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住宅区规划设计_第1页
城市住宅区规划设计_第2页
城市住宅区规划设计_第3页
城市住宅区规划设计_第4页
城市住宅区规划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曹骑着蜗牛去旅行 1 第第第 1 1 1 章章章 住宅区的意义与组成住宅区的意义与组成住宅区的意义与组成 1 1 1 在一个城市中 生活居住用地的比重一般占到城市建设总用地 在一个城市中 生活居住用地的比重一般占到城市建设总用地 在一个城市中 生活居住用地的比重一般占到城市建设总用地 404040 50 50 50 2 2 2 住宅区包括居住区 居住小区 居住组团 住宅街坊和住宅群落等 住宅区包括居住区 居住小区 居住组团 住宅街坊和住宅群落等 住宅区包括居住区 居住小区 居住组团 住宅街坊和住宅群落等 第第第 1 1 1 节节节 类型 规模 分级及其相关设施类型 规模 分级及其相关设施类型 规模 分级及其相关设施 3 3 3 居住区 居住区 居住区 规模 人口规模 人口规模 人口 300003000030000 500005000050000 人 户数人 户数人 户数 100001000010000 160001600016000 户 用地户 用地户 用地 505050 100100100 公顷 公顷 公顷 4 4 4 居住小区 居住小区 居住小区 规模 人口规模 人口规模 人口 100001000010000 150001500015000 人 户数人 户数人 户数 300030003000 500050005000 户 用地户 用地户 用地 101010 353535 公顷 公顷 公顷 5 5 5 居住组团 居住组团 居住组团 规模 人口规模 人口规模 人口 100010001000 300030003000 人 户数人 户数人 户数 300300300 100010001000 户 用地户 用地户 用地 4 4 4 6 6 6 公顷 公顷 公顷 第二节第二节第二节 社区社区社区 6 6 6 社区 社区 社区 概念概念概念 指一定地域内人们相互间的一种亲密的社会关系 指一定地域内人们相互间的一种亲密的社会关系 指一定地域内人们相互间的一种亲密的社会关系 7 7 7 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提出了形成社区的四个条件 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提出了形成社区的四个条件 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提出了形成社区的四个条件 1 1 1 有一定的社会关系有一定的社会关系有一定的社会关系 2 2 2 在一定地域内相对独立在一定地域内相对独立在一定地域内相对独立 3 3 3 有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有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有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 4 4 4 有相近的文化 价值认同感有相近的文化 价值认同感有相近的文化 价值认同感 8 8 8 邻里关系是一种以社会道德为基础 包括文化 价值观念等的社会关系 它不同于亲缘或血缘关 邻里关系是一种以社会道德为基础 包括文化 价值观念等的社会关系 它不同于亲缘或血缘关 邻里关系是一种以社会道德为基础 包括文化 价值观念等的社会关系 它不同于亲缘或血缘关 系 系 系 邻里关系可分为三个层次 邻里关系可分为三个层次 邻里关系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 自觉帮助型第一层次 自觉帮助型第一层次 自觉帮助型 第二层次 愿意帮助型第二层次 愿意帮助型第二层次 愿意帮助型 第三层次 应该帮助型第三层次 应该帮助型第三层次 应该帮助型 9 9 9 202020 世纪世纪世纪 303030 年代 美国人年代 美国人年代 美国人西萨西萨西萨西萨 佩里佩里佩里佩里提出了邻里单位的住宅区规划理论提出了邻里单位的住宅区规划理论提出了邻里单位的住宅区规划理论 101010 形成邻里单位的原则 形成邻里单位的原则 形成邻里单位的原则 1 1 1 城市交通不穿越邻里单位 内部车行 人行道路分开设置 城市交通不穿越邻里单位 内部车行 人行道路分开设置 城市交通不穿越邻里单位 内部车行 人行道路分开设置 2 2 2 保证充分的绿化 使各类住宅都有充分的日照 通风和庭院 保证充分的绿化 使各类住宅都有充分的日照 通风和庭院 保证充分的绿化 使各类住宅都有充分的日照 通风和庭院 3 3 3 设置日常生活必须的服务设施 每个邻里单位有一所小学 设置日常生活必须的服务设施 每个邻里单位有一所小学 设置日常生活必须的服务设施 每个邻里单位有一所小学 4 4 4 保持原有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色 建筑物自由布置 保持原有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色 建筑物自由布置 保持原有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色 建筑物自由布置 控制居住区内部车辆交通 保障居民安全和环境安宁是邻里单位理论的基础和出发点 控制居住区内部车辆交通 保障居民安全和环境安宁是邻里单位理论的基础和出发点 