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方文论与中国古代文论的比较西方文论与中国古代文论的比较 文 禹艳 摘要 文艺理论是民族文化的精髓 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文论由于所赖以产生 的社会经济背景 民族文化心理 文艺实践活动的不同 具有明显的差异 从文学理 论体系的本体特征 概念内涵 文艺观念等几个方面加以比较 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和 各自表现 有助于加深对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文论的理解 关键词 本体特征 再现 表现 从中西方文艺理论的本体特征上来看 西方文论重再现 中国文论重表现 这一观点在国内最早是由山东大学的周来祥 先生提出来的 近些年来不少研究者对这一观点提出质疑 认为无论是中国文论还是 西方文论都是既有再现的因素 又有表现的因素 因此不能简单地说西方文论重再现 而中国文论重表现 其实 如果从问题的主要方面来看 周来祥先生的观点还是有相 当的说服力的 我们不妨从文论史的角度对中西文论在理论体系上的差异作一个简要 的回顾 西方文学理论是以古希腊史诗 戏剧为主要考察对象的 所以在此基础上产生的 文学理论便很自然地将模仿和再现视为文学的基本特征 如西方文论的重要奠基者柏 拉图就明确指出 客观世界是对 理念 的模仿 而文学艺术则是对客观世界的模仿 正是柏拉图开了西方模仿说的先河 紧接着 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扬弃了他老师 的理论 亚氏在 诗学 中说 史诗和悲剧 喜剧和酒神颂实际都是模仿 只是所用 的媒介 所取的对象 所采用的方式各不相同而已 亚里士多德正是以 模仿 为基础 而建立起他的诗学体系 他甚至把音乐这种侧重表现人的心灵和情感的艺术 也说成 是最富模仿性的艺术 亚氏的模仿说在西方文学理论史上的影响长达二千余年 西方 后来的文学家 理论家们都无不祖述其说 如十六世纪的西班牙著名小说家塞万提斯 宣称对于文学创作来说 所有的事只是模仿自然 自然便是它唯一的范本 1 法国 著名的戏剧理论家狄德罗也认为 既然因果关系很显然地摆在我们的面前 那么前 面最好是完全照相着物体的原样给它们介绍出来 模仿得愈完善 愈能符合各种原因 我们就会愈觉得满意 2 在西方文论上 还有一个著名的比喻 这就是把文学比作镜子 从柏拉图地 理 想国 中提出 镜子 说以后 这一比喻一再为西方人所重复 如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 大师莎士比亚 十八九世纪的现实主义小说家菲尔丁 巴尔扎克 浪漫主义作家雨果 等 甚至连革命导师列宁也称俄国作家托尔期泰的伤口是 俄国革命的镜子 也正因 为这一点 当代西方文论家艾布拉姆斯在其名著 镜与灯 中 也以镜子为喻来概括 西方重模仿的文学理论的特点 而中国古代文论的情况正好相反 中国诗学的开山纲领是 诗言志 说 即主张文 学以抒情言志为本质 这种理论是与中国古代抒情文学的发达相适应的 整个中国古 代文学中 数量最多 成就最高 影响最大的 无疑是抒情文学 所以在这种文学土 壤里生长出来的必然是偏于表现的抒情的理论 如晋代的陆机提出的 感物 说就与西 方的模仿说大异其趣 他说 遵四时以叹逝 瞻万物而思纷 悲落叶于劲秋 喜柔 条于芳春 3 陆机注重的不是对管观自然的再现和模仿 而是重在表现诗人面对变 动不居的客观自然时所产生的心理感受和心理情绪 陆机之后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家 们屡屡强调文学感物抒情的特点 如中国古代理论的巨擘刘勰说 人禀七情 应物 斯感 感物吟志 莫非自然 4 明人李东阳认为诗歌 贵情思而轻事实 5 如此等 等 不一而足 值得注意的是 在中国古代 不仅抒情文学的理论强调的是对于情感 的抒发和表现 而且叙事文学的理论由于受中国传统文论抒情倾向的影响 也带有明 显的抒情性特征 例如戏曲理论和小说理论中 就大量地移植了传统抒情理论中的固 有概念 范畴和术语 如形神 意象 情景 意境 神韵等等 这也进一步说明了中 国古代文学理论侧重表现抒情的总体特点 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文论重表现和重再现的差异如上所述 