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地震频发期中的旅游目的地危机管理_第1页
全球地震频发期中的旅游目的地危机管理_第2页
全球地震频发期中的旅游目的地危机管理_第3页
全球地震频发期中的旅游目的地危机管理_第4页
全球地震频发期中的旅游目的地危机管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目 录录 内容摘要 1 一 关于全球进入地震频发期的争论 1 二 地震对旅游产业的影响 以汶川地震为例 4 1 对有重大价值旅游资源的根本性破坏 4 2 对旅游区域的生态环境的影响 4 1 对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影响 4 2 对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5 3 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破坏 5 3 对区域旅游发展依赖的基础设施造成破坏 5 4 游客旅游信心遭受打击 5 三 地震频发期中的旅游危机管理 6 1 旅游危机 6 1 旅游危机概念 6 2 旅游危机特点 6 2 地震频发期中目的地旅游危机管理措施 8 1 旅游危机管理概念及地震频发期中旅游危机管理 8 2 地震频发期中目的地旅游危机管理措施 8 参考文献 11 Abstract 12 后 记 13 1 旅游目的地地震频发期中的危机管理探讨旅游目的地地震频发期中的危机管理探讨 姚甲富 指导老师 高亚芳 内容摘要内容摘要 本文以目前全球进入地震频发期为背景 通过对地震频发的背景的介绍得出地震频发期 的警示意义 进一步阐述了地震对旅游产业发展的影响 明确了在地震多发期背景下对旅游目的地 危机管理模式进行探讨的必要性 进而就旅游目的地危机管理模式做了深入的探讨 旅游目的地的危机管理的内容首要是保障游客生命的安全措施 在这方面的工作从微观层面 来说主要是提高游客的防护意识和自救能力及导游的应急避险指导能力 从宏观层面来说就是制定 包括旅游行社和当地旅游发展发展部门及当地政府在内的旅游应急救援体制 其次 就是明确地震 预测部门在地震频发期中旅游活动开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对地震救援和目的地旅游危机应对的预警 作用 最后强调的是在震后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制定目的地旅游产业恢复发展计划 将恢复和发展融 为一体 关键词 关键词 地震频发期 旅游危机 旅游危机管理 一 关于全球进入地震频发期的争论 2010 年以来 连续发生的海地 智利地震举世瞩目 智利大地震后不过 10 天 便震情不断 中国台湾高雄 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又相继发生了里氏 6 5 级以上的强震 其中 3 月 6 日一天 全 球就发生了 4 次地震 尤以中国唐山的 2 次 3 1 级和 4 2 级的地震 让人想起了 34 年前的大震 令 人不寒而栗 4 月 14 日中国青海玉树发生 7 1 级地震 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有专家认为 玉树地震 与两年前的汶川地震一样 都是发在欧亚板块的板内地震 力源来自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 一时间恐震情绪迅速蔓延 地震谣传也频频出现 由此 引发了人们对于全球地震活动是否已进入 频发期的担忧和讨论 更有甚者 竟把它与灾难片 2012 联系起来 杞人忧天 惊恐万状 以为 世界末日行将到来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 是地震运动的外在表现 地震活动有其固有的规律和节律 就发生周期 而言 地震有着高发的活跃期和少发的平静期 两者相互更迭交替 从地震灾害史来看 由于有些 地震发生在大海 荒漠或人烟稀少之处 不为人们所注意 加之当时通讯的限制 往往不能把地震 的情况正确完整地记录下来 因此也就难以确切地统计 分析 研究历史上的地震活跃期和平静期 2 目前从全球来看 有详细记载 可供研究的地震灾害资料是从 1900 年开始的 仅仅只有百年 的历史 因此 要确定划分地震活跃期和平静期的科学标准 是有难度的 通常 人们是以里氏 8 级以上的大震次数和地震活动的频度 来衡量是否已进入地震活跃期 在 20 世纪的前 60 年间 全球地震活动频繁 里氏 8 级以上地震频发 1960 年 5 月 22 日 智 利曾经发生过一次里氏 8 9 级的大地震 