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制品行业研究_第1页
血液制品行业研究_第2页
血液制品行业研究_第3页
血液制品行业研究_第4页
血液制品行业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请 阅 读 最 后 一 页 重 要 免 责 申 明 1 血液制品行业研究 1、市场前景广阔 血液制品属于生物制品的细分行业,主要以健康人血浆为原料,采用生物学工艺及分离纯化技术将其中有效组分分离出来 而制备成各种生物活性制剂,包括白蛋白、免疫球蛋白 (丙种 球蛋白 )、各种凝血因子等。血液制品是在临床输血的基础上 发展起来,较好地解决了全血不易运输和大量、长期贮存的问 题。在医疗急救、战伤抢救以及某些特定疾病或重大灾害的预防和治疗上,有着其他药品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属于国家战略性资源。 液制品分类 广义的血液制品按其组成成分可分为全血、血液成分制品、血 浆蛋白制品等,而狭义的血液制品主要指血浆蛋白制品。血浆是在离体的血液中加入抗凝剂,经离心或自然沉降使有形成份分离后得到的淡黄色半透明液体,其中 92%为水分, 血浆蛋白质,其他为非蛋白有机物和多种无机盐。血浆蛋白制品就是从人血浆中分离制备的有临床应用意义的蛋白制品的总称,又称为血浆衍生物。 图表 图表 种类 产品名称 适应症 血浆扩容剂 白蛋白 调节血浆胶体渗透压、扩充血容量、肝硬化及肾病引起的水肿或腹水、低 蛋白血症 凝血因子类 凝血因子 预 防和治疗甲型血友病出血 请 阅 读 最 后 一 页 重 要 免 责 申 明 2 凝血因子 预防和治疗乙型血友病出血和其它出血疾病 凝血酶原复合物 (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的患者手术、凝血因子、缺乏症、乙型血友病出血 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 预防和治疗型血友病患者 (先天性第九凝血因子缺乏症 )出血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异常纤维蛋白血症、有高纤溶倾向的脏器手术 抗凝 抗凝血酶浓制剂 治疗肝病伴出血、抗凝血酶缺乏和血栓栓塞 免疫球蛋白 肌肉注射免疫球蛋白 甲肝和麻疹被动免疫、低或无丙种球蛋白血症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 抗体缺乏 的替代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 (崎病等 )、原发或继发免疫球蛋白缺乏症 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暴露乙肝的被动免疫 (母婴垂直传播等 ) 巨细胞病毒免疫球蛋白 暴露巨细胞病毒被动免疫 (骨髓、器官移植 ) 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狂犬病的被动免疫 D) 免疫球蛋白 治疗和预防 型不相容引起的胎儿和新生儿溶血症 破伤风免疫球蛋白 破伤风被动免疫 带状疱疹免疫球蛋白 水痘的被动免疫 富含 疫球蛋白 治疗和预防因抗生素治疗中毒素释放引起败血症 抗炭疽杆菌免疫球蛋白 治 疗和预防炭疽杆菌感染 抗布氏杆菌免疫球蛋白 治疗和预防布氏杆菌感染 纤溶 溶纤维蛋白酶 溶解血管内凝块 蛋白酶抑制剂 1治疗肺气肿 2治疗抗辐射损伤 创伤愈合 纤维蛋白胶 外科止血、粘合组织等 液制品市场结构 内外市场结构差异较大 目前,国外成熟市场凝血因子类产品是血液制品用药主流。而 在我国,居于血液制品主导地位的是人血白蛋白,虽然近年来 其它产品发展较快,市场份额不断提升,但白蛋白仍占我国血 液制品市场的 60%以上。 图表 3. 国外成熟市场血液制品使用结构 图表 4. 我国 16 个大城市医院血液制品使用结构 请 阅 读 最 后 一 页 重 要 免 责 申 明 3 资料来源: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 国白蛋白在较长时间仍将保持较高的使用比例 我国血液制品企业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有差距,血浆综合利用 水平较低,部分品种不具备生产能力。我国输血医学知识滞 后,临床医务人员对血液制品新品种的药理作用和适应症了解 甚少,需要进行大量的市场教育和推广工作。