但有点必须说明的是 中国古代文论的这种区别是在有限意义上的 是就两种理论的主要倾向而言的 这并 不意味着西方就没有表现的理论 而中国也没有再现的理论 而且即使就主要倾向讲 中西文论的上述差异只限于古代 当中西文论发展到现代 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日 本著名的美学家今道友信对中西文论的这一新的发展趋势作了很精辟的概括 我们 可以承认 东 西方关于艺术与美的概念 在历史上的确是同时向相反的方向展开的 西方古典艺术理论的模仿再现 近代发展为表现 出现这个概念之后 蕴藏着的未完 成作品因之受到尊重 而东方古典艺术理信纸却是写意即表现 关于再现即写生的思 想则产生与近代 6 今道友信的观点完全符合东西方文学理论发展的实际情况 可 以启发我们对于这个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从东西方文艺观点研究的不同来看 在西方学者研究我国古典文学方面 各种理论 方法的使用 并不平衡 有的用 得频繁 涉及面广 有的只有极少数人偶而为之 从接受理论来说 接受本质上总是 一种有着种种差异的阅读 即所谓 误读 这在本国 本民族中就已如此 更不用说 是它国异乡人的阅读了 西方文论中的不少理论与方法 对于文学作品的研究 提供 了微观分析的多种途径 有时真会使人惊讶 发觉文学作品还可以这样来欣赏 分析 与理解的 而惊讶往往伴随惊喜 惊喜于它们确是独具只眼 而于我们则是多了一种 视角 一种知识 对于中国古典文论的研究 到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 在这一领域研究的学人已 经认识到除了 历史 的研究和 微观 的研究以外 还必 须有 宏观 的研究 这种研 究的构想是 中华古代文论的遗产十分丰富 它不仅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而且在揭 示文学问题的普遍规律上面 也有独特且深刻精微的见解 这些见解若能经过现代的 阐释和转化 完全可以与西方的文论形成互补互动 为世界文论的发展作出贡献 如 有的学者指出 倘若我们希望古代文论作为一种艺术原理的概括而以其理论威力介 人当代文论 那么我们还必须有意识地开始侧重一种开放性的宏观研究 7 另一学 者在谈到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时也说 研究中国文学史 如果毫不着眼于民族心理素 质的发掘 民族审美经验的总结以及在这种心灵支配下的民族文学传统发展规律的探 讨 而只停留在一人一事的考订 一字一句的解析上 那是远远不能满足时代对我们 的要求的 总之 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 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宏观的世界 迫切需 要我们去从事宏观的研究 8 他们的意见不完全相同 但是都主张 宏观 研究 特 别在 艺术原理的探讨 和 发展规律的探讨 这一点上是一致的 就是说 那种微观的 一人一事一个观点的考订 解释诚然是必要的 但更重要的是在揭示古代文论的民族 特性前提下对普遍规律的探讨 我们只有这样才能总结出具有世界意义的普遍规律 介入当前的文论建设 才能与世界对话与沟通 从而改变那种西方现代文论 霸占 中 国文论的局面 在这样怕思想影响下 中国古代文论学界逐渐达成了某种共识 涌现了一批 宏 观 研究著作 这类著作的一个共同的理论假设是 除 文心雕龙 这类 体大思精 的少数著作外 中国古代文论多数著作表面看起来是零散的 经验式的 随感式的 直觉式的 点到即止的 但我们不可看轻这样的形态 它实际上在深层隐含着一个潜 在的体系 有对文学共同规律的揭示 如陈良运的 中国诗学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 1992 全书分为 言志篇 缘情篇 立象篇 和 人神篇 作者认为中 国古代文论的体系是 发端于志 重在表现内心 演进于 情 与 象 注意了 感性显 现 境界 说的出现与 神 的加入 使表现内心与感性显现都向高层次 高水平发展 9 作者按照这样的思路 细针密脚 编织得颇为清晰 展现了中国诗学的逻辑体系 学术质量的高低 就看能不能达致 贯穿古今 融会中外 这八个字的境界 宏观的研 究 不是就 兴观群怨 谈 兴观群怨 