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大学生探索性实验项目优化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doc_第1页
开展大学生探索性实验项目优化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doc_第2页
开展大学生探索性实验项目优化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doc_第3页
开展大学生探索性实验项目优化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doc_第4页
开展大学生探索性实验项目优化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开展大学生探索性实验项目 优化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傅奕,龚卫娟,季明春,徐家庆,程宏,吴洪海,孙茂庆(扬州大学医学院 江苏 扬州 225001)摘要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目前全国多数医学院校正建立多种渠道、多种机制鼓励大学生参与科研。扬州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通过开展大学生探索性实验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优化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模式。关键词 探索性实验;创新;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07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通知(教高20071号)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提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改革,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造条件组织学生积极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科学研究,进行创新性实验和实践,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贯彻落实这一精神,教育部及全国各高校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在2006年试点的基础上,2007年,教育部联合财政部开展了“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并纳入“质量工程”,以项目的形式资助在校大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为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复旦大学构建了以“导师组课程体系改革科创平台”三位一体的医学生科研素质培养体系,并将科研训练系列课程纳入教学培养方案,致力于培养具备一定基础理论、专业技能和科研实践能力的“T型人才”1。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从2004年起开展探索性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将科学实践与科学思维,创新能力紧密结合起来,达到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效果。成都医学院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通过开展本科生设计性实验,探索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实验技能,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一、学院的现状长期以来,我院一直重视实践教学的改革,在国内医学院校中率先进行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从1985年起开始尝试打破原二级学科间的界限,以人体机能学实验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将三门人体机能学科(生理学、药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的实验课程有机整合。1998年开始在资源共享理念的指导下,对原基础医学的实验教学课程进行整合,撤销了各相关教研室所属的实验教学实验室,组建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综合实验室。2000年正式成立扬州大学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2007年成为江苏省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建设示范中心。在建设过程中,实验中心充分整合资源,将人、财、物统一调配,下设5个实验教学平台(人体解剖学、组织病理学、机能学、分子医学、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平台与学科建设紧密结合,实施校、院两级管理,全面负责本科生医学基础课实验教学工作,并力求建成开放、共享的实验教学体系。在内涵建设过程中,如何充分利用实验中心的资源优势和实验平台,通过研究性教学手段,积极推进创新性人才实践教学改革,探讨创新性人才培养新模式,是中心一直思考的问题。近几年,部分课程已做了一些尝试,如机能学实验中加入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环节等。但在这些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1. 实验项目的设计。学生自主设计的项目多为重复性实验,缺乏创新性。而实验室资源有限,参加学生过多,造成实验室拥挤,影响实验室的正常运行。2. 学生的选择。若只在某一课程内开展创新性实验、自主设计实验等,由于是无差别化的教学,而学生的基础、能力参差不齐,有些学生对此没有兴趣而消极对待,达不到原有效果。而且课程内的开放性实验,通常从设计到完成时间较短,也达不到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效果。3. 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及团队形成。在实验课程中,通常一个教师要指导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学生的实验设计,会导致沟通交流不够,很难真正指导学生,也无法形成教师-学生团队。因此,中心在强化各医学课程开展验证性实验项目、综合性实验项目和开放性实验项目的同时,在优秀学生中增设大学生探索性实验项目,提高医学生创新思维,研究探索性实验项目实施的基本条件和管理的有效途径。并且通过此项目的开展,加强医学生实践教学的研究性教学改革力度,探索因材施教的途径,促进教师和学生互帮互学、共同提高,从而优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二、大学生探索性实验项目的开展与实施1. 项目的管理。(1)在项目具体实施之前,从项目开展的原则和意义、开展的条件、形式、项目的管理、鼓励和奖励办法等方面制定了详细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开展探索性实验的暂行规定。(2)利用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的网络平台,实现了大学生探索性实验项目的网上申请、预约及开展。(3)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问卷调查表,收集教师与学生(包括参加和非参加者)的反馈信息,评价开展探索性实验的效果。此外,还计划建立网上评估系统。