并引发海啸 而自 1960 年后的 40 年 地震活动相对稳定 里氏 8 级以上地震很少发生 这百年间可谓 60 年活跃 40 年平稳 这一前半世纪地震强而频发 后半世纪地震弱而少发 也被称为全球地震活动的百年周期 然而 好景不长 21 世纪的近 10 年来里氏 8 级以上大地震多次发生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 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发生了里氏 8 7 级大地震 并引发印度洋海啸 30 万人罹难 数百万人痛失家园 2005 年 3 月 里氏 8 5 级大地震再次发生于印度尼西亚 造成 1300 多人死亡 2008 年 5 月 12 日 中国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 8 0 级大地震 造成 69130 人遇难 人受伤 17824 人失踪 10 年间发生 了 5 次 8 级以上的大地震 平均每两年发生一次 十分频繁 面对地震高发 强震频频 对于全球是否已进入高发的地震活跃期 专家学者意见不一 概括 而言有如下三种观点 1 观点 1 全球已进入高发的地震活跃期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首席预报员孙士鋐研究员认为 根据 1900 年至今 100 多年的地震发生数据 可以得出当前全球已进入地震多发活跃期的结论 理由是 1900 年至 1964 年期间 全球共发生 8 5 级以上地震 7 次 从 1964 年美国阿拉斯加大地震后到 2004 年的 40 年间 全球没有发生过 8 5 级 以上的大震 从 2004 年至今 短短 6 年中发生了印度尼西亚两次震级分别为 8 7 级和 8 5 级的强震 以及今年智利 8 8 级地震 共三次 8 5 级以上的地震 而其中 2010 年 2 月 27 日发生的智利大震 其能量相当于海地地震的 272 倍 这是一个关键性的数据 孙士鋐认为 除了地震的强度 地震活动频率高低也有一定周期性的规律 综合 100 年来各阶 段的数据 无论从地震频率还是在地震强度上看 都可以说 现在全球进入了地震多发的活跃期 美国密苏里科技大学的地球物理学家高尚全教授也持这一观点 他说 相对于 20 世纪 70 年代中 期到 90 年代中期的这 20 年 地震平静期 地震运动在过去的 15 年间确实更活跃了 2 观点 2 全球地震频率尚在正常范围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预报部主任刘杰认为 目前来看 全球地震频率尚在正常范围之内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副主任张晓东也持同样观点 自 2001 年以来 尤其是 2004 年 12 月印度尼 西亚苏门答腊附近海域发生 9 0 级强震以来 全球 8 级以上地震明显偏多 与 20 纪前半叶地震活 动基本相当 一般说来 地震活动作为地球构造运动的一种方式 某个时间活跃 或某个时间较少 3 都是可以理解的 据新华社记者采访我国国家地震专家的报道 专家们认为 1900 年以来 全球平均每年发生 7 级以上的地震 18 次 8 级以上地震 1 2 次 但地震发生时间非常不均匀 有的时段比较密集 有 的时段比较稀疏 2010 年截至 3 月 6 日 全球发生 7 级以上地震 5 次 略高于平均数 考虑到地 震在时间上分布的不均匀性 仍在正常的分布范围 这是地球地壳运动的一种正常涨落现象 我们大陆地震活动也处于平均地震活动水平 是一种正常的能量释放 根据国际地震中心提供的 1964 1998 年间 6 级以上地震的不完全统计资料 全世界发生地震最 多的国家分别是印度尼西亚 668 次 美国 426 次 和日本 245 次 中国大陆排第五 182 次 即使包括台湾地区在内 中国的地震活动在世界上也不是最多的 3 观点 3 全球是否进入地震活跃期要再看看 中国地震局局长陈建民认为 地震活跃期的结论不能轻易下 要用数据来说话 对地震是否进 入活跃期要看接下来的地震多不多 陈建民说 地震灾害有历史记录以来 全球一年发生 8 级以上地震平均频率大概是 1 2 次 7 级地震 18 次 而 6 级地震每年发生 200 多次 今年 1 2 月全球已经发生了 7 级以上地震 5 次 应该说目前全球地震活动比较集中和活跃 强度也比较大 对于是不是已进入地震活跃期 还有待 进一步观察发展态势 毕竟今年才刚开始 2 3 个月 也许今年下半年地震有所平静 如果强震仍然 频频发生 那么就可以认为地震已进入高发活跃期了 我国地震专家洪时中教授也持相同观点 他认为就全世界地震的盛衰起伏而言 当前全球地震 是否进入高发期还有待继续观察 