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散文的特性与教学设计主讲: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 郑桂华一、“散文”文体特点的讨论二、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三、散文教学设计建议一、“散文”文体特点的讨论(一)来自历史的声音1. 1917年5月,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所谓散文,亦文学的散文,而非文字的散文。”2. 1921年6月,周作人美文:“外国文学里有一种所谓论文,其中大约又可以分做两类。一批评的,是学术性的。二记述的,是艺术性的,又称作美文,这里边又可以分出叙事与抒情,但也很多两者夹杂的。读好的论文,如读散文诗,因为他实在是诗与散文中间的桥。”3. 1923年6月,王统照纯散文发表。他将这种“纯散文”定义为:“能使人阅之自生美感”。4. 1923年8月,编辑家、作家叶圣陶发表编者的话。在文中他以一个“读者”的名义要求散文“作家”道:“我要求你们的工作完全表现你们自己,不仅是一种意见、一个主张,要是你们自己的,便是细到象游丝的一缕情怀,低到象落叶的一声叹息,也要让我认得出是你们的而不是旁的人的。”因为所写的“话语”,正是“你们的心的独特的体相”。5. 1925年12月,鲁迅译介日本厨川白村的文艺论集出了象牙之塔问世。其中在论到“随笔”时作者写道:“在Essay比什么都紧要的要件,就是作者将自己的个人底人格的色彩,浓厚地表现出来,从那本质上说,是既非记述,也非说明,又不是议论。以报道为主的新闻记事,是应该非人格底地,力避记者这人的个人底主观底的调子的,Essay却正相反,乃是将作者的自我极端地扩大了夸张而写出来的东西,其兴味全在于人格底调子。倘没有作者这人的神情浮动着,就无聊。作为告白的文学用这体裁是最为便当的。”6. 1926年3月,胡梦华发表絮语散文。 “看了这絮语二字,就不难想象而知了。这种散文不是长篇阔论的逻辑的或理解的文章,乃如家常絮语,用清逸冷峻的笔法所写出来的零碎感想文章。就好象你看了报纸,或在外边听了什么新闻回来,围着桌子低声细语的讲给你的慈母,爱妻或密友听。就好象你们经验过的茶余酒后的闲谈。”他还指出:这种散文的“特质是个人的,一切都是从个人的主观发出来,所以它的特质又是不规则的,非正式的。(正如蒙田所说)我所描写的是我自己。(读了它即)可以洞见作者是怎样一个人;他的人格的动静描画在这里面,他的人格的声音歌奏在这里面,他的人格的色彩渲染在这里面,并且还是深刻的刻画着,锐利的歌奏着,浓厚的渲染着。”7. 1935年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现代的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现代散文的第二个特征,是在它的范围的扩大(宇宙万有,无一不可以取来作题材)”;“现代散文的第三个特征,是人性,社会性,与大自然的调和,;“最后要说到近来才浓厚起来的那种散文上的幽默味了,这当然也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而且又是极重要的一点。” 8. 1942年葛琴略谈散文“新文学发展后,在文学形式中通行着一种抒情的小品文,我们叫它做散文。它的含义和英文中间的Prose以及和韩柳所提倡的散文体,却不完全相同。它大概是抒情诗内容,而以自由的文体写出来,相类于散文(Blankverse)而比较它更自由和广泛一。”这实际上就是“以抒发作者对真实事物情感和思想为主的叙事抒情散文”。“(关于散文的界说,以前还)不曾有人做,似乎也很难精确地做出。不过我可以约地举出它的几个特点来说的,第一。它不于诗或散文诗的地方,不仅是形式上较为由广泛,而在内容上,它不采用虚构的题材。散文往往是作者对于实际生活中间所接的真实事物、事件、人物以及对四周的环境自然景色所抒发的感情与思想的记录,是种比较素静和小巧的文学形式。第二,正为它是以抒发思想与感情为主,所以对故事的描述并不重要,这是它不同于速写或报的地方,后者乃是以描写出故事或环境的廓为主的。第三,散文中间偶然也可以发一些议论,但却不是主要的,这是它和杂文别的地方。一般说来,它是更接近于诗的种东西,所谓诗的感情,在散文中间是一个要因素。”在这篇文章中,她还谈到了散文写作的个“重要条件”。她说:“第一个重要条件,是真实的感情”;“第二个重要条件,便是朴,有什么就说什么,不需要雕刻堆砌和虚构,”。(二)当下的研究成果1. 林非:“我自己的散文观,概括地说来就是它应该洋溢出主观和个性的色彩,以诚挚的感情去直面人生,无拘无束地自由挥洒,兴之所至地抒发与叙述,从流畅、明朗和洁净的美文当中,冲泻出内心深处感情和思想的旋涡,并且显示出对于人生的深刻见解。”(我的散文之路)2. 刘锡庆:“当然,结合当代散文发展的实际情况,我对它(郁达夫的四点)也做了一些调整或补充,变成了下面这样四点: 1、篇篇有我,尽显个性。2、情理兼备,虚实相济。3、取材琐细,以小见大。