在评估系统中,将设计短期评估指标,如学生的收获、体会等;还有长期追踪的评价指标,包括科研成果是否发表论文、是否获得奖励、是否被推荐参加校级或省级科研项目申报、是否对考研、就业有帮助等。(4)建立网上资源共享平台,目前已建成实验中心内各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共享,而实验技术方法的资料共享和实验材料(如质粒、菌株、抗体、酶)的共享及师生交流平台正在建设中。2. 项目的实施。(1)项目的征集 面向实验中心的所有教师征集大学生探索性实验项目,项目主要来源于教师的科研课题,或是实验课程的改革项目,计划一年完成。由于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及课余的时间有限,因此要求实验的内容适当,但要突出创新性。在第一期开展的探索性实验项目中,共征集到17个项目。其中2个项目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个项目来源于省自然科学基金,其它的为省教育厅项目、校科研基金等。(2)学生的选择 探索性实验将体现因人而异,因“才”施教。另考虑到项目的实施需要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也尽量不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因此原则上只针对二年级以上、学有余力、能吃苦耐劳、对科研感兴趣、有较好心理素质的学生。为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每个项目有3-4名学生共同参与。学生的选拔和推荐由学院团委负责。在第一期实验项目中,初期有120多名学生报名,经过层层筛选后,最终确定了58名学生。(3)项目的具体实施 学生确定具体项目后,由教师指导学生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撰写开题报告。由实验中心组织开题汇报,并邀请指导教师和其他专业教师现场点评,并提出建议。待确定实验方案后,正式开展实验。实验过程中,指导教师全程负责,督促学生做好实验记录,培养良好的科研习惯。并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科研思维、创新能力及团队精神。实验结束后进行总结,撰写结题报告。实验中心再次组织结题汇报,邀请专业教师进行评审。最终,17个项目中有有1个项目申请延期;2个项目获得结题优秀,实验中心给予了奖励。目前,已有2个项目的实验结果已总结撰写成文,正待发表。3. 教师-学生科研团队的建设。(1)教师的选择 实验中心现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27名,硕士生导师16名,博士18名,多数有科研课题。实验中心一方面通过多种措施激励教师包括技术人员参加指导大学生探索性实验项目,如实验中心将给予指导教师一定的工作奖励;若实验成果获得市(校)级及以上奖励,指导教师将另行奖励;并在岗位聘任、职称评聘中作为工作业绩记录在册。同时实验中心也在教师的选择上严格把关,挑选有奉献精神、爱岗敬业、业务素质高的教师作为项目指导老师。(2)除了专业指导教师外,实验中心还邀请院团委的老师参与学生的推荐和管理,从而组建一支稳定的、高水平的教师指导和管理团队。因考虑到各实验室的资源有限,因而规定每个项目参加的学生原则上不超过4人。这样教师也有时间和精力,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全程、具体地指导学生,更利于形成教师-学生科研创新团队。三、项目开展中的问题随着第一期大学生探索性实验项目的顺利开展,我们不断总结,发现确实也存在一些问题:1. 经费投入少,教师参与积极性需提高。由于实验中心经费有限,所有的项目都是教师自筹经费,因而部分没有科研课题的教师积极性不高。针对这一问题,实验中心计划向学院提出申请,希望学院能设立大学生创新基金,或与院团委负责的勤工俭学等活动挂钩,得到经费上的支持。2. 课题偏少,能参与的学生不多。在第一期开展的项目中,只征集到了17个项目,而学生报名却很踊跃,但最终只有50%左右的学生能参加项目。这样使部分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受挫。而这一问题的解决一方面有赖于加大投入,另一方面需采取更多更有效的措施激励教师参与,拿出更多的科研项目。3. 参与学生的心态问题。有一部分学生虽然参加了项目,但是目的不明确,只是凭一时的兴趣和热情。当实验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这些学生便会失去信心和韧性。甚至有的学生因实验不顺而中途退出。由于长期接受“填鸭式”的教育,部分学生依赖性太强。任何工作都等着老师来布置,任何问题都等老师来解决。还有个别学生功利性较强,他们参加项目是为了获得课外实践的学分,或者希望发表科研论文而获得较高的奖学金加分。这些问题一方面需要在挑选学生时严格把关,另一方面也需要指导教师加强对学生进行科研态度和意志品质的教育3。四、结 语全面实施质量工程,是新时期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随着医学教育观念的转变和创新教育模式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医学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各高等医学院校的目标定位。而探索多种模式、促进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各高校教学改革的共同趋势。我院通过开展大学生探索性实验项目,让学生在本科阶段参与科研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增加学生考研及就业的竞争力。此外,通过该项目的开展,在帮助优化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同时,还可为医科卓越人才教育计划提供借鉴。参考文献1 鲁映青,孙利军,王卫平. 构建当代医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体系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0): 47-49.2 梁楠,昝加禄,羊惠君,等. 构建基础医学实验新体系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J. 成都医学院学报,2008, 3(1): 3 周克雄,杜华. 护理本科生参与课外科研课题研究的效果评价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0): 5-7.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 傅 奕,女,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与研究工作。基金项目 扬州大学教学改革项目。Optimiz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model by developing exploratory experiment for undergraduateFU Yi, GONG Wei-juan, JI Ming-chun, et al(Medical College,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225001, Jiangsu, China)Abstract: The task of higher education is to train senior specialized talents with innovative spirit and practical capability. Now in china, most medical colleges are encouraging undergraduate to take part in scientific research by different channels and measures. To optimize innovative mediacal talents training model, exploratory experiment for undergraduate is car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