控制居住区内部车辆交通 保障居民安全和环境安宁是邻里单位理论的基础和出发点 111111 住宅区一般均由住宅用地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道路停车用地和公共绿地四大用地以及相应的 住宅区一般均由住宅用地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道路停车用地和公共绿地四大用地以及相应的 住宅区一般均由住宅用地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道路停车用地和公共绿地四大用地以及相应的 住宅 公共建筑 道路交通设施以及绿地与场地四大系统组成 住宅 公共建筑 道路交通设施以及绿地与场地四大系统组成 住宅 公共建筑 道路交通设施以及绿地与场地四大系统组成 121212 社区系统可分为 生活保障系统 社区系统可分为 生活保障系统 社区系统可分为 生活保障系统 育才就业系统育才就业系统育才就业系统 交流参与系统交流参与系统交流参与系统 运营系统运营系统运营系统 131313 住宅区规划设计的总体原则 社区发展原则 住宅区规划设计的总体原则 社区发展原则 住宅区规划设计的总体原则 社区发展原则 生态优化原则生态优化原则生态优化原则 共享社区原则共享社区原则共享社区原则 141414 满足人的需求应该考虑的因素满足人的需求应该考虑的因素满足人的需求应该考虑的因素 适居性 识别性与归属性 营造具有文化与活力的人文环境适居性 识别性与归属性 营造具有文化与活力的人文环境适居性 识别性与归属性 营造具有文化与活力的人文环境 1 1 1 适居性 适居性 适居性 卫生 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卫生 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卫生 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环境卫生 如垃圾收集 转运及处理等 一是环境卫生 如垃圾收集 转运及处理等 一是环境卫生 如垃圾收集 转运及处理等 二是生理健康卫生 如日照 自然通风 自然采光 噪声与空气污染防治等 二是生理健康卫生 如日照 自然通风 自然采光 噪声与空气污染防治等 二是生理健康卫生 如日照 自然通风 自然采光 噪声与空气污染防治等 安全 也包含两方面的含义安全 也包含两方面的含义安全 也包含两方面的含义 小曹骑着蜗牛去旅行 2 一是人身安全 如交通安全 防灾减灾和抗灾等 一是人身安全 如交通安全 防灾减灾和抗灾等 一是人身安全 如交通安全 防灾减灾和抗灾等 二是治安安全 如防盗 防破坏等犯罪防治 二是治安安全 如防盗 防破坏等犯罪防治 二是治安安全 如防盗 防破坏等犯罪防治 方便 主要指居民日常生活的便利程度方便 主要指居民日常生活的便利程度方便 主要指居民日常生活的便利程度 如购物 教育如购物 教育如购物 教育 上学 入学等上学 入学等上学 入学等 交往 户内户外公共活动 交往 户内户外公共活动 交往 户内户外公共活动 儿童游戏 青少年运动 老儿童游戏 青少年运动 老儿童游戏 青少年运动 老 人健身 社区活动等人健身 社区活动等人健身 社区活动等 娱乐 出行等 包括各类各项设施的项目设置与布局 娱乐 出行等 包括各类各项设施的项目设置与布局 娱乐 出行等 包括各类各项设施的项目设置与布局 舒适 物质与非物质舒适 物质与非物质舒适 物质与非物质 151515 识别与归属 识别与归属 识别与归属 场所与特征是居住环境具备识别性与归属感的两个重要要素场所与居住环境的场所与特征是居住环境具备识别性与归属感的两个重要要素场所与居住环境的场所与特征是居住环境具备识别性与归属感的两个重要要素场所与居住环境的 心理归属感具有密切的关系 而特征与居住环境的形象识别性 社会归属性直接联系 心理归属感具有密切的关系 而特征与居住环境的形象识别性 社会归属性直接联系 心理归属感具有密切的关系 而特征与居住环境的形象识别性 社会归属性直接联系 161616 生态优化原则 生态优化原则 生态优化原则 通过积极应用新技术 开发新产品 充分合理地利用和营造当地的生态环境 通过积极应用新技术 开发新产品 充分合理地利用和营造当地的生态环境 通过积极应用新技术 开发新产品 充分合理地利用和营造当地的生态环境 改善住宅区及其周围的小气候 实现住宅区的自然通风与采光 减少机械通风与人工照明 综合考改善住宅区及其周围的小气候 实现住宅区的自然通风与采光 减少机械通风与人工照明 综合考改善住宅区及其周围的小气候 实现住宅区的自然通风与采光 减少机械通风与人工照明 综合考 虑交通与停车系统 饮水供水系统 供热取暖系统 垃圾收集处理系统的建立与完善 节约能源 虑交通与停车系统 饮水供水系统 供热取暖系统 垃圾收集处理系统的建立与完善 节约能源 虑交通与停车系统 饮水供水系统 供热取暖系统 垃圾收集处理系统的建立与完善 节约能源 减少污染 营造生态是现代住宅区规划设计应该考虑的基本要求 减少污染 营造生态是现代住宅区规划设计应该考虑的基本要求 减少污染 营造生态是现代住宅区规划设计应该考虑的基本要求 171717 共享社区原则 共享社区原则 共享社区原则 住宅区规划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全体居民对住宅区的财富的公平共享 包括共住宅区规划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全体居民对住宅区的财富的公平共享 包括共住宅区规划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全体居民对住宅区的财富的公平共享 