而目前由于白蛋白、静注丙球的利润较高,血液制品企业推广新品种的动力也 不足。此外,我国是肝病大国,蛋白消耗性疾病发病率较高。 所以在今后较长时间内血液制品中白蛋白仍将保持较高的使 用比例。 场前景广阔 血液制品作为血液的替代品,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新鲜血液保质期为 21 天,而血液制品保质期短则 2年,长可达 5年。 在查明病症的情况下,发达国家临床上一般都使用血液制品而不是新鲜血液。 由于相对于其它药品,血液制品的价格普遍较高。除凝血因子类产品外,我国白蛋白和静丙的消耗量也远低于发达国家。未来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医疗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血液制品逐渐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医生和患者对血液制品认知度提高以及临床治疗手 段的进步,我国血液制品市场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 图表 5. 国内外血液制品每年人均消耗量 发达国家 我国 人血白蛋白 (克 ) 静注免疫球蛋白 (克 ) 凝血因子 ( 从医院市场统计数据来看,我国血液制品市场规模逐年提升,由 2002 年的 元上升到 2007 年的 元,年复合增长率 除 2004 年因行业整顿导致增幅较小外,市场基本呈现加速增长态势。我们预计未来几年血液制品 市场增速将保持在 15%以上。 图表 请 阅 读 最 后 一 页 重 要 免 责 申 明 4 资料来源: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 分产品来看,人血白蛋白近年来始终居于我国重点城市样本医院用药排行榜的前 5 位,已是临床上不可缺少的品种。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外科手术水平的发展,推动着人血白蛋白快速增长。 图表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 (静丙 )对于治疗各种原发性和继发性免疫球蛋白缺陷病以及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良好、确切的治疗效果。随着医生对其治疗作用认识的深入,其市场正从原先的大医院向中小医院延伸,需求增速有加快的 趋势。 图表 8. 重点城市样本医院静丙销售额 资料来源:医药经济报 以破伤风免疫球蛋白、乙肝免疫球蛋白和狂犬病免疫球蛋白为代表的特种免疫球蛋白增长势头一直十分迅猛,占血液制品的份额也持续上升,目前约为 10%,未来几年有望进一步 请 阅 读 最 后 一 页 重 要 免 责 申 明 5 放大。 图表 9. 重点城市样本医院特免销售额 资料来源:医药经济报 作为全球血液制品销售金额最大的品种,凝血因子类药物在国内虽然发展迅速,但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凝血因子类在国内血液制品中的份额已接近 10%,但较国外 40%左右份额还有很大差距,未来增长空间巨大。 图表 10. 重点城市样本医院凝血因子销售额 资料来源:医药经济报 2、行业政策壁垒高 全问题突出 血液制品是一把双刃剑,既抢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同时也存在传播疾病的可能,给人类健康带来威胁。血液制品从人血浆中提取,由于原材料的特殊性,使得该类制品可能因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导致交叉感染、血源性疾病传播等重大医疗事 故。同时,由于受科学技术及人类认知水平的限制,仍有许多病毒未被人类发现,由此也存在未知病毒经血液制品传播的潜在风险。 图表 11. 目前已知可能由血液制品传播的病毒 病毒种类 传播途径 引起疾 病 请 阅 读 最 后 一 页 重 要 免 责 申 明 6 全血 血液制品 主要 乙肝 丙肝 丁肝 - 成人 T 淋巴细胞白血病 次要 - 巨细胞病毒感染血症 - 毒感染 短暂贫血和白细胞及血小板 减少症 - 甲肝 (较罕见 ) 其他 - 世界卫生组织的资 料表明,全世界 5% 染是因为输注了污染 滋病第一次传入我国就是由于国内血友病患者使用国外慈善组织捐赠的凝血因子而感染。 