4、真实自然,饶有情致。”(中国现代散文的回顾)3. 刘锡庆:中国现代散文是古典散文一个革命性的发展,又是外国散文(特别是英美散文)一个批判性的继承,但中国古代的散文是“非韵非骈”的“大散文”,是“文类”而不是“文体”,而外国散文同样是除“诗”以外包含小说、戏剧在内的“大散文”(比中国古代散文更大,即以英美“随笔”而论,也是很庞杂、宽泛的),同样是“文类”而不是“文体”,因此,无论是“求诸已”与“求诸人”,都找不到可资借鉴的现成“样板”这是散文“文体”当时乃至于今,仍难以完成文体“净化”的深层内因!(现代散文“理论建设”的回顾与反思)4. 师陀:“散文并不是要写得散,而是和其他文体一样,要写得集中紧凑,如茅盾的白杨礼赞。”(散文忌“散”)5. 林非:“形散神不散这种主张不能不形成自我封闭的框框,为什么神只能不散呢?事实上一篇散文中的神,既可以明确地表现出来,也可以意在不言之中,这有时甚至比直白地说出来,还要能强烈地震荡读者的心弦。为什么形只能散呢?形式上十分整齐的近似诗的散文为什么就不能写呢?事实上这种佳作是很多的。形散神不散的提法,确实是体现了当时一种比较封闭性和单一化思想气氛,因此才会如此不胫而走。” (散文创作的昨日和明日)6. 有人认为散文的本质是“诗性的”,“没有哪一种文体像散文这样最直率、最不加掩饰地体现着作者的喜怒哀乐,他的生命意义的定向、生命意义的追问、生命意义的创造”。(李晓虹.中国当代散文审美建构)7. 还有人认为,“散文的没有优势正是它的优势,这种优势就是自然”。(卞新国论余光中的散文观)8. 古人的“散文”概念是“与韵文相对而言的,凡是不押韵或不重视骈偶的文章都可以说是散文”(王光祖写作)。9. 以上对散文文体的种种认识,都是沿用传统的思维方式,即孤立的看待各种文体,没有注意到不同文体之间的内在联系。散文确实可能没有独立的、截然区分于诗歌、小说的自足内涵,散文的本质规定性及特征是在与其他文体的对比中得以显现的。具体说来,散文是介于小说与诗歌之间的一类过渡文体,它抒情的一端与诗歌紧密相连,其代表形式是散文诗,如鲁迅的野草,散文的另一端与专事叙事的小说紧密相连,其代表形式是第一人称叙述的见闻类小说,如沈从文的湘行散记。10. 散文的这种中间性,被不同时代的散文作家和研究者认识到。 现代作家汪静之在诗歌原理中就指出,“诗歌感情想象的成分比较多一点,散文文学思想事实的成分比较多一点。诗歌比较注重情调,散文比较注重描写”(汪静之.诗歌原理.转引自俞元桂等编.中国现代散文理论.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46页)。 李广田认为:“小说宜作客观的描写,即使是第一人称的小说,那写法也还是比较客观的;散文则宜作主观的抒写,即使是写客观的事物,也每带主观的看法。”(李广田.谈散文.1948年益智出版社.转引自俞元桂等编.中国现代散文理论.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143页)。 季羡林先生也认为,“一般讲到散文的应用,不外抒情与叙事两端。抒情接近诗歌,而叙事则临近小说。散文于是就成了动物中的蝙蝠,亦鸟亦兽,非鸟非兽。”(季羡林.世界散文精华. A.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序)结论:1真实 “散文往往是作者对于实际生活中间所接的真实事物、事件、人物以及对四周的环境自然景色所抒发的感情与思想的记录,是种比较素静和小巧的文学形式。” 2个性化“现代的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3中间性散文可以被认为是介于诗歌与小说之间的一种过渡文体,诗歌、散文和小说三者之间应该是渐变的关系,并没有截然的界限。典型的散文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区别于其他两类文体的本质特征,就是主观地记录作者所经历或体验的某些生活片段过程。 叙事散文不是像小说那样记叙事件的完整过程,而是记录作者在过去某一段时间空间里见闻的过程,即“我”的经历; 抒情散文也不是像诗歌那样情绪抒发本身,而是描述作者感情变化的过程; 哲理散文不像议论文那样重在以严密的逻辑论证自己的观点、结论以理服人,而重在展示个人在某个问题上的独到的感悟和思考过程。二、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一)散文教学内容确定的困境来自教学的现实邓彤:如何确定散文的教学内容陈隆升博士曾经从近15年来各类语文教学刊物和语文教学网站发表的近百个故都的秋课例中抽取了45个样本加以统计分析,发现出现频率最高、百分比最高的教学内容主要有如下5个。一是课文第一段的关键句(大多数教师称之为“文眼”)“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二是课文所描写的故都秋天的5个场景,大多数教师称之为“五幅秋景图”;三是课文第12段“议论”的作用;四是课文中故都之秋与南国之秋的比较;五是补充的“写秋”的诗文。具体频数和百分比见下表。