包括共 享设施 共享服务 共享景象 公平参与 享设施 共享服务 共享景象 公平参与 享设施 共享服务 共享景象 公平参与 181818 组景组景组景 是实现社区景象共享原则的重要前提 是实现社区景象共享原则的重要前提 是实现社区景象共享原则的重要前提 入景入景入景 是实现社区景象共享原则的目的 是实现社区景象共享原则的目的 是实现社区景象共享原则的目的 191919 结构 结构 结构 构成事物最基本的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构成事物最基本的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构成事物最基本的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结构的基本性质 结构的基本性质 结构的基本性质 1 1 1 整体性 对象内容或元素全面整体性 对象内容或元素全面整体性 对象内容或元素全面 2 2 2 系统性 对象内容或元素在具有相互的关联系统性 对象内容或元素在具有相互的关联系统性 对象内容或元素在具有相互的关联 3 3 3 规律性 系统间具有相互作用的基本关系规律性 系统间具有相互作用的基本关系规律性 系统间具有相互作用的基本关系 4 4 4 可转换性 多种具体形式的可能性可转换性 多种具体形式的可能性可转换性 多种具体形式的可能性 5 5 5 图示表现性 能用图形 图表 公式等表达图示表现性 能用图形 图表 公式等表达图示表现性 能用图形 图表 公式等表达 202020 用地配置 包含住宅用地 公建用地 道路用地 公共绿地和其他用地五部分的数量与比例 用地配置 包含住宅用地 公建用地 道路用地 公共绿地和其他用地五部分的数量与比例 用地配置 包含住宅用地 公建用地 道路用地 公共绿地和其他用地五部分的数量与比例 用地配置影响因素用地配置影响因素用地配置影响因素 1 1 1 居住密度居住密度居住密度 居住密度是关于住宅区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是单位用地上居民和住宅的密集程度 它是一个居住密度是关于住宅区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是单位用地上居民和住宅的密集程度 它是一个居住密度是关于住宅区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是单位用地上居民和住宅的密集程度 它是一个 包含人口密度 人均用地 建筑密度 建筑面积密度指标的综合概念 包含人口密度 人均用地 建筑密度 建筑面积密度指标的综合概念 包含人口密度 人均用地 建筑密度 建筑面积密度指标的综合概念 人口密度人口密度人口密度 人口毛密度 每公顷居住用地上容纳的规划人口数量人口毛密度 每公顷居住用地上容纳的规划人口数量人口毛密度 每公顷居住用地上容纳的规划人口数量 人人人 HA HA HA 人口净密度 每公顷住宅用地上容纳的规划人口数量人口净密度 每公顷住宅用地上容纳的规划人口数量人口净密度 每公顷住宅用地上容纳的规划人口数量 人人人 HA HA HA 人均用地人均用地人均用地 住宅区规划人口每人占有的用地数量 平方米住宅区规划人口每人占有的用地数量 平方米住宅区规划人口每人占有的用地数量 平方米 人 人 人 建筑套密度建筑套密度建筑套密度 住宅建筑套密度住宅建筑套密度住宅建筑套密度 毛毛毛 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套数 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套数 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套数 套套套 HA HA HA 住宅建筑套密度住宅建筑套密度住宅建筑套密度 净净净 每公顷住宅用地上折有的住宅建筑套数 每公顷住宅用地上折有的住宅建筑套数 每公顷住宅用地上折有的住宅建筑套数 套套套 HA HA HA 住宅建筑面积密度住宅建筑面积密度住宅建筑面积密度 小曹骑着蜗牛去旅行 3 住宅建筑面积毛密度 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面积住宅建筑面积毛密度 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面积住宅建筑面积毛密度 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面积 平方米平方米平方米 HA HA HA 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 每公顷住宅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面积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 每公顷住宅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面积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 每公顷住宅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面积 平方米平方米平方米 HA HA HA 建筑密度建筑密度建筑密度 住宅建筑密度住宅建筑密度住宅建筑密度 毛毛毛 