这一观点也为国外一些地震学家认同 他们认为 当前尚不能肯 定地球已进入地震活跃期 日本名古屋大学研究生院地震 火山和防灾中心研究员松多信尚指出 不同地区都可能存在 地震活跃期 但目前尚不能说地球整体进入了地震活跃期 现在的证据也无法判断哪个地区近期发 生地震的危险性更高 对于全球地震活动是否已进入高发活跃期的讨论 至今尚无定论 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要看 今后地震发生的态势 二是对地震活跃期的判断尚无明确的科学标准 众说纷纭 需要统一 三是 地震活跃期本身是个尚待研究的课题 正如日本地震学家鹭谷教授所说 人类对地震活跃期还不 甚了了 对于进入活跃期的许多课题都有待进一步研究 这需要时间 我们对地球地震活跃期是否到来 宁可信其有 不可信其无 这有利于我们居安思危 警钟长 鸣 由于地震灾害的预测预报至今还是一个尚待攻克的科学难题 目前世界各国都对付地震的重点 放在减灾上 因此 做好地震灾害防范和应急反应在于建立有效的地震应急体制 这是我们防震减 4 灾的正确对策 二 地震对旅游产业的影响 以汶川地震为例 1 对有重大价值旅游资源的根本性破坏 5 12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 一向以秀美风光和人文古风吸引世界目光的四川在一夜之间遭遇 了一场浩劫 一时间 四川省内旅游服务业 食品供应几乎完全中断 蒸蒸日上的四川旅游业遇到 了史无前例的重创 截至 5 月 19 日 在此次强烈的地震灾害中 四川省共有 65 处全国重点文物 保护单位和 119 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 许多已经全部垮塌或面临垮塌 馆藏文 物损失 841 件 其中珍贵文物 148 件 四川省文物局给国家文物总局的报告中指出 在此次地震中 文化遗产损失极为严重 世界文 化遗产都江堰 在这次强震中受损最为严重 目前 二王庙片区山体滑坡 秦堰楼下沉 戏楼 厢 房 52 级梯步 照壁 三官殿 观澜亭 疏江亭 前山门等建筑和围墙全部垮塌 此外 伏龙观 所有古建筑屋脊 屋瓦全部损坏 鱼嘴裂缝 木结构断裂 建筑严重倾斜 已成危房 青城山片区 道教古建筑群严重受损 屋脊 屋面全部毁坏 大部分古建筑倾斜 部分垮塌 而位于绵阳市平武 县的平武报恩寺是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此次灾害中 3518 平方米古建筑均不同程度 受损 山门正脊断裂 天王殿墙体和报恩寺祭祀碑垮塌 大雄宝殿墙体向外开裂 裂缝达 10 厘米 壁画受损 整个建筑群受灾情况相当严重 2 对旅游区域的生态环境的影响 1 对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影响 对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影响主要包括两方面 受生态系统破坏的影响 区域生态系统中重要 保护物种生境支撑能力下降 受山区旅游 农林资源破坏的影响 人类居住环境承载力降低 生态系统支撑能力下降 由于生态重灾区灾前本身也是地质灾害频发 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区域 区域生态系统十分脆 弱 地震发生后 生态重灾区中 1193 的陆地表面受到破坏 导致了地表物理性基质和土壤失去原 有功能 适宜生态环境面积减少 生态环境支撑能力下降 遥感调查表明 生态重灾区灾前 灾 后由于地表物理基质 植被等受到破坏 森林 草地 农田生态系统水土流失加剧 水土流失 加剧导致生态系统支撑能力降低 区域生态承载能力严重下降 人类居住环境承载力降低 根据遥感监测结果与 1 50 000 DEM 空间复合分析 生态重灾区的人居环境承载力影响具有 明显空间分布规律 西部与西北部区域为山地区域 资源利用以林草资源与旅游资源为主 耕地资 5 源较少 人均耕资源较少 区域人口承载力较低 地震发生后 山区耕地资源破坏严重 旅游资源 受到严重损失 山区人居环境承载力下降 2 对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地震对评估区内自然保护区的影响主要包括生态环境破坏 适宜生态环境面积减少 生态环 境破碎化与生境连通性下降及影响自然保护区动植物生存与繁衍 受地震影响的自然保护区范围广 数量多 地震影响评估区范围内共有 40 个自然保护区 其中国家级 10 个 省级 23 个 市县级 7 个 以保护森林生态系统 野生动植物为主 濒危保护对象包括大熊猫 川金丝猴和牛羚等物种 受地震影响较严重的自然保护区有 17 个 其中国家级 4 个 省级 11 个 市县级 2 个 破坏最严 重的为龙溪虹口 