就 以意逆志 谈 以意逆志 就 神思 谈 神思 就 意境 谈 意境 总之不是 就事论事 而是要把中国古代文论放置到古今中外 所形成的视界中去考察把握 并从古今对话 中西对话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甚至提出 新说 目前 中国古代文论研究所遇到的最大难点就在这里 在宏观的研究中 那种 将古今或中外的概念 范畴 加以简单对应 庸俗类比 随意阐释的现象还严重地存 在着 更严重的是用西方 文论的名词术语随意剪裁中国古代的文论 这样的浅陋化的 宏观研究 可以说是 毫无意义的 不但辱没了民族的传统 也糟蹋了西方的文论 我们不能不对古代文论 进行现代的阐释 但同时又不能不力求历史本真 不能不寻求古今中外的共同性 又 不能不坚持民族特性 这就要求我们把握好东西方文论的各自特点 互通与相异之处 都要正确认识到 用科学的眼光对待这两个不同领域的文论 分析并升华它 注释 1 伍蠡甫 西方文论选 上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79 年版 208 页 2 狄德罗 论绘画 文艺理论译丛 第 4 期 3 陆机 文赋 4 刘勰 文心雕龙 明诗 5 李东阳 怀麓堂诗话 6 今道友信 关于美 关于爱和美的哲学思考 三联书店 1997 年版 224 225 页 7 南帆 我国古代文论的宏观研究 载 上海文学 1984 年第 5 期 8 陈伯海 宏观的世界与宏观的研究 载 文学遗产 1985 年第 3 期 9 陈良运 中国诗学体系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 28 页 古希腊与中国先秦文论的异同古希腊与中国先秦文论的异同 字体 大 中 小 2011 05 10 文章来源 外国语言文学 季刊 2003 年第 2 期 文章作者 潘 明霞 古希腊与中国先秦文论的异同 潘明霞 南京审计学院外语系 江苏南京 210029 摘要 本文对古希腊与中国先秦文论进行系统的比较分析 探讨它们的 异同 共性和个性 把握中西文艺理论起始内容和特色 关键词 古希腊文论 先秦文论 异同 美国当代著名文艺批评家艾布拉姆斯在其著作 镜与灯 中 把文艺理论 归为四类 一是摹仿理论 二是功用理论 三是表现理论 四是客体理论 我 们可以用艾布拉姆斯的分类理论 对古希腊和中国先秦文论进行概括和比较 探讨古希腊和中国先秦文艺理论的异同 把握它们的共性与个性 一 幕仿理论一 幕仿理论 古希腊的摹仿理论源远流长 早在公元前六世纪 著名理论家赫拉克利特 便提出艺术 摹仿自然 说 德漠克利特 约公元前 460 一一前 370 继承并 发展了赫拉克利特的艺术摹仿自然说 认为人们正是 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 鸟学会了歌唱 色诺芬 约公元前 430 一一前 355 也主张摹仿说 并有所发 展 他认为艺术除了幕仿外形 还要摹仿心灵 通过形式表现心理活动 亚里 士多德 是古希腊摹仿说的集大成者 他总结当时文艺的成就 对这一传统观 点加以论证 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提出文艺是对现实的创造性摹仿 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首先承认了感性世界的实在性 它们作为人的认识对象有 客观性和丰富性 因此他认为文艺摹仿的是实在的现实 亚里士多德在 诗学 里开宗明义就指出 史诗和悲剧 喜剧和酒神颂以及大部分双管萧乐和竖琴 乐 这一切实际上是摹仿 只是有三点区别 即摹仿所用的媒介不同 所取的 对象不同 所采用的方式不同 亚里士多德不仅仅是继承了古希腊传统的看 法 认为现实世界是真实的 因之摹仿现实世界的文艺也是真实的 他的摹仿 说比古希腊原始的慕仿理论要深刻得多 在他看来 摹仿不是抄袭事物的外形 文艺不是对感性事物的简单复制 而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亚里士多德的摹 仿说的深刻性即艺术的创造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 突破了 艺术摹仿自然 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提出艺术幕仿的是 行动中的人 实际上是以现实的 人生为艺术幕仿的对象 