居住区内各类建筑基底总面积与居住区用地面积之比 居住区内各类建筑基底总面积与居住区用地面积之比 居住区内各类建筑基底总面积与居住区用地面积之比 常用 常用 常用 住宅建筑密度住宅建筑密度住宅建筑密度 净净净 居住区内某项建筑基底面积与该项建筑用地面积之比 居住区内某项建筑基底面积与该项建筑用地面积之比 居住区内某项建筑基底面积与该项建筑用地面积之比 容积率容积率容积率 住宅区容积率 住宅区总建筑面积与住宅区总用面积之比住宅区容积率 住宅区总建筑面积与住宅区总用面积之比住宅区容积率 住宅区总建筑面积与住宅区总用面积之比 平方米平方米平方米 平方米平方米平方米 住宅区住宅用地容积率 住宅区住宅总建筑面积与住宅区住宅建筑总用面积之比住宅区住宅用地容积率 住宅区住宅总建筑面积与住宅区住宅建筑总用面积之比住宅区住宅用地容积率 住宅区住宅总建筑面积与住宅区住宅建筑总用面积之比 平方米平方米平方米 平方米平方米平方米 212121 居住密度确定影响因素 居住密度确定影响因素 居住密度确定影响因素 1 1 1 土地资源状况与节约用地土地资源状况与节约用地土地资源状况与节约用地 2 2 2 保证生活环境质量保证生活环境质量保证生活环境质量 3 3 3 城市生活氛围营造城市生活氛围营造城市生活氛围营造 222222 适宜的城市住宅区人口密度 适宜的城市住宅区人口密度 适宜的城市住宅区人口密度 300 800300 800300 800 人人人 公顷公顷公顷 232323 住宅区的设施包括公共服务设施 道路与停车设施 教育设施 绿地与户外活动场地 管理设 住宅区的设施包括公共服务设施 道路与停车设施 教育设施 绿地与户外活动场地 管理设 住宅区的设施包括公共服务设施 道路与停车设施 教育设施 绿地与户外活动场地 管理设 施和市政设施六大类 施和市政设施六大类 施和市政设施六大类 242424 服务半径与设施分级 服务半径与设施分级 服务半径与设施分级 252525 各级中心绿地设置规定 各级中心绿地设置规定 各级中心绿地设置规定 中心绿地名称中心绿地名称中心绿地名称设置内容设置内容设置内容要要要 求求求最小规模最小规模最小规模 ha ha ha 居住区公园居住区公园居住区公园花木草坪 花坛花木草坪 花坛花木草坪 花坛 水面水面水面 凉亭雕 小凉亭雕 小凉亭雕 小 卖茶座 老幼设卖茶座 老幼设卖茶座 老幼设 施施施 停车场地和铺停车场地和铺停车场地和铺 装地面装地面装地面 园内布居应有明园内布居应有明园内布居应有明 确的功能划分确的功能划分确的功能划分 1 1 1 0 0 0 小游园小游园小游园 花木草坪 花坛花木草坪 花坛花木草坪 花坛 水面 水面 水面 雕塑雕塑雕塑 儿童设施和铺装儿童设施和铺装儿童设施和铺装 地面地面地面 园内布居应有一园内布居应有一园内布居应有一 定的功能划分定的功能划分定的功能划分 0 0 0 4 4 4 组团组团组团 绿地绿地绿地 花木草坪 桌椅 花木草坪 桌椅 花木草坪 桌椅 简易儿童设施等简易儿童设施等简易儿童设施等 灵活布居灵活布居灵活布居0 0 0 040404 262626 1 1 1 幼儿游戏场地幼儿游戏场地幼儿游戏场地 应该尽可能地接近住户或住宅单元 以便监护 要保证基本没有交通 它的服务半径不宜大于应该尽可能地接近住户或住宅单元 以便监护 要保证基本没有交通 它的服务半径不宜大于应该尽可能地接近住户或住宅单元 以便监护 要保证基本没有交通 它的服务半径不宜大于 505050 米 或每米 或每米 或每 20 3020 3020 30 个幼儿个幼儿个幼儿 或每或每或每 30 6030 6030 60 户户户 设一处 设一处 设一处 2 2 2 儿童游戏场地儿童游戏场地儿童游戏场地 宜设在住宅群落空间中 若干个住宅院落组成的住宅群落宜设在住宅群落空间中 若干个住宅院落组成的住宅群落宜设在住宅群落空间中 若干个住宅院落组成的住宅群落 约约约 150150150 户 或户 或户 或 100100100 个儿童个儿童个儿童 设一处儿童设一处儿童设一处儿童 小曹骑着蜗牛去旅行 4 游戏场地 服务半径不宜大于游戏场地 服务半径不宜大于游戏场地 服务半径不宜大于 150150150 米 相当于居住区中的一个居住组团 米 相当于居住区中的一个居住组团 米 相当于居住区中的一个居住组团 3 3 3 青少年活动与运动场地青少年活动与运动场地青少年活动与运动场地 应设在住宅区内相对独立的地段 约应设在住宅区内相对独立的地段 约应设在住宅区内相对独立的地段 约 200200200 户设一处 服务半径不大于户设一处 服务半径不大于户设一处 服务半径不大于 200200200 米 米 米 4 4 4 老年人的健身与消闲场地老年人的健身与消闲场地老年人的健身与消闲场地 具有多样性 综合性的特点 位置布局宜结合在住宅区各种形式的集中绿地内 服务半径一般在具有多样性 综合性的特点 位置布局宜结合在住宅区各种形式的集中绿地内 服务半径一般在具有多样性 综合性的特点 位置布局宜结合在住宅区各种形式的集中绿地内 服务半径一般在 200 300200 300200 300 米左右 米左右 米左右 272727 空间层次与组合 空间层次与组合 空间层次与组合 1 1 1 住宅区的空间可分为户内空间和户外空间两大部分 住宅区的生活空间可以划分为私密空间 住宅区的空间可分为户内空间和户外空间两大部分 住宅区的生活空间可以划分为私密空间 住宅区的空间可分为户内空间和户外空间两大部分 住宅区的生活空间可以划分为私密空间 半私密空间 半公共空间和公共空间四个层次 半私密空间 半公共空间和公共空间四个层次 半私密空间 半公共空间和公共空间四个层次 2 2 2 基本要求基本要求基本要求 住宅区各层次生活空间的建构宜遵循私密住宅区各层次生活空间的建构宜遵循私密住宅区各层次生活空间的建构宜遵循私密 半私密半私密半私密 