 运动中心由北京转到 上海 三罢 斗争把五四运动推向高潮 开始作 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3 3 结果 结果 迫使北京政府释放被捕学生 罢免了曹 汝霖 章宗祥 陆宗舆的职务 拒绝在 凡尔赛和 约 上签字 3 3 意义 意义 1 是一场伟大的 运动 体现出 强烈的 精神 它把 传播到 工人中去 2 是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到 革命的转折点 4 新旧民主革命比较 相同点 任务同 反帝反封 性质同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不同点 领导阶级新 指导思想新 奋斗目标新 二 中国共产党诞生二 中国共产党诞生 1 1 条件 思想 经济与阶级 组织 国际等 条件 思想 经济与阶级 组织 国际等 2 过程 中共 一大 1921 年 7 月 上海 浙江 不思 故有惑 不求 故无得 不问 故不知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期末复习 4 嘉兴南湖 内容 确定党的名称 性质和奋 斗目标 其中奋斗目标为 消灭资本家私有制 选举陈独秀 张国焘 李达组成中央局 作为党的领导机构 意义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 中国革命的面貌焕 然一新 三 国共第一次合作与国民革命 三 国共第一次合作与国民革命 1924 19271924 1927 1 开始标志 2 合作基础 新三民主义 3 发展 北伐战争 1926 年 7 月 对象是吴 孙 张 结果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动摇 根基 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往 4 失败标志 蒋介石发动 和汪 精卫发动 第第 1515 课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国共的十年对峙 1927 19371927 1937 一 武装起义一 武装起义 1927 年 8 月 1 日 由周恩来 贺龙 等率领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标志中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建立人民军队的 开始 1927 年 8 月在汉口召开 确立了 的总方针 初以夺取城市为目标 后转向农村建立 秋收起义 1927 年 10 月 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秋 收起义爆发 二 井冈山道路 土地革命 二 井冈山道路 土地革命 秋收起义受挫后 毛泽东率领部队到井冈山地区 创建了 走出工农武装割据 以 农村包围城市 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正确道路 这 一理论的创立 推动了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和红军的 发展 三 红军长征 三 红军长征 1934 10 1936 101934 10 1936 10 原因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失败 目的 突出重围 求得红军生存与发展 途中大事 1935 1 纠正错误的军事路线 改组中央领导机构 毛泽东回到中央领导岗位 使 红军扭转了被动挨打的局面 革命形势转危为安 1935 8 发表 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 提出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会宁会师 1936 10 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 胜利会师 长征结束 结果 粉碎了国民党 围剿 红军的企图 中共 以延安为中心 建立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 第第 1616 课课 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 1937 19451937 1945 1 1 抗日战争的爆发 抗日战争的爆发 1937 年 7 月 7 日卢沟桥事变 日本开始 中国全面 开始 2 2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1937 年 9 月 国民 党发表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蒋介石发表讲话 事实上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这标志 的实现和 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3 3 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相互配合 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相互配合 正面战场 以 为主导 先后组织了十 几次大的会战 是抗日战争初 中期的主战场 著 名会战有 会战 会战 取得台儿庄大捷 武汉会战等 但在太平洋战 争爆发后 美 英与日本开战 蒋介石开始保存实 力 消极抗战 以共产党为主导 建立敌后抗日根 据地 坚持敌后游击站 在 1941 年 12 月太平洋战 争爆发后 逐渐成为主要战场 多次粉粹日军的 扫荡 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主 要战绩有 1937 年 9 月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