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化学合成抗感染药_第1页
第八章 化学合成抗感染药_第2页
第八章 化学合成抗感染药_第3页
第八章 化学合成抗感染药_第4页
第八章 化学合成抗感染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 喹诺酮类抗菌药,本类药物为吡酮酸类衍生物,具有4-吡啶酮-3-羧酸基本结构,通过阻止细菌DNA合成从而杀死细菌。 人工合成,具有抗菌谱广、活性强、毒性低、与多数药物无交叉耐药性等特点,作用机制,喹诺酮类药能穿透细菌的细胞壁,深入到细菌内部,抑制DNA螺旋酶的活动,造成细菌遗传物质不可逆损伤,故有很强的杀菌作用。,喹诺酮类药物的发展,第一代(19621969):萘啶酸等. 作用特点:对G-菌具有中等活性,易产生耐药性.第二代(19701977):吡哌酸等。 作用特点:抗菌谱扩大,对G-菌作用强,对G+菌和绿脓杆菌也有作用,耐药性低.第三代(1978年至今):诺氟沙星、环丙沙星等。 作用特点:抗菌谱广,耐药性低,毒副作用小.,诺氟沙星,化学名:1-乙基-6-氟-4-氧代-1,4-二氢-7-(1-哌嗪基)-3-喹啉羧酸,又名氟哌酸,诺氟沙星(氟哌酸) 抗菌谱:G+、 G-(绿脓杆菌) 衣原体、支原体、军团菌、结核菌无效 临床应用:用于泌尿道感染、肠道感染、急性淋病,不良反应,1、与金属离子络合 (Fe3+,Al3+,Mg2+,Ca2+) 2、光毒性与化学结构相关,.结构中的羧基和酮基,极易和钙和铁等金属离子形成配位物,不仅降低药物的抗菌活性,同时也使体内的金属离子流失,不宜与牛奶等含铁钙的食品或药品同服,喹诺酮类其它常用药物,环丙沙星,性质,易和钙、铁、锌、铝等金属离子形成配合物,降低药物的抗菌活性,使用时应注意。稳定性好,但在酸性下加热或长时间光照下,可检出类似诺氟沙星的哌嗪环开环产物和脱羧产物。,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 环丙氟哌酸) 抗菌谱:广,G+ 、G- (包括绿脓杆菌) 军团菌、弯曲菌 耐药的绿脓杆菌、MRSA、淋球菌 氨基苷类、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的G G 但厌氧菌无效 抗菌作用: 对G作用强,体外抗菌最强,喹诺酮类其它常用药物,氧氟沙星 左氧氟沙星,第二节、抗结核病药物,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疾病。,分类:抗生素类抗结核病药。如利福霉素、链霉素等;合成抗结核病药。如异烟肼、对氨基水杨酸钠、盐酸乙胺丁醇等。,分类: 1.一线药: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链霉素(疗效好,不良反应少,价廉,适用于初治首选药) 2.二线药:对氨基水杨酸、乙硫异烟胺、卡那霉素(抑菌效力差,毒性大,价贵, 供一线药耐药时用),利褔平,又名甲哌利褔霉素,为利褔霉素类抗生素。利褔霉素B本身的抗菌活性很弱。利褔平是利褔霉素B的结构修饰产物,为较好的抗结核药。,利褔平的化学结构和用途,本品为鲜红色或暗红色结晶性粉末。,利福平抗菌谱 广谱 结核杆菌,革兰氏阳性、阴性球菌(金葡菌、麻风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脑膜炎球菌),革兰氏阴性杆菌,病毒(沙眼衣原体)作用原理 抑制多聚酶,阻止mRNA合成(依赖DNA的RNA多聚酶),主要为繁殖期杀菌药.