半公共半公共半公共 公共逐级公共逐级公共逐级 3 3 3 衔接的布局组合原则 重点关注各层次空间衔接点的处理 保证各层次的生活空间具有相对衔接的布局组合原则 重点关注各层次空间衔接点的处理 保证各层次的生活空间具有相对衔接的布局组合原则 重点关注各层次空间衔接点的处理 保证各层次的生活空间具有相对 完整的活动领域 完整的活动领域 完整的活动领域 4 4 4 考虑因素考虑因素考虑因素 在住宅区各层次的生活空间的营造中 应考虑不同层次生活空间的尺度 围合程度和通达性 在住宅区各层次的生活空间的营造中 应考虑不同层次生活空间的尺度 围合程度和通达性 在住宅区各层次的生活空间的营造中 应考虑不同层次生活空间的尺度 围合程度和通达性 282828 居住区规划形式 居住区规划形式 居住区规划形式 1 1 1 片块式布局片块式布局片块式布局 不强调主次等线 成片成块 成组成团地布置不强调主次等线 成片成块 成组成团地布置不强调主次等线 成片成块 成组成团地布置 2 2 2 轴线式布局 强烈的聚集性和导向型 具有节奏的空间序列轴线式布局 强烈的聚集性和导向型 具有节奏的空间序列轴线式布局 强烈的聚集性和导向型 具有节奏的空间序列 3 3 3 向心式布局 强烈的向心型 顺其自然地形向心式布局 强烈的向心型 顺其自然地形向心式布局 强烈的向心型 顺其自然地形 4 4 4 围合式布局 一定数量的次要空间围绕一个主导空间 控制适当的建筑层数 围合式布局 一定数量的次要空间围绕一个主导空间 控制适当的建筑层数 围合式布局 一定数量的次要空间围绕一个主导空间 控制适当的建筑层数 5 5 5 集约式布局 节地节能 在有限的空间里满足现代城市居民的各种要求 集约式布局 节地节能 在有限的空间里满足现代城市居民的各种要求 集约式布局 节地节能 在有限的空间里满足现代城市居民的各种要求 6 6 6 隐喻式布局 产生视觉和心理上的某种联想和领悟 隐喻式布局 产生视觉和心理上的某种联想和领悟 隐喻式布局 产生视觉和心理上的某种联想和领悟 292929 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 从调查面来看 有普查从调查面来看 有普查从调查面来看 有普查 或面上调查或面上调查或面上调查 和专项调查和专项调查和专项调查 或重点调查或重点调查或重点调查 两种 从调查目的两种 从调查目的两种 从调查目的 来看 有实况调查 评价调查和意向调查三种 不论哪一种调查形式 居民来看 有实况调查 评价调查和意向调查三种 不论哪一种调查形式 居民来看 有实况调查 评价调查和意向调查三种 不论哪一种调查形式 居民 或被调查者或被调查者或被调查者 的基本情的基本情的基本情 况调查是必不可少的 况调查是必不可少的 况调查是必不可少的 调查方法调查方法调查方法 居民调查的方法常用的有问卷调查 访谈调查和观察调查三种 三种调查的方法居民调查的方法常用的有问卷调查 访谈调查和观察调查三种 三种调查的方法居民调查的方法常用的有问卷调查 访谈调查和观察调查三种 三种调查的方法 不同 目的与效果也不相同 不同 目的与效果也不相同 不同 目的与效果也不相同 303030 外部空间的构成要素 外部空间的构成要素 外部空间的构成要素 外部空间的构成要索可分为基本构成要素和辅助构成要素 外部空间的构成要索可分为基本构成要素和辅助构成要素 外部空间的构成要索可分为基本构成要素和辅助构成要素 外部空间一般由基本空间和附属空间构成外部空间一般由基本空间和附属空间构成外部空间一般由基本空间和附属空间构成 313131 外部空间的形成一般具有三种基本的限定方式 围合 占领 占领间的联系 外部空间的形成一般具有三种基本的限定方式 围合 占领 占领间的联系 外部空间的形成一般具有三种基本的限定方式 围合 占领 占领间的联系 323232 在住宅区的外部空间中 围合是采用最多的限定和形成外部空间的方式 围合的空间具有以下 在住宅区的外部空间中 围合是采用最多的限定和形成外部空间的方式 围合的空间具有以下 在住宅区的外部空间中 围合是采用最多的限定和形成外部空间的方式 围合的空间具有以下 四个特点 四个特点 四个特点 1 1 1 围合的空间具有很强的地段感和私密性 围合的空间具有很强的地段感和私密性 围合的空间具有很强的地段感和私密性 2 2 2 围台的空间易于限定空间界限和提供监视 围台的空间易于限定空间界限和提供监视 围台的空间易于限定空间界限和提供监视 3 3 3 围合的空间可以减少破坏行为 围合的空间可以减少破坏行为 围合的空间可以减少破坏行为 4 4 4 围合的空间可以增进居民之间的交往和提供户外活动场所 围合的空间可以增进居民之间的交往和提供户外活动场所 围合的空间可以增进居民之间的交往和提供户外活动场所 小曹骑着蜗牛去旅行 5 333333 围合空间形成的关键在 围合空间形成的关键在 围合空间形成的关键在平面平面平面平面 使空间具有围合感的关键在于空间边角的封闭 使空间具有围合感的关键在于空间边角的封闭 使空间具有围合感的关键在于空间边角的封闭 343434 围合的程度 围合的程度 围合的程度 1 1 1 根据其平面上围合的程度可分 根据其平面上围合的程度可分 根据其平面上围合的程度可分 强围合强围合强围合 部分围合部分围合部分围合 弱围合弱围合弱围合 2 2 2 根据其围合的空间比例分 根据其围合的空间比例分 根据其围合的空间比例分 全围合全围合全围合 界限围合界限围合界限围合 最小围合最小围合最小围合 353535 街道空间的比例与尺度 街道空间的比例与尺度 街道空间的比例与尺度 宽度 宽度 宽度 一般一个城市感觉亲切的外部空间距离为一般一个城市感觉亲切的外部空间距离为一般一个城市感觉亲切的外部空间距离为 20 2520 2520 25 米 米 米 长度 长度 长度 