同样,国内生产的血液制品安全性问题也同样严重。 1995年以前,国内生产销售的凝血因子类制品均未经过可靠的病毒去除或灭活,导致了相当数量使用过这些产品的血友病患者感染了各种病毒,由此出现了一批集血友病、艾滋病、丙肝三种重病于一身的患者。 2007 年初,广东佰易药业有限公司违规生产的静注丙球疑被感染了丙肝病毒,多位患者用药后出现丙肝抗体阳性。 2008 年 5 月, 6名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患者, 在使用江西博雅生物制药公司生产静注丙球后死亡,被国家药监局定性为“严重不良事件”。 家重点监管 正是由于突出的安全性问题,血液制品行业一直是国家重点监管的行业,从采血到生产全过程有着严格的管理规范,政策和标准比其他药品更为严格。 血液制品生产安全控制对病毒检测有四道关口,一是在采集血浆时对献血员进行严格体检;二是在血浆投料前进行免疫检测;三是在生产过程中进行病毒灭活;四是在成品之后再度进行免疫检测。 采血浆站是监管重中之重 上述 环节中,最重要的是源头的原料血浆采集,所以对单采血浆站的管理也成为监管的重中之重。行业发展初期由于法规、标准缺失,浆站管理一度非常混乱,简化体检和采浆程序、篡改原始记录、冒名顶替、跨区域采浆、频采、超采等违规行为时有发生。同时,许多浆站是地方卫生部门下属单位,也使得监督执法形同虚设。 90年代中期开始,针对采浆环节的规范文件陆续出台,对浆站布局、规模进行总体规划,对不合格者予以取缔。 2004 年国 家四部委开展大力度的采供血专项整治活动,监管逐渐步入正 轨。 2006 年卫生部先后颁布关于单采血浆站转制的工 作方案 和单采血浆站质量管理规范 (要求浆站与政府脱钩,而由血液制品生产企业收购,监管体制得以理顺,同时浆站软硬件标准要求也有所提高。 请 阅 读 最 后 一 页 重 要 免 责 申 明 7 再审批新生产企业 为了保证血液制品的安全,阻断 毒经采供血途径传播蔓延。 2001 年 5 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 (2001 2005 年 )的通知中规定,对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实行总量控制,加强监督管理。从 2001年起,国家不再审批新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 口受到严格限制 为防止艾滋病等血源性疾病传入 ,目前我国只允许进口非疯牛病疫区血浆来源的人血白蛋白,而其他血浆提取的凝血因子类 和免疫球蛋白类产品则不允许进口。这主要由于人血白蛋白类产品开发时间最长,稳定性以及生产检测的水平都比较高,其品质相对其他血液制品要容易控制,而其它品种对病毒灭活的 要求更高。从安全角度来看,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也不会解除血液制品进口的禁令。 制品各国应该自给自足”的精神已经成为其成员国制订国家输血战略的指导方针。各个国家针对血液制品的准入及进口都有严格的法规约束,甚至形成法律壁垒,这也是国际上通行的国民健康 安全保障措施。 生产企业派驻监督员 2007 年 2 月,国家药监局发布关于向药品生产企业试行派驻监督员的通知,要求各省市药监部门向辖区内高风险品种的 药品生产企业逐步派驻监督员,血液制品和疫苗生产企业是首 批派驻的对象。 行批签发制度 国家对疫苗类制品、血液制品、用于血液筛查的体外生物诊断试剂等生物制品,每批制品出厂销售前或者进口时必须进行强制性审查、检验和批准,这也是国际通行的做法。 2001 年底, 人血白蛋白成为率先开展批签发工作的产品之一。 2007年 6月,免疫球蛋白类制品开始 实施批签发, 2008 年 1月,所有上市销售的血液制品实施批签发。血液制品类批签发检验审核时限为 30天。 图表 12. 血液制品批签发制度进展 2001年 12月 27日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监注函 2001659 号关于开展生物制品国家批签发试行工作的通知规定,国家计划免疫接种的四种疫苗、乙型肝炎疫苗、人血白蛋白以及用于血液筛查的四种体外诊断试剂先期开展生物制品国 家批签发工作。 2002 年 12月 13日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生物制品批签发管理办法 (试行 ),自 2003 年 1 月15 日起,国家对疫 苗类制品、血液制品、用于血液筛查的体外生物诊断试剂以及国家药 品监督管理局规定的其他生物制品,每批制品出厂销售前或者进口时实行强制性审查、检验和批准的制度。 