故都的秋教学内容分析表核心内容频数占总样本(45个)的百分比文眼44978五幅秋景图42933议论段的作用35777南北之秋的比较30666补充“写秋”诗文25556散文。是介乎文章与文学之间的“两栖”文体。对于散文的定义。学界迄无定论。通常有三个层次上的理解:广义散文。与韵文相对指的是一切不押韵的文章;中义散文,包括了除去诗歌、小说、戏剧、影视文学之外的一切叙事性、议论性、抒情性的文体;狭义散文,专指抒情散文。中学教学层面的散文,通常指的是狭义散文与中义散文的交叉,但其间并无分明的界限。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短评、小品、随笔、速写、特写、游记、书信、日记、回忆录等都属于散文。散文形式自由,取材广泛,写法灵活,风格多样,重在表现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具有构思的灵活性和较强的抒情性。散文,作为一种“边缘、杂交文体”,因其多元、丰富、自由等特性,很自然地成为语文教学的第一文体。如何进行散文教学?也许一时难有定论。但至少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共识:散文教学必须符合散文的文体特征,而一些研究者或散文作者关于散文的研究及体会进入散文教学研究视野后将会有利于散文教学水平的提升例如张晓风认为。读者在阅读散文时,希望读到如下东西:1希望读到好的文笔,好的修辞。2希望读到对人生的观察和体悟。3希望隐隐如对作者,想知道作者的生活、见识和心境。4希望收获到“感性的感动”,也希望读到“知性的深度”。类似的意见可能有助于教师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需求确定教学内容故都的秋教学心得张广录故都的秋是经典的老课文,已经教过好多遍了。再教一遍驾轻就熟。课文上完了几个学生笑笑地来找我:“老师,朱自清和郁达夫是不是孪生兄弟?”我讶然:“何出此言?”学生笑嘻嘻地:“听您讲荷塘月色和故都的秋,觉得是孪生篇章,一模一样。”“真的吗?说说看怎么一模一样?”“荷塘月色有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照应全篇,故都的秋也有文眼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统帅全文;两篇文章在结构上都是首尾照应;而写景都是充分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觉器官来表达;两篇文章都有精彩的比喻值得欣赏;最大的欣赏点都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还有许多一样的地方呢这难道不是孪生兄弟吗?照此标准,来套我的那篇秋天的校园也不为过呢,好像天下写景的文章都是这个样子的。”我头上有些冒汗尽管天气并不热。学生的这种质疑,暴露了长久以来被掩盖着的一个事实:我们的许多习惯性的教学内容,只教了散文的一般性特征。与当下所阅读的具体篇目的特有的个性特征并不吻合!故都的秋应该还有更“核心”的价值隐藏着,被忽略了。没有挖掘出来。而我们讲了若干遍的那一套说辞。尽管自成一套体系,但实际上并没什么意义,不过老生常谈而已,对学生也没什么真正用处。来自教材的现实以教材中荷塘月色学习活动的编写为例,探讨散文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人教版一、 作者描写了荷塘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找出文中描写心理感受的语句,说说作者的情绪随着景物的切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二、 完成下列练习,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1通感,指感觉的转化、迁移,如古诗“风来花底鸟语香”,将听觉的声音转化为嗅觉的气味;“鸟抛软语丸丸落”,将听觉的声音转化为视觉的形象。品味下面的句子,指出其中通感的用法及其艺术效果。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你自己也能试着写两三句吗? 2.作者精心选用动词,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说说下面两句中加点动词的表达效果。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再从文中找出类似的例句仔细品味。 3.本文有大量的叠音词,找出一些来理解、品味。 三、下面是一些有关朱自清散文的评论,各是从什么角度分析的?对于这些不同甚至相反的意见,你有什么看法?与同学讨论一下。 1.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 2.