一个能够观察人行为的最大距离一般是一个能够观察人行为的最大距离一般是一个能够观察人行为的最大距离一般是 150 200150 200150 200 米米米 363636 住宅区的生活空间可以划分为私密空间 半私密空间 半公共空间和公共空间四个层次 住宅区的生活空间可以划分为私密空间 半私密空间 半公共空间和公共空间四个层次 住宅区的生活空间可以划分为私密空间 半私密空间 半公共空间和公共空间四个层次 373737 住宅区当中户外空间的影响三个因素 空间尺度 围合程度 通达性 住宅区当中户外空间的影响三个因素 空间尺度 围合程度 通达性 住宅区当中户外空间的影响三个因素 空间尺度 围合程度 通达性 383838 住宅区居民生活活动分类 住宅区居民生活活动分类 住宅区居民生活活动分类 个人活动个人活动个人活动 社会活动社会活动社会活动 必要活动必要活动必要活动 自发活动自发活动自发活动 393939 空间的围合程度和各层次空间的衔接点的处理是构筑有层次的空间的关键 空间的围合程度和各层次空间的衔接点的处理是构筑有层次的空间的关键 空间的围合程度和各层次空间的衔接点的处理是构筑有层次的空间的关键 404040 各层次空间衔接点使人有 各层次空间衔接点使人有 各层次空间衔接点使人有 进与出进与出进与出 的话感觉变化 的话感觉变化 的话感觉变化 414141 日照标准 日照标准 日照标准 是按在某一规定的时日住宅底层房间获得满窗的连续日照时间不低于某一规定的是按在某一规定的时日住宅底层房间获得满窗的连续日照时间不低于某一规定的是按在某一规定的时日住宅底层房间获得满窗的连续日照时间不低于某一规定的 时间来规定的 时间来规定的 时间来规定的 424242 日照间距 日照间距 日照间距 指前后两排房屋之间 为了保证后排的住宅能在规定的时日获得所需的日照量而指前后两排房屋之间 为了保证后排的住宅能在规定的时日获得所需的日照量而指前后两排房屋之间 为了保证后排的住宅能在规定的时日获得所需的日照量而 必须保持的距离 必须保持的距离 必须保持的距离 标准日照间距 当地正南向住宅 满足日照标准的正面间距 标准日照间距 当地正南向住宅 满足日照标准的正面间距 标准日照间距 当地正南向住宅 满足日照标准的正面间距 434343 争取日照防西晒的规划设计 争取日照防西晒的规划设计 争取日照防西晒的规划设计 1 1 1 采用建筑的不同组合形式采用建筑的不同组合形式采用建筑的不同组合形式 2 2 2 建筑高度合理设计建筑高度合理设计建筑高度合理设计 3 3 3 调整住宅方位角调整住宅方位角调整住宅方位角 4 4 4 利用绿化防西晒利用绿化防西晒利用绿化防西晒 444444 日照间距的表示方法 日照间距的表示方法 日照间距的表示方法 日照间距一股采用日照间距一股采用日照间距一股采用 H H H D D D 即前排房屋高度与前后排住宅之间的距离之比即前排房屋高度与前后排住宅之间的距离之比即前排房屋高度与前后排住宅之间的距离之比 来表示 经常来表示 经常来表示 经常 以以以 1 1 1 1 01 01 0 1 1 1 1 21 21 2 1 1 1 0 80 80 8 1 1 1 2 02 02 0 等形式出现 它表示的是日照间距与前排房屋高度的倍数关系 等形式出现 它表示的是日照间距与前排房屋高度的倍数关系 等形式出现 它表示的是日照间距与前排房屋高度的倍数关系 如前排房屋为六层 高度为如前排房屋为六层 高度为如前排房屋为六层 高度为 181818 米 要求日照间距是米 要求日照间距是米 要求日照间距是 1 1 1 1 21 21 2 则该日照间距的实际距 则该日照间距的实际距 则该日照间距的实际距 离应是离应是离应是 21 621 621 6 米 米 米 18X1 2 21 618X1 2 21 618X1 2 21 6 454545 自然通风 自然通风 自然通风 指空气借助风压或热压而流动 使室内外空气得以交换 指空气借助风压或热压而流动 使室内外空气得以交换 指空气借助风压或热压而流动 使室内外空气得以交换 464646 与建筑自然通风效果有关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与建筑自然通风效果有关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与建筑自然通风效果有关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1 1 对于建筑本身而言 有建筑的高度 进深 长度 外形和迎风方位 对于建筑本身而言 有建筑的高度 进深 长度 外形和迎风方位 对于建筑本身而言 有建筑的高度 进深 长度 外形和迎风方位 2 2 2 对于建筑群体而言 有建筑的间距 排列组合方式和建筑群体的迎风方位 对于建筑群体而言 有建筑的间距 排列组合方式和建筑群体的迎风方位 对于建筑群体而言 有建筑的间距 排列组合方式和建筑群体的迎风方位 3 3 3 对于住宅区规划而言 有住宅区的合理选址以及住宅区道路 绿地 水面的合理布局 对于住宅区规划而言 有住宅区的合理选址以及住宅区道路 绿地 水面的合理布局 对于住宅区规划而言 有住宅区的合理选址以及住宅区道路 绿地 水面的合理布局 474747 采用合理建筑组合可提高通风效果 采用合理建筑组合可提高通风效果 采用合理建筑组合可提高通风效果 1 1 1 建筑错列布置 以增大建筑的迎风面 建筑错列布置 以增大建筑的迎风面 建筑错列布置 以增大建筑的迎风面 2 2 2 高低建筑结合布置将较低的建筑布置在迎风面 高低建筑结合布置将较低的建筑布置在迎风面 高低建筑结合布置将较低的建筑布置在迎风面 小曹骑着蜗牛去旅行 6 3 3 3 长短建筑结合布置和院落开口迎向主导风向 长短建筑结合布置和院落开口迎向主导风向 长短建筑结合布置和院落开口迎向主导风向 