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新兴力量的崛起.doc_第1页
二新兴力量的崛起.doc_第2页
二新兴力量的崛起.doc_第3页
二新兴力量的崛起.doc_第4页
二新兴力量的崛起.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九2 新兴力量的崛起一、选择题2019年题组1(2019.4浙江高考25)有学者认为,二战后某条约的达成“是一种实用的而非意识形态的事业,它寻求加速经济恢复的新路径。它是把德国融入欧洲各国阵营里的第一步。”这个条约旨在()A推行马歇尔计划B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C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D建立双重性区域合作组织【考点】新兴力量的崛起欧洲共同体形成的基本过程【解析】根据材料“二战后某条约的达成它寻求加速经济恢复的新路径是把德国融入欧洲各国阵营里的第一步”,结合所学,上述内容指代欧洲一体化的开启,1951年煤钢共同体的成立,故选C项;马歇尔计划是冷战在经济领域的体现,意在对抗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排除A项;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不是欧洲一体化的第一步,排除B项;1993年欧盟正式建立,标志着欧共体由单一经济组织变为政治经济双重性质的组织,排除D项。【答案】C2(2019北京高考23)日本自1963年起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出口国。同年,美国指责日本对美进行钢铁倾销,日本遂减少对美出口。1968年美国迫使日本签署协定,日本再次大幅减少对美钢铁出口。这说明()A“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已形成 B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速C日本难以摆脱美国的经济控制 D美国开始建立世界经济霸权【考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日本成为经济大国【解析】由材料“美国指责日本对美进行钢铁倾销,日本遂减少对美出口。1968年美国迫使日本签署协定,日本再次大幅减少对美钢铁出口”可知日本作为最大的钢铁出口国,其对外贸易受到美国的干涉和控制,故选C项;世界格局向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但是新格局尚未形成,排除A项;材料强调日本经济发展受到美国的影响而非世界经济一体化,排除B项;二战后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世界经济霸权,排除D项。【答案】C3(2019海南高考20)20世纪50年代,日本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91%,60年代为105%。日本经济的发展()A强化了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 B奠定了日本民主改革的基础C推动了发达国家经济格局的改变 D促成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成立【考点】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日本经济崛起【解析】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日本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91%,60年代为105%”说明五六十年代日本经济迅速发展,日本经济的发展推动世界经济多极化,故选C项;日本经济的发展促进世界多极化而不是两大集团对立,排除A项;日本民主改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排除 B项;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是1989年建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答案】C2018年题组1(2018新课标全国卷高考35)图8反映了19451975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情况,这表明()A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B欧共体的成员增加C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 D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考点】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第三世界的发展壮大【解析】根据图中联合国成员数量的洲际分布变化可知从1945到1975年,亚洲和非洲成员国明显增多,而亚非国家多为第三世界国家,说明第三世界发展壮大,故A项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1945到1975年欧洲成员国增加,但不能反映欧共体成员增加,并且这也不材料反映的主旨,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联合国成员变化情况,与世界贸易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联合国成员变化情况,并未体现经济区域化,故D项错误。【答案】A2(2018北京高考23)1956年7月,印度、埃及和南斯拉夫共同发表宣言,反对“把世界分为强有力的国家集团”。该宣言()A成为亚太经合组织的指导方针 B奠定了不结盟运动的政治基础C推动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 D促成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考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不结盟运动的兴起【解析】亚太经合组织的指导方针是“自愿、互利”等原则且主要是经济领域,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时间和印度、埃及及南斯拉夫和他们提出反对“把世界分为强有力的国家集团”得出是反对两极对峙,因此为不结盟运动奠定了基础,故B项正确;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1949年成立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立于194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且以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不是发展中国家,故D项错误。【答案】B3(2018江苏高考19)20世纪60年代末,在世界贸易总额中,西欧国家仅欧共体六国所占比例就超过39%,美国同期从1957年的209%下降到151%。在世界工业生产中,1951年至1970年,西欧所占比例由208%升至286%,美国同期则由486%降至378%。据此可知,西欧经济的发展()A促进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B强化了欧洲为主导的世界格局 C缓和了西欧国家与美国的矛盾 D推动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演进4(2018.4浙江高考25)右图是欧洲某区域集团组织的成员国扩大示意图。观察图1和图2,该组织的演进反映了()图1 图2欧洲一体化进程 多极化趋势的发展美苏对峙格局的形成 从经济合作为主向政治合作为主的转变A B C D【考点】新兴力量的崛起欧洲共同体形成;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欧盟成立【解析】欧洲该区域集团组织是欧盟,成员国扩大反映出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故正确;欧盟推动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故正确;此时美苏对峙格局已经结束,故错误;示意图反映出欧盟合作深入,从经济合作为主向经济政治合作的转变,故错误,故错误。只有A项符合题意。【答案】A5(2018.11浙江高考25)右图是一幅描绘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的漫画。结合所学,推断当时的日本()A经济上开始超越美国 B凯恩斯主义左右了产业变革C形成了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 D谋求与周边国家建立密切的经济关系【考点】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一超多强”世界格局的形成及其具体表现(日本经济发展)【解析】经济上超越美国,与历史现实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日本的外交,不能体现产业变革,故B项错误;材料涉及日本的外交,与本国经济类型无关,故C项错误;根据漫画信息,日本逐渐走上菲律宾、韩国、斐济等亚洲国家的讲坛,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故D项正确。【答案】D2017年题组1(2017海南高考20)1964年,中法建立外交关系。1966年,法国总统戴高乐访问苏联,两国发表了联合声明,强调由欧洲人来考虑和解决欧洲事务,还达成了空间技术合作协定,进一步扩大了合作领域。