抗药性 易产生,体内过程 吸收快而完全,穿透力强,能进入细胞、结核空洞、痰液及胎儿。肝内代谢,可诱导肝药酶,主要从胆汁排泄,形成肠肝循环.分泌物(尿、粪、泪液、痰等)呈桔红色临床应用 各型结核及重症者,麻风病、抗金葡菌感染不良反应1.胃肠道刺激:恶心、呕吐.2.肝损害:肝大、黄疸3.过敏:药热、皮疹、血小板减少4.可激活肝药酶,加速皮质素、雌激素破坏,异烟肼,又名雷米封在水中易溶,水溶液偏碱性。本品遇光慢慢变色。,稳定性还原性缩合与金属离子的反应,异烟肼性质,异烟肼:目前作用最强的抗结核病药抗菌谱 结核杆菌、麻风杆菌;对结核杆菌的杀菌作用:繁殖静止作用原理 抑制结核分枝杆菌细胞壁的组成成分分枝菌酸的合成抗药性 易产生 与其他药物合用,临床应用各型结核首选药,常与其它第一线药联合使用不良反应1.外周神经炎:四肢麻木,烧灼感,键反射迟钝 机理:与维生素B6竞争酶系或结合成腙由尿 排出 维生素B6下降.2.CNS:兴奋、精神失常、共济失调,因维生素B6 减少,使r-氨基丁酸生成减少.3.肝损害:GPT上升,对氨基水杨酸钠,化学名:4-氨基-2-羟基苯甲酸钠盐二水合物,对氨基水杨酸钠抗菌谱 抑菌弱作用原理与PABA竞争拮抗而阻碍叶酸合成体内过程 穿透力弱,不易透入脑脊液及细胞内,肝代谢为乙酰化与异烟肼竞争乙酰化酶,减慢异烟肼的代谢。抗药性 不易产生,临床应用不单独使用,常合用不良反应1.胃肠道反应2.肾刺激:结晶尿,蛋白尿3.过敏:皮疹,药热4.抑制凝血酶原生成,抗结核药的用药原则1.早期用药:(1)早期主要是渗出反应,组织破坏少,可恢复性大.(2)病灶供血丰富,药物易透入细胞(3)细菌生长繁殖旺盛,代谢活跃,对药物敏感2.联合用药(1)抗菌机制不同,互相补充,增强疗效(2)减少药量,减少毒性(3)防止和延迟抗药性发生原则:异烟肼+1,2或3种 异+利(最好),异+链,异+PAS 常三联或四联,3.坚持长期和规律性用药 药物对生长繁殖期细菌敏感,对静止期不敏感,而结核杆菌可长期处于静止状态,故需长期给药,使全部细菌在生长期时受药物和机体抵抗力的抑制和消灭.主要是增高疗效,防止复发分二期治疗:(1)开始治疗阶段: (3-6月)选用较强的药物:不间断地联合用药. 目的:尽快控制症状,消灭痰菌,稳定病变(2)巩固治疗阶段: (1-1.5年)继续联合用药或单用异烟肼 目的:巩固疗效,避免复发,防止恶化.而空洞型,干酪性肺炎,粟粒性结核,结核性脑膜炎,不应少于2-3年,4.短程疗法 利福平(利福定)异烟肼为基础,加用链霉素, 乙胺丁醇或吡嗪酰胺(6月) 优点:痰菌转阴快,复发率与副作用低5.间歇疗法: 每隔几日用药一次 2-3次/周 每次用药量加大, 优点:疗效相似,减少毒性6.化疗失败原因:(1)不规则或不充分治疗.(2)单用一药或中断治疗(毒性、过敏)(3)开始治疗阶段剂量不足(4)细菌产生耐药性,第四节 抗真菌药,真核微生物:属于真核生物类的微生物,酵母菌(单细胞真菌)霉菌(丝状真菌)蕈菌(大型真菌),真 菌 显微藻类 原生动物,是一类单细胞真菌的通称,多数出芽繁殖少数裂殖或产子囊孢子,能发酵糖类产能,细胞壁含葡聚糖和甘露聚糖,含糖量高、喜酸性的水生环境生长。