4 4 4 建筑疏密布置风道断面变小 使风速加大 可改善东西向建筑的通风 建筑疏密布置风道断面变小 使风速加大 可改善东西向建筑的通风 建筑疏密布置风道断面变小 使风速加大 可改善东西向建筑的通风 484848 住宅最佳及适宜朝向以南和东南为宜 住宅最佳及适宜朝向以南和东南为宜 住宅最佳及适宜朝向以南和东南为宜 494949 住宅区的噪声源 住宅区的噪声源 住宅区的噪声源 交通噪声交通噪声交通噪声 人群活动噪声人群活动噪声人群活动噪声 工业生产噪声工业生产噪声工业生产噪声 505050 噪声防治具体设计 噪声防治具体设计 噪声防治具体设计 1 1 1 合理布局 合理组织交通 合理建筑组合 合理布局 合理组织交通 合理建筑组合 合理布局 合理组织交通 合理建筑组合 2 2 2 利用绿化利用绿化利用绿化 3 3 3 利用地形利用地形利用地形 4 4 4 利用人工障壁或建筑隔离利用人工障壁或建筑隔离利用人工障壁或建筑隔离 515151 住宅群体平面组合的基本形式有行列式 周边式 点群式 混合式和自由式五种 住宅群体平面组合的基本形式有行列式 周边式 点群式 混合式和自由式五种 住宅群体平面组合的基本形式有行列式 周边式 点群式 混合式和自由式五种 以行列式为主混合 景观多样化 灵活运用 建造难度 设计难度大以行列式为主混合 景观多样化 灵活运用 建造难度 设计难度大以行列式为主混合 景观多样化 灵活运用 建造难度 设计难度大 525252 节约土地的措施 节约土地的措施 节约土地的措施 1 1 1 住宅底层布置公建住宅底层布置公建住宅底层布置公建 2 2 2 住宅与低层公建结合 外接式 插入式 住宅与低层公建结合 外接式 插入式 住宅与低层公建结合 外接式 插入式 3 3 3 将性质上可以结合在一起的公共服务设施布置在一栋或几综合楼内将性质上可以结合在一起的公共服务设施布置在一栋或几综合楼内将性质上可以结合在一起的公共服务设施布置在一栋或几综合楼内 4 4 4 采用高架平台 过街楼或利用地下空间采用高架平台 过街楼或利用地下空间采用高架平台 过街楼或利用地下空间 5 5 5 大型连体住宅 大尺度环行住宅布局大型连体住宅 大尺度环行住宅布局大型连体住宅 大尺度环行住宅布局 6 6 6 周边组团布置周边组团布置周边组团布置 7 7 7 加大住宅进深 缩小每户面宽加大住宅进深 缩小每户面宽加大住宅进深 缩小每户面宽 8 8 8 降低建筑层高 减低建筑造价 缩小日照间距降低建筑层高 减低建筑造价 缩小日照间距降低建筑层高 减低建筑造价 缩小日照间距 9 9 9 提高住宅层数提高住宅层数提高住宅层数 10 10 10 采用北向退台式住宅或坡顶住宅以缩小住宅间距采用北向退台式住宅或坡顶住宅以缩小住宅间距采用北向退台式住宅或坡顶住宅以缩小住宅间距 535353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置基本要求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置基本要求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置基本要求 1 1 1 居住区配套公建的配建水平居住区配套公建的配建水平居住区配套公建的配建水平 必须与居住区人口规模相对应必须与居住区人口规模相对应必须与居住区人口规模相对应 公共服务设施布点还必须与居住公共服务设施布点还必须与居住公共服务设施布点还必须与居住 区规划结构相适应 区规划结构相适应 区规划结构相适应 2 2 2 居住区配套公建应与住宅同步规划 同步建设和同时使用 居住区配套公建应与住宅同步规划 同步建设和同时使用 居住区配套公建应与住宅同步规划 同步建设和同时使用 3 3 3 各级公共服务设施应有合理的服务半径 各级公共服务设施应有合理的服务半径 各级公共服务设施应有合理的服务半径 居住级 不大于居住级 不大于居住级 不大于 800 1000800 1000800 1000 米米米 居住小区级 不大于居住小区级 不大于居住小区级 不大于 400 500400 500400 500 米米米 居住组团级 不大于居住组团级 不大于居住组团级 不大于 150 200150 200150 200 米米米 4 4 4 商业服务 金融邮电 文体等有关项目宜集中布置形成各级居民生活活动中心 商业服务 金融邮电 文体等有关项目宜集中布置形成各级居民生活活动中心 商业服务 金融邮电 文体等有关项目宜集中布置形成各级居民生活活动中心 5 5 5 在便于使用 综合经营 互不干扰 节约用地的前提下 宜将有关项目相对集中设置形成综合楼在便于使用 综合经营 互不干扰 节约用地的前提下 宜将有关项目相对集中设置形成综合楼在便于使用 综合经营 互不干扰 节约用地的前提下 宜将有关项目相对集中设置形成综合楼 或组合体 或组合体 或组合体 6 6 6 应结合职工上下班流向 公共交通站点布置 方便居民使用 应结合职工上下班流向 公共交通站点布置 方便居民使用 应结合职工上下班流向 公共交通站点布置 方便居民使用 7 7 7 根据不同项目的使用特征和居住区规划布局形式 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形式 合理布局 充根据不同项目的使用特征和居住区规划布局形式 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形式 合理布局 充根据不同项目的使用特征和居住区规划布局形式 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形式 合理布局 充 分发挥设施效益 有利于经营管理 方便使用和减少干扰 分发挥设施效益 有利于经营管理 