朱自清的所谓把描写对象“剥开来看,拆穿来看”,其实也就是说要分解剖析,把描写对象解剖为一个一个组成部分,然后一部分一部分地去观察描写,并且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角度去表现描写对象的形状、色彩、质地、大小、数量、气味、声音,以及它们的运动和变化。(杨昌江朱自清的散文艺术) 3.朱自清的文体美,是有自己的个性特点的,有人曾将它概括为一个“清”字。我想,这个“清”字,不只是指文字的清秀、朴素,恐怕连人格的高洁、思想的纯正、感情的真挚都包含在里面才是。(佘树森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 4.就凭了这样的一二十篇散文,朱自清能称为散文大家吗?我的判断是否定的他的观察颇为精细,宜于静态的描述,可是想像不够充沛,所以写景之文近于工笔,欠缺开阖吞吐之势。他的节奏慢,调门平,情绪稳,境界是和风细雨,不是苏(轼)海韩(愈)潮。他的章法有条不紊,堪称扎实,可是大致平起平落,顺序发展,很少采用逆序和旁敲侧击柳暗花明的手法。他的句法变化少,有时嫌太俚俗繁琐,且带点欧化。他的譬喻过分明显,形象的取材过分狭隘,至于感性,则仍停留在农业时代,太软太旧。他的创作岁月,无论写诗或是散文,都很短暂,产量不丰,变化不多。(余光中论朱自清的散文)苏教版1. 采取适合自己的方式,对文本进行整体的涵咏品味。挑出最喜欢的一段,反复诵读,深入理解作品蕴含的美感;尝试美读,通过对语音轻重、高低、长短的把握,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恰如其分地传达出来。2. 阅读下列两组学习材料,或求同,或探异,比较两篇作品的意境美,和同学交流你的感受。(材料略,另一篇是听听那冷雨)3. 文学经典往往是可以常读常新的,荷塘月色就是这样的作品。阅读下列学习材料,再次研读作品,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对作品新的发现。甲组(主题)(钱理群关于朱自清的“不平静”孙绍振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张小伟“逃避”与美:普遍经验之一)乙组(语言)(唐弢晦庵书话朱自清、余光中论朱自清的散文、吴周文谈)上海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高级中学课本三年级第一学期第一单元选编了荷塘月色一文。 其单元导语提示:“意境,是中国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它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沉浸到文学作品的意境中去吧,你会获得巨大的审美愉悦,并在愉悦中提高自己的艺术趣味和文学素养。” “思考与练习”内容如下:一、 有人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句能领起全文的情感线索,你同意吗?为什么?二、“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之一。分析以下两段文字中作者的情感是怎样蕴含在景物描写中的。1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2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轻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三、 在以往一些教材中,曾经将“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一节删去,你是否赞同?为什么?有人认为“江南采莲图”一段使荷塘月色的整体意境显得不圆融完满,你是否同意这一看法?说你的理由。开明出版社开明出版社高级中学语文教科书第二册第一单元选编了荷塘月色一文。单元说明提示:“散文的意境是意和境的合称。意指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境指文章中所描绘的图景(具体事物所组成的画面)。意境即指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所描绘的图景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具有强烈感染力的艺术境界。意境是散文艺术魅力、艺术生命之所在。本单元四篇散文,都是具有优秀意境的佳作。由于作者的处境、思想感情、写作目的和描写对象不同,所创造的意境也各有特色。我们学习时,要仔细体味文章中情和景是怎样交融创造出动人意境的。学习本单元,还要继续进行散文的朗读训练和语言品味练习。”思考与练习内容如下:一、 读了荷塘月色后,你的整体感觉是什么,能否用最简练的话概括?二、细读第一段,试着揣测“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时的心情。三、品味下面的语句(可与括号内的词语或语句比较),体会作者笔下景色描写的特点。