2004 年 7月 13日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令第 11 号生物制品批签发管理办法。 2007 年 5月 15日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国食药监注 2007 284号关于进一步实施血液制品批签发工作的通知,自 2007年 6月 1日起,对人免疫球蛋白类制品实施批签发,至 2008年 1月 1日,对所有上市销售的血液制品实施批签发。 资料来源: 请 阅 读 最 后 一 页 重 要 免 责 申 明 8 3、血浆供应紧张短期难以缓解 站监管力度加强使血浆供应紧张 监管部门多次严厉整治使浆站数量锐减,违规超采频采情况基本杜绝。由此全行业血浆采集量大幅下滑, 07年仅 2,700 吨左右,较 03 年高峰时下降约 45%,全国绝大多数血液制品生产企业投浆量不到设计产能的一半。 图表 13. 全国采浆量变化 浆站改制过程中,由于一些利益关系未及时理顺,部分浆站出现管理混乱,同时浆站 致供浆员流失和采浆量减少。 图表 站改制导致采浆量 下降 西部经济落后地区是浆站集中的区域 全国单采血浆站分布在 19个省份,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其中贵州、广西、四川三省的采集量约占全国总量的 70%。 图表 15. 2004 年各地区采浆量 省份 采浆量 (吨 ) 贵州 1,800 广西 950 四川 800 湖南 540 江西 380 请 阅 读 最 后 一 页 重 要 免 责 申 明 9 安徽 360 山东 300 广东 300 陕西 250 山西 200 黑龙江 180 湖北 150 甘肃 100 江苏 35 宁夏 15 资料来源: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 供浆员的主体又大多为这些地区的农村贫民,且以缺乏其它谋生手段的中年人为主 (青壮年往往外出打工 ),其献浆动因是为了获取献浆补贴 (即营养费 )。长期稳定献浆的有效供浆人数比例很低。 图表 16. 我国西部某县人口结构 (供浆调研 ) 资料来源: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 济条件改善可能导致供浆队伍流失 献浆的有偿性质以及媒体过多的负面报道使得人们往往把献浆和“卖血”等同起来。人们大多认为,只有生活窘迫、缺乏谋生手段的人才会被迫去献浆而获取报酬。供浆员普遍遭到公众歧视,社会地位低下。此外,献浆损害身体健康的错 误认识以及以往不规范采浆引起的疾病传播也使人们对献浆心有余悸。目前国家各项惠农政策频频出台,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增高,随着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就业机会增多,较低的献浆待遇使得有效供浆队伍流失严重,新供浆员的招募也更为困难。 浆程序繁琐 与发达国家“先采集后检验”的模式不同,我国血浆采集采取“先检验后采集”的模式,程序较为繁琐。供浆员需要空腹排队等候血样化验,待初检合格后再进行采浆,体力消耗较大。 并且采集一次血浆要接受两次穿刺,危险性也相应增加。此外,我国浆站分布较多的西部地区多为山区,交通不 便,供浆员每次献浆都需要来回奔波,消耗大量的时间精力。 请 阅 读 最 后 一 页 重 要 免 责 申 明 10 浆间隔短期内不会缩短 中国药典规定,供浆者每次供浆量为 580浆间隔不得短于 2周。但有研究表明,献浆后正常饮食,体内血浆蛋白水平 2天即可恢复正常。美国采浆频次限制为 2次 /周,欧洲为 4次 /月,都要远高于我国。目前有业内人士提出参照国外标准,适度缩短采浆间隔,先将其修改为 10天。但该课题刚刚纳入研究,需要大量工作来验证其可行性,短期内无实施可能。 按照我国目前的规定计算,理论上每个供浆员每年可献浆 24次。但根据上海莱士对其下属浆站的统 计, 2007年人均年采浆次数为 7,距离理论值还相去甚远,可见当前的问题主 要并不在于限定间隔时间过长。所以,即使实施 10 天的间隔 标准,对总体采浆量的提升作用也较为有限。 建浆站难度大 单采血浆站管理办法规定,注册品种在 6个以上(承担国家计划免疫任务的在 5个以上)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可以新建浆站。