,一、酵母菌(Yeast),真菌的形态和结构,典型酵母菌(Saccaharomyces cerevisiae),子细胞,出芽痕,2、酵母菌的形态和大小,3、酵母菌的形态构造,细胞壁,蛋白质,磷酸甘露聚糖,甘露聚糖,葡聚糖,细胞质膜,磷脂,膜蛋白,酵母菌细胞膜,真核,核孔,酵母菌细胞核,核 膜,染色质,核 仁,核基质,4、酵母菌的繁殖方式和生活史,无性繁殖,有性繁殖,产子囊孢子(ascospore),酵母菌(Saccharomycres cervisiae)的芽殖过程,掷孢子(ballistospore)的形成和射出过程,酵母菌与人类,绒毛状,网状,或絮状真菌通称为霉菌。是俗名,意为发霉的真菌。,霉菌的形态和结构(Mould),2、菌丝(hypha,hyphae) 由孢子萌发而产生的,环境中常能见到霉菌,3、菌落(colony) 菌丝顶端延长,旁侧分支,相互交错成团,形成菌丝体,称为霉菌的菌落。,4、霉菌的个体形态和结构,根霉(rhizopus),毛霉(mucor),曲霉(aspergillus),青霉(penicillium),假根,匍匐枝,孢囊梗,孢子囊,囊 托,囊轴,根霉(rhizopus),毛霉(mucor),孢子,孢子梗,孢子囊,囊轴,曲霉的分生孢子穗扫描电镜图片,青 霉(penicillium),分子孢子梗,分生孢子,小梗,梗基,真菌的生长和培养特性,一、真菌的生长要求 真菌对营养的要求不高。糖、淀粉甚至纤维素均可坐其生长所需要的碳素来源。任何氨基酸和蛋白胨都可成为氮素来源,甚至还可以利用氨盐、硝酸盐、亚硝酸盐和尿素进行生长。大多数真菌喜在酸性环境中生活,适宜PH3-6。绝大多数真菌的生长适宜温度为22-28。真菌在生长过程中需要有充足的氧气和较高的湿度。在干燥的环境中,真菌的孢子可转入休眠状态。,二、真菌的抵抗力,真菌的菌丝和孢子对热的抵抗力不强,加热60-701h时即可将它们杀灭。但真菌对低温、干燥、日光、紫外线和常用的化学消毒剂均有较强的抵抗力。,真菌的致病性,真菌通过不同的形式引起动物的不同疾病,有些呈寄生性致病作用,有些呈条件性致病作用,有些则产生毒素使动物中毒.1 致病性真菌感染:主要是一些外源性真菌感染,可造成皮肤,皮下和全身性感染,目前对其致病机制还不完全了解.皮肤癣菌具嗜角质性,在皮肤局部大量繁殖,引起局部的炎症和病变.,2 条件致病真菌感染: 一些内源性真菌如念珠菌和曲霉菌等,致病性不强,只在机体免疫力降低或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或放射治疗后,发生机会感染;3 真菌变态反应性疾病:一部分真菌能引起变态反应阳性,但不致病.但曲霉和青霉等污染空气时,引起接触性皮炎等疾病;4 致肿瘤: 如黄曲霉毒素毒性很强,小剂量就有致癌作用.自然界中,除了黄曲霉外,黑曲霉和赤曲霉等也可以产生黄曲霉毒素.,5 真菌性中毒:饲料中的真菌,动物食用后可导致急性或慢性中毒.引起中毒的主要是产生的毒素作用.黄曲霉的黄曲霉毒素和岛青霉的岛青霉素等可引起肝损害,桔青霉的桔青霉素可引起审小球损害,导致急性或慢性肾病等;6 真菌的免疫原性: 一般认为真菌感染 的康复主要靠细胞免疫,血清中抗真菌抗体滴度虽然很高,可用于血清学诊断,但不能抑制真菌的生长.,真菌病的防治1保持环境、用具饲料和垫料等的干燥,并进行有效的消毒是防止真菌感染的先决条件.