1这是一条幽僻(幽静、僻静)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清静、寂静)。2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静悄悄、冷清清)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月光皎洁地照着)。四、从作者对途中心理活动的抒写你能否看出作者此时的心情?试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五、揣摩第四、五、六段描写景物的层次,体会作者描写景物的顺序及手法。六、作者在写月夜游荷塘时为什么会联想起江南采莲的事情?七、朗读全文,体会本文的意境。以下从7个方面比较:1关于整体感知:人教版无苏教版1.采取适合自己的方式,对文本进行整体的涵咏品味。3.文学经典往往是可以常读常新的,荷塘月色就是这样的作品。阅读下列学习材料,再次研读作品,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对作品新的发现。甲组(主题)上海版一、 有人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句能领起全文的情感线索,你同意吗?为什么?从文本出发开明版一、 读了荷塘月色后,你的整体感觉是什么,能否用最简练的话概括?从读者出发2关于景物特征:人教版 作者描写了荷塘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苏教版无上海版无开明版三、品味下面的语句(可与括号内的词语或语句比较),体会作者笔下景色描写的特点。1这是一条幽僻(幽静、僻静)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清静、寂静)。2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静悄悄、冷清清)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月光皎洁地照着)。3关于情绪情感:只有此项是四套教材都有的人教版 找出文中描写心理感受的语句,说说作者的情绪随着景物的切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苏教版1.采取适合自己的方式,对文本进行整体的涵咏品味。挑出最喜欢的一段,反复诵读,深入理解作品蕴含的美感;尝试美读,通过对语音轻重、高低、长短的把握,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恰如其分地传达出来。上海版一、 有人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句能领起全文的情感线索,你同意吗?为什么?开明版二、细读第一段,试着揣测“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时的心情。四、从作者对途中心理活动的抒写你能否看出作者此时的心情?试用自己的语言叙述。4关于意境:人教版无苏教版2.阅读下列两组学习材料,或求同,或探异,比较两篇作品的意境美,和同学交流你的感受。上海版二、“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之一。分析以下两段文字中作者的情感是怎样蕴含在景物描写中的。1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龙岩市高中数学试卷
- 鲁迅美院招生数学试卷
- 鲁教版小六数学试卷
- 七年级上册枣庄数学试卷
- 商务礼仪与客户满意度研究
- 蒙城联考九年级数学试卷
- 发动机冷却系统分析报告
- 绵阳四模数学试卷
- 鹅场饲养效益分析报告
- 出院手续办理步骤
- 医院安保课件
- 文印员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食品安全培训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长江证券港股通开通测试题及答案
- 2025西安亮丽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招聘10人笔试备考题库及1套完整答案详解
- 2025河北唐山某国有企业单位招聘劳务派遣工作人员44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10套)
- 成都银行总行招聘考试真题2024
- 基孔肯雅热培训测试题含答案
- 留疆战士考试题库及答案
- 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五级分类办法
- 2025公卫执业医师考试试题(附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