这表明()A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 B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C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D法国改变战略目标与价值取向2016年题组(备注:无)2015年题组1(2015重庆高考12)1960年1月,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在结束非洲之行后发表演讲:我看到了国家意识的觉醒,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这些国家的人们依赖着别的国家生存;十五年前这一运动风靡亚洲,今天非洲发生了同样的事情,变迁之风吹遍整个非洲大陆。这股风靡亚非的“变迁之风”推动了()A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B两极格局的逐渐巩固C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D美苏关系的持续缓和 【考点】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与加强不结盟运动兴起发展 【解析】1942年元旦,美、英、苏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与材料内容无关联,故A项错误;材料内容中的“十五年前这一运动风靡亚洲”是指二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殖民统治的运动,而非洲的这股“变迁之风”体现了第三世界的崛起,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两极格局,故B项错误;材料“十五年前这一运动风靡亚洲,今天非洲发生了同样的事情,变迁之风吹遍整个非洲大陆”可看出亚非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掀起民族独立运动,谋求在国家社会上不结盟,获得国家独立发展的有力空间,推动了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非洲的“变迁之风”,没有涉及美苏关系,故D项错误。【答案】C2(2015江苏高考20)“与会国深信,新解放的国家的出现将有助于缩小集团对立的地区,从而鼓舞旨在加强和平以及促进独立与平等的国家之间和平合作的趋势。”该会议的召开()A标志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加强 B预示着冷战期间国际力量的失衡C反映了两极格局下政治力量的变化 D消除了亚非国家之间的政治分歧【考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解析】“旨在加强和平以及促进独立与平等”不是指经济方面,而且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加强,也与“将有助于缩小集团对立的地区”不符,故A项错误;不结盟运动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是“旨在加强和平”,“有助于缩小集团对立的地区”,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故B项错误;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与“新解放的国家的出现将有助于缩小集团对立的地区”相符,故C项正确;不结盟运动兴起,新独立的广大亚非拉国家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主张团结起来,但该会议不可能从此“消除了”亚非国家的政治分歧,故D项错误。【答案】C2014年题组(备注:无)2013年题组1(2013四川高考10)1960年,联合国正式通过了反殖民主义宣言,尽管没有国家投票反对,但是还是有法国、葡萄牙、西班牙等国投了弃权票。这些国家弃权的主要原因在于()不愿意放弃过去的殖民利益 已感受到非殖民化趋势希望建立新的国际政治体制 更专注于同苏联的冷战A B C D【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解析】考查学生知识理解和运用能力。任何国家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维护国家利益。因此法国、葡萄牙、西班牙做为旧的殖民国家不愿放弃即得的殖民利益,建立新的国际政治体制,但在世界非殖民化趋势下的不得不投了弃权票,因此正确,不正确。同苏联冷战的国家主要是美国,也不正确。排除含有、的选项。【答案】B2(2013海南高考21)一般认为,1952年法国学者在分析当时世界格局时,提出“第三世界”一词。这里的“第三世界”是指() A不属于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的国家 B两个超级大国及其他发达国家之外的国家 C既不属于“北约”也不属于“华约”的国家 D尚未获得独立的亚非拉地区国家、【考点】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解析】这里的“第三世界“是1952年法国学者的提出的概念,不是七十年代毛泽东对世界局势的划分,答案选A。【答案】A2012年题组1(2012广东高考卷23)1962年法国某报纸说,戴高乐总统应该时刻准备亮出持有的大量美元这张外交王牌,通过向美国购买黄金而对其施压。美国政府对此颇为重视,认为“法国持有的美元所表现的既是一个政治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这反映了()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不结盟运动的发展布雷顿森林体系面临挑战 法国抵制马歇尔计划A BC D【解析】关键信息:“1962年”“通过向美国购买黄金对其施压”。从时间上看,世界正处于两极格局与布雷顿森林体系,“向美国购买黄金而对其施压”,从政治角度上分析,说明美国的受到挑战,而从经济角度上分析,布雷顿森林体系是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成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保持固定的汇率,所以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面临挑战,B项正确;不结盟运动是发展中国家,法国是发达国家,项排除;马歇尔计划是对西欧的经济援助计划,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答案】B2(2012海南高考卷23)1970年,联邦德国和波兰签订条约,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签约当天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为表示诚意,在华沙犹太人受难者纪念碑前下跪献花。这些外交活动()A推动了欧洲共同体的扩大 B首次确认了德国为战败国C加速了华沙条约组织解体 D有利于缓和欧洲紧张局势【考点】二战后的世界格局【解析】从题干的时间信息入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联邦德国是资本主义国,二战时,是法西斯国家,曾经入侵波兰,而波兰社会主义国家,两国实现关系正常化,并在华沙犹太人受难者纪念碑前下跪献花,说明局势趋向缓和,因此,D项正确;A项与题干无关;B项说法错误;C项无从体现。【答案】D二、非选择题1(2015福建高考38)(3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69年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摘编自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1)据材料一,概括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的原因。(8分)【考点】(1)中美关系正常化;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解析】(1)根据材料一“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可以归纳为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危机加深;美苏争霸中处于不利地位;根据材料一“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可以归纳为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中国成为世界五个力量中心之一。【答案】(1)原因: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危机加深;美苏争霸中处于不利地位;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中国成为世界五个力量中心之一。(答对其中4点即可,8分)2(2014浙江高考39)(26分)50年前,中法出于对独立自主的追求,冲破冷战坚冰,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这不仅是两个国家、也是两大文明的历史性握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法国是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时任总统戴高乐指出,中国是一个“非常独特而深厚的文明”。只有中国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才能真正解决亚洲乃至世界长期存在的严重问题。新华社2014年3月24日讯材料二 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