方便使用和减少干扰 分发挥设施效益 有利于经营管理 方便使用和减少干扰 545454 商业设施规划布置要求商业设施规划布置要求商业设施规划布置要求 1 1 1 分级配套分级配套分级配套 2 2 2 满足服务半径 集中布置满足服务半径 集中布置满足服务半径 集中布置 3 3 3 区级为入口处 小区为服务中心地段 区级为入口处 小区为服务中心地段 区级为入口处 小区为服务中心地段 555555 商业服务中心位置选择 商业服务中心位置选择 商业服务中心位置选择 1 1 1 几何中心几何中心几何中心 2 2 2 沿主要道路沿主要道路沿主要道路 3 3 3 主要出入口主要出入口主要出入口 4 4 4 分散在道路四周分散在道路四周分散在道路四周 小曹骑着蜗牛去旅行 7 565656 医疗卫生设施规划布置 医疗卫生设施规划布置 医疗卫生设施规划布置 1 1 1 医护设施应与其服务人口相对应 按分级配置原则规划布置医护设施应与其服务人口相对应 按分级配置原则规划布置医护设施应与其服务人口相对应 按分级配置原则规划布置 2 2 2 有独立的建筑基地 交通方便 便于到达有独立的建筑基地 交通方便 便于到达有独立的建筑基地 交通方便 便于到达 3 3 3 环境安静 远离污染源环境安静 远离污染源环境安静 远离污染源 4 4 4 基地大小应符合医院用地标准 在节约用地的情况下 留有发展扩建余地 与居住区的基地大小应符合医院用地标准 在节约用地的情况下 留有发展扩建余地 与居住区的基地大小应符合医院用地标准 在节约用地的情况下 留有发展扩建余地 与居住区的 幼托 学校保持适当间距 幼托 学校保持适当间距 幼托 学校保持适当间距 575757 中小学上学距离规定 中小学上学距离规定 中小学上学距离规定 小学最大值小学最大值小学最大值 100010001000 米 推荐值米 推荐值米 推荐值 500500500 米 常用值米 常用值米 常用值 500500500 100010001000 米米米 中学最大值中学最大值中学最大值 200020002000 米 推荐值米 推荐值米 推荐值 100010001000 米 常用值米 常用值米 常用值 100010001000 150015001500 米米米 585858 中小学校址选择 中小学校址选择 中小学校址选择 1 1 1 便于学生就近上学 服务半径小学约便于学生就近上学 服务半径小学约便于学生就近上学 服务半径小学约 500500500 米 中学约米 中学约米 中学约 100010001000 米米米 2 2 2 不宜紧靠住宅 以减少对居住的干扰不宜紧靠住宅 以减少对居住的干扰不宜紧靠住宅 以减少对居住的干扰 3 3 3 学校基地应有良好日照 通风条件 并远离铁路 城市交通干道 以避免噪声的干扰 学校基地应有良好日照 通风条件 并远离铁路 城市交通干道 以避免噪声的干扰 学校基地应有良好日照 通风条件 并远离铁路 城市交通干道 以避免噪声的干扰 4 4 4 基地形状应有利于校舍 校园及运动场地的布置 地势高爽 干燥 基地形状应有利于校舍 校园及运动场地的布置 地势高爽 干燥 基地形状应有利于校舍 校园及运动场地的布置 地势高爽 干燥 5 5 5 与居住区的步行道和绿地系统相连 学生可步行和骑自行车到学校上学与居住区的步行道和绿地系统相连 学生可步行和骑自行车到学校上学与居住区的步行道和绿地系统相连 学生可步行和骑自行车到学校上学 595959 交通类型 交通类型 交通类型 通勤性交通通勤性交通通勤性交通 生活性交通生活性交通生活性交通 服务性交通服务性交通服务性交通 应急性交通应急性交通应急性交通 606060 道路布置基本形式 道路布置基本形式 道路布置基本形式 贯通式 环通式 尽端式 混合式 自由式贯通式 环通式 尽端式 混合式 自由式贯通式 环通式 尽端式 混合式 自由式 616161 人车分行住宅区的路网布局应该遵循的原则 人车分行住宅区的路网布局应该遵循的原则 人车分行住宅区的路网布局应该遵循的原则 1 1 1 设置步行路与车行路两个独立的路网系统 设置步行路与车行路两个独立的路网系统 设置步行路与车行路两个独立的路网系统 2 2 2 车行路应分级明确 车行路应分级明确 车行路应分级明确 3 3 3 设置适当数量的住户停车位 尽端应设回车场地 设置适当数量的住户停车位 尽端应设回车场地 设置适当数量的住户停车位 尽端应设回车场地 4 4 4 步行路应该贯穿于住宅区内部步行路应该贯穿于住宅区内部步行路应该贯穿于住宅区内部 626262 住宅区交通与路网规划原则 住宅区交通与路网规划原则 住宅区交通与路网规划原则 1 1 1 顺而不穿 保持住宅区内居民生活的完整与舒适 顺而不穿 保持住宅区内居民生活的完整与舒适 顺而不穿 保持住宅区内居民生活的完整与舒适 2 2 2 分级布置 逐级衔接 保证住宅区交通安全 环境安静以及居住空间领域的完整 分级布置 逐级衔接 保证住宅区交通安全 环境安静以及居住空间领域的完整 分级布置 逐级衔接 保证住宅区交通安全 环境安静以及居住空间领域的完整 3 3 3 因地制宜 使住宅区的路网布局合理 建设经济 因地制宜 使住宅区的路网布局合理 建设经济 因地制宜 使住宅区的路网布局合理 建设经济 4 4 4 功能复合化 营造人性化的街道空间 功能复合化 营造人性化的街道空间 功能复合化 营造人性化的街道空间 5 5 5 空间结构整合化 构筑方便 系统 丰富和整体的住宅区交通 空间和景观网络 空间结构整合化 构筑方便 系统 丰富和整体的住宅区交通 空间和景观网络 空间结构整合化 构筑方便 系统 丰富和整体的住宅区交通 空间和景观网络 6 6 6 避免影响城市交通 避免影响城市交通 避免影响城市交通 636363 分级 宽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