白水河 2 个森林生态自然保护区 其次为卧龙自然保护区 3 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破坏 评估区属于长江中上游支流岷江 嘉陵江和汉江等源头地区 是成都平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 也 是我国重要生态屏障 物种资源丰富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区 地震对该区域生态系统产生极大影 响 崩塌 滑坡及其产生的泥石流 堰塞湖对该区域的水资源安全产生严重影响 水源涵养能力 降低 对区域生态安全屏障产生影响 并危及区域生物多样性安全 濒危动植物生存与繁衍生境受 到影响 灾区生态系统重要性是该区域独特的地质 气候条件与生物地理长期作用的结果 受地震破 坏 重建与恢复原有的生态系统功能与服务需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3 对区域旅游发展依赖的基础设施造成破坏 据国家旅游局统计 截至 6 月 1 日 地震灾害造成四川旅游系统损失亿元 旅游系统的损失主要 集中在 旅游道路 通讯 供水 供电等基础设施严重损坏 景区景点 旅游宾馆等旅游接待设施严 重损坏 游客中心卫生设施 安全和防护设施 标识系统等公共服务设施大量损毁 旅游行政部门 企事业单位办公用房及设施设备严重损毁 北川 汶川 茂县等地的旅游局办公楼全部倒塌 沿龙门山断裂带上的彭州银厂沟 什邡欢乐 谷 安县千佛山等景区遭受毁灭性破坏 绵阳 都江堰等 10 余个旅游城市 绵竹 什邡 青川以及 九寨沟环线共 100 多个城镇普遍受损严重 特别是震中附近的旅游城镇基础设施几乎损失殆尽 灾区 旅游通道严重损毁 包括九寨沟旅游环线在内的旅游公路损坏 2890 公里 公路沿线标识标牌 旅游 服务设施及旅游通道两侧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破坏严重 全省有 400 余家星级宾馆受到不同程度损坏 共损毁客房 31966 余间 4 游客旅游信心遭受打击 汶川大地震震级达到里氏 8 0 级 破坏范围广 强度大 带来了巨大的人员和经济损失 据统 6 计 此次地震造成四川等地团队游客遇难 54 人 其中台湾游客 1 人 国内游客 53 人 受伤 25 人 因灾受困游客达 55487 人 其中旅游团队游客 10386 人 散客 45101 人 地震灾害对公众的出游产 生了严重的心理干扰 大多数游客认为地震对心灵的创伤在短时间内难以抚平 需要时间来淡忘 而且很多时候 外地的旅游者在选择到灾区游览 度假和娱乐时总会有心理和伦理上的障碍 难以 做到 心安理得 虽然成都主城区 乐山等主要旅游城市 基本没有受到影响 然而 地震所导 致的一系列连锁反应 使四川旅游安全目的地的品牌形象受到重创 出于人身安全方面的担忧 世 界各地本想到中国 到四川旅游的人 以及中国其他地方想到四川旅游的人 相当部分最终选择放 弃出游或更改出游计划 入川旅游需求大幅下降 地震发生以后 四川整个旅游从 5 月 12 号到 6 月 15 号全面停止 此后陆续开放 从 6 月到 11 月 接待的境内外人数和旅游收入同比均出现严重 下滑 表 1 短期内 游客关于地震灾害的心理障碍尚难以消除 重新树立公众对四川旅游的信心还需较长 的一段时间 同时 面对游客锐减的事实 也带给旅行社和旅游饭店业严峻的考验 三 地震频发期中的旅游危机管理 1 旅游危机 1 旅游危机概念 旅游危机指旅游目的地受到非预期负面事件影响 而致使目的地旅游经济出现一定幅度波动震 荡的现象 2 旅游危机特点 旅游危机作为危机中的一个行业性危机 除了具有危机所具有的所有特征外 由于旅游业自 身特点 旅游危机本身还有自身所独特的危机特征 在总结危机特征的基础上 结合旅游业特点 笔者认为旅游危机具有如下特征 全球性 随着人类社会政治 经济 文化等的日益全球化 全球化的客源也越来越成为旅游目的 7 地的追求和未来发展的趋势 旅游正在成为更加全球化的活动 因而旅游危机的发生 影响已经超 出了发生地的范围 其影响力正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蔓延 因此在管理和应对旅游危机时 需要有更 广阔的全球视野 强化旅游危机管理的国际合作 快速的扩散性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 随着现代旅游经济的发展和交通 通讯技术的发展 全球 化逐渐成为影响和塑造现代旅游经济和旅游结构的一种主要因素 全球化的世界 是一个高度开放 和相互依存的世界 各种市场和社会要素冲破了传统文明所设置的种种壁垒 在一个自由开放的秩 序中自由流动 人类文明的这一新的发展趋势 也致使一个地区爆发的危机 