但同时单采血浆站不得与一般血站设置在同一区域,且新建浆站在 3年内要达到年采集量不少于 30 吨,符合这样条件的空白地区就非常有限。同时,由于浆站的高风险性且不对地方税收产生贡献,即使符合 以上条件,地方政府积极性也不高。再加上新浆站的建设周期问题,所以短期内通过新建浆站还是难以缓解血浆来源紧张的局面。 图表 17. 原料血浆供应将持续紧张 疫期制度使血浆紧张加剧 如果人体感染了艾滋病、梅毒等病毒,病毒抗体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产生,这段时间被称为“窗口期”。针对这种情况, 我国从今年 7月 1 日起开始对血液制品生产用原料血浆实施检疫期制度,即将采集并检测合格的原料血浆放置 90天后,再次对献浆者和其血浆样本进行血清学和病毒学检测后,方可将 90天前采集的原料血浆投入生产。设定 90天 的检疫期也是国际通行的做法。 请 阅 读 最 后 一 页 重 要 免 责 申 明 11 受开始实施检疫期制度的影响, 08 年全行业投浆量比 07年还会有所降低。检疫期制度将导致企业原料血浆存货增加,从而对经营效率产生一定影响。同时,由于要求 90天后再次对供浆员进行检查,如果供浆员两年之内不来浆站复检,原先采集的血浆就将成为废浆。所以长期来看,检疫期制度的执行也将加剧原料血浆供应不足的局面。 4、行业高盈利将得以持续 品价格维持高位 目前,人血白蛋白、人凝血酶原复合物、凝血因子 纤 维蛋白原进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由国家发改委制定 最高零 售价,其它产品主要实行市场调节价。 发改委 2001年制定的人血白蛋白 (10g, 50高零售限价为 330元 /瓶,但由于当时全行业投浆量持续上升,生产企业众多, 产品供大于求,市场竞争激烈,故实际终端价格远低于最高限价, 03 年时甚至探底至 150元 /瓶。随着 04 年国家开始整顿浆站,采浆量明显下滑,血液制品供应逐渐紧张,终端价格随之 上升。但在药品降价的大背景下,发改委于 06 年底反而将人血白蛋白最高零售价降为 259 元 /瓶。不合理的定价扭曲了血液制品的市场信息,恶化了供需矛盾,正常供货中断, 医院医疗秩序受到了影响,同时催生了医院外黑市交易。在这种形势下, 07年发改委又多次上调了白蛋白价格, 07 年均价较 06 年 上涨 15%, 08 年又较 07 年上涨 20%以上。 图表 18. 2007 年各类血液制品市场供应缺口 资料来源: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 图表 19. 2007 年人血白蛋白价格多次上调 时间 人血白蛋白 (10g:50 )最高零售价 (元 /瓶 ) 2007 年 1 月 259 2007 年 2 月 310 2007 年 7 月 330 2007 年 9 月 360 资料来 源:国家发改委 图表 20. 我国人血白蛋白价格 请 阅 读 最 后 一 页 重 要 免 责 申 明 12 资料来源:华兰生物公告 以白蛋白为例,根据目前的市场实际需求情况,投浆量要达到接近 5,000 吨才能满足国内的需要。偏乐观地估计,今后几年投浆量以每年 15 20%的速度增长,要达到这一数量也至少需要三到五年时间。而在血液制品供应偏紧的情况下,白蛋白等血液制品的价格也将维持高位。 浆成本不断上升 在血液制品成本构成中,血浆要占 2/3 以上,所以血浆价格对企业成本影响重大。为了稳定供浆员队伍、同时吸引更多人加入献浆行列,血液制品企业纷纷采取各种 手段来提高献浆待遇。献浆补贴 (营养费 )从早期的 80元 /次提高到目前 180元 /次,且还将继续上升,为供浆员提供交通便利等其它支出也不断增 加。此外,监管严格、标准提高后浆站运营成本以及血浆检测费用也有所上升。所以,血浆成本不断升高是长期必然趋势。 图表 21. 血浆价格不断上升 利率水平较高 虽然血浆价格不断提升,但产品价格上涨还是有效消化了成本压力,近几年血液制品企业毛利率呈现上升状态。未来几年在供应短缺难以缓解、产品价格维持高位的情况下,企业盈利能力还能得到保证。 图表 22. 人血白蛋白毛利 率 图表 23. 静注丙球毛利率 请 阅 读 最 后 一 页 重 要 免 责 申 明 13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 口白蛋白不会挤占国内企业市场份额 人血白蛋白是我国唯一允许进口的血液制品,近年来进口产品占国内白蛋白市场的份额一直稳定在 20%左右。