把传统的摹仿说提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度 第二 亚里 士多德在 诗学 第二十五章提出文艺攀仿事物的三种方式 即三种不同的创作 方法 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摹仿 照事物为人所说所想的样子去摹仿 或是照 事物的应有的样子去摹仿 亚里士多德认为最好的是第三种 所谓 照事物 的应有的样子去摹仿 也就是亚里士多德在 诗学 第九章所说的 按照可 然律或必然律 描述可能发生的事 也就是说 文艺应该根据现实生活 虚构符合可然律和必然律的事件和人物 把现实事物中的 原来零散的因素结 合成一体 政治学 或 对原物范本有 所改进 诗学 第二十五章 由于摹写的现实是经过加工 提炼的现 实 因而 多半带有普遍性 诗学 第九章 一方面既逼真 一方面又 比 原来更美 诗学 第十五章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 根据可然律和必 然律虚构出来的文学艺术 在于通过个别表现一般 通过特殊表现普遍 它不 仅反映现实世界的个别表面现象 而且揭示生活的内在本质和规律 因而比普 通的生活更高更真更美 这里包含着我们今天所说的典型性的最精微的意义 在西方文论史上最早为典型论奠定了基础 大家知道 文艺理论既是创作经验的总结 它又影响创作 指导创作 亚 里士多德的创造性幕仿现实的摹仿理论 主要是对古希腊虚构的长篇叙事文学 史诗和戏剧文艺的创作经验的总结和升华 中国先秦时代叙事文学不发达 中国古代摹仿理论 是在体物叙事的赋体文学兴盛以后 在总结 赋 的创作 经验的基础上 才逐步完善并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的 如刘解 文心雕龙 中的 原道 物色 诠赋 等篇 中国先秦摹仿说 类似古希腊早期的摹 仿理论 是零散未经论证的 强调文艺是自然的摹仿 和对事物外形的描摹 例如 易传 所表现的摹仿文学观 易传 中 的 系辞 篇 认为 文 八卦 文字 文学 是模拟自然的 参伍以变 错综其数 通其变 遂成天下之文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 仰则观象于天 俯则观法于地 观鸟兽之文 与 地之宜 近取诸身 远取诸物 于是始作八卦 以通神明之德 以类万物之情 易与天地准 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仰以观作于天文 俯以察于地理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啧 而拟其形容 象其物宜 是故谓之象 然则圣人之 意 其不可见乎 曰 圣人立象以尽意 这就是说 文 和 易经 的产生 是考察和研究客观的阴阳错综变化 的结果 是观察鸟兽 天地 身物的结果 是所谓 圣人见天下之绩 而摹拟其形 容 象写其物宜 的结果 这里虽然主要是从文字和八卦的产生说的 但实际 上也涉及到文学的起源和文学与现实的关系等问题 尤其是 取象 问题 所 谓 立象以尽意 是说借助具体事物的形象去表达深刻的道理 与文学艺术 摹写事物的形象创造有意之象是相通的 当然 易传 中所说的摹拟 是 象其物宜 拟其形容 对事物的形貌作真实的描摹 并不包含创造性的 艺术表现 易传 的著作年代 虽然现在仍是议论纷纭 莫衷一是 但在道家有相当 影响是很显然 易传 中的模拟自然之说 多少是受道家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老子 的启发和影响 二 功用理论二 功用理论 古希腊功用文艺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柏拉图 柏拉图以前 对于文艺的社会 价值和功能的认识 在古希腊人的意识中早已存在 但第一次进行理论分析 提出概括性意见的人那就是柏拉图了 柏拉图是非常重视文艺功能的 在 理想国 诸篇和 法律 等著作中 他多次进行深人探讨 总的说 他持明朗 的功利主义态度 有着强烈的自觉意识 柏拉图并非是一个单纯的文艺评论家 他首先是一个奴隶主贵族的代言人 他一生梦寐以求的就是在雅典实现他的 理想国 因此在他看来 文艺应纳入他的这个宏伟大业 柏拉图根据建立 理想国的要求来看待文艺的社会功用的 他认为文艺的首要目的是为 理想国 的统治培养人才 柏拉图认识到文艺在青少年教育和培养优良性情上有巨大 