所可能冲击和影响的 范围不断扩大 发生在任何一个地方的旅游危机 都可能迅速扩散 冲击其他地区 甚至蔓延全球 通讯信息的发达和快捷 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发生的危机事件会在很短的时间内传遍全世界 恢复较快 旅游危机生命周期相对较短 无论自然危机还是人为危机 其发生发展过程都表现出 一定的周期性 危机周期之间的区别是可能有的周期相对长些 有的周期相对短一些 或者周期中 潜伏期 爆发期 发展期 高峰期 衰退期等各阶段时间长短的不同 但无论周期的长短如何 一 般来说旅游危机相对于别的行业的危机来说 一旦发生 其演变非常迅速 往往在目的地管理机构 尚未反应过来的时候 它已经结束 留下巨大的破坏后果 旅游业对危机反应较敏感 但危机过后 相对其他行业来说 旅游业的恢复也较快 如 2003 年的 SARS 疫情 虽然其对我国旅游业破坏巨大 但在危机发生的当年 国内和国际旅游就已基本恢复 信息传播的模糊性和高度不对称性 由于旅游活动的异地性 旅游者对于旅游目的地往往是比较 陌生的 而旅游目的地对来自五湖四海 世界各地的旅游者的了解也不可能非常多 彼此之间的熟 悉程度和信任程度是有限度的 因此 在目的地发生旅游危机的时候 旅游者和目的地存在着信息 不对称的现象 如果缺乏有效沟通渠道 以及旅游目的地管理机构有意无意的掩盖或过滤掉某些危 机信息 就会造成危机信息传播的高度不对称性 这种情况下 目的地旅游危机发生的时候 目的 地和旅游者之间存在着不完全信息博弈 旅游者不可能客观的看待问题 更容易相信自己的直觉 相信身边亲朋好友的消息 旅游者在对危机进行评估时 将尽可能的最大化评估危机影响 尽可能 的保障自身利益不受损失 旅游危机具有连锁影响 从旅游系统的角度出发 旅游目的地和旅游市场作为一个复杂的巨大系 统而不停地运转着 一旦系统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 都可能导致全局的瘫痪 旅游业越是发达 可能在旅游危机面前表现得越加脆弱 现代旅游业的聚集性特征 使得旅游危机具有了种类日益多 样性 时空藕合性 链状分布群发性和整体联动性等新特征 当旅游危机发生的时候 旅游危机就 会对关联产业产生强烈的负面影响 即具有很大的负乘数效应 从旅游目的地的角度出发 目的地 是隶属于一个大的旅游文化区域内的 当旅游目的地发生旅游危机的时候 对于大尺度的旅游者来 8 说 由于旅游者是把目的地和旅游区域等同的 这时区域内的别的旅游目的地就会受到一定的负面 影响 当然 目的地的危机也可能给区域外的旅游目的地提供了市场机会 2 地震频发期中目的地旅游危机管理措施 1 旅游危机管理概念及地震频发期中旅游危机管理 旅游危机管理是旅游管理部门或其他旅游组织通过监测 预警 控制 预防 应急处理 评估 恢复等措施 防止可能发生的旅游危机 处理已经发生的旅游危机 以减少损失 甚至将危险转化 为机会 使旅游业得以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行为 在地震频发期中虽然地震发生的频率有了一定提高 但同一地点连续发生地震的可能性是非常 小的 因而这里我们主要讨论前一种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旅游目的地除了要做好自己区域内的地震 危机管理外 更大程度上要将关注度扩大到自己的周边地区及可能对本地区旅游产业发展产生影响 的其他区域的地震发生机制 因此在地震频发期中目的地旅游危机管理不仅仅是一个区域概念 而 是一个全球概念 虽然就整个危机管理体系来说 重点在于自己区域内的旅游危机管理 这是进行 其他相关危机管理的根本 但同时要关注与自己旅游产业发展有巨大相关度地区或国家的危机发展 状况 并及时采取一些危机应对措施 2 地震频发期中目的地旅游危机管理具体措施 积极倡导国际间的合作保证游客的生命安全 众所周知在地震发生时建筑物的倒塌 行驶中 的车辆 及由地震引发的其他次生灾害都会对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而作为旅游目的地应将游 客的生命安全高度重视起来 通过应急交通设施及时将游客疏散到较为安全的区域 如果在目的地 没有足够的能力保证游客生命安全的情况下应及时与外界取得联系 寻求外部的援助 首选旅游有 目的地国政府 在必要的时候可以直接寻求客源国的帮助直接将灾区旅客疏散回国 这样才能使旅 客的生命安全得到切实的保障 为旅游目的地在震后重振旅游产业赢得口碑 同时可以进一步巩固 客源市场 营销旅游目的地自身的目的 把游客生命安全的保障作为旅游目的地受灾应急应急措施 中的重要一项 这不仅是处于对未来目的地旅游产业的恢复来考虑 更是作为旅游接待地的责任和 道德义务 