保持动物体表清洁,防止皮肤外伤;2 霉变饲料尽可能废弃;3 提高畜禽的抵抗力和免疫功能,避免长期使用抗生素和射线照射;4 碘化物对孢子丝菌病和毛霉菌病有一定疗效,硫酸铜对体外霉菌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目前,用于真菌病防治的有效药物不多,且价格昂贵.,浅表层真菌感染 常见病 表现在皮肤、粘膜、皮下组织由于居住环境较差、气候潮湿,卫生习惯不好,生活质量低下的人群更易发生,深部脏器的真菌感染,发病率愈来愈高,也愈来愈严重 抗生素的大量使用或滥用 菌群失调 免疫抑制剂的大量应用 皮质激素 器官移植 白血病、艾滋病等严重疾病摧毁免疫力,抗真菌药:,分类-来源和化学结构1、抗生素类抗真菌 多烯类:两性霉素B、制霉素 非多烯类:灰黄霉素2、唑类抗真菌药 咪唑类:克霉唑、咪康唑、酮康唑 三唑类:氟康唑、伊曲康唑 3、其他 特比萘芬、氟胞嘧啶 4、传统抗真菌药 消毒防腐药:水杨酸、苯甲酸、硫磺、十一烯酸 中药:大蒜和土谨皮,1、抗生素类抗真菌 多烯类:两性霉素B、制霉素 非多烯类:灰黄霉素,一、多烯类抗真菌药,1、两性霉素B抗菌作用及临床应用 机制:与麦角固醇结合膜通透性死亡 低浓度抑菌,高浓度杀菌 和真菌麦角固醇亲和力大于哺乳动物的胆固醇 对人体有毒性 对细菌不敏感(细菌细胞膜不含类固醇),临床应用: 深部真菌感染 首选 全身性念珠菌病 隐球菌病(隐球菌性脑膜炎) 预防艾滋病患者隐球菌病复发 皮肤粘膜真菌感染局部用药,唑类抗真菌药物,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类合成抗真菌药 于60年代末问世 克霉唑和咪康唑大量的唑类药物被开发 可以治疗浅表性真菌感染 还可口服治疗全身性真菌感染,共同特点: 1.抗菌作用 机制:抑制细胞色素P450依赖性酶麦角固醇合成死亡 抗菌谱:广谱 浅部真菌 深部真菌 2.药动学 口服、外用 3.不良反应 胃肠道反应 过敏反应 血液系统,唑类抗真菌药物,唑类抗真菌药 咪唑类:克霉唑、咪康唑、酮康唑 三唑类:氟康唑、伊曲康唑,硝酸益康唑,本品为广谱抗真菌药,药用为外消旋体,左旋体与右旋体的活性相同。,硝酸益康唑用途,为咪唑类广谱抗真菌药。对皮肤癣菌、酵母菌等均有抑制和杀灭作用,毒性小,疗效较好。 临床主要用于念珠菌引起的阴道炎和皮肤癣,如股癣、手足癣、体癣、花班癣等。,氟康唑,抗菌作用:比酮康唑强5-20倍 临床应用:深部真菌感染 药动学:口服吸收好,注射,t 1/2 30小时 入脑脊液 不良反应:较轻,第五节 抗病毒药,病毒是能感染所有生物细胞的微小有机体利用宿主细胞的代谢系统进行寄生和增殖, 病毒一旦进入宿主细胞立即开始循环式感染或停留在宿主细胞内,被某种发病因子激活,就可以在动物或人体内产生细胞毒性或引起各种疾病,(一)病毒(Virus) 病毒是能感染所有生物细胞的微小有机体,它利用宿主细胞的代谢系统进行寄生和繁殖。,A、没有细胞构造,仅是核酸和蛋白质。B、形态极其微小,必须在电镜下才能观察。C、一种病毒只含一种核酸,DNA/RNA。D、无产酶系统,无蛋白合成系统,在宿主活细胞 内营专性寄生。E、抗生素不敏感,但对干扰素敏感。,病毒的一般特征,一、病毒的大小及形态,(一)、病毒的大小病毒粒子:发育成熟的病毒个体统称为病毒粒子病毒计量单位:纳米(nm,1nm=1/1000um),1.砖形,2.弹状,3.球形,4.蝌蚪形,5.杆形,二、病毒的结构、化学成分及其功能,(一)病毒的核心 单股或双股的核酸:即DNA或RNA,其包含全部遗传信息,主导病毒的生命活动。(二)病毒的外壳 病毒的外壳为衣壳:包围在病毒核心外面的一层蛋白质结构,由许多蛋白亚单位(壳粒)组成。保护核酸免受外界环境因素破坏,对宿主细胞有特别亲和力,是病毒的特异性抗原。,(三)病毒的囊膜 病毒在衣壳外面有双层膜(蛋白质 多糖 脂类),主要来自于宿主细胞的细胞膜或核膜。有维护病毒颗粒结构,保护病毒核衣壳的作用。