虽然国家允许进口白蛋白价格可较国内最高零售限价上浮 5%,且实行进口零关税,但中国白蛋白价格还是处于全球低区,国外企业不会过多向中国销售。我们认为今后几年进口白蛋白不会对国内企业产生冲击。 图表 24. 我国进口人血白蛋白主要 品牌 商品名 生产国家 生产厂商 美国 安博灵 瑞士 G 拜斯明 美国 美国 贝林 德国 奥达 瑞士 G 亚玛 美国 . - 奥地利 G - 韩国 资料来源:医药经济报 图表 25. 部分国家人血白蛋白价格 请 阅 读 最 后 一 页 重 要 免 责 申 明 14 资料来源:公司报告 5、优势企业强者恒强 液制品规模效应突出 血制品行业十分讲究规模效应,规模主要体现在投浆量和品种类上:投浆量越大、开工越足,单品成本就越低;品类越丰富,血浆综合利用率就越高,单品摊薄的成本也越低。根据国外经验, 1,000 1,500吨的投浆量最具规模效应。 球呈现寡头垄断 国际市场血液制品起源于 20世纪 40 年代,到 70年代时,共有生产企业 100余家。随着血液制品安全事件陆续发生,各国政府都加强了监管力度,企业兼并重组行动升级。目前全球仅剩下不到 20家企业,其中美国 5 家,欧洲 8 家,排名前 5位的企业贝林、百特、基立福、奥克特珐玛及拜耳占据了全球血液制品市场份额的 80% 85%,行业寡头垄断格局非常明显。 国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 业发展不断规范有序 我国从上世纪 50年代开始 生产血液制品, 80 年代行业步入快 速发展,高额的利润吸引了许多并不具备基本条件的单位加入到血液制品的生产,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安全隐患突出。 1996年 12月国务院发布了血液制品管理条例,标志着我国对血液制品管理进入规范化轨道。随着 2004 年国家加大对浆站的整治力度,一系列行业监管政策陆续出台,行业发展逐渐规范有序。 图表 26. 我国血液制品行业的发展 请 阅 读 最 后 一 页 重 要 免 责 申 明 15 内血液制品企业规模较小 我国现有血液制品企业 34家,血浆蛋白分离设计能力达到 国外同行相比,我国血液制品企业 生产规模普遍较小 (美国百特公司年投浆量约 2,000 吨 ),总体研发能力不足,血浆综合利用程度不高,生产成本较高,产品结构相对单一,大多数企业只能生产以白蛋白和丙种球蛋白为主导的 3 5 种产品。即使是规模较大的几家龙头企业,也只能提取 6 8种,与国际巨头的 20余种还有很大差距。 图表 产品 华兰生物 成都蓉生 四川蜀阳 上生所 贵阳黔峰 上海莱士 人血白蛋白 静注人免疫球蛋白 凝血酶原复合物 凝血因子 凝血酶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粘合剂 请 阅 读 最 后 一 页 重 要 免 责 申 明 16 乙肝免疫球蛋白 破伤风免疫球蛋白 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管政策加速行业洗牌 血液制品行业自身发展规律决定了生产规模大的企业将拥有明显的成本优势,行业必然走向集中。此外,行业集中度高、企业数量少也便于政府主管部门实施监管。所以监管部门也通过一系列政策 ,提高行业标准,严格管理措施,加速优胜劣汰,实现行业重组优化。同时,龙头企业往往能参与行业标准的讨论制定,在竞争中处于更为有利的位置。 在全行业采浆量下滑的情况下,浆站成为了稀缺资源。浆站转制方案发布后,各生产企业争相竞购浆站,使得浆站收购成本不断上涨。即使收购最小的浆站也需要几百万元,规模较大的基本都在 1,200 万 1,500万元。深圳卫武光明花费 2180万元收 购了一家总资产 700多万元的浆站。华兰生物为了获得重庆地区的采浆权,以 4,360万元竞拍到当地唯一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重庆益拓的全部资产 ,比竞拍底价高出近一倍。 收购浆站后,对单个浆站进行 00至 300万元。执行 90天检疫期制度,要求企业多储备 3个月的原料血浆,资金周转压力大大增加。批签发检测费用以及未来可能 强制实施的 会增加企业的成本支出。以上这些都对血液制品企业的资金实力提出很高的要求,小企业逐渐被淘汰出局。 浆资源向优势企业聚集 目前全国 34 家血液制品生产企业中真正有浆可投、处于正常 生产阶段的企业还不到 25 家。大多数浆站被行业排名靠前的企业收购,前 5位的华兰、成都蓉生、上海莱士、 远大蜀阳、上生所的投浆量大于 300吨,江西博雅、贵阳黔峰、山东米歇尔等 6 家企业的投浆量大于 200 吨,其他企业的投浆规模则很小,“两极化”趋势明显。