深入地体现了一地旅游发展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像 2010 年的海地地震和最近的日本地震 震级高 破坏力强 再加上两国国土面积狭小 受 灾面积大 几乎全国投入到地震的应急救援中或是全国的交通系统瘫痪等重大因素使得对外来游客 的疏散工作被搁置了 而在这时通过国际间的合作及时营救滞留游客就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且国 际间合作的这种针对滞留游客的疏散模式将会在未来的重大危机中得普遍应用 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及游客的防震意识及自救培训 除了依靠一些旅游组织及政府部门来保障 游客生命安全的措施外 还要加强对从业人员及游客的防震意识的培训与宣导 提高游客的自救能 力及旅游从业人员的应急避险指导能力 这样更有助于保障游客及旅游从业人员在旅游目的地震中 保障自己的生命安全 9 在导游的执业培训中加强对导游防震意识及逃生自救技能的培训与考核 使得导游能在地震发 生第一时间能够就近快速地做出正确的反应 有效指导游客疏散和自救 要做到这点除了导游自身 的努力外 旅行社还应及时的给予必要的支持 将最新的地震信息传导到到右手中 导游可以根据 预测信息提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并作出具体的安排 同时 导游应与旅游目的地政府保持必要的联系 在地震发生时可以第一时间求助于当地政府 并说明游客所处的环境 为当地政府采取具体的救援 措施提供指导 这样一来可以有效地提高救援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使得游客生命安全得到切实的保 障 以上对导游在地震频发期执业的要求虽然会一定程度上提高救援的有效性 但对游客防震意识 和自救必意识的培训则是救援活动有效开展的基本前提 考虑到在地震发生的具体环境中的混乱性 有些时候导游的应急指导不可能被每一个游客接受到并有效执行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导游的所 起的作用是有限的 要从根本上保证游客的生命安全说到底还要游客提高自救意识 使得每一个游 客在独自决策时也能够有效自救 这就要球旅行社在旅游活动开展初期针对旅游目的地在地震灾难 发生时游客的行为策略进行预先培训 提高游客在突发地中生还可能 密切与地震预测部门的联系 第一时间取得旅游目的地地震预测的实时信息 把握住处理危 机的最佳时机 地震预测部门通常能够提供未来一段时间内对某一地区地震发生可能性的预测 与 地震预测部门保持有效及时的沟通显得更为重要 通过对地震预测部门提供信息的关注可以使得旅 游目的地的防灾减灾工作更有预见性 更有效 从旅游目的地政府层面来说 首先旅游目的地应制定应对地震灾害发生的详细应急预案 同时 根据现实地震发生的特点做好修订工作 应使急预案最大程度切合实际情况 再者在应急预案中应 有重点地突出关于防灾减灾的措施及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总结 在做好了前期的计划工作的基础上 地震预测部门的地震预测信息才会起到应有的作用 其次地震预测信息是否能在目的地旅游危机的 管理中起到应有的作用还在于当地政府对于旅游产业发展的定位和政策及旅游产业在当地经济体系 中的地位 如果旅游产业是目的地的支柱型产业 那么可能地震预测部门会作为当地旅游发展的服 务性部门 并把提供地震预测信息作为它的一项重要的工作 如果旅游产业在当地的发展只处于副 业地位或者是末端产业 那么旅游发展机构与地震预测部的沟通就会有很障多碍 妨碍旅游应急处 理系统的构建 作为旅游发展机构的当地旅游发展政府部门 旅游规划公司及其它类型的旅游服务公司应将旅 游目的地的地震预测部门的研究成果作为其开展自身业务的必要参考因素 真正把防灾减灾的工作 落实到目的地旅游活动开展的各个环节中 为旅游目的进行有效的危机管理做好基础工作 杜绝和 避免一些由于旅游发展规划问题造成的危机扩大化 震后根据具体情况转变区域旅游发展的长期规划 探索区域旅游新的发展模式 在震后旅游 目的旅游产业的恢复中最根本的是对旅游目的旅游资源的损毁情况进行详细准确的统计 为在震后 旅游产业的恢复工作提供指导 并未是否保持原有旅游产业发展长远规划提供依据 其次 要在地震过后形成新的旅游发展思路 必须要改变原有的目的地自我定位 全面综合考 察地震对当地旅游产业形成的影响 根据旅游资源的改变状况 因时制宜的去重新规划当地的旅游 10 产业的发展前景 在做这一工作时最重要的是要将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产业的恢复工作与旅游目的地 