(四)病毒的化学组成 核酸 蛋白质 多糖 脂类,三、理化因素对病毒的作用,(一)温 度 保存病毒方法: 1.快速低温冷冻 2.冷冻干燥(二)pH 值 大多数病毒在pH为68保存,pH为5.0以下和9.0以上,多数病毒会被灭活。,(三)辐射射线和X射线以及非电离辐射紫外线,都对病毒呈现灭活作用(四)超声波和光动力作用(五)脂溶剂乙醚、氯仿、丙酮对有囊膜病毒有灭活作用(六)甘油和抗生素,四 噬菌体,噬菌体是侵袭细菌、放线菌、真菌和螺旋体等的病毒。噬菌体的形态有蝌蚪形、微球形、纤线形等三种形态。噬菌体的化学成分主要是核酸和蛋白质。噬菌体具有抗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噬菌体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强,一般在70下30min仍不失去活性。耐低温和冰冻,对紫外线和X射线敏感.,(二) 病毒的增殖,一、病毒的增殖特点及方式隐蔽期增殖期 无囊膜病毒:抑制宿主细胞的增值,裂解释放 有囊膜病毒:和宿主细胞共同增值,“出牙”释放 肿瘤病毒: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中,可传到下一代二、增殖方式:自我复制,三、病毒增殖的一般过程(一)吸附期,吸附的机理:尾丝尖端与受体发生共价结合。,吸附的类型: 1 静电吸附:可逆,非特异的.在pH7时,病毒与宿主细胞均带负电荷,不易接触,但Ca2+和Mg2+等阳离子可降低负电荷,促进静电吸附; 2 特异性吸附:病毒与易感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相结合.,影响因素:噬菌体数量;阳离子;辅助因子;温度。,(二)进入期,进入方式: 1 膜融合:病毒囊膜与宿主细胞膜融合,将其内部组分释放到细胞质中,如新城疫病毒等副粘病毒; 2 胞吞作用:多数病毒按此方式侵入; 3 完整病毒穿过细胞膜的移位方式,如腺病毒.,(三) 脱壳期 大部分病毒在侵入时就已在宿主细胞表面完成;有的则在宿主细胞内的溶酶体酶的作用下先部分脱壳,然后启动病毒表达出脱壳酶,再完全脱壳。(四)生物合成 生物合成特点:基因表达有先有后(基因表达的顺序为:早期表达;次早期表达;核酸复制;晚期表达),最后:大肠杆菌死亡并破裂,释放出里面的病毒,新一代病毒开始新的生命旅程,(五)病毒的装配与释放1、一次性释放:无囊膜病毒裂解宿主细胞的释放。2、逐个释放:有囊膜病毒以出芽方式,获得核膜或细胞膜,形成囊膜及刺突。,四.干扰现象和干扰素(一)干扰现象 当两种病毒感染同一细胞,甲种病毒能抑制乙病毒的增殖。 本质:1 由干扰素引起; 2 均需膜上的同一受体; 3 复制时,需动用细胞的同种功能.,(二)干扰素的生物学特性 干扰素是由干扰素诱导剂作用于活细胞后,由细胞产生的一种低分子糖蛋白,能抑制多种病毒的生长和繁殖。 干扰素诱导剂:不论天然还是合成,凡是能诱导细胞产生干扰素的物质.,1 干扰素的生物学活性 (1) 抑制病毒复制;抗病毒作用无特异性,是广谱抗病毒物质,,但其保护作用具有种属特异性. (2) 抑制癌细胞分裂; (3) 活化单核巨噬细胞。 2 作用机制 本身对病毒无灭活作用,主要作用于正常细胞使其产生一种抗病毒蛋白,这种蛋白可干扰病毒mRNA的翻译,从而抑制了新病毒的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