并且,几家龙头企业还符合新建浆站的条件,血浆资源将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寡头垄断格局开始显现。 图表 28. 2006 年我国血液制品企业投浆量分布 资料来源:上海莱士招股说明书 图表 29. 我国血液制品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 请 阅 读 最 后 一 页 重 要 免 责 申 明 17 液制品企业的竞争力 期看血浆资源拥有量 在目前我国血浆供应持续紧张、产品价格居于高位的情况下,本属于 高科技领域的血液制品企业成为了资源型企业,谁拥有更多的浆站、能获取更多的原料血浆,谁就能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反之只能停产倒闭。国内白蛋白和静丙的分离技术已 经十分成熟, 1 吨血浆大致能得到 2,500瓶白蛋白 (10g/瓶 )和 1,700瓶静丙 ( ),基本无提升空间,其产量完全受制于投浆量。所以在短期内,浆站资源及对供浆员的管理、生产规模成为决定企业行业地位的关键。 期看血浆综合利用和研发销售能力 纵观国外血液制品行业的发展历程,研发能力、血浆综合利用率等才是企业真正的长期核心竞争力 所在。在血浆供应紧张缓解、白蛋白市场逐渐饱和以后,企业是否具有其他高附加值的凝血因子、特种免疫球蛋白等的生产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此外,我国目前除八因子外,其他凝血因子类产品还属于较新的药物,医务人员及患者对其认知度较低,因此新产品市场培育、销售推广能力也十分重要。所以长期而言,研发销售能力强、拥有完善的产品线的企业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6、风险因素 知病毒引起疾病传播 血液制品的原材料为人血浆,由于受人类认知水平和目前检测 手段的限制,原料血浆中可能存在目前尚检测不出的未知病毒 或其它病原 体,从而可能引起某些疾病经由血液制品传播。 请 阅 读 最 后 一 页 重 要 免 责 申 明 18 业政策变化 血液制品行业监管严格,如果行业监管政策发生变化,将可能影响整个行业的竞争态势。 浆供应量快速上升 血浆供应量是目前影响我国血液制品行业的最重要因素,在血浆紧张的局面下,血液制品供应缺口巨大,价格也处于较高水平,只要能获得原料血浆,企业盈利状况就较为理想。一旦采浆量快速上升,血液制品供求关系将会逆转,在我国药品降价的大背景下,其价格也会快速回落,从而影响企业盈利能力。 但根据我们前文的分析,短期内发生血浆供应量快速上升的可能性很小。 7、重点公司估值及评级 兰生物 公司是国内血液制品行业规模最大、产品品种最丰富的企业,人血白蛋白、静注丙球等主要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居于前列,完善的产品结构保证长期持续发展能力。 拥有相对丰富的原料血浆资源,浆站数量业内领先,又获得重庆地区独家采浆权,计划再新建浆站,血浆资源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强化。 战略性进入发展更快的疫苗行业,不但规避产品领域单一的风险,还能分享疫苗行业的高增长。首个产品流感裂解疫苗今年上市就表现良好的销售势头,另有多个疫苗处于报批和 临床观察阶段。 民营机制使管理层有更大的进取心 和发展的紧迫感。 预计公司 2008 2010 年每股收益分别为 、 、 。同比增长 71%、53%、 27%,对应市盈率 37 倍、 24 倍、 19 倍。公司未来几年高速增长确定性强,应享受一定的估值溢价,我们按照 09年 28倍市盈率,给予目标价 推荐”评级。 坛生物 天坛生物是中央直属、国内最大的生物技术企业 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旗下唯一的上市公司。中生集团将利用其作为整体上市平台,逐步整合集团内部业务。 麻腮风三联疫苗 07 年底新纳入国家计划免疫 范围,市场容量约 10 亿元,供应缺口巨大。公司麻腮风三联疫苗已经解决产品稳定性问题,开始上市销售,该产品将成为未来两年的重 要增长点。 公司拟通过增发收购中生集团三级单位成都蓉生 90%股权, 并新建大兴生产基地以解决产能不足问题。成都蓉生为国内 第二大血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