的作用 认为古希腊公民 18 岁以前应接受音乐和文学两类教育 使性格 变成 高尚优美 柏拉图强调文艺的 效用 一要有益于城邦 二要合乎城邦制 定的规范 排斥文艺的 快感 作用 他的这种看法与中国先秦时代的墨家和 法家的文艺观比较接近 对文艺的美悦作用持否定的态度 柏拉图认为当时的 抒情诗 史诗等文艺作品只有快感而无效用 其作用是 逢迎人性的无理性的 部分 培养发育人性中低劣的部分 是不利于培养 理想国 的统治者 和保卫者的 此外 柏拉图从发挥文艺的政治教化作用出发 还制定了一套文 艺法律 文艺规范 这套规范 模式 很具体 写什么 不写什么 歌颂什么 反对什么 用什么样的体裁 语言 节调 都规定得很清楚 比如 在内容题 材方面 柏拉图作了严格规定 首先是歌颂神的伟大和纯一 其次是赞美好人 写出他们的智慧 勇敢 节制 公道等美德 再次就是描绘大自然的优美 陶 冶人的性情 总之 以柏拉图为代表的古希腊功用说 是狭隘的功利主义文论 宣扬政治教化即艺术 从而取消艺术 在理论上是十分有害的 中国先秦时代的功用理论表现为两种情况 即儒家孔孟学派提出的广义的功 用文论和墨家 法家学派提出的狭隘的功用文论 儒家孔孟学派是中国历史上 功用诗学的最早代表 他们认为文学的社会作用是多元的 比较全面地指出文 学的社会功能 这里以孔子诗论为例 他认为 诗 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 可以怨 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 就是说 诗 可以教给人们以事父事君 之道 即为礼教的政治服务 孔子所说的 诗 可以兴 可以群 可以怨 是说诗可以对人起鼓舞作用 可以增强统治部族的内部团结 可以 对不良的风气或虐政进行讽刺批评 是从不同的角度指出 诗 的政治功用 孔子在这里还指出 诗 的认识作用 诗 可以 观 即可以 观风俗 之盛衰 郑玄 考见得失 朱熹 认识社会的真实情况 孔子所谓 多 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也是说 诗 的认识作用 读 诗 可以增长人的知识 开阔人的视野 孔子还指出诗的教化作用 他曾说 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 乐 论语 泰伯 认为一个人的品德修养 通过 诗 和 礼 乐 共同完成 兴于诗 据何晏 集解 引包咸的注释 兴 起也 言修身 当先学诗 孔子的功用理论 并不排斥文艺的美悦作用 论语 述而篇 中记载说 子在齐闻 韶 三月不知肉味 日 不图为乐之至赞斯也 论语 泰伯篇 又记载孔子观赏 关雎 演奏说 子日 师挚之始 关雎 之乱 洋洋乎盈耳哉 孔子论诗乐很强调中和之美 他评价 关雎 说 关雎 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 论语集解 引孔安国解释说 乐不至淫 艾不至伤 言其和也 这种中和之美 后来导致了以 温柔敦厚 为基本 内容的 诗教 的建立 论语 八恰 记载说 子谓 韶 尽美矣 又尽 善也 谓 武 尽美矣 未尽善也 孔子提出了美善统一的艺术观 认为 诗乐应该首先给人以美感 但在这种美感中 又必须给人以一定的道德观念的 教育 所谓 善 美与善的统一 也就成为孔子的创作和批评的基本原则 由于孔子坚持 尽善尽美 的文艺观 因此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 孔子主张 在重视内容的前提下 实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孔子说 言以足志 文以足言 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 左传 襄公二十五年 又说 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论语 雍也 墨子则把文艺的功用归结为利国利民的政治功能 墨子曰 今天下之君子 之为文学出言谈也 非将勤其喉舌 而利其唇吻也 中实将欲为其国家邑里万 民利者也 因此在文质关系上 强调 先质而后文 孙治让 墨子闲话 附录引 说苑 墨子 佚文 在墨子看来 一切含有美悦作用的文艺 上 考之不中圣王之事 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 于是提出 非乐 的主张 先 秦法家如韩非子 