的新的旅游发展规划工作融为一体 从某种角度来说对旅游目的地旅游产业震后发展模式的重新规 划工作就是对震后目的地旅游产业的振兴工作的主导方面 此外还要强调一点是在目的地旅游产业恢复工作中应将旅游产业震后的重新规划放到一个突出 的位置 以震后的实际情况为根据发挥创造新地利用地震题材创造新的旅游关注点和开展模式并做 好后期的宣传工作 同时利用地震产生的世界知名度进一步深入开拓国际市场 虽然在当前地震频发的形势下旅游产业的发展面着巨大的挑战 但这也意味旅游产业的发展将 会有新的发展机遇 在这个过程中关键是我们要转变以往的思路 有勇气放下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 开拓充满可能的未来 相信在旅游产业经受这次考验后会以突破常规的模式继续发展繁荣 11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自然灾害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梅广清 沈荣芳 同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上海 张显东 复且大学管理学院 2 从汉川地震看我国地震预防机制的完善 罗红 西南政法大学 3 地震灾后北川旅游业发展战略研究 邹 靓 上海社会科学院 4 我国灾害旅游的开发可行性及对策 伏六明 湖南女子大学 5 21 世 纪地震预 报战略之浅见 杨 军 江苏省地震局 6 旅游目的地危机管理研究 以香港 三亚危机事件为例 李杰 中山大学 7 旅游危机的管理策略分析 吴红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传媒管理系 8 旅游危机管理 基于政府层面的探讨 罗潇 古晓鸽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9 旅游危机管理 刘德艳编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10 旅游危机管理 邹统钎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11 旅游产业危机管理与预警机制研究 刘春玲编著 北京市 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6 12 12 目的地旅游危机管理机制 评估与控制 李峰著 北京市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0 04 13 全球是否已进入地震活跃期 罗祖德 自然与科技 杂志 2010 年 5 6 月号 14 旅游产业的脆弱性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王兆峰 杨卫书 江西社会科学 2009 年 11 月 15 四川汶川地震对生态系统破坏及其生态影响分析 王文杰 潘英姿 徐卫华 王晶晶 白 雪 环境科学研究 Vol 21 No 5 2008 12 Purpose of visit earthquake prone period of crisis management Abstract This paper present the background of frequent earthquakes the earthquake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background of frequent earthquakes frequently draw significance of the warning the earthquake further elaborated the impac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specifically in the context of earthquake prone period Crisis management of tourist destinations to explore the need for and then to destination crisis management mode to do a thorough discussion Destination content of crisis management is first and foremost the safety of life support measures for tourists 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