提倡文艺为封建国家服务 所谓 国必有文武 韩非子 解老 认为封建国家一定要有自己的文化艺术 所以韩非子反对一切 无益 人之国 的艺术 外储说 左上 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 反对 以文害 用 怀文忘其直 外储说 左上 表现了重质轻文的倾向 虽然产 生了墨家和法家的这种狭隘功用说 但儒家孔 孟学派广义 多元的功用美学 在我国先秦时期占据主导地位 对我国古代文艺发展从总体上看是有益的 三 表现理论三 表现理论 中国先秦时代的表现理论 强调个人志向的抒发 尚书 尧典 说 诗 言志 歌永言 声依永 律和声 尧典 当然不可能是唐尧时代的作品 它产生在春秋 战国时期 此外 左传 襄公二十七年记赵文子对叔向说 诗以言志 庄子 天下篇 说 诗以道志 荀子 儒效篇 说 诗言是 其志也 左传 襄公二十五年载孔子说 言以足志 文以足言 也认为 语言和文章是 言志 的 在 诗经 和 楚辞 中 有的诗人说出自己作诗目的在于抒发人的内心 感情 例如 诗经 魏风 园有桃 心之优矣 我歌且谣 小雅 四月 君子作歌 维以告哀 屈原在他的某些作品中也明白地表达自己创作的 目的在于 抒情 异诵以致憨兮 发愤以抒情 惜诵 荀子 乐论 说 乐者 乐也 人情之所以不免也 指出诗乐是 人情 喜怒哀乐 必不可免的表现 孔子也知道诗是抒写性情的 只是要抒写正当的性情 而不 抒写邪淫的性情 所以说 诗三百 一言以蔽之 日 思无邪 论语 为政篇 再就是感情的抒发要有节制 例如孔子赞美 诗经 关雎 说 乐而 不淫 哀而不伤 论语 八俏篇 在我国文论发展过程中 常常出现 言志 和 缘情 的对立 有时甚至 产生激烈的争辩 毫无疑问 言志 和 缘情 在先秦时期是有差异的 言志 侧重于表达思想 理念 缘情 主要是说抒写直观感情 喜怒哀乐 在汉代以后 志 与 情 所指往往是一回事 是指人的内心感情 在先秦表现理论家看来 诗是人的内心思想感情的流露 因此 在文学批 评方面 强调研究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作者的 情 和 志 孟子提出了 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 的表现论批评方法 孟子认为 诗文既然是作者的 志 和 情 的表现 因此 若要理解作品 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时代 并且要把握作者的思想 即 意 逆探作者在作品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即 志 古希腊表现理论 虽然也涉及表现作者的思想观念 但更多的是要求表现 人的内心感情 德漠克利特在他的著作残篇中说 一位诗人以热情并在神圣 的灵感之下所作的一切诗句 当然是美的 又说 荷马 赋有神圣的天才 曾作成了惊人的一大堆诗 西方文论选 上 第 4 页 热情 灵感 天才 这些主观因素都成了作诗的必要条件 这样的言论 实际上已透露 了古希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入职安全生产培训内容课件
- 重庆混凝土管理办法
- 集团相关方管理办法
- 拆迁安置补偿委托合同6篇
- 企业挂牌安全培训课件
- 纪检办案经费管理办法
- 社区私房占用管理办法
- 手术增强现实临床验证-洞察及研究
- 小学法律知识竞赛试题(附答案)
- 2025年应聘书、入职表可视为合同文件吗
- 海天注塑机全参数DOC资料全
- Test Plan Template:测试计划模板
- (完整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开学第一课ppt
-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课件
- JJF1101-2019环境试验设备温度、湿度校准规范-(高清现行)
-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物理实验汇总及答案详解
- 中班语言《大狮子和小老鼠》课件
- TSG11-2020 锅炉安全技术规程
- 资助业务工作培训
- 《